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产业化

论广播电视产业化

一、浅议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琴[1](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加速到来,传统媒介也搭载技术的快车进行自身形态和传输速度的更迭,媒体传播格局、舆论样态、产业逻辑、消费场景都在向移动化、智能化、自主化演进,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县域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系统的最底层,长期积贫积弱,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动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建设县域融媒体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指出县域媒体要抓好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落实好县域媒体引导群众的同时服务好群众,这意味着我国媒体融合建设开始深入到基层传播格局当中,县域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孕育着乡村经济、生态建设发展的土壤。一直以来,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都不受到重视,县域新闻媒体对此也长期缺少关注与传播,乡村文化振兴困难重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态及社会全面振兴的步伐。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闻媒体的职责与使命进行了强调,并提出了新要求,即要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因此,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振兴依靠县域媒体施展兴文化、育新人的功能。而当下县域媒体更应创新传播手段,重点关注乡风文明,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乡贤文化,塑造新型县域文化,为实现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本文以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基于文化传播角度,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究县域融媒体对乡村文化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探讨了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的机遇,通过分析最终发现其在传播过程存在着乡村传播生态失衡、传播体系不完善、差序传播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创新受众视角、文化内容、多元主体、技术方式的解决对策,以希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为我国县域融媒体的改革发展提供些许思路与启发。

李乾龙[2](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学阅读异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作为人的器官延伸,是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催动艺术革命的重要动力。文学作为艺术形式之一,有着一般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受着技术因子变动的极大影响,而作为新时代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恰如其分地推动着文学艺术的种种变化。就作为文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活动而言,其活动体验随着媒介技术的延伸与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活动从其特征来看与传统的文学阅读活动有着极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催生阅读活动的原因、阅读活动的发生方式以及阅读活动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首先,在阅读活动催生原因方面,新媒体技术以及其所营造的新媒体环境作为现代文学语境中影响文学阅读活动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变革更是不断促使文学阅读活动发生变化;其次,在现代数字技术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方面作用下文学阅读活动呈现出异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阅读对象过度商业化、阅读行为的泛娱乐化以及阅读价值媚俗化,同时在多种异化现象共同作用下,原属于审美活动的阅读行为丧失掉本该具有的阅读审美价值;最后,文学阅读活动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异化现象将极大地影响文学阅读活动本身、文学整体,乃至整个艺术世界和人类生活,因此极力探析所有异化的深刻病因,解决异化及异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才能保证文学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文学艺术领域的大繁荣。

李欣格[3](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文中提出少年儿童与电视的关系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美国着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就曾对此展开研究。他在着作《儿童生活中的电视》里提出“儿童是媒介使用者”的理论,指出“孩子是电视使用者,是主动选择者,而非被动选择者。”(1)可见,电视是少年儿童比较容易接触、接收信息的媒介形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其媒介使用情况、少儿电视节目传播情况自然备受关注。一方面,少年儿童是少儿电视节目庞大的收视群体,他们可以通过节目接触到外部世界并获取社会信息,节目已成为少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少儿电视节目影响孩子观念的塑造与形成,“也许从两岁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就被引向少儿电视节目了,这些节目构筑了孩子最初的知识谱系,形成最初的道德判断准则。”(2)所以,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逐步类型化、频道化、规模化。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我国步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接触新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已成大势所趋,节目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少儿电视节目转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少儿电视节目整体收视率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应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发展路径,合理借助新媒体实现逆风成长。针对少儿电视节目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发展时期节目的转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少儿电视节目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特征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和第三章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将新媒体分为比较明显的两个发展阶段,融媒时期和智能融媒时期。每时期各为一章,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论述少儿电视节目在新媒体视域下每个时期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的变化及产生的问题。对于未来智媒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第四章从多方面进行了展望,通过问卷对少儿电视节目受众当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一是印证融媒时期和智能融媒时期提出的节目问题是否存在;二是充分了解大众意见和意愿,为少儿电视节目未来发展路径提供可行性。未来智媒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将从内容提升和科技融合层面进行探索,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儿童本位理论和把关人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综上,少儿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中坚持探索、完善自身,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才能更长久稳定地发展,才能实现其文化责任,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少年儿童提供支持助力。

沈鹏鸣[4](2019)在《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巩固传统媒体的市场影响力、促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扩大传统媒体的经济来源渠道成为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针对广西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媒体而言,其媒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国内一线媒体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尤其是当前国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媒体发展的相关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大量搜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梳理国内传统媒体的产业现状,了解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掌握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对广西广播电视台的电商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针对该地区电视媒体在创收发展中所存在的困境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广西广播电视台这一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需求,提出基于该模式下,未来媒体创收发展路径的建议和设想,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道路。同时,总结了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电商活动中的模式构造,对国内其他经济后发地区的传统媒体打造电商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胡晓旭[5](2019)在《“内容为王”观念的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媒介形态和媒介生态的相应变化,也带来传媒理念的转型进化。从起源来看,“内容为王”观滥觞于美国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为公司制定的战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内容供应商。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更新迭代的整体传媒环境下,传统“内容为王”观念受到挑战寻求升级,不仅吸引了众多传媒界人士的热烈讨论,还指导了一系列的传媒行为实践。对此,文章以“内容为王”观为研究对象,广泛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历时性地梳理出我国“内容为王”观念的进化过程。在对互联网媒介技术认识逐渐加深的情况下,在内容内涵不断扩展的环境下,我国“内容为王”观念大致沿着三个阶段完成转型进化:第一阶段,盲目乐观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内容为王”观——传统媒体衰势下的生存策略;第二阶段,被迫承认以传播技术为指引的“内容为王”观——混乱转型中的旗帜标杆;第三阶段,理性转型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内容为王”观——企业媒体化背景下的转型需要。每一阶段的代表性“内容为王”观都有其具体表现,同时也由于理念的进化发展而具备现实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前两个阶段的“内容为王”观念因为受媒介工具理念的束缚,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只有第三阶段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内容为王”观,因为真正认识到了媒介技术的作用,做到从互联网技术出发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内容内涵的变化,因而最能接近互联网媒介时代何种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的规范标准。总体上,“内容为王”观念三阶段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前后相继但呈现出由前到后的转型进化状态;“内容为王”观念大致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内容为王”观念转型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媒体人对内容内涵的认识过程。

何白[6](2017)在《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引人瞩目。在传媒业与电信业相互融合的交汇处,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诞生并迅速风靡于我国的互联网。自2006年网络视频产业发轫,历经跑马圈地式的野蛮扩张,泥沙俱下式的市场洗牌,再到步履稳健的理性成长;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规制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不断地完善,产业布局逐渐多元。作为产业融合边界处诞生的边缘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受到融合因素的深刻影响。数字融合使广电、出版、电信三大产业的信息产品属性趋同,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内容传播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网络平台,多种产业力量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布局网络视频业务。同时,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在技术标准上趋于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业务上彼此渗透;多样化的视频传播终端被催生。融合的扩散还使娱乐、文化、教育等产业经由内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加入到信息产业大汇融的队伍之中。面对产业之间广泛融合的大背景,网络视频内容运营面临内容来源多元化、传输渠道多元化、播出终端多元化的局面;网络视频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拥有极为广阔的延伸拓展空间。当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面临融资、内容版权、政策规制等各方面的现实阻碍,视频企业之间在内容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令运营成本年年攀升,行业长期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如何找寻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径?此问题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尝试以产业融合为分析视角,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析,从中探寻破除产业发展困境、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在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上,本论文首先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脉络、发展特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梳理,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其二,结合产业融合趋势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机理与动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建立起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产业融合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网络视频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命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选题创新:我国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网络视频产业的研究更为匮乏,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本研究将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在研究选题角度较为新颖,具备了创新性。第二,内容创新:本文在第三章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在第四章中,提出我国网络视频融合发展的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第五、六、七三章分别对产业融合环境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企业的发展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上研究内容在本研究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三,方法创新:本研究应用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范式对网络视频产业进行分析。在第五章中,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研究中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第六章中,通过产业链整合理论和价值系统、价值网等的理论工具对网络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进行研究。在网络视频研究领域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性。第四,结论创新:在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注重对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第八章中,系统性地分析了阻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矛盾,提出推动网络视频行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建立新环境下版权治理机制以及如何科学制定产业规制、推动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刘凯丽[7](2016)在《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电视剧出现之日起,就具备了意识形态属性。电视剧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电视剧实行严格的规制,而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导致电视剧处于政府的完全控制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政府会根据特定的经济形势,对电视剧领域的政策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但政府对电视剧的控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电视剧的产业化逐渐萌芽,商品属性越来越显着。政府意识到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同时存在,在保证电视剧宣传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开始通过某些规章制度放松对电视剧的规制,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视剧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市场机制更好的作用于电视剧领域。电视剧的播出环节是电视剧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是电视剧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基于电视剧播出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对电视剧播出方面的规制层出不穷,通过对电视剧播出环节的政府规制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政府对整个电视剧行业的规制脉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电视剧的播出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导演中心制、电视剧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雷剧翻拍剧层出不穷等。因此,我国政府打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组合拳,其中尤以2014年广电总局会议上做出的“一剧两星”政策代表性最强,“一剧两星”政策的发布,无疑会给目前的电视剧相关从业人员、电视剧各个环节及电视剧的播出平台都带来极大地震动。广电总局对电视剧播出的规制是建立在市场失灵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上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目前在电视剧播出领域的政府规制还存在着如规制程度低、规制机构缺乏、规制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对比世界上文化产业尤其是电视剧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视剧规制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深化进行。本文在第一章中从理论出发,阐述了中国电视剧播出和政府规制概述,总结了政府规制的一般理论,并梳理了电视剧播出方面政府规制在我国的发展演变及特点,第二章则以韩国和美国为例,在分析韩国美国先进的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模式后,找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并提出了取其精华的借鉴方式;第三章,立足于我国目前在电视剧播出市场存在的乱象,提出了政府进行电视剧播出规制的必要性,主要从市场的失灵,电视剧播出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主体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以“一剧两星”为例,结合现实语境,探讨我国政府在对电视剧播出市场的规制实践中采取的政策和政策的影响分析;最后一章中,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路径,政府规制要促进文化的繁荣,必须尊重市场的基础作用,并做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规制效果评价体系,另外应对多媒体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希望能对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对政府的规制新方向有所帮助。

陈继华[8](2016)在《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剧种的传播史,就是一部剧种的发展史。纵观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黄梅戏剧种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剧种的发展走向和基本面貌。从舞台传播到大众传播,戏曲传播所采用的媒介都无一例外地为黄梅戏所采用,并且每一种方式都取得了多数地方剧种难以企及的成绩。本文运用传播学的方法,根据黄梅戏早期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分别对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舞台传播、电影传播和电视传播等方面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力图阐明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作用下黄梅戏艺术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以丰富和完善黄梅戏史研究。在封建正统文化的规范之下,黄梅戏常因出身不高、品格低下被官方归为“花鼓淫戏”一类予以禁演,官方文献多不记录;在民间语境中,能及时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感状态的“采荼调”却在鄂、皖、赣三省边界地区悄然兴起,并随着传播地域的变化而逐步形成富有各地特色的名称和剧目。通过对黄梅戏早期名称的发展变化和地域差异的对比,我们发现黄梅戏的早期传播主要是沿着鄂、赣、皖的长江水系而展开的,有着鲜明的“水路传播”特点。源自湖北黄梅的采茶小调沿江西向鄂中、南.向赣北、东向皖西,在皖江流域立足之后继续向苏、沪等地传播,发展成为横跨数省的大剧种。在水路传播过程中,黄梅戏完成了从说唱形态向剧种形态的转变,并影响和确立了鄂东打锣腔系和赣北采茶腔系、皖南花鼓腔系等多个剧种的风格和面貌。从地理范围的流布来看,黄梅戏的早期传播印证了“水路即戏路”的观点。任何传播活动都需要一定的传播主体,它是实施传播行为的组织或个人。戏曲演出作为群体传播活动,往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主流价值、群体意识、伦理规范等信息传播给受众。古代戏曲生存的民俗文化土壤更能体现出相对固定的族群意识、阶层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也决定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主体的群体性和组织性。民间会社组织、商帮团体和班社艺人等自然成为戏曲传播的主体力量。建国后,受时政影响,政府文化机构逐步发展成为戏曲传播的主体之一。本文以此为观照,结合黄梅戏的传播个性,同时也为避免与黄梅戏史研究内容的重合,将论述的重点放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舞台传播主体的嬗变和发展上,以历时性的视角梳理出灯会、宗族、班社、商业组织和文化机构等主要的主体类型,兼论各传播主体的演出活动和传播场地。建国初期,黄梅戏凭借《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女驸马》等经典电影享誉海内外,并直接催生了港台地区黄梅调电影这一独特的华语电影类型。从发展脉络上看,大陆地区建国初期的黄梅戏电影无疑具有开局之功,其后港台地区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黄梅调电影”启而承之;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地区黄梅戏电影再度兴起,并延续至今。通过陆港两地黄梅戏电影在故事主题的采用、经典剧目的改编、经典唱段的传唱、电影传统的分流和电影创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种电影形态遥相呼应,又各成一派,形成了黄梅戏电影传播的同质异构现象。同质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两者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内核,突出女性题材,对经典剧目和唱段不断地进行文化叠合,形成传统文化传播的共鸣现象;相异的是,两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态,大陆黄梅戏电影深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以影就戏”的半纪录片式电影风格,而港台黄梅调电影更过地受到好莱坞初期歌舞类型片的影响蜕变成为“以戏就影”的“港式好莱坞”电影形态。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为黄梅戏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最初的“黄梅戏戏曲教唱”、“经典唱段放送”发展为黄梅戏竞技类节目、综艺性专题节目、青年人才选拔与选秀,再到黄梅戏广播剧,建国后黄梅戏的广播形式和艺术形态获得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输电技术的发展和电视机的出现大力推动了黄梅戏的电视化进程,出现了黄梅戏舞台艺术(纪录)片、黄梅戏电视剧、黄梅戏电视专题片、黄梅戏电视综艺节目等四种主要的传播形态。尤其是黄梅戏电视剧的传播再一次将黄梅戏推到了高峰,并成为黄梅戏“梅开二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黄梅戏与广播电视的结缘,极大地拓展黄梅戏舞台的大众传播渠道,并衍生出唱片、磁带、录像带、数字光盘等不同固定介质的黄梅戏文化产品,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黄梅戏传媒产业。

苏超[9](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陈铭[10](2014)在《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陆综艺娱乐节目自1958年电视首播开始,就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播出时间长、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在受众中影响力大;二则是在这份火爆背后,创新能力匮乏、盲目跟风从众、缺乏自主意识的困局越来越深的困扰着从业者们进行综艺娱乐节目的创作。从一个生产者视角展开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何引领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经济学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传播学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菲利普·科特勒的STP战略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归纳出现今制约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外部与内部的制约因素,在媒介融合生态下和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娱乐创新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这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展开清晰界定,汲取前人已经研究过的的养分,寻找理论与实践中的空白场域,通过对“综艺娱乐节目”、“节目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全新界定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然后通过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史发展轨迹的梳理,对其诞生以来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寻觅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背后的历史轨迹和现状。而后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进行剖析,总结出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中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方式在创新上陷入困局的的具体表现形式。接下来,笔者从现象入手,分析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本章以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信息为研究资料,从生产者视角出发,立足于一线的客观实际,将其与理论工具相结合,从外部、内部两大系统入手、从中归纳出在外部系统中,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三大外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现状,以及在内部系统中,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技术落伍三大内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然后笔者即开始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的具体策略展开研究。在准确找寻到现实的制约因素之后,则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试图寻找困局突围之道。第一方面为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对制作机构“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市场体制即节目市场的铺开和完善以及法律规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三管齐下,为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突围营造好良性大环境,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第二方面为转变制作观念。从内容生产者自己的观念转变入手,结合全新的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完成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的转变,从“我做你看”模式进化为“共同制作、共同传播、共同成长”的拓扑模式;完成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的最终转变,尊重用户需求,增进用户沟通,强调用户体验,以做互联网产品的心态来做节目;第三方面为强化内容创新。在策划环节中,结合菲利普·科特勒“STP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视角切入,通过目标定位和细分市场的方式,打造差异化战略和聚焦化战略,到达创新的最终目的;而在制作环节中,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心理学中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深入探究受众在观看节目是的心理诉求点,依此探寻文艺晚会类、游戏竞技类、婚恋交友类、脱口秀类和真人秀类这当今最为主流的五大综艺娱乐节目类型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创新方向;最后一方面为融入技术时代。本节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入手,立足于现代的技术发展水平,提出“全面延伸”的全新观点,认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将是一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和中枢意识层面的所有官能全面同步延伸、所有官能脱离了“躯体”的时空樊笼束缚和禁锢的全新的时代。这一全新的理论观点发展和延伸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赋予了这一上世纪的理论全新的时代意涵,并在这一理论方向的指引下,在“媒介融合”、“自媒体”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提出了综艺娱乐节目从“公共狂欢”到“私人定制”的颠覆式变革的可能,描绘了未来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全新图景,并提供了在这一全新时代中综艺娱乐节目可能的存在形态,并希望生产者能在这一时代到来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创新全新挑战的准备。

二、浅议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预期成果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与乡村文化传播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的内涵
        2.1.2 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安排
        2.1.3 乡村文化振兴
    2.2 县域融媒体概述
        2.2.1 县域融媒体概念
        2.2.2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点
        2.2.3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建设
    2.3 乡村文化及传播
        2.3.1 乡村文化概述
        2.3.2 乡村文化传播
        2.3.3 乡村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蕴
    2.4 县域融媒体与乡村文化传播的关系
        2.4.1 乡村文化传播是县域融媒体的题中之义
        2.4.2 县域融媒体传播离不开乡村文化土壤的支撑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机会
    3.1 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
    3.2 乡村文化传播的困境
        3.2.1 乡村传播生态失衡,乡村文化传播体系亟待重建
        3.2.2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乡村传播效果发挥
        3.2.3 乡村文化差序传播,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发展阻力
    3.3 乡村文化传播困境产生的原因
        3.3.1 弱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
        3.3.2 缺主体:生产主体流失
        3.3.3 少关注:县域媒体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不够
    3.4 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传播的发展机会
        3.4.1 经济振兴:夯实乡村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
        3.4.2 人才振兴: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供给主体
        3.4.3 文化振兴:赋予乡村文化新时代精神内容
        3.4.4 生态振兴:扭转乡村文化事项衰落的局势
        3.4.5 全面振兴:探寻乡村文化传播现代表达方式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的融合样态及乡村文化传播实践
    4.1 县域融媒体融合样态分析
        4.1.1 资源相融,内容兼容
        4.1.2 宣传互融,效果深化
        4.1.3 典型平台,融合样本
    4.2 县域融媒体的乡村文化传播新实践
        4.2.1 媒介内容多样化,丰富传播主题
        4.2.2 媒介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与受众沟通
        4.2.3 媒介多渠道联通,融合提升传播力
第5章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
    5.1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5.1.1 传播者受制于经济基础,文化传播功能失衡
        5.1.2 传播内容缺乏文化底蕴,城市文化喧宾夺主
        5.1.3 传播矩阵发展形式化,自媒体影响舆论格局
        5.1.4 传播受众文化的敏感度低,用户思维遭忽略
        5.1.5 传播效果不理想,文化认同急剧弱化
    5.2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
        5.2.1 创新受众视角:巩固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传播视角
        5.2.2 创新文化内容:强化主题的生产流程和反馈机制
        5.2.3 创新多元主体:激发村民及专业人才的创作意识
        5.2.4 创新技术方式:塑造融合媒体为特色的现代传播力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发展前景
    6.1 从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把握机遇
    6.2 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改革中感知未来发展方向
    6.3 从乡村文化的自身革新中寻找新的文化发展契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乡村文化的样本研究记录表

(2)新媒体语境下文学阅读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新媒体媒介:文学发展的新动力
        2.文学及阅读研究:驳杂社会的文学审美
第一章 新媒体与文学阅读的关系
    第一节 文学阅读的演化过程
        一、传统文学阅读特征分析
        二、新媒体语境中现代文学阅读特征
    第二节 新媒体:文学阅读异化之推手
        一、如何定义“新媒体”
        二、异化与文学阅读异化
        三、新媒体特质与文学阅读异化之关系
第二章 阅读对象过度商业化
    第一节 病态产业化:商业化的极端发展
        一、个人“作坊”的极度扩张助长伪产业化
        二、版权意识与传播速度的失衡
        三、网站、公司:伪产业化的公共推动者
    第二节 流量化:商业化的单一追求
        一、发达的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流量化的技术支撑
        二、明星效应推动流量极端化
        三、影视改编引导流量极端化
    第三节 走向泥淖的阅读对象:过度商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媒体消解中的阅读对象
        二、商品解构下的阅读对象
        三、阅读对象的形而上之失
第三章 阅读行为泛娱乐化
    第一节 快餐式的阅读行为
        一、碎片化的阅读
        二、阅读内容极简化
        三、行为主体思维的泛化
    第二节 行为目的消遣化
        一、无目的的阅读行为
        二、阅读享乐化
        三、追求极度具象化的阅读行为
    第三节 阅读行为之病症
        一、文学阅读活动目的的丢失
        二、文学阅读行为的浅鄙化
        三、阅读行为之合法化危机
第四章 迷失与归途:阅读审美价值缺失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迷失:阅读价值媚俗化
        一、阅读主体泛化
        二、媚俗化的价值趋同
        三、阅读审美价值的消逝
        四、媚俗崛起与崇高失语
    第二节 归途:阅读价值的重拾与正确走向
        一、矫正:终结文学阅读异化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抉择:文学阅读价值重塑之根本
        三、协调: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审美价值辅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重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概念梳理
        一 少儿概念的界定
        二 少儿电视节目界定
        三 新媒体视域的界定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 初创期(1958年-1984年)
        二 发展期(1984年-1999年)
        三 蓬勃期(1999年-2008年)
        四 融合期(2008年-至今)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特征
第二章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
    第一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条件
        一 科技需求
        二 社会需求
        三 文化需求
    第二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
        一 节目题材类型的创新
        二 节目内容生产剧情化
        三 节目高科技舞美布景
        四 节目融入3D立体技术
        五 节目向电影荧幕跨越
    第三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
        一 移动视频客户端传播
        二 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三 户外公共媒体传播
        四 相关衍生品传播
    第四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产生的问题
        一 泛娱乐化现象明显
        二 节目受众划分不清
        三 引发少儿身心健康争议
第三章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变革延伸
    第一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延伸原因
        一 政策导向
        二 技术实践
    第二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
        一 新类型节目题材涌现
        二 尝试制作短视频内容
        三 4K超高清少儿节目
    第三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
        一 垂直纵深传播模式
        二 节目智能投屏传播
        三 少儿智能电视产生
        四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
        五 大数据算法传播与信息茧房
    第四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产生的问题
        一 对外输出少国际影响力弱
        二 节目类型失衡低幼化明显
        三 节目主持人存在断层现象
        四 使用短视频之童年的消逝
第四章 少儿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少儿电视节目受众满意度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未来发展环境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内容提升路径
        一 自制本土节目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 围绕少儿心理需求紧扣儿童本位理论
        三 考虑家长把关因素开设idea意见平台
        四 国家加强法律管制增大资金投入力度
        五 借鉴国外电影叙事手法改善低幼内容现象
    第四节 少儿电视节目科技融合路径
        一 云端剪辑效率加快
        二 AR少儿节目的实践
        三 增强语音识别技术
        四 AI少儿节目主持人
        五 ARVR用于少儿安全教育
    第五节 少儿节目相关人员发展路径
        一 智能化带来冲击
        二 培养多元复合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新媒体少儿电视节目的满意度调查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致谢

(4)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背景
        1.1.2 电视媒体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电商产业的相关概念
        1.4.2 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1.4.3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
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分析
    2.1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2.1.1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布局
        2.1.2 体制改革转轨引发电视媒体市场化运营
    2.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模式优质案例分析
        2.2.1 《我的新衣》节目制作模式
        2.2.2 《我的新衣》节目商业模式
        2.2.3 《我的新衣》节目案例参考价值延伸
3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商活动的模式分析
    3.1 电商活动的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3.1.1 政策驱动
        3.1.2 平台搭建
        3.1.3 资源配置
    3.2 电商活动的产业分析
        3.2.1 平台搭建型盈利模式的产业效果
        3.2.2 电商活动的产业资金分析
    3.3 电商活动的传播效果分析
        3.3.1 传统媒体公信力实现价值保障
        3.3.2 新媒体助力构建商业生态
        3.3.3 主持人完善价值维护
        3.3.4 电商活动的售后访谈分析
4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
    4.2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优势
        4.2.1 资源优势
        4.2.2 政策优势
    4.3 广西台电视媒体构建电商模式存在的劣势
        4.3.1 资金不足
        4.3.2 人员配给不足与节目质量偏低
        4.3.3 跨界与融合思维层次偏低
    4.4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机会
        4.4.1 探索电视媒体精准扶贫新形式
        4.4.2 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4.4.3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5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4.5.1 新媒体的市场占领
        4.5.2 传统媒体竞争白热化
5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5.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视模式的发展路径
        5.1.1 实现电商产业市场化运营
        5.1.2 打造品牌化大型活动
        5.1.3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
    5.2 对于发展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建议
        5.2.1 推动产业链经营,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
        5.2.2 推动全媒体产品营销
6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内容为王”观念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内容为王”是一个进化的观念
    2.1 “内容为王”观念发展概述
    2.2 “内容为王”观念进化过程中的侧重点
        2.2.1 内在价值
        2.2.2 传播技术
        2.2.3 产业化
第3章 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内容为王”观
    3.1 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内容为王”观形成的背景
        3.1.1 大众传媒遭遇生存危机
        3.1.2 内容产业视新媒介为一般性工具
    3.2 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内容为王”观的具体表现
        3.2.1 强调新闻价值
        3.2.2 重视宣传效果
        3.2.3 关注综合信息
    3.3 大众媒体的“内容为王”观
        3.3.1 传统媒体衰势下的生存策略
        3.3.2 意义及局限性
第4章 以传播技术为指引的“内容为王”观
    4.1 以传播技术为指引的“内容为王”观形成的原因
        4.1.1 内在价值无法适应技术需要
        4.1.2 单向性、割裂式媒体利用新媒介功能
    4.2 以传播技术为指引的“内容为王”观的具体表现
        4.2.1 侧重互动
        4.2.2 完善渠道
        4.2.3 加强整合
    4.3 技术应用下的“内容为王”观
        4.3.1 传统媒体弥补自身不足的理念让步
        4.3.2 意义和局限性
第5章 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内容为王”观
    5.1 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内容为王”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5.1.1 技术应用难以诠释媒介尺度
        5.1.2 革命性媒介促使反思内容新规
    5.2 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内容为王”观的具体表现
        5.2.1 扩展产业范围
        5.2.2 提供综合服务
    5.3 新媒介规则下的“内容为王”观
        5.3.1 企业媒体化背景下的转型需要
        5.3.2 意义
第6章 “内容为王”观念进化的规律
    6.1 “内容为王”观念三阶段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前后相继
    6.2 “内容为王”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而发展
    6.3 “内容为王”观念的转型过程实质上是媒体人对内容内涵的认识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
        1.1.2 网络视频的勃兴与媒介变局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网络视频
        1.3.2 网络视频产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前沿性与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资源
        2.1.1 产业融合理论
        2.1.2 产业链相关理论
        2.1.3 研究中使用的分析工具
    2.2 研究综述
        2.2.1 传媒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2.2.2 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 网络视频产业研究述评
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3.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
        3.1.1 市场导入期:“播客”风潮下的业态萌芽(1994-2005)
        3.1.2 产业萌芽期:资本“盛宴”下的行业爆发(2006-2007)
        3.1.3 市场调整期:市场洗牌后的秩序重构(2008-2009)
        3.1.4 理性成长期:资源困境中的“合纵连横”(2010-2012)
        3.1.5 融合发展期:多元布局下的跨界经营(2013-)
    3.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特征
        3.2.1 内容生产模式多元化
        3.2.2 传播终端移动化、多屏化
        3.2.3 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3.2.4 企业营利模式多样化
        3.2.5 政府管理规范化、细致化
    3.3 小结
4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背景、机理与动因
    4.1 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背景
        4.1.1 传媒业与电信业的融合
        4.1.2 基于互联网的更大范围的融合
        4.1.3 一些融合型的产业概念
    4.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4.2.1 网络视频产业的核心层——视频内容产业
        4.2.2 网络视频产业的外延层——视频衍生产业
    4.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4.3.1 信息技术的驱动
        4.3.2 资产通用性的提高
        4.3.3 视频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
        4.3.4 规制放松与政策的推动
    4.4 小结
5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SCP分析
    5.1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结构分析
        5.1.1 市场集中度高
        5.1.2 差异化程度较低
        5.1.3 市场进入壁垒高
        5.1.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结构的影响
    5.2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行为分析
        5.2.1 网络视频市场的价格协调
        5.2.2 网络视频市场的非价格行为
        5.2.3 网络视频企业的并购与联合
        5.2.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行为的影响
    5.3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绩效分析
        5.3.1 规模增长与长期亏损并存
        5.3.2 行业收入格局的转变
        5.3.3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绩效的影响
6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触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产业链整合
    6.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形态特点
    6.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整合
        6.2.1 网络视频企业的水平整合
        6.2.2 网络视频企业的跨产业垂直整合
    6.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价值链的网状嬗变
        6.3.1 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基本模型
        6.3.2 价值网: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高级形态
    6.4 小结
7 网络视频企业的融合成长——基于多案例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样本选择
        7.2.3 数据收集
    7.3 案例一:乐视网的“生态”构建
        7.3.1 案例背景
        7.3.2 乐视网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7.3.3 乐视网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7.3.4 讨论与启示
    7.4 案例二:芒果TV的融合成长
        7.4.1 案例背景
        7.4.2 芒果TV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7.4.3 芒果TV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7.4.4 讨论与启示
    7.5 小结
8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8.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阻碍
        8.1.1 行业盈利困局尚未破除
        8.1.2 企业同质化竞争仍较严重
        8.1.3 版权保护不断面临挑战
        8.1.4 政策倾斜成为产业发展掣肘
    8.2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8.2.1 持续推动视频行业的技术创新
        8.2.2 鼓励视频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
        8.2.3 建立新环境下的版权治理机制
        8.2.4 加速三网融合促进跨产业竞合
        8.2.5 科学制定政策推动融合发展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的研究背景
    二、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的研究意义
    三、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播出与政府规制概述
    第一节 政府规制概述
        一、政府规制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规制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政府规制与电视剧播出
        一、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一般理论
        二、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发展演变
        三、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外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的差异与借鉴
    第一节 中外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的模式
        一、我国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模式
        二、美国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模式
        三、韩国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模式
    第二节 中外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的差异与借鉴
        一、中国与外国政府规制电视剧播出模式的差异
        二、外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对我国的借鉴
第三章 当前我国电视剧的播出乱象与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第一节 我国电视剧的播出乱象
        一、电视剧播出质量低,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电视剧播出流程混乱
        三、供大于求,雷剧、翻拍剧层出不穷
        四、千台一面,电视剧同质化竞争严重
    第二节 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问题与规制的必要性
        一、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问题
        二、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第四章 我国政府对电视剧播出规制的实践-以“一剧两星”为例
    第一节“一剧两星”出台背景
        一、“一剧两星”相关概念梳理
        二、“一剧两星”出台背景
    第二节“一剧两星”政策对各方的影响
        一、对电视台
        二、对电视剧制作公司
        三、对视频网站
        四、对演员和观众
第五章 我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路径
    第一节 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与促进电视剧文化繁荣的平衡
        一、政府应继续强化市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政府应加强对电视剧播出科学有效的规制
    第二节 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与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二、电视剧监管机构的改革
    第三节 构建政府规制效果评价体系
        一、建立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二、建立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三、完善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其他评价体系
    第四节 政府对多媒体的差异化管理
        一、电视台
        二、视频网站
        三、对自媒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黄梅戏发展概况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戏曲传播研究的开拓与发展
    (二)黄梅戏传播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缺失 第一章 黄梅戏早期名称演变与水路传播
第一节“一戏多称”:黄梅戏的名称演变与区域传播
    一、黄梅戏名称的纵向考察
    二、黄梅戏早期名称与传播形态
    三、黄梅戏早期名称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早期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路线与花鼓采茶剧种的生成
    一、“西向传播”与湖北打锣腔的生成
    二、“南向传播”与赣北采茶戏的出现
    三、“东路传播”与黄梅戏剧种的形成 第二章 从灯会传播到节庆展演: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的嬗变和发展
第一节 戏曲舞台传播的两点认识
    一、戏曲舞台传播的基本特征
    二、戏曲舞台传播主体的界定
第二节 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的主要类型
    一、灯会传播与乡村草台
    二、宗族传播与祠堂戏台
    三、职业班社与商业戏园
    四、时政助推与节庆展演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两种黄梅戏电影形态的同质异构
第一节 大陆黄梅戏电影与港台黄梅调电影
    一、大陆黄梅戏电影的兴起与发展
    二、港台黄梅调电影的盛衰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坚守:黄梅戏电影传播的同质化现象
    一、民间故事与女性主题的融合
    二、经典剧目的改编与叠合
    三、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翻译”与扩散
第三节“戏”与“影”的各自诠释
    一、“以戏观影”:“影戏传统”与大陆半纪录片式黄梅戏电影
    二、“以戏就影”:“港式好莱坞”与港台黄梅调电影类型 第四章 “声屏移植”与黄梅戏的广播电视形态
第一节 黄梅戏与广播电视
    一、黄梅戏广播的兴起与发展
    二、黄梅戏电视形态的类型
第二节 黄梅戏的音响化、音像化与歌曲化
    一、黄梅戏的音响化
    二、黄梅戏的音像化
    三、黄梅戏的歌曲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概览
附录二 黄梅戏(调)电影统计表
附录三 黄梅戏广播电视大赛统计表
附录四 黄梅戏电视剧统计表(不含黄梅戏舞台电视片)
附录五 1998—2005 年黄梅戏VCD碟片拍摄情况统计表
附录六1980年代创作的黄梅歌主要作品统计表
附录七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剧目汇总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承担项目及获奖情况

(9)“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综艺娱乐节目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创新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综艺娱乐节目
    2.1.2 节目创新
2.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
2.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程与现状
    2.3.1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源起(1958年——1978年)
    2.3.2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觉醒(1978年——1990年)
    2.3.3 “突破型创新”密集诞生阶段(1990年——1998年)
    2.3.4 创新现状——“模式引进”风潮下的“渐进型创新”时期(1998年——今) 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剖析
3.1 节目形态类型化严重
    3.1.1 文艺晚会类节目形态
    3.1.2 谈话类脱口秀节目形态
    3.1.3 真人秀类节目形态
3.2 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3.3 节目制作方式——“模式引进”依赖症 4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外部制约因素
    4.1.1 行政体制缺乏活力
    4.1.2 市场环境尚未完善
    4.1.3 法律保护创新乏力
4.2 内部制约因素
    4.2.1 思想观念模式僵化
    4.2.2 创新人才严重缺失
    4.2.3 技术未能与时俱进 5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策略研究
5.1 优化外部环境
    5.1.1 “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充满活力的制播体制构建
    5.1.2 “公平竞争,自由流动”——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营造
    5.1.3 “法规健全,执法严明”——严谨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5.2 转变制作观念
    5.2.1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
    5.2.2 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5.3 强化内容创新
    5.3.1 内容策划之“定位”策略研究
    5.3.2 内容制作之“需求”策略研究
5.4 融入技术时代——“私人订制”娱乐全息时代的颠覆式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的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二:深度访谈样本(一)——与魏文彬深度访谈 附录三:深度访谈样本(二)——与张一蓓深度访谈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议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D]. 周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2]新媒体语境下文学阅读异化研究[D]. 李乾龙.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D]. 李欣格. 郑州大学, 2020(03)
  • [4]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D]. 沈鹏鸣. 暨南大学, 2019(04)
  • [5]“内容为王”观念的转型[D]. 胡晓旭. 湖南大学, 2019(07)
  • [6]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D]. 何白. 厦门大学, 2017(01)
  • [7]中国电视剧播出政府规制研究[D]. 刘凯丽.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8]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D]. 陈继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9]“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10]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D]. 陈铭. 武汉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论广播电视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