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模糊择近原则的水面舰艇类型识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冉坤[1](2020)在《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学聚焦气象情况和大气变化规律的研究并为人们预报天气。从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到农业灾害再到军队的军事作战甚至到地球家园的保护,气象学在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对气象学的研究。词汇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元素,只有准确理解气象词汇的意思,才能掌握气象科技文本的含义,气象学词汇的翻译对于理解气象科技语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的具体实例,探讨不同类别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本文将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气象词汇划分为四类,分别为气象学专业词汇、专业化的普通词汇、空缺词和缩略词。根据分类笔者对专业词汇提出了直译法、直译加注法、仿译法;对普通词汇提出了直译法、词义引申法、增译法;对空缺词提出了音译法;对缩略词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以上翻译方法的使用能够使气象词汇的含义更加明确,传递出的气象信息更准确,从而帮助作战人员精准掌握气象状况并顺利制定良好的作战计划。这不仅符合科技文本忠实性的翻译原则,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帮助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
张天伦[2](2019)在《基于OODA环的作战机会与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战机会与风险的分析对作战筹划阶段提供了帮助,基于OODA环分析作战机会与风险有重要意义。所以需要一种能够预测作战机会与风险的强有力手段,对作战机会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确保有的放矢。本文首先对作战筹划的概念做了说明,基于网络作战对抗,提出了一种联合作战筹划的流程:提出重要的决策点、生成敌我作战网络、作战网络量化分析、权衡筛选作战分析。并且基于此流程,阐述了作战单元和作战过程的概念,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目标、传感单元、决策单元和影响单元的复杂作战网络建模方法(TSDI);根据网络模型的生成规则构建了敌我作战网络,作战网络中相互配合、密切协同的节点可组成OODA环,达到体系作战的目的。同时将作战网络中节点相关数据存入数据库中以作专家系统的事实,也为作战机会与风险中专家打分提供了依据。引入CLIPS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根据作战网络的信息构建事实库和规则库,采用正向推理宽度优先搜索设计推理机,经过规则推理引擎识别OODA环,将CLIPS通过动态链接库嵌入方式实现与C++的混编,采用Qt平台开发,数据库系统平台选用MySQ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首次完成了基于规则推理的OODA环系统实现。提出了从规则推理的OODA环中观测、决策和打击这三个方面识别作战机会和风险,确立了作战机会和风险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两层次的作战机会与风险评估体系,对指标权重量化分析,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的作战机会风险评估模型,为评估部队作战方案的合理性提供了评估指标,并给出机会和风险应对建议。
刘新宇[3](2019)在《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及其在海上交通中的仿真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多机器人编队的研究是当下机器人技术的两个热点,具有良好地发展潜力。现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基于机器人的导航和协作,例如军事救援、航海勘察,家庭服务等诸多高科技领域。然而,大多数的工作仍着眼于环境信息已知,并且不存在动态障碍物环境下的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动态环境下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用于动态环境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的蚁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路径累计转折角大、对环境变化适应性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自适应动态路径规划方法、多机器人自主路径规划算法及其在航海领域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未知环境下的蚁群-聚类自适应动态路径规划方法。依据聚类算法对环境复杂程度的准确判别自动改变寻优半径,达到充分利用机器人有限的计算能力,提高收敛速度的目的;通过识别对角障碍,生成虚拟障碍,确保规划的路径不穿过对角障碍;最后,通过平滑机制对搜索的动态路径做平滑优化处理,有效的降低了路径长度,减少了累计转折角。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根据障碍的复杂程度自动选择合适的搜索半径,完成路径的动态规划,体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好的综合路径优化性能。2.研究了动态环境下多机器人三角形编队的路径规划问题。基于动态未知环境下单个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多机器人三角队形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针对第三章单机器人在局部搜索半径的选择,论文将聚类法和占空比方法用模糊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模糊化权值分配,使得算法能够更合理的选择局部搜索半径;多机器人之间协调策略采用领航跟随者法;最后仿真实验实现了多机器人群体在实时路径规划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3.适用于航海领域的自主路径规划算法设计。针对无人水面舰艇在动态环境中自主避碰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海图栅格化的基于蚁群-聚类的自主路径规划方法。采用S-57电子海图建立了海洋环境栅格化模型;然后根据无人水面舰艇的特性对算法进行改进,使得该方法能够适应海洋环境动态变化;与传统的全局路径规划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进行动态路径规划,提高了无人舰艇的水面动态路径规划能力和行驶安全性。
包家钰[4](2019)在《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孙子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伴随信息与空权时代的同步到来,现代战争形态和武装力量的发展经历深刻变化。为适应现代战争趋势、全面替换老旧战机,美自2001年正式启动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拟打造一型多用途且具备体系作战能力的通用化空战平台,服役美空军、海军与海军陆战队,至2030年将占美军战术战机编制的90%,成为美军未来空中力量的代名词。这款发端于网络中心战理论、成熟于空海一体战构想、应用于美重返大国竞争的新型空战平台折射出了美空中力量战斗力建设的转型,并随项目国际合作的推进,深入亚太地区,展开前沿部署,形成军事威慑。基于以上认识,除第一章专门阐明研究目的意义、基本概念及方法思路外,本文主体分三部分。其中,第二、三章从美军战术战机的发展背景出发,结合近年来美官方文献,梳理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生成与检验情况,通过指标分析、效能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型机战斗力形成与发挥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及存在不足;第四章根据美在研发、武装与作战等方面的具体构想与做法,分析F-35型机战斗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原理,以探其作战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第五章则结合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总结隐形战机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以鉴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能力建设。
陈菁,何心怡,张思宇,程善政[5](2018)在《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武器系统火力通道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水面舰艇编队多目标反潜复杂问题,研究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武器系统火力通道组织模型。首先从战场环境和反潜武器两方面、共6个属性对火力通道组织方案进行可攻性判断;然后将方案的攻击时效性、命中概率和指挥协同难度作为评估指标,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火力通道组织优选;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为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武器系统作战指挥辅助决策提供基础。
董倩[6](2018)在《基于行为树的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战行动规划是依据给定的目标状态,在初始状态和武器资源的限制下对动作进行推理,形成一组合理且不相冲突的行动序列。作战行动规划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体作战效能,作战行动规划面临着提高规划效率、适应动态环境和保证灵活性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灵活,可根据战场态势、作战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作战行动规划模型。传统的基于多Agent系统的作战行动规划方法实现难度较高,对军事人员经验知识采纳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行为树的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方法。该方法以空中作战为背景,在分析空中作战过程及传统作战规划方法后,建立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模型结构框架,顶层智能规划负责任务的生成、删除与更新,底层智能规划负责任务的实现。本文重点对顶层智能规划进行了建模与实现,首先通过行为树构建顶层规划模型,基于顶层规划的模型设计框架,构建动作实现模型和计算模型。其次,构建接口框架,并通过动态链接库封装顶层智能规划模型。最后形成顶层智能规划脚本用于驱动仿真推演,实现分层智能规划。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从空中作战过程和现有的典型的作战行动规划文献分析出发,建立了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建模总体设计。第二,重点针对顶层智能规划的灵活性、动态性和易修改性的特点。分析顶层智能规划的状态集和动作集,构建基于行为树的顶层规划模型。第三,基于顶层规划模型结构框架,采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各动作函数及相关计算函数。第四,从分层规划的角度设计并实现分层智能规划接口框架,实现顶层规划为底层规划提供指导,底层规划为顶层规划提供支撑的功能。并通过脚本语言实现智能规划脚本。第五,通过仿真推演,设计典型的空中作战仿真想定来对分层智能规划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季澄[7](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陈颜辉[8](2017)在《水面舰艇综合防御鱼雷行动与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围绕水面舰艇综合防御鱼雷行动特点,从防御过程、目标信息和组织规模三个角度阐述了防御行动的划分方式。针对现代水面舰艇防御鱼雷技术的发展,指出多种对抗手段综合防御、目标信息的探测与处理、基于弱信息的鱼雷防御是三个主要技术突破方向。从作战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水下自防御系统的基本概念,明确减少人工干预的关键点。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水面舰艇的综合防御鱼雷方法、正确把握综合防御鱼雷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孙林[9](2017)在《CGF中的指控行为建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指挥控制在作战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指挥控制建模是CGF行为建模的重要应用领域。针对当前CGF中指控行为建模领域普遍存在的建模难度大、使用灵活性差、扩展性不足、对作战的不确定性与对抗性考虑不足等问题,论文以为CGF中指控行为建模提供通用框架、方法和工具支撑为目标,重点围绕指控行为建模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可灵活扩展的指控行为模型框架通过对指挥控制的内涵与过程的研究分析,论文明确提出CGF指控行为模型必须具备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针对已有的CGF行为模型框架的问题,构建了包含情报收集与处理、智能推理、通用任务管理、任务规划和协同五个主要模块的CGF指控行为模型框架,明确了各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指出当前需要重点突破三项关键技术:高效灵活的智能推理、通用任务描述与管理和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对抗规划。(2)设计了一种面向指控的智能推理模型针对实际作战仿真应用中,已有推理决策方法推理效率低、模型灵活性不足等问题,论文设计了一种面向指控的智能推理模型。模型采用基于规则的知识库结构,允许为每个实体灵活配置知识库及其作战规则,降低了知识准备的难度和工作量。为提高规则使用的灵活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事实、规则和行动的知识表示方法,并划分了七种事实分类,允许用户在规则触发的不同阶段重用规则。结合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推理算法设计,模型能够降低知识库的使用频率,减少每次推理所检查的规则数量,提高推理效率。最后,论文设计了模型在仿真应用中的运行机制,并基于一个空海对抗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所具备的灵活、高效、可扩展的优点。(3)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型分层任务网的任务描述和管理方法作战任务的描述和管理是CGF指控行为建模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分层任务网(HTN)对作战任务间关系和环境影响描述能力不足的问题,论文在经典分层任务网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关键任务、阶段和退出条件三个概念,提出基于扩展型分层任务网(Extended 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E-HTN)的任务描述方法,增强了对复杂作战任务的描述能力。进一步,为解决现有指挥控制行为模型中任务模型使用灵活性差、可扩展性不足和建模难度大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E-HTN的任务管理方法,为CGF提供灵活的组合任务定义和统一的任务管理服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HTN的任务描述和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任务模型的重用性和使用灵活性,降低了建模的工作量。(4)提出了一种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动态对抗HTN规划算法:AHTN-R针对当前CGF指挥控制中的规划方法对作战的不确定性和对抗性考虑不足的缺点,论文基于E-HTN的任务描述方法,提出了改进的对抗分层任务规划算法AHTN-R,以解决动态环境中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对抗规划问题。AHTN-R采用状态估计方法评估当前对手可能的状态,降低环境部分可观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为了解决动态环境中的任务失败与重规划问题,AHTN-R采用基于E-HTN的失败任务监视和基于备选方案优先级的任务修复策略,减少了消耗资源的数量,提高了任务规划的成功率。实验结果表明AHTN-R在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动态对抗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性能。(5)设计并开发了指控行为建模工具基于对指控行为框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设计并开发了指控行为建模工具。首先明确了指控行为建模工具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总体结构和指控行为模型运行流程;其次,给出了任务组件开发模块、作战规则编辑模块和任务编辑模块的详细设计;最后以“联合进攻与防御”为案例,进行了指控行为模型开发和仿真结果分析,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
王新伟[10](2017)在《海军水面舰艇官兵训练伤发生特点与干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国家海军战略由近海防御转向远海护卫,海军军事训练和作战任务繁重,军事训练伤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日益凸显。但是,我国目前关于海军水面舰艇官兵的训练伤研究较少,可借鉴的其他国家研究成果和经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影响海军训练伤危险因素复杂且特殊,急需开展相关研究,减少海军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目的】了解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官兵训练伤发生现况和管理状况,分析影响海军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以期有助于卫生机构和训练机构识别军事训练危险因素,改进训练模式,进从而提高作业能力,达到健康维护和健康强健目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海军训练伤管理和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案例,找出军事训练伤方法,界定军事训练伤(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MTIs)、骨骼肌肉损伤(Musculoskeletal Injuries,MSIs)和骨骼肌肉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概念及其关系,确定训练伤危险因素的7个方面:个体因素、体能素质和活动量、行为习惯、训练组织、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N和S部队驱逐舰、护卫舰、登陆作战舰船和勤务舰船四类水面舰艇进行随机整群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由专人分发调查表、专人负责审核后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934份。(三)统计分析首先对MTIs、MSIs和MSDs发生率、训练伤类型、受伤情境以及年龄、身份等层面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并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地域、身份、年龄、舰艇类型、工作岗位和危险因素之间MTIs、MSIs和MSDs发生率差异。最后,分别以MTIs、MSIs和MSDs为应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1、MTIs的总体发生率为47.2%,其中北方部队官兵(54.9%)显着高于南方部队(39.2%);军事训练伤类型主要是擦伤(24.0%)、肌肉损伤(18.5%)、关节扭伤(18.1%)、韧带损伤(14.4%)和腰间盘突出(11.5%)等。2、勤务舰船(59.9%)的MTIs发生率显着高于护卫舰(43.2%)和登陆舰船(39.7%)(P<0.05),驱逐舰(50.9%)官兵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登陆舰船(39.7%)(P<0.05)。3、<20岁官兵的MTIs发生率显着低于25<30岁、30<35和≥35岁年龄组官兵(P<0.05),≥35岁官兵军训伤发生率显着高于20<25岁官兵(P<0.05);≥15年军龄官兵的发生率显着高于<5年官兵(P<0.05)。4、义务兵(39.7%)的MTIs发生率显着低于士官(50.3)(P<0.05);BMI正常官兵(44.04%)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超重者(59.13%)(P<0.05)。5、MSDs的发生率为21.82%,发生部位前五位的是腰背部、膝盖、颈部、肩部和脚踝,发生MSDs未进行任何治疗的占58.0%。6、已婚官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官兵MTIs、MSIs和MSDs发生率较高,但(非)独生子女MTIs、MSIs和MSDs发生率无区别。(二)单因素分析结果1、MTIs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地域、年龄、身高、身份、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军龄、BMI、健康状况自评、每周体能训练时间、三千米成绩、俯卧撑成绩、外伤史、饮酒频率、每月醉酒次数、是否系统学习训练伤防护知识、是否有医务人员现场保障、训练后放松活动、训练时连队战友保护、航行期间心理医师保障、航行期间受伤救治及时、失眠、睡眠不足、困倦感、舰艇类型、舰艇生活感受、舱室通风、噪音影响、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和抑郁状态。2、MSIs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年龄、身份、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军龄、BMI、健康状况自评、三千米成绩、俯卧撑成绩、其他体育活动、外伤史、饮酒频率、每月醉酒次数、是否系统学习训练伤防护知识、是否有医务人员现场保障、训练后放松活动、训练时连队战友保护、航行期间心理医师保障、航行期间受伤救治及时、失眠、睡眠不足、困倦感、舰艇类型、舰艇生活感受、舱室通风、噪音影响、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焦虑情绪、抑郁状态。3、MSDs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年龄、身份、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独生子女、军龄、BMI、健康状况自评、体育活动量比较自评、每周低强度活动次数、三千米成绩、俯卧撑成绩、其他体育活动、外伤史、久坐时间、身体拉伸、饮酒频率、是否系统学习训练伤防护知识、是否有医务人员现场保障、准备活动是否出汗、训练后放松活动、训练时连队战友保护、航行期间心理医师保障、航行期间受伤救治及时、失眠、睡眠不足、困倦感、舰艇类型、舰艇生活感受、舱室通风、噪音影响、精神状态、焦虑情绪、抑郁状态。(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MTIs、MSIs和MSDs进行多因素分析,MTIs有13个危险因素,其中MSIs和MSDs分别有9和12个危险因素相关。各影响因素与MTIs、MSIs和MSDs的关系分别为:1.个体因素:年龄是MTIs和MSDs发生的促进因素;BMI≥25是MTIs和MSIs的促进因素,OR值是分别为1.586(1.223-2.057)和1.448(1.137-1.843);文化程度与MTIs、MSIs和MSDs发生无关;外伤史是MSIs和MSDs的促进因素,OR值是分别为1.421(1.005-2.009)和1.683(1.105-2.562)。2.体能素质和活动量:三千米成绩良好和优秀是MTIs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577(0.359-0.928)和0.508(0.298-0.865);三千米成绩几个和良好是MSDs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517(0.326-0.819)和0.603(0.367-0.99);参加其他体育活动是MSDs促进因素,OR值是为1.326(1.011-1.738)。3.行为习惯:吸烟与否与MTIs、MSIs和MSDs发生无关,但每月有醉酒是MTIs的促进因素,OR值是为1.256(1.013-1.557);身体拉升是MSDs的保护因素,OR值是为0.623(0.44-0.882)。4.训练管理:训练时有医务人员保障是MTIs和MSIs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06(0.557-0.895)和0.757(0.601-0.954);受伤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是MTIs、MSIs、和MSDs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57(0.503-0.86)、0.623(0.481-0.807)和0.651(0.491-0.863)。5.睡眠:失眠是MSIs和MSDs的促进因素,OR值分别为1.425(1.164-1.745)和2.012(1.529-2.648);每周≥1次困倦感是MTIs、MSIs和MSDs促进因素,OR值分别为1.527(1.243-1.875)、1.285(1.043-1.582)和2.155(1.631-2.848)。6.心理因素:焦虑情绪是MSDs的促进因素,OR值是为1.75(1.235-2.479)。7.环境因素:严重和较严重的噪音是MTIs、MSIs和MSDs促进因素,OR值分别为1.377(1.118-1.695)、1.425(1.164-1.745)和1.569(1.2-2.051)。【结论】1、根据有氧适能、肥胖二者与骨骼肌肉疾患(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需要加强有氧适能训练,控制官兵超重人群比例。2、合理进行医学干预,做好训练医务监督保障。从建设专业训练保障队伍入手,做好训练保障工作加强训练医学干预,如强化训练知识宣教,注重恢复技能培训,做好训练后恢复和受伤后及时救治等工作。3、科学制定训练计划,采用科学训练方法。结合环境、官兵身体状况、训练科目等情况,制定适当训练计划,并对训练量和强度的安排进行调控循序渐进地进行准备性力量训练、增强型力量训练和保持性力量训练,提高官兵身体素质。4、建立体能素质科学筛查和评价体系。要强调体能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体能素质训练的竞技性和评比性,注重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进行高效的训练;根据社会、经济进步人群体能素质的变化,采用科学指标评价体能素质,如基本运动功能筛选、训练和评价。5、严格把控新兵入伍心理、个性、外伤史等筛查,严格兵源质量把控。6、改善官兵生活环境,消除噪音等环境因素影响。7、注重官兵心理调适,消除官兵焦虑等不良心理。通过加强心理咨询人员配备和开展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官兵心理健康干预,做好官兵心理健康监测,并科学地调适官兵心理。
二、基于模糊择近原则的水面舰艇类型识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模糊择近原则的水面舰艇类型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任务文本中词汇特点分析 |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
2.4 翻译工具及参考文献的准备 |
2.5 翻译计划 |
3.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分类 |
3.1 气象学专业词汇 |
3.2 专业化的普通名词 |
3.3 空缺词 |
3.4 缩略词 |
4.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汉译方法 |
4.1 气象学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 |
4.1.1 直译法 |
4.1.2 直译加注法 |
4.1.3 仿译法 |
4.2 专业化普通名词的翻译方法 |
4.2.1 直译法 |
4.2.2 词义引申法 |
4.2.3 增译法 |
4.3 空缺词的翻译方法 |
4.4 缩略词的翻译方法 |
4.4.1 直译法 |
4.4.2 意译法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2)基于OODA环的作战机会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基于OODA环的作战体系对抗建模 |
2.1 OODA环概述 |
2.2 OODA环的四个阶段 |
2.3 网络作战体系对抗的OODA模型构建 |
2.4 基于规则推理的OODA环构建 |
2.5 基于CLIPS专家系统实现OODA环推理 |
2.6 本章小结 |
3 作战筹划中作战网络模型的构建 |
3.1 作战筹划概述 |
3.2 作战筹划阶段的流程框架 |
3.3 作战单元及作战过程 |
3.4 基于TSDI方法的作战网络模型构建 |
3.5 作战网络对比试验分析 |
3.6 基于规则推理识别作战网络中的OODA环 |
3.7 本章小结 |
4 作战机会与风险评估 |
4.1 作战机会与风险概述 |
4.2 作战机会与风险分析 |
4.3 作战机会与风险评估方法 |
4.4 案例中红方作战机会与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3)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及其在海上交通中的仿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机器人技术概述 |
1.1.1 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
1.1.2 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4 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 |
2.1 概述 |
2.2 路径规划研究的主要方法 |
2.2.1 经典方法 |
2.2.2 进化和混合方法 |
2.3 经典算法与混合算法的对比 |
2.4 总结和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未知环境下的蚁群-聚类自适应动态路径规划 |
3.1 问题描述与问题分析 |
3.2 栅格模型的建立 |
3.2.1 栅格法 |
3.2.2 动态障碍环境设置 |
3.3 蚁群算法基本思想 |
3.3.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
3.3.2 蚁群算法的特点及缺点 |
3.4 聚类算法基本思想 |
3.4.1 聚类算法的特点及缺点 |
3.5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自适应动态路径规划 |
3.5.1 蚁群算法的改进 |
3.5.2 具体实现方法 |
3.6 仿真与分析 |
3.6.1 动态性能比较 |
3.6.2 平滑性能测试 |
3.6.3 搜索半径选择规则对优化指标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环境下三角形刚性编队的路径规划 |
4.1 问题描述 |
4.2 环境建模 |
4.3 三角队形控制策略 |
4.4 蚁群算法的改进 |
4.4.1 模糊控制基本思想 |
4.4.2 占空比策略 |
4.4.3 MAX步长策略 |
4.4.4 避障方法 |
4.5 具体实现方法 |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IS系统海上船舶智能动态路径规划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5.2 海洋环境模型的建立与表示 |
5.2.1 电子海图数据提取 |
5.2.2 海洋模型的建立 |
5.2.3 实验船舶大小与电子海图栅格化 |
5.3 具体实现方法 |
5.4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局限 |
第二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规划 |
2.1 战机发展沿革 |
2.1.1 吸取越战经验,重视战术战机 |
2.1.2 着眼制空威胁,发展隐形战机 |
2.1.3 适应联合构想,打造通用平台 |
2.1.4 逐步升级战力,批次替换成军 |
2.2 战机作战能力规划 |
2.2.1 集成现役弹药,瞄准多域作战 |
2.2.2 强调隐形技术,寻求战略威慑 |
2.3 体系作战能力规划 |
2.3.1 集成信息优势,获取战场情报 |
2.3.2 依托数据链路,支持体系作战 |
第三章 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检验现况 |
3.1 战机战力发展成效 |
3.1.1 升级软件配置,快速形成战力 |
3.1.2 发挥隐形优势,强化亚太部署 |
3.2 战机战力发展局限 |
3.2.1 虽实现批量服役,但实际战备效能有待提升 |
3.2.2 虽实现平台通用,但单机空战能力有所弱化 |
3.3 体系作战能力检验 |
3.3.1 链接海战网络,形成战术优势 |
3.3.2 推动机舰整合,升级海基战力 |
3.3.3 转变战术角色,主导火力运用 |
第四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解析 |
4.1 立足发展,采取“需求+技术”的研发模式规划战力 |
4.1.1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路径转变,以明确战斗力发展 |
4.1.2 技术因素推动军事需求升级,以促进战斗力质变 |
4.2 数据支撑,采取“平台+武器”的武装模式形成战力 |
4.2.1 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武器平台,形成标准化战力 |
4.2.2 以平台为中心,丰富武器配置,形成多样化战力 |
4.3 基于体系,采取“信息+火力”的作战模式强化战力 |
4.3.1 补充前线作战网络,协同多域平台火力 |
4.3.2 打破军种界限桎梏,整合空海作战体系 |
第五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启示 |
5.1 适应趋势,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
5.1.1 需求牵引,划定战斗力发展路径,跨领域集成技术优势 |
5.1.2 注重软件,适应战斗力因素转变,加快数据化基础建设 |
5.2 体系建设,优化武器装备功能结构 |
5.2.1 信息赋能,协同多领域战术平台,发挥体系作战优势 |
5.2.2 节点链接,强化装备体系化功能,着力弥合军种界限 |
5.3 聚焦影响,谋求主战平台战力延伸 |
5.3.1 基于军工贸易,以点牵线,引领装备发展趋势 |
5.3.2 深化军事合作,以线构面,强化区域政治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武器系统火力通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编队火力通道组织原则 |
2 编队火力通道组织方法 |
3 火力通道可攻性判断 |
4 编队火力通道组织方案多目标决策 |
4.1 火力通道组织方案评估指标与决策矩阵 |
4.2 熵值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模糊矩阵 |
4.3 最优火力通道组织方案确定 |
5 仿真分析 |
6 结束语 |
(6)基于行为树的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空中作战行动智能规划的重要性 |
1.1.2 空中作战行动规划面临的挑战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作战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空中作战仿真系统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建模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建模需求分析 |
2.1.1 空中作战过程分析 |
2.1.2 基于仿真推演的分层智能规划需求分析 |
2.2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建模总体设计 |
2.2.1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模型结构框架 |
2.2.2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模型设计框架 |
2.2.3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交互接口框架 |
2.3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关键技术 |
2.3.1 行为树建模 |
2.3.2 动态链接库 |
2.3.3 脚本语言 |
2.4 仿真推演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行为树的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建模 |
3.1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分析 |
3.1.1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的主要功能 |
3.1.2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原则 |
3.1.3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要素分析 |
3.2 行为树形式体系分析 |
3.3 基于behaviac的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模型设计 |
3.3.1 behaviac简介 |
3.3.2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模型设计 |
3.3.3 模型设计框架代码的生成 |
3.4 基于动态链接库的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实现 |
3.4.1 加载和执行行为树流程 |
3.4.2 任务规划Agent动作集实现 |
3.4.3 实时监控Agent动作集实现 |
3.4.4 数据结构完善及相关计算函数实现 |
3.4.5 动态链接库与规划脚本的交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ua的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实现 |
4.1 Lua脚本语言简介 |
4.2 空中作战分层智能规划接口实现 |
4.2.1 基本概念 |
4.2.2 基本接口函数 |
4.3 空中作战行动顶层智能规划Lua脚本实现 |
4.3.1 脚本执行流程 |
4.3.2 脚本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实现 |
5.1 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仿真推演流程 |
5.2 空中作战想定编辑 |
5.3 仿真推演及分析 |
5.3.1 仿真推演设置 |
5.3.2 仿真推演运行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任务规划agent动作集实现函数 |
附录 B 实时监控agent动作集实现函数 |
附录 C 蓝方行动规划结果 |
(7)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概念界定与探析 |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尾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CGF中的指控行为建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指挥控制描述模型研究现状 |
1.2.2 CGF行为建模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GF中的指控行为模型框架研究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指挥控制的内涵和过程分析 |
2.2.1 指挥控制内涵分析 |
2.2.2 指挥控制过程分析 |
2.3 CGF中的指控行为建模需求分析 |
2.3.1 CGF行为模型框架 |
2.3.2 指控行为建模需求分析 |
2.4 指控行为模型框架设计 |
2.4.1 指控行为模型框架总体结构设计 |
2.4.2 指控行为模型框架中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指控的智能推理模型 |
3.1 引言 |
3.2 指控行为模型中推理决策问题分析 |
3.3 基于规则的智能推理模型设计 |
3.3.1 总体结构和功能设计 |
3.3.2 知识表示与知识库结构设计 |
3.3.3 智能推理模型的推理机制设计 |
3.4 智能推理模型运行机制设计 |
3.4.1 作战规则数据导入 |
3.4.2 知识库预处理 |
3.4.3 仿真中的推理运行 |
3.5 仿真实验 |
3.5.1 实验想定与初始设置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扩展型分层任务网的任务描述与管理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作战任务定义与关系描述 |
4.2.1 作战任务定义和分类 |
4.2.2 作战任务间的关系 |
4.2.3 作战任务与环境的关系 |
4.3 基于E-HTN的任务描述方法研究 |
4.4 基于E-HTN的任务管理方法研究 |
4.4.1 通用任务管理器框架设计 |
4.4.2 通用任务管理器的任务调度算法 |
4.5 仿真实验 |
4.5.1 实验想定 |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扩展型分层任务网的动态对抗规划算法 |
5.1 引言 |
5.2 RTS游戏中对抗规划问题分析 |
5.3 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动态对抗HTN规划算法 |
5.3.1 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动态对抗HTN规划问题形式化描述 |
5.3.2 部分可观条件下的AHTN-R算法框架 |
5.3.3 基于备选方案优先级的任务修复策略 |
5.3.4 基于状态估计的信念状态生成策略 |
5.4 仿真实验 |
5.4.1 实验想定与初始设置 |
5.4.2 完全可观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3 部分可观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指控行为建模工具设计、开发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指控行为建模工具设计 |
6.2.1 总体功能设计 |
6.2.2 运行流程设计 |
6.2.3 模块详细设计 |
6.3 应用实例及分析 |
6.3.1 作战想定 |
6.3.2 仿真应用开发 |
6.3.3 仿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AHTN算法 |
(10)海军水面舰艇官兵训练伤发生特点与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目的和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海军水面舰艇官兵军事训练伤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思路 |
二、问卷设计原则 |
三、问卷拟制过程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六、小结 |
第二部分 海军水面舰艇官兵军事训练伤调查分析 |
一、调查人群人口学特征 |
二、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分析 |
一、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二、MTIs、MSIs发生率和MSDs患病率单因素分析 |
三、MTIs、MSIs发生率和MSDs患病率多因素分析 |
四、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海军水面舰艇官兵训练伤防治策略和建议 |
一、加强有氧适能训练,控制官兵超重人群比例 |
二、合理进行医学干预,做好训练医务监督保障 |
三、科学制定训练计划,采用科学训练方法 |
四、建立科学体能素质筛查和评价体系 |
五、做好新兵入伍时的外伤史、心理等筛查 |
六、改善官兵生活环境,消除噪音等环境因素影响 |
七、注重官兵心理调适,消除官兵焦虑等不良心理 |
八、小结 |
第五部分 总结 |
一、研究主要成果 |
二、创新点和特色 |
三、研究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问卷 |
综述 我国军事训练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基于模糊择近原则的水面舰艇类型识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D]. 冉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2]基于OODA环的作战机会与风险分析[D]. 张天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及其在海上交通中的仿真应用[D]. 刘新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D]. 包家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武器系统火力通道组织研究[J]. 陈菁,何心怡,张思宇,程善政.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8(06)
- [6]基于行为树的空中作战行动分层智能规划方法研究[D]. 董倩.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水面舰艇综合防御鱼雷行动与技术发展[A]. 陈颜辉. 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 2017
- [9]CGF中的指控行为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 孙林.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海军水面舰艇官兵训练伤发生特点与干预策略研究[D]. 王新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