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

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胡宏雁[1](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谭婷[2](2020)在《金钟传媒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刘怡临[3](2020)在《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 ——以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又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以各种各样互联网方式出现,互联网市场竞争压力变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大批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占据市场获得客户资源,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市场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并购活动充满着巨大金额的诱惑,但企业仍然要注意并购活动中隐藏的巨大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及防范的研究对于整个互联网市场来说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大自身业务范围、获得更多客户资源、满足自身发展战略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互联网企业在考虑并购时更加全面,在每一个环节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提高并购成功率。本文选取了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案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到演绎的研究方法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本文首先结合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并购市场的现状,互联网企业并购特点和动因。基于互联网并购市场的研究,结合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实际情况,运用协同效应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购风险管理理论、动态并购风险控制理论详细全面的分析并购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估值风险,并购中的企业偿债能力、现金流情况以及并购后企业在业务、财务等方面的整合风险,根据风险分析得到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并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是一次正向并购,完善了阿里巴巴的产业布局;(2)经过对案例的研究发现在并购前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估值风险;并购中需要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关注企业是否由于融资支付导致了财务风险;并购后互联网企业在业务整合、财务整合、管理制度整合等方面容易出现财务风险;(3)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应该关注并购的每一步,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了解,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并购方案;并购中期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融资支付手段;并购后期要关注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作出最优化企业战略方案,促进并购后的融合。

刘卉楠[4](2020)在《企业财务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均胜集团系列并购为例》文中认为汽车既是存在超过百年的产业,也是工业和信息产业集大成的产品。它将在可预见的未来面临一系列重大改变,传承与创新、坚持与变革、挑战与机遇将长期共存。均胜集团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本是行业内一家竞争力一般的普通公司。而2009年并购上海华德公司以来,均胜陆续完成十几次海内外并购,包括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公司逐渐形成了在汽车电子、自动化、安全与功能件四个方面的产业布局,成长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竞争力强劲的龙头企业。本文通过对均胜系列并购案例的研究发现,均胜集团连续跨国并购并非独立事件,而是一种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从不同的财务战略的角度,本文将均胜集团系列并购案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将财务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共三个部分来分析。投入方面分为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对研发人才的影响;产出方面体现在对研发成果即专利技术的影响。第一,研发投入部分。在并购前后,企业为了实现其财务战略,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不仅会投入因为并购而获得的新领域、新技术方面,而且会结合原有的新取得的产业线和业务,积极投入以改进原有产品线。第二,研发人才方面。企业更加重视研发人员在研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提高研发人员的待遇、原有技术人员和海外高科技技术人员的互相沟通和学习、引进新的高科技人才、达成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第三,专利技术方面。企业将获得更多的研发成果,如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等。其中一部分是被并购企业原拥有的研发成果和技术,另一部分是由于研发投入的加大和人员配置的优化所获得的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得到了汽车零部件行业通过进行国内外并购来实现其财务战略的启示。

杜大洋[5](2020)在《产业政策视角下商誉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浪潮迭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的重要方式,累积的并购商誉也在持续攀升。巨额商誉引发市场的高度警惕,暴露的商誉减值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由盈转亏、股价暴跌,为投资者埋下了巨大隐患,商誉是否反映了其本身价值,能否带来并购绩效引发广泛争议。另一方面,符合产业政策的并购整合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鼓励的行为,也是高溢价并购的高发地,然而,产业政策激励下高溢价并购的合理性和风险性亟待检验。因此,结合我国产业政策视角探究商誉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对学术界与实务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现有文献对商誉与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从短期股票市场业绩和长期会计市场业绩进行谈论,且没有一致结论。考虑到并购是一件多方博弈综合的过程,学者们又从市场集中度、经营资产结构、支付方式、会计准则弹性、企业所有权性质等企业微观视角进一步研究对商誉与并购绩效的调节作用,极少从产业政策视角进行研究。而现实经济中,受产业政策支持的并购标的成为并购市场竞争追逐的对象,高溢价并购也多发生在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因此文章重点研究商誉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以及产业政策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以2007-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商誉对当期的并购绩效呈“倒U型”关系,适当的商誉能够提升并购绩效,但存在一个阈值,这可能是因为过高的商誉带有“杂质”,不能发挥超额收益的能力;此外商誉对滞后期的并购绩效作用为负,商誉超额收益能力不存在持续性。受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当期商誉促进了并购绩效的提升,但对后期的作用为负。进一步按产权性质、市场板块进行分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主板市场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商誉对并购绩效的促进作用要显着优于民营企业、非主板市场。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板市场上的并购存在过分追逐热点的现象,带来了商誉巨额累计和后续商誉减值风险,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本文还发现我国A股市场目前存在商誉减值不及时的现象,平均滞后期为两年。最后文章围绕商誉公允价值的完善、企业并购决策、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文章创新性的将产业政策、商誉与并购企业并购绩效三者结合,不仅丰富了商誉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文献,更为重要的是从并购行为视角,为产业政策的微观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加深了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理解,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公司的并购决策、商誉的估值与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蒋晨[6](2019)在《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海外并购研究 ——以中交建海外并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现行全球并购火热进行的背景和我国跨国战略并购发展的大趋势,选取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首个海外战略并购(收购美国Friede Goldman United公司)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战略并购、协同效应及有效整合这三个基本理论出发,首先厘清了“有效整合-获取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完成战略并购目标”这样一个思维脉络,分析了并购后企业如何通过有效整合来获取协同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如何发生作用,产生价值增值的问题。接着对协同效应的价值创造机理进行探讨,从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及文化三方面切入,构建了协同效应产生的三层次分析模型。最后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了其有效整合的路径和协同效应的产生与作用,从中提炼出对我国企业海外战略并购及并购整合有借鉴意义的参考经验。本文的创新在于:(1)区别于已有研究,将重点关注中央企业实施跨国战略并购这一细分的并购领域;(2)对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机理进行重新梳理;(3)构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三层次分析模型”。本文的结论有:(1)有效整合、协同效应、价值增值具有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文中使用的相关分析框架可适用于并购业务整合研究及实践;(2)提供了看待有效整合的新视角,认为有效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不仅仅只是并购后的措施,它也是并购的事前指导和事中控制的手段;(3)并购后有效整合的能力本身也是一项核心竞争力。图7幅,表2个,参考文献51篇。

罗芸莎[7](2018)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便一路下滑。近两年,钢铁行业发展陷入困境,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钢铁企业的发展,众多钢铁企业面临亏损。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推行,去产能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钢铁企业面临的窘境。宝武的强强联合,给困境中的钢铁企业指明了道路,拉开了钢铁行业改革的序幕。从理论上来看,通过钢铁企业间的并购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但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活动中,国有钢铁企业表现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以国有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6年国有钢铁企业主要并购事件的梳理,研究国有钢铁企业的并购现状,并对其并购模式予以划分,重点分析并购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并购模式。利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构建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根据并购绩效得分情况对国有钢铁企业的并购绩效及不同并购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国有钢铁企业总体并购绩效较差;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企业并购绩效略好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并购绩效,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对于提高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钢铁企业并购模式对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明确国有钢铁企业的并购路径,帮助企业做出最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并购决策,为未来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明涛[8](2016)在《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与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分权及政府竞争的政府治理体系及其驱动的改革进程,是实现兼具“高增长速度”和“长持续时间”双重特征的“中国奇迹”的关键因素,但另一方面,在转轨经济背景下以GDP为导向的考核晋升机制,导致地方政府竞争的弊端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基于地区经济利益,在吸引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入本地区的同时,对辖区企业和产业实施限制资源流出的地方保护主义策略。由于受地方政府保护、市场分割等的影响,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强。伴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改革”过渡到“存量改革”,企业并购成为持续的社会经济热点。企业跨地区并购作为推动企业跨越式成长、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其巨大的微观协同效应和产业整合能力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立足中国式分权和政府竞争的宏观视角和制度背景,分析其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和绩效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数理推导等综合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式分权及政府竞争的宏观视角,在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跨地区并购所处的制度背景及微观动因和政府动因,系统分析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及并购绩效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竞争、财政支出竞争等“顺市场”竞争手段促进了企业跨地区并购,而地方保护主义则阻碍了企业跨地区并购投资;中央政府的区域一体化战略规划和中央企业的引导示范,有助于推动企业跨地区并购的顺利进行。同时,地方政府的“顺市场”竞争形成的竞争水平差异及策略多样性,有利于提升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而地方保护主义则对并购绩效具有不利影响。最后,针对政府竞争及跨地区并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进企业跨地区并购的政策建议和管理启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深入探讨企业跨地区并购所面临的政府竞争的制度背景,系统剖析跨地区并购的微观动因和政府动因,构建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的一般机理模型。以“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为核心的中国式分权改革,激励着地方政府围绕以GDP为核心的相对经济绩效指标展开地区间的锦标赛式竞争博弈;围绕辖区的资源及资本集聚为核心,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了吸引资源流入和限制资源流出的双重策略。企业跨地区并购的动因,是企业微观经济利益动因、产业整合动因和政府干预动因的动态耦合。中央政府为追求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中度提升的政策目标而积极推动跨地区并购;而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及资源禀赋差异性等方面的考虑,对跨地区并购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要素吸引型政府积极激励区外企业跨地区并购本辖区的目标单位,而持保护型策略的地方政府则对跨地区并购采取抵制态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的一般机理模型。第二,基于政府竞争的制度背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及政府竞争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基于经济绩效和政治晋升的综合考虑,通常会选择吸引要素流入和限制区内要素流出的占优策略,而中央政府则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企业跨地区并购投资。首先,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出等优惠措施和公开竞争手段,大力吸引外地资本通过跨地区并购流入本地,促进了企业的跨地区并购投资。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和控制权收益的考虑,利用并购审批、行政规制等非公开手段进行隐形地方保护,阻碍区内企业的跨地区并购行为,限制本地区的要素流出。同时,主并企业的地方国企身份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地区并购偏好的阻碍效应。最后,中央政府通过制定跨省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央企业的示范效应等,不仅积极引导和推动着企业跨地区并购交易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弱化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地区并购的不利影响。第三,系统分析并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影响。鉴于中央政府主要关注国家总体层面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的微观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中国式分权和政府竞争的制度环境,不仅影响着企业并购投资的区域选择,而且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也具有促进效应和阻碍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优化资本区域配置及企业并购式成长的“顺市场”竞争战略定位,对本地企业和跨地区并购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从而为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同时,积极的“顺市场”竞争形成了地区间竞争水平及竞争策略的差异化分布,为主并企业通过跨地区并购形成的资本跨区域布局而进行“制度套利”创造了机会。并购双方所在地区的竞争策略的差异性越大,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绩效越好。“制度套利”租金,主要通过财政补助收入的中介桥梁作用提升跨地区并购绩效。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及主并企业“引税动机”的担忧等方面的考虑,对跨地区并购企业采取“差别化对待”和“歧视性政策”等,从而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产生阻碍效应,地方保护主义越强,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绩效越差。并购双方政府所在地区的竞争针对性和竞争强度的存在,会进一步强化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地区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第四,针对地方政府竞争可能导致的“博弈困境”和“低水平均衡”及跨地区并购中的体制性障碍和制约因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主并企业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和管理启示。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引导与规制功能,构建跨省域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完善地区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等,改变以地区GDP为导向的单一经济指标考核,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等以推动企业跨地区并购行为的开展。地方政府应在明确自身定位及角色转换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的不当干预;树立合作共生的新型理念,通过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实现政府合作盈余的最大化。对主并企业而言,应在综合考量宏观制度背景和自身竞争优势基础上,制定恰当的跨地区并购战略并选择合适的目标单位,树立合作共赢的整合理念,充分调动并购中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并提升并购绩效。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政府竞争理论引入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研究中,研究视角新颖。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式分权及政府竞争的制度背景,自然成为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投资的重要情景因素。而政府干预影响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主要关注和强调了政府干预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并购的不利后果,特别是对地方国企并购的负向影响。既没有深入挖掘政府干预背后的政府竞争背景,也缺少对政府干预的正向效应的全面剖析。本文运用政府竞争理论解释我国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现实困境,系统分析政府竞争影响跨地区并购的内在逻辑和主要路径,拓展了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研究视角。(2)构建了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的理论框架,丰富了政府竞争理论和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研究成果。以往文献主要分析了政府竞争对资本投资总额的影响,忽视了资本流动的方向性、投资来源及投资方式的异质性等。本文根据政府竞争理论、并购理论和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系统分析并构建了政府竞争影响跨地区并购偏好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顺市场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分别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具有促进效应和阻碍效应,主并企业的地方国企身份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效应;而中央政府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和央企的示范效应等,不仅推动了企业跨地区并购,而且还能够减弱地方保护主义的负向影响。这些结论和观点有助于丰富政府竞争理论和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研究成果。(3)运用数理推导方法,构建了地方政府的“顺市场”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内在机理模型。在将并购交易区分为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基础上,选择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托宾Q比率的变动值作为核心变量构建简单模型并进行数理推导,系统分析在顺流并购情况下并购双方所在地的“顺市场”竞争策略对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顺市场”竞争形成了地区间竞争水平的差异化分布,为主并企业通过跨地区并购进行“制度套利”创造了机会;并购双方所在地的竞争水平的差异性越大,跨地区并购绩效越好。这些研究结论不仅能够深化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屈海涛[9](2016)在《政府控制下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大规模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结构性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的致辞中三次强调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并购重组,通过并购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促进这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经济转型期内我国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国有企业作为并购的主体,将承担着国家结构性改革战略的安排;因此,研究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两种理论。“扶持之手”假定政府能给企业带来诸如: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利益,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支持企业发展;“掠夺之手”假定政府利用控制权,通过企业实现其社会和经济目标。虽然这两种理论相互冲突,但是学者们更倾向于研究政府对企业的“掠夺之手”,实际上政府对企业同时存在着“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本文遵循了“政府控制(根源)-企业高管(途径)-并购效应(结果)”的研究思路。将政府控制、企业并购、企业高管及并购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剖析政府控制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本文选择2008-2011年间发生并购的1122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政府控制权及控制层级对并购规模和频率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政府控制权及其层级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鉴于国有企业高管由政府任命,于是将高管引入研究模型,研究企业高管、政府控制和并购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能显着影响企业并购活动,政府控制权与企业并购频率呈现非线性的“U”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中更为显着;政府控制权越大企业并购规模就越大;但这种关系只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同时还发现,政府控制权与并购效应之间却存在非线性的倒“U”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地方政府控制企业中更为显着。国有企业高管权力不利于并购效应的提高,因为高管没有把自身能力放到企业并购效应的提高上,而是放到了提高其薪酬以及控制权收益上。论文最后建议,我国国有企业政府控制权比例较高,应适当降低其比例,这利于企业并购效应的提高;因此,政府应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同时,密切关注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及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动机,健全企业内外监督激励机制,引导高管把精力投放到企业并购后经营上。

周志远[10](2012)在《情报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规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赢得先进的技术、优秀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资源,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的企业价值被低估,国际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可出售的有价值企业,这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遗憾的是,较高的失败率一直是中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困扰,其中就折射出中国企业并购风险管理能力偏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并购决策者需要情报作为其“耳目”和“尖兵”搜集和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产品。通过对并购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情报可以帮助决策者认清并购战略制定的前提条件。决策者再根据这些前提条件制定与之匹配的并购战略,这样就可以规避并购战略制定的决策风险。由此可见,风险重重的并购活动需要情报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帮助企业实现预定并购目标。本文通过对情报视野下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活动的分析,探寻情报工作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利用情报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形成机理分析、风险识别与预警、风险量化测评以及风险控制评价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本文把情报工作视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以期通过提升情报工作在并购风险管理中的参与度,帮助并购企业识别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本文还通过对因忽视情报工作而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来考量情报研究在海外并购中的价值和运用。本文第三章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形成机理分析入手,对企业并购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了分类讨论。这些风险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自然灾害等,以及由企业自身引起的决策风险、交易风险、整合风险。第四章构建了基于弱信号分析的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识别框架,并对几种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进行了简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情报在并购风险预警中的作用。事实上,从确定警源到确定警情,情报工作一直贯穿其中。在风险得以识别的前提下,第五章展开了并购风险的量化测评研究,从并购风险的不确定程度、影响程度和可控程度三个维度设计风险量化测评指标体系。第六章提出了情报干预理念,以情报的视角按照企业并购活动进行的先后顺序,分阶段研究各环节的情报干预,具体地对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情报需求分析、目标企业搜寻、企业价值估计、并购风险评估、并购目标选择、并购融资与支付几个环节中情报问题的讨论。除使用情报学相关方法外,本研究还尝试将不同领域的方法引入并购情报的研究之中。例如,在并购目标选择阶段,运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一个二维决策表。依据粗糙集理论对决策表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通过属性和属性值约减来剔除决策表中的冗余信息,以便提取有用的知识辅助决策。在海外并购目标企业选择中引入粗糙集理论,可以挖掘数据背后有用的知识和情报帮助决策者准确选择并购目标。本文最后还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情报失察问题进行研究。从决策者、组织、情报产品质量和情报文化四方面讨论情报失察的成因。第八章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内容,给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规避策略以及情报工作开展的建议。海外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情报工作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为这一工程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情报工作之于企业并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活动过程本身,还将在并购整合阶段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实现其价值的增值,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动力和目标。

二、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一、市场评估方法
        二、成本评估方法
        三、收益评估方法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 ——以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互联网企业并购研究
        2.1.2 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研究
        2.1.3 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
        2.1.4 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2.1.5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互联网企业
        2.2.2 企业并购
        2.2.3 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效应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并购风险管理理论
        2.3.4 动态并购风险控制理论
3 互联网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互联网企业现状
        3.1.1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
        3.1.2 “互联网+”继续升温
    3.2 互联网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3 互联网企业并购特点
        3.3.1 全球收购趋势明显
        3.3.2 并购风险的不确定性大
        3.3.3 并购趋于多元化
    3.4 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
        3.4.1 拓展市场空间,占据市场份额
        3.4.2 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4.3 争夺大数据资源
        3.4.4 政府的大力支持
4 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案例分析
    4.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4.1.1 阿里巴巴集团概述
        4.1.2 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饿了么)概述
        4.1.3 并购背景
        4.1.4 并购过程
    4.2 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并购动机
        4.2.1 扩大外卖市场,提高占有率
        4.2.2 构建“新零售”的战略布局,实现优势互补
        4.2.3 获得优质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资源整合
    4.3 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财务风险分析
        4.3.1 并购前的财务风险分析
        4.3.2 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4.3.3 并购后的财务风险分析
5 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5.1 并购前财务风险防范
        5.1.1 对目标企业的信息全面收集
        5.1.2 采用合理的估值方法
        5.1.3 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
    5.2 并购中财务风险防范
        5.2.1 了解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
        5.2.2 采用适合互联网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
        5.2.3 拓宽互联网企业并购融资渠道
        5.2.4 防范现金支付下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5.3 并购后的财务风险防范
        5.3.1 制定适合的企业经营战略
        5.3.2 统一财务制度
        5.3.3 完善管理体系
        5.3.4 注重企业文化整合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企业财务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均胜集团系列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财务战略体系中的并购
        1.3.2 新兴市场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1.3.3 文献评述
    1.4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司战略
        2.1.2 财务战略
        2.1.3 企业并购
    2.2 基础理论
        2.2.1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
        2.2.2 后发企业国际化理论
    2.3 财务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2.3.1 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
        2.3.2 财务战略与企业并购
        2.3.3 财务战略在并购中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第3章 均胜集团系列并购案例介绍
    3.1 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3.2 均胜集团概况
    3.3 均胜集团系列并购概况
        3.3.1 全球出口阶段
        3.3.2 全球细分市场阶段
        3.3.3 跨国竞争阶段
第4章 均胜集团财务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4.1 全球出口阶段
        4.1.1 财务战略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4.1.2 财务战略对研发人才的影响
        4.1.3 财务战略对专利技术的影响
    4.2 全球细分市场阶段
        4.2.1 财务战略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4.2.2 财务战略对研发人才的影响
        4.2.3 财务战略对专利技术的影响
    4.3 跨国竞争阶段
        4.3.1 财务战略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4.3.2 财务战略对研发人才的影响
        4.3.3 财务战略对专利技术的影响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5.1 制定恰当的财务战略
    5.2 重视业务领域开拓和技术更新
    5.3 合理利用并购手段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5)产业政策视角下商誉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并购重组
        1.2.2 商誉
        1.2.3 并购绩效
        1.2.4 商誉减值风险
        1.2.5 产业政策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文献述评
    2.1 商誉与并购企业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2.1.1 国外相关文献
        2.1.2 国内相关文献
        2.1.3 小结
    2.2 产业政策的微观经济后果:投资、融资角度
        2.2.1 国外相关文献
        2.2.2 国内相关文献
        2.2.3 小结
    2.3 相关研究评论
3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协同效应理论
        3.1.2 代理理论
        3.1.3 企业资源理论
        3.1.4 政府干预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商誉与并购企业并购绩效关系
        3.2.2 产业政策对商誉与并购绩效的调节作用
    3.3 模型构建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建立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说明
        4.1.2 数据说明
    4.2 描述性统计
        4.2.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4.2.2 商誉的描述性统计
        4.2.3 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4.3 多元回归分析
        4.3.1 商誉对并购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4.3.2 商誉对并购企业并购绩效可持续性的影响
        4.3.3 产业政策对商誉与并购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4.4 商誉影响并购绩效的机制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进一步研究
        4.6.1 不同板块、产业政策对商誉与并购绩效的作用差异
        4.6.2 不同产权性质、产业政策对商誉与并购绩效的作用差异
        4.6.3 商誉减值及时性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

(6)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海外并购研究 ——以中交建海外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内容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框架
        1.2.3 本文创新点
    1.3 文献综述
        1.3.1 战略并购文献回顾
        1.3.2 协同效应文献回顾
        1.3.3 并购整合文献回顾
        1.3.4 文献述评
2 相关理论概述和分析框架
    2.1 战略并购相关理论
        2.1.1 战略并购概述
        2.1.2 战略并购的内涵及特点
    2.2 价值增值的实现过程
        2.2.1 价值创造析义-对比价值转移
        2.2.2 价值增值的实现
        2.2.2.1 从价值链角度分析
        2.2.2.2 从企业能力角度分析
        2.2.2.3 从规模效应角度分析
        2.2.2.4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分析
        2.2.3 小结
    2.3 协同效应相关理论
        2.3.1 协同效应的含义
        2.3.2 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2.3.2.1 经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2.3.2.2 财务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2.3.2.3 管理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2.3.3 协同效应陷阱
    2.4 战略并购中产生协同效应的三层次分析模型
        2.4.1 竞争优势的整合
        2.4.2 人力资源的整合
        2.4.3 文化的整合
        2.4.4 分析模型应用的注意事项
3 中国企业海外战略并购
    3.1 中国企业海外战略并购现状和历程
    3.2 中央企业的跨国战略并购
    3.3 对中国企业跨国战略并购的评价
4 中交建集团海外并购F&G案例分析
    4.1 并购双方企业介绍
        4.1.1 主并购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1.2 被并购方—Friede Goldman United
    4.2 实施海外并购的目的
    4.3 并购过程
    4.4 并购后有效整合的路径
        4.4.1 业务整合
        4.4.2 人力资源整合
        4.4.3 文化整合
    4.5 案例评价
        4.5.1 对于案例企业的战略意义
        4.5.2 对有效整合的评价
        4.5.3 协同效应价值研究
        4.5.3.1 从产生协同效应角度分析
        4.5.3.2 从促进协同效应实现的三层级结构角度分析
        4.5.4 对价值增值的探讨
    4.6 基于案例的几点启示
        4.6.1 时机选择
        4.6.2 目标企业的选择
        4.6.3 有效整合
        4.6.4 规避协同效应陷阱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并购绩效相关研究
        1.2.2 我国钢铁行业并购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并购绩效相关理论
    2.1 并购的概念及动因理论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动因理论
    2.2 并购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3 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2.3.1 事件研究法
        2.3.2 财务指标法
        2.3.3 个案研究法
3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现状
    3.1 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环境及现状
        3.1.1 钢铁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3.1.2 钢铁行业内部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3.1.3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3.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状况
        3.2.1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现状
        3.2.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动因
    3.3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的主要模式
        3.3.1 并购模式的划分
        3.3.2 政府主导模式
        3.3.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
4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4.1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4.2.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3 并购绩效评价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3.1 样本的选取
        4.3.2 数据来源
    4.4 模型的构建
        4.4.1 指标数据的处理
        4.4.2 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4.4.3 主因子的提取
        4.4.4 并购绩效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
5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
    5.1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5.1.1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综合评价
        5.1.2 国有钢铁企业不同模式下并购绩效的分析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与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竞争影响资本流动的相关研究
        2.1.1 政府竞争促进资本流动的相关研究
        2.1.2 政府竞争引致市场分割的相关研究
    2.2 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2.2.1 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动因的相关研究
        2.2.2 政府干预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2.3 跨区域并购的相关研究
        2.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研究
        2.3.2 中国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论与本文拟进行的突破
第3章 制度背景及政府竞争影响跨地区并购的一般机理
    3.1 制度背景
        3.1.1 基于财政分权和政治晋升的中国式分权
        3.1.2 地方政府竞争的行为趋向和主要策略
    3.2 政府竞争下跨地区并购的双重动因分析
        3.2.1 企业动因
        3.2.2 政府动因
    3.3 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的一般机理
        3.3.1 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的一般机理
        3.3.2 政府竞争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一般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顺市场竞争与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
        4.1.2 地方保护主义与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
        4.1.3 中央政府的央企引导及区域战略规划的调节效应
    4.2 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2 变量定义
        4.2.3 多元回归模型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单变量差异分析
        4.3.4 回归分析
        4.3.5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顺市场竞争与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
        5.1.2 地方保护主义与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5.2.2 多元回归模型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单变量差异分析
        5.3.4 回归分析
        5.3.5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中央政府层面
        6.2.2 地方政府层面
        6.2.3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政府控制下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企业并购
        1.3.2 并购效应
        1.3.3 政府控制
        1.3.4 企业高管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政府控制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高管权力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企业并购效应
        2.2.2 政府控制与并购效应
        2.2.3 政府控制、高管权力和并购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3.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分析
        3.1.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3.1.2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就
        3.1.3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问题
    3.2 国有企业并购历程分析
        3.2.1 国有企业并购概况
        3.2.2 我国有企业并购中存在问题
        3.2.3 国有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
    3.3 政府控制、企业高管与企业并购
        3.3.1 政府控制与企业高管
        3.3.2 国有企业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
第四章 政府控制与企业并购
    4.1 引言
    4.2 文献回顾
    4.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4 研究设计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控制与并购效应
    5.1 引言
    5.2 文献回顾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5 实证结果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控制、高管权力及并购效应
    6.1 引言
    6.2 问题的提出
    6.3 文献回顾
    6.4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5 研究设计
        6.5.1 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
        6.5.2 研究模型
    6.6 实证结果分析
        6.6.1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效应
        6.6.2 为什么权力越大的高管会损害企业并购效应
        6.6.3 高管薪酬和并购效应
        6.6.4 在不同政府控制层级下,高管权力对企业并购效应的损害存在差异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几点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情报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风险伴生的必然性分析
        1.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高居不下
        1.1.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1.1.4 面向跨境企业层面的竞争情报研究薄弱
        1.1.5 不完善的尽职调查成为海外并购重要决策依据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并购、并购企业、目标企业
        1.2.2 跨国并购、海外并购
        1.2.3 风险管理、风险规避
        1.2.4 情报研究
    1.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机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1.8 论文组织结构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综述
        2.1.1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2 并购风险相关的情报研究综述
        2.1.3 企业并购尽职调查研究综述
    2.2 情报视角下的并购风险相关理论
        2.2.1 不完全信息下的情报研究理论
        2.2.2 “风险—收益”原理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信息不确定性递减定律
        2.2.5 危机管理理论
        2.2.6 认知心理学理论
    2.3 情报与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决策的互动
        2.3.1 情报与决策互动
        2.3.2 企业并购风险决策的情报诉求
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形成机理与内容
    3.1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形成机理
    3.2 并购战略制定与并购风险
        3.2.1 “知”的思想对并购战略制定的指导
        3.2.2 并购战略选择中的情报运用
    3.3 并购战略决策情报需求分析
        3.3.1 情报需求调研对象
        3.3.2 并购决策者需求解读
        3.3.3 并购决策者情报认知
    3.4 并购战略执行中的情报干预与并购风险
    3.5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特点和内容
        3.5.1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类依据
        3.5.2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链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识别与预警
    4.1 并购风险识别的情报意识
        4.1.1 情报预期与情报工作范围的匹配
        4.1.2 情报产品质量与情报贡献度
    4.2 企业并购风险识别的基础
    4.3 基于弱信号分析的并购风险识别
        4.3.1 弱信号在并购风险识别中的意义
        4.3.2 并购风险弱信号识别框架
    4.4 海外并购风险识别技术
        4.4.1 操作方便的德尔菲法识别
        4.4.2 系统思维的分段法识别
        4.4.3 逆向思维的风险树识别法
        4.4.4 多种假设的情景分析法识别
        4.4.5 注重概率分析的蒙特卡罗法
        4.4.6 并购风险识别的方法选择
    4.5 海外并购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4.5.1 预警分析在并购风险规避中的作用
        4.5.2 并购风险预警分析的流程
        4.5.3 情报参与下的并购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量化测评
    5.1 企业并购风险测评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5.2 企业并购风险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5.2.1 并购风险测评维度分析
        5.2.2 并购风险测定的指标体系设计
    5.3 企业并购风险测评方法简析
        5.3.1 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
        5.3.2 导入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
        5.3.3 减少主观赋值的灰关联测评
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中的情报干预
    6.1 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情报需求分析
        6.1.1 KITS在并购情报需求分析中的运用要点
        6.1.2 并购情报需求分析中的KITS类型
        6.1.3 关注全面风险控制的竞争性假设分析
    6.2 目标企业选择阶段的情报干预
        6.2.1 海外并购目标选择的主要活动
        6.2.2 目标企业搜寻中的情报价值链
        6.2.3 目标企业选择阶段情报搜集原则
        6.2.4 目标企业选择阶段的情报搜集内容
        6.2.5 目标企业价值估计中的情报支持
        6.2.6 粗糙集理论在并购目标企业选择中的运用
    6.3 企业海外并购融资和支付阶段的情报干预
        6.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与支付决策机制
        6.3.2 并购融资决策中情报工作要点
        6.3.3 并购融资决策中情报工作要点
    6.4 并购整合阶段的情报干预
        6.4.1 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情报保障
        6.4.2 人力资源协同效应实现的情报保障
        6.4.3 文化协同效应实现的情报保障
7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规避中情报失察分析
    7.1 企业海外并购失败路径探析
    7.2 情报失察与并购风险管理
        7.2.1 情报失察的内涵
        7.2.2 并购风险管理中的情报失察成因分析
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策略与建议
    8.1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机制
        8.1.1 国家层面
        8.1.2 行业层面
        8.1.3 企业层面
    8.2 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2]金钟传媒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研究[D]. 谭婷. 南华大学, 2020
  • [3]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 ——以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为例[D]. 刘怡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企业财务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均胜集团系列并购为例[D]. 刘卉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产业政策视角下商誉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D]. 杜大洋.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海外并购研究 ——以中交建海外并购为例[D]. 蒋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绩效研究[D]. 罗芸莎.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8]政府竞争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偏好与绩效的影响研究[D]. 于明涛. 山东大学, 2016(09)
  • [9]政府控制下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D]. 屈海涛. 天津大学, 2016(07)
  • [10]情报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规避[D]. 周志远. 南京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