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损硬盘数据恢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彬[1](2021)在《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硬盘发生故障后,会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为此,对硬盘故障进行快速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计算机硬盘及故障的主要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有关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仅供参考。
李宁[2](2020)在《探究计算机硬盘故障数据恢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一定程度上,其硬盘存储功能为用户数据存储提供管理便利,以此简单的存储数据。基于计算机数据形式,计算机硬盘中储存信息,如果硬盘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就会为使用用户特别是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数据恢复概念随之形成。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计算机硬盘故障数据恢复技术相关知识。
杨忠信[3](2020)在《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被普遍地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网络窃密事件也层出不穷,正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发展。而这些网络犯罪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会在计算机中留下一些与犯罪相关的数据。比如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日常行为信息、犯罪行为信息和被攻击者计算机中的攻击痕迹信息等等。这些数据往往隐藏于计算机中,但其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复杂多样,因此,需要专业的取证软件工具才能实现合法的取证工作。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长期占据着行业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将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重点对计算机取证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计算机取证中数据恢复结果容易产生大量误报的问题,提出了文件构造和现场文件雕复(in-place file carving)技术相结合的数据恢复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件类型有其特有的存储结构的思想,改进现场文件雕复技术的不足。方法首先利用通用框架对文件类型进行识别,然后基于文件结构对文件进行筛选和恢复。通过与现有雕复工具进行对比测试,验证了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误报率,提升文件恢复的准确性。现场文件雕复方法是证据搜索定位和分析研究的基础。2.针对计算机中大量的无用文件信息和取证时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文本相似度的近义信息快速搜索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过程。首先利用信息提取,形成文档信息数据库,去除大量的无用信息;然后根据模式匹配算法的思想,结合文本相似度,实现近义文本的精确搜索和分析。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文件语料库的实验,证实了改进的取证文本相似度搜索方法在帮助查找有价值的文件方面是非常快速和有效的。3.针对计算机证据存储类型方式复杂、存储量大的问题,本文结合上述的数据恢复和信息搜索方法,实现了一个面向Windows系统(XP、WIN7、WIN8、WIN10)的计算机取证软件原型系统,可以为信息安全管理及保密检查提供的全方位专业检查。该原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提取、删除文件数据恢复、近义信息快速搜索等功能,同时,在整个证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增加证据监管功能,以此确保证据的无更改和取证的合法性。
池沐聪[4](2019)在《大规模低功耗数据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数据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人们早已进入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全球数据总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1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总量为33ZB,而到2025年该数值预计将达到175ZB。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海量数据的存储成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海量数据存储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据统计,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达到了 1300亿千瓦时,该数值远超过当年三峡大坝全年发电总量976亿千瓦时。在数据中心能源消耗中,存储设备能耗所占的比例为25-35%。此外,存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加重机房制冷系统的负担,从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开销。因此,合理降低存储系统的能源开销对实现数据中心节能环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据中心,通常只有10~15%的数据处于被频繁访问的状态,而剩余部分数据则被称为冷数据。对于冷数据存储节点而言,其没有较高的计算能力需求,而传统的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单一的高性能存储方案,因此会产生硬件成本高、系统功耗高等问题。特别是当存储规模逐步扩大时,硬件成本和能耗开销将显着攀升。本文对大规模冷数据的高效存储相关技术展开研究,以实现冷数据的低成本和低功耗存储,同时该存储系统还兼具高可靠、高容错能力和较高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处理器的指令级并行和线程级并行分别提出了多数据流并行CRC算法和多线程并行CRC算法。大规模存储系统通常包含了大量复杂的软件和硬件,数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其中未能检测到的数据损坏(即静默数据损坏)通常难以发现,其能够产生不可预期的错误,从而严重威胁数据的可靠性。数据校验能够有效地检测静默数据损坏以保证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作为常见的数据校验方法有较高的校验效率。为了提升存储系统数据校验的性能,本文对CRC开展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两种并行CRC算法。其中,多数据流并行CRC算法能够将CRC计算流程拆分成多条数据流,各个数据流的计算过程能以交织的方式执行,从而使得处理器的指令级并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多线程并行CRC算法能够利用处理器线程级并行能力并行计算数据各部分的CRC校验值,并将数据各部分的CRC校验值合并从而获得整体数据的CRC校验值。目前,Slicing-by-4和Slicing-by-8作为高效的CRC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数据流方式实现的并行Slicing-by-4和并行Slicing-by-8算法的计算速率分别相当于原有算法的三倍和两倍;对于并行度为P的多线程并行CRC算法,其能够将现有CRC算法效率提升约P倍。(2)基于Intel的SSE和AVX2指令集提出了硬件加速Reed-Solomon编码效率的算法。为了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及容错能力,增加数据冗余是一种有效的方案。当存储系统中部分数据发生损坏时,其可以通过冗余数据来恢复原始数据。然而,数据冗余在提高存储系统可靠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存储负担,系统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来保存冗余数据,从而导致硬件成本和能耗开销增加。因此,在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条件下,降低冗余数据所占的比例对构建低功耗存储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复制备份是较常见的数据冗余方案,其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可靠性。复制备份技术实现简单,但是该方案存储效率较低。编码冗余方式能够同时兼顾存储效率和数据可靠性,然而其计算过程复杂。本文对Reed-Solomon编码展开研究,从处理器硬件指令角度来提升编码的运行效率。Reed-Solomon编码过程需要在有限域上进行大量的乘法运算,本文提出的RSSSE和RSAVX2算法能够充分利用Intel处理器的SSE和AVX2指令集实现有限域乘法的并行计算,从而使得Reed-Solomon编码性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常见的纠删码开源库中,Jerasure编码库具有较高的编码效率,其广泛应用于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RSSSE和RSAVX2算法的编码效率分别为Jerasure编码库的1.2倍和1.9倍。(3)从硬盘SMART历史数据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硬盘健康状态预测方法。随着存储系统数据规模不断扩大,硬盘故障不再是小概率事件,海量数据的存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有效地预测硬盘故障事件的发生能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制定硬盘规划和管理方案,其对于存储系统的数据可靠性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主流的硬盘都支持SMART技术,其能够监控硬盘工作状态的相关指标。与常见故障预测模型不同的是,本文将硬盘SMART历史时序数据引入到预测模型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来预测硬盘的健康状态,并且该模型根据硬盘的剩余使用寿命将其健康状态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来进行预测。由于硬盘在从正常工作到发生故障的时间内,其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逐渐变化的过程,多级别健康状态的划分能够更加细致地刻画这个过程。此外,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够通过迁移学习来提升在训练数据集规模较小时模型的预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随机森林和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在宏平均和微平均指标上均能够取得更高的预测性能。(4)针对冷数据的存储特点,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大规模低功耗存储系统。目前,常见的存储系统均采用单一的高性能件配置方案,从而导致硬件成本和能耗偏高。对于冷数据存储而言,这样的硬件配置导致资源过剩。本文设计和实现了适用于冷数据存储的大规模低功耗存储系统。存储系统由不同角色的节点组成。其中,元数据节点负责维护存储系统元数据信息,传输节点负责数据编码和缓存。这两类节点需要较高的计算性能,因此被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而存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存储,无需过高的计算性能,因此采用定制的服务器方案。存储节点所配置的服务器具有高存储密度,并采用低功耗处理器以降低能耗开销。存储节点还配备SCSI箱体服务控制器,使得处于非活动状态的硬盘能够进入断电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体系统能耗。此外,为了提高元数据的可靠性和性能,本文基于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了元数据管理方案,提出了文件目录结构和存储空间管理相关算法。在实验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存储容量为1.5PB的系统原型。实验结果表明该存储系统在文件存放、读取和修复方面均有较高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能够支持高达93.75%的硬盘处于断电状态,从而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存储系统中每TB数据的平均耗电量为0.92~1.09W。
朱晨松[5](2019)在《冷存储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不断有大量数据生成,大数据的存储成为当前存储领域的热门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数据量剧增的同时,也出现了数据访问策略分层的现象,其中低频访问的冷数据占到总数据量的八成左右。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的存储问题,但在冷数据存储场景仍存在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冷数据存储场景进行优化,通过采用控制存储服务器硬盘通断电的方式,对低频访问数据所在硬盘进行休眠处理,降低系统整体功耗,从而设计并实现了低功耗低成本高可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冷存储系统。本文主要对系统关键模块中的功能模块、状态监控模块以及存储客户端进行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阐述了冷存储系统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并与现有存储系统进行对比,提出冷存储系统的设计思想。接下来从硬件与软件层面对系统架构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说明了系统关键模块的组成和作用。本文采用Erlang/OTP框架设计并实现了硬盘电源控制与健康状态检查模块。为提高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和容错性,本文设计实现了数据扫描和文件重构模块。通过将开源日志套件ELK与冷存储系统相结合,设计实现了集群服务器和各模块运行状态的监控模块,并根据日志数据聚合查询生成告警信息。然后采用Golang语言实现了基于命令行的存储客户端程序,可供用户对冷存储系统的文件进行查看、上传、下载和删除等操作。然后介绍了存储客户端文件上传下载与冷存储系统数据存储读取的详细流程,并对系统性能与功耗进行测试。最后,对本文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可优化与改进的方向,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匡明[6](2019)在《基于虚拟机迁移的虚拟网抗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多供应商”特性日益明显,简单地对已有互联网结构进行更新或者部署新的网络技术难以在诸多相互竞争的供应商之间达成共识。网络虚拟化技术被视作解决这种“僵化”现象的关键技术,它通过将物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及带宽资源虚拟化并加入虚拟资源池,进行高效灵活地管理,从而根据用户需求为其提供可租赁的资源服务。网络虚拟化技术使得多个虚拟网络共存于一个或多个物理网络中,共享物理网络节点和链路资源,虚拟节点一般以虚拟机的形式存在,多个虚拟机彼此通过虚拟链路互联形成了虚拟网络,任意物理网络组件的失效都会造成相应虚拟网络的损毁。为了应对大规模灾难对虚拟网络造成的严重威胁和破坏,本文针对不同灾难场景提出了两种虚拟机撤离方案,从而提高相应虚拟网络生存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针对大规模灾难对物理节点造成的严重威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灾难预警时间的虚拟机高效撤离方案。该方案根据灾难预警时间、虚拟机待撤离数据量大小以及虚拟机停机时间,对受到威胁的虚拟网及其相关节点进行重构和撤离。该方案采用后复制迁移技术,在撤离流量均衡原则下为待撤离虚拟机分配最佳的撤离路径和初始带宽,并根据网络资源状态动态调整撤离带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预警时间内充分利用物理网络带宽资源,提高了虚拟机撤离完成率,增强了相关虚拟网生存性。灾难风险模型下,针对灾难区域内的虚拟机受损概率增加而引起的相应虚拟网可靠性严重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灾难风险模型的双虚拟机快速撤离方案。该方案首先通过初步仿真确定待撤离虚拟机的基础撤离带宽,然后根据虚拟网预计完成撤离时间为相应虚拟机动态调整撤离带宽;同时优先采用并行迁移原则,允许物理链路同时传输多个虚拟机,从而充分利用物理网络带宽资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有效减少了虚拟网总撤离时间以及平均撤离时间,从而降低了虚拟组件失效的概率。
谢果君[7](2019)在《基于纠删码的云存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云存储已然成为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而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云存储系统中节点的规模及异构性也不断增大,因此节点中数据的可靠性及I/O性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为了防止因节点故障造成的数据丢失,系统会采用特定的恢复机制对数据进行保护。本文对存储集群中节点异构性及多节点并发修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集群中节点的异构性造成的数据存储代价过高、可靠性较低、节点负载均衡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段排序交换算法(FSSA)为依托,对数据块的部署方案进行改进,提出了分段交叉部署方案。在该方案中,通过对数据块部署问题进行模型分析,建立起对应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系统中节点的负载情况对其进行分段划分,并对数据块的部署节点进行初次的选择;最后根据数据块部署模型利用启发式算法的思想在各个分段中对数据块的部署节点进行选择、替换,直至选择出最优部署节点集合。通过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可以在满足数据块部署可靠性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数据的存储代价,优化系统的负载均衡能力。(2)针对云存储中多节点失效时系统修复时延较大以及可用性较低等问题,以多节点并发修复算法(MCRA)为依托,对节点的修复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分布式交叉修复方案。在该方案中,系统的修复操作在替换节点中进行,所有的替换节点协同、交叉地进行数据修复,保证修复所需数据块在系统内部只进行一次传输,解决了传统修复方案中系统修复瓶颈与内部网络流量较大等问题,有效降低了系统的修复时延;同时,采用修复触发机制,避免了系统修复时因新增受损节点引起的修复失败问题,增大了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DCRS在降低系统修复时延、增大系统的可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薄光明[8](2018)在《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员办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编辑处理文本、图像和视频等文件必须依赖计算机才能完成。而在频繁操作处理文件过程中,文件被误删除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对于包含重要数据的文件一旦被感染病毒遭到破坏,或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导致数据无法读取,尽快恢复文件成了挽回损失首先被想到的办法。文章将用具体实例对常见数据误删情形给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用例子介绍硬盘上恢复文件的具体步骤。
刘景云[9](2018)在《排除故障,恢复硬盘“活力”》文中研究指明硬盘是保存数据的大仓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说,硬盘有价而数据无价,一旦硬盘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威胁到数据的安全性。虽然说固态硬盘逐渐普及,但是大容量的机械硬盘依然是主流,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当机械硬盘出现诸如分区表受损、磁盘坏道等问题时,往往会导致电脑无法开机,数据无法读取等故障。因此,对硬盘进行修复,就显得相当紧迫。这里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介绍硬
张运涛[10](2018)在《计算机系统数据恢复技术探索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基础理论谈起,论述数据损坏丢失的起因,解决方案,以及常见数据损坏情况的恢复措施。对于解决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受损硬盘数据恢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损硬盘数据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硬盘及故障原因 |
1.1 硬盘结构 |
1.2 硬盘故障原因 |
2 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 |
2.1 硬盘常见故障及排除 |
2.1.1 硬盘无法被系统识别 |
2.1.2 主引导程序异常 |
2.1.3 分区故障 |
2.1.4 文件分配表读写错误 |
2.1.5 目录表受损 |
2.1.6 结构故障 |
2.2 硬盘故障数据恢复 |
2.2.1 文件恢复 |
2.2.2 修复记录区 |
2.2.3 修复磁道 |
2.3 硬盘维护要点 |
2.3.1 定期整理 |
2.3.2 关机休息 |
2.3.3 减轻振动 |
2.3.4 防尘防静电 |
3 结论 |
(2)探究计算机硬盘故障数据恢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知识论述 |
(一)数据恢复内涵 |
(二)数据恢复原因 |
(三)数据恢复意义 |
二、计算机硬盘故障原因 |
(一)软硬件故障 |
(二)人为操作不规范 |
三、数据恢复技术论述 |
(一)计算机设备引导区数据恢复 |
(二)硬盘分区数据恢复 |
四、结束语 |
(3)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自评表 |
学位论文创新点与发表学术论文对应情况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机取证的司法应用 |
1.2.2 计算机取证的理论研究 |
1.2.3 计算机取证系统 |
1.2.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indows系统计算机取证相关理论 |
2.1 计算机取证基本理论 |
2.1.1 计算机证据的概述 |
2.1.2 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流程 |
2.1.3 Windows系统数据类型 |
2.2 文件雕复技术 |
2.2.1 文件雕复概念 |
2.2.2 文件雕复的过程 |
2.3 模式匹配算法 |
2.3.1 单模式匹配算法 |
2.3.2 多模式匹配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现场文件雕复的数据恢复方法 |
3.1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 |
3.1.1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 |
3.1.2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的局限性 |
3.2 文件结构 |
3.3 基于文件结构的雕复方法 |
3.3.1 方法框架 |
3.3.2 数据搜索与处理 |
3.3.3 文件再现 |
3.4 测试与分析 |
3.4.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文本相似度的近义信息快速搜索方法 |
4.1 文本相似度 |
4.2 文本相似度搜索的局限性 |
4.3 改进的信息搜索方法 |
4.3.1 方法框架 |
4.3.2 文档信息提取模块 |
4.3.3 文本相似度快速搜索模块 |
4.4 测试与分析 |
4.4.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4.4.2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系统Deep Forensics |
5.1 Deep Forensics取证系统整体架构 |
5.1.1 系统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1.3 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 |
5.1.4 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环境 |
5.2 Deep Forensi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库的设计 |
5.2.2 计算机痕迹提取模块 |
5.2.3 证据监管模块 |
5.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5.3.2 测试方法与步骤 |
5.3.3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大规模低功耗数据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存储系统发展简介 |
1.2.1 硬盘驱动器 |
1.2.2 硬盘阵列 |
1.2.3 传统网络存储 |
1.2.4 分布式存储系统 |
1.3 存储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数据校验技术 |
1.3.2 数据容错技术 |
1.3.3 硬盘故障预测技术 |
1.3.4 存储系统节能技术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并行CRC算法 |
1.4.2 基于硬件加速的Reed-Solomon编码 |
1.4.3 基于LSTM的硬盘健康状态预测方法 |
1.4.4 大规模低功耗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并行CRC算法 |
2.1 概述 |
2.2 CRC算法 |
2.2.1 算法描述 |
2.2.2 Sarwate算法 |
2.2.3 Slicing-by-4算法 |
2.3 多数据流并行CRC算法 |
2.3.1 数据折叠 |
2.3.2 多数据流交织的CRC并行算法 |
2.4 多线程并行CRC算法 |
2.4.1 模乘法运算 |
2.4.2 系数β_p的快速计算 |
2.5 实验与算法评估 |
2.5.1 实验环境及流程 |
2.5.2 多数据流并行CRC算法实验结果 |
2.5.3 多线程并行CRC算法实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硬件加速的Reed-Solomon编码 |
3.1 概述 |
3.2 Reed-Solomon编码 |
3.2.1 Reed-Solomon算法的编码策略 |
3.2.2 Reed-Solomon算法的编码过程 |
3.2.3 Reed-Solomon编码的恢复过程 |
3.2.4 有限域上的运算 |
3.3 基于硬件加速的Reed-Solomon编码 |
3.3.1 指令集简介 |
3.3.2 算法设计 |
3.4 实验与算法评估 |
3.4.1 实验环境及流程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STM的硬盘健康状态预测方法 |
4.1 概述 |
4.2 理论背景 |
4.2.1 循环神经网络 |
4.2.2 长短期记忆网络 |
4.2.3 随机森林 |
4.3 基于LSTM的硬盘健康状态预测方法 |
4.3.1 特征选择 |
4.3.2 SMART属性变化率特征 |
4.3.3 硬盘健康等级划分 |
4.3.4 构建预测模型 |
4.3.5 迁移学习 |
4.4 实验与模型评估 |
4.4.1 数据集 |
4.4.2 数据预处理 |
4.4.3 性能评估指标 |
4.4.4 实验设置 |
4.4.5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规模低功耗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概述 |
5.2 系统整体框架介绍 |
5.2.1 虚拟节点 |
5.2.2 元数据节点 |
5.2.3 传输节点 |
5.2.4 存储节点 |
5.2.5 客户端 |
5.3 名称空间管理 |
5.3.1 文件元数据记录 |
5.3.2 名称空间相关操作 |
5.4 存储空间管理 |
5.4.1 数据块大小 |
5.4.2 硬盘组 |
5.4.3 可用空间列表 |
5.4.4 硬盘空间分配算法 |
5.5 系统性能测试 |
5.5.1 系统硬件配置 |
5.5.2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
(5)冷存储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冷存储系统介绍 |
2.1 现有存储系统与冷存储系统 |
2.1.1 磁带存储系统 |
2.1.2 蓝光存储系统 |
2.1.3 基于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的存储 |
2.1.4 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系统 |
2.1.5 冷存储系统 |
2.2 冷存储系统架构介绍 |
2.2.1 硬件层面 |
2.2.2 软件层面 |
2.3 冷存储系统关键模块 |
2.3.1 系统功能模块 |
2.3.2 状态监控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集群自动化部署模块 |
3.1.1 Dnsmasq组件 |
3.1.2 PXE+Kickstart组件 |
3.1.3 Ansible组件 |
3.2 硬盘电源状态管理模块 |
3.2.1 硬盘电源控制组件 |
3.2.2 硬盘休眠控制组件 |
3.3 硬盘健康状态管理模块 |
3.3.1 硬盘健康状态检测组件 |
3.3.2 硬盘健康状态扫描组件 |
3.4 数据扫描模块 |
3.4.1 文件元数据组织结构 |
3.4.2 数据扫描策略与流程 |
3.4.3 数据失联状态管理 |
3.5 文件重构模块 |
3.5.1 文件重构策略 |
3.5.2 文件重构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状态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服务器信息监控模块 |
4.1.1 硬件信息监控 |
4.1.2 运行状态监控 |
4.1.3 开关机状态监控 |
4.2 数据扫描信息监控模块 |
4.3 文件重构信息监控模块 |
4.4 系统告警模块 |
4.4.1 告警分类与规则 |
4.4.2 告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3 告警通知组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存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1 存储命令行设计 |
5.2 存储用户认证管理 |
5.3 文件上传流程 |
5.4 文件下载流程 |
5.5 系统性能与功耗测试 |
5.5.1 上传速率测试 |
5.5.2 下载速率测试 |
5.5.3 文件分块测试 |
5.5.4 系统功耗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虚拟机迁移的虚拟网抗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虚拟化 |
1.1.1 网络虚拟化研究背景 |
1.1.2 网络虚拟化技术 |
1.1.3 网络虚拟化模型 |
1.2 虚拟网络 |
1.2.1 虚拟网络结构 |
1.2.2 虚拟网络映射 |
1.3 论文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工作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虚拟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 |
2.1 虚拟网络生存性概述 |
2.2 虚拟网络抗毁策略研究 |
2.2.1 虚拟网络保护 |
2.2.2 虚拟网络恢复 |
2.3 虚拟机迁移 |
2.3.1 虚拟机迁移概述 |
2.3.2 虚拟机迁移技术 |
2.3.3 虚拟机迁移技术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灾难预警时间的虚拟机高效撤离方案 |
3.1 引言 |
3.2 问题分析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网络模型 |
3.3 方案描述 |
3.3.1 相关符号及公式 |
3.3.2 DWTVME方案步骤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环境 |
3.4.2 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灾难风险模型的双虚拟机快速撤离方案 |
4.1 引言 |
4.2 问题分析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网络模型 |
4.3 方案描述 |
4.3.1 相关符号及公式 |
4.3.2 DRDVME方案步骤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仿真环境 |
4.4.2 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7)基于纠删码的云存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内容与贡献 |
1.3 .章节安排 |
2.背景知识与相关工作 |
2.1 .云计算与云存储 |
2.2 .纠删码存储技术 |
2.2.1 .里德-所罗门码 |
2.2.2 .阵列码 |
2.3 .机架感知与数据块部署 |
2.4 .存储节点可靠性 |
2.5 .节点修复 |
2.6 .章节小结 |
3.基于纠删码的数据块部署方案 |
3.1 .问题提出 |
3.2 .数学模型 |
3.3 .数据块部署方案 |
3.3.1 .部署模型 |
3.3.2 .部署方案 |
3.3.3 .验证机制 |
3.4 .算法性能分析 |
3.5.仿真实验 |
3.5.1 .仿真环境 |
3.5.2 .存储代价对比 |
3.5.3 .节点负载对比 |
3.5.4 .节点综合性能对比 |
3.6 .章节小结 |
4.基于纠删码的多节点并发重构 |
4.1 .问题提出 |
4.2 .数学模型 |
4.3 .多节点并发修复 |
4.3.1 .修复模型 |
4.3.2 .触发机制 |
4.3.3 .修复方案 |
4.4 .算法性能分析 |
4.4.1 .多节点并发修复算法分析 |
4.4.2 .触发机制分析 |
4.5 .仿真实验 |
4.5.1 .实验平台与环境 |
4.5.2 .降级读用户等待时延对比 |
4.5.3 .系统修复时延对比 |
4.5.4 .系统修复风险指数对比 |
4.6 .章节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硬盘数据遭到破坏的几种常见情形 |
1.1 软件系统方面的因素 |
1.1.1 木马病毒的感染 |
1.1.2 误操作造成的彻底删除 |
1.1.3 其它恶意破坏 |
1.2 硬件方面的故障 |
2 数据信息存储的形式与原理 |
3 数据恢复的实践与操作 |
4 其他有益于防止数据丢失的措施 |
4.1 采用固态硬盘作为存储载体 |
4.2 使用云存储作为防止数据丢失的一种补充手段 |
(9)排除故障,恢复硬盘“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快速修复硬盘分区表 |
强强联手,轻松修复硬盘分区表 |
从受损硬盘中恢复数据 |
(10)计算机系统数据恢复技术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用存储介质简介 |
2 数据恢复理论基础 |
3 数据故障原因分析 |
4 数据恢复手段与措施 |
4.1 介质逻辑损坏 |
4.2 介质物理损坏 |
5 结语 |
四、受损硬盘数据恢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研究[J]. 孙彬. 南方农机, 2021(01)
- [2]探究计算机硬盘故障数据恢复技术[J]. 李宁.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0(10)
- [3]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D]. 杨忠信.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大规模低功耗数据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池沐聪.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5]冷存储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D]. 朱晨松.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6]基于虚拟机迁移的虚拟网抗毁技术研究[D]. 匡明.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7]基于纠删码的云存储策略研究[D]. 谢果君.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8]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研究[J]. 薄光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4)
- [9]排除故障,恢复硬盘“活力”[J]. 刘景云.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8(05)
- [10]计算机系统数据恢复技术探索与应用[J]. 张运涛. 科技视界,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