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似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1](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孙庆华,王磊,王聪,王乾,吴伟明,赵媛媛,王喜萍,董潇男,周彬,唐闽[2](2020)在《基于确定学习及心电动力学图的心肌缺血早期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肌缺血早期检测是心血管疾病领域重要且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心电动力学图(Cardiodynamicsgram,CDG)开展心电图正常及大致正常时的心肌缺血早期检测研究. 1)在分析已有基于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检测方法所取得的进展及不足基础上,构建一个既有心电图发生缺血性改变、又有心电图正常及大致正常、且包括经冠脉造影检验为冠脉阻塞性病变和非阻塞性病变的较大规模心肌缺血数据集. 2)针对上述数据集中393例心电图正常及大致正常患者,利用确定学习生成每份心电图的心电动力学图,提取对心肌缺血和非缺血具有显着区分能力的心电动力学特征.并以冠脉狭窄50%为缺血标准,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肌缺血检测模型. 3)针对上述试验中假阳性病例,利用由确定学习生成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心电动力学图进行逐例分析,发现其中许多假阳性存在慢血流现象(即冠脉非阻塞性病变).对这些慢血流病例重新进行缺血标注,以改善心肌缺血数据集标注精度.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构建了更为准确的心肌缺血检测模型,其缺血检测结果:灵敏度90.1%、特异度85.2%、准确率89.0%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 0.93.综上,本文所构建的较大规模心肌缺血数据集可为心肌缺血检测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且构建的心肌缺血检测模型对心电图正常及大致正常患者具有较强的缺血检测能力;特别是,由确定学习生成的心电动力学图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有助于发现缺血数据标注的偏差和模型的错误,提高心肌缺血检测准确率.
吴伟明[3](2020)在《基于采样数据的确定学习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动态或者非平稳环境机器学习问题成为当前人工智能热点前沿热点。这里的“动态”主要指其环境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如工程、生物、医学、经济、天文等领域所涉物理过程天然构成的开放动态环境。然而在开放动态环境中,因传统机器学习的封闭静态假设不再满足,动态学习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动态环境机器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向是研究对在工程、医学等动态过程中采样获得的时间序列的建模、识别、分类等问题。本文将从系统与控制角度开展动态环境机器学习的研究。本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产生的、具有周期或回归性质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确定学习的时间序列建模与回归新方法。从系统与控制角度,该问题属于非线性系统辨识难题。确定学习方法通过解决持续激励(PE)条件的满足及预先验证,实现了对沿着周期或回归轨迹(连续信号)的非线性系统动态的局部准确神经网络辩识。本文将把该问题扩展到基于时间序列(采样数据)的确定学习。通过Lyapunov设计的权值更新律,产生的学习误差系统形成了具有与连续确定学习对应的离散线性时变(LTV)形式的识别误差系统。然而,上述连续LTV系统在持续激励条件满足时指数稳定的性质由Anderson、Narendra等给出证明,现有文献中并没有针对这类离散线性时变系统的指数稳定性证明结果。针对这一控制理论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离散输入状态稳定小增益理论(discrete ISS-small gain theorem)给出了具体的证明过程。首先,在持续激励条件下采用逆Lyapunov理论构造每一子系统的Lyapunov函数。其次,证明了每个子系统的Lyapunov函数均满足ISS-Lyapunov的性质,即这两个子系统满足输入状态稳定(ISS)。最后,根据上述两个互连的离散子系统的ISS性质,采用离散ISS下的小增益理论证明了整个离散LTV系统满足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性,这对于线性系统即为指数稳定性。上述离散LTV系统的指数稳定性证明,保证了沿时间序列轨迹神经网络权值的指数收敛到真值或最优值,进而实现对时间序列(采样)数据内在非线性动态的局部准确辨识。该方法的提出有效解决了采样数据这类时间序列的回归和建模问题。特别地,这种局部准确的动力学建模结果对后续的基于时间序列的识别、分类等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针对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产生的、具有周期或回归性质的时间序列,研究其识别与分类的问题(上述具有周期或回归性质的时间序列亦可称为动态模式,因而这也是动态模式识别问题)。由于这类时间序列数据表达的动态模式在实际动态过程中广泛存在,而且相比于传统静态模式有本质上的不同,该问题的研究充满挑战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基于确定学习的快速动态模式识别的基础上,研究对连续系统采样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快速识别问题。在采样数据框架下,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时间序列动态模式相似性定义,以及时间序列数据快速识别方法。上述快速识别机制是通过利用动态识别系统误差间接反映动态模式之间的内在动力学的差异程度。为保证准确识别,非相似模式的动力学差异需要满足一个假设条件(沿着轨迹的动力学差异在一定连续的时间区间内超过一定的幅值大小且符号不能改变)。然而,在基于连续信号的动态模式识别中,因无法利用过去的信息计算动态模式之间的动力学差异,难以在实际工程中验证这些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误识别,由于识别条件无法验证,进而难以分析发生误识别的原因。与之相比,在采样数据框架下,可以基于历史采样数据充分对比其动力学差异,验证动态模式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这种基于动力学差异的动态模式识别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在工程实际中将发挥重要作用。3)结构稳定性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提供了对动力学系统及其受扰系统的一种自然动态的分类关系。其原理在于,如果一个结构稳定的系统与其受扰系统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则两系统可以看成是同一类的系统。本文基于结构稳定性概念,探索动态模式识别新方法。然而,这个概念在实际中难以应用的原因之一是难以获取动力学的偏导信息。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基于确定学习的知识再利用机制近似表达沿着轨迹方向的动力学偏导信息。从而提出了基于结构稳定性的相似性定义,对模式间进行更细化的相似性描述。基于这种新的相似性定义,进一步给出了对应的动态模式识别的实现方法。通过与基于动力学差异的动态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更细化的识别场景下,基于结构稳定性的方法能得到更好的结果。4)最终,针对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早期检测等重大临床需求问题,开展基于动态环境机器学习的应用研究。本课题组基于由确定学习形成的心电动力学图(CDG)在心肌缺血检测方向上已开展多年研究。心电动力学图是对心电图(ECG)ST-T段的局部准确动力学建模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它与心脏复极过程的离散度相关,相比传统心电图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心电动力学图的时空离散度量化指标:一方面根据心电信号的物理时频特性提出心电动力学图的时间离散度指标,另一方面从非线性系统的混沌性分析角度提出心电动力学图的空间离散度指标。通过在北京阜外医院、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开展的心电动力学图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够在心电图大致正常时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检测。
张静[4](2021)在《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尤其50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增加,如今ACS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寻找简易、微创、敏感的ACS预测生化指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心病的关系在心血管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如何依据它们的含量评定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仍有争议。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联合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构建50岁以下ACS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通过早期诊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9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50例,同时选择同期于医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和Gensini积分。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清中Lp-PLA2(上转发光法)、RBP(免疫学测定法)、Hcy(免疫学测定法)和ox-LDL(酶联免疫法)实验室检测,并随访6个月后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患者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itic分析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LP-PLA2、RBP、Hcy和OX-LDL单独和联合预测ACS预后中的价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AMI组LVEF明显低于UA组和对照组,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UA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S患者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782、0.545、0.662和0.713,P均<0.05)。3.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得出:LVEF、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是MACE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4.LP-PLA2、RBP、Hcy和OX-LDL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MACE发生风险的模型为Y=0.943×(LP-PLA2>212.25μg/L)+1.511×(RBP>117.35 mg/L)+1.134×(Hcy>42.55μmol/L)+0.685×(OX-LDL>196.87μg/L)。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对ACS患者治疗后MACE发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919,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92.4%)。6.MACE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MACE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观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本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较为准确。结论Lp-PLA2、RBP、Hcy、ox-LDL水平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生化标志物,且四者联合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
李荣华[5](2020)在《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冠心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症状,持续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手术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标准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始终是临床心脏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一种经济、方便、无创的检测工具,但心电图除了对于心率失常的诊断十分准确以外,对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高。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电图ST-T段变化,即ST段和T波,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ST-T段特征,然而ST段变化影响因素多,例如轴偏移、心率、电极影响、体位变化等,导致特征点检测不准确,依靠ST段偏移来检测心肌缺血存在较大的误检率和漏检率。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在心肌缺血期间,心肌复极延迟,导致T波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双相型T波、倒置型T波或高尖型T波。针对T波的这种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波面积曲线来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工作有:首先,本文采取抛物线拟合法定位了 QRS波群波峰,随后比较了三种定位T波终点的算法:小波变换法、累积积分面积法、TRA算法,利用QT数据库中经过人工标注的ECG信号对三种算法检测T波终点的性能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累积积分面积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度,且计算简单,对采集噪声、基线漂移、T波形态变化具有鲁棒性。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累积积分面积法在检测T波特征点时的局限,即采用固定的RR’区间参数来确定T波特征点搜索区间,存在一定的误检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用于设置搜索边界,采用网格搜索策略优化参数,在QT数据库中进行的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最后,在准确定位了T波起点和终点之后,计算得到不同导联T波面积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曲线,并基于心肌缺血期间T波形态会发生特异性改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心肌缺血的检测方法——T波面积曲线(T-Wave Area Curve,TWAC)。该方法完全基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因此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势。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数据发现:TWAC的形态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正常人的TWAC形态规整平缓,而冠脉狭窄患者的TWAC形态多呈锯齿状,且狭窄越严重曲线波动越大;TWAC对检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心电图高。本文选择了 364个样本数据来验证TWAC的有效性,其中包括PTB数据库中的148例心梗患者和52例正常人的样本数据,还有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集的122例疑似心肌缺血患者和42例健康体检者的样本数据。实验结果表明,TWAC对心肌缺血诊断的整体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3.5%,准确率为84.0%。因此,该方法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心肌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评估方法。
骆莹莹,李家静,王大新[6](2019)在《心电图联合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心电图联合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6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2例心电图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心电图特点及其动态演变、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岁,均以突发性剧烈疼痛为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占75.0%,就诊时高血压占83.3%,D-二聚体大于5000ng/ml占75.0%;肌钙蛋白I正常占83.3%。心电图有下后壁、av R导联ST段抬高0.1m V以上居多。主动脉CTA显示DebakeyⅠ型、Ⅱ型;患者转归:死亡率为83.3%。结论:急性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当心电图表现高度疑似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后壁导联及av R导联ST段抬高时,及时进行D-二聚体,肌钙蛋白I及主动脉CTA检查,具有显着的鉴别诊断作用。
张歆[7](2019)在《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全球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2018年全国报告显示,我国CVD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因CVD死亡的人数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居各种疾病之首。在CVD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心肌标志物起到了重要的实验室支撑作用。尽管传统的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MB Isoform,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b)已不再是指南推荐的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选的心肌标志物,但这两种心肌标志物在我国使用依然很广泛,沿用CK-MB和Mb检测项目的临床实验室比例高达61.3%和98%。目前,高敏感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high-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assay,hs-cTn),包括hs-cTnT和hs-cTnI两种亚型,被2018年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及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推荐作为首选心肌标志物;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已被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及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作为诊断和预后判定重要的标志物。合适的参考人群对于建立参考区间至关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定义参考人群在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这也是建立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与其他临床检验项目的不同之处和难点所在。2018年发布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使用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实验室实践建议:美国临床化学协会和国际临床化学协会心脏生物标记物临床应用工作组的专家意见》(简称2018 AACC/IFCC标准),但仍存在不足,忽略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以及血脂异常这些重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与心肌标志物的重要性及广泛应用不相称的是,目前我国尚无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国家标准,各医疗单位使用的参考区间差异明显、来源不统一。大部分临床实验室使用的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来源于试剂厂家说明书,参考区间主要基于欧美人群的研究结果,由于存在种族差异,直接引用这些研究结果作为中国人群的参考区间值得商榷。以本国人群为基础建立的心肌标志物的参考区间是CVD预防、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建议建立符合本地人群的参考区间。我国尚未开展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系统研究和建立工作。基于人群建立的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后,进一步要考虑个体适用性的问题,通常以生物学变异、个体化指数(index of individuality,II)和参考改变值(Reference Changing Value,RCV)来评价,即通过心肌标志物的连续性检测得出正常人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幅度范围,为CVD诊治时的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临床关于其连续性检测变化幅度对于CVD状态的界定、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尚缺乏统一共识。2014年11月,欧洲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生物学变异研究工作组(EFLM WG-BV)启动了由欧洲6中心联合开展的生物学变异数据更新工作。但在2019年5月发布的EFLM数据库中,尚无hs-cTnT和hs-cTnI生物学变异数据,NT-proBNP生物学变异数据仅有一篇基于国外人群的研究;目前尚无基于我国人群的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数据,也无法评估基于我国人群建立的参考区间的个体适用性情况。鉴于CVD已成为社会的主要负担,普遍认为预防是解决CVD负担的关键,然而在社区识别高危人群仍然是一个挑战,而这些人可能受益于更积极的预防性治疗。随着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大幅提高,hs-cTnT在自然人群的检出率可达到66%,可以在很高比例的无临床CVD的社区人群中检测到亚临床心肌损伤。据国外研究报道,作为无创性的反映亚临床心肌损伤的标志物,hs-cTnT检测有很大的潜力。对于无临床CVD的社区人群,测定hs-cTnT有助于识别其中的CVD高风险人群,因其正处于CVD的临床前期和潜在可改变阶段,早期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控制疾病进展及改善预后。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关于hs-cTnT增高的决定因素的研究较少,并且纳入分析的相关影响因素有限。国外的一些危险因素研究并未在我国人群得到验证,而且由于人种差异,我国CVD危险因素不同于西方白种人。针对我国人群的hs-cTnT的分布特点,结合社会背景学的特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疾病情况特征,明确我国人群亚临床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综上,本研究将从基于群体的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基于个体适用性的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研究,探索自然人群hs-cTnT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CVD的预防、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我国CVD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沈阳地区表观健康人群(自述无已知CVD及相关疾病和用药史)作为筛选对象,包括: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排除近两个月献血输血、怀孕,招募问卷调查健康沈阳人。用于hs-cTnT和hs-cTnI筛选标准研究入组的分别为1848人和1728人,分别采用2018 AACC/IFCC标准和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建立hs-cTn第99百分位值URL;用于CK-MB、Mb和NT-proBNP参考区间研究的分别为932人、932人和955人。性别和年龄的分组标准参照CLSI的EP28-A3C推荐的Z-检验,采用Dixon规则排除离群值,采用非参数方法计算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和90%置信区间,CK-MB、Mb和NT-proBNP的参考区间上限采用第97.5百分位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两个亚组进行比较。第二部分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研究参照国际上的生物学变异研究,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采血一次,共6周。采用标准化流程,尽量减少并消除分析前变异,控制分析中变异,检测hs-cTnT、hs-cTnI和NT-proBNP。通过Cochran最大方差检验法和Dixon规则排除离群值,通过巢式方差分析(nested ANOVA)计算CVI和CVG及相应公式计算II和RCV。比较生物学变异结果与Westgard数据库和EFLM数据库的数据;通过Westgard数据库纳入标准(PI分数、MM分数以及分数和等)评估生物学变异结果的研究质量;比较国内外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研究的差异。第三部分自然人群hs-cTnT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以沈阳地区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年龄大于等于18岁无CVD(自述无已知CVD、心电图及血压测量正常)的常住居民1562人。采集社会背景学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疾病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NT-proBNP、叶酸、hs-cTnT)。按照第一部分建立的hs-cTnT男性<18ng/L和hs-cTnT女性<13ng/L的参考区间以及3ng/L的检测限将本人群分为检测限以下、可测和增高三组,比较三组人群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疾病情况的差异。通过hs-cTnT分布构成比和水平研究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模型)分组情况(10年预测风险小于5%定义为低危组,大于等于5%小于10%定义为中危组,大于等于10%定义为高危组)能否预测心肌的微小损伤;通过以hs-cTnT(hs-cTnT在检测限以下赋值为1.5ng/L)对数值为因变量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以hs-cTnT增高为因变量的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s-cTnT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第一部分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1.通过不同的筛选流程建立的hs-cTnT第99百分位值URLhs-cTnT的参考区间按照性别分组。如果应用2018 AACC/IFCC标准,hs-cTnT男性和hs-cTnT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90%置信区间)分别为19(17-20)ng/L和16(15-17)ng/L。如果加上单一的补充筛选标准,hs-cTnT男性和hs-cTnT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保持不变。如果应用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hs-cTnT男性和hs-cTnT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90%置信区间)分别为18(14-24)ng/L和13(11-16)ng/L。2.不同的筛选流程建立的hs-cTnI第99百分位值URLhs-cTnI的参考区间按照性别分组。如果应用2018 AACC/IFCC标准,hs-cTnI男性和hs-cTnI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90%置信区间)分别为18(13-19)ng/L和10(8-14)ng/L。如果加上单一的补充筛选标准,除了在血脂异常标准下hs-cTnI男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保持不变和超重和肥胖标准下hs-cTnI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保持不变,其余均降低。如果应用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hs-cTnI男性和hs-cTnI女性的第99百分位值URL(90%置信区间)分别为17(11-19)ng/L和7(6-11)ng/L。3.hs-cTn数值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在各年龄组,hs-cTn男性的第25百分位值、中位数、第75百分位值和第99百分位值URL均高于hs-cTn女性(hs-cTnI的50岁以上组p=0.037,其余各组p<0.001),且5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4.其他三种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结果与试剂说明书的数据比较CK-MB的参考区间按照年龄分组:≤40岁时CK-MB<2.49ng/mL,>40岁时CK-MB<5.41ng/mL,与试剂说明书的性别分组标准不同;Mb的参考区间按照性别分组:21ng/mL<Mb男性<60.38ng/mL,21ng/mL<Mb女性<41.99ng/mL,与试剂说明书的性别分组标准相同,但低于试剂说明书的数值;NT-proBNP的参考区间按照年龄分组:≤60岁时NT-proBNP<114ng/L,>60岁时NT-proBNP<248ng/L,与试剂说明书统一的标准不同。第二部分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研究1.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结果hs–cTnI的CVI(5.72%)和CVG(7.57%)、hs–cTnT的CVI(16.89%)和CVG(14.33%)小于Westgard数据库的数据;hs–cTnT相应的结果大于hs–cTnI;NT-proBNP的CVI(11.03%)和CVG(17.85%)与Westgard数据库的数据基本相同,但小于EFLM数据库的数据(CVI和CVG分别为25.1%和54.0%)。2.生物学变异结果的研究质量评估本研究专门用于研究生物学变异,纳入健康成人的数据,所有数据的中位数共同生成。hs-cTnI的PI分数为1;hs-cTnT和NT-proBNP的PI分数为2。MM分数都为4。hs-cTnI分数和为5,hs-cTnT和NT-proBNP的分数和为6。3.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的应用(RCV和II)结果hs-cTnI的II(0.76)、hs-cTnT的II(1.18)和NT-proBNP的II(0.62)均介于0.6和1.4之间。hs-cTnI的RCV在-16.38%和19.6%之间;hs-cTnT的RCV在-38.06%和61.5%之间;NT-proBNP的RCV在-26.32%和35.7%之间。hs–cTnT的RCV大于hs–cTnI的RCV。4.hs-cTnT、hs-cTnI和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RCV和II)与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比较hs-cTnT的CVG(14.33%)、hs-cTnI的CVI(5.72%)、CVG(7.57%)和RCV(-16.38%和19.6%之间)小于其他人群的研究;其他结果介于不同人群之间。第三部分自然人群hs-cTnT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hs-cTnT分布构成比和水平与China-PAR模型在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中,hs-cTnT在检测限以下、可测及增高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hs-cTn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hs-cTnT水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以hs-cTnT(hs-cTnT在检测限以下赋值为1.5ng/L)对数值为因变量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农村、教育程度、运动、高尿酸、高血糖、肾功能异常、肥胖、NT-proBNP与hs-cTnT(hs-cTnT在检测限以下赋值为1.5ng/L)对数值存在正向统计关联性(p值均<0.05);性别为女性、久坐时间、睡眠时间、叶酸与hs-cTnT(hs-cTnT在检测限以下赋值为1.5ng/L)对数值存在负向统计关联性(p值均<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s-cTnT增高的影响因素以hs-cTnT增高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aOR 1.124,95%CI 1.082,1.168)、农村(aOR 3.083,95%CI 1.268,7.496)、高血糖(aOR 4.574,95%CI 1.660,12.604)为hs-cTnT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久坐时间每天小于1小时(aOR 0.125,95%CI 0.022,0.707)为hs-cTnT增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与2018 AACC/IFCC标准相比,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筛查进一步排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以及血脂异常)可避免高估hs-cTn第99百分位值URL;单一的筛选标准对于hs-cTnT和hs-cTnI的影响不尽相同;2、通过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建立的中国人群心肌标志物(hs-cTnT、hs-cTnI、NT-proBNP、CK-MB和Mb)的参考区间与试剂说明书的数据差异较大;hs-cTnT、hs-cTnI和Mb需根据性别制定参考区间;NT-proBNP和CK-MB需根据年龄制定参考区间;3、本研究建立的生物学变异结果的研究质量评估达到Westgard数据库和EFLM数据库纳入标准,中国人群hs-cTnT、hs-cTnI和NT-proBNP的生物学变异与国外人群存在差异;4、hs-cTnT、hs-cTnI和NT-proBNP在CVD诊治过程中,需兼顾参考区间和连续性检测RCV,RCV在正常范围的变化为生理性波动,CVD状态的界定、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应超过此正常范围;hs-cTnT和hs-cTnI的生物学变异及RCV存在差异,对检测者连续随访和评估hs-cTnT和hs-cTnI水平时需考虑二者的差异性;5、China-PAR模型不能预测无CVD人群心肌微小损伤;在无CVD的自然人群中仍然可以检测到预示心肌微小损伤的hs-cTnT增高,年龄、农村和高血糖为hs-cTnT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久坐时间每天小于1小时为hs-cTnT增高的独立保护因素。
陈天诗[8](2019)在《HyperQTM临床评价报告英汉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材料来源于以色列生物信号处理有限公司的HyperQTM临床评价报告,本临床评价报告的目的在于检查HyperQM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是否与BSP公司声明的一致。为了使国内的经销商和各大医院了解此新型心电图信号分析系统的功能及各项数据,笔者所在的公司接到此临床评价报告的汉译任务,并委托笔者连同公司其他同事一起合作将本报告译成中文。笔者主要负责翻译,项目组的其他同事负责后期校对。本翻译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项目背景、项目意义、文本性质和委托方要求;第二章任务过程,介绍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第三章译后事项,介绍质量控制方法和客户反馈;第四章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最主要的部分,笔者从词汇和句子两方面对临床评价报告进行文本特点分析,并针对其文本特点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笔者主要通过查阅医学专业字典和指导科技翻译的实践书籍并且请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保专业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综合分析,处理被动句,灵活转化词性,拆分复杂长句。第五章实践总结,总结阐述翻译实践项目中的所得和感悟。
夏伟恒[9](2019)在《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时机对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初步研究肺部感染相关的脓毒症患者在急诊医学部治疗时早期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 法]本项目为在急诊医学部进行的单中心前瞻性观察型研究,于2018年2月至8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开展此研究项目。纳入明确诊断为肺部感染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脓毒症诊断标准依据《第三版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定义的国际共识》。以肺部感染+qSOFA评分≥2分为疑似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诊断标准,一旦符合疑似诊断则参照《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及参照《2016版SSC国际脓毒症指南》进行其他相关治疗,所有疑似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待相关辅助检查完善后进行SOFA评分,若SOFA评分≥2分则明确诊断为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来诊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首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细胞分析、血生化检验、PCT、需氧/厌氧血培养结果、第一个24小时尿量,并根据上述资料完成APACHEⅡ评分等相关评估。记录患者在急诊医学部挂号登记时间、初步诊断或明确诊断肺部感染相关性脓毒症时间、首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后通过随访患者及其家属,记录患者住院生存状况及90天生存状况。主要风险因素为初步诊断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至院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的间隔时间,主要结局为住院全因死亡率与90天全因死亡率。[结 果]我们共纳入107位肺部感染相关的脓毒症患者,经系统排除后,对最终70位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肺部感染相关的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患者17人,住院全因死亡率为24.3%;90天死亡22人,90天全因死亡率为31.4%;自患者登记到诊断脓毒症平均间隔时间137.35分钟(标准差:106.84,范围:2-388min),初步诊断脓毒症到院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平均间隔时间192.51分钟(标准差:126.50,范围15-450min)。≤1小时首次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全因死亡率比>1小时的住院全因死亡率低(≤1h住院全因死亡率=5.26%,>1h住院全因死亡率=31.37%,OR=0.12,95%CI=0.02-0.99,P=0.023),首次使用抗菌药物≤6小时的住院全因死亡率比>6小时的低(≤6h住院全因死亡率=17.74%,>6h 住院全因死亡率=75%,OR=13.90,95%CI=2.47-78.29,P<0.001);1小时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的90天全因死亡率与超过1小时的相比,1小时内的全因死亡率低于超过1小时的(≤1h90天全因死亡率=10.53%,>1h90天全因死亡率=39.22%,OR=0.18,95%CI=0.04-0.88,P=0.021),超过6小时使用抗菌药物的90天全因死亡率比6小时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全因死亡率高(>6h90天全因死亡率=75%,≤6h90 天全因死亡率=25.81%,OR=8.62,95%CI=1.58-47.14,P=0.044);首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间隔≤3小时内的患者住院及90天全因死亡率与>3小时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在本单研究纳入的70例患者中,研究结果大致符合SSC脓毒症指南建议:初步诊断脓毒症后1小时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且抗菌药物延迟时间大于6小时的脓毒症患者住院全因死亡率及90天全因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因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病例数有限,研究结果可因病例数不足而受到局限,期待更多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早期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对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预后的影响。
李燊[10](2019)在《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文本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构建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和病情变化治疗模式,发现目前电子病历临床文本数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产生的模式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医疗卫生大数据的挖掘利用,同时也为临床文本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从湖北省宜昌市的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抽取的急性心肌梗塞电子病历数据,将所获数据按照不同病程节点进行分类,考虑其整体数据结构是否标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去重、排序、jieba分词等文本预处理,同时对预处理过程中发现目前临床文本数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然后利用主题模型LDA对电子病历中的临床文本进行主题生成,利用困惑度函数最小原则得到最佳主题产出结果。再将各病程节点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按入院-住院-出院的时间脉络将结果整理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运用JS距离计算文本相似度来对病症进行识别预测。最后通过与标准诊断、临床路径、不同病种、分词工具调整结果与否与生成的模式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合理性、可用性,用以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病症识别诊断和病情发展变化及相关治疗措施预测建议。【结果】通过不断地实验,生成了较为有效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与标准病症诊断内容相比,研究生成的入院病症具有普适性与合理性,能较为有效地对实际病症文本进行匹配;与未进行添加外部词典的分词和未分病程节点的数据产出的结果相比,添加词典和分病程节点后产出的结果更具有可解释性,减少了歧义问题;利用急性心肌梗塞测试集数据对模式进行测试,准确率达89%,用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心肌梗塞恢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个病种数据测试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1%和68%,结果显示模式能对区分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不同病种有较好性能;利用标准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路径与研究产生的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相比,生成的模式具有合理性,且模式中包含了临床路径里未提及的主诉查体等方面内容,更为详尽。【结论】中文领域的临床文本数据挖掘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迫切需求挖掘临床文本中高价值的数据信息。本研究利用主题模型生成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病症识别与预测的模式在验证测试时有良好的表现,相较以往类似的研究来说,产出结果更为准确合理,但还有进步的空间,同时也为中文临床文本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疑似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疑似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采样数据的确定学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引言 |
2.2 确定学习机制 |
2.3 动态模式识别 |
2.4 早期的采样确定学习工作 |
2.5 离散系统稳定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对采样数据的确定学习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Lyapunov设计的采样确定学习算法 |
3.4 误差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3.7 附录A |
3.8 附录B |
第四章 针对采样数据的动态模式识别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采样数据的动态模式的建模和相似性 |
4.4 基于采样数据的动态模式识别与性能分析 |
4.5 仿真实验 |
4.5.1 数据说明与动力学辨识 |
4.5.2 识别场景1 |
4.5.3 识别场景2 |
4.6 本章小结 |
4.7 附录A |
第五章 基于结构稳定性的针对采样数据的动态模式识别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结构稳定性 |
5.4 相似性定义与表达 |
5.5 基于结构稳定性的动态模式识别方案与性能分析 |
5.6 仿真实验 |
5.6.1 动力学偏导的建模验证 |
5.6.2 基于结构稳定性的动态模式识别 |
5.7 本章小结 |
5.8 附录A |
第六章 基于采样确定学习的心电动力学图建模与量化 |
6.1 引言 |
6.2 基于心电图采样数据信号的动力学建模 |
6.3 基于心电动力学图的量化指标 |
6.4 临床试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插图 |
表格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结语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ACS的风险因素和相关诊疗及预后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静态心电图 |
1.2.2 动态心电图 |
1.2.3 冠状动脉造影 |
1.2.4 血流储备分数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章节结构 |
第2章 心脏电生理与心肌缺血 |
2.1 心脏电生理 |
2.1.1 心电信号产生机理 |
2.1.2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2.2 心肌缺血 |
2.2.1 心肌缺血定义 |
2.2.2 心肌缺血后果 |
2.2.3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
2.3 基于心电图ST-T段的心肌缺血检测方法 |
2.3.1 缺血性ST段检测 |
2.3.2 缺血性T波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ECG信号特征点检测 |
3.1 引言 |
3.2 ECG信号预处理 |
3.3 QRS波群检测 |
3.3.1 R波峰值检测 |
3.3.2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检测 |
3.4 T波特征点检测 |
3.4.1 T波终点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适应的T波特征点检测算法 |
4.1 引言 |
4.2 累积积分法 |
4.2.1 T波起点检测 |
4.2.2 T波峰值检测 |
4.2.3 算法验证 |
4.3 自适应的T波检测算法 |
4.3.1 原始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2 聚类算法简介 |
4.3.3 自适应参数设置 |
4.4 算法性能验证 |
4.4.1 实验数据 |
4.4.2 实验结果 |
4.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波面积曲线与心肌缺血关系探讨 |
5.1 引言 |
5.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5.1.2 冠心病常用检测手段 |
5.1.3 本章工作 |
5.2 T波面积曲线 |
5.2.1 T波面积计算 |
5.2.2 T波面积曲线 |
5.3 实验 |
5.3.1 实验数据 |
5.3.2 实验结果 |
5.3.3 误判数据分析 |
5.4 典型病例分析 |
5.4.1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TWAC分析 |
5.4.2 治疗前后患者的TWAC分析 |
5.4.3 特定导联TWAC形态与冠脉阻塞位置关系的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心电图联合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既往病史 |
2.4 心电图表现 |
2.5 实验室检查 |
2.6 主动脉CTA检查 |
2.7 转归 |
3讨论 |
(7)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检查 |
2.2.3 血清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检测 |
2.2.4 心肌标志物项目测定期间的变异系数 |
2.2.5 诊断标准 |
2.2.6 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7 与试剂说明书的数据和方案及其他结果比较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问题 |
3 结果 |
3.1 心肌标志物项目测定期间的变异系数 |
3.2 应用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建立hs-cTnT第99 百分位值URL |
3.3 应用改进的人群筛选标准建立hs-cTnI第99 百分位值URL |
3.4 hs-cTn的年龄、性别和种族特点 |
3.5 其他三种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结果与试剂说明书的数据比较 |
3.6 本研究人群筛选方案与试剂说明书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hs-cTnT、hs-cTnI和 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分析前变异的控制及标本采集 |
2.2.2 分析中变异的控制及检测 |
2.2.3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2.2.4 计算公式及统计学方法 |
2.2.5 评估生物学变异结果的研究质量 |
2.3 伦理学问题 |
2.4 hs-cTnT、hs-cTnI和 NT-proBNP生物学变异研究流程图 |
3 结果 |
3.1 hs-cTnT、hs-cTnI和 NT-proBNP生物学变异结果 |
3.2 生物学变异结果的研究质量评估 |
3.3 hs-cTnT、hs-cTnI和 NT-proBNP生物学变异的应用(RCV和 II)结果 |
3.4 hs-cTnT、hs-cTnI和 NT-proBNP生物学变异及应用(RCV和 II)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自然人群hs-cTnT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检查 |
2.2.3 血清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检测 |
2.2.4 诊断标准 |
2.2.5 China-PAR模型对于低危、中危和高危个体的区分 |
2.2.6 hs-cTnT分组的定义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问题 |
3 结果 |
3.1 按照hs-cTnT分类的人群基本情况特征 |
3.2 hs-cTnT分布构成比和水平与China-PAR模型 |
3.3 hs-cTnT水平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3.4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cTnT增高的影响因素 |
3.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s-c TnT增高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HyperQTM临床评价报告英汉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1.3 文本性质 |
1.4 委托方要求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工具的选择 |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3 术语表的制作 |
2.2 翻译过程 |
2.2.1 翻译工具的应用 |
2.2.2 翻译的执行情况 |
第三章 译后事项 |
3.1 质量控制 |
3.1.1 审校人员的确定 |
3.1.2 审校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
3.2 客户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临床评价报告的文本特点 |
4.1.1 词汇特点 |
4.1.1.1 专业术语 |
4.1.1.2 缩略词 |
4.1.1.3 合成词 |
4.1.1.4 多义词 |
4.1.2 句子特点 |
4.1.2.1 被动语态 |
4.1.2.2 名词化结构 |
4.1.2.3 复杂长句 |
4.2 临床评价报告的翻译 |
4.2.1 词汇翻译 |
4.2.1.1 专业术语的精确统 |
4.2.1.2 缩略词的还原保留 |
4.2.1.3 合成词的分解直译 |
4.2.1.4 一词多义的专业解读 |
4.2.2 句子翻译 |
4.2.2.1 被动语态的转化 |
4.2.2.2 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
4.2.2.3 复杂长句的拆分 |
第五章 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原文 Clinical Evaluation—HyperQ~(TM) System Report |
附录3 译文 临床评价—HyperQ~(TM)系统 |
(9)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时机对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文本分析 |
1.3.2 临床文本主题模型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概念与技术基础 |
2.1 主题模型 |
2.2 困惑度函数 |
2.3 JENSEN-SHANNON距离 |
2.4 中文分词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来源 |
4 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
4.1 数据描述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去重排序 |
4.2.2 分词 |
4.3 数据情况总结 |
5 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预测模式构建 |
5.1 主题模型构建 |
5.1.1 困惑度选取最优主题 |
5.1.2 各节点数据的主题内容 |
5.2 病情变化治疗模式构建 |
5.3 病症识别与病情预测 |
6 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测试 |
6.1 标准诊断症状与入院病症比较 |
6.2 外部词典与病程节点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
6.3 病症识别准确率测试 |
6.4 生成的模式与临床路径对比 |
7 讨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1.1 主题模型在中文临床文本挖掘应用 |
7.1.2 基于中文临床文本的病症识别与病情预测 |
7.1.3 中文临床文本数据质量 |
7.1.4 本研究创新点 |
7.1.5 本研究局限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主题模型在临床文本挖掘及病症识别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疑似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2]基于确定学习及心电动力学图的心肌缺血早期检测研究[J]. 孙庆华,王磊,王聪,王乾,吴伟明,赵媛媛,王喜萍,董潇男,周彬,唐闽. 自动化学报, 2020(09)
- [3]基于采样数据的确定学习及应用[D]. 吴伟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D]. 张静.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D]. 李荣华. 浙江大学, 2020(02)
- [6]心电图联合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骆莹莹,李家静,王大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22)
- [7]心肌标志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D]. 张歆.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8]HyperQTM临床评价报告英汉翻译[D]. 陈天诗. 东华大学, 2019(01)
- [9]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时机对肺部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D]. 夏伟恒.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D]. 李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nt-probnp论文; 脓毒症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心肌缺血论文; 死亡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