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

“辩证唯物主义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

一、“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胡月[1](2020)在《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岱年是运用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也是创造性转化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学者。纵观张岱年的所有着作,《中国哲学大纲》可谓是突出代表之一,是其民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下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后出版的,而代表作《天人无论》则是围绕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合流创新得到的。张岱年在建国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与精神,陆续推出了《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书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领域的拓展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亦或是创造方面来看,张岱年都为当下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并为民族文化传承、个体生命完善及中国哲学带来了启示。本文围绕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张岱年哲学思想时代背景及学术思想源流;第二部分,分析了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阶段,该部分内容主要由理解、形成及创造三部分组成,是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揭示;第三部分,阐述了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阶段,首先分析了“新唯物论”思想形成背景、理论来源及思想特质,随后分析了综合创造哲学观的形成背景与思想体现,最后分析了文化综合创新的形成背景、哲学理论基础及发展,以此对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成果进行了归纳;第四部分,对张岱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展开了反思,阐述了张岱年哲学思想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体现及精神价值;第五部分,总结。

赵肖荣[2](2019)在《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本研究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对我们重新理解、传播和吸收科学文化,长远健康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对以往研究中国科学主义问题做了文献梳理和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2)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转变的历史逻辑是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科学技术先进,愿意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辩证唯物论的教条化影响,苏联和我国发展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危害。(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有负面的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科学也必然是走向衰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本研究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本研究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绝对真理观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本研究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有同质性和相容性。(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促使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将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研究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探索逐步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的传播力度。

牛素琴[3](2018)在《给张岱年做编辑的日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整理着张岱年先生的书稿,脑际总挥不掉张公及其寓所的一切:隆冬的一天,我和同事小李敲开了北大教授张岱年先生的家门,为出版《张岱年全集》与作者面议。一位垂垂老者颤颤巍巍地引我们进了客厅,他面庞清癯,和蔼慈祥,眼睛里闪着睿智的目光,雪白的髭须格外醒目。先生上穿一件旧蓝制服,下穿一条黑棉裤,脚上一双中式棉鞋。

许宁[4](2017)在《论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与会通》文中研究说明张岱年的哲学启蒙始于阅读罗素的着作,他高度肯定罗素哲学所提倡的逻辑分析代表了哲学的基本方法。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和运用是多方面的,从研究方法到哲学命题都有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张申府"三流合一"命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在方法上将现代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结合起来,在内容上将现代唯物论哲学和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最后,比较了金岳霖和张岱年对于罗素哲学的诠释会通,揭示其在20世纪哲学史上的学术价值。

陈松[5](2017)在《张岱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学术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足点和生长点。然而,在众多的理论考察中,人们却较少关注张岱年的思想贡献。作为中国现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其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并将这种耕耘和创造性的工作一直延续到了本世纪初。如果说批判教条主义、反思旧唯物论是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的“仁智双彰”观念、西方哲学的“正名析辞”主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原则便是他理解该问题、回应该问题的思想基础。从培育文化主体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创建精神家园以彰显社会主义理想性的角度出发,张岱年提出了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与艾思奇等人既相互促进、又彼此补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路。在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张岱年主要做了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批驳了叶青的“哲学消灭论”和“哲学抹杀论”,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二是以“物”为基本范畴,以“物统事理”、“以物解生”、“真知三表”为核心观念,以“生活和实践,贯穿于知识的全过程”为根本准则,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将“新唯物论”理解为方法论的概念框架,从而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三是从客观世界和人生理想的关系问题入手,立足于“御天”、“革制”、“化性”三事的交互运动,简略挂搭起了一个群本位的实践哲学观念,以此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性维度。对张岱年而言,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附于实践的。但作为理论中最彻底的一种,它又在其论域里服从着与实践相同的规律。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兼统事与理的物,而其落脚点则是拥有现实性和理想性的人。方法论和人生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门哲学,而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以,应该从“显真”即是“明善”的整体性视域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内涵。在探索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方面,张岱年制定了以下两个计划:其一,借助原理化、专题化的方式,尽力让本民族的思想从“玄虚与混乱中跳出来”。其二,用“综合创新”取代“返本开新”,尽力在新文化的建设中来转化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就前者而言,张岱年用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特质来规训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特质,用他所把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域来定向中国古典哲学的问题域。通过对传统思想概念化、命题化直至原理化的整顿,中国古典哲学的仁智双彰传统便有了可理解与可分享的风貌;就后者而言,张岱年不仅反对以借尸还魂的方式来复辟旧有思想,而且认为只凭静观的理论研究不足以真正推动哲学传统的现代转型。由此,他提出了要将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落实在哲学的综合创造之中、要将哲学的综合创造落实在文化的综合创新之中、要将文化的综合创新落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的新观点。这样,张岱年就用以“马”解“中”的方式扞卫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并为发展中国哲学找到了新的方向。不难发现,从“天人新论”到“文化综合创新论”、从《中国哲学大纲》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张岱年在其缜密的思辨逻辑中展示出了观念创新的“环节的必然性”与民族复兴、文化再生的“全体的自由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和本民族的政治实际、经济实际相结合,而且还应当和我们的思想传统的实际相结合。后者是在超越于中国经验、又内在于中国经验的层面上展开的。它既是思想互动的逻辑,也是文明互释的逻辑,更是人类自由解放互助的逻辑。据此,张岱年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综合马、中、西三种哲学,进而在树立价值理想的意义上去为国人显示一种有历史文化根基的现代思想观念。所以,应该将张岱年哲学作为典型的微观个案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论域之中,他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思考值得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

李芮[6](2017)在《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张岱年作为我国优秀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同中国哲学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哲学新体系,这也正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张岱年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同中国哲学思想相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思想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吸收、继承与应用,本文虽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更侧重于对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阶段,由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三部分来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阶段,首先从“新唯物论”思想的提出、“新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与“新唯物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相互融合角度阐述了新哲学体系的基础,其次阐述了新哲学体系的提出与新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最后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思想的角度,通过提出背景、提出经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以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进行界定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这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了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应用,上述这些都是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成果。第三部分从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成熟阶段进行相关概述,通过对“兼和”思想的提出、来源、组成要素的研究,阐述了张岱年“兼和”思想作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成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与价值。第四部分论述了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展开。

杨华[7](2017)在《冯友兰、张岱年关于惠施评述的异同辨析》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和《张岱年全集》中相关文献的考证,简要分析两位先生对惠施在学术地位、学术思想和人生观方面关注点的差异与统一,以期在加深对惠施辩证认识的基础上,强化对传统哲学更整体、更积极的评价,进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杜运辉[8](2017)在《“哲学”与“中国哲学”——以张岱年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中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观的回溯与省思,总结提出张岱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发端到确立,再到系统论述的发展过程,最后到90年代重新确立哲学是有理的信念之学的曲折过程。提出了张岱年的哲学观符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客观辩证法,反映了世界哲学的客观事实。这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中、西、马综合创新精神的哲学观不仅为中、西(外)、马等哲学之沟通与比较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更意味着哲学创新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标准模式。

王月[9](2015)在《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全面阐释张岱年在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张岱年的哲学观以及他建立的综合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展示了张岱年对中国哲学中唯物论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第三部分分析了张岱年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包括阶级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方法。第四部分描述了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包括对史料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以及他研究中的主要特点。第五部分分析了张岱年建国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与建国前的联系、新的拓展、贡献和局限性。

蒋国保[10](2015)在《张岱年“新气学”与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文中提出本文认同将张岱年哲学称为"新气学"。但并非旨在论证这一称谓对于揭示张岱年哲学性质的合理性,而只是论及张岱年先生因认同辩证唯物论而始终推崇"气学"以及其推崇"气学"的目的。其目的就是创造自己的新哲学——新气学。"新气学"的"新"有三:创造性地综合、将"气"诠为现代哲学范畴的物质、在传统"气本论"的基础上架构了一个现代哲学范畴的唯物论体系。较之现代新儒家的形上学,"新气学"对于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不同于"理本"论、"心本"论之"气本"论的现代哲学发展路向。

二、“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张岱年哲学思想时代背景及学术思想源流
    1.1 时代背景
        1.1.1 文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张岱年哲学思想源流
        1.2.1 家学启发
        1.2.2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1.2.3 逻辑解析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阶段
    2.1 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2.2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
    2.3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造
第三章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阶段
    3.1 “新唯物论”形成背景、理论来源及思想特质
        3.1.1 “新唯物论”形成背景
        3.1.2 “新唯物论”理论来源
        3.1.3 “新唯物论”思想特质
        3.1.4 “新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联系
    3.2 唯物、理想、解析——综合创造哲学观
        3.2.1 综合创造哲学观形成背景
        3.2.2 综合创造哲学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
    3.3 “文化综合创新”形成背景、哲学理论基础及发展
        3.3.1 “文化综合创新”形成背景
        3.3.2 “文化综合创新”理论基础
        3.3.3 “文化综合创新”发展历程
        3.3.4 “文化综合创新”影响及价值
第四章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研究
    4.1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
        4.1.1 教条主义——显性阻碍
        4.1.2 旧唯物论——隐性威胁
        4.1.3 面向社会现实与重建的精神
    4.2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反思
    4.3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启示
        4.3.1 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中的具体贡献
        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
        4.3.3 哲学理解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
        4.3.4 哲学理解中促进个体生命的完善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1.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1 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
        1.2.2 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
        1.2.3 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1.2.4 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可能的维度
        1.2.4.1 紧跟西方前沿理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1.2.4.2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考察科学主义问题
        1.2.4.3 动态地把握科学主义的表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分析法
        1.3.2.2 历史分析法
        1.3.2.3 个案分析法
        1.3.3 创新点
        1.3.3.1 考察“科学主义”与“科学批判”的关系
        1.3.3.2 从一般性理论到特殊的事实
        1.3.3.3 考察1949-1978特殊时段的科学主义
第二章 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
    2.1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内涵和性质
    2.2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历史背景
        2.2.1 科学革命带来认识论的改变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非和平特征
        2.2.3 科学技术现状加剧了赶超心理
    2.3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核心思想
        2.3.1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
        2.3.2 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
        2.3.3 科学思想的唯物论
第三章 相对论批判与科学主义
    3.1 相对论及其意义
    3.2 中国人眼中爱因斯坦形象的变迁
        3.2.1 建国前-1951:“科学的革命家”
        3.2.2 1952-1966:“唯心主义者”
        3.2.3 1966-1978:“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
    3.3 相对论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
        3.3.1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3.3.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分析
        3.3.2.1 对哲学的教条化理解
        3.3.2.2 科学理论的绝对真理观
    3.4 爱因斯坦与马克思主义
        3.4.1 爱因斯坦论社会主义
        3.4.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批判与科学主义——以《自然辩证法杂志》为例
    4.1 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
        4.1.1 对宇宙学的批判
        4.1.2 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
        4.1.3 对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批判
        4.1.4 对“惯性、质量和能量”的讨论和批判
        4.1.5 对批判的特征分析
    4.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动因分析
        4.2.1 大爆炸宇宙学挑战了无限宇宙观
        4.2.2 科学主义的变形——“唯上的真理观”
        4.2.3 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
第五章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
    5.1 量子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5.1.1 量子论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5.1.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5.2 中国人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态度变化
        5.2.1 建国前:“世界知名之物理学泰斗”
        5.2.2 50年代-70年代:“其唯心主义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5.2.2.1 苏联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2 中国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3 中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风格转向
        5.2.2.3 对批判过程、性质和外部根源的归纳
        5.2.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种不同的观点
    5.3 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关系研究
        5.3.1 经典物理学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5.3.1.1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导致科学主义诞生
        5.3.1.2 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
        5.3.2 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挑战
        5.3.2.1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的?
        5.3.2.2 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还是观察创造实在?
        5.3.3 量子力学对科学主义的挑战
        5.3.3.1 量子力学改变了还原主义的基石
        5.3.3.2 量子力学动摇了扩张主义的信念
        5.3.3.3 量子力学动摇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第六章 走向公众视野的科学主义
    6.1 科学主义、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
    6.2 科学文化与科学主义的争论
        6.2.1 争论过程和内容
        6.2.2 争论的性质
        6.2.2.1 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的关系
        6.2.2.2 科学理论与客观真理的关系
        6.2.2.3 科学落后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6.3 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6.3.1 “科学主义”从学术圈走向公众视野
        6.3.2 提高了科学史学科的影响力
        6.3.3 反思科学拓宽了理论视野
第七章 科学争议中的科学主义
    7.1 为何会出现科学争议?
        7.1.1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7.1.2 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7.2 我国若干科学争议案例中的科学主义表现
        7.2.1 科学主义表现之一:用科学标准评判其他知识
        7.2.2 科学主义表现之二:将社会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
        7.2.3 科学主义表现之三:“唯科学”引导媒体立场的“一边倒”
第八章 结语
    8.1 全球化时代科学-人文的分裂
    8.2 探索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
        8.2.1 提倡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8.2.2 大力普及科学史教育
    8.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给张岱年做编辑的日子(论文提纲范文)

(4)论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与会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岱年研习罗素哲学的学思历程
二、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与发展
    (一) 就研究方法而论, 张岱年受罗素哲学重逻辑分析的影响, 高度重视方法论问题。
    (二) 就哲学命题而言, 张岱年对罗素的命题理论有新的创造发展。
三、罗素哲学在中国———以金岳霖和张岱年为例
    (一) 解析的实在论与解析的唯物论
    (二) 综合的分析与分析的综合

(5)张岱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
        一、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显性阻碍
        二、旧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隐性威胁
        三、面向社会现实与重建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
        一、“仁智双彰”与张岱年思想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源流
        二、“正名析辞”与张岱年思想中的西方哲学元素
        三、“改变世界”与张岱年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色
第二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期准备
        一、选择“新唯物论”
        二、评介“新唯物论”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期成果
        一、以“马”解“中”与本民族传统哲学的问题史研究
        二、“天人新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尝试
    第三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后期成果
        一、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和问题域
        二、基于“新唯物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张岱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
        一、反“哲学消灭论”
        二、驳“哲学抹杀论”
        三、聚焦“人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一、以“物”为“事”的新视角
        二、由“物”解“生”的新方法
        三、用“知”显“真”的新格局
    第三节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性维度
        一、克服环境与改变人性
        二、改善生活与社会革命
        三、争取自由与实现理想
第四章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身份认同的“危”与“机”
        一、“哲学”和“中国哲学”
        二、中国传统哲学之“死的”与“活的”
        三、“新唯物论”:一个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新基础
    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新唯物论”阐释
        一、中国古典哲学的致知论态度
        二、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论诉求
    第三节 中国当代哲学的“新唯物论”式构想
        一、从哲学的综合创造走向文化的综合创新
        二、从文化的综合创新走向社会主义新文明
第五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启示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范围内的多元开展
        二、张岱年与中国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路径
        三、张岱年对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贡献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启示
        一、如何评价张岱年“简而未畅”的表达方式
        二、如何看待张岱年“无所顾忌”的研究方式
        三、如何理解张岱年“先解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
        2.新唯物论与儒学的融合
        3.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新哲学体系
        4.文化综合创新
        5.张岱年的“兼和”哲学思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重点
        2.创新点
一、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1.家庭背景
        2.教育经历
    (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三)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
二、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阶段
    (一)“新唯物论”思想
        1.“新唯物论”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2.“新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
        3.“新唯物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互相融合
    (二)张岱年的新哲学体系
        1.“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新哲学体系的提出
        2.新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思想
        1.“文化综合创新”提出的背景
        2.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思想的提出
        3.“文化综合创新”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4.以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缺点进行界定
        5.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三、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成熟阶段
    (一)“兼和”思想的提出
    (二)“兼和”思想的来源
        1.“兼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2.张岱年“兼和”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三)组成“兼和”思想的基本要素
    (四)“兼和”思想现实意义与价值
四、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2.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
        1.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
        2.有益于推动我国与他国文化的外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冯友兰、张岱年关于惠施评述的异同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惠施的学术地位
    (一)冯友兰立足于事实依据的“正本清源”
    (二)张岱年侧重于价值判断的“明辨是非”
二、关于惠施的学术思想
    (一)在唯物辩证法方面:冯友兰立足于方法论的“一分为二”,张岱年侧重于认识论的“实事求是”
    (二)在逻辑学方面:冯友兰立足于具体分析的“由此及彼”,张岱年侧重于宏观综合的“由表及里”
三、关于惠施的人生观
    (一)理论诠释的见仁见智
    (二)人生实践的殊途同归

(8)“哲学”与“中国哲学”——以张岱年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9)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渊源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从哲学观到中国哲学观
        一、哲学观
        二、中国哲学观
    第二节 从哲学史观到中国哲学史观
        一、哲学史观
        二、中国哲学史观
    第三节 唯物、理想、解析--综合创造的哲学观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物论传统研究
    第一节 唯物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地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结合
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第一节 阶级分析方法
        一、考察思想学说的阶级意义
        二、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基础
        三、正确认识劳动人民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第二节 理论分析方法
        一、哲学概念范畴的理论分析
        二、哲学命题的理论分析
        三、哲学体系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第一节 史料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节 整理史料的方法
        一、史料的调查与鉴别
        二、校勘
        三、训诂
        四、史事的考证
        五、史料的诠次
    第三节 张岱年史料学的研究特点
        一、包含的史料内容更加广泛
        二、对史料学理论的介绍更完善
第五章 对张岱年建国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省思
    第一节 建国前后研究成果的关系
        一、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继承
        二、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再发展
    第二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一、提升了唯物主义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局限性
        一、时代的局限性
        二、对个别派别研究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张岱年“新气学”与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四、“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D]. 胡月. 山西大学, 2020(04)
  • [2]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 赵肖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给张岱年做编辑的日子[J]. 牛素琴. 当代人, 2018(10)
  • [4]论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与会通[J]. 许宁. 东岳论丛, 2017(12)
  • [5]张岱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 陈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08)
  • [6]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D]. 李芮. 渤海大学, 2017(08)
  • [7]冯友兰、张岱年关于惠施评述的异同辨析[J]. 杨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哲学”与“中国哲学”——以张岱年为中心的考察[J]. 杜运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03)
  • [9]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D]. 王月.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10]张岱年“新气学”与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J]. 蒋国保.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辩证唯物主义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访着名学者张岱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