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式内存文件服务器(DMFS)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东[1](2021)在《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大范围应用,社会智能化程度日渐加深。传统的人工证明打印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开始着眼于自助证明打印的研究,开发了许多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推动了自助证明打印的发展。但是,这些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只是把证明打印作为自助打印的一个功能实现,没有将系统特制化,而且,流程繁琐且没有与流行的分布式框架进行结合,处理效率不高且并发能力弱。针对这些问题,以开发一个易操作、高并发和高容错的特制化自助证明打印系统为目标,本论文设计并实现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分布式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论文首先对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本文所实现系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梳理了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所用到的SSM框架、Dubbo、Zookeeper和Mongo DB等技术。详细描述了该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根据国内外现状中现有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存在的问题,得出系统的实现内容及目标,依此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划分系统功能为不同功能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接着,实现系统,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部署维护;最后,总结整体工作流程并指出系统未来待优化的地方。经过开发部署,系统已在学校正式运行,更好的优化了处理流程和提高了处理效率。
胡皓翔[2](2021)在《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技术正逐步赋能于嵌入式设备,为其提供更强的计算分析能力。深度学习环境部署和目标检测模型训练对于嵌入式开发人员存在着一定的行业门槛。当前,公交运营监控管理中也逐渐应用嵌入式目标检测。因此,为了降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技术的应用难度,本文提出了一个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设计方案,从而提供了一个具备较强通用性的、操作流程简便化的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使其可以用于多种公交监控管理相关的场景。该平台同时具备设备管理和目标检测模型训练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设计一个适用于公交运营监控管理的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本文设计的该平台应兼具设备(车载、路侧等设备,下同)管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训练测试能力的平台,可适用于嵌入式目标检测场景。本文设计的该平台应具备在线推送模型、配置文件、参数的能力;设备快速注册到平台的能力;具备视频和文本形式展示目标检测结果的能力;具备简化的统一的清晰的模型训练流程的能力。2.实现平台各功能模块并在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首先,本文实现的该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中心服务端、嵌入式端、文件服务器、转发服务器。中心服务端主要提供了平台所需的相关服务和同用户交互的能力;嵌入式端主要提供了嵌入式目标检测能力和接收命令、上传检测结果能力;文件服务器主要提供了模型和配置文件储存和管理能力;转发服务器主要提供了转发检测后视频流能力。接着,本文针对平台中的四个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模块测试,证明该平台提供的相关能力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最后,本文针对公交站台监控场景和车内拥挤度检测场景,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场景测试,证明该平台可以满足公交运营监控管理场景的相关需求。3.设计一种级联特征检测算法,解决车内拥挤度检测场景问题首先,为评价车内拥挤度,本文设计了一种级联特征检测算法。该算法先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得到场景中的关键目标,在经过中间连接块转化为掩模图,最后通过分类网络得到拥挤度评价结果。接着,本文进行了最优检测算法选择的实验,Yolov3以67.9%的准确率和68.0fps,在精度和速度的综合考虑下优于其他算法;本文又进行了最优分类网络选择的实验,AlexNet以82.7%的准确率和512.90fps,在精度和速度的综合考虑下优于其他网络。最后,本文选择Yolov3和AlexNet作为级联特征检测算法中的检测算法和分类网络。
尚佳友[3](2021)在《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日益提升,然而网络空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网络靶场作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是基于虚拟化等技术对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架构、用户行为等要素进行复现,并用于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新技术评测与人才培训,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需求。用户行为仿真技术旨在复现网络用户行为和业务流量,是网络靶场的重要支撑技术。面向大规模、多样性、高并发的用户行为特征,如何实现高性能、可扩展的用户行为仿真是关键。相对于传统的全虚拟化技术,容器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资源占用低等优势,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方法。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面向用户行为仿真的容器网络构建技术。针对当前容器云所能构建的仿真网络存在网络场景单一、网络性能低的问题,基于Kubernetes容器云,设计了一种仿真网络场景可灵活定义的高性能网络互联方案——N-NET,为复杂仿真网络场景下基于容器的用户行为仿真奠定了基础。N-NET突破了Kubernetes固有互联方案的单一性,设计了多样化、高交互的网络管理方案,实现了容器网络的细粒度灵活配置,为复杂仿真网络场景的构建提供了支撑。此外,N-NET通过优化通信网络的传输架构提升了网络传输性能,通过设计Kubernetes与Open Stack的融合体系,实现两者的服务一致性与通信互通性,为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与基于虚拟化的网络仿真提供无缝互联支撑。实验表明:N-NET可实现基于IP地址的细粒度复杂网络的构建以及容器节点与全虚拟化节点的无缝互通;在网络性能方面,相对于传统的Kubernetes互联方案,N-NET可显着提升网络吞吐量并降低传输延迟。2)提出一种基于容器技术的高性能用户行为仿真模型。面向用户行为仿真的多样性、大规模等特征,从仿真用户、仿真业务架构、仿真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一种高性能用户行为仿真模型。在仿真用户方面,通过仿真用户、仿真行为驱动的设计,构建了大规模、多样化且具有真实行为特征的仿真用户;在仿真业务架构方面,一方面,基于层次化仿真业务架构实现了对用户仿真流程的统一描述,另一方面,研究了面向高并发用户行为仿真的优化策略,以提升仿真性能;在仿真资源方面,研究了基于容器技术的分层用户仿真镜像构建方法。实验表明:所构建的仿真模型可有效实现大规模、多样化、差异化的用户行为仿真,可生成真实行为流量,且可有效缩减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任务所消耗的运行时间。3)基于1),2)的研究内容,结合Kubernetes与Open Stack,设计并实现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系统。该系统通过融合两种云平台,综合了基于Kubernetes的用户行为仿真优势以及基于Open Stack的网络仿真优势,实现跨云平台的仿真系统。基于该系统,提出了面向大规模仿真网络的拓扑映射优化方法,实现计算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仿真网络拓扑构建的高效性与易用性。基于该系统,构建了典型的面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仿真场景,并进行了仿真系统的功能测试以及大规模天地一体化网络用户行为的仿真实验验证。
李鹤鸣[4](2021)在《云平台下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在云计算技术突飞猛进,云平台使用日益广泛的今天,用户在生产环境中产生与使用的数据和文件体积随时间发展而极速扩张。针对云平台下的海量数据管理,研究人员提出了云存储概念,其意义是结合云概念,将用户的海量文件存放在大规模分布式文件系统中,结合服务器集群技术,对用户提供访问接口,用户无需关注文件存放的物理位置与组织形式,只需要使用云储存服务访问文件即可。云存储结合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扩容方便,冗余备份,单位存储容量价格低等特点,适合企业应用到生产环境中。云存储的优秀特性既需要底层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支撑,也需要实现上层功能服务的易用和强大。本文在研究了主流的几种分布式文件系统后,选择了GlusterFS文件系统,其具有无元数据服务特性,扩容性能强大,支持数据冗余备份,损坏数据自修复等优秀特性,非常适合应用在云存储环境下。针对上层服务,本文考虑到用户在不同环境与设备下访问文件系统的需求,选择使用Electron技术进行多平台客户端的开发,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各平台的设备对文件系统进行访问。解决了传统云存储中,系统难以扩展,不能够在多环境下提供文件管理服务,难以满足协同办公需要的不足,也解决了实验室传统云存储维护中,组件过多,安全维护困难的缺点。本文首先对GlusterFS的系统架构,服务端客户端访问机制,数据分布与自修复机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了用户对云平台下文件管理系统的具体需求,设计确定了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的性能需求与功能需求,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包括有基础功能模块,性能优化模块,文件模块。性能优化模块提出设计了对Gluster文件服务器增加元数据缓存层,提高服务器的相应性能,降低资源开销。文件模块实现了大文件的分片上传与下载功能,设计实现了小文件聚合存储,提高了小文件性能,并结合Electron技术,实现了文件的在线浏览,方便了用户办公操作,改善了用户的体验。在结尾对系统进行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表明,云平台下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实现了规划的目标。
吴佳伟[5](2021)在《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享受到技术革新带给我们在生活上的各种便利。在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中,渲染出的室内装修效果图的质量好坏和效果图的交付速度对设计师和客户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对当前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在渲染器和渲染技术的使用进行介绍并分析他们的优缺点,然后引出本论文的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在上述背景和研究现状下,本系统的主要工作如下。1.渲染数据研究。用户从虚幻4客户端导出的模型数据后,能转化为正确的VRay渲染数据,并合并其他场景数据以及图片文件形成全场景参数Vrscene文件并在场景中能渲染出正确的效果,同时可以单独实现渲染数据的渲染。在接收有场景文件数据加载请求时,能加载场景文件并对数据解析出对应材质列表中的各种贴图文件或者IES图片文件等。2.渲染服务器研究。系统能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以及更新版本数据的下载,除此之外用户可以在渲染过程中的状态进行查询,以及对渲染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各个模块之间的消息传递等功能,提高系统的交互性。3.分布式渲染研究。系统能对分布式渲染服务器进行管理和制定对应的策略。在获取到渲染请求之后,能调用空闲的渲染服务器进行渲染,若没有空闲服务器则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等待,然后云渲染服务器按照区域对图像进行划分,将任务传给对应的渲染服务器,然后再将所有渲染服务器的渲染结果合并成完整的渲染图。并且能在渲染服务器任务出现故障时也能有备选节点替补。搭建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实现高质量的全景图渲染的功能。利用云渲染技术,解决了单机离线渲染普遍存在的渲染效率低,渲染过程中交互性差、资源使用率不合理等问题,在同等时间下渲染质量一般等问题,同时也为家居装修设计、游戏电影等行业的图像渲染质量发展和建设给与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俞快[6](2020)在《基于数据分块的文件增量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迎来新的发展,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数据信息都越来越重要,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在发生意外的时候保证充足的容灾备份成为当下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数据量的飞速增长,需要通过迅速、高效的方法把源数据同步到备份服务器中。采用常规同步的方法在面对数据量较大的时候,有占用存储空间多,占用网络带宽高,同步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本文从现实考虑出发,提出以数据分块算法和布隆过滤器为基础来完成增量识别,进一步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增量同步备份工具。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数据同步备份研究现状以明确需求目标,分析了相关技术包括数据分块算法、布隆过滤器、Inotify机制等,分块算法部分对比介绍了固定长度分块和不定长分块,重点介绍了Rsync算法和RAM算法,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缺点,同时介绍了标准布隆过滤器和一些基于它改进的布隆过滤器。其次,针对RAM算法出现长分块的情况和标准布隆过滤器需要多个高要求哈希函数的缺点,本文提出了改进后的RAMM算法和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从理论和实验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再其次,接按层级和模块化的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增量同步备份工具,主要包含四个模块,网络传输模块、数据监控模块、数据同步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监控模块主要利用Inotify机制实现对文件的监控以达到实时同步的目的,同步模块主要通过的RAMM分块算法和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来实现增量识别和同步。最后我们对增量同步备份工具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全量同步相比采用改进后的RAMM分块算法和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可以高效地完成同步备份,降低网络带宽和内存的消耗,同时将该工具应用在Open Stack云计算平台上搭建的Ceph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中也有良好的表现。
邓智韬[7](2020)在《基于微服务与OpenAcc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软件系统功能逐渐多样化,早期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计算模式大多为单节点并行,之后发展为使用集群并行处理架构进行设计开发。当前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面临有限的可重用性与可伸缩性的挑战,系统中服务的便捷性、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及系统维护有所不足。微服务架构具备独立部署能力,可实现进程独立。微服务架构伸缩性强、可用性高、且拥有更加智能的运维方式。微服务中的每个服务足够内聚,可对各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业务可实现实时更新以及模块化发布,并可实现服务的无间断提供。因此,如何使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具有更强的服务便捷性以及可扩展性,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从而使系统的开发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是系统整体效率提升的关键。随着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大幅提高,数据量的不断扩大,遥感相关从业者对遥感图像处理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基于CUDA的遥感专题产品算法并行模式大多取得了较好的加速性能,但CUDA存在编程周期长、掌握难度较大等问题。采用Open Acc并行可使开发周期更短,不用重写串行算法,并可一次编译多种设备运行。因此,如何实现算法更高效的数据和任务并行,实现较短周期的开发,从而进一步提升算法的执行效率和处理过程的实时性,使之满足各行业的遥感应用需求是遥感专题产品算法改进过程中的关键。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有:(1)基于计算节点内具有的GPU计算资源,提出了两种基于异步多流的Open Acc并行处理模式。通过将计算数据分块并采用异步多流的方式进行加速计算,有效的屏蔽了部分数据传输和计算的时间,从而提升了算法的并行处理性能。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为例展示了该并行处理策略的详细设计过程,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基于异步多流的Open Acc并行处理模式的有效性。(2)采用分布式、多节点协同的设计理念,集成声明式远程调用组件Feign、服务网关Zuul、安全认证组件Spring Cloud Security和服务熔断Hystrix等技术搭建了完整的微服务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服务与Open Acc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并将系统中的核心加速与遥感数据展示服务集成至框架中。系统分为遥感速递、数据加速处理和遥感数据展示等服务模块。将基于异步多流的Open Acc并行处理模式集成至系统内数据加速处理模块中,并通过遥感数据展示模块将加速效果以可视化图表形式进行直观展示。通过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种基于异步多流的Open Acc并行处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处理算法具有较好的加速效果。同时,通过对系统各模块的多次功能测试,也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微服务与Open Acc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钱岗[8](2020)在《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供电设备的主要用途是为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传统供电设备仅提供简单的电源分配和开关控制功能。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智能电源分配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在提供电源分配和开关控制的同时,对用电设备的电源质量和电源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和管理。但这些产品普遍不具备数据保存能力,更没有对长期电源特征进行监视和分析的能力。而这正是对用电设备进行健康管理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概念开始大规模落地,信息已经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量大,数据存储分散已经成为制约信息管理的两大难题。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将电源管理和数据管理相结合,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是集远程配电管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实时监控为一体的智能供电设备。它不仅能够满足对用电设备电源的远程控制需求,还能够对电源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同时,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可以作为分布式系统的存储节点,用于解决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的难题,实现设备管理、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的综合应用。论文对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和网站架构发展的分析,为本设计的整体架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根据对项目的需求和功能分析,本文重点介绍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管理软件的架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实现方式。结合本项目的硬件设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项目软件进行了模块化划分。本设计将软件划分为三个模块:Web应用程序,数据管理与逻辑处理程序,音视频监控程序。本设计采用Python语言进行开发,Python语言具有可移植、简单优雅的特性,和丰富的功能库。基于设计轻量化的需求,本设计采用Flask框架进行Web程序开发,使用Tornado作为Web服务器,以实现轻量化的设计。在音视频监控和传输方面,本设计采用Nginx作为视频流媒体服务器,提供高性能的音视频服务。在数据存储方面,本设计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和非关系型数据库Redis,分别做持久化存储和高速缓存,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系统性能。本文从第一章的项目背景入手,第二章介绍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和网站架构,并设计本项目系统架构。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本项目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五章介绍测试环境,并做测试结果分析。
沈俊毅[9](2020)在《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列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乘坐高铁出行。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由于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和频繁的越区切换,导致网络性能的各种指标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移动网络运营商往往不能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网络服务,从而给用户的在线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性能进行高精度测量和评估。现有的大多数网络性能测量算法在传统有线环境下表现良好,但是在移动无线环境下往往精度无法保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在深入研究了网络测量系统和网络测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高铁环境,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方案,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首先,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系统架构,系统包括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参数测量模块和显示评估模块。采取主动测量的测量方法,多个移动测量设备节点可同时向测量中心服务器发送主动探测数据包,可以测量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地理位置信息、信号强度、误码率、时延、丢包和带宽等多维网络性能指标。其次,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应用场景,设计了运行速度不超过280km/h时的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移动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以及时延、丢包和带宽三个主要网络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主动探测数据包进行合理设计并将其分为多组,并且动态调整探测包发送参数,实现高精度测量的设计需求。再次,为了给使用本论文设计的网络测量系统的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还设计了Web形式的用户接口,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同时,还支持对选定时刻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价以及对下一时刻网络性能进行预估。在参数展示方面,还设计了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地图、信号强度和误码率随地理位置变化柱状图、参数实时监控面板、测量中心服务器和移动测量设备机器自身性能监控等多种样式。最后,对实现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多维网络测量评估系统切实可行。同时,还对比了是否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以及在不同速度下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测量得到的时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运行速度都为280km/h的高铁运行场景下,采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相对于不采用该系统时的时延平均值下降了58.2%,时延标准差下降了82.4%,验证了该算法在该环境下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席晓维[10](2020)在《联络云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愈发成熟,传统的呼叫中心开始向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联络云呼叫中心发展。联络云呼叫中心的后台模块非常复杂,为了便于企业实现后期项目的迅速扩展和减少维护的工作量,将联络云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分成公共服务模块和非公共服务模块。公共服务模块指的是项目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需要适配不同业务需求的模块,从而使联络云系统每次适配不同的项目只需要修改公共服务模块的内容从而完成项目的对接,减少系统核心模块修改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联络云系统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健壮性等性能。本文主要是对联络云系统的公共服务模块进行研发,包括消息网关模块、文件服务器模块和系统中使用的一些中间件,如缓存服务和消息队列等,提高公共服务模块的可扩展性和健壮性,并且针对联络云系统中网关模块由于高并发问题产生的负载从而设计出网关集群的横向扩展架构。本文主要是对联络云系统的公共服务模块进行相关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对联络云系统中网关服务模块的横向扩展架构方案进行设计与实现,同时对系统中使用的中间件服务进行差异性屏蔽提供统一对外的接口,包括缓存服务和消息队列等;然后在联络云系统中新增设计和实现了消息网关服务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对接联络云系统中的第三方服务,根据当前的业务场景,消息网关模块中集成了智能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服务质量。消息网关模块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和外呼量预测等几个方面,其中智能机器人主要是对不同企业的第三方机器人接口做差异性屏蔽,提供统一对外标准化机器人接口服务。外呼量预测模块主要是包括针对联络云系统的外呼模块对坐席每次外呼时的外呼量做预测,根据预测量训练引擎得到每次呼叫时最合适的外呼量等。最后针对联络云系统对联络云系统中使用的私有云文件服务器的高可用性架构给出设计方案,同时对在联络云系统中的私有云与公有云的文件服务器模块进行差异性的屏蔽,其中公有云文件服务器主要是包括阿里云提供的对象存储OSS,同时提供文件服务器统一的SDK和JS-API标准化接口。在本文的系统测试章节,主要对本文设计的联络云系统中公共服务模块进行功能性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功能性测试的结果显示均正常验证了公共模块的可用性;性能测试主要是从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均正常且满足设计的需求。本文最后对在联络云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一个展望与计划。
二、分布式内存文件服务器(DMFS)的研究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内存文件服务器(DMFS)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 |
2.1.2 Spring MVC |
2.1.3 My Batis |
2.2 分布式技术 |
2.2.1 Dubbo |
2.2.2 Zookeeper |
2.2.3 Mongo DB |
2.3 Tomcat |
2.4 Maven |
2.5 CAS认证技术 |
2.6 数据库技术 |
2.6.1 Oracle |
2.6.2 Redis |
2.7 前端框架技术 |
2.8 Nginx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2 核心业务流程 |
3.2.1 后台打印业务流程 |
3.2.2 自助终端打印业务流程 |
3.2.3 个人工作台打印业务流程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登录模块分析 |
3.3.2 打印管理模块分析 |
3.3.3 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
3.3.4 个人成绩单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5 个人在读证明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6 证明预览模块分析 |
3.3.7 证明列表展示模块分析 |
3.3.8 证明打印模块分析 |
3.3.9 证明文件验证管理模块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易用性需求 |
3.4.2 安全性需求 |
3.4.3 扩展性需求 |
3.4.4 性能需求 |
3.5 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图 |
4.1.2 系统技术架构图 |
4.1.3 系统拓扑架构图 |
4.1.4 接口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4.3.1 后端自助打印平台 |
4.3.2 自助打印终端 |
4.3.3 个人工作台 |
4.3.4 验证系统 |
4.3.5 打印接口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现与测试 |
5.1 环境部署 |
5.1.1 开发环境 |
5.1.2 运行环境 |
5.1.3 相关配置文件信息 |
5.2 系统实现 |
5.2.1 数据库实现 |
5.2.2 打印接口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法 |
5.3.3 测试环境与工具 |
5.3.4 测试流程 |
5.3.5 功能测试用例及结果 |
5.3.6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论文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中心服务端相关技术 |
2.1.1 前端相关技术 |
2.1.2 后端相关技术 |
2.2 嵌入式端相关技术 |
2.3 模块间通信技术 |
2.4 目标检测相关算法 |
2.4.1 SSD算法 |
2.4.2 YOLO算法 |
2.4.3 相关分类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架构设计 |
3.1 嵌入式目标检测场景需求分析 |
3.2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架构 |
3.3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分模块设计 |
3.3.1 目标检测平台中心服务端 |
3.3.2 嵌入式目标检测端 |
3.3.3 平台辅助服务端 |
3.4 模型、文件和参数推送模块设计 |
3.5 设备快速部署模块设计 |
3.6 检测结果评估模块设计 |
3.7 训练测试模块设计 |
3.8 其它功能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实现 |
4.1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接口设计 |
4.1.1 平台中心服务端微服务接口 |
4.1.2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实体存储格式 |
4.1.3 中心服务端SofaRPC服务接口 |
4.1.4 目标检测视频流地址格式 |
4.1.5 MQTT上传与下发消息格式 |
4.1.6 模型、配置文件存储地址 |
4.2 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分模块功能测试 |
4.2.1 目标检测平台中心服务端 |
4.2.2 嵌入式目标检测端 |
4.2.3 平台辅助服务端 |
4.3 模型、文件和参数推送模块实现 |
4.4 设备快速部署模块实现 |
4.5 检测结果模块实现 |
4.6 训练测试模块实现 |
4.7 其他功能模块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验证 |
5.1 平台部署 |
5.2 公交站台场景验证 |
5.2.1 场景概述 |
5.2.2 平台应用 |
5.3 车内拥挤度场景验证 |
5.3.1 场景概述 |
5.3.2 算法设计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面临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概述 |
2.1 引言 |
2.2 虚拟化技术概述 |
2.2.1 虚拟化技术简介 |
2.2.2 Docker技术概述 |
2.2.3 虚拟化技术小结 |
2.3 云平台技术概述 |
2.3.1 Kubernetes概述 |
2.3.2 Open Stack概述 |
2.3.3 云平台技术小结 |
2.4 用户行为仿真技术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用户行为仿真的容器网络构建技术 |
3.1 引言 |
3.2 逻辑架构设计 |
3.3 高交互的网络管理实现方案 |
3.3.1 多样化网络管理方法 |
3.3.2 基于异步消息传输的网络细粒度配置策略 |
3.4 高性能网络架构优化策略 |
3.5 面向Kubernetes和 Open Stack的融合体系设计 |
3.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6.1 实验环境配置 |
3.6.2 网络管理功能验证 |
3.6.3 网络基础连通性验证 |
3.6.4 网络性能验证 |
3.6.5 Kubernetes与 Open Stack的融合体系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容器技术的高性能用户行为仿真模型 |
4.1 引言 |
4.2 高性能用户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
4.3 面向多种类行为的仿真用户构建 |
4.3.1 仿真用户设计 |
4.3.2 仿真行为驱动设计 |
4.4 层次化仿真业务架构构建 |
4.4.1 仿真业务架构设计 |
4.4.2 面向高并发用户行为仿真的优化策略 |
4.5 基于Docker的仿真资源构建 |
4.6 用户行为仿真实现流程 |
4.7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7.1 实验环境配置 |
4.7.2 大规模仿真用户创建测试 |
4.7.3 用户行为仿真的可行性验证 |
4.7.4 面向高并发用户行为仿真的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系统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系统 |
5.2.1 仿真系统硬件配置 |
5.2.2 基于融合云平台的仿真系统架构 |
5.3 面向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网络的拓扑映射优化方法 |
5.3.1 问题分析 |
5.3.2 基于多虚拟化融合的网络拓扑映射算法 |
5.4 用户行为仿真系统工作流程 |
5.5 面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应用实验验证 |
5.5.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仿真场景构建 |
5.5.2 用户行为仿真系统功能验证 |
5.5.3 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实验验证 |
5.6 拓扑映射优化方法有效性验证 |
5.6.1 网络拓扑及硬件配置 |
5.6.2 拓扑映射评估方法 |
5.6.3 拓扑映射性能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云平台下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技术概述 |
2.1 分布式文件系统简述 |
2.2 GlusterFS分布式文件系统 |
2.2.1 GlusterFS系统结构 |
2.2.2 GlusterFS服务端与客户端 |
2.2.3 GlusterFS的数据分布与自修复机制 |
2.2.4 GlusterFS特点与对比 |
2.3 Electron多客户端开发技术 |
2.4 Spring Boot服务端开发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模块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整体架构 |
3.2.2 功能模块设计 |
3.2.3 数据库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基础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1 交互接口设计 |
4.1.2 用户模块 |
4.1.3 权限模块 |
4.1.4 系统监控 |
4.1.5 服务高可用设计与实现 |
4.2 文件目录性能优化设计与实现 |
4.3 文件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文件上传 |
4.3.2 文件下载 |
4.3.3 文件/文件夹删除 |
4.3.4 文件浏览 |
4.3.5 小文件聚合存储 |
4.4 多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测试结果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渲染引擎研究现状 |
1.2.2 渲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 |
2.1 VRay渲染 |
2.1.1 渲染技术 |
2.1.2 VRay渲染引擎 |
2.1.3 相机属性 |
2.1.4 光照属性 |
2.1.5 材质纹理 |
2.2 基于服务器端的渲染方法 |
2.2.1 渲染农场 |
2.2.2 云渲染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部署环境 |
3.2 系统需求概述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市场可行性分析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4.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3 分布式渲染模块分析 |
3.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分析 |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2.1 渲染数据上传设计 |
4.2.2 渲染数据解析设计 |
4.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1 场景文件数据解析设计 |
4.3.2 图片文件数据加载设计 |
4.3.3 场景文件数据上传设计 |
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设计 |
4.4.1 场景管理用例设计 |
4.4.2 日志管理用例设计 |
4.4.3 用户管理用例设计 |
4.4.4 版本管理用例设计 |
4.5 分布式渲染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3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实现 |
5.2.4 分布式渲染模块实现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测试重要性和意义 |
5.3.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测试 |
5.3.5 分布式渲染模块测试 |
5.4 系统非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数据分块的文件增量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固定长度分块算法 |
2.2.1 Rsync算法 |
2.2.2 强弱校验和介绍 |
2.3 不定长数据分块算法 |
2.3.1 Rabin指纹分块算法 |
2.3.2 RAM分块算法 |
2.4 布隆过滤器 |
2.4.1 标准布隆过滤器 |
2.4.2 各类改进布隆过滤器 |
2.5 Inotify监控机制 |
2.6 数据备份技术研究 |
2.6.1 数据备份和恢复方式 |
2.6.2 数据备份策略分类 |
2.7 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和Open Stack云计算平台 |
2.8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RAM分块算法与标准布隆过滤器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RAM分块算法分析优化 |
3.2.1 RAM算法详细分析与实现 |
3.2.2 RAMM优化算法分析与实现 |
3.3 增量同步中布隆过滤器的优化 |
3.3.1 标准布隆过滤器详细分析 |
3.3.2 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结构分析 |
3.3.3 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理论分析 |
3.3.4 无分区单哈希布隆过滤器实现过程 |
3.4 实验分析 |
3.4.1 假阳性概率 |
3.4.2 查询时间 |
3.4.3 生成时间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增量同步备份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整体架构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架构和功能设计 |
4.4 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2 数据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3 数据同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4 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增量同步备份工具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1 实验环境介绍 |
5.2.2 实验设计方案 |
5.2.3 实验结果与实验分析 |
5.3 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实验 |
5.3.1 实验环境介绍 |
5.3.2 实验设计方案 |
5.3.3 实验结果与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微服务与OpenAcc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服务研究现状 |
1.2.2 并行模式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 |
2.1 系统分析与设计 |
2.1.1 系统分析 |
2.1.2 系统用例图 |
2.1.3 系统时序图 |
2.1.4 系统拓扑结构 |
2.2 数据库设计 |
2.3 微服务架构设计 |
2.3.1 项目搭建 |
2.3.2 前端技术 |
2.3.3 文件传输 |
2.3.4 节点通信 |
2.3.5 服务网关与熔断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OpenAcc的并行模式研究 |
3.1 算法流程设计 |
3.1.1 图像处理技术 |
3.1.2 算法流程概述 |
3.1.3 算法流程并行设计 |
3.1.4 算法改进 |
3.2 基于OpenAcc的并行模式 |
3.2.1 基于统一设备计算架构的并行模式 |
3.2.2 基于单卡异步多流的OpenAcc并行模式 |
3.2.3 基于双卡异步多流的OpenAcc并行模式 |
3.2.4 结果分析 |
3.2.5 标准偏差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2 核心功能模块 |
4.2.1 遥感速递服务 |
4.2.2 核心加速服务 |
4.2.3 遥感数据展示服务 |
4.3 管理员功能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参考文献 |
(8)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目的 |
1.2 电源分配单元发展历史与现状 |
1.3 存储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架构分析与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
2.3 网站架构的分析与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 |
3.1 硬件方案介绍 |
3.2 应用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3.3 通讯模块设计 |
3.3.1 接口设计 |
3.3.2 协议数据格式制定 |
3.4 数据库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与技术 |
4.2 Web应用程序 |
4.2.1 数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2 前端页面设计与实现 |
4.2.3 视图设计与实现 |
4.2.4 配置模块实现 |
4.3 数据管理与逻辑处理程序 |
4.3.1 架构设计 |
4.3.2 控制与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3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音视频监控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介绍 |
5.1.1 Web服务器部署 |
5.1.2 数据库配置 |
5.1.3 流媒体服务器部署 |
5.1.4 应用程序发布 |
5.2 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1 数据管理与逻辑处理程序测试 |
5.2.2 Web应用程序测试 |
5.2.3 音视频监控程序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测量相关技术 |
2.2 网络测量相关技术概述 |
2.2.1 网络测量系统功能结构 |
2.2.2 网络测量系统拓扑结构 |
2.2.3 网络测量系统测量方法 |
2.3 监控数据采集、存储和展示相关技术 |
2.3.1 开源时序数据库InfluxDB |
2.3.2 开源数据采集工具Telegraf |
2.3.3 开源度量分析和可视化工具Grafana |
2.3.4 系统实时监控一般架构 |
2.4 时钟同步相关技术 |
2.5 前端后端相关技术 |
2.5.1 非关系型数据库Redis及缓存架构 |
2.5.2 消息队列系统Kafka |
2.5.3 HTTP服务器Apache |
2.5.4 后端HTTP服务相关技术 |
2.5.5 前端用户界面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设计需求描述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3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设计 |
3.3.1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架构 |
3.3.2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 |
3.3.3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 |
3.3.4 时钟同步子模块 |
3.4 参数测量模块设计 |
3.4.1 参数测量模块架构 |
3.4.2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
3.4.3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
3.4.4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
3.5 显示评估模块设计 |
3.5.1 显示评估模块架构 |
3.5.2 性能评估子模块设计 |
3.5.3 实时监控子模块设计 |
3.5.4 用户展示子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实现 |
4.1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架构 |
4.2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实现 |
4.2.1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
4.2.2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
4.2.3 时钟同步子模块实现 |
4.3 参数测量模块实现 |
4.3.1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
4.3.2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
4.3.3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
4.4 显示评估模块实现 |
4.4.1 性能评估子模块实现 |
4.4.2 实时监控子模块实现 |
4.4.3 用户展示子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方案功能测试与分析 |
5.2.1 参数测量功能测试 |
5.2.2 显示评估功能测试 |
5.3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性能测量算法精度对比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联络云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络云呼叫中心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网关集群化部署研究现状 |
1.2.3 文件服务器研究现状 |
1.2.4 消息网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论文相关技术介绍 |
2.1 Redis概述 |
2.2 消息队列RabbitMQ概述 |
2.3 对象存储 |
2.3.1 对象存储架构 |
2.3.2 OS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络云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中间件服务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消息网关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3 文件服务器模块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联络云系统网关集群横向扩展需求分析 |
3.2.2 联络云系统公共服务模块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络云网关的横向扩展架构设计与实现 |
4.1 联络云系统架构简介 |
4.2 联络云网关横向扩展架构 |
4.2.1 Redis发布订阅机制与Redis集群横向扩展架构设计 |
4.2.2 客户端和网关模块横向扩展架构设计 |
4.2.3 联络云网关横向扩展架构方案 |
4.3 中间件标准化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缓存服务标准化接口设计与实现 |
4.3.2 消息队列标准化接口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息网关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消息网关架构设计 |
5.2 消息网关智能机器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消息网关智能机器人消息格式的设计 |
5.2.2 消息网关智能机器人差异性的屏蔽 |
5.3 外呼量预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外呼任务执行模块 |
5.3.2 用户呼叫的设计与实现 |
5.3.3 外呼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件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6.1 私有云文件服务器架构方案 |
6.1.1 私有云文件服务器高可用架构设计 |
6.2 文件服务器标准化接口实现 |
6.2.1 文件服务器SDK标准化接口实现 |
6.2.2 文件服务器JS-API标准化接口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3 系统性能测试 |
7.3.1 负载均衡测试 |
7.3.2 集群高可用性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项目工作总结 |
8.2 项目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分布式内存文件服务器(DMFS)的研究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小东. 兰州大学, 2021(12)
- [2]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D]. 胡皓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容器技术的用户行为仿真方法研究[D]. 尚佳友. 江南大学, 2021(01)
- [4]云平台下基于GlusterFS的多客户端文件管理系统[D]. 李鹤鸣.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D]. 吴佳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分块的文件增量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 俞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微服务与OpenAcc的遥感信息加速提取系统研究与实现[D]. 邓智韬.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Web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D]. 钱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俊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联络云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现[D]. 席晓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