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0年第11期)(论文文献综述)
马思晴[1](2021)在《离岸、在岸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研究 ——基于汇率溢出效应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刘锐金[2](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班博[3](2008)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及市场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最终都必然引致规模不断扩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较晚,深度和广度也相差甚远。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战略选择。本文通过研究、探寻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发展轨迹与演进趋势,对其投资动机、进入模式、控制程度和投资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论证了论文选题的背景、论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明确论文研究目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模型和结构安排,并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二章在对国内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理顺了其投资动机、投资类型、运营阶段、国际化特征以及投资绩效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了不同区位、不同方向的理论对比。第三章系统性的构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首先,对跨国公司环境组织分析模型的研究明确了东道国环境、母国环境以及全球环境的重点与关系;其次,通过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分析,提出了进入模式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阐述了跨国公司海外进入决策的战略选择机制;再次,论述了跨国公司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及相关类型,并指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本章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论证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绩效体系。第四章旨在说明如何确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来了解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价值及经营绩效。本章首先了确定了全文实证分析的研究架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6个主要假设群和30个研究假说,进而通过研究变量的界定建立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价值与经营绩效模型。第五章通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本章对样本厂商的总体特征、投资动机、进入模式及其控制程度进行了调查和归纳,最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和市场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比判。第六章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启示,指出本文中存在限制与不足,并给出后续研究建议。
徐晖[4](2008)在《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文中研究说明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价格变量之一。汇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通常还被称为实际汇率,是汇率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实证概念,它几乎是所有与汇率问题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真实汇率是经过相对价格水平调整的名义汇率,是体现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中国这样一个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来说,真实汇率反映国家经济基本面,同时又调节着内外经济关系。1994年1月1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在内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经历了近30年年平均9.63%的高速经济增长,国内经济先后经历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压力的轮回;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既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要求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也经历了2002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争论表面看是围绕名义汇率调整问题进行的,但是其实质问题在于真实汇率是否失衡。经济增长和开放经济环境融合程度越深入,真实汇率的调节作用就越重要。对中国真实汇率的决定与评价需要在特定的汇率制度下构建正确的真实汇率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本文以真实汇率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视角,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双重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民币真实汇率分析框架:第1章导论;第2章真实汇率理论和中国数据的测算和解析,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第3章至第5章分别实证研究人民币真实汇率的长期走势、中期定值和真实汇率在国际贸易收支中的调节作用,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第6章介绍了日本、德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当前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回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等内容。第2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描述,以提供真实汇率研究的制度背景。对真实汇率的概念、分类及测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类测算。接着,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日本、香港、韩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测度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样本、权重和测算模型的科学选择基础上,对1994年1季度—2005年2季度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基于价格因素和国别(地区)因素的结构性解析。第3章介绍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构建了中国、美国两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季度数据。遵循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分析逻辑,分别检验了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国内机制和国际机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部门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国内部真实汇率的变动,中国国内版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中国、美国相对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美两国双边真实汇率的变动,国际版本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第4章介绍了均衡汇率理论的发展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引入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广义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等五个经济基本面变量,采用1994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和真实汇率错位程度。研究表明:样本区间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都是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的重要长期决定因素。第5章介绍了汇率的弹性贸易收支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运用总量弹性分析法研究了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对中国总体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是成立的。运用双边弹性分析法分别对中国:美国,中国:英国,中国:日本,中国:法国,中国:德国,中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七组双边真实汇率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七组双边真实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的关系中,对应于不同的贸易伙伴,人民币真实汇率弹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既取决于国别间收入弹性的差异,也取决于国别间人民币相对价格的不对称性。第6章从横向国际比较的维度,介绍了日本、德国这二个经济大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分析了1994-2005年间人民币/美元双边真实汇率的决定和其间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果。接着,在现行的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对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的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韩娇[5](2007)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汇率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的纽带,汇率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自1999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趋向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为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确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经济在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同时,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面临国内市场不稳定性的冲击。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以美日为首的国际舆论更是掀起了一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浪潮。尽管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将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仍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争论的核心是在我国进一步迈向开放经济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才是正确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国际化大环境的背景,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理性选择进行了探讨。2007年7月21曰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平稳实施两周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步上升。市场微观主体经过努力调整,逐步适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灵活性。但是由于来自国际的压力、巨额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不减,人民币汇率总体呈不断上涨之势。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人民币出现“背反货币现象”——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独立性;现行汇率制度引起社会资金分配低效率;推迟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外汇市场给汇率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障碍;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削弱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增加汇率风险,同时对中国经济波动造成影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人民币原有的汇率制度已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汇率失去其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而这一切现象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汇率真正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在分析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Poirson模型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官方宣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合意汇率制度较相符,但是我国在实际操作中的汇率制度与官方宣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所偏差。提出中长期人民币汇率制度应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终走向自由浮动。现实中,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方式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但在转换汇率制度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应该从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退出单一钉住汇率制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平衡,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度增长;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监管水平;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终走向自由浮动。
张朝晖[6](2007)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货币篮机制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趋于钉住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为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正在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但同时国内经济将不可避免的面临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各种冲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钉住的汇率制度的有效性会受到更严峻的考验。对钉住汇率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与调整显得非常紧迫与必要。而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热门的焦点问题。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并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由以往的钉住美元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范围内浮动。在央行的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对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但是改革才刚刚开始,人民币汇率机制还不太完善,并没有达到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制度今后还会发生调整。本文主要基于经济开放的背景,着眼于固定汇率制度与中国经济的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实施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对经济中微观主体的影响,并预测改革的基本方向。全文分为六个层次:第一部分阐述并评价了关于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汇率制度演变的发展路径。第二部分提出了当前汇率制度选择依托的国际经济背景,分析了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若干因素。第三部分阐述货币篮机制的定义和内涵,对不同学者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论综述,并简单描述了货币篮的数学推导机理。第四部分运用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篮机制的成因和具体机制。第五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汇率改革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中国汇率改革对亚洲金融改革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影响意义,并探讨了建立汇率目标区制度需配套完善的措施。尽管我国刚刚改变我国的汇率机制,但是现实中汇率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我国的实际问题,在从固定钉住汇率制度退出后的汇率制度的安排期间,我国的汇率制度该怎么完善呢?怎么过渡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还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7](2007)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统计局,各有关企业、单位:根据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第4号令)的规定,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结合近两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2004年12月印发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修改,内容如下:
郑玮[8](2006)在《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理论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安排是一个关键而敏感的问题。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正确把握汇率制度,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已经从单一钉住美元转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这一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将加大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汇率波动幅度、政府调节机制、外汇市场、以及货币财政政策等也要进行改革,从而使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不再适用于我国融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尤其在资本账户必将开放的背景下,因此我国选择了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第一章:对钉住一篮子货币理论以及“BBC”型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进行了文献综述,包括其内在的特点、货币篮子权重和实际操作方法,对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有关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国内外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章:阐述了我国汇率制度从钉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发展路径及其原因。在对东南亚最优货币篮子权重的估算上,讨论了出口竞争力、外债和进口通胀这三个目标。在中国最优货币篮子的决定上,在利用Flanders & Helpman模型估算的货币权重的基础上,解释了钉住一篮子货币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影响。第三章:通过对新加坡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以及配合汇率制度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在总结了新加坡汇率制度的表现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思考了我国在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后如何对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进行改革,为汇率机制的成功提供必要的保证。第四章:总结全文的各个章节,并对本文的核心作了概括。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统计局[9](2003)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统计局,中央管理的企业: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加强对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的宏观动态监管,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掌握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工作以及建立我国资本项目预警机制提供依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
张格[10](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0年第11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0年第11期)(论文提纲范文)
(2)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
(一)最低收购价 |
(二)临时收储政策 |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
三、农业直接补贴 |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
(一)主要争端点 |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
六、总结性评价 |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期刊 |
二、作者 |
三、重点方向 |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
一、高引用论文 |
二、期刊 |
三、作者 |
四、关键词 |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家庭特征 |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
四、农业投入 |
五、农业收入 |
六、政府补贴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
(一)水稻 |
(二)小麦 |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
(二)农户家庭收入 |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
二、棉花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三、玉米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四、油菜籽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计量分析策略 |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 |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
一、良种补贴 |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一、备选政策设计 |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
三、数据获取 |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
(一)因变量选择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及市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思路 |
1.5 结构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综述 |
2.1 国外学者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 |
2.2 国内学者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回顾 |
2.3 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的评价 |
第3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3.1 跨国公司FDI的环境组织分析模型 |
3.2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型 |
3.3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与类型 |
3.4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特点与指标体系 |
第4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架构与前提 |
4.2 实证研究的假设 |
4.3 变量定义 |
4.4 研究方法 |
4.5 样本来源与收集 |
第5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分析 |
5.3 因子分析与效度分析 |
5.4 均值检验与方差分析 |
5.5 信度分析 |
5.6 聚类分析 |
5.7 回归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假设结果验证 |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4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特点 |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 |
1.5 重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2. 真实汇率理论和中国数据的测算及解析 |
2.1 研究背景:中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描述 |
2.1.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
2.1.2 1994-2005 年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制度特征 |
2.2 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
2.2.1 外部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
2.2.2 内部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
2.2.3 外部真实汇率和内部真实汇率间的理论关系 |
2.3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指数的构造、测算和解析 |
2.3.1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指数的构造、测算 |
2.3.2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变动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研究 |
3.1 导言 |
3.2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理论模型 |
3.2.1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假说的由来 |
3.2.2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发展 |
3.3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研究文献回顾 |
3.4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实证研究 |
3.4.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3.4.2 实证研究方法 |
3.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人民币行为均衡真实汇率与汇率错位研究 |
4.1 均衡汇率理论与文献回顾 |
4.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 |
4.3 人民币行为均衡真实汇率实证研究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4.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4 人民币真实汇率错位状况的测算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研究 |
5.1 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理论发展和文献回顾 |
5.1.1 基于总量弹性分析法的文献研究 |
5.1.2 基于双边弹性分析法的文献研究 |
5.2 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理论模型 |
5.3 总量弹性分析: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和中国总体贸易收支实证研究..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5.3.3 实证研究方法 |
5.3.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4 双边弹性分析:人民币双边真实汇率和G7 国家双边贸易收支实证研究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5.4.3 实证研究方法 |
5.4.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和真实汇率调整路径研究 |
6.1 大国经济增长时期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的国际经验比较 |
6.1.1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时期日元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 |
6.1.2 战后德国经济增长时期马克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 |
6.1.3 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
6.2 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路径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效应研究 |
6.2.1 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路径研究 |
6.2.2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应研究 |
6.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真实汇率升值路径选择 |
6.3.1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的路径研究 |
6.3.2 汇率升值过程中的政策搭配研究 |
6.3.3 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赞成建立汇率目标区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观点 |
0.2.2 赞成建立汇率目标区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观点 |
0.2.3 运用结合其他要素研究分析的观点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章 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历史回顾 |
1.1 汇率制度的分类及比较 |
1.1.1 汇率制度的分类比较 |
1.1.2 主要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分析比较 |
1.2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
1.2.1 1880—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
1.2.2 1918—1939年从固定到浮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制度 |
1.2.3 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 |
1.2.4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多元汇率制度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发展综述 |
2.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早期发展:50~60年代 |
2.1.1 20世纪50年代: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
2.1.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1.3 最优货币区理论 |
2.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中期发展:70~80年代 |
2.2.1 经济结构论和依附论 |
2.2.2 “名义锚”理论 |
2.2.3 微观经济效应论 |
2.2.4 汇率目标区理论 |
2.2.5 货币危机理论 |
2.3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新发展:90年代以来 |
2.3.1 三元悖论 |
2.3.2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 |
2.3.3 经济结构论的新发展 |
2.3.4 中间制度消失论 |
2.3.5 害怕浮动论 |
2.3.6 原罪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现实分析 |
3.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
3.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 |
3.2.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背景 |
3.2.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现状 |
3.3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在缺陷 |
3.3.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制约 |
3.3.3 外汇市场不完善 |
3.3.4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
3.3.5 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监管及运行成本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
4.1 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1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 |
4.1.2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中期因素 |
4.1.3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短期因素 |
4.1.4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非经济因素 |
4.1.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 |
4.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
4.2.1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影响因素 |
4.2.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国内影响因素 |
4.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标准 |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
4.4.1 我国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4.2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方向和改革措施 |
5.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中长期选择 |
5.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措施 |
5.2.1 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
5.2.2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
5.2.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货币篮机制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2 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
3 货币篮制度的分析和研究 |
3.1 货币篮的概念和定义 |
3.2 货币篮制度的理论综述 |
3.3 对我国货币篮的分析 |
4 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币种选择的实证判断 |
4.1 对于钉住和参考货币篮的理解 |
4.2 货币在篮子中的选择和确定 |
4.3 各种货币在篮子中的最优权重的模型选择 |
4.3.1 货币篮模型的数理解释 |
4.3.2 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确定 |
4.3.2.1 以稳定贸易为目标的权重计算方法 |
4.3.2.2 根据贸易数据的经验拟合分析 |
5 新型汇率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
5.1 新型汇率制度对进出口的影响 |
5.2 关于热钱对经济冲击的问题 |
6 中国新型汇率制度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 |
6.1 汇率稳定是东亚经济稳定的关键 |
6.1.1 日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
6.1.2 东亚钉住美元制复活的可持续性分析 |
6.2 建立东亚汇率稳定的协调机制 |
6.2.1 钉住货币篮制度—软钉住 |
6.2.2 东亚货币联盟 |
6.3 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6.4 东亚各国的统一货币篮的简单表述 |
7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8)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理论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理论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理论综述 |
一、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理论 |
二、钉住一篮子货币基础上的BBC 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
第二节 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在中国适用性的文献综述 |
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在中国实行之前的争论 |
二、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中国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与最优货币篮子的决定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汇率制度从钉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发展必然性 |
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产生的背景 |
二、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变迁的路径分析 |
三、我国实施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对东南亚最优货币篮子权重的讨论 |
一、钉住是严格的或是可调整的 |
二、货币篮子最优权重的决定 |
三、Benassy-Quere(B-Q)模型 |
四、改进后的模型 |
第三节 对中国一篮子货币权重的讨论 |
一、Flanders & Helpman 模型的基本思路 |
二、中国最优货币篮子权重的讨论 |
三、利用货币权重对2005 年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 |
第三章 新加坡汇率制度的实践及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借鉴 |
第一节 新加坡实施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经济背景 |
一、进出口贸易方面的高度依赖性 |
二、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
三、新加坡汇率制度成功的外部宏观环境 |
第二节 新加坡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
一、新元的货币篮子 |
二、汇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
三、新加坡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执行的效果 |
第三节 新加坡汇率制度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
一、进一步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
二、改进和完善央行的汇率干预调节机制 |
三、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外汇市场 |
四、与汇率制度相配合的货币财政政策组合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
小结 |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小结 |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
小结 |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
小结 |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
小结 |
结语 |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
四、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0年第11期)(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岸、在岸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研究 ——基于汇率溢出效应视角[D]. 马思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2]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及市场价值研究[D]. 班博. 山东大学, 2008(01)
- [4]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D]. 徐晖.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5]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D]. 韩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6]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货币篮机制的实证分析[D]. 张朝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8)
- [7]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通知[J]. 国家统计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7(09)
- [8]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理论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郑玮. 厦门大学, 2006(01)
- [9]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通知[J].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统计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3(14)
-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人民币汇率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