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F-1型光固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CGF-1型光固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一、CGF-1型光固化复合体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杜红梅[1](2019)在《基于“束水+导水”复相介质的渗灌流体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针对荒漠化问题,国内外相继提出了治理措施,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植被恢复。由于荒漠化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几十至几百倍,导致苗木因缺水而难以成活。由此,节水灌溉是解决荒漠化问题、实现植被有效恢复的关键,而渗灌技术更是以其高效的水分利用率和苗木成活率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传统“孔式”渗灌技术存在的渗灌孔堵塞、渗水不均匀和土壤盐渍化等不足,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束水+导水”的复相介质水流体渗灌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解决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使苗木成活率得到了大幅提高。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复相介质设计、水流体热力学、水流体动力学、水流体结构动力学、渗灌器3D制造、自调节土壤湿度特性和现场应用等多个角度着手开展工作,系统研究了复相介质水流体渗灌动力学理论并应用于现场实际生产和应用,取得了显着效果。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复相介质中高吸水性树脂和钠基蒙脱土对水分吸脱附性能的差异性,构建并制备了基于“束水+导水”的复相介质材料,其中高吸水性树脂趋于“束水”特性,钠基蒙脱土趋于“导水”特性。采用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手段对复相介质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确定了复相介质组分间的结合方式和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对复相介质的特征参数,如水分特征曲线、导水率特征曲线、含水率-距离曲线等进行了测定分析,得到了与实际测量值拟合度高的理论方程。(2)分析建立了复相介质水流体热力学方程,明确了沿导水纤维复相介质-水体系的水势梯度变化是导致介质自发传水的动力,提出了“束水+导水”双相结构导致的“高含水率态”和“低含水率态”的差异化是影响水势梯度变化规律和传水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在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中均得以证明。(3)按照“束水+导水”双相结构特征和水势梯度变化规律,分别从扩散和渗流两个角度建立了“高含水率态”和“低含水率态”流体动力学方程,在基于导水速率理论方面两个方程具有结构归一性,并归整出了统一的动力学方程,分别采用分离变量法和有限差分法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相一致,证明了推导建立的复相介质-水体系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4)在基于导水速率的结构动力学方面,对复相介质在传水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复相介质-水体系具有结构自动态调节功能。当土壤湿度低于复相介质所设定的土壤最佳湿度时,“束水”相聚丙烯酰胺脱水,“导水”相蒙脱土“桥接”,使得渗水速率加快;相反,当土壤湿度高于复相介质所设定的土壤最佳湿度时,“束水”相聚丙烯酰胺吸水溶胀,“导水”相蒙脱土“断桥”,使得渗水速率减慢或停止。这一结论在实验室土壤试验中运用MATLAB软件建立的基于经典控制理论上的数学模型与实测值也取得了较好的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结构动力学研究的正确性。将该动力学研究用于沙漠现场规模化接种肉苁蓉种取得显着成效。(5)为更加体现导水单纤维束的动力学优势,本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纤维表面处理、纤维涂层化、光固混合液制备、3D 打印、后处理等新的渗灌器加工工艺路线,克服了前人浇铸法制作导水纤维芯片中的渗灌器纤维不均匀问题,3D打印技术所生产的渗灌器在沙漠现场接种肉苁蓉种应用中表明质量稳定。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深入剖析基于“束水+导水”复相介质的渗灌流体动力学,得出了与实测数据相一致的理论热力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揭示了复相介质的结构动力学变化规律。将复相介质渗灌技术应用于接种成功率极低的沙漠肉苁蓉种植,使肉苁蓉接种成功率由传统的15%提高到了 90%以上,生长量具有明显优势。本论文工作和研究成果对解决荒漠化治理中树苗难以成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方丽[2](2017)在《纳米纤维素的改性与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复合型涂料的制备》文中提出纳米纤维素具有优异的化学、物理和机械性能,作为增强剂广泛应用于多种聚合物中,制备纳米纤维素增强复合材料。然而,目前纳米纤维素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物理混合法,存在着纳米纤维素在材料中分散不均、相容性差的问题。纳米纤维素晶须尺寸小,表面活性羟基含量丰富,通过化学改性法接枝小分子化合物后,可赋予纳米纤维素晶须特定的功能。而且经特殊改性过的纳米纤维素晶须,与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基体作用,制备纳米纤维素晶须/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可有效解决分散不均、相容性差的问题,并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以纳米纤维素晶须、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α-羟基酮类光引发剂Darocur 1173为原材料,制备了得光引发剂接枝改性的纳米纤维素晶须CNW-IPDI-1173。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固体核磁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了光引发剂的接枝。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光源联合使用,研究了CNW-IPDI-1173的稳态光解动力学,经拟合,稳态光解反应的反应级数为1.5级。添加CNW-IPDI-1173到聚氨酯丙烯酸酯中,利用实时红外法研究了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光固化动力学,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光固化膜断裂面形貌,断裂面显示良好的相容性。CNW-IPDI-1173/PUA固化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随CNW-IPDI-1173含量的增加而提升,当CNW-IPDI-1173的添加量为5%时,拉伸强度为6.7MPa,断裂伸长率为150%,硬度为0.38,相较于纯PUA膜,复合物膜的综合性能均得到提升。因此,CNW-IPDI-1173在聚氨酯丙烯酸酯中显示了双重功能,即光引发聚合作用和增强剂作用。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纳米纤维素晶须,制备得CNW-KH-550,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CNW-KH-550的官能团和结晶度进行表征。利用CNW-KH-55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丙二醇1000(PPG 1000)、丙烯酸羟乙酯发生聚合反应得到CNW-KH-550化学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后得CNW-KH-550/PUA复合膜。通过接触角测试、热重分析、拉力拉伸实验分别测试了复合膜的耐水性、热稳定性以及机械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为:随CNW-KH-550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吸水率呈下降趋势,接触角逐渐增大;与纯聚氨酯丙烯酸酯固化膜相比,耐拉伸性能提高;当CNW-KH-550的添加量为3%时,起始分解温度较纯PUA固化膜提高19.1℃,固化膜断裂伸长率为35%,拉伸强度为7.8MPa,分别提高了9.8%,3.2MPa,因此,CNW-KH-550/PUA的加入可改善固化膜的耐水性、热稳定性、机械性能。

王欣欣[3](2017)在《温度对复合树脂微渗漏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复合树脂以其美观、可塑性强、溶解度低等性能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喜爱。因此复合树脂已逐渐成为牙科充填修复中最常用的充填材料之一。但是复合树脂聚合收缩产生微渗漏己经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微渗漏容易造成充填体松动脱落、引起术后敏感、继发龋、从而导致修复失败。为了改善复合树脂聚合收缩导致的微渗漏以及为临床合理应用树脂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实验选用临床常用的两种复合树脂,探讨在四种温度条件下对复合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便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减少树脂充填后微渗漏的适宜温度。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80颗上下颂恒磨牙,短时期内置于-20℃冷冻保存,颈部备V类洞。依据复合树脂性能和材料的不同,通过随机数字法把80个标本分成两个大组,每组40颗。第一组采用3M Z350通用型纳米树脂,第二组采用可压型P60树脂。根据对复合树脂施加温度不同,将每个大组又分为A、B、C、D四个小组。A1组预冷Z350树脂到0℃后充填窝洞并光照B1组室温下用Z350树脂充填窝洞并光照C1组预热Z350树脂到45℃后充填窝洞并光照D1组预热Z350树脂到55℃后充填窝洞并光照A2组预冷P60树脂到0℃后充填窝洞并光照B2组室温下用P60树脂充填窝洞并光照C2组预热P60树脂到45℃后充填窝洞并光照D2组预热P60树脂预热到55℃后充填窝洞并光照模拟口腔内环境,冷热水循环试验500次以后,用品红染色24小时,保持37℃恒温,沿牙体长轴将牙体纵行切成薄片,厚度约为0.9mm,通过体视显微镜来观测品红染料渗透情况。结果:1.45℃和55℃复合树脂修复窝洞后的微渗漏之间没有差异(P>0.05),其余不同温度之间,两两比较修复窝洞后的微渗漏值,统计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相同温度下,Z350组和P60组之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度对复合树脂的微渗漏有一定的影响。预热组微渗漏最小,其次是预冷组,室温下复合树脂修复窝洞的微渗漏最大。2.使用预热和预冷树脂充填均可减小V类洞边缘微渗漏。3.Z350树脂与P60树脂修复边缘微渗漏的效果几乎无差异。

夏秉乾[4](2011)在《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紫外光固化涂料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型的涂料,它的特征就是采用辐射固化技术,相比与原来的传统涂料固化技术,辐射固化其具有高效、节能、适用于热敏基材、使用设备小巧、得到固化膜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辐射固化取代传统的热固化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必定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紫外光固化涂料(Ultraviolet Curing Coating),简称UV涂料,是一种以紫外光作为固化能源,在常温下辐射引发涂料中不同组分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快速交联固化成膜的新型环保涂料。本文首先通过分子设计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无机相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纳米溶胶,讨论和研究了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如催化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反应温度的影响以及反应体系PH等影响因素。确定了制备纳米溶胶的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核磁共振(NMR)等测试方法对纳米溶胶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讨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溶胶中的纳米粒子在70-80nm左右,且纳米粒子分散良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团聚现象。以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为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低聚物,将其与纳米溶胶复配制备可紫外光固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热失重(TGA)测试、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接触角测试以及拉伸测等测试方法对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杂化杂化涂膜的内部结构、热稳定性、表面性能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溶胶的加入提高了涂膜的涂膜的铅笔硬度、附着力以及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同时增强了涂膜的热稳定性、耐化学性能。综上所述,通过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杂化材料,确定了其制备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制备确定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杂化涂料的最佳配方,所得到光固化涂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耐化学性能。

马国章[5](2011)在《纳米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外光固化技术具有高效、实用性广、经济、节能、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光固化涂料制造行业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然而,有机材料在光固化后有硬度低、耐磨性差、热稳定性能不足、收缩率高等缺点,通过添加无机填料改善这些性能是紫外光固化涂料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纳米SiO2成本低,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米SiO2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亲水特性,在光固化涂料中不易分散,团聚现象严重,对涂料固化膜的硬度、耐磨等性能改善程度不大,还影响了涂料的黏度和光固化速度等性能。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化学修饰法和凝胶-溶胶法制备了系列表面含C=C双键的纳米SiO2杂化材料,主要制备方法如下:1.利用纳米SiO:表面含有Si—OH基团的特点,以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经丙烯酸羟乙酯修饰改性,制备了表面含C=C双键的改性纳米SiO2,接枝率达15.6%;2.纳米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表面含—NCO基团的纳米SiO2,再与三缩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二乙胺合成的N,N-二(3-丙烯酸,1,4,7-三甲基-3,6-二氧杂辛烷-8-丙烯酸酯)乙醇胺反应,制备出表面含叔胺结构和C=C双键的纳米SiO2杂化粒子,接枝率达105%;3.将纳米SiO2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表面含—NCO基团的纳米Si02,用聚丙二醇醚对其扩链,并进一步与丙烯酸羟乙酯反应,制备了以丙烯酸酯封端、聚丙二醇醚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联接纳米Si02粒子的大分子纳米Si02杂化材料,接枝率达92.2%;4.采用原位合成法,将纳米Si02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进一步用聚丙二醇醚扩链和丙烯酸羟乙酯酯封端,制备了纳米Si02/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5.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纳米Si02,制备氨基功能化纳米粒子,将其进一步与丙烯酸酯进行Micheal加成反应,合成了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02杂化粒子,接枝率达22.6%;6.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丙烯酸酯三烷氧基硅烷。采用甲酸催化剂,使其水解缩合,制备了纳米Si02/丙烯酸酯预聚物;7.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含磷丙烯酸酯合成含磷的丙烯酸酯三乙氧基硅烷,进一步和硅酸乙酯进行水解缩合,制备了含磷纳米Si0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对杂化材料的制备原理进行了讨论,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仪(NMR)、热失重分析仪(TGA)等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将这些杂化材料应用于光固化涂料中,研究了其对涂料光固化速率、黏度以及涂料固化膜的硬度、耐磨等性能的影响。和未改性的纳米Si02相比,所合成的纳米Si02杂化材料能赋予涂料较低的黏度,在涂料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能,和涂料有机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能显着地提高涂料固化膜的硬度、耐磨等物理机械性能。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02杂化材料能提高涂料的光固化速度,含磷纳米SiO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能提高涂料和基材的附着力。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制备的纳米Si02杂化材料表面含C=C不饱和双键,不仅是一种填料,还是一种能参加涂料体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涂料中丙烯酸酯聚合交联后,固化膜形成了Si—O—Si有机/无机杂化网络结构,纳米SiO2在整个网络结构中,作为刚性粒子,对固化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起着增强作用。

张彤[6](2010)在《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结构改性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开展了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MWPUA)的改性和应用研究。首先,设计合成出一系列线型和支化型产品,提高和优化了聚合物的官能度,有效解决了此类涂膜在硬度、强度、耐水耐溶剂性等方面的固有不足。接着,为满足特殊性能和工艺的要求,研制出MWPUA/SiO2和MWPUA/CB两种新型纳米复合涂料,并开发出以聚合物为连续相的高固体分可水分散(HSWPUA)体系。最后,在植物高效的捕光和传能机制启示下,从仿生角度对典型的夺氢型光引发剂硫杂蒽酮-叔胺体系进行了合成和引发效率的优化,为提高有色涂层的深层光固化效率探索了新的技术途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果如下:在优化软硬段结构和工艺条件、解决线型产品官能度结构和性能调控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多胺化合物替代之前的二胺扩链剂,以此为中心连接多条丙烯酸酯封端的预聚体支链,采用增加“端”数目的方式实现官能基团的进一步扩增,实现了较高空间位阻和复杂因素影响下的有效和完全反应,合成制备出一系列具有更高官能度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新产品。通过系统研究平均官能度对聚合物性能和结构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优化各主要性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低官能度WPUA在涂膜硬度、强度和耐水耐溶剂性方面的不足。选用含有光固化功能基团的硅烷偶联剂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以及通过接枝法使纳米炭黑和聚合物形成化学键合等方法,实现了MWPUA/SiO2和MWPUA/炭黑两种纳米复合涂料中纳米粒子的稳定均匀分散,并使MWPUA/SiO2体系的耐磨性和附着力,以及MWPUA/炭黑的光固化性能得到显着提升,满足了木地板涂料和黑色色漆对实用性能的特殊需求。针对WPUA水分散体对设备和工艺技术要求复杂的问题,提出了高固体分可水分散型聚氨酯丙烯酸酯(HSWPUA)的新概念,并先后研制了HSWPUA/丙酮、HSWPUA/乙醇/丙酮和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样品固含量达到70%以上。这类兼备高固体分、光固化和水可分散性三种绿色涂料技术于一体的产品,适应了多种涂布方式,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黏度、附着力和水分散稳定性等综合性能。模拟植物高效的捕光和传能机制,对同为捕光激发和传能的夺氢型硫杂蒽酮-叔胺光引发剂进行仿生改性的探讨,设计合适的桥键结构和模拟蛋白质超分子体系,将原来独立的光敏单元和光引发单元合理结合于同一大分子或聚合物中,并对照植物光系统的结构与机制,系统研究了新型光引发剂的分布形态、复合结构、能量和电子传递途径对引发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获得了很好的初步成绩。

王世普[7](2009)在《四种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的观察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GI-1型玻璃离子、3M Vitrebond光固化玻璃离子、Urbical LC光固化氢氧化钙和Ionosit-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的情况,并与Charisma树脂直接充填作对照比较,为临床深龋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标本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外科拔除的完整,无龋,无隐裂磨牙,共50颗,清除表面附着物,冲洗清洁后-20°C蒸馏水中冷藏备用。用柱状金刚砂车针将所有磨牙牙合面釉质磨去,露出牙本质表面。在牙本质牙合面中央制备标准洞型,直径3mm,深2mm。将50颗磨牙随机分成5组,每组10颗,按下列分组填充窝洞与牙齿牙合面平齐。1组:SE-Bond自酸蚀粘接剂,Charisma树脂(对照组);2组:GI-1型玻璃离子粘固剂;3组:3M Vitrebond光固化垫底用玻璃离子;4组:Urbical LC光固化氢氧化钙;5组:Ionosit-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2-5组为实验组)。将填充完毕的50颗磨牙置于室温下的生理盐水中24小时,之后进行冷热循环老化实验,每循环一次标本分别在5°C和55°C的冷热水中停留1分钟,共循环720次。然后,用蜡封闭根尖孔,再在牙齿表面均匀涂两层指甲油(充填体及边缘1mm的范围除外)。待指甲油完全晾干后,将标本浸入50%的氨化硝酸银溶液中避光保存。24小时后取出,流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无肉眼可见黑色颗粒,将标本浸入显影液中,荧光灯照射下显影8小时。显影完毕后,取出标本,流水冲洗5分钟。用低速金刚砂片将所有标本沿牙体长轴从牙合面中央切开,用游标卡尺测量剖面两侧洞缘微渗漏的深度,记录数据,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五组数据进行总体分析;采用LSD-t检验对五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按α=0.05水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每组选一个标本做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标本实体图像以及电镜低倍图像和高倍图像,并以统计结果为依据分析比较每组材料的优缺点。结果:对五组数据进行总体分析的Kruskal-Wallis H检验:H = 69.855, P﹤0.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五组的微渗漏深度不完全相同。五组间多重比较的LSD-t检验:1组(对照组)与5组比较,P﹥0.05,认为1组与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组与对照组微渗漏深度相同。2组与4组比较,P﹥0.05,认为2组与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渗漏深度相同。3组分别与1、2、4、5组比较,P﹤0.0001,认为3组与1、2、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渗漏深度不同。1组与2、4组分别比较,统计学结果均为P﹤0.0001,有统计学意义,认为1组与2、4组间的微渗漏深度不同。5组与2、4组分别比较,统计学结果均为P﹤0.0001,有统计学意义,认为5组与2、4组间的微渗漏深度不同。从五组的标本实体图像可以看到:1组与5组的微渗漏情况相似,都比较小,明显小于2、3、4组。2组与3组填充材料部分染色,提示微渗漏透过材料本身渗漏,且2组微渗漏普遍较3组微渗漏程度深。4组材料本身未见染色,微渗漏仅存在于材料与牙本质粘接界面之间,但界面间微渗漏的深度多达洞底,并沿底壁扩散,提示4组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封闭性能较差。在扫描电镜40倍图像中,1组、5组材料与牙本质粘接界面结合紧密,未见裂隙,微渗漏较小;5组材料内部呈现出“海绵样”分布较均匀的孔隙结构。4组材料与牙本质粘接界面可见均匀的银渗漏带,提示材料与牙本质间出现缝隙。2组、3组材料与牙本质间出现较宽的裂隙,部分区域可见材料本身断裂分离,出现裂隙,在材料内部以及裂隙中可见到银渗漏呈散点状和线状分布。在高倍扫描电镜图像中,1组与5组界面仍未见明显裂隙,局部区域可见到少量银渗漏。5组材料内部的孔隙形状不规则,大多数孔隙内未见银渗漏。4组可见粘接界面均匀银渗漏呈“柱状”,隐约可见银渗漏至牙本质小管。2组和3组可见材料和裂隙中的银渗漏,并可清晰见到银渗漏达牙本质内较深部位,且2组较3组银渗漏较多。另外,在2、3组中,材料与牙本质之间出现的裂隙内,大部分牙本质粘接面仍被粘接材料覆盖,提示2、3组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封闭作用较强。结论:1 Ionosit-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在实验组四种垫底材料中产生的微渗漏最小,与对照组(Charisma树脂直接充填)相似,并且与牙本质粘接界面密合,是一种较好的树脂基垫底材料。2 GI-1型玻璃离子和Urbical LC光固化氢氧化钙产生的微渗漏程度相似,与对照组和Ionosit-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组比较均明显增大,并且大于3M Vitrebond光固化玻璃离子组。3 3M Vitrebond光固化玻璃离子微渗漏介于本研究的五种材料之间,微渗漏小于GI-1型玻璃离子和Urbical LC光固化氢氧化钙,大于Ionosit-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和Charisma树脂。4 GI-1型玻璃离子和3M Vitrebond光固化玻璃离子组的微渗漏大多透过材料向窝洞深部渗漏;Urbical LC光固化氢氧化钙组的微渗漏主要发生在材料与牙本质粘接界面之间。

何立志[8](2007)在《牙釉质表面原位修复涂层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龋病是人类是最常见的疾病,全世界至少有50%的居民即30亿多人患有龋病。龋病是一种慢性病,不会立即致人死亡,但它能引发很多急性炎症和病灶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而且严重破坏人类咀嚼器官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和疾病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因龋病而消耗的人类卫生资源是惊人的,现已将龋病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牙科修复材料在牙齿修复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牙科材料发展至今,按其属性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类。前者以银汞合金为代表,后者以复合树脂为主要代表。安全性、生物相容性成为口腔金属材料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腐蚀与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密切相关。复合树脂耐磨性能较差,不宜用于承受较大咀嚼力区的修复是其致命的弱点;聚合体积收缩导致边缘微漏,增大了继发龋的概率传统的方法涉及到机械去除受影响的部份,用树脂或者是合金材料来填充。为了使传统的修复材料粘附在牙体上,这种方法将不可避免破坏周围健康的牙齿。针对早期的龋损或者是细小的裂隙,它不是理想的方法。最近,日本学者Kazuo等报到了人工合成牙釉质的方法来修复早期牙釉质的龋损,但是这种方法合成的牙釉质的厚度被限定在20μm而且合成的牙釉质没有抗菌活性。DCPD在生物体内作为最终向羟基磷灰石转化的中间过渡相,因此被认为是具有好的生物活性陶瓷之一,它还是所有磷酸钙盐在酸性条件下最稳定的物相。缺钙羟基磷灰石在适当的温度和酸性环境下,在短时间内很快转变为DCPD,而且结晶性很好。针对现代饮食习惯,接触偏酸性食物或饮料机会越来越多,而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硬度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利用DCPD来修复早期龋陨有一定的优势。利用CDHA在酸性条件下在牙釉质表面转变成DCPD,进一步形成涂层,涂层厚度约为60~80μm。涂层借助IR、XRD、EDS、SEM、TEM等手段表征涂层,其显微硬度值约为125(VHN)是正常牙釉质的40%左右,涂层能够与牙釉质较好地结合,其间无明显缝隙。大量的文献也曾报道了Zn2+、Cu2+等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对于牙菌斑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在DCPD涂层的基础上,改进加入Zn2+/Cu2+掺杂,形成Zn2+/Ca2+掺杂的抗菌DCPD涂层。其抗菌活性被测试,抗菌率都接近100%。

段伦永[9](2006)在《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性紫外光固化体系具有无污染、无毒性、无刺激和生产安全等优点,是目前较为活跃的研究和开发(R&D)领域,已成为紫外光固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论文以不同的原料合成了芳香族和脂肪族两类紫外光固化水性树脂,芳香族水性紫外光固化树脂采用了一步法和分步法两种合成方法。分步法:用聚乙二醇(PEG)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预聚体Ⅰ,然后用预聚体Ⅰ和多功团羧酸及二元醇反应合成预聚体Ⅱ,再通过引入不饱和双键单体多功能团丙烯酸酯合成低聚物,经中和乳化后得到光固化水性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涂料树脂;一步法:往PEG、多功团羧酸和二元醇的混合体系滴加TDI合成预聚体,然后通过引入不饱和双键单体多功能团丙烯酸酯合成低聚物,经中和乳化后得到UV-WPUA涂料树脂;往用PEG和异佛二酮二异氰酸酯(IPDI)合成预聚体Ⅰ,然后用预聚体Ⅰ和多功团羧酸及二元醇反应合成预聚体Ⅱ,再通过引入不饱和双键单体多功能团丙烯酸酯合成低聚物,经中和乳化后得到UV-WPUA涂料树脂。 本论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羧基含量、PEG的分子量以及双键的含量。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羧基含量为3.0wt%,双键含量为3.0wt%,PEG的分子量为600的合成树脂其基本性能和固化成膜后的综合性能最为优异,因此选为最佳试验条件。 本论文还研究了合成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一步法和分步法两种合成方法的选择、加料顺序的选择、树脂的水溶性,讨论了中和剂的选择及中和度、阻聚剂的类别及加入量影响,考察了引发剂的加入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阻聚剂的用量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测定了UV-WPUA涂料树脂的基本性能及固化膜的基本性能,并对以上两种树脂进行了应用研究。 对芳香族UV-WPUA涂料树脂的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亲水基团含量和中和度的提高,分子链亲水性增强,乳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增强;随着阻聚剂的加入量增加,乳液稳定性增加,当阻聚剂的加入量达到万分之三时,贮存稳定性可达6个月以上;当用三乙胺和三乙醇胺作为中和剂时,树脂具有很好的水溶性,而用氨水时水溶性较差,三乙醇胺中和光固化膜易吸潮,因此选用三乙胺作为中和剂;成膜的吸水率随着羧基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光固化性能方面:光引发剂在树脂中的含量大于3.0wt%时,树脂的光固化速度较快;

周亮[10](2003)在《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及积层电路板用感光成像油墨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整个涂料工业中,紫外线(UV)固化技术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UV固化技术具有低毒性,原料价格便宜,固化速度快,配方简单和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本文对光化学、光聚合、光引发剂、光敏树脂、UV固化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采用UV固化技术可以使含有不饱和官能团的活性单体、预聚物在光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光聚合反应发生交联。光引发剂主要起到吸收光能,并经过化学变化产生活性中间体的作用。常见的光引发剂可以分为阳离子型和自由基型两大类。 积层印制电路板(简称积层板)是由独立的印制电路板或内层间被绝缘材料分隔的电路板组成。内层的电路依靠普通孔和电镀通孔进行连接。积层板的电路是三维排列的,与传统印制电路板相比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因为后者最多只能排布两层电路(即双面板)。积层板微孔的制作方法包括:激光钻孔,光致蚀孔和等离子体蚀孔法。在本研究中采用一种不仅能光致成像,而且能硬化成为永久绝缘材料的UV油墨来形成积层板的内层。 UV油墨可用多种方法涂布,如丝网印刷、静电喷涂、帘涂等。涂布UV油墨后将板进行曝光,再用适当的显影剂显影,将已曝光或未曝光的部分洗掉。显影后进行蚀刻,蚀刻液可以是碱性蚀刻液,或是酸性的氯化铜或氯化亚铜溶液,可将脱去抗蚀层的金属层蚀刻掉。UV油墨,不是在曝光、显影和蚀刻后被剥离,而是作为一种预浸物的补充物或取代物留在内层上,形成内层间的绝缘层。 采用光差扫描量热法(DPC)来监测环氧丙烯酸酯体系的光固化动力学。讨论了反应的影响因素,利用DPC数据计算出反应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光引发剂的浓度指数小于0.5,单体浓度指数介于1和2之间。 环氧丙烯酸(EA)树脂在辐射固化领域中是一种重要的感光树脂,其中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着重研究了该种树脂的合成工艺,讨论了原料投料比、反应温度、催化剂及操作方法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用N,N-二甲基苯胺作催化剂,合成了酚醛环氧丙烯酸酯。通过酸值和环氧值的测定,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及催化剂用量对丙烯酸转化

二、CGF-1型光固化复合体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GF-1型光固化复合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束水+导水”复相介质的渗灌流体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荒漠化问题
        1.1.1 荒漠化是重大环境灾害
        1.1.2 荒漠化治理的根本途径是植被恢复
        1.1.3 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是水分条件
    1.2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喷灌技术
        1.2.2 滴灌技术
        1.2.3 渗灌技术
    1.3 课题的提出
        1.3.1 渗灌技术存在的问题
        1.3.2 复合导水纤维的提出
        1.3.3 复相介质水流体的研究进展
        1.3.4 本论文不同于前人的工作和拟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复相导水介质设计与特征参数测定
    2.1 复相介质设计
    2.2 复相介质制备
        2.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2.2 复相介质的制备
    2.3 复相介质表面结构表征
    2.4 复相介质-水体系含水率曲线测定
    2.5 复相介质-水体系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2.6 复相介质-水体系导水率特征曲线测定
    2.7 复相介质-水体系吸水倍率曲线测定
    2.8 本章小结
3 复相介质水流体热力学方程
    3.1 初始态介质水流体热力学方程
    3.2 复相介质纯水流体热力学方程
    3.3 复相介质含有多组分溶质的水流体热力学方程
    3.4 复相介质-水-空气体系中水自由能及热力学方程
    3.5 水势方程
    3.6 低含水率复相介质水流体热力学函数表达式的转换处理
    3.7 高含水率下复相介质水流体热力学方程
    3.8 本章小结
4 复相介质的水流体动力学方程
    4.1 低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
        4.1.1 低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1.2 低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4.2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
        4.2.1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2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4.3 本章小结
5 低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结构动力学
    5.1 无网络结构条件下低水势复相介质-水体系结构特征
    5.2 无网络结构条件下中水势复相介质-水体系的结构特征
    5.3 无网络结构条件下中高水势复相介质-水体系的结构特征
    5.4 无网络结构条件下高水势复相介质-水体系的结构特征
    5.5 低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水体系动态结构变化规律
    5.6 本章小结
6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结构动力学
    6.1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的多孔特征
    6.2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中导水颗粒的分布
    6.3 高含水率条件下复相介质“脊”的塌陷
    6.4 高含水率条件下导水颗粒的脱水过程
    6.5 高含水率条件下导水颗粒的相聚运动
    6.6 高含水率条件下导水颗粒的吸水过程
    6.7 本章小结
7 复相介质纤维支撑体及渗灌器加工工艺
    7.1 纤维支撑体表面低温等离子体加工
        7.1.1 低温等离子体加工方法
        7.1.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实验
        7.1.3 聚丙烯纤维改性表面表征
        7.1.4 纤维表面浸润性研究
        7.1.5 改性聚丙烯纤维的流挂性分析
    7.2 复合导水纤维加工制造工艺
    7.3 渗灌器3D打印制造工艺
        7.3.1 渗灌器件结构设计
        7.3.2 导水纤维涂层外表面与树脂的浸润化处理
        7.3.3 渗灌器3D打印光固化混合液
        7.3.4 渗灌器3D打印成型
    7.5 本章小结
8 复相介质自调节土壤湿度的特性研究
    8.1 基于土壤的实验室渗水试验
        8.1.1 渗水试验设计
        8.1.2 渗水试验结果
    8.2 基于土壤的渗灌器件渗水数学模型
    8.3 实验室自调节土壤湿度的试验研究
    8.4 本章小结
9 复相介质用于接种沙漠肉苁蓉的研究
    9.1 名贵中药材肉苁蓉的接种难度
    9.2 复相介质渗灌接种肉苁蓉的方法
    9.3 现场接种肉苁蓉效果
        9.3.1 现场渗灌系统的设计与布置
        9.3.2 渗水斑点观察与分析
        9.3.3 肉苁蓉接种率和生长量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论文主要结论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申请专利

(2)纳米纤维素的改性与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复合型涂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固化体系
        1.2.1 低聚物
        1.2.2 活性稀释剂
        1.2.3 光引发剂
        1.2.3.1 光引发剂概述
        1.2.3.2 自由基光引发剂反应机理
        1.2.3.3 大分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
    1.3 UV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
        1.3.1 UV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概述
        1.3.2 UV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改性研究
        1.3.2.1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
        1.3.2.2 有机硅改性
        1.3.2.3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改性
    1.4 纳米纤维素
        1.4.1 纤维素概述
        1.4.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1.4.3 纳米纤维素的改性研究
        1.4.3.1 表面接枝改性
        1.4.3.2 硅烷偶联剂改性
        1.4.3.3 自由基开环接枝
        1.4.4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
        1.4.4.1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研究
        1.4.4.2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VOC性能
        1.4.4.3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机械性能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分析方法
        2.3.1 FT-I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13)C固体核磁共振(~(13)C-CP/MAS NMR)
        2.3.4 透射电镜(TEM)
        2.3.5 扫描电镜(SEM)
        2.3.6 热重分析(TGA)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NCO含量的测定
        2.4.2 凝胶率与吸水率的测定
        2.4.3 光泽度测试
        2.4.4 硬度测试
        2.4.5 接触角测试
        2.4.6 力学性能测试
    2.5 光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2.6 PUA不饱和双键转化率的测定
第三章 纳米纤维素晶须接枝光引发剂的制备与应用
    3.1 引言
    3.2 纳米纤维素晶须及其接枝光引发剂的合成
        3.2.1 纳米纤维素晶须的制备
        3.2.2 纳米纤维素晶须接枝光引发剂的制备
    3.3 表征测试
        3.3.1 扫描电镜(SEM)
        3.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3~(13)C-CP/MAS固体核磁共振
        3.3.4 X射线衍射光谱(XRD)
        3.3.5 XPS测试
    3.4 CNW-IPDI-1173 光固化动力学
        3.4.1 CNW-IPDI-1173 稳态光解动力学
        3.4.2 实时红外(RT-IR)光聚合动力学
    3.5 CNW-IPDI-1173/PUA固化膜性能的研究
        3.5.1 CNW-IPDI-1173/PUA固化膜物理性能
        3.5.2 CNW-IPDI-1173 增强PUA固化膜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NW-KH-550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KH-550 改性纳米纤维素晶须的制备
        4.2.2 CNW-KH-550 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4.3 CNW-KH-550 表征测试
        4.3.1 粒径分析
        4.3.2 红外光谱测试
        4.3.3 XRD测试
    4.4 CNW-KH-550 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4.1 CNW-KH-550/PUA复合膜的光固化
        4.4.2 CNW-KH-550/PUA复合膜的物理性能
        4.4.3 CNW-KH-550/PUA复合膜力学性能
        4.4.4 CNW-KH-550/PUA复合膜的热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温度对复合树脂微渗漏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实验主要仪器和材料
2 离体牙的收集
3 实验分组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图

(4)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1.1 插层复合法
        1.1.2 无机粒子表面改性法
        1.1.2.1 表面吸附改性法
        1.1.2.2 离子交换改性法
        1.1.2.3 形成共价键改性法
        1.1.2.4 无机粒子表面的接枝聚合改性
        1.1.3 溶胶-凝胶法
        1.1.4 电化学合成法
        1.1.5 组装法
        1.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
        1.2.1 结构材料
        1.2.2 磁性材料
        1.2.3 生物材料
        1.2.4 电子材料
        1.2.5 光学材料
    2 紫外光固化涂料
        2.1 紫外光(UV)固化技术
        2.2 紫外光固化材料的组成
        2.2.1 光引发剂
        2.2.1.1 自由基型光引发剂
        2.2.1.2 阳离子型光引发剂
        2.2.1.3 大分子光引发剂
        2.2.1.4 水基光引发剂
        2.2.2 低聚物
        2.2.3 活性稀释剂
        2.3 紫外光固化设备
        2.4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应用
        2.4.1 UV木器涂料
        2.4.2 UV纸张涂料
        2.4.3 UV塑料涂料
        2.4.4 UV金属涂料
        2.4.5 UV保形涂料
        2.4.6 UV皮革涂料
        2.4.7 UV水性涂料
        2.4.8 UV光固化粉末涂料
        2.5 光固化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评价
        2.5.1 力学性能
        2.5.2 化学稳定性
        2.5.3 光泽
        2.5.4 粘结力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纳米溶胶的制备及其表征
    前言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 纳米溶胶的制备
    2.3 实验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溶胶制备工艺的研究
        2.4.2 纳米溶胶红外光谱分析
        2.4.3 纳米溶胶~1H-NMR分析
        2.4.4 纳米溶胶~(28)Si-NMR分析
        2.4.5 透射电镜(TEM)分析
        2.4.6 纳米溶胶稳定性的研究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紫外光杂化固化杂化材料的研究
    前言
    3.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3.2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
    3.3 UV固化纳米溶胶/PUA杂化材料的制备
    3.4 实验测试与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聚氨酯丙烯酸酯红外光谱分析
        3.5.2 杂化涂膜红外光谱分析
        3.5.3 杂化涂膜热失重分析
        3.5.4 杂化涂膜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3.5.5 杂化涂膜表面性能分析
        3.5.6 杂化涂膜拉伸性能分析
        3.5.7 杂化涂膜铅笔硬度测试
        3.5.8 杂化涂膜附着力测试
        3.5.9 杂化涂膜的耐水、耐酸碱性分析
        3.5.10 光固化时间对固化涂膜凝胶含量的影响
        3.5.11 活性稀释剂对杂化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12 光引发剂对杂化涂膜凝胶含量的影响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纳米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光固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预聚物
        1.1.2 活性单体
        1.1.3 光引发剂
    1.2 纳米无机氧化物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偶联剂改性制备纳米无机氧化物杂化材料
        1.2.2 接枝改性制备无机氧化物杂化材料
        1.2.3 凝胶-溶胶法制备无机氧化物杂化材料
        1.2.4 无机氧化物杂化材料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前景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SiO_2的酯化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和试剂
        2.1.2 合成步骤
        2.1.3 光固化涂料和固化膜的制备
        2.1.4 产物的表征和光固化涂料的性能测试
    2.2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原理和表征
        2.2.1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原理
        2.2.2 改性纳米SiO_2的表征
    2.3 纳米SiO_2改性效果的评价
        2.3.1 改性纳米SiO_2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2.3.2 改性纳米SiO_2在涂料中的分散
    2.4 改性纳米SiO_2对涂料光固化性能的影响
        2.4.1 光固化涂料中不同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
        2.4.2 改性纳米SiO_2对涂料中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2.4.3 改性纳米SiO_2对涂料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叔胺结构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
        3.1.2 含叔胺结构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制备
        3.1.3 杂化涂料及其固化膜的制备
        3.1.4 产物的表征和涂料性能的测定
    3.2 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制备原理与表征
        3.2.1 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制备原理
        3.2.2 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表征
    3.3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1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3.3.2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光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3.3.3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分子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
        4.1.2 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
        4.1.3 光固化涂料和固化膜的制备
        4.1.4 产物的表征及其涂料和固化膜的性能测试
    4.2 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原理和表征
        4.2.1 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合成原理
        4.2.2 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表征
    4.3 纳米SiO_2杂化材料对涂料和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4.3.1 纳米SiO_2杂化材料对光固化涂料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4.3.2 纳米SiO_2杂化材料对涂料的黏度和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原位法制备纳米SiO_2/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5.1 实验
        5.1.1 原料
        5.1.2 纳米SiO_2/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的制备
        5.1.3 光固化涂料和固化膜的制备
        5.1.4 产物、涂料和固化膜的表征
    5.2 产品的制备原理及表征
        5.2.1 合成原理
        5.2.2 产品表征
    5.3 纳米SiO_2/丙烯酸酯的性能
        5.3.1 纳米SiO_2的加入量对涂料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5.3.2 纳米SiO_2在涂料中的分散
        5.3.3 纳米SiO_2的加入量对固化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3.4 纳米SiO_2的加入量对涂料和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偶联剂改性法制备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O_2杂化子及其悱能研究
    6.1 实验
        6.1.1 原料
        6.1.2 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制备
        6.1.3 涂料和固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6.2 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O_2的合成原理和表征
        6.2.1 纳米SiO_2的接枝改性原理
        6.2.2 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表征
    6.3 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O_2杂化粒子的性能
        6.3.1 含叔胺结构的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6.3.2 涂料固化膜的形貌分析
        6.3.3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涂料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6.3.4 纳米SiO_2杂化粒子对固化膜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_2/丙烯酸酯预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原料
        7.1.2 纳米SiO_2/丙烯酸酯预聚物的制备
        7.1.3 涂料和固化膜的制备
        7.1.4 合成产物、涂料和固化膜性能的表征
    7.2 TPAP和HTPAP的制备原理和结构表征
        7.2.1 纳米SiO_2/丙烯酸酯预聚物的制备原理
        7.2.2 纳米SiO_2/丙烯酸酯预聚物的表征
    7.3 纳米SiO_2/丙烯酸酯预聚物光固化性能
        7.3.1 凝胶-溶胶对涂料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7.3.2 凝胶溶胶对固化膜结构的影响
        7.3.3 凝胶溶胶对固化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7.3.4 凝胶溶胶对固化膜的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凝胶-溶胶法制备含磷纳米SiO_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8.1 实验部分
        8.1.1 原料
        8.1.2 含磷纳米SiO_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及涂料的制备
        8.1.3 光固化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8.2 含磷的纳米SiO_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的制备原理和表征
        8.2.1 含磷的纳米SiO_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的制备原理
        8.2.2 结构表征
    8.3 含磷纳米SiO_2/丙烯酸酯杂化材料的性能
        8.3.1 含磷硅烷偶联剂和硅酸酯的比例对涂料C=C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8.3.2 含磷硅烷偶联剂和硅酸酯的比例对固化膜附着力的影响
        8.3.3 含磷硅烷偶联剂和硅酸酯的比例对涂料固化膜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建议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结构改性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涂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绿色涂料的现状
        1.1.2 绿色涂料的发展趋势
    1.2 水性UV固化涂料概述
        1.2.1 水性UV固化涂料的特点
        1.2.2 水性UV固化涂料的组成
        1.2.3 水性UV固化涂料的分散稳定机理
        1.2.4 水性UV固化涂料的固化机理
    1.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技术
        1.3.1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
        1.3.2 WPUA的合成方法
        1.3.3 WPUA的微观结构
        1.3.4 WPUA的改性研究进展
    1.4 植物光合作用及对光引发剂的启示
        1.4.1 植物光合色素和光系统的基本结构
        1.4.2 PSII中的能量转移和电子传递
        1.4.3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引发剂的一些启示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线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低官能度线型WPUA水分散体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2.1.1 聚合物目标结构设计
        2.1.2 合成工艺研究
        2.1.3 软硬段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2.2 高官能度WPUA水分散体的合成及封端反应动力学
        2.2.1 MWPUA的合成路线及封端产率计算
        2.2.2 MWPUA的封端反应动力学
        2.2.3 MWPUA的结构表征
    2.3 MWPUA水分散体的稳定性研究
        2.3.1 丙酮含量的影响
        2.3.2 DMPA含量的影响
        2.3.3 剪切速率的影响
    2.4 MWPUA薄膜的光固化特性
        2.4.1 C=C含量的影响
        2.4.2 软段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2.4.3 涂膜厚度的影响
        2.4.4 光引发剂的影响
    2.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支化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合成及平均官能度的影响
    3.1 支化型WPUA的合成
        3.1.1 多胺的扩链作用原理
        3.1.2 支化型WPUA的合成路线
        3.1.3 合成工艺优化
        3.1.4 产物的FT-IR光谱分析
    3.2 平均官能度对WPUA分散体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3.2.1 流变性能
        3.2.2 粒度分析
        3.2.3 分散稳定性
    3.3 平均官能度对WPUA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拉伸性能
        3.3.2 微观形态和结构分析
        3.3.3 其它性能
    3.4 平均官能度对WPUA耐水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3.4.1 耐水性能
        3.4.2 耐溶剂性能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MWPUA/纳米Si0_2 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性能
        4.1.1 纳米Si0_2 的表面改性
        4.1.2 MWPUA/Si0_2 纳米复合分散体的制备和分散性
        4.1.3 MWPUA/Si0_2 涂层的耐磨性能
        4.1.4 MWPUA/Si0_2 涂层的附着力性能
    4.2 MWPUA/纳米炭黑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性能
        4.2.1 接枝法制备MWPUA/CB纳米复合分散体
        4.2.2 MWPUA/CB纳米复合分散体的分散形态
        4.2.3 MWPUA/CB纳米复合分散体的黏度特性
        4.2.4 MWPUA/CB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行为
        4.2.5 MWPUA/CB纳米复合涂层的拉伸性能
        4.2.6 MWPUA/CB纳米复合涂层的形貌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固体分可水分散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制备、性能和相反转
    5.1 HSWPUA/丙酮混合体系的制备和相反转
        5.1.1 HSWPUA/丙酮混合体系的制备
        5.1.2 HSWPUA/丙酮混合体系的黏度特性
        5.1.3 HSWPUA/丙酮混合体系的相反转过程
    5.2 HSWPUA/丙酮/乙醇混合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2.1 HSWPUA/丙酮/乙醇混合体系的制备和黏度性能
        5.2.2 HSWPUA/丙酮/乙醇混合体系的应用性能
        5.2.3 HSWPUA/丙酮/乙醇混合体系的相反转过程
    5.3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3.1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相反转原理
        5.3.2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制备和黏度性能
        5.3.3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涂膜性能
        5.3.4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拉伸性能
        5.3.5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水分散稳定性
    5.4 HSWPUA/丙烯酸酯复合体系的性能优化
        5.4.1 复配体系的正交实验优化
        5.4.2 优化体系的性能表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仿生合成与性能调控探讨
    6.1 硫杂蒽酮-叔胺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6.2 2-羟甲基-硫杂蒽酮的合成和表征
        6.2.1 MTX的合成
        6.2.2 MTX的结构表征
        6.2.3 MTX的UV吸收光谱
    6.3 硫杂蒽酮-叔胺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引发效率
        6.3.1 ATX的合成
        6.3.2 ATX在TMPTA中的光引发效率
        6.3.3 ATX在MWPUA中的光引发效率
    6.4 硫杂蒽酮-叔胺聚合型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引发效率
        6.4.1 ATXP的合成
        6.4.2 ATXP在MWPUA中的光引发效率
    6.5 植物光系统对光引发剂的其它启示及探讨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主要试剂

(7)四种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的观察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四种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的观察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8)牙釉质表面原位修复涂层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牙齿介绍
        1.1.1 牙的结构
        1.1.2 牙釉质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1 牙釉质的微观结构
        1.1.2.2 牙釉质的物理性质
        1.1.2.3 牙釉质的化学性质
    1.2.龋病病因学理论
        1.2.1 龋病病因学
        1.2.2 龋病的发病机制学说
    1.3 目前修复材料
        1.3.1 口腔修复材料的分类
        1.3.2 复合树脂
        1.3.3 银汞合金
        1.3.4 烤瓷材料
        1.3.5 牙釉质美容修复材料
    1.4 目前的预防材料
        1.4.1 机械的方法
        1.4.2 化学的方法
        1.4.3 生物的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方法
    2.2 红外吸收光谱
    2.3 X射线衍射
    2.4 拉曼光谱
    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
    2.8 离子色谱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Ca/P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微波合成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的合成
        3.2.2 主要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拉曼光谱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EDS分析
        3.3.5 TEM微观形貌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牙釉质表面DCPD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制备牙齿试样
        4.2.2 制备糊剂与牙齿涂层
        4.2.3 红外分析
        4.2.4 XRD分析
        4.2.5 金相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
        4.2.6 表面硬度测试
        4.2.7 溶解性测试
        4.2.8 耐磨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分析结果
        4.3.2 XRD分析结果
        4.3.3 金相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4.3.4 显微硬度测试结果
        4.3.5 溶解性测试结果
        4.3.6 耐磨性测试结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涂层形成机理探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涂层形成机理模型
        5.2.2 牙齿试样
        5.2.3 XPS分析
        5.2.4 SEM分析
        5.2.5 TEM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M和XPS分析
        5.3.2 TEM分析
        5.3.3 pH值影响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牙釉质表面抗菌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Cu/Zn掺杂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的合成
        6.2.2 Cu/Zn掺杂DCPD涂层制备
        6.2.3 主要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IR,XRD,EDS表征Cu/Zn掺杂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
        6.3.2 Cu/Zn掺杂的DCPD涂层表征
    6.4 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致谢

(9)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水性PU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1.2.1 丙酮法(相转变法)
        1.2.2 预聚物混合法
        1.2.3 融熔分散法
        1.2.4 酮亚胺/酮连氮法
        1.2.5 保护端基法
    1.3 水性PU的改性方法及分类
        1.3.1 交联改性
        1.3.2 丙烯酸改性水性PU
        1.3.3 EPO复合改性
        1.3.4 有机硅改性
    1.4 PU的最新研究动态
        1.4.1 耐微生物PU
        1.4.2 可生物降解PU
        1.4.3 纳米材料增强PU材料
        1.4.4 光固化水性PU材料
        1.4.5 医药用PU材料
    1.5 紫外光固化水性PU体系
        1.5.1 紫外光固化水性PU体系优点
        1.5.2 紫外光固化水性PU体系的分类
        1.5.3 紫外光固化水性PU体系组成
        1.5.4 紫外光固化水性PU的引发体系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正交试验的设计
    2.1 前言
    2.2 试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仪器
    2.3 正交表的设计
    2.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正交试验各影响因子和水平对水溶性的影响
        2.4.2 正交试验各影响因子和水平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2.4.3 正交试验各影响因子和水平对膜柔韧性的影响
        2.4.4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2.4.5 最佳条件下的重复性和对比性试验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的小试合成及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仪器及试验装置图
        3.2.3 分步法合成方法及工艺
        3.2.4 分步法合成UV-WPUA树脂的性能测试
        3.2.5 UV-WPUA涂料树脂的一步法合成方法及工艺
        3.2.6 分步法合成UV-WPUA涂料树脂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V-WPUA涂料树脂的基本性能检测结果
        3.3.2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3.3.3 热重分析
        3.3.4 DSC测玻璃化转变温度
        3.3.5 稀释剂及固含量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3.3.6 中和剂及其对乳液和成膜性能的影响
        3.3.7 阻聚剂类别和加入量对树脂稳定性的影响
        3.3.8 羧基含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3.3.9 反应温度的选择及对合成的影响
        3.3.10 加料顺序的选择
        3.3.11 涂层光泽度检测结果
        3.3.12 涂层与卡纸和镀铝层附着力检测结果
        3.3.13 涂层柔韧性检测结果
        3.3.14 一步法和两步法比较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的中试合成及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仪器及试验装置图
        4.2.3 光固化水性PU涂料树脂的技术路线及合成工艺
        4.2.4 UV-WPUA涂料树脂性能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涂料树脂的基本性能及光固化成膜的基本性能综合
        4.3.2 乳液粒经测试
        4.3.3 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定性测量VOC
        4.3.4 顶空法气相色谱分析成膜卡纸的VOC含量
        4.3.5 引发剂用量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4.3.6 光固化前干燥时间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4.3.7 干燥温度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4.3.8 涂料树脂固含量的大小对镀铝层表面亮度的影响
        4.3.9 加入活性稀释剂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4.3.10 阻聚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11 阻聚剂用量对涂料树脂光固化速度的影响
        4.3.12 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PETA)部分及全部替代HEMA对光固化速度及粘度的影响
        4.3.13 活性稀释剂及温度条件对体系粘度的影响(参考前面修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PDI型光固化水性PU涂料树脂合成和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试验原理
        5.2.1 合成原理(见图3-2)
        5.2.2 合成路线
        5.2.3 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
    5.3 合成工艺
    5.4 测试方法(参照第3.2.4节)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树脂的基本性能
        5.5.2 热重分析
        5.5.3 DSC测玻璃化转变温度
        5.5.4 树脂的水溶性测试
        5.5.5 涂料树脂的成膜附着力测试
        5.5.6 涂料树脂的成膜柔韧性测试
        5.5.7 芳香族型和脂肪族型PU的基本性能比较
    5.6 本章小结
    5.7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及积层电路板用感光成像油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UV固化的化学机理
        1.1.1 光化学反应简介
        1.1.2 光化学反应遵循的原则
        1.1.3 光化学反应的重要特点
        1.1.4 UV固化反应的引发机理
    1.2 UV固化的研究进展
        1.2.1 感光树脂的研究进展
        1.2.2 活性稀释剂(活性单体)的研究进展
        1.2.3 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1.3 UV固化材料的市场
    1.4 UV固化油墨的基本组成
        1.4.1 预聚物
        1.4.2 活性单体
        1.4.3 光引发剂
        1.4.4 印制线路板用 UV固化油墨的种类
    1.5 高科技的代表积层电路板
        1.5.1 积层电路板简介
        1.5.2 积层板的制造方法
        1.5.3 现有积层法商业制程汇总
        1.5.4 积层板的市场
    1.6 积层板用感光成像油墨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7.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8 本课题的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8.1 课题的来源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的研究
    前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内容
        2.1.4 光固化反应动力学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环氧丙烯酸酯与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光固化动力学比较
        2.2.2 光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2.2.3 活性单体浓度的影响
        2.2.4 光强对光固化的影响
        2.2.5 氧气的阻聚作用
        2.2.6 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体系的初步探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丙烯酸酯类感光树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前言
    3.1 实验设计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仪器和装置
        3.2.3 实验机理
        3.2.4 实验内容
        3.2.5 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品种及用量的选择
        3.3.2 阻聚剂品种及用量的选择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及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3.3.4 投料比的影响
        3.3.5 聚合方式的选择
        3.3.6 正交试验
    3.4 合成树脂的结构表征
        3.4.1 红外光谱
        3.4.2 核磁共振谱图
        3.4.3 GPC谱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光成像油墨的组成研究
    前言
    4.1 活性单体的选择
        4.1.1 选择单体的基本原则
        4.1.2 活性单体品种的选择
        4.1.3 活性单体用量的选择
    4.2 光引发剂的选择
        4.2.1 引发机理
        4.2.2 光引发剂品种的选择
        4.2.3 光引发剂用量的选择
    4.3 热固型环氧树脂
    4.4 热固化剂
    4.5 助剂的选用
        4.5.1 颜料
        4.5.2 流平剂
        4.5.3 消泡剂
        4.5.4 填料
        4.5.5 非活性单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UM板用感光成像油墨基本配方及性能测试
    前言
    5.1 配方的基本组成
    5.2 基础配方的性能测试
        5.2.1 光固化涂层的力学性能
        5.2.2 涂膜的光学性能
        5.2.3 光固化涂层的电学性能
        5.2.4 感光成像油墨的其它性能
    5.3 基础配方的成本估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UM板用感光成像油墨的操作工艺
    前言
    6.1 操作环境的要求
        6.1.1 净化要求
        6.1.2 净化房的湿度要求
        6.1.3 净化房的温度要求
        6.1.4 净化房的安全要求
    6.2 基板前处理
    6.3 丝印、曝光、显影的工艺介绍
        6.3.1 丝网印刷
        6.3.2 预烘干
        6.3.3 曝光
        6.3.4 显影
        6.3.5 后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CGF-1型光固化复合体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束水+导水”复相介质的渗灌流体动力学研究[D]. 杜红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2]纳米纤维素的改性与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复合型涂料的制备[D]. 方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3]温度对复合树脂微渗漏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 王欣欣. 滨州医学院, 2017(02)
  • [4]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夏秉乾.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3)
  • [5]纳米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性能研究[D]. 马国章.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6]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结构改性和应用研究[D]. 张彤.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 [7]四种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的观察比较[D]. 王世普.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8]牙釉质表面原位修复涂层制备与表征[D]. 何立志. 厦门大学, 2007(08)
  • [9]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D]. 段伦永. 汕头大学, 2006(12)
  • [10]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及积层电路板用感光成像油墨的研究[D]. 周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03(11)

标签:;  ;  ;  ;  ;  

CGF-1型光固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