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王翀[1](2019)在《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匝道区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需求的持续增加,道路拥堵,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多项研究表明,入口匝道附近的区域是高速公路的瓶颈和事故易发地段。若不对该区域进行控制,极易导致交通拥堵与事故,使高速公路的交通环境进一步恶化,降低路网交通的整体效益。现有的主动交通管控方法,包括可变限速控制和匝道控制方法,能够对匝道瓶颈区的交通流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是缓解高速公路拥堵最有效的控制方式。目前,上述方法主要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或反馈式控制对交通流进行优化。模型预测控制能够预测交通状态并提前进行控制,但是对建模的精度要求比较高,较难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反馈式控制不依赖于模型,但是有滞后性并可能增加交通流的波动。强化学习近年来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如果把强化学习和交通主动管理策略相结合,可以使交通控制效果明显提升。但是目前基于强化学习的交通控制研究仍较为初步,只能解决局部优化控制问题。另一方面,车路协同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技术,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该技术能实时获取更精确稳定的实时宏观交通数据,能保证车辆能按照控制指令行驶,因此可以明显改善控制效率。但到目前为止,和车路协同技术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以单车或小范围车队为研究对象),尚无宏观角度方面的研究。本文尝试将上述技术集成为一个智能控制系统,对一个典型匝道区域(包含主线和出入口匝道)内的交通流进行管控,以达到优化交通流的目的。本论文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车路协同技术、强化学习技术、可变限速控制技术、匝道控制技术作为匝道区域控制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面向高速公路匝道区域的综合交通控制系统,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以及安全性。该系统包括路侧系统和车辆系统。路侧系统能够采集道路上行驶车辆的交通信息、估计道路交通状态、并通过可变限速和入口匝道的协同控制保障匝道区域内的交通流运行平稳、有序、高效。车辆系统将车辆的实时位置和速度发送给路侧系统,同时保障路侧系统返回的控制指令能准确执行。最后,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该控制系统开发实现,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具体而言,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车路协同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可变限速控制和入口匝道控制对交通流进行调节。该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系统为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取路段信息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车辆将实时数据发送给路侧控制系统,路侧控制系统将车辆数据集计为路段交通状态,生成相应的交通控制指令并传递给车辆,车辆通过车载设备保障控制命令的执行。(2)系统为分布式控制系统。系统中的各控制单元通过相互协作进行交通控制,没有中心控制器。分布式系统基于“去中心化”的设计思路,因此,控制所需的计算量较小,系统单元部署灵活,结构简单,控制的鲁棒性较强。其次,本文在开源微观交通仿真软件MOTUS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上述控制系统的原型,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的控制效果。仿真软件包括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驾驶员行为仿真模块,基于Google KML文件的地图生城模块,交通状态提取模块,控制模块,二维动画显示模块,文件导出模块等。软件能够根据Google地图建立准确的道路网络,模拟出较为真实合理的车路协同环境,并且能够将结果导入MATLAB中做进一步的分析。第三,论文提出了适用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控制技术。现有的强化学习控制技术以单智能体的控制为主,缺乏多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区域控制效果较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用于主线可变限速协同控制,也可以辅助主线和匝道的协同控制,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匝道控制和主线的协同控制方面,论文采用匝道控制优先,可变限速控制协同的策略,在保证控制系统本身对高速公路交通流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提升道路交通流的通行效率。此外,论文根据“潜在碰撞时间”提出了一种交通安全性评价函数,将该函数作为控制目标够有效地维持匝道区域内的交通流稳定。最后,论文分析了单独使用主线限速控制策略、入口匝道控制策略以及主线和匝道协同控制策略三种方案的控制效果,并分别进行仿真研究。仿真分析了不同策略下的总旅行时间、总停车次数,相邻速度差等指标,对控制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以确定通行效率和安全性较好的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系统能够明显的改善匝道区域交通流的通行效率,显着减少主线路段间的速度差,使瓶颈区的交通流变化更稳定,并且能显着减少瓶颈路段在拥堵时段的走停现象。
张东旭[2](2019)在《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制造业要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取得进展。作为制造业的关键基础行业,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也需要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深入发展,以实现更好的传动控制效果。无线远程控制液压系统,融合数字化的信息处理传输与液压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液压传动技术数字化的典型应用,在环境恶劣、工况危险、部线多的场合有其明显优势,例如军用无线战车,工程机械,煤矿液压支架,舞台液压系统,高压的压力信号采集场合等。能够大大提高装备的自动化运行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依托我校重型装备发展基础,面对液压技术深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将数字无线通信与液压控制技术相结合,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展开无线远程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如下几部分:(1)无线液压控制性能剖析及架构方案设计。剖析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几种无线技术,对比各自的优缺点,选择了适合的无线通信技术。根据系统的高精度控制和快速响应的要求,选择高频的伺服阀与伺服缸,并且使用了多引脚、高速度的控制器,以及线性度好、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的传感器。(2)信号的处理和传输研究。关于单片机的底层控制代码本文对模数、数模转换、串口通信、任务中断、直接寄存器访问等所使用到的功能做了具体的介绍。详细阐述了底层程序的运行流程和各语句的功能。展示了无线数据接收和发送的运算处理过程。同时,对上位机labview的数据收发、处理、判断、显示、故障报警等程序做了叙述,展现美化之后的人机交互界面。希望通过此部分内容能够为做类似研究工作的同学提供参考。(3)系统建模分析。无线数据传输易受环境中的信号干扰,并且长距离传输时信号会有所衰减。因此,在增加了无线通信干扰和衰减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对液压系统进行频域仿真分析。由于上位机和控制器都可以完成系统的误差校正工作,故将校正环节放在控制器和上位机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校正环节的最优位置。(4)试验验证。对无线控制液压伺服系统整体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对有线与无线两种通信情况做了对比实验。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定位抖动和液压缸返程存在超调的问题,细致地说明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且给出了抖动和超调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系统无线数据通信流畅且迅速,远距离、有障碍条件下,通信性能依旧良好,上位机和控制器内程序运行正常,而且系统输出的连续跟随性和快速响应性能优越。
何赏璐[3](2017)在《基于多源异质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速公路路网体系渐趋完善而机动车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成为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实时、精确的道路交通状态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础。目前,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感应线圈、微波检测器、卫星定位技术、视频检测技术、手机无线通信定位技术等均可实现交通流信息的采集。然而,丰富多源的信息也诱发系列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多源数据在语义、解析度和精度等方面的异质性,并呈现一致的路段交通状态参数(流量、密度或速度)的估计?这些在本质上涉及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的问题已被交通学术界和工程应用领域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成熟的融合方法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更新阶段,同时交通流检测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对既有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考虑到手机通信数据的检测技术在获取高速公路大规模路网实时交通流信息方面的发展潜力,传统固定检测技术又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较广的应用度,且两者的融合尚未被深入探究,因此,论文将这两类技术作为多源异质数据的来源。论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和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运营与服务智能化平台”。在理论层面,论文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挖掘手机类检测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的方法,拓展多源交通信息融合和状态估计理论;在工程应用层面,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高速公路交通运营信息化水平,为高速公路的管理控制和公众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对工程实践具有显着价值。论文以我国高速公路实际收集的数据为基础,从多源异质数据特性、融合估计技术、组合布设方法三个方面,分别就基于手机切换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简称“切换技术”)与传统固定式检测器的组合、以及基于手机活动数据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简称“手机活动数据技术”)与传统固定式检测器的两种多源组合,探索和研究了多源异质数据融合和状态估计的关键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首先,论文归纳和分析了可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流信息采集的不同类型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据此明确了以切换技术、手机活动数据技术和固定式检测器为研究对象,按照技术原理分析、真实数据收集、数据特性分析三个步骤对不同检测技术及其测量值进行分析。具体探究了切换技术中切换路段长度和交通量的敏感性以及有效手机切换样本量分布等特征;针对手机活动数据技术采集的特征值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出特征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性;利用宏观交通流理论中的基本图对固定式检测器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了解了这类数据在不同交通状态下呈现不同的精度;这些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依据切换技术和固定式检测器的数据特点,论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融合与估计方法,核心包括“数据一致化模块”、“基于神经网络的估计模块”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模块”三个模块;测试和分析了切换技术中切换路段长度、手机样本量和固定式检测器中的断面流量对路段车速融合和估计精度的敏感性,进而确立神经网络结构;搭建了应用这两类检测技术的高速公路路段仿真环境,并应用仿真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测试、评估和分析;同时,与其它常用的凸组合融合技术等做了精度对比;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有效地整合了切换技术和固定式检测器,并且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提高了状态估计精度和时空覆盖率等。第三,鉴于手机活动数据技术采集的特征值尚未被应用于交通状态参数的估计,论文先应用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数据分析方法筛选测量值代表性较好的路段,建立了这些路段上采集的特征值与交通状态量(速度、流量或密度)之间的测量方程;结合高速公路宏观交通流模型,建立相应的状态-空间方程,并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器实现交通状态参数的估计。利用真实数据的测试结果反映出应用特征值进行交通状态估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此为据,论文为适应特征值与固定式检测器数据的多源数据特性,优化测量方程,提出一种递进式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方法;同样利用真实采集的手机活动数据和固定式检测器数据对所提的方法进行测试、验证和评估;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实现了高速公路上交通状态的重现,并且可呈现交通事故对于路段交通状态的影响。最后,在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检测技术优势互补点以及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数据融合和估计方法对数据采集的需求基础上,论文在切换技术与固定式检测器的组合中,以切换路段长度和固定式检测器的间距为变量、测量精度为应变量,整理出两类检测技术所有的组合方案,建立多方案仿真模型,应用了根均方差等多个精度评价指标,以确定精度较优、数量合理的布设方案。在手机活动数据技术与固定式检测器的组合中,从交通状态检测颗粒度需求、重点路段监控需求、手机活动数据技术目前存在的检测盲区、所提融合方法对数据采集点的需求等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两类检测技术组合布设的方法和规则。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高速公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交通状态估计技术和多类型检测器组合布设方法,同时紧密结合实践需求的仿真试验和实例分析,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Assess and Review Expert Team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China Die and Mould Association[4](2013)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文中指出通过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中模具加工技术及其关键设备、测量仪器、模具加工刀具技术等评述,介绍了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DMC 2012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5](2012)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文中指出对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展出的模具制造技术及关键设备、检测仪器及刀具等进行了评述和分析,介绍了现代模具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现状、亮点和发展动向。
孙炼[6](2007)在《基于无线通道的燃气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目前抄表方式以有线方式为主,诸如电力线载波、电话线、RS485或者是上述几种有线方式的混合。随着城市和智能小区的发展,有线系统先天存在着布线,施工周期长、工程安装成本及维护成本高和系统扩展性差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小功率无线电波通信方式由于其通信方便、组网简单、无需申请频点使用权以及投资少等特点,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自动抄表系统所采用。本文对目前有线燃气自动抄表方式作了深入的研究,在瑞迅公司原有线抄表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小功率无线电波通信方式,提出了两种结构型式的小区无线抄表系统方案——基于无线双向燃气表方案和基于无线采集器方案,并对这两种方案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本文首先针对现有脉冲表具计数不准、需要复杂布线和可靠性差等问题,对于不同无线抄表方案设计了两种新型具有无线远传接口的表具。其次专门针对基于无线采集器方案设计了一种具有无线接口的数据采集终端,它具有独立存储空间,能完成对无线单向燃气表数据采集,也能响应手持式抄表机指令,完成数据通讯任务。第三手持式抄表机应用软件设计。手持式抄表机作为底层无线燃气表具、无线采集器和上层信息管理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载体,手持机通过相关通信协议实现与无线表具和无线采集器直接通信,从而实现了包括表具数据的读取存储以及无线表具的设置等功能。最后通过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抄表机数据导入和抄表任务下载、手持机应用软件更新以及抄表机参数设置等功能,并且对上传抄表数据实现了数据智能化处理、收费和票据报表输出的功能。系统运行测试表明系统性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系统满足了实际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实际运用价值。
莫根,夏阳[7](2001)在《豪华团队打造“中国芯” 威斯康志在必得国内3G市场》文中研究指明 不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如何,最终都将通过终端——手机付诸实现。赢得终端的商机,无疑将在无可限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的蛋糕上切下大大的一块。豪华团队进军中国市场一年前,几位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科学家辞去了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职位,在美国东海岸的"通信谷",创建了"威斯康(WISCOM)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而国内市场诱人的前景使他们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想法:用自己的专有技术与中国通信领域的制造厂家、运营公司和研
威斯康公司[8](2000)在《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文中研究说明
余红涛[9](2004)在《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并购》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经济转型为切入点,将企业并购与转型过程中的产权基础、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环境转型等重要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认为,将转型问题与企业并购相结合,这一独特视角将会把理论界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演进、特性、问题、发展思路等问题的研究引入更为深刻的阶段。 本文主要针对四个问题进行研究:1.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并购。2.企业怎样进行并购。3.为达到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哪些企业,哪些行业应该成为中国并购发展的主流,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4。什么是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的最优化模式,是照搬国外经验还是建立适应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有中国特色的并购模式。 本文在具体的内容上,按研究专题设置,全文分为三篇十章。 第一篇,企业并购的理论和历史演变,作者从三方面分三章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首先说明了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含义,并对企业并购的不同类型进行了辨析,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用经济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集中、分工、股份制、垄断等与企业并购极为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为构建全文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较好的解释企业并购的实质,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章:进一步对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将之归纳为企业并购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以说明企业并购的现实动力。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真正驱动企业并购的是企业内在利益驱动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企业并购的外在动力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第二篇,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并购的关系。这一篇作者将转型分为两个层面,即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环境的转型,以六章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并购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第四章:首先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产权改革与企业并购的关系。将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展开,结合中国企业产权改革发展演进的过程,作者发现中国的企业并购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紧密联系的一对矛盾。企业并购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成为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随着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股份制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并购的动力,这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中国企业的改革和经济发展。 第五章:企业并购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实现国有经济战摘要略调整两个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并购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鼓励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中,企业并购这种方式的推行仍然存在许多障碍。 第六章:企业并购与市场结构调整的关系。作者分析了中国市场结构的特征和问题,并在比较和分析了美国企业并购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非国家垄断的行业,有必要形成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为主的市场结构,而企业并购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开放型经济转型与企业并购的关系。作者在对国内外跨国公司并购的主要模式和案例评价和分析后认为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开放是必然选择,有利于满足我国对技术、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需求,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并购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并购,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迅速、直接的获得经营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提高国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第八章:资本市场深化与企业并购的关系。本章研究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企业并购的关系。作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是未来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平台,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并购中介,我国应构建以国有大型证券公司和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主的全能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体系。既可为企业并购提供战略、财务等咨询服务,也能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服务。 第九章:政府行为与企业并购的关系。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研究了我国政府、国外政府对企业并购的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分析了我国在并购立法和规范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政府强化对企业并购的制度供给,政府的角色应从企业并购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企业并购的有效监督者,提高干预企业并购的效率。 第三篇,企业并购的前景与中国企业并购体系的构建,即本文第十章。 作为全文的总结,在分析了中外企业并购的趋势后,对构建符合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要求的企业并购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国企业并购体系的构建,要突出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充分发挥企业并购的功能为原则;深化产权改革是基础,继续强化资本市场的作用,尽快恢复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民营、外资为重要组成的多元化并购主体:加快中国并购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政府由参与者转变为监督者,尽快制定企业并购的专有法律,建立国有控股的大型全能型投资银行。
阮金波[10](2020)在《基于射线追踪法的5G室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部署一张切实可行的5G无线网络,频谱的选择和可利用性至关重要。3GPP(38.101)协议在5G中主要指定了两个频段范围,即FR1频段和FR2频段。与Sub-3GHz频段相比,FR1频段中n77频段至n79频段下室外基站信号在覆盖室内场景时存在更大的链路损耗问题,导致室内深度覆盖不足;FR2频段适用于室内短距离通信,但易受室内环境因素制约从而影响其覆盖效果。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对O2I(室外到室内)场景和室内场景下的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根据3GPP的协议内容,本文选取5G中的n79频段和28GHz频段用于以下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在典型小区环境下,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对室外信号覆盖室内场景进行仿真建模与数据分析,研究了该环境中n79频段下不同站点位置的室外微基站信号到多个目标建筑物不同楼层室内的路径损耗和时延扩展,分析周围建筑物分布、楼层高度以及植被因素对信号传播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基站选址的一般流程得到较优的站点位置。仿真结果为5G微基站在UMi(城市微蜂窝)的室外覆盖室内场景下的选址提供了参考建议。(2)在小区环境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目标建筑物室内的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以及信道容量,得出B41频段下LTE无线网络和n79频段下5G无线网络两者各有优劣。在接收端体积受限的条件下,结合MIMO多天线技术和增设小基站的宏分集方式,研究不同目标建筑物室内的RSRP和SINR以及对比在相同传输带宽下的信道容量,仿真结果对优化5G无线网络的室内覆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在室内多层楼梯道场景下,对比分析不同站点位置的28GHz毫米波小基站信号到室内不同楼层楼梯道的路径损耗和时延扩展,得出路径损耗差距明显,而时延扩展差距较小;收发端选取4T4R的工作方式,改变收发端天线的极化特性,研究不同站点位置下收发两端在同极化模式和交叉极化模式下的无线网络质量评估指标以及信道容量,结果表明同一站点位置的同极化模式传输的RSRP和SINR优于交叉极化模式传输,对比分析不同站点位置下的RSRP和SINR,结果表明28GHz毫米波的室内覆盖受室内环境和站点位置的影响更为明显,小基站的位置选择极大程度影响了室内无线网络覆盖效果;信道容量通过和已有文献结论对比,验证其仿真正确性。由于室内环境的限制,收发端都将需要考虑体积受限的客观条件,结合MIMO分集技术中的极化分集,研究收发端为双极化天线阵列与单极化天线阵列时的RSRP和SINR,并给出相应的设置建议,仿真结果对优化毫米波频段无线网络的室内覆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4)在典型小区环境和室内多层楼梯道环境基础上,考虑接收端分别在建筑物三、四之间的连廊内移动和沿楼梯移动,研究了两种不同移速下的多普勒频移统计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移速下同一站点位置的多普勒频移统计分布具有一致性,接收端移动速度和信号波长决定多普勒频移大小。在沿楼梯移动场景下,研究了不同站点位置下的多普勒频移统计分布以及数学期望,对比了收发端使用线极化全向天线或圆极化全向天线时的多普勒频移期望,并给出相应的设置建议;分别研究在SISO系统、单极化MIMO系统和双极化MIMO系统下终端移动和终端静止时的接收功率,通过计算RMSD(方均根偏移)得出接收端移速越大对接收功率影响程度越大,MIMO系统对比SISO系统能够抑制接收端移速对接收功率的影响程度,双极化MIMO系统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单极化MIMO系统,仿真结果为移动场景下的无线网络优化提供参考。
二、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匝道区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立题背景 |
1.1.2 立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论文的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评述 |
2.1 车路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1 国外车路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2 国内车路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2 在线交通状态估计方法研究 |
2.3 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研究 |
2.3.1 经典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
2.3.2 基于车路协同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
2.3.3 基于强化学习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
2.4 匝道控制策略研究 |
2.4.1 经典的匝道控制策略 |
2.4.2 基于车路协同的匝道控制策略 |
2.4.3 基于强化学习的匝道控制策略 |
2.5 交通仿真软件综述 |
2.5.1 商业交通仿真软件 |
2.5.2 开源交通仿真软件 |
2.6 研究现状总结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车路协同的匝道区域控制与仿真 |
3.1 基于车路协同的匝道区域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3.1.1 高速路主线控制系统设计 |
3.1.2 入口匝道控制系统设计 |
3.1.3 网联自动车辆控制系统设计 |
3.1.4 基于现有的高速公路交通检测器与控制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
3.2 基于车路协同的匝道区域控制系统仿真软件的实现 |
3.2.1 车路协同控制系统仿真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
3.2.2 车路协同控制系统仿真软件的输入输出 |
3.2.3 路侧控制系统的仿真实现 |
3.3 车辆跟驰与换道行为的微观交通模型 |
3.3.1 IDM+跟驰模型 |
3.3.2 LMRS换道模型 |
3.3.3 模型调参方法 |
3.3.4 微观交通流仿真执行流程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并行计算和改进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实时交通状态估计 |
4.1 实时交通状态估计模块总体设计 |
4.1.1 实时交通状态估计模块的作用 |
4.1.2 基于并行计算的实时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4.1.3 数据一致化处理方法 |
4.2 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实时交通状态估计 |
4.2.1 高速公路路段宏观交通流建模 |
4.2.2 基于遗传算法在线参数校正的宏观交通流模型估计算法 |
4.2.3 基于交通模型的交通状态估计效果分析 |
4.3 基于改进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实时交通状态估计 |
4.3.1 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交通状态估计中的应用 |
4.3.2 基于自适应平滑算法的观测数据估计 |
4.3.3 基于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实时交通状态估计 |
4.4 交通状态估计结果仿真及分析 |
4.4.1 数值仿真环境 |
4.4.2 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效果分析 |
4.4.3 和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车路协同可变限速控制 |
5.1 强化学习与可变限速控制 |
5.1.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5.1.2 基于单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 |
5.1.3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策略 |
5.2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
5.2.1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设计 |
5.2.2 DQL算法的价值函数和行为选择策略 |
5.2.3 DQL算法的状态空间和奖励函数 |
5.2.4 速度变化限制模块的实现 |
5.3 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的仿真评价与分析 |
5.3.1 仿真环境搭建 |
5.3.2 仿真结果评价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主线和匝道协同控制 |
6.1 主线匝道协同控制对交通流的影响机理 |
6.1.1 匝道控制对交通流的影响 |
6.1.2 主线匝道协同控制策略对交通流的影响 |
6.2 反馈式主线匝道协同控制系统 |
6.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主线匝道协同控制策略 |
6.3.1 主线匝道协同控制策略框架 |
6.3.2 基于通行效率改善的强化学习匝道控制方法 |
6.3.3 基于RBF神经网络实时参数优化的可变限速协同控制方法 |
6.4 主线匝道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评价 |
6.4.1 仿真环境搭建 |
6.4.2 仿真结果评价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总体框架 |
2.1 无线系统功能分析 |
2.2 无线控制液压伺服系统硬件组成 |
2.2.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2.2.2 无线模块 |
2.2.3 伺服执行器 |
2.2.4 下位机控制单元 |
2.2.5 上位机单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3.1 无线信道的建模 |
3.1.1 无线信道衰减及干扰简介 |
3.1.2 无线信道数学模型 |
3.2 喷嘴挡板二级伺服阀控制液压缸模型 |
3.3 仿真结果 |
3.3.1 校正环节放置在下位机的仿真结果 |
3.3.2 校正环节放置在上位机的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与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1 控制程序设计 |
4.1.1 程序整体流程详解 |
4.1.2 通信模块 |
4.1.3 数据处理模块 |
4.1.4 数据采集模块 |
4.1.5 数据输出模块 |
4.1.6 在线调试模块 |
4.2 上位机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
4.2.1 用户界面模块 |
4.2.2 数据收发模块 |
4.2.3 历史数据管理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实验目的 |
5.3 实验方案 |
5.4 实验结果 |
5.4.1 动态特性测试结果 |
5.4.2 定位性能测试结果 |
5.4.3 给定随机动作指令测试结果 |
5.5 实验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多源异质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2.1 高速公路多类型交通信息检测技术与多源异质数据特性分析 |
1.2.2.2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多源交通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
1.2.2.3 基于递进式扩展卡尔曼滤波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方法研究 |
1.2.2.4 多类型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组合优化布设方法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评述 |
2.1 多类型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
2.1.1 交通状态检测技术分类 |
2.1.2 地点检测技术 |
2.1.3 轨迹检测技术 |
2.1.4 匹配检测技术 |
2.2 交通信息融合与状态估计技术 |
2.2.1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
2.2.2 基于模型的交通状态融合与估计方法 |
2.2.2.1 高速公路路段交通流模型 |
2.2.2.2 数据同化技术 |
2.2.3 数据驱动的交通状态融合与估计方法 |
2.3 多类型检测技术组合布设方法 |
2.4 对本论文研究的启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源异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及数据特性分析 |
3.1 研究契机与思路 |
3.2 手机切换提取技术的交通信息特性分析 |
3.2.1 基于手机切换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基本原理 |
3.2.1.1 提取切换数据 |
3.2.1.2 标定切换网络 |
3.2.1.3 匹配行驶道路 |
3.2.1.4 计算行程车速 |
3.2.2 分析与测试的数据 |
3.2.3 数据特性分析 |
3.2.3.1 切换扰动对路段车速采集的影响分析 |
3.2.3.2 影响有效样本量的因素分析 |
3.2.3.3 样本量在不同长度的切换路段上的分布特征 |
3.2.3.4 样本量对基于手机切换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精度影响 |
3.2.3.5 确定合理样本量的方法 |
3.3 手机活动数据提取技术的交通信息特性分析 |
3.3.1 基于手机活动数据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基本原理 |
3.3.2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的数据特性分析方法 |
3.3.2.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概述 |
3.3.2.2 基于DTW的数据特性分析方法 |
3.3.3 分析与测试的数据 |
3.3.3.1 测试环境 |
3.3.3.2 测试数据 |
3.3.4 数据特性分析 |
3.3.4.1 基于DTW的数据特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
3.3.4.2 DTW的分类结果对进一步交通状态参数提取的影响分析 |
3.2.4.3 PS数据特性分析 |
3.4 微波交通检测器的数据特性分析 |
3.4.1 微波交通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
3.4.2 分析与测试数据 |
3.4.3 数据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
4.1 研究契机与思路 |
4.2 多源数据融合流程 |
4.3 融合模块与算法 |
4.3.1 数据一致化模块 |
4.3.1.1 基于手机切换的交通信息提取技术的数据转化方法 |
4.3.1.2 微波交通检测器的数据转化方法 |
4.3.2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模块 |
4.3.2.1 神经网络算法 |
4.3.2.2 面向多源数据融合的神经网络模型 |
4.3.3 基于神经网络的估计模块 |
4.4 仿真分析与评估 |
4.4.1 仿真模型搭建 |
4.4.1.1 仿真高速公路路段与检测技术布置 |
4.4.1.2 仿真参数设置 |
4.4.1.3 仿真数据获取 |
4.4.2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评估 |
4.4.2.1 评估方法 |
4.4.2.2 敏感性分析 |
4.4.2.3 方法测试与评价 |
4.4.2.4 与其它融合方法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递进式扩展卡尔曼滤波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5.1 研究契机与思路 |
5.2 高速公路路段宏观交通流建模 |
5.3 面向CA数据的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
5.3.1 观测模型 |
5.3.1.1 测量值与状态变量关系分析 |
5.3.1.2 观测模型建立 |
5.3.2 状态-空间模型 |
5.3.3 EKF估计器设计 |
5.4 面向多源数据的PEKF估计方法 |
5.4.1 多源数据对比分析 |
5.4.2 观测模型 |
5.4.3 状态-空间模型 |
5.4.4 PEKF估计器结构和算法设计 |
5.5 实例分析 |
5.5.1 测试高速公路环境 |
5.5.1.1 测试高速公路路段 |
5.5.1.2 研究数据源 |
5.5.2 模型参数标定 |
5.5.2.1 时间参数 |
5.5.2.2 路段与边界设置 |
5.5.2.3 自由流速度vf和临界密度ρcr |
5.5.2.4 宏观交通流模型参数 |
5.5.2.5 观测模型参数 |
5.5.2.6 噪声 |
5.5.3 单源数据交通状态估计结果与分析 |
5.5.3.1 估计结果 |
5.5.3.2 估计精度分析 |
5.5.3.3 检测偏差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分析 |
5.5.4 多源数据交通状态估计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类型检测技术组合布设方法研究 |
6.1 研究契机与思路 |
6.2 面向手机切换提取技术的多类型检测器布设方法 |
6.2.1 研究假设与布设规则 |
6.2.2 数据融合方法 |
6.2.3 仿真方案 |
6.2.3.1 仿真假设 |
6.2.3.2 高速公路路段仿真模型搭建 |
6.2.3.3 仿真输入设置 |
6.2.3.4 仿真输出设置 |
6.2.4 仿真结果 |
6.2.5 仿真评估 |
6.2.5.1 精度计算 |
6.2.5.2 切换路段长度的影响分析 |
6.2.5.3 交通条件的影响分析 |
6.2.5.4 固定式检测器布设数量的影响分析 |
6.3 面向手机活动数据提取技术的多类型检测器布设方法 |
6.3.1 组合布设方法 |
6.3.2 方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总结和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一、论文与书稿 |
主要论文 |
主要参与编写的书稿 |
二、主要发明专利 |
三、科研及工程项目参与情况 |
(4)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特种加工机床 |
1.1 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 |
1.1.1 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采用水、油工作液加工发展动态 |
1.1.2 五轴联动精密电火花成形加工新技术 |
1.1.3 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与高速铣的系统集成 |
1.1.4 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多次切割技术的热点问题 |
1.2 数控激光加工机床 |
1.2.1 数控激光雕 (铣) 机 |
1.2.2 数控激光三维切割机床 |
1.2.3 激光熔融快速成形机床 |
1.3 超声波加工与传统加工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加工 |
2 高速铣床、加工中心及数控雕刻机 |
2.1 模具加工中心从高速精密加工向微细精密加工 |
2.2 大型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的发展为中大型模具 |
2.3 加工应用软件提升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 |
3 测量仪器 |
3.1 三坐标测量机 |
3.2 影像测量仪 |
3.3 便携式CMM、便携式影像扫描仪、便携式激光扫描仪 |
3.4 激光跟踪仪、激光干涉仪、球杆仪、检测装置 |
3.5 现代测量仪器的网络化 |
4 刀具 |
(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特种加工机床 |
1.1 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 |
1.1.1 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采用水、油工作液加工发展动态 |
1.1.2 五轴联动精密电火花成形加工新技术 |
1.1.3 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与高速铣的系统集成 |
1.1.4 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多次切割技术的热点问题 |
1.2 数控激光加工机床 |
1.2.1 数控激光雕 (铣) 机 |
1.2.2 数控激光三维切割机床 |
1.2.3 激光熔融快速成形机床 |
1.3 超声波加工与传统加工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加工机床 |
2 高速铣床、加工中心及数控雕刻机 |
2.1 模具加工中心从高速精密加工向微细精密加工发展 |
2.2 大型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的发展为中大型模具提供更灵巧的制造装备 |
2.3 模具加工应用软件提升模具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 |
3 测量仪器 |
3.1 三坐标测量机 |
3.2 影像测量仪 |
3.3 便携式CMM、便携式影像扫描仪、便携式激光扫描仪 |
3.4 激光跟踪仪、激光干涉仪、球杆仪、检测装置 |
3.5 现代测量仪器的网络化 |
4 刀具 |
(6)基于无线通道的燃气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自动抄表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现有自动抄表系统解决方案 |
1.3.1 有线抄表系统 |
1.3.2 电力载波抄表系统 |
1.3.3 无线抄表系统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无线抄表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无线方式选择 |
2.2.2 系统结构设计 |
2.2.3 计量表具计量方式的选择与设计 |
2.2.4 无线通讯模块的选择 |
2.2.5 手持机选择 |
2.2.6 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无线抄表系统底层硬件平台设计 |
3.1 基于无线双向燃气表方案的底层硬件设计 |
3.2 基于采集器方案的底层硬件设计 |
3.2.1 无线表具设计 |
3.2.2 无线采集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手持机软件系统设计 |
4.1 手持机介绍 |
4.1.1 手持机体系结构 |
4.1.2 手持机软件开发环境 |
4.2 手持机系统功能分析 |
4.3 手持机软件操作主流程设计 |
4.4 手持机主界面设计 |
4.5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
4.5.1 通信协议的制定 |
4.5.2 软件实现 |
4.6 抄表功能模块设计 |
4.6.1 通讯协议的制定 |
4.6.2 软件实现 |
4.7 手持机数据结构设计 |
4.8 其它功能模块设计 |
4.9 手持机软件的编译和下载 |
4.10 本章小结 |
5.中心管理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5.1.1 系统需求描述 |
5.1.2 数据库管理模块功能描述 |
5.1.3 基本业务模块功能描述 |
5.1.4 抄表管理模块功能描述 |
5.2 基于UML的系统模型 |
5.2.1 UML简介 |
5.2.2 系统用例图 |
5.2.3 系统时序图 |
5.2.4 系统协作图 |
5.2.5 系统状态图 |
5.2.6 系统活动图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软件开发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运行与测试 |
6.1 系统运行环境构建 |
6.2 任务的分配与下载 |
6.3 手持机系统运行 |
6.4 管理软件数据处理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并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
二、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 |
三、 本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篇 理论篇 |
第一章 企业并购含义和演变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
一、 企业并购的含义 |
二、 企业并购的分类 |
第二节 中外企业并购的演变 |
一、 国外企业并购历史简要分析 |
二、 国内企业并购历史简要分析 |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经济学解释 |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解释 |
一、 横向并购及其经济学基础 |
二、 纵向并购及其经济学基础 |
三、 混合并购及其经济基础 |
四、 西方经济学企业并购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三章 企业并购的动因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内在动因 |
一、 市场控制力驱动 |
二、 效率及协同效应 |
三、 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 |
四、 短期利益驱动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外部动因 |
一、 科学技术的革命 |
二、 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 |
三、 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发展 |
第三节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 |
一、 利益论及利益博弈 |
二、 竞争论 |
第二篇 分析篇 |
第四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产权改革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回顾 |
第二节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权改革 |
一、 我国产权制度的主要问题 |
二、 中国经济转型中产权改革的主要目标 |
第三节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产权改革与企业并购 |
一、 外部推动型国有产权改革-不成功的产权交易市场 |
二、 外部推动型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 |
第五章 经济结构转型之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含义 |
一、 国有经济的现状 |
二、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原因 |
三、 国有经济调整的政策演进 |
四、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标 |
第二节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的企业并购 |
一、 企业并购对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意义 |
二、 中国经济转轨中企业并购的障碍及解决思路 |
第六章 经济结构转型之二:市场结构转型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市场结构的一般性理论 |
一、 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分类 |
二、 市场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和检验性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市场结构的问题和转型目标 |
一、 中国市场结构的问题 |
二、 中国经济转型中优化市场结构的目标 |
第三节 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与企业并购 |
一、 并购对美国制造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二、 并购对中国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经济结构转型之三:开放型经济转型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经济转型的外在要求 |
一、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其影响 |
二、 跨国并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 |
第二节 外生性强制转型-国外企业对我国企业并购分析 |
一、 外资并购中国制造企业的典型案例 |
二、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方式 |
第三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分析 |
一、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历程 |
二、 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 |
三、 中国企业如何成功的实施并购操作 |
四、 整合与跨国管理 |
第八章 市场环境转型之一:资本市场深化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并购 |
一、 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转型 |
二、 中国证券市场与企业并购 |
第二节 金融中介体系建设与企业并购 |
一、 投资银行的功能 |
二、 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核心内容-交易价格的确定 |
第九章 市场环境转型之二:政府行为与企业并购 |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与企业并购 |
一、 西方国家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
二、 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特殊地位 |
三、 由参与者向监督者转变-企业并购中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 |
四、 政府制定并购监管政策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完善制度供给与企业并购 |
一、 美国企业并购的监管政策 |
二、 我国企业并购的法律与监管政策 |
三、 对我国企业并购法律与监管政策的建议 |
第三篇 企业并购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化 |
第十章 企业并购的前景与中国企业并购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国外企业并购的新特征和趋势 |
一、 全球企业并购形势与特点 |
二、 影响全球企业并购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的前景与趋势 |
一、 中企业并购规模将迅速增长 |
二、 非国有经济在并购中的地位继续提高 |
三、 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加大并购力度 |
四、 外资将加大在中国的并购力度 |
第三节 中国企业并购体系的构建建议 |
一、 体系概览 |
二、 构建中国企业并购体系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和中文译着: |
英文论着: |
后记: |
(10)基于射线追踪法的5G室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无线网络规划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2 无线网络优化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5G的技术演进 |
2.1 3GPP愿景和5G Use Case |
2.2 5G的基础概念 |
2.2.1 频谱分配 |
2.2.2 子载波间隔 |
2.2.3 帧结构 |
2.2.4 频段号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仿真方法 |
3.1 传播模型的分类 |
3.2 经验传播模型 |
3.2.1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传播模型 |
3.2.2 衰减因子模型 |
3.2.3 室外到室内传播模型 |
3.3 确定性传播模型 |
3.4 射线追踪法 |
3.4.1 射线追踪法基本原理 |
3.4.2 正向射线追踪算法和反向射线追踪算法 |
3.4.3 入射及反弹射线/镜像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中的参数和指标 |
4.1 无线网络规划中的参数 |
4.1.1 路径损耗 |
4.1.2 时延扩展 |
4.2 RF优化中无线网络质量评估指标 |
4.2.1 RF优化概述 |
4.2.2 网络优化阶段及RF优化流程 |
4.2.3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
4.2.4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R1频段无线网络在室外覆盖室内场景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 场景建模 |
5.2 不同站点位置仿真分析 |
5.2.1 候选站点与接收路径设置 |
5.2.2 基站发射功率和收发天线设置 |
5.2.3 路径损耗仿真对比分析 |
5.2.4 时延扩展仿真对比分析 |
5.3 B41频段下LTE无线网络与n79 频段下5G无线网络的仿真分析 |
5.3.1 站点与接收路径设置 |
5.3.2 基站发射功率和收发天线阵列设置 |
5.3.3 RSRP仿真对比分析 |
5.3.4 SINR仿真对比分析 |
5.3.5 信道容量仿真对比分析 |
5.4 多天线技术和宏分集技术在n79频段下5G无线网络中的仿真分析 |
5.4.1 MIMO技术和宏分集技术 |
5.4.2 增设站点和收发天线阵列设置 |
5.4.3 RSRP仿真对比分析 |
5.4.4 SINR仿真对比分析 |
5.4.5 信道容量仿真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FR2频段无线网络在室内多层楼梯场景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6.1 毫米波传播简介及通信特点 |
6.1.1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 |
6.1.2 28GHz毫米波通信特点 |
6.2 场景建模 |
6.3 不同站点位置仿真分析 |
6.3.1 候选站点与接收路径设置 |
6.3.2 基站发射功率和收发天线设置 |
6.3.3 路径损耗仿真对比分析 |
6.3.4 时延扩展仿真对比分析 |
6.4 收发端在同极化模式和交叉极化模式下的仿真对比分析及验证 |
6.5 双极化天线阵列和单极化天线阵列的仿真对比分析 |
6.5.1 收发天线阵列设置 |
6.5.2 RSRP仿真分析 |
6.5.3 SINR仿真分析 |
6.5.4 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移动终端在室内场景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7.1 多普勒频移 |
7.2 移动轨迹建模 |
7.3 多普勒频移统计分布的仿真对比分析 |
7.4 终端移动和终端静止时的接收功率仿真对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匝道区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王翀. 东南大学, 2019(05)
- [2]无线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研究[D]. 张东旭.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3]基于多源异质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方法研究[D]. 何赏璐. 东南大学, 2017(02)
- [4]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J]. Assess and Review Expert Team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China Die and Mould Association. 模具工业, 2013(01)
- [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及设备评述[J]. DMC 2012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 电加工与模具, 2012(06)
- [6]基于无线通道的燃气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孙炼.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7]豪华团队打造“中国芯” 威斯康志在必得国内3G市场[J]. 莫根,夏阳. 投资与合作, 2001(07)
- [8]威斯康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J]. 威斯康公司. 现代电信科技, 2000(12)
- [9]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并购[D]. 余红涛. 复旦大学, 2004(01)
- [10]基于射线追踪法的5G室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研究[D]. 阮金波.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