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沿海与内陆地区学生身体素质和膳食结构对比分析

浙江海洋大学沿海与内陆地区学生身体素质和膳食结构对比分析

一、对沿海、内陆地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和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施宇[2](2020)在《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 ——以海南省日月湾冲浪胜地为例》文中认为在冲浪运动发展、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体育旅游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以冲浪旅游为特色冲浪胜地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捧。结合国内外对于冲浪胜地的研究以及以有可为导向的冲浪胜地规划研究发现,国内外以游客为导向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缺少决策方法与理论依据,因此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以发现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构建冲浪胜地游客画像的模型、提出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实地验证为目标,具有理论意义、方法意义与实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1)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冲浪胜地基础理论、游客画像基础理论、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基础理论;2)冲浪胜地目标游客画像模型构建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步骤:现场调研、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模型构建、模型识别、优先级排序、目标游客画像;3)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主要包括规划原则、市场定位、规划定位、景区规划、旅游规划、海滩资源保护规划六个方面内容;4)冲浪胜地游客画像与旅游规划实证:主要包括日月湾的实际现场调研、日月湾游客画像构建、日月湾旅游规划三个部分。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冲浪胜地游客画像方法,即从游客基本信息、游客旅游行为偏好、游客配套设施需求、游客运动行为偏好四类信息标签结合现场调研问卷与网络问卷分为单一游客画像与群体游客画像。并基于冲浪胜地游客画像提出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原则与决策,具体包括:基于游客需求与生态保护的规划原则、基于游客基本信息的市场定位、基于游客偏好特征的规划定位、基于游客配套设施需求与旅游行为的冲浪胜地景区规划、基于游客旅游行为习惯与运动偏好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基于游客画像偏好与海滩资源评价的海滩规划、基于游客旅行偏好与浪况记录的冲浪赛事规划、基于游客运动偏好与基本信息的俱乐部规划。在对日月湾进行实证,得出日月湾冲浪游客画像特点:冲浪游客26-45岁的中高收入人群为主;大多来自沿海地区与偏寒地区,此类人群偏好以家庭形式与友人形式共同出游;游客分为熟练冲浪者与初学者,初学者偏好软质沙滩,熟练者能够较好地使用礁石沙滩。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对日月湾冲浪胜地进行旅游规划,市场定位以海口都市生活圈、三亚都市生活圈为核心;以日月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的滨海旅游区和国际冲浪基地为规划总体定位;在日月湾设置新入口与停车场,对日月湾酒店与餐饮设施进行增设与改进;基于冲浪主题设置沿海旅游赏析路线;对冲浪俱乐部定位、冲浪俱乐部服务规划、位置进行规划;每年7月与1月集中举办冲浪赛事;一般冲浪游客逗留时长较多选择4-7天,设置赛事中心进行观众的集散;赛事应当包括国内冲浪赛事与国际冲浪赛事,互不影响,根据当日最佳浪况确定冲浪时间,一般使用两个以内两点进行比赛,不影响游客的正常使用;按照游客选择偏好分为海门景区沙滩礁石浪点、软质沙滩浪点、礁石浪点。海门景区礁石浪点适宜各类熟练客与进阶冲浪游客,软质沙滩底适合参与夏令营的青少年初学者,礁石浪点适宜有挑战精神的熟练冲浪客人。

李树玲[3](2020)在《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同时还可以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近年来尤为重视发展农村经济,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落实这一战略的其中一条路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党中央和政府也应当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我党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工作将成为未来我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引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还可以有效协调休闲农业和田园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北戴河区发展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北戴河的乡村旅游业进行探索研究。针对研究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阐明了旅游业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北戴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障条件以及北戴河区乡村经济及旅游业总况。其次,阐述了北戴河乡村旅游业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旅游淡旺季差异明显、宣传促销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发展滞后、品牌管理意识低、配套设施不健全、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最后,借鉴国外日本、德国以及国内青岛市、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北戴河乡村旅游业采取的对策。包括旅游季节性应对策略、加强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构筑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健全配套设施、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

沈睿[4](2020)在《江苏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条件。森林康养作为新兴的森林旅游业态,将林业和健康产业相结合,既有益于国民身心健康,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商业资本的支持,更需要消费市场的驱动,而游客作为森林康养消费的目标人群,了解其对森林康养的需求,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森林康养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江苏森林康养基地游客消费意愿和影响因素、推进江苏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森林康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了游客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概括了国内外森林康养产业实践和产品分类。其次,论文基于计划行为、感知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森林康养基地游客消费意愿理论模型。通过对江苏森林康养基地游客的问卷调查发现,游客参与森林康养的意愿较高,也乐于向亲朋好友推荐和重游体验森林康养。多数游客选择春季周末以家庭为单位,自驾前往周边森林康养基地开展短途游,且倾向于参加运动、游憩和饮食型康养项目,以达到缓解压力和亲近自然的目的。关于消费意愿的差异性,不同学历游客对于森林康养的消费意愿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本科大专学历对森林康养基地条件要求较高,而游客消费意愿在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和客源地上则不存在显着差异。再者,论文结合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显着影响江苏森林康养基地游客消费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康养管理服务水平是影响游客消费意愿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消费成本,再次是环境要素和自我认知特征。管理服务水平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意愿,其中专业人员配备情况为最大因素负荷;消费成本显着负向影响消费意愿,其中花费精力为最大因素负荷;环境要素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意愿,其中清洁度为最大因素负荷;自我认知特征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意愿,其中养生保健关注度为最大因素负荷。而森林康养资源要素、设施建设状况和产品功能属性对游客消费意愿无直接显着影响。最后,论文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促进江苏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充分整合森林康养资源,营造优质森林康养环境;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开发森林康养特色产品,构建森林康养综合体系;加强森林康养宣传力度。

刘建军[5](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邵帅[6](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提出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曾强[7](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文中提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人口年龄结构呈“纺锤形”,成年人占总人口数72.22%,儿童青少年和老人分别仅占21.39%、6.39%,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应合理偏重成年人体质研究。但现有涉及宁夏的体质研究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仅有少量研究宁夏公务员、高校教职工、西海固地区居民和山区居民体质的文献,且相关研究不能很好的代表宁夏成年人总体的体质状况。为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切入,在理论方面探究了地域文化影响体质的维度和路径,选取人口结构具有典型性的成年人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宁夏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宁夏统计局等平台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域文化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宁夏成年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不断增强宁夏成年人体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建议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宁夏成年人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2、宁夏成年人体质水平存在年龄、城乡、职业、地域差异。表现为低龄人口好于高龄人口,城镇人口好于乡村人口,非体力劳动人口好于体力劳动人口,川区人口好于山区人口。3、人口结构、环境状况、文化特征是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主要因素。(1)人口结构:低龄、城镇、川区、非体力劳动等人口结构因素对成年人体质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高龄、农村、山区、体力劳动等人口结构因素使成年人体质水平下降。(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宁夏的自然灾害、环境破坏威胁成年人体质,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改善成年人体质;2)社会环境因素: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与受试者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方式、生活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3)文化因素:“剩余模式”健康观、“享乐主义”生活观导致宁夏人对重视健康状况关注度不高,危险行为生活方式比例大,严重威胁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建议:1、干预成年人人口结构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加大高龄成年人体质健康干预力度,减轻更年期和人体生物衰老对体质的不良影响。(2)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协同促进区域综合发展与成年人体质增强。(3)引导山区人口向川区合理转移,抑制艰苦生活条件、恶劣生活环境对成年人体质的威胁。(4)推进体力劳动人口向非体力职业转移,推动成年人体质健康发展。2、改善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改善自然环境:1)加大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2)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2)改善社会环境:1)强化政策指导促进成年人体质,立法监督政策执行效果。2)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3)加强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4)加大精准健康扶贫力度,改善人民体质健康状况。3、推进地域文化传承、建设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传承宁夏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宁夏社会发展,促进成年人体质改善。(2)加强与成年人体质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精神文化的建设,为改善成年人体质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引导。

成晓军[8](2018)在《我国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的注意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身体活动减少的时代。为满足人们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加快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紧接着下发了加快研制各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省级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研究不同区域省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注意力配置情况就彰显出十分的重要性。研究中以我国31个省份发布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分析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帕累托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运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两种省份划分标准下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的注意力配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望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省份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体现的注意力配置状况为我国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研究表明:沿海省份的注意力配置偏向于推动全民健身与社会各项事业共同发展;内陆省份的注意力配置倾向于依靠全民健身这一系统整体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好的区域省份注意力配置力度与注意力配置的范围都较均衡,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般的区域省份在注意力配置力度和注意力配置范围上有较大波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沿海省份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社会效益为先,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思想;内陆省份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要适当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全民健身发展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好的区域省份要依托优势加大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投入力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般的省份要对有限的资源均衡分配,防止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出现“短板效应”。

刘悦[9](2014)在《渔文化内涵变迁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渔业大国,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文化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今在海洋世纪提出的背景下,渔文化因其亲海性、亲民性、文化性以及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更加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和独特的学术魅力。因而学术界对渔文化的关注日渐加深,相关研究也日趋丰富。本研究以渔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学科交叉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采用了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变迁理论观点,将渔文化置于其中加以研究分析,即渔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表现为渔文化的变迁,其内涵及象征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文献分析法是将国内外相关书籍论文、政府机关与学术研究机构的论着、报告会、研讨会、报章杂志的报道与评论以及期刊文献等加以分析整理,以充分了解相关问题与实质意义,并提出整合性的看法。通过查阅来自期刊、着作等的有关研究,分析国内外对于“渔文化内涵变迁及其价值”研究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不足,找到研究切入点和研究视角,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比较分析法旨在透过理论的铺陈,以及对渔文化、鱼文化和海洋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后,经由各类共通的指标来进行三者的对比,借以剖析他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为了全面研究渔文化的内涵和变迁,有必要将渔文化和鱼文化、海洋文化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学科交叉法是同时运用了农村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对渔文化相关内涵进行文化阐释,对渔文化的变迁脉络进行分析,对渔文化的发展状况和价值予以评价。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与目的、文献回顾与探讨、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中国渔文化概要,从文化与渔文化的概念入手,从物质内涵、精神内涵和制度内涵三方面阐述了渔文化的内涵,并对渔文化与其相关的文化一一作比较分析;第三章为渔文化各层面的变迁,主要选取了蛋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来阐释渔文化物质方面的变迁,以妈祖信仰与祭海习俗的变迁来阐述渔文化精神层面的变迁,以渔业制度的变迁来阐释渔文化制度层面的变迁。第四章为渔文化的文化与社会价值的研究,主要介绍研究渔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阐述渔文化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第五章为讨论与结论部分,讨论了渔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滞后问题,以及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渔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佳[10](2014)在《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我国沿海地区是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旅游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海洋开发、海陆一体化与“新东部”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旅游超载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现代“城市病”、海陆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因而如何提高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能力、预防调控旅游超载或弱载问题、促进海陆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鉴于此,将预警理论引入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领域,借鉴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主体功能区划等理论,在梳理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理论解析,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对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有助于弥补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不足,为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问题、推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理论基础。系统解析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相关概念,详细阐述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测方法,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内涵、构成(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四大预警子系统)、特征及运行机制(利用控制图方法划分弱载区、成长区、健康区、适载区和超载区5个预警区间)。(2)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包括经济实力、资源环境、政策制度,从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类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旅游产品体系等探讨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土地环境、水体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3)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仿真模型。深入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内外部环境要素,建立由50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标准,运用状态空间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定量测度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构建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型,确定系统目标及边界,绘制因果关系反馈图,确定8个状态变量、8个速率变量、66个辅助变量和113个常量,编写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方程,并通过基于历史数据检验方法的合理性检验。(4)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SD仿真分析。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仿真模型,针对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以2004年为基准年,运用Vensim软件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模拟仿真,确定警界区间,判断2004-2025年间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并设计4类调控方案,通过仿真比较,探讨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5)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从构建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法制管理体系、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优化系统内部环境和划分旅游主体功能区等方面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措施,保障预警系统正常运行。

二、对沿海、内陆地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和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沿海、内陆地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和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 ——以海南省日月湾冲浪胜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冲浪运动的发展背景
        1.1.2 冲浪与全民健身
        1.1.3 冲浪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的优势
        1.1.4 冲浪旅游带动目的地全域旅游
        1.1.5 中国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2.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2.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方法意义
        1.3.3 实证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
    2.1 冲浪胜地的相关理论
        2.1.1 冲浪旅游
        2.1.2 冲浪胜地
        2.1.3 冲浪胜地景观资源分类
        2.1.4 海滩资源评价体系
    2.2 游客画像的相关理论
        2.2.1 构建方法
        2.2.2 分析方法
    2.3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
        2.3.1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概念
        2.3.2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构建与解读步骤
        2.3.3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浪胜地游客画像识别方法与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
        3.1.1 数据收集
        3.1.2 模型分类及呈像步骤
    3.2 画像识别
        3.2.1 关联度分析
        3.2.2 优先级排序
        3.2.3 目标游客画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
    4.1 基于游客需求与生态保护的规划原则
        4.1.1 生态安全原则
        4.1.2 区域协调原则
        4.1.3 以人为本原则
        4.1.4 市场导向原则
    4.2 基于冲浪胜地游客画像的规划决策
        4.2.1 基于游客基本信息的市场定位
        4.2.2 基于游客偏好特征的规划定位
        4.2.3 基于游客配套设施需求与旅游行为的冲浪胜地景区规划
        4.2.4 基于游客旅游行为习惯与运动偏好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
        4.2.5 基于游客画像偏好与海滩资源评价的海滩规划
        4.2.6 基于游客运动偏好与海滩资源评价的浪点规划
        4.2.7 基于游客旅行偏好与浪况记录的冲浪赛事规划
        4.2.8 基于游客运动偏好与基本信息的俱乐部规划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实证
    5.1 海南省日月湾冲浪胜地发展现状分析
        5.1.1 区位分析
        5.1.2 交通分析
        5.1.3 自然环境
        5.1.4 社会经济
        5.1.5 现场调研
        5.1.6 发展现状及问题
    5.2 日月湾冲浪胜地游客画像模型构建与画像识别
        5.2.1 模型构建
        5.2.2 游客画像识别
        5.2.3 优先级排序
        5.2.4 日月湾目标游客画像
    5.3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
        5.3.1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游客基本信息的市场定位
        5.3.2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游客偏好特征的规划定位
        5.3.3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配套设施需求-旅游偏好的冲浪胜地景区规划
        5.3.4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旅游行为习惯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
        5.3.5 基于日月湾游客画像-自然资源、运动偏好与海滩资源评价的海滩规划
        5.3.6 基于游客运动偏好与海滩资源评价的浪点规划
        5.3.7 基于游客旅行偏好与浪况记录的冲浪赛事规划
        5.3.8 基于游客运动偏好与基本信息的俱乐部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乡村旅游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乡村旅游业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实地调查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概述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2 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3.1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3.1.1 自然资源
        3.1.2 民宿资源
    3.2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3.2.1 政府的重视
        3.2.2 外部交通环境得到改善
    3.3 北戴河区乡村经济及旅游业总况
        3.3.1 北戴河区乡村经济现状
        3.3.2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现状
    3.4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发展调查
        3.4.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4.2 旅游动机情况
        3.4.3 游客旅游评价情况
        3.4.4 调查结论
第四章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淡旺季差异明显
    4.2 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4.3 旅游产品发展滞后
    4.4 品牌管理意识低
    4.5 配套设施不健全
    4.6 乡村旅游人才缺乏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5.1 国内外乡村旅游案例做法
        5.1.1 日本
        5.1.2 德国
        5.1.3 青岛
        5.1.4 大理
    5.2 对北戴河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5.2.1 先进的发展理念
        5.2.2 良好的地理位置
        5.2.3 体验特色传统文化
        5.2.4 政府的支持参与
    注释
第六章 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6.1 旅游季节性应对策略
    6.2 加强旅游市场宣传促销
    6.3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6.4 构筑乡村旅游品牌文化
    6.5 健全配套设施
    6.6 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注释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江苏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森林康养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1.2.2 森林康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3 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康养理论与实践
    2.1 理论基础
        2.1.1 理性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
        2.1.2 感知价值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2.2.1 国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2.2.2 国内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2.3 森林康养产品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3.1 样本基地概况
    3.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3.2.1 资源要素与消费意愿
        3.2.2 环境要素与消费意愿
        3.2.3 设施建设状况与消费意愿
        3.2.4 管理服务水平与消费意愿
        3.2.5 产品功能属性与消费意愿
        3.2.6 消费成本与消费意愿
        3.2.7 自我认知特征与消费意愿
        3.2.8 研究模型
    3.3 问卷设计
        3.3.1 游客基本信息量表
        3.3.2 游客消费意愿量表
        3.3.3 游客消费意愿影响因素量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分析
    4.1 数据收集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游客基本信息
        4.2.2 游客消费意愿
    4.3 方差分析
        4.3.1 正态分布检验
        4.3.2 独立样本T检验
        4.3.3 单因素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2 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3.2 模型拟合检验
        5.3.3 模型假设检验
        5.3.4 模型分析结果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江苏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整合森林康养资源,营造优质康养环境
        6.1.1 强化资源整合
        6.1.2 注重环境保护
    6.2 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6.2.1 提升管理水平
        6.2.2 提高服务质量
    6.3 开发森林康养产品,构建康养综合体系
        6.3.1 细化产品分类
        6.3.2 建设综合体系
    6.4 加强森林康养宣传力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5)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二、软法的分类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数据来源、内容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理论探究
    3.1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理论基础
    3.2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三个维度
    3.3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两条路径
第四章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实证分析
    4.1 宁夏成年人体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4.2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4.3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环境因素分析
    4.4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国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的注意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省级全民健身的实施是落实国家《计划》的政策要求
        1.2.2 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是市县有序开展工作的关键
        1.2.3 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是全民享受均等服务的保障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讨论
        2.1.1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概念的提出
        2.1.2 “注意力”概念的界定
    2.2 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相关研究述评
        2.2.1 全民健身的指导思想研究述评
        2.2.2 全民健身的实施路径研究述评
        2.2.3 全民健身的实施效果研究述评
        2.2.4 全民健身的实施保障研究述评
        2.2.5 全民健身的实施评价研究述评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帕累托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沿海内陆省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注意力比较分析
        4.1.1 沿海内陆省份指导思想注意力比较分析
        4.1.2 沿海内陆省份发展目标注意力比较分析
        4.1.3 沿海内陆省份主要任务注意力比较分析
        4.1.4 沿海内陆省份保障措施注意力比较分析
        4.1.5 沿海内陆省份组织实施注意力比较分析
    4.2 东中西部省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注意力比较分析
        4.2.1 东中西部省份指导思想注意力比较分析
        4.2.2 东中西部省份发展目标注意力比较分析
        4.2.3 东中西部省份主要任务注意力比较分析
        4.2.4 东中西部省份保障措施注意力比较分析
        4.2.5 东中西部省份组织实施注意力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各省份要对《实施计划》进行具体布局和完善
        5.2.2 沿海省份在《实施计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5.2.3 内陆省份在《实施计划》中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5.2.4 各省份要依据自身经济状况保障全民健身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渔文化内涵变迁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探讨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相关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渔文化概要
    第一节 文化与渔文化
    第二节 渔文化的内涵
        一、 渔文化的物质内涵
        二、 渔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渔文化的制度内涵
    第三节 渔文化与相关文化之比较
        一、 渔文化与鱼文化关系
        二、 渔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渔文化内涵各层面的变迁
    第一节 渔文化物质层面的变迁
    第二节 渔文化精神层面的变迁
        一、 妈祖信仰在传承中的变迁
        二、 祭海习俗在传承中的变迁
    第三节 渔文化制度层面的变迁
第四章 渔文化蕴涵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渔文化蕴涵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渔文化蕴涵的社会价值
        一、 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
        二、 促进渔业节庆的弘扬
        三、 激发渔业转型和渔村风貌的再造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渔文化滞后问题讨论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3.2 旅游预警研究
        1.3.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预警的内涵
        2.1.1 旅游环境承载力
        2.1.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2.3.1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方法
        2.3.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法
    2.4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内容体系
        2.4.1 旅游环境及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
        2.4.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成
        2.4.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特点
        2.4.4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
3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沿海地区基础环境
        3.1.1 经济实力
        3.1.2 资源环境
        3.1.3 政策制度
    3.2 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2.1 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2.2 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3.2.3 旅游产品开发
        3.2.4 旅游信息化建设
        3.2.5 旅游发展政策
    3.3 沿海地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
        3.3.1 旅游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3.3.2 旅游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3.3.3 旅游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3.3.4 旅游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3.5 旅游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4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环境要素
        4.1.1 外部环境要素
        4.1.2 内部环境要素
    4.2 指标构建及解释
        4.2.1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子系统
        4.2.2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子系统
        4.2.3 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预警子系统
        4.2.4 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预警子系统
    4.3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4 指标标准界定
5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仿真模型构建
    5.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方法选择
        5.1.1 状态空间法
        5.1.2 空间分析方法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5.2.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概念
        5.2.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征
        5.2.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软件
        5.2.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步骤
    5.3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的建立
        5.3.1 系统目标及边界
        5.3.2 因果关系反馈图
        5.3.3 变量方程与检验
6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仿真分析
    6.1 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时序分析
        6.1.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综合指数
        6.1.2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
        6.1.3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
        6.1.4 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
        6.1.5 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
    6.2 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空间分析
        6.2.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的空间差异
        6.2.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的空间格局
        6.2.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的空间关联
    6.3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的调控分析
        6.3.1 旅游环境承载力仿真模拟分析
        6.3.2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7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对策
    7.1 构建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7.1.1 系统需求
        7.1.2 系统功能
        7.1.3 系统结构
    7.2 完善法制管理体系
    7.3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
        7.3.1 组织管理者
        7.3.2 投资开发者
        7.3.3 社区参与者
        7.3.4 旅游消费者
    7.4 优化系统内外部环境
    7.5 划分旅游主体功能区
        7.5.1 旅游先行发展区
        7.5.2 旅游示范建设区
        7.5.3 旅游重点保护区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对沿海、内陆地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和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 ——以海南省日月湾冲浪胜地为例[D]. 施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3]北戴河区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 李树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4]江苏森林康养基地的游客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睿.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D]. 曾强. 宁夏大学, 2019(02)
  • [8]我国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的注意力比较研究[D]. 成晓军.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9]渔文化内涵变迁及其价值研究[D]. 刘悦.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王佳.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标签:;  ;  

浙江海洋大学沿海与内陆地区学生身体素质和膳食结构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