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一、角化囊肿癌变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罗建峰,周昊,魏卓,费伟[1](2021)在《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提升该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271例,其中根尖囊肿165例为A组、含牙囊肿44例为B组、始基囊肿12例为C组、牙源性角化囊肿50例为D组。比较四组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及囊肿类型对术后成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年龄显着大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囊肿在颌骨的好发部位不同,A组和B组诊断符合率均分别显着高于C组和D组,A组多发性囊肿发生率显着高于B、C、D组,A、D两组因复发而就诊的例数显着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牙源性颌骨囊肿好发部位有所差异。多发性囊肿常见于根尖囊肿。建议术前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符合率,并对采用开窗术的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配合二期刮治术彻底去除囊壁,减少上皮残留以降低其复发率。

张琳蓉[2](2020)在《朗格汉斯细胞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表达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在牙源性角化囊肿(the Odontogenic keratocysts,OKC)中的表达及其与OKC的临床指标、生物学行为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9.6-2019.6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为OKC的49例患者的74个病理标本,采用抗CD1α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LC在OKC中的表达与各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OKC炎症程度与LC数目、衬里上皮厚度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OKC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数目在无炎症组、轻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有显着性差异。2、OKC衬里上皮厚度在无炎症组、炎症组中存在显着差异。3、LC的表达与OKC患者的临床参数(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复发情况)无明显相关性。4、OKC开窗减压术前后LC的数目无明显改变、炎症程度无明显改变、衬里上皮厚度显着增加,病变显着缩小。5、OKC的复发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及有无炎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治疗方式明显相关。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中朗格汉斯细胞的表达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炎症性OKC较无炎症性OKC朗格汉斯细胞数目明显较多,对增殖的衬里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监视能力。LC的表达与OKC的复发无明显相关性。开窗减压术配合二期刮治术较单纯摘除术可明显降低OKC术后复发率,应用开窗减压术配合二期刮治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疗效值得临床参考。

刘帆[3](2020)在《少见的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又称Gorlin-Goltz综合征)病例报道,并对我国文献中报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在我科门诊诊治的1例Gorlin-Goltz综合征病例,并检索万方医学网(1998-2020年)、中国知网(1979-2020年)关于Gorlin-Goltz综合征发表于国内病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等。结果:本文报道了1例我科门诊诊治的Gorlin-Goltz综合征病例。52岁女性患者头面部多发褐色皮疹18余年,皮疹组织病理:基底细胞癌。既往因下颌骨囊肿行手术治疗,病理为表皮样囊肿。结合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及组织病理等诊断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4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24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及我科诊治的1例,总结有以下特点: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基底细胞癌、牙源性角化囊肿、掌跖点状凹陷等;目前暂无统一治疗方案,多为个体化治疗。结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同时需要皮肤科、口腔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做到早诊断。

马于斐,赵志国,刘维贤[4](2020)在《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rimary intraoss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IOS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只发生于上下颌骨,由残余的牙源性上皮,牙源性囊肿或肿瘤发展而来的颌骨内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慢性炎症刺激是PIOSCC的诱发因素之一。PIOSCC发病率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容易导致误诊以及延误治疗。该病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增加对该疾病的了解,笔者检索了国外相关文献,就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作一综述。

胡晔华,汤晓飞,王凤光,汪育苗,刘娜,袁晓红[5](2019)在《角化型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角化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观察5例角化型成釉细胞瘤HE染色和免疫表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63岁,初次于本院诊断角化型成釉细胞瘤。发病部位下颌骨4例,上颌骨1例。其中1例既往有多次复发史。组织学上,病变区成釉器样的上皮团内可见大量角化,部分可见牙源性角化囊肿样结构,部分上皮岛含乳头状结构,部分肿瘤间质内可见角化物。免疫组织化学示CK19阳性,S-100灶状散在阳性,vim、desmin阴性,ki-67、p53基底细胞及副基底细胞阳性。结论角化型成釉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成釉细胞瘤,下颌好发,组织学形态多样,活检时需与牙源性角化囊肿、鳞状细胞癌等鉴别,有复发倾向,注意随诊。

吴倩文[6](2019)在《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涎腺肿瘤和牙源性肿瘤是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两类肿瘤诊断、鉴别困难。据相关统计,涎腺肿瘤及牙源性肿瘤分别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3.1%、7.9%,多以良性为主。在涎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牙源性肿瘤中应用并不广泛。SOX-10作为肌上皮标记物在涎腺肿瘤中逐步展开应用。国外已有WT-1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的相关研究。SATB-2作为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在牙源性肿瘤中表达情况的相关研究。本课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OX-10、WT-1、SATB-2在涎腺及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判断它们是否可能成为特异性的诊断指标。目的:通过检测SOX-10、WT-1、SATB-2在所选取病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三个指标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筛选出2011-2016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存档的涎腺肿瘤150例和牙源性肿瘤84例。所选取病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共同诊断。其中包括多形性腺瘤30例,基底细胞腺瘤3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30例,成釉细胞瘤30例,牙源性腺样瘤1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0例,成釉细胞癌11例。2.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所有病例中SOX-10、WT-1、SATB-2的表达。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数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OX-10在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中阳性率为100.00%(30/30)、93.33%(28/30)、90.00%(27/30)、90.00%(27/30)、83.33%(25/30)。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为3.33%(1/30)、0.00%(0/30)、0.00%(0/13)、9.09%(1/11)。进行统计学分析,SOX-1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2.WT-1在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75.86%(22/29)、69.23%(18/26)、53.33%(16/30)、46.43%(13/28)。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3.33%(4/30)、0.00%(0/30)、7.69%(1/13)、0.00%(0/11)。进行统计学分析,WT-1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3.SATB-2在所选取涎腺肿瘤中的阳性率均为0.00%(0/30)。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6.67%(29/30)、33.33%(10/30)、76.92%(10/13)、36.36%(4/11)。进行统计学分析,SATB-2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SATB-2在牙源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可见表达,以间质细胞表达为主。在SATB-2阳性的牙源性肿瘤中,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2%(19/29),0.00%(0/10),60.00%(6/10),25.00%(1/4)。结论:1.SOX-10、WT-1在腺泡和闰管来源的涎腺肿瘤中具有特异性的表达,它们的表达情况对涎腺肿瘤的起源、类型以及鉴别诊断具有显着的价值。2.SATB-2在大多数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的上皮、间质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以间质细胞表达为主,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间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未见上皮细胞表达。SATB-2的强阳性表达可以作为诊断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等牙源性肿瘤的重要指标,并在非牙源性肿瘤的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洪波,杜咏梅,李蕊,董瑞,孙军[7](2018)在《Twist、p53蛋白在成釉细胞瘤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病理学分型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扭曲基因(Twist)蛋白、p53蛋白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病理科保存的成釉细胞瘤标本57例(观察组),选用牙源性角化囊肿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wist和p53表达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Twist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Twist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Twist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wist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70%和71.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表达与成釉细胞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类无明显关系(P>0.05);单囊型成釉细胞瘤Twist阳性表达率为47.06%,明显低于滤泡型和丛状型的95.24%和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与成釉细胞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类、病理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Twist与p53蛋白呈正相关(rs=0.288,P<0.05)。结论成釉细胞瘤Twist、凋亡蛋白p53呈高表达,Twist与p53蛋白呈正相关,其中Twist表达与病理分型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畅[8](2017)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是一种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中常见的颌骨囊性病损,临床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复发较为常见,但恶变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1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部分恶变为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研究和探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癌变相关病例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类似病例诊断及预防能力。

张治勇[9](2010)在《颌骨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 KCOT)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的牙源性肿瘤,好发于下颌骨磨牙区和下颌升支,但是任何与牙列发育相关的区域都有可能发生。其具有较高的增殖潜能,生长方式特殊,内衬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可发生癌变还可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BCNS)并发,保守性手术后易复发。其传统的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Ahlfors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角化囊肿的有丝分裂指数增加与成釉细胞瘤相似,认为角化囊肿是一种良性肿瘤。Stenmen等通过细胞培养,将角化囊肿与成釉细胞瘤比较,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在培养基上继续保持代谢功能,与成釉细胞瘤相似。因此,认为角化囊肿也具有肿瘤特征。王恩博等研究表明,角化囊肿具有较高的上皮增殖活性,表现为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阳性细胞较多。应用PCNA阳性细胞及DNA含量测定等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活跃,与成釉细胞瘤相似。上皮增殖是上皮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而牙源性角化囊肿也具备这一基本特点,因此角化囊肿可视为一种良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其性质类似壁性成釉细胞瘤。建议把牙源性角化囊肿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为牙源性良性肿瘤,并提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命名。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好发年龄为10-29岁,Browne:报道40-50岁为其第二发病高峰。男性较女性多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颌骨膨大,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由于其生长的隐匿性,除非增大到导致颌骨膨隆或引起症状,否则极难早期发现。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生长缺乏自限性,可导致严重的颌骨破坏,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可能与其衬里上皮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研究认为其上皮层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和细胞增殖标志物高表达,具有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Multiple primary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 MPKCOT)是指宿主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角化囊性瘤。按照两个囊性肿瘤发现的时间间隔可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两种,间隔不超过6个月者归为同时性,超过6个月者归为异时性。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文献报导较多,如含有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患者,目前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基础研究较多,尤其基因方面的研究;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治疗手段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此类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剖析得不够充分,尤其对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早期病灶的诊断尚未见文献总结报道,对异时性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病灶极易误诊为复发,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复发率各文献统计差异极大,约22%-60%。其复发率较高的原因:一是囊壁薄而脆,在有骨破坏时难于完整摘除;二是衬里上皮具有较高的分裂活性;三是囊壁内外的上皮岛和子囊可能遗留;四是多原发异时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发生,把原发灶当成复发统计;五是检查手段的落后,对同时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早期微小病灶漏诊,复查时当成复发灶;六是由于有“异位复发”这一概念的存在,易被临床滥用,这可能与临床医师和患者易接受复发这一事实,而对漏诊、误诊原发灶极为反感;上述六点是造成复发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本文首次提出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MPKCOT)这一命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统计和对其影像学特征更好地总结,尤其对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早期微小病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指导。如果使用“多中心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这一命名,对同时性病灶的表述不会存在问题,但对异时性病灶的描述将有较大的局限性,对异时性原发囊性瘤病灶必须要用原发性来描述,以明确区分是否为复发,因此,综合考虑使用“多原发性”这一命名较“多中心性”更加合适,更能体现MPKCOT的特征。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即颌骨囊性瘤-基底细胞痣-肋骨分叉综合征(jawcysts-naevoid basal cell epithelioma-bifid rib asyndrome)或称Gorlin综合征(Gorlin’s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可有家族史,亦可散发。BCNS发病率为1/57000,男/女约3:1;该综合征主要体征有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痣、颌骨多发性KCOT和骨骼异常、中枢神经异常、颅内钙化、掌足凹陷、特殊面征等多种疾病。与该综合征有关的疾病超过100多种,如某些内分泌疾病、智力迟钝、卵巢纤维瘤、唇腭裂等。颌骨多发性囊性瘤为该综合征常见表现之一,见于65%-90%的患者。一般认为,只要有三项主要体征符合即可诊断本征。本作者长期追踪1例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患者发现,其多原发性囊性肿瘤具有异时对称的影像学特点,说明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对本院确诊的15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囊肿数目、发病部位、发病时间、影像学特点及MPKCOT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旨在发现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共同的影像学规律,为该疾病的早期微小病变的诊断提供理论支持。二、研究目的1、本研究利用颌骨全景片并结合锥形束CT对本院15例颌骨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和总结分析,旨在揭示其多原发灶的发生规律,为早期微小原发灶的诊断提供理论支持。2、探讨锥形束CT对早期微小原发性角化囊性瘤病灶的诊断价值。三、研究方法1、病例选取选取1997年7月—2010年2月在广东省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因为影像资料不完整没有纳入研究,其它15例均有完整的影像学(全景片、头颅正位、头颅侧位或锥形束CT、胸片等)、详细住院病历和病理等资料。2、影像资料分析对我院9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原始的和各个时间段回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复查,对其影像学特点分类统计和总结分析,如发病部位是否恒定、病灶与牙位的关系、原发灶出现规律、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关系等。利用分析所得影像学规律对随后6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患者进行系统诊断。可疑微小病灶利用锥形束CT筛查。四、结果1、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新影像学特点:①.多原发灶具有对称性: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发病是由基因控制,人体的上、下颌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左右两块骨融合而成,双侧上、下颌骨同时发病就会呈现对称性,由于人体受多种调节系统的控制,部分区域会延时发作或到死亡时仍未表现,本组样本虽然有少部分病例个别病灶暂未出现对称灶,但纵观整个样本不难看出,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对称性趋势非常明显;②.原发灶位置恒定:原发灶恒定出现在87 78、543 345、543345这4个区域,其中87 78:12例,87 78:12例,543 345:10例,543345:7例,可以看出543 345区较其它区域出现频率少;③.部分病例具有异时性的影像学特点:虽然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基因控制,但同时其也受多种调控系统的调节,部分区域会延时发病。异时的影像学特征符合Knudson的二次突变(双重受击)学说(two-hit model),即第一击为显性基因的存在,第二击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放射因素,如X线或光化性等。双重受击学说可以解释同时或异时对称多原发病灶,第一击显性基因激活特定部位的全部(同时性)或部分(异时性)靶器官,第二击刺激未激活的靶器官导致后期多个病灶陆续出现。④.高含牙率:本样本15例患者共发现囊性病灶77个,平均5.1个/人,其中含牙囊性病灶41个,含牙率为53.2%。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与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关联性本组样本15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均有3项以上体征支持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说明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高度相关,可能所有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均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反之是则不成立的,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是否一一对应尚需大量样本验证,即只须颌骨多原发性角化囊性瘤病灶就可诊断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而不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具备三项或三项以上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体征。3、锥形束CT在诊断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早期微小病灶的价值锥形束CT可以发现2mm左右的早期微小病灶,可以弥补全景片对早期微小病灶易漏诊的局限性:①全景片断层阈[即成像厚度约2 mm(前牙区)-4mm(磨牙区)]以外的所有骨质均可以完全模糊掉,当早期病灶位于断层阈外可完全不显影;②全景片为厚约2-4mm颌骨的重叠二维影像,直径小于2-4mm的早期病灶仅表现骨质密度轻微不均匀降低;③稍大一些的早期病灶如果全景片的断层阈不通过病灶中心也同样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上述三点将会造成早期囊性病灶在全景片上缺乏囊性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缘有清晰致密线状硬化边等影像学特征,从而导致大量早期病灶漏诊。早期微小囊性病灶因完全局限于颌骨松质骨内,生长阻力较均匀,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度灶,高分辨锥形束CT重建层厚可达100μm以下,完全可以克服病灶因重叠太多掩盖其显示,早期KCOT在锥形束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度灶,边缘见清晰致密线状硬化边,沿颌骨长轴生长趋势不明显。利用上述总结的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及其发病规律,对在全景片上特定区域可疑影像,结合锥形束CT进行筛查,6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新发现13处早期微小原发病灶。五、结论1、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具有对称、位置恒定且大部分病例具有异时性的影像学特点。利用对称、恒定和异时的观点可早期诊断颌骨其它不同部位的早期微小原发性角化囊性瘤病灶;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伴发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病灶同样具有上述影像学特点;今后尚需证明的一个观点是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高分辩率锥形束CT在诊断颌骨微小病变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提高了颌骨早期微小原发性角化囊性瘤病灶的发现。

穆洁,边学襄[10](2006)在《角化囊肿感染与衬里上皮分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角化囊肿癌变临床病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化囊肿癌变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四组治疗方式及囊腔内容物
    2.3 四组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
    2.4 预后
3 讨论

(2)朗格汉斯细胞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表达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及步骤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免疫组化二步法
        2.3.3 测量计数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LC在 OKC样本中的表达
    3.2 OKC衬里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中LC计数
    3.3 OKC炎症程度与衬里上皮厚度的相关性
    3.4 LC计数与OKC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5 开窗减压术前后OKC中 LC数目、炎症程度、衬里上皮厚度及病变大小的差异性分析
    3.6 OKC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LC在炎症性OKC和无炎症OKC中的表达
    4.2 OKC中 LC数目与临床参数关系
    4.3 开窗减压术对OKC组织形态学及LC数目的影响
    4.4 OKC中炎症与衬里上皮相互作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少见的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病例报道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2.1 临床特点
    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3 影像学表现
    3.1 实性型PIOSCC
    3.2 牙源性囊肿来源的PIOSCC
    3.3 牙源性角化囊肿来源的PIOSCC
4 病理检查
5 诊断
6 治疗方法
7 预后
8 展望

(5)角化型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随访
结 果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
    3. 组织病理学
    4. 免疫组织化学
    5. 治疗方式
    6. 随访
讨 论

(6)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涎腺及牙源性常见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SOX-10、WT-1、SATB-2 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Twist、p53蛋白在成釉细胞瘤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病理学分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1.2.1试剂
        1.2.2方法
    1.3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Twist、p53表达情况比较
    2.2 Twist表达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关系
    2.3 p53表达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关系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8)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9)颌骨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典型病例的思考
    第二节 临床资料
    第三节 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诊断标准
    第四节 15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临床及影像详细资料汇总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新影像学特点
    第二节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与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关联性
    第三节 锥形束CT在诊断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早期微小病灶的价值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诊断
    第二节 MPKCOT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MPKCOT发病机理的探讨
    第四节 MPKCOT漏诊、误诊原因的探讨
    第五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角化囊肿感染与衬里上皮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角化囊肿癌变临床病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 罗建峰,周昊,魏卓,费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03)
  • [2]朗格汉斯细胞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表达及相关研究[D]. 张琳蓉. 南昌大学, 2020(08)
  • [3]少见的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刘帆.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现状[J]. 马于斐,赵志国,刘维贤. 现代肿瘤医学, 2020(03)
  • [5]角化型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J]. 胡晔华,汤晓飞,王凤光,汪育苗,刘娜,袁晓红. 北京口腔医学, 2019(05)
  • [6]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D]. 吴倩文. 郑州大学, 2019(08)
  • [7]Twist、p53蛋白在成釉细胞瘤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病理学分型的关系[J]. 王洪波,杜咏梅,李蕊,董瑞,孙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03)
  • [8]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刘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03)
  • [9]颌骨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研究[D]. 张治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10]角化囊肿感染与衬里上皮分型关系的研究[J]. 穆洁,边学襄. 天津医药, 2006(10)

标签:;  ;  ;  ;  ;  

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