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膀胱穿刺取石术(附2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柏[1](2020)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98例接受手术的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62例(A组,平均年龄71.15岁),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36例(B组,平均年龄71.42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钬激光碎石时间和PKRP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清钠水平)、术后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治疗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QOL)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7月。1.与A组比较,B组患者在年龄、病史时间、前列腺体积、膀胱结石表面积和结石CT值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手术时间上,B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122.31±5.78)min vs.(120.19±7.23)min,P>0.05;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时间B组明显比A组增加,(38.64±4.35)min vs.(24.95±2.60)min,P<0.05,但是 B 组 PKRP 手术时间仅(83.67±7.84)min,明显低于 A 组的(95.24±6.98)min,P<0.05。3.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术后IPSS和QOL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IPSS和QO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等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A组,(23100.19±740.57)元vs.(21054.29±1083.33)元,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B组为4.91±1.25,明显高于A组的3.06±1.10,而且镇痛药使用率(61.11%)也明显高于A组(32.26%)P<0.05。结论: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时创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KRP时间明显缩短,对于PKRP时出血明显的BPH患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2.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组的住院费用相对明显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使用率均明显增加,对于疼痛耐受能力差的BPH患者选择时需要慎重。3.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可以作为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的补充,联合PKRP治疗BPH伴膀胱结石患者时,根据手术者经验和患者前列腺体积、尿道情况及下腹部手术史等情况来合理选择
吴石萍,王小勇,赖炳旺,廖鹏[2](2012)在《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86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可行性及相关疗效。方法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1年4月采用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86例。其中成人患者79例,小儿患者7例;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岁。麻醉显效后患者取平卧位,耻骨上2 cm处穿刺入膀胱,建立经皮膀胱通道,留置工作鞘。经鞘置入输尿管镜,行气压弹道碎石,碎石片从鞘中钳取出或冲洗出。术毕缝合穿刺口皮肤,留置导尿。结果 8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残余结石,无膀胱穿孔及明显出血,术后排尿通畅,原有尿道狭窄患者无加重,也无新的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清石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可有选择性的在临床开展。
拉巴平措,达娃琼达,郭建兵,吴小荣,次仁顿珠,李卫江,张进,夏磊,陈奇,薛蔚[3](2021)在《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儿童膀胱结石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儿童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8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儿童膀胱结石患者资料,22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开放手术组),另18例行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微造瘘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结石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和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儿手术均成功完成,均一次性清除结石。开放手术组患儿手术时间为(35.1±9.7) min(范围15~65 min);围手术期出现2例尿瘘、4例切口愈合不良;术后随访(20.7±11.5)个月(范围3~38个月),1例膀胱结石复发,通过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后痊愈。微造瘘组手术时间为(42.9±18.3) min(范围20~85 min);围手术期出现1例膀胱穿孔+尿瘘、1例切口愈合不良;术后随访(15.8±6.7)个月(范围3~25个月),未见结石复发。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造瘘组平均住院天数为(6.9±2.6) d,显着短于开放手术组的(9.2±2.7) d(P=0.01)。结论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具有微创、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用于治疗儿童膀胱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勤磊,李庆文,丁宏毅,吴正凯,庄志亮[4](2021)在《后腹腔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00例,其中行RLU治疗的患者50例(RLU组),行mPCNL治疗的患者50例(mPCNL组)。采用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血红蛋白计数变化、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LU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mPCNL组,RLU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mPCNL组,RLU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低于mPCNL组,mPCNL组手术时间短于RL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NL和RLU均为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两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汪英亮[5](2020)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MP)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20-30mm)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PCNL,SMP)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肾结石(20-30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01月至2020年09月治疗的94例肾结石(直径20-30mm)患者,以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SMP术治疗(F14),对照组采用F24球囊扩张标准通道PCNL术治疗。收集两组数据,应用IBM 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比分析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碎石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损失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疼痛、术后是否应用镇痛药物等指标。结果:手术均完成顺利,在肾结石(20-30mm)的治疗中,SMP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0.50±5.66)min,PCNL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4.24±2.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MP组平均碎石时间为(26.60±1.81)min,PNCL组平均碎石时间为(12.18±0.7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MP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64±0.22)天,PCNL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28±0.1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SMP组术后平均血红蛋白下降值为(9.00±0.54)g/L,PCNL组平均血红蛋白下降值为(11.84±0.6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一个月复查,SMP组结石清石率为95.5%,PCNL组为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SMP组评分为:3.86±0.23,PCNL组评分为:5.2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剂的使用率:SMP组为34.1%,PCNL组为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结论:针对肾结石(20-30mm)的患者,SMP手术副损伤更小、术后平均血红蛋白下降值低、术后患者主观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愈合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且清石率与PCNL术式相近,SMP手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王浩[6](2020)在《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泌尿外二科2018-2019年7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一次或一次以上体外冲击波碎石无效),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观察组A)和经皮肾镜组(观察组B)。观察组A有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4.21±11.85岁;结石分布为左侧19例,右侧22例。观察组B共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52.88±14.65岁;结石分布为左侧16例,右侧15例。通过对比患者的手术所用时间、术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肾功变化量、住院时间及费用、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2组手术的临床效果。采用SSP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为(x±s),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相关指标的比对采用t检验、Z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当P<0.05时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直径、结石分布等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术前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值5.54±10.31VS14.53±23.32(g/L),P为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住院时间8.09±1.94VS11.92±2.38天,P值分为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的手术时间,LU组略长于PCNL组,P值为0.048,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WBC变化值、肌酐变化值、住院费用和清石率P值都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中两组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相仿,输血率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率PCNL组高于LU组,但术后尿漏/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于LU组。结论:1.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LU)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LU组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低于PCNL,且在住院时间上占优势,但在术后漏尿或输尿管狭窄的风险、手术时间上PCNL更有优势,两者各有利弊,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情况及术者熟练度灵活选择。
阿不力孜·司马义[7](2020)在《两种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儿童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两种大小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治疗儿童(年龄<14周岁)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133例儿童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通道大小分为超微通道(SMP)组66例(49.6%)和微通道(MPCL)组67例(50.4%)。比较两组的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的净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管化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SMP组手术时间4-60 min,中位手术时间25 min。术后1个月净石率97%(64/66)。无管化率100%,完全无管化率:80%(53/66);术后住院天数1~5天,中位数位:2天。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均为Clavien I级。MPCL组手术时间15-90 min,中位手术时间25 min。术后1个月净石率94%(63/67)。MPCL组均留置肾造瘘管及双J管。术后住院天数为4-11天,中位数位:6天;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均为Clavien Ⅰ级。两组结石大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净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P组比MPCL组取石速度更快、并发症更少、术后住院天数更短、且术后无管话,减少了患儿术后疼痛及二次麻醉拔出双J管。
丁德茂[8](2019)在《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复杂上尿路结石是指直径>3cm肾结石,孤立肾结石、多发肾结石和鹿角形结石等。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目前经皮肾镜大多采用俯卧位、侧卧位,多镜联合时常采用的体位包括侧卧截石位、俯卧分腿位、仰卧分腿位。我院开展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最初采用俯卧分腿位,但临床实际中遇到诸如输尿管镜进镜困难等问题,因此我们改良了俯卧分腿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肾结石、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病人430例及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俯卧分腿位及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碎石病人78例,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30例复杂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施传统俯卧位PCNL,一组施行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手术。术前完善泌尿系平扫CT、KUB平片明确结石大小及位置,以及心脏彩超、肺功能等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通过术前、术后泌尿系平扫CT对比获取结石清除情况,调阅病历了解术后住院日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病人的手术均顺利实施,430例患者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时间1.58+1.63h,术后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5±8.2g/L,白细胞升高倍数1.8±0.56,肾结石清除率82.33%,术后平均住院日7.6±1.2d,78例行多镜联合患者中,采用俯卧分腿位40例患者手术时间1.61±0.29h,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为26.3±21.1g/L,白细胞升高倍数为1.3±0.46,肾结石清除率87.5%,术后平均住院日7.4±1.1天,采用改良俯卧分腿位38例患者手术时间1.37±0.23,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为15.8±13.1g/L,白细胞升高倍数为1.28±0.38,肾结石清除率89.47%,术后平均住院日6.1±1.0d。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较传统俯卧分腿位,改良俯卧分腿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改善术后恢复。在前瞻性研究组中,所有患者手术亦顺利实施,传统俯卧位PCNL组和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0.69h、1.32±0.48h,体位改动时间分别为6.65±4.24min、3.23±2.57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分别为15.37±10.51g/L、10.81±6.36g/L,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6.67%、93.33%,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25±1.04d、6.89±1.21d。两组病例在体位改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术后感染指标变化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差异明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改良俯卧分腿位具有体位易于摆放、清石效率高、减少术中出血等优点。结论:多镜联合在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能同时处理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改良俯卧分腿位便于实施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
彭昊[9](2017)在《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35例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 70例膀胱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各35例。传统组采取传统膀胱切开取石手术进行治疗;微创组采取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结石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尿漏和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患者膀胱结石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与传统组的9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低于传统组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效果确切,可达到切开取石的效果,且可减少术中创伤和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缩短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祝丹,唐曦,汪益民[10](2016)在《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膀胱结石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膀胱结石患者76例,依照微创腔内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A组26例、B组25例和C组25例,A组采取膀胱镜下经皮CO2气膀胱穿刺取石术治疗,B组采取经尿道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C组采取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患者结石直径大于2.5 cm者结石手术成功率(100%)明显高于B组(72.0%)和C组(74.6%),P均<0.05。A组患者最大尿流率(MFR)和残留尿量(Ur)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其他两组,P均<0.05。A组患者不同直径结石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三组患者出院前均经过B超检查无残余结石,尿常规检查无明显尿路感染情况出现,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老年膀胱结石患者采用膀胱镜下经皮CO2气膀胱穿刺取石术治疗效果优于经尿道U100激光碎石术及气压弹道碎石术。
二、经皮膀胱穿刺取石术(附2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膀胱穿刺取石术(附2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 手术时间和治疗情况 |
3 两组治疗费用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
5 两组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情况 |
6 两组患者QOL的变化情况 |
7 术前术后血红蛋白、WBC计数、血清钠水平对照结果 |
8 手术并发症 |
9 术后尿路感染情况 |
10 患者满意度调查 |
11 部分影像学资料 |
讨论 |
1 BPH和膀胱结石的相关性 |
2 BPH的手术治疗 |
3 膀胱结石的手术治疗 |
4 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的疗效和安全性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2)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8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材料与设备 |
三、操作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儿童膀胱结石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随访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结石复发情况 |
3 讨 论 |
(5)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MP)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20-30mm)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工作 |
2.3 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手术失血量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的比较 |
3.4 术后疼痛评估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肾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经皮肾镜取石(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CNL) |
2.1.1 手术体位的选择 |
2.1.2 穿刺通道的建立 |
2.1.3 碎石方式 |
2.1.4 术后并发症 |
2.2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 |
2.2.1 手术入路选择 |
2.2.2 并发症 |
2.3 输尿管上段结石经皮肾镜与腹腔镜下切开取石的对比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入选标准 |
3.2 手术器械 |
3.2.1 PCNL手术器械包括 |
3.2.2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LU)器械包括 |
3.3 术前准备 |
3.4 手术方法 |
3.4.1 LU组 |
3.4.2 PCNL组 |
3.5 观察指标 |
3.5.1 手术所用时间 |
3.5.2 术后血红蛋白变及白细胞变化量 |
3.5.3 肾功能 |
3.5.4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3.5.5 术后并发症 |
3.6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术前检查 |
4.2.1 血常规 |
4.2.2 肾功能 |
4.2.3 泌尿系CT |
4.3 术中 |
4.4 术后 |
4.4.1 血常规 |
4.4.2 肾功能 |
4.4.3 清石率(SFR) |
4.4.4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4.4.5 并发症(表4.3)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两种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儿童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 手术器械及手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及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身高测量方法 |
2.3 体重测量方法 |
2.4 术中血压、氧饱和度监测记录方法 |
2.5 肾结石评分 |
2.6 肾积水测量 |
2.7 更换体位所需时间 (min) |
2.8 手术器械及材料 |
2.9 手术体位 |
2.10 手术过程 |
2.11 术前术后管理 |
2.12 观察指标 |
2.13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传统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 |
3.2 多镜联合手术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
1.引言 |
2.研究样本 |
2.1 入选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体位变换时间,结石清除率对比 |
3.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感染指标变化对比 |
3.4 两组患者变换体位呼吸相关参数改变 |
3.5 巡回护士及麻醉医师对手术体位感受评分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尿路其他手术中的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器械及材料 |
1.3 手术体位 |
1.4 手术过程 |
2.结果 |
2.1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治疗双J管滞留中的应用 |
2.2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输尿管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2.3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肾结石中的应用 |
2.4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膀胱根治性性切除+原位新膀胱输尿管、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35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膀胱结石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手术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10)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膀胱结石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三组治疗前后MFR及Ur比较 |
2.3 术后随访情况 |
3 讨论 |
四、经皮膀胱穿刺取石术(附2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D]. 李成柏. 苏州大学, 2020(02)
- [2]微创经皮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86例报告[J]. 吴石萍,王小勇,赖炳旺,廖鹏.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02)
- [3]经皮膀胱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儿童膀胱结石的临床应用[J]. 拉巴平措,达娃琼达,郭建兵,吴小荣,次仁顿珠,李卫江,张进,夏磊,陈奇,薛蔚. 上海医学, 2021(07)
- [4]后腹腔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的应用分析[J]. 高勤磊,李庆文,丁宏毅,吴正凯,庄志亮.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1(03)
- [5]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MP)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20-30mm)的疗效对比[D]. 汪英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6]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D]. 王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两种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儿童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对比[D]. 阿不力孜·司马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8]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D]. 丁德茂.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9]膀胱镜直视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35例效果分析[J]. 彭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4)
- [10]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膀胱结石的效果比较[J]. 祝丹,唐曦,汪益民. 山东医药,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