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韩颖琦[1](2021)在《美国太空开发中的公私伙伴关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日益深入。美国虽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是其相对霸权地位却在不断衰弱,为了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太空产业、开展太空开发活动成为重要路径。但是巨大的太空支出费用使得政府部门已经越来越难以独立支撑太空开发的工作,同时伴随美国私人太空公司的出现,美国逐步出台了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商业航天法》《商业航天发射法案》等一系列相关的太空法律法规和一揽子资助计划,支持私营太空公司的发展。美国私营太空公司在太空开发中的开放竞争,降低了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激励了太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了美国的太空竞争力。公私伙伴关系已成为美国太空开发的重要模式。本文以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理论为指导,分析目前美国太空开发中的公私合作情况,希望能够对激活中国太空开发中私人资本的活力有所帮助,提升中国的太空开发水平。绪论简略介绍了国内外对美国太空开发中的PPP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对本文相关的太空开发和私营太空部门进行了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PPP模式理论进行了解读;第二章将美国太空开发中公私伙伴关系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对美国法律基础、工业基础和市场环境的分析得出美国太空开发PPP模式发展的动因,并总结归纳了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三种形式,包括政府为私营太空公司提供资金,为私营太空公司提供技术和基础设施服务,招投标形式;第三章对美国太空开发中的PPP模式进行评估,从国际太空产业、私营太空公司和美国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PPP模式在美国太空开发中取得的成果,讨论这三个层面在公私伙伴关系模式中存在或可能产生的问题。第四章根据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国际合作层面、国家政府层面和中国民间资本层面分析对中国发展太空事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我国太空开发事业中的公私伙伴合作提出展望。
李源[2](2021)在《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航天技术发展和空间探索的基础,新一代大运载能力运载火箭的研制迫在眉睫。要实现运载能力的提升,必须研究新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然而,新型动力系统的研发需要应用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动力系统可靠性,一旦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动力系统故障,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随着计算设备技术以及优化理论的发展,在线轨迹规划成为未来飞行器面对突发状况、实现应急轨迹与任务重构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凸优化算法为实现轨迹快速优化的主要工具,重点针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系统故障情况,开展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重构以及自适应制导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非凸轨迹规划问题凸化方法、凸优化问题改进求解技术以及高精度入轨制导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学模型以及典型弹道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关坐标系定义与转换方式;对运载火箭动力故障常见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分类,并建立动力系统故障模型,为在线规划模型建立奠定基础;对凸优化问题数学理论和伪谱离散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运载火箭不同飞行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动力系统故障,需要考虑采用不同的在线轨迹规划和自适应制导算法。针对运载火箭在非入轨飞行段发生中等程度动力系统故障情况,本文研究了运载火箭能量最优轨迹在线规划方法。首先,基于耗尽关机假设给出固定时间终端能量最优轨迹规划模型;而后,应用无损凸化方法将非凸推力幅值约束转化为凸约束,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给出了凸化过程的无损性证明;其次,应用伪谱离散方法和非凸项迭代更新策略完成了对动力学模型中非凸项的处理。论文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实验,分析了算法特点和适用性,为后续入轨段在线轨迹规划奠定基础。针对运载火箭入轨飞行段,不仅需要考虑大偏差条件下的轨迹重构,还需保证入轨精度满足任务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多终端约束轨迹在线规划算法。首先,为了便于目标轨道根数表达,本文在近焦点坐标系建立轨迹规划问题模型,并研究两步校正迭代策略求解序列凸化后的轨迹规划问题,实现多终端约束问题的快速精确求解。为了保证入轨精度,研究了滑行段时间计算策略,保证入轨时间—位置精度要求,并针对在线轨迹规划算法计算周期长、入轨制导精度不足的问题,研究了在线轨迹规划与制导算法自适应切换策略,保证大偏差和故障情况下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精确性、快速性和鲁棒性,具备在线应用潜力。当运载火箭发生严重故障,无法进入目标轨道、甚至无法进入空间时,同样需要进行在线轨迹重构,减小任务损失。针对运载火箭无法进入预定目标轨道情况,本文研究了最优救援轨道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故障同伦技术,保证严重故障情况下算法的收敛性。针对运载火箭发生严重故障、载荷无法入轨的情况,研究了安全再入策略,实现了预定地点、预定速度再入,保证坠落地点精度,避免更大损失和国际纠纷。为了进一步提高轨迹在线规划凸优化问题的求解效率,本文首先对求解凸优化问题常用的原对偶内点算法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求解思路和步骤进行详细推导。同时,针对运载火箭轨迹规划问题不等式约束的强积极性,以及等式约束矩阵较好的稀疏特性,给出了求解运载火箭轨迹规划子凸优化问题的改进原对偶内点算法,并通过典型故障条件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综上,本文针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情况下轨迹在线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凸优化技术应用于运载火箭在线轨迹规划,并改进了传统方法,保证不同飞行段、不同故障程度条件下,降低甚至消除故障带来的损失。相关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创新性,为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轨迹在线规划和自适应制导技术应用提供良好参考。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认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侯名洋[4](2020)在《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和航天工业融合产生的旅游新形式,一经推出,就在国外收获了大批“粉丝”。在中国它还算是新兴事物,但是受到的社会关注度却逐年增加,发展前景可谓广阔。本文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针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综述,立足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市场实际,分析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开发对策,进而为政府部门和航天工业企业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选择。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对国内外工业旅游、航天工业旅游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理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线路。第二部分是航天工业旅游的基础理论综述。出于研究需要,对工业旅游、工业遗产旅游、航天工业、航天工业旅游等概念进行阐述,确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体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部分是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现状及问题。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资源现状及开发现状,首先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地区拥有全国最多的航天企业,国家级的航天实验室、创新中心等机构也较多,并且拥有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航天工业遗产。丰富的航天工业资源可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目前北京航天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淀、丰台两个区,如此集中的优势为后续开发航天工业旅游线路奠定基础;接下来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程度相对落后:已开发的航天工业旅游景区寥寥无几、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航天企业较少等问题暴露无遗。第二节是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及分析。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掌握客源市场,了解客源市场的特点和分析游客的旅游规律,做好客源市场开发,是航天企业开发工业旅游成败的关键。本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客源市场的性别结构、年龄分布、收入水平、职业构成、文化层次、籍贯特点等六个方面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市场认知度、信息推广、出游动机、出游次数、出游方式、期待的旅游产品、纪念品购买意愿、消费能力、关心的景区服务、出行的交通工具等十个方面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节在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现状、客源市场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深层次原因并总结出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为:缺乏统筹规划、缺乏行业标准、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开发经验、缺乏品牌意识、缺乏专业人才。第四部分是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SWOT分析。运用SWOT态势分析方法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做了全面分析。北京作为首都,在开发航天工业旅游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作为我国航天发源地,航天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旅游环境成熟、接待能力强、可互补的旅游资源丰富;当然瑕瑜互见,北京航天工业旅游也存在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航天企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存在矛盾、配套设施及服务有待完善、资源和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劣势;拥有政府重视、企业支持、我国航天工业飞速发展、北京冬奥会、城市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也面临着内外行业带来的威胁。北京进一步发展航天工业旅游应该采取发扬内部优势、改善内部劣势、抓住外部机会、规避外部风险的战略,以促进航天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第五部分是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设计与对策。本章结合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和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以及客源市场调查结果,总结出北京开发航天工业旅游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并从宏观和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分析了开发航天工业旅游的三种模式。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对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开发进行详细的设计,主要从形象、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手段等三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航天工业体验、航天员体验、航天工业遗产体验、航天特色商品体验、航天食宿体验、航天夏令营体验等六大类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宣传推广方面,为增强宣传效果,选择了当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宣传方式,如门户网站、微信、电视媒体、旅游平台等。最后结合前面几章的分析,并针对前面提出的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在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宣传推广方面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六项对策:首先编制总体规划,使北京发展航天工业旅游有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其次制定行业标准,让航天企业在开发工业旅游时有标准可依;然后建立扶持基金,为航天企业开发工业旅游消除后顾之忧;第四是协作开发旅游产品,为航天企业开发工业旅游提供多种模式;第五是打造航天工业旅游品牌,体现航天工业旅游的特色,深化航天工业旅游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令其成为中国航天特色旅游发展的新名片,成为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树立的新旗帜;第六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进行全文总结,梳理不足之处,以期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张斌[5](2020)在《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通过重复使用火箭子级可大幅度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因而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垂直回收运载火箭一子级的方法对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制导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发射弹道设计和制导控制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论文的课题来源、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运载火箭制导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2)根据太空探索公司公开的猎鹰9号发射回收的视频资料和其它资料,提取了视频资料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综合;同时,通过分析弹道特性得到了该型火箭从发射到一、二级分离的弹道参考数据。3)研究了运载火箭上升段的常用坐标系、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配置的特点,推导了运载火箭运动方程组;再根据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子级发射弹道的特点对运动方程组进行简化,得到其纵向和横向的运动方程。4)根据猎鹰9号的公开数据,采用Datcom气动力工程计算软件计算该型火箭的气动力系数;同时根据弹道设计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运载任务的要求,设计出程序俯仰角度变化规律,完成满足要求的弹道设计,搭建出仿真模型。5)完成该型火箭在第一级的制导控制仿真。在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摄动制导的理论。根据已有的弹道模型结合风场干扰、上升段某一时刻发生发动机故障的情况,对干扰模型和摄动制导模型进行搭建。经仿真验证,搭建的摄动制导模型可以减小干扰因素对飞行弹道的影响,且终端弹道参数满足关机点的约束条件。
戴劲[6](2019)在《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决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新的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求变以适应新时代。笔者认为航空航天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既具历史继承又具时代发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的教育资源,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显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时效性。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归纳学界对相关领域的现有成果,从而发现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航空航天精神是航空精神与航天精神的有机融合。本章以我国航空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来论述航空精神与航天精神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通过比较两者内涵,得出航空精神与航天精神的和而不同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并更好地把握航空航天精神;第三章,论述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第四章,分析高校航空航天精神教育现状,为保证航空航天精神切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状提出融入原则、融入保障、融入路径。
李卓键[7](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指出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周晚萌[8](2019)在《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载人探月序列任务的设计与仿真,可以解耦多个飞行任务,有效减小任务规模,提高任务成功率,对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环月空间站的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轨迹成型法。利用逆动力学解析法,建立了改进春分点摄动方程的逆动力模型,由此提出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设计方法,研究了面内多圈大偏心率转移以及深空转移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针对三体条件下的转移问题,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与圆锥曲线拼接法结合,提出一种求解地月三体问题的小推力轨道形状设计方法,为后续进一步设计无时间约束的地月转移任务提供了一种可行手段。提出了有限推力自由返回轨道的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给出近月伪参数的定义,基于近月伪参数建立了混合多圆锥截线算法流程,该方法要比圆锥曲线拼接法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可以保证高精度轨道设计的快速收敛。利用高精度轨道的逆仿真求解策略设计自由返回轨道,并分析了由脉冲转为有限推力所引起的引力损失上限。从速度增量与转移时间、设计参数可行范围以及发射窗口三个方面分析了自由返回轨道特性,为开展载人登月任务的窗口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根据单脉冲月地返回轨道的可达域分析,推导了返回轨道存在判据,给出了基于单脉冲定点返回轨道的多层快速迭代设计方法。在脉冲轨道基础上,结合离散逆仿真系统,给出高精度多段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设计方法,将考虑出发点可达域扩展的多脉冲转移序列转化为多段有限推力序列,获得每次机动的开机时间以及推力的方向信息。提出了载人探月序列任务多时间尺度的窗口迭代设计方法。梳理基于环月空间站探月任务的多种飞行模式以及轨道共性特点,解耦任务设计流程,提出了跨时间尺度的序列任务窗口迭代设计方法。瞄准基于月球轨道空间站的登月方案,设计灵活可靠的仿真系统框架,在仿真平台上实现无人绕月、载人环月、载人登月、月球轨道空间站部署等任务仿真。本文通过对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的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分别设计了小推力转移轨道、自由返回轨道、定点返回轨道,并将上述方法与窗口迭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实现对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窗口的迭代设计,最终利用通用仿真系统开展序列任务仿真。研究所获得的方法和结论可作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方案深化论证的重要工具,为我国载人登月方案设计及任务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为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支撑。
沈耀平[9](2018)在《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研究与法治航天建设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针对商业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军民融合发展”方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势,大量民间资本涌入航天领域,一批新兴民营航天企业纷纷初创成立,与政府主导的国有航天企业共同参与到商业航天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新形势、参与主体新格局、业务运作新模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国内国际法律关系更加复杂化和法律问题更为多样化的挑战。我国航天在多年的实践中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体系,通过行政手段和优势资源集中保障了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目标实现,在体制系统内的运行相对有效。但由于传统军工行业的历史特点和管理模式,对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法治保障建设尤其不足,特别是在向商业航天拓展的业务领域,一些新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或新兴商业航天产业模式的总体规划不够系统和全面,缺少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牵引,部分产业领域已形成的成本和竞争优势逐渐面临其他航天国家的严峻挑战。商业航天活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进一步促进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空间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国家对空间活动监管责任的加重,对外空活动承担责任风险的加剧。随着空间活动特别是商业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国际空间法接轨的法律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航天立法相对滞后,尚未有一部顶层法律对航天活动予以全面规范,相关配套法规、制度也较为缺乏或陈旧,已有立法层级较低,前瞻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商业航天活动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更是稀缺,仅有的几部制度涵盖的范围有限,从法制基础到法治层面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航天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航天活动关乎外层空间秩序维护、外层空间环境保护、空间活动责任承担等国际义务。一方面,国内航天立法与国际空间法律制度特别是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公约等规定的国际义务密切相关,国际社会对缔约国、成员国在空间领域的法治化进程密切关注。另一方面,一国空间治理能力关系到自身战略安全形势,各国都在积极争取和影响外层空间治理规则,这一趋势也倒逼我国航天领域法治建设的能力形成和进程提速。此外,航天领域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合作越来越密的形势下,商业航天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进度的不匹配,以及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缺乏经验、对国际法律环境不甚了解、面临国际空间法规则的话语度和主动权较弱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商业航天的规模有序发展,影响到商业航天的持续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乃至政治风险,影响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非技术层面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更全面的法律规范和更有效的监督管控,需要以健全的法制体系、先进的法治思维和科学的行业管理,指导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商业航天活动领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和引导,行为后果的预判和责任划分,相关主体及管理机构法律意识、法治思维的形成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密切关注国际空间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立法经验,主动参与到航天合作领域相关国际法的调整中,是中国航天与国际接轨、国内航天法与国际空间法接轨的务实路径。各国商业航天立法及航天领域的法治建设对我国商业航天法律体系构建和法治航天建设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基本法与配套法规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在国内法中体现有关国际条约的义务以及重点领域的法律规定是较为通行和成熟的做法,而适应我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的法律体系构建,需要选择适合实际国情的立法模式,以国际法视角贯穿商业航天立法活动。通过立法完善航天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出台航天基本法,将商业航天有关政策和管理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国际条约义务内化为国内法过程中进一步查漏补缺。结合航天强国立法实践,重点对我国商业航天在准入管理、出口管制、责任承担、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几个主要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他国立法历程和可取经验,更好的构建我国商业航天法律体系、搭建法律制度模块、完善具体内容设置和运行管理机制的调整。作为世界大国和航天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航天大国,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空间立法,利用自身技术实力和法治理念促进现行国际空间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促成国际商业航天活动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保障中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以法治建设为战略引领,营造有序、完善的法治环境。法治航天建设既是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商业航天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路径保障。推进法治航天建设同时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需要,是航天企业应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航天事业提升形象实力的内在需求。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形势下的法治建设任务,需要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改革进程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把法治航天建设与深化航天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结合起来;需要借鉴全球经验,对标航天强国提升法治能力,吸收各国立法实践和法治建设成果,实现航天法治进程后发优势;需要抓好法治建设与商业航天发展的有效融合,特别是法治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经营的有效融合。商业航天,法治先行;法治航天,立法先行;良法善治,方得始终。通过法治航天建设,进一步明确商业航天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强化商业航天主体法治意识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商业航天在法治轨道上经营发展,用法治保障航天事业的转型升级,保障航天强国的实现进程,为中华民族和世界航天科技作出更大贡献。
林松[10](2018)在《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的任务遴选及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商业发射市场的日渐兴起,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在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的基础上,参与商业发射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在面对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时,现有的商业发射服务定价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需求,快速、便捷、合理成本等考虑多种因素的商业发射服务成为当前市场的首要目标。因此,以目前来看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顺风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的定价问题,对于提高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模式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现状的梳理,提取出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定价中需重点解决的主任务遴选、搭载任务遴选、发射服务定价因素研究、定价策略和考虑成本的发射服务流程优化等五个问题,并针对这五个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主任务的遴选问题,根据发射实际出发考虑了技术预期和商业预期,提出了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主任务遴选多属性决策框架,结合前景理论构建了主任务遴选方案的寻优模型;(2)针对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搭载任务的遴选问题,考虑遴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基于犹豫模糊的搭载任务分析框架,研究了犹豫模糊元中元素影响方案的排序,构建了基于符号距离的犹豫模糊搭载任务遴选方法,对属性权重完全未知的“顺风车”搭载任务遴选方案提供了优选方法;(3)针对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模式定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模糊认知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推理分析,并借助灰关联计算关联度,提出了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4)针对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模式的定价策略问题,研究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成本加成定价”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两部制线性定价”模型和寡头竞争条件下的定价仿真模型,研究了“顺风车”发射服务模式定价策略及其实施获利的条件;(5)针对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模式的成本优化问题,运用灰色GERT网络图分析了运载火箭发射流程,建立了基于客户满意度的时间、费用、可靠性的GERT联合优化模型,为运载火箭发射项目定价优化提供参考。
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太空开发中的公私伙伴关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太空开发 |
二、私营太空公司 |
第二节 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定义 |
二、美国太空开发中的公私伙伴模式 |
第二章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缘起与发展 |
第一节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发展阶段 |
一、萌芽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 |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2010年 |
三、成熟阶段:2011 年~至今 |
第二节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基础 |
一、美国完备的太空立法 |
二、美国雄厚的太空工业基础 |
三、美国宽松的市场环境 |
第三节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形式 |
一、政府提供资金 |
二、政府提供技术和基础设施 |
三、招投标形式 |
第三章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的评估 |
第一节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及其成效 |
一、美国政府层面 |
二、私营太空公司层面 |
三、美国太空开发产业层面 |
第二节 美国太空开发中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增加国际太空治理的难度 |
二、私营太空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 |
三、政府监管难度增加 |
第四章 美国太空开发PPP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国际合作层面 |
一、倡导推动太空国际法的发展 |
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层面 |
一、完善公私合作和商业航天法律体系 |
二、为私营太空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支持 |
第三节 中国民间资本层面 |
一、打造完整产业链 |
二、培育民营太空公司 |
三、吸引航天技术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运载火箭发展概况 |
1.3 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与应对策略国内外现状研究 |
1.4 轨迹在线规划与运载火箭制导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在线规划技术 |
1.4.2 运载火箭制导技术 |
1.5 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分析 |
1.6 论文组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运载火箭故障及优化模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与转换 |
2.3 运载火箭动力学模型与轨迹特性分析 |
2.3.1 运载火箭受力分析与动力学建模 |
2.3.2 运载火箭上升段弹道特性分析 |
2.4 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系统故障分析 |
2.5 凸优化算法简析与数学基础 |
2.5.1 凸优化问题 |
2.5.2 轨迹优化问题的伪谱离散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故障下非入轨段能量最优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运载火箭非入轨飞行段轨迹规划模型 |
3.3 非凸推力约束的无损凸化 |
3.4 伪谱离散与非凸项迭代更新策略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故障下入轨段多终端约束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4.1 引言 |
4.2 运载火箭入轨飞行段轨迹规划模型 |
4.3 考虑二次精度的序列凸化算法 |
4.3.1 序列凸化算法 |
4.3.2 具有准二次精度的两步校正迭代更新策略 |
4.3.3 松弛因子与罚系数自适应调整策略 |
4.3.4 算法流程 |
4.4 在线轨迹规划与制导策略分析 |
4.4.1 滑行段开机时间计算方法 |
4.4.2 滚动时域+迭代制导切换策略 |
4.5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重动力故障下任务重构与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5.1 引言 |
5.2 严重故障情况下目标轨道重规划策略 |
5.2.1 最优救援轨道设计方法 |
5.2.2 严重故障情况下在线轨迹重规划 |
5.3 严重故障情况下安全再入策略研究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在线轨迹规划凸问题特性分析与改进求解方法 |
6.1 引言 |
6.2 Lagrange对偶函数与最优性条件 |
6.3 考虑等式约束的凸优化问题KKT条件求解 |
6.4 不等式约束对数惩罚处理方法 |
6.4.1 对数惩罚函数 |
6.4.2 等价KKT条件分析 |
6.4.3 原对偶内点法 |
6.5 针对轨迹规划问题的改进求解方法 |
6.6 数值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工业旅游研究现状 |
(二)航天工业旅游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四、创新内容 |
(一)航天工业旅游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
(二)航天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结合 |
(三)航天工业旅游与社会资本相结合 |
第2章 航天工业旅游的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业旅游 |
(二)工业遗产旅游 |
(三)航天工业 |
(四)航天工业旅游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一)旅游系统理论 |
(二)旅游体验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现状及问题 |
一、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现状 |
(一)北京航天工业旅游资源现状 |
(二)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现状 |
二、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及分析 |
(一)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 |
(二)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客源市场问卷分析 |
三、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统筹规划 |
(二)缺乏行业标准 |
(三)缺乏资金支持 |
(四)缺乏开发经验 |
(五)缺乏品牌意识 |
(六)缺乏专业人才 |
第4章 北京航天工业旅游SWOT分析 |
一、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优势 |
(一)首都的优势 |
(二)航天历史悠久 |
(三)交通便利 |
(四)旅游环境成熟、接待能力强 |
(五)北京其他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优势互补 |
二、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劣势 |
(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
(二)开发模式较为单一 |
(三)航天工业生产的特殊性与旅游开发存在矛盾 |
(四)配套设施和服务有待完善 |
(五)资源和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
三、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机遇 |
(一)政府重视、企业支持 |
(二)中国航天工业飞速发展 |
(三)北京冬季奥运会带来的契机 |
(四)改善城市环境 |
四、北京航天工业旅游的挑战 |
(一)同行业的竞争 |
(二)地区其他工业旅游的竞争 |
五、北京航天工业旅游SWOT分析结论 |
第5章 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设计与对策 |
一、开发原则 |
(一)特色品牌原则 |
(二)循序渐进、适度开发的原则 |
(三)注重社会效益的原则 |
二、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 |
(二)航天企业自主开发模式 |
(三)联合开发模式 |
三、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设计 |
(一)航天工业旅游形象设计 |
(二)航天工业旅游产品设计 |
(三)航天工业旅游宣传推广 |
四、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对策 |
(一)编制总体规划 |
(二)制定行业标准 |
(三)建立扶持基金 |
(四)协作开发旅游产品 |
(五)打造航天工业旅游品牌 |
(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运载火箭发展概况 |
1.3.2 摄动制导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运载火箭分析 |
2.1 火箭的基本介绍与分析 |
2.1.1 箭体介绍 |
2.1.2 火箭发动机及分布 |
2.2 火箭上升段数据的分析 |
2.3 火箭上升段弹道特性分析 |
2.3.1 弹道倾角分析 |
2.3.2 火箭飞行动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载火箭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常用坐标系及转换 |
3.1.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
3.1.2 坐标系转换 |
3.2 运载火箭的力学环境 |
3.2.1 火箭受力总体分析 |
3.2.2 地球引力模型 |
3.2.3 空气动力及动力矩 |
3.2.4 推力和控制力及控制力矩 |
3.3 运载火箭的运动模型 |
3.3.1 运载火箭质心动力学方程 |
3.3.2 运载火箭绕质心动力学方程 |
3.3.3 其它方程 |
3.3.4 简化运动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载火箭弹道 |
4.1 火箭气动参数 |
4.1.1 气动参数主要获取方法简介 |
4.1.2 基于Missile Datcom软件的气动参数计算 |
4.1.3 气动力参数的二维插值处理 |
4.2 运载火箭弹道设计 |
4.2.1 火箭主动段特性分析 |
4.2.2 弹道设计的原则 |
4.3 运载火箭弹道模型 |
4.3.1 主动段弹道模型 |
4.4 运载火箭弹道仿真 |
4.4.1 弹道的数值计算方法 |
4.4.2 仿真程序 |
4.4.3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载火箭制导 |
5.1 摄动制导 |
5.2 摄动制导仿真 |
5.2.1 风场干扰仿真 |
5.2.2 制导仿真 |
5.3 发动机故障下的制导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1.3.3 经验总结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航空航天精神概述 |
2.1 航空精神 |
2.1.1 航空精神的发展历程 |
2.1.2 航空精神的内涵 |
2.2 航天精神 |
2.2.1 航天精神的发展历程 |
2.2.2 航天精神的内涵 |
2.3 航空精神与航天精神的和而不同 |
2.3.1 航空精神中创新的源动力: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
2.3.2 航天精神中创新的源动力: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
2.4 航空航天精神 |
2.4.1 航空航天精神的特征 |
2.4.2 航空航天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启迪 |
第3章 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3.1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目的 |
3.2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目的 |
3.2.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 |
3.2.2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
3.3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行为教育目的 |
3.4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
3.4.1 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 |
3.4.2 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4章 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4.1 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原则 |
4.1.1 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
4.1.2 坚持靶向原则 |
4.1.3 注重实效性原则 |
4.2 做好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4.2.1 转变教育观念 |
4.2.2 更新教育内容 |
4.2.3 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
4.2.4 完善制度 |
4.3 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4.3.1 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
4.3.2 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
4.3.3 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4.3.4 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实践活动 |
4.3.5 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网络空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7)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载人月球探测研究概况 |
1.1.1 载人月球探测意义 |
1.1.2 国内外月球探测发展与现状 |
1.2 载人探月序列飞行任务规划 |
1.2.1 飞行任务方案选择 |
1.2.2 飞行序列任务规划 |
1.3 探月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 |
1.3.1 地月空间转移问题研究现状 |
1.3.2 有限轨道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
1.3.3 系统逆动力学研究现状 |
1.4 选题依据与论文内容安排 |
1.4.1 选题依据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轨道优化模型与系统逆动力学方法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 |
2.3 地月转移轨道模型 |
2.3.1 四段双二体拼接模型 |
2.3.2 高精度轨道积分模型 |
2.4 小推力轨迹优化设计模型 |
2.4.1 基本动力学模型 |
2.4.2 改进春分点轨道模型 |
2.4.3 不同的参数化轨迹 |
2.5 系统逆动力学方法 |
2.5.1 系统可逆性定义 |
2.5.2 逆动力学解析求解方法 |
2.5.3 逆仿真数值求解方法 |
2.5.4 仿真算例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小推力地月转移轨道逆动力学解析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的逆动力学解析法 |
3.2.1 伪春分点根数的初步拟合 |
3.2.2 轨道逆动力学解析设计 |
3.2.3 伪春分点傅里叶级数法 |
3.3 二体条件下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分析 |
3.3.1 小推力面内交会轨道设计 |
3.3.2 小推力空间交会轨道设计 |
3.4 三体条件下的小推力地月转移窗口分析 |
3.4.1 PE-FFS双二体拼接法 |
3.4.2 影响球入射能量分析 |
3.4.3 小推力转移算例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有限推力自由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近月点的自由返回轨道设计问题 |
4.2.1 近月伪参数集 |
4.2.2 轨道约束参数 |
4.3 地月自由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求解策略 |
4.3.1 近月伪参数的轨道初步设计 |
4.3.2 混合多圆锥截线设计策略 |
4.3.3 单段有限推力逆仿真设计 |
4.3.4 算例分析 |
4.4 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特性分析 |
4.4.1 速度增量与转移时间分析 |
4.4.2 设计参数可行范围分析 |
4.4.3 转移窗口与燃耗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一般月地返回轨道可达域分析 |
5.2.1 一般月地返回轨道设计 |
5.2.2 近月伪参数的可达域分析 |
5.3 单脉冲定点返回轨道的多层快速迭代设计 |
5.3.1 定点返回轨道存在性判据 |
5.3.2 航程角固定的轨道设计 |
5.3.3 航程角可调的轨道设计 |
5.4 定点返回轨道的有限推力逆仿真求解策略 |
5.4.1 出发点可达域扩展的多脉冲转移 |
5.4.2 有限多推力弧段逆仿真设计策略 |
5.4.3 仿真算例验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多时间尺度窗口迭代设计 |
6.1 引言 |
6.2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解耦分析 |
6.2.1 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方案 |
6.2.2 方案迭代设计流程分析 |
6.3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年窗口分析 |
6.3.1 光照约束分析 |
6.3.2 月面工作时长约束分析 |
6.3.3 着陆场定点返回约束分析 |
6.3.4 任务年窗口分析 |
6.4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窗口迭代设计 |
6.4.1 飞行轨道月窗口分析 |
6.4.2 飞行轨道零窗口设计 |
6.4.3 设计结果的仿真验证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研究与法治航天建设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与立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商业航天简介 |
一、商业航天相关概念 |
二、商业航天参与主体 |
第二节 我国商业航天的立法现状 |
一、商业航天活动相关现行法律制度概述 |
二、商业航天有序发展面临法治层面的挑战 |
第二章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立法及启示 |
第一节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商业航天立法情况 |
一、美国商业航天政策及立法情况 |
二、俄罗斯商业航天政策及立法情况 |
三、欧洲商业航天政策及立法情况 |
第二节 各国商业航天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基本法与配套法规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
二、在国内法中体现有关国际条约的义务 |
三、重点领域的法律规定 |
第三章 适应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的法律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我国商业航天立法模式的选择和借鉴 |
一、选择适合实际国情的立法模式 |
二、以国际法视角贯穿商业航天立法活动 |
第二节 商业航天法律体系框架构建 |
一、通过立法完善航天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
二、将商业航天有关政策和管理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 |
三、国际条约义务内化为国内法过程中进一步查漏补缺 |
第三节 几个主要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问题分析 |
一、准入管理 |
二、出口管制 |
三、责任承担 |
四、知识产权 |
五、其他应关注的问题 |
第四章 加快法治航天建设打造商业航天“软实力” |
第一节 法治航天建设是形成商业航天“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
一、法治航天建设的内涵 |
二、法治能力是航天“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形势下法治建设任务 |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二、借鉴全球经验,对标航天强国提升法治能力 |
三、抓好法治建设与商业航天发展的有效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目录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的任务遴选及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主任务遴选方法 |
2.1 引言 |
2.2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2.2.1 基本概念 |
2.2.2 问题描述 |
2.3 主要方法及结果 |
2.3.1 基于正态云模型相似度的主任务综合前景值测算 |
2.3.2 目标预期和发展预期的测度及前景值确定方法 |
2.3.3 主任务遴选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
2.3.4 方法分析步骤 |
2.4 案例分析 |
2.4.1 背景分析 |
2.4.2 数据及过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犹豫模糊的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搭载任务遴选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3.2.1 基本概念 |
3.2.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方法及结果 |
3.3.1 搭载任务优选的犹豫模糊符号距离改进方法 |
3.3.2 基于符号距离的搭载任务属性权重确定方法 |
3.3.3 方法分析步骤 |
3.4 案例分析 |
3.4.1 背景分析 |
3.4.2 数据及过程分析 |
3.4.3 方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4.2.1 基本概念 |
4.2.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方法及结果 |
4.3.1 基于灰色关联的模糊认知图扩展方法 |
4.3.2 发射服务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4.3.3 方法分析步骤 |
4.4 案例分析 |
4.4.1 背景分析 |
4.4.2 数据及过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定价策略 |
5.1 引言 |
5.2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5.2.1 基本概念 |
5.2.2 问题描述 |
5.3 主要方法及结果 |
5.3.1 考虑成本加成定价和两部制线性定价的“顺风车”发射服务定价策略研究 |
5.3.2 寡头竞争情形下的“顺风车”发射服务定价策略研究 |
5.3.3 方法分析步骤 |
5.4 案例分析 |
5.4.1 背景分析 |
5.4.2 数据及过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GERT网络的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定价成本优化 |
6.1 引言 |
6.2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6.2.1 基本概念 |
6.2.2 问题描述 |
6.3 主要方法及结果 |
6.3.1 含“时间-费用-可靠性”的灰色GERT网络模型及解析求解 |
6.3.2 GERT网络表征及优化模型 |
6.3.3 方法分析步骤 |
6.4 案例分析 |
6.4.1 背景分析 |
6.4.2 数据及过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太空开发中的公私伙伴关系探析[D]. 韩颖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D]. 李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北京航天工业旅游开发研究[D]. 侯名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D]. 张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航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戴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7]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8]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D]. 周晚萌.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研究与法治航天建设展望[D]. 沈耀平.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3)
- [10]运载火箭“顺风车”商业发射服务的任务遴选及定价问题研究[D]. 林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