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供暖系统供暖故障分析

热水供暖系统供暖故障分析

一、热水采暖系统的供热故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龙[1](2020)在《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提出煤矿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直接的消费者,挖掘利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派生的清洁能源为矿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从而减少煤炭的直接使用,符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积极推动矿区低碳发展的要求。论文以凉水井煤矿清洁供暖问题为对象,研究了应用热泵的节能原理对煤矿乏风余热、井下水余热及其它热能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矿区进行供暖的系统工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凉水井煤矿矿井各种余热资源进行了分类,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了各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用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结合矿井水源热泵技术配套解决凉水井矿区供热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法、类比法详细地对凉水井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进行了计算,对供热系统热用户进行分类,设计出了具体的余热利用方案。同时,对乏风取热设备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影响、井下水质对设备的影响、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乏风取热箱换热器的风阻为60~80Pa,井下水通过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矿井热源稳定、设备技术可靠,方案能够解决矿井供暖问题。建立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计算分析了传统锅炉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一次性投资概算及年运行成本,计算了方案年空气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锅炉系统,且节能减排量大,长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研究成果对陕北严寒地区煤矿行业在矿井余热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秦超[2](2020)在《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的进步,包括电力、天然气、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能源系统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综合能源系统的提出和发展,提升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了多种能源梯级利用、互补互济,解决了能源供求不均衡等问题。电转气技术、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进步,为从园区、城市到区域等各层级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风险驱动因素的识别与度量等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中的电/气/热多种异质能源转换优化,与传统供能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分析,以及综合能源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度量开展研究。优化了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电网的消纳问题,实现了能源跨区域的协调优化,也为Copula方法解决能源市场风险和各异质能源的耦合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论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角度开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最后给出了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关键问题以及论文创新点。论文第二章基于综合能源系统中所包括的电力、天然气与热力的能源消费、价格走势与市场状况,开展相关性分析、平稳性分析以及分位数回归分析,为下文的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奠定研究基础。(2)研究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能源转换优化。综合能源系统将电力、天然气、热力供能网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以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与平滑负荷需求曲线。由于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需求负荷的波动等造成系统因素的不确定性,需充分考虑供给侧风电消纳与需求侧电负荷波动,将优化的多目标设计为系统燃料成本最小,系统弃风电量最小以及电能需求侧峰谷负荷方差最小,结合电力、天然气、热力网络系统约束,构建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3)研究综合能源系统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化。在天然气供应能力紧缺情况下,重点考虑气-电转换与气-热转换情形下综合能源系统消费结构的整体优化。在天然气供应不确定性和燃气机组调峰能力约束情况下,综合考虑天然气成本、供给侧风电消纳与天然气供应不确定性三个目标函数,并结合效用理论对天然气消费的社会效用与用户效用计算,构建考虑供应不确定性和调峰能力约束的天然气消费结构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4)对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展开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进寒冷地区清洁取暖,在综合能源系统框架下,以热能作为主要着力点,优化了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按照燃气调峰比例以及地热供暖所占基本热负荷比例进行情景分析,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综合供热系统与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的环境经济效益。并分别根据能源价格因素、燃气调峰锅炉调峰比例、地源热泵供热的基本热负荷比例对热源展开敏感性分析,以及据此探讨燃气锅炉调峰比例对综合供热系统的经济成本影响。(5)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故障风险。首先识别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内的综合能源系统风险源,以物理实体构成、商业主体运营、虚拟价值分析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资金-能量-信息风险框架。其次,在风险框架内,开展市场层风险的时序性分析、物理层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信息层风险的稳定性分析。再次,分别研究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以及热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估综合能源系统故障风险,并以故障树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原因。(6)对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市场与耦合风险进行度量。影响能源市场以及综合能源系统中能源生产、传输、转换的风险驱动因素复杂,例如,能源的价格波动与供需不确定往往会给综合能源系统中能源转换和能量耦合带来风险,本文以能源市场收益率和各类型机组出力作为度量综合能源系统市场风险与能量耦合风险的切入点。首先收集综合能源系统中各风险因子变动的时间序列与各能源机组出力曲线,其次,采用非参数核估计方法确定综合能源系统中各风险因子与机组出力的边缘分布,再次,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与最小欧氏距离选择最优Copula函数描述各风险因子之间,以及机组出力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依结构。最后,通过Copula-CVaR模型测度综合能源系统的市场风险与能量耦合风险。

李瑞申[3](2020)在《多模式单工质复叠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热泵广泛应用于建筑采暖等领域,具有环保、节能和舒适等优势,但传统的单级压缩空气源热泵因环境温度适应性差而难以向寒冷及严寒建筑气候区推广应用。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其低温适应性方面做了诸多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双级压缩热泵系统与复叠热泵系统。本文打破复叠压缩系统中高低温制冷剂相互独立的惯性设计思维限制,提出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多模式复叠空气源热泵机组(MSC-ASHP),该系统通过四通换向阀与电磁阀的开关转换可实现多种模式之间的切换运行。夏季,系统按单级制冷(SRC)模式运行,将室内热量转移至室外;冬季,室外温度相对较高时,按单级制热(SHC)模式运行;室外温度相对较低时,按复叠制热(CHC)模式运行。通过对比各种制冷剂性质,分析不同的高低温级压缩机配置形式,选取了一种采用单一工质R410A,高温循环使用定速压缩机,低温循环使用变速压缩机MSC-ASHP系统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MSC-ASHP系统的数学模型,搭建MSC-ASHP系统实验台,首先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之后通过系统模型与实验台,对此系统在两种不同制热模式运行时的压缩比、排气温度、制热量与系统能效比(COP)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CHC模式压缩比和排气温度远低于SHC模式;在冷凝温度46℃,蒸发温度-35℃工况下,CHC模式制热效率高于1.8,压缩机排气温度低于120℃,系统可以稳定可靠运行;此外,CHC模式下通过提高低温压缩机转速的方式可以持续提高系统制热量,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最后,对比了两种制热模式在不同蒸发温度下的制热量与制热系数,提出了针对制热量与制热系数为控制目标以两个蒸发温度为判断条件的SHC与CHC模式切换的控制策略。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满足用户全年供冷与供热需求多模式且具有变流量特性的直接输出热风型复叠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不仅丰富了低温空气源热泵产品,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拓展了空气源热泵的运行周期及应用地域。

王冀[4](2020)在《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传统供暖方式存在低效、高耗能、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弊端,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热泵技术,热泵系统具有节能、清洁、高效等多种优点。近年来,空气源热泵在我国部分地区被广泛应用,但在较为严寒的地区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改良空气源热泵技术,扩大空气源热泵应用范围,满足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制热需求。本文提出空气源结合水源双级耦合热泵供热系统,以较为严寒的酒泉地区实际建筑为供热对象,并就双级耦合式供热系统和单/双级切换式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案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TRNSYS软件模拟平台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运行工况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模拟结果得到了实测数据的验证。最后,基于PSO算法,对单/双级切换式系统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节能环保效益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如下:1.以酒泉当地实际建筑为模拟对象,利用TRNSYS软件搭建了建筑热负荷计算模型;对整个供暖季的建筑热负荷进行了模拟,为后文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热负荷依据。2.基于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两种运行模式,利用TRNSYS软件搭建了两种系统仿真模型;对两个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对于双级耦合式系统,研究了中间水箱水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于单/双级切换式系统,研究了室外切换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两系统模拟所得最佳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系统综合性能各有优势。3.将双级耦合式系统与单级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模拟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双级耦合系统比单级系统性能优越;将模拟所得数据与当地实测所得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不同严寒地区城市当地气象条件,进行双级耦合式系统模拟运行分析,结果说明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可行。4.本文最后基于PSO算法,将TRNSYS软件与GENOPT程序互联,以单/双级切换式系统为优化系统,结合酒泉地区气象数据,进行系统优化,最终实现了使系统能耗达到最小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做了经济效益分析、节能和环保效益分析,表明了该系统良好的经济性、显着节能优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以后空气源结合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今后其他热泵互联采暖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杨粤[5](2020)在《考虑热网延时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压力,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能源系统不仅能够打破传统供能系统的体制、技术及市场壁垒,增强多种能流下源、网、荷的整体互动性,而且其能流间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将提高系统的供能可靠性。考虑不同能源供能中断对用户影响的差异性、各能源系统运行状态变化特征以及故障下的多能互补,建立综合能源可靠性指标并研究可靠性评估方法成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和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考虑网络传输延时、负荷热惯性等能流特性及负荷削减中用户可靠性需求的差异性,将多能潮流计算与序贯蒙特卡洛相结合,提出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方法,主要工作总结如下:研究综合能源系统的设备组成、系统结构及其分类,建立各设备元件及系统运行模型;分析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集中供热系统采用的管网结构,建立热网水力热力模型和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潮流计算模型,为可靠性评估中的系统状态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综合能源系统内的元件建立其可靠性模型,考虑不同系统的能流特性,建立供暖子系统负荷的动态模型以及元件故障状态下热网供能可靠性判据,并考虑热网传输延时特性修正了供热恢复时间参数。考虑系统运行经济性和负荷相对重要程度,建立了故障下的综合能源负荷削减优化模型。结合多能流仿真与最优负荷削减,提出了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方法。最后搭建算例进行仿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考虑热网延时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能流互济及采用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方法后系统供能可靠性指标变化,以及综合能源负荷削减策略、热力网络供热标准和热惯性对系统供能可靠性的影响,为实际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王诗尧[6](2019)在《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鞍山集中供热“一城一网”建设,尤其是鞍山大规模并网后供热技术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分布式变频泵系统和多热源联网两项技术改造措施。首先对鞍山市集中供热的1 1座热源厂的供热规模、供热能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对新并网的原北美供热区域的接收能力。针对热源主循环泵扬程过大,末端用户资用压差过小、个别用户出现倒空、超压等问题,进行增设分布式变频泵系统改造;针对原枝状管网供热安全性差、灵活性差等问题,进行多热源联网技术改造。并利用HACNet软件仿真模拟,分析改造后水力热力工况,计算在效率、节能和节省资金方面的优势。最后制定改造后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控制策略,实现各热源的智能控制和调度的优化调整。2017年对解放路热源厂、解放东路热源厂、前峪热源厂进行分布式变频改造,2018年对梨花峪热源厂、灵山南热源厂、桃山热源厂等进行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技术改造。两项技术改造的效果如下:成功实现新增2000多万m2并网面积供热;改为补水泵补水定压点设在旁通管处的定压方式,实现精准定压后,解决养老院等倒空、解放东路湖南区域超压问题;供回水温差增大40%,解决了末端站资用压头不足的问题;多热源联网可靠性提高,水力工况优化30%,提高管网输送等效效率40%以上;主循环泵因功率下降,采暖季节省电费约150万元;取消3座均压站,节能资金1500万元;总体热耗降低12%、电耗降低23%。经过两个采暖季的运营,证明两项技术改造工作卓有成效。

姚志佳[7](2019)在《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以唐山市开滦小区现有的集中供热系统改造过程为案例,将新的节能技术引入到本次改造方案中,从供热管线热量损失的角度分析了地下直铺与地面沟渠两种管线铺设方式的优劣性,确定了地下直铺的降损优势。对小区内集体和个人采暖用户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热温供暖方式,通过按需供热实现节能减排。此外,经过改造的集中供热系统增加了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以实现供热过程的自动运行、全参数监测和调节控制。经过上述改进工作,供热系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能源消耗都取得了较大改观,其中,成本指出降低了30%;系统供热效率提高至90.4%;每平方米供暖面积的供暖燃料消耗(换算为标煤消耗)减少10.3%;通过变频器控制水泵运行,在相同供水效率的前提下,耗电量为原来的一半;较之燃煤锅炉,新系统排放燃气中CO含量降低81.6%,NO含量降低92.4%,CO2总排放量降低13.1%/年,固态副产物生成量减少了799t/年,同时SO2和烟尘全部处理不再排放到大气中,从而消除了这两种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新型集中供热系统具备供热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应用后能够将唐山地区的供热工作提高到节约化、智能化的新的层次。图17幅;表11个;参60篇。

王志[8](2016)在《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特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在节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阳能虽然是无穷无尽的绿色能源,但是由于能流密度比较低,且很容易受到天气等人力不可为因素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尤其是在冬季太阳能不充足的条件下为了实现建筑的稳定供热供暖必须增加辅助热源,而燃气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清洁的辅助热源。本文针对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展开有关太阳能辅助燃气供热采暖的相关研究,为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针对学校已有的实验平台,我们以西门子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整个组合系统的下位机,使用西门子WinCC(Windows Control Center,视窗控制中心)组态软件作为组合系统的上位机。通过STEP7编程软件编写的PLC数据采集及电气控制程序和组态软件WinCC编写的客户端软件,完成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开发。再通过选定的各类传感器将系统中所需检测的数据(如水温、流量、室温等)通过数据总线传输到PLC再以串口通信的方式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并展示在PC上以完成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保存和数据展示,以及对系统的实时监控。本文针对上海地区冬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了供热采暖的相关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的太阳能保证率以及系统的运行特性。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单一供生活热水模式下在天气晴好的天气(平均辐射量大于400(W/m2),辐照强度曲线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情况下太阳能的保证率平均为82%;在多云到阴的天气情况(平均辐射量小于250(W/m2))下太阳能保证率平均值为54%。在供生活热水采暖联合模式下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太阳能保证率为10.3%左右;多云到阴的条件下太阳能保证率为5.09%左右。(2)集热器的瞬时得热量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为了验证实验中的相关结论,分析系统的瞬时运行特性,针对系统中的重要组件集热器和蓄热水箱,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其进行仿真模拟,得出的结论如下:(1)集热器的瞬时得热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2)在晴好的气象条件下,蓄热水箱的水温从日出到日落期间线性增加,在本实验条件下蓄热水箱的水温约每小时增加3到5℃。

崔敬[9](2014)在《浅析热水采暖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民用建筑以及工业等多个行业中都已经大量的应用热水采暖技术。由于一些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热水采暖系统在运行、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造成系统在运行时出现故障,对系统的正常供暖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对热水采暖系统中经常会出现的故障进行研究,并且给予有效的排除。

耿欣[10](2013)在《枝状供热管网的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集中供热系统已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集中供热系统以其供热质量好、环保和节能等特点,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和广泛地应用。随着热网投入使用年限的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故障发生的概率在不断提高,此时热网系统运行的可靠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和生产。因此,如何提高热网可靠性,保证供热质量,减少管网事故,已成为可靠性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阐述了热网可靠性的定义及热网故障和事故的相关概念之后,本文结合概率论的思想分析了热网可靠性的相关基本参数。并讨论故障流参数(主要指管道和阀门的故障流参数)的统计和计算方法,及枝状热网小负荷当量化的计算方法和故障分析当量区的划分方法。本文还推导出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总结出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步骤。并根据此公式计算出邯郸市东部新区供热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指标。本文在讨论故障管道维修时间的确定方法和房间冷却时间的计算方法时,详细介绍了房间热容量和房间热储备系数的计算公式,以邯郸某典型房间为例,计算了该房间需要的冷却时间,以该数据为基础结合故障管道的维修时间确定了邯郸地区枝状热网最大管径的允许值。同时分析了枝状热网主干线长度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最后提出提高枝状热网可靠性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增加热源出口的管道数;合理设置分段阀、放水阀和放气阀;提高元部件质量,缩短检修时间;加强运行管理;采用具有备用能力的系统结构。

二、热水采暖系统的供热故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水采暖系统的供热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内外能源使用现状及前景
        1.1.2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规划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1 热泵技术的主要原理
        1.3.2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1.3.3 我国矿井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矿余热资源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2.1.1 空压机运行热量分布
        2.1.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2.1.3 余热回收技术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2.2 矿井涌水余热回收技术
        2.2.1 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分析
        2.2.2 水源热泵的节能原理论证
        2.2.3 矿井水源热泵技术用于供暖的特点分析
    2.3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技术
        2.3.1 矿井回风热来源
        2.3.2 喷淋式表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3 直蒸式浅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4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凉水井煤矿余热资源能量匹配性分析
    3.1 凉水井煤矿概况
        3.1.1 矿井基本概况
        3.1.2 矿井自然气候条件
        3.1.3 现阶段可利用余热资源条件
    3.2 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2.1 矿区供热负荷计算
        3.2.2 矿区余热资源热能计算
        3.2.3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余热资源配置及利用
    4.1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1.1 热用户分类
        4.1.2 分类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2 余热资源的利用
        4.2.1 余热利用供热系统的构建
        4.2.2 项目工程任务和规模
        4.2.3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4.2.4 系统配套方案的设计
    4.3 余热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3.1 乏风取热设备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
        4.3.2 水源热泵中矿井原水水质对设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余热资源利用经济性、环保性分析
    5.1 投资、运行费用概算对比
        5.1.1 一次性投资概算
        5.1.2 年运行概算
    5.2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5.2.1 LCC模型的建立
        5.2.2 LCC的计算比较
    5.3 环保效益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
        1.2.2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耦合研究
        1.2.3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研究
        1.2.4 Copula方法应用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消费与市场分析
    2.1 引言
    2.2 电-气-热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现状
        2.2.1 电-气-热能源消费现状
        2.2.2 电-气-热能源价格现状
        2.2.3 电-气-热能源市场现状
    2.3 分析模型构建
        2.3.1 相关性检验模型
        2.3.2 平稳性检验模型
        2.3.3 分位数回归模型
        2.3.4 连续收益率模型
    2.4 数据处理
        2.4.1 原始数据及数据来源
        2.4.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2.4.3 数据基本统计描述
    2.5 算例分析
        2.5.1 相关性分析
        2.5.2 平稳性分析
        2.5.3 分位数回归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转换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2.1 优化算法
        3.2.2 鲁棒优化
    3.3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
        3.3.1 综合能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3.3.2 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分析
    3.4 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介绍
        3.5.2 算例求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化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2.1 优化算法
        4.2.2 效用理论
    4.3 天然气供需与应用分析
        4.3.1 天然气供需情况分析
        4.3.2 燃气机组调峰能力分析
    4.4 天然气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介绍
        4.5.2 算例求解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供热系统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与多能源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构建
        5.2.1 综合能源系统
        5.2.2 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
    5.3 经济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5.3.1 供暖期热负荷
        5.3.2 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5.3.3 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5.4 算例分析
        5.4.1 需热量和供热负荷计算
        5.4.2 经济效益分析
        5.4.3 环境效益分析
    5.5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多能源优化
        5.5.1 价格因素对热源的敏感性分析
        5.5.2 负荷比例对热源的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故障风险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
        6.2.1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框架
        6.2.2 故障树分析法
    6.3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分析
        6.3.1 市场层风险的时序性分析
        6.3.2 物理层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6.3.3 信息层风险的稳定性分析
    6.4 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风险分析
        6.4.1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分析
        6.4.2 天然气系统供气可靠性分析
        6.4.3 热力系统供热可靠性分析
        6.4.4 电-气-热供能系统可靠性分析
    6.5 算例分析
        6.5.1 供电风险故障树分析
        6.5.2 电力系统可靠性灰色关联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市场与耦合风险度量
    7.1 引言
    7.2 基础理论
        7.2.1 Copula方法
        7.2.2 VaR与CVaR
        7.2.3 非参数估计
        7.2.4 方法步骤
    7.3 综合能源系统Copula-CVaR模型
        7.3.1 各类机组出力特征
        7.3.2 机组出力概率分布
        7.3.3 Copula-CVaR风险测度模型
    7.4 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市场风险测度
        7.4.1 市场风险因子边缘分布假设
        7.4.2 Copula估计
        7.4.3 Copula-CVaR风险测度
    7.5 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耦合风险测度
        7.5.1 耦合风险因子边缘分布假设
        7.5.2 Copula估计
        7.5.3 Copula-CVaR风险测度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防范建议
    8.1 问题分析
    8.2 建议方案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3)多模式单工质复叠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低温空气源热泵所面临问题
    1.3 低温空气源热泵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MSC-ASHP系统
    2.1 MSC-ASHP系统的提出
    2.2 MSC-ASHP系统组成
    2.3 MSC-ASHP系统运行模式
    2.4 MSC-ASHP系统运行工质选择
    2.5 MSC-ASHP系统压缩机配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SC-ASHP系统仿真模型
    3.1 压缩机数学模型
    3.2 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3.3 冷凝器数学模型
    3.4 蒸发器(量热器)数学模型
    3.5 冷凝蒸发器中的数学模型
    3.6 制冷剂计算模型
    3.7 MSC-ASHP系统模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C-ASHP系统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4.1 实验台构成
    4.2 设备与传感器选型
    4.3 测点的布置位置
    4.4 实验工况与实验方法
    4.5 实验数据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模拟结果研究
    5.1 SHC模式制热性能
    5.2 CHC模式制热性能
    5.3 SHC模式与CHC模式性能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4)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问题
        1.1.2 我国环境问题
        1.1.3 我国传统供暖方式
        1.1.4 热泵系统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原理分析
    2.1 两种热泵单独运行存在的问题
        2.1.1 空气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2.1.2 水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2.2 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的互联方式
    2.3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
        2.3.1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组成环节
        2.3.2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热负荷模拟
    3.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3.2 TRNBuild程序简介
    3.3 建筑模型的建立
        3.3.1 建筑概况
        3.3.2 建筑几何模型
        3.3.3 建筑围护结构基本参数及室内设计参数
    3.4 建筑热负荷模拟
        3.4.1 气象数据的读取
        3.4.2 建筑热负荷计算模型
        3.4.3 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仿真模拟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设备的选型
    4.2 系统关键模块的描述及设置
        4.2.1 空气源热泵
        4.2.2 水源热泵
        4.2.3 循环水泵
        4.2.4 蓄热水箱
        4.2.5 控制器
        4.2.6 地暖盘管
        4.2.7 其余辅助模块
    4.3 双级耦合式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运行方案对比
        4.3.1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组态
        4.3.2 基于不同控制方案下的系统运行结果比较
    4.4 单/双级切换式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运行结果
    4.5 两系统最优工况对比分析
    4.6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与单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模拟对比分析
    4.7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4.7.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4.7.2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其他严寒地区的适用性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PSO算法的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优化以及系统效益分析
    5.1 PSO算法概述
        5.1.1 优化问题与群体智能
        5.1.2 PSO算法
    5.2 TRNSYS与 Gen Opt的结合应用
        5.2.1 Gen Opt简介
        5.2.2 Gen Opt与系统仿真模型的互联
    5.3 系统优化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5.3.1 优化变量和目标函数
        5.3.2 优化结果分析
    5.4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5 系统节能和环保效益分析
        5.5.1 节能效益分析
        5.5.2 环保效益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考虑热网延时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现状
        1.2.2 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概念
    2.2 综合能源系统结构与分类
        2.2.1 综合能源系统结构
        2.2.2 综合能源系统分类
    2.3 综合能源系统元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能流分析
    3.1 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
    3.2 综合能源系统热网潮流分析
        3.2.1 供热子系统网络模型
        3.2.2 供热子系统潮流模型
    3.3 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潮流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评估
    4.1 元件可靠性模型
    4.2 系统故障状态分析及负荷削减
        4.2.1 元件故障影响分析
        4.2.2 计及热惰性的热网故障分析
        4.2.3 计及重要程度的综合能源负荷削减策略
    4.3 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4.3.1 供能可靠性指标
        4.3.2 计及热网延时特性的供热故障时间修正
    4.4 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例及分析
    5.1 算例系统
    5.2 算例结果分析
        5.2.1 系统供能可靠性结果分析
        5.2.2 负荷削减策略对可靠性影响分析
        5.2.3 供热标准对可靠性影响分析
        5.2.4 热惯性对可靠性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供热现状
        1.2.2 国内供热现状及相关技术研究
        1.2.3 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鞍山市供热现状调查及技术改造方案
    2.1 鞍山供热现状
        2.1.1 自然条件
        2.1.2 主力锅炉房情况
        2.1.3 鞍钢余热供热情况
        2.1.4 主力锅炉房供热负荷
    2.2 分布式变频改造
        2.2.1 热源负荷匹配
        2.2.2 热网输送能力
    2.3 多热源联网的基础建设
        2.3.1 热源及负荷匹配
        2.3.2 建设智能化监控热网系统
        2.3.3 割裂热网物理连接
        2.3.4 联网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鞍山热网分布式变频泵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3.1 分布式变频改造概述
        3.1.1 接收范围及改造内容
        3.1.2 分布式变频改造原理
    3.2 分布式变频仿真模拟依据
        3.2.1 新增168MW循环流化床锅炉
        3.2.2 供热介质、参数及连接方式
        3.2.3 水力计算参数确定与假设条件
        3.2.4 HACNet仿真工具软件功能
    3.3 分布式变频仿真模拟分析
        3.3.1 分布式变频模拟范围
        3.3.2 分布式变频仿真建模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3.4 技术改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鞍山集中供热多热源联网仿真模拟研究
    4.1 多热源联网概述
        4.1.1 多热源联合供热优势
        4.1.2 多热源联网应用基础
        4.1.3 集中供热控制系统建设理念
    4.2 多热源联网技术方案
        4.2.1 总体初步建设两大区域联网
        4.2.2 联网系统参数确定
        4.2.3 各热源主循环泵设计
    4.3 多热源联网建模分析
        4.3.1 北部联网仿真建模
        4.3.2 南部联网仿真建模
        4.3.3 一城一网仿真建模
    4.4 多热源联网仿真模拟分析
        4.4.1 北部联网热平衡分析
        4.4.2 南部联网热平衡分析
        4.4.3 局部联网运行的数据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鞍山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控制策略
    5.1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控制概述
        5.1.1 必要条件
        5.1.2 热源控制策略
        5.1.3 热网调节策略
        5.1.4 定压的确定
    5.2 主力热源168MW锅炉运行控制策略
        5.2.1 负荷控制回路方案
        5.2.2 总风量调节
        5.2.3 流化床温调节
        5.2.4 炉膛压力调节
        5.2.5 热工检测
    5.3 分布式变频系统运行调节策略
        5.3.1 解放路热网运行调节策略
        5.3.2 解放东路热网运行方式
        5.3.3 前峪热网运行方式
        5.3.4 梨花峪热网运行方式
    5.4 解列运行调节策略
        5.4.1 基本方法
        5.4.2 热源调节运行曲线
    5.5 多热源联网运行方案
        5.5.1 北部区域联网运行
        5.5.2 南部铁东区域联网运行
        5.5.3 南部铁西区域联网运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供暖行业的发展趋势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集中供热改造技术
    2.1 气候补偿器技术研究
    2.2 管网敷设技术
        2.2.1 管网敷设方式的对比研究
        2.2.2 直埋敷设与地沟敷设管道热损失计算
    2.3 末端热用户热计量技术
        2.3.1 热计量装置的计量原理
        2.3.2 末端热用户热计量方式
        2.3.3 用户热计量节能改造的规定
        2.3.4 热计量表流量选择
    2.4 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
    2.5 变频供暖技术的研究
        2.5.1 分布式变频及循环动力布置
        2.5.2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的原理及形式
        2.5.3 零压差控制点的选择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项目
    3.1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前的供热状况
        3.1.1 热源效率低、污染严重
        3.1.2 管网热损失大、水力平衡失调严重
        3.1.3 无热计量及自动控制系统
    3.2 集中供热改造的方式及内容
    3.3 集中供热改造项目中的节能技术应用
        3.3.1 热网的节能改造
        3.3.2 末端热用户的节能改造
        3.3.3 创新点-智能化集中监控系统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系统改造的经济性及减排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分析
    4.2 环境效益分析
        4.2.1 锅炉房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模型
        4.2.2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分析
        4.2.3 改造前锅炉房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4.2.4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后的环境效益
    4.3 经济效益分析
        4.3.1 改造前供暖运行费
        4.3.2 改造后供暖运行费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来源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的分析研究
    2.1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研究
        2.1.1 太阳辐射
        2.1.2 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与特点
        2.1.3 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传热理论
    2.2 辅助热源的分析
        2.2.1 辅助加热设备形式的选择
        2.2.2 燃气壁挂炉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性能
    2.3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硬件设计
    3.1 组合实验系统概况及设计要求
    3.2 组合实验系统的组成
        3.2.1 太阳能集热器
        3.2.2 蓄热水箱
        3.2.3 循环泵
        3.2.4 用热负荷末端
    3.3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的设计
        3.3.1 硬件总体设计
        3.3.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3.3 传感器选型
    3.4 实验装置数据测量
        3.4.1 室内温度测量
        3.4.2 太阳辐照量测量
        3.4.3 流量测量
    3.5 实验测量误差的基本原理
    3.6 实验台测试装置的误差分析
        3.6.1 流量测量误差
        3.6.2 温度测量误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数据采集及监测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串口通信
        4.1.1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4.1.2 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和基本数据格式
        4.1.3 OPC通信技术
    4.2 S7-200与PC Access的通讯
        4.2.1 KepSever的配置
        4.2.2 WinCC开发的OPC客户端
    4.3 数据解析及处理
        4.3.1 Modbus协议
        4.3.2 通信数据解析
    4.4 下位机PLC软件的开发
        4.4.1 开发工具的介绍
        4.4.2 软件的总体设计要求
        4.4.3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的设计
    4.5 组态软件的设计
        4.5.1 WinCC V7.0 简介
        4.5.2 界面设计
        4.5.3 数据采集界面设计
        4.5.4 数据归档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冬季实验分析
    5.1 实验介绍
        5.1.1 实验背景
        5.1.2 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方案设计
        5.2.1 运行策略
        5.2.2 实验安排
    5.3 实验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单独供生活热水模式实验分析
        5.4.2 联合供生活热水采暖模式
        5.4.3 燃气消耗量与室外气温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阳能辅助燃气系统冬季实验的建模与仿真
    6.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介绍
        6.1.1 MATLAB简介
        6.1.2 Simulink概述
    6.2 仿真模型的建立
        6.2.1 太阳能集热器的模型建立与仿真
        6.2.2 蓄热水箱仿真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集热器瞬时换热的仿真结果
        6.3.2 蓄热水箱瞬时温度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浅析热水采暖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供暖设计简介
2 热水供暖系统的基本型式与设计要求
    2.1 热水供暖系统的基本制式
    2.2 热水供暖系统的要求
3 热水采暖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3.1 局部散热器不热
    3.2 热力失效
    3.3 系统泄漏故障
    3.4 系统回水温度太低或太高
    3.5 用户私自改动供暖设施

(10)枝状供热管网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可靠性的研究情况
        1.2.1 可靠性研究的发展概况
        1.2.2 热网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热网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2.1 热网可靠性的概念
        2.1.1 热网可靠性的定义
        2.1.2 故障与事故
    2.2 热网可靠性的概率基础
    2.3 热网可靠性评价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
    3.1 故障流参数的统计
        3.1.1 故障流的定义及特点
        3.1.2 故障流参数的统计
    3.2 枝状热网小负荷的当量化
        3.2.1 小负荷当量化的计算方法
        3.2.2 举例说明
    3.3 枝状热网故障分析当量区的划分
    3.4 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
        3.4.1 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
        3.4.2 枝状热网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市东部新区供热管网的可靠性分析
    4.1 邯郸市东部新区热网概况
        4.1.1 热源概况
        4.1.2 热负荷
        4.1.3 管网布置形式
    4.2 可靠性指标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枝状热网的可靠性约束条件
    5.1 故障管道的维修时间
    5.2 房间的冷却时间
        5.2.1 房间热容量的计算
        5.2.2 房间热储备系数的计算
        5.2.3 邯郸某典型房间冷却时间的计算
    5.3 枝状热网最大管径的限定
    5.4 枝状热网主干线长度对可靠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枝状热网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6.1 增加热源出口的管道数
    6.2 分段阀的设置
    6.3 放水阀与放气阀的设置
        6.3.1 放水阀直径的计算
        6.3.2 放气阀直径的计算
    6.4 提高元部件质量,缩短检修时间
    6.5 加强运行管理
        6.5.1 加强夏季检修
        6.5.2 加强管道内防腐措施
        6.5.3 加强管道外防腐措施
    6.6 结构备用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热水采暖系统的供热故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D]. 曹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D]. 秦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多模式单工质复叠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D]. 李瑞申.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4]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D]. 王冀.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考虑热网延时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序贯模拟可靠性评估[D]. 杨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D]. 王诗尧.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D]. 姚志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太阳能辅助燃气组合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特性分析[D]. 王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
  • [9]浅析热水采暖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J]. 崔敬.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05)
  • [10]枝状供热管网的可靠性分析[D]. 耿欣.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热水供暖系统供暖故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