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基底细胞癌一例

鼻基底细胞癌一例

一、鼻部基底细胞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邸斌,苗玉花,王嘉,李晓明[1](2022)在《外鼻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及缺损修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准切除外鼻恶性肿瘤以及准确评估、合理修复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外鼻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0例, 年龄36~86岁。肿瘤病理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29例, 鳞状细胞癌11例, 外毛根鞘癌6例, 腺样囊性癌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瘤切除以传统的安全缘扩大切除为主, 对于明显影响修复效果的切缘, 即病变邻近鼻翼缘、鼻小柱或深部易贯通切缘采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原理, 尽可能缩小切除范围。全部病例均采用肿瘤全切及一期/分期皮瓣修复方法完成, 以皮瓣转移为主。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 肿瘤安全切缘以4~10 mm为主, 其中24例采用了Mohs手术方式。外鼻局限缺损38例, 选择邻近双叶瓣、风筝瓣、鼻背眉间皮瓣以及鼻唇沟瓣或游离组织修复;多解剖亚区、全层或累及鼻中隔的复合缺损共10例, 有8例选择额瓣修复, 包括单纯额瓣修复4例、额瓣+钛网支架重建2例、双岛瓦合额瓣修复2例。随访1~10年, 所有皮瓣均成活, 没有发生坏死的病例, 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鼻外形及鼻通气情况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 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有限度地应用Mohs手术原理基本能够满足外鼻恶性肿瘤精准切除的需求, 个体化应用邻近组织瓣以及多种形式的额瓣, 是达到外鼻修复满意、兼顾手术复杂性的合理选择。

危维,杨晓彤,吕海丽,彭晓林,严波,王振霖[2](2021)在《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 其中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 选择岛状皮瓣、岛状皮瓣联合鼻唇沟瓣或V-Y推进皮瓣、岛状皮瓣联合双叶皮瓣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 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 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 选择适合的岛状皮瓣或组合皮瓣进行修复, 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亚森江·阿布都热依木,亚力坤·亚生,曾敬贤,吴平安,梁秀妮,阿依恒·曲库尔汗,雍军,尼力帕尔·阿力木,皮力东·库亚西,穆扎排尔·米尔扎克,穆热迪力·穆塔力甫,阿不都克里木江·买买提[3](2021)在《三期额旁皮瓣在鼻部全层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期额旁皮瓣在鼻部重大全层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7例鼻部严重缺损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0~71岁,其中鼻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切除后鼻部缺损4例,鼻外伤后鼻缺损畸形2例,酒渣鼻鼻赘期1例。手术均采用额旁正中皮瓣分3期进行。Ⅰ期将额瓣转至鼻部缺损处,4例患者采用额瓣远端折叠形成鼻衬里,2例采取鼻中隔黏膜旋转瓣及外鼻皮肤翻转瓣建立鼻衬里,1例采取鼻腔外侧壁黏膜形成双蒂瓣后推进至鼻翼缺损处,再对鼻腔外侧壁黏膜缺损处植皮;根据衬里层的重建方式确定是否Ⅰ期植入软骨重建外鼻支架。Ⅱ期将额瓣局部或全部掀起,切除皮瓣附带的额肌及皮下脂肪,使皮瓣变薄,同时植入软骨或将Ⅰ期植入的软骨修整,再将被覆皮瓣缝回至加以塑形的外鼻支架创面。Ⅲ期皮瓣断蒂并修整供区。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7例患者修复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至2年,鼻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三期额旁皮瓣鼻缺损重建法能够为重建的衬里皮瓣及植入的软骨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并有助于再造的外鼻达到更佳的轮廓。

欧连朱[4](2020)在《局部皮瓣在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4例面部基底细胞癌(BCC)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总结根据病损所在的美学亚单位及美学原理进行设计,用相应的局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观察局部皮瓣在面部BCC切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进行治疗的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患者病例24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10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2.34±12.63)岁。病变部位:额颞部3例、眼周5例、颊部8例、鼻部8例;BCC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的范围为:5×5mm~50×10mm。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所处美学亚单位及美学设计,设计相应的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用于修复缺损的局部皮瓣包括推进皮瓣7例(V-Y推进皮瓣2例、风筝皮瓣3例,邻位滑行皮瓣2例),旋转皮瓣4例,易位皮瓣12例(经典的易位皮瓣2例,菱形皮瓣9例,鼻唇沟皮瓣1例),联合使用多种局部皮瓣修复1例。术后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情况,5~7天拆线,术后随访时间为6~12月。使用SAS及SDS量表评估修复前后患者的心理情况,A&F评价法评估皮瓣的修复效果(形态轮廓美学及功能评分),GQOL-74量表评估修复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术区的外观与周围组织匹配良好,瘢痕增生轻,重要器官无明显畸形移位,美观度及功能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修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面部的美学亚单位及美学原理设计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可在保留器官的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兼顾美学效果,局部皮瓣的成活率及患者满意程度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邹晓芳[5](2019)在《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深入了解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寻找疾病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2、分析多发性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探索多发性皮肤恶性肿瘤特点。[方法]回顾我院皮肤科近11年来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资料,选出由组织病理切片明确为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的29例患者,对他们的就诊年份、发病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户外、室内)、疾病组合、皮损分布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的类型和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进行统计,运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在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就诊年龄(67.2±12.8)岁。②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者14例(48.3%),患多发性鳞状细胞癌者6例(20.7%),患多发性鲍恩病者6例(20.7%)患基底细胞癌并鲍恩病者3例(10.3%)。③工作以户外活动为主者20例(68.9%),工作以室内活动为主者9例(31.1%)。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平均就诊年龄(67.2±12.9)岁;男性7人,女性7人;14例患者31个皮损中处于曝光部位30个(96.8%),非曝光部位1个(3.2%);结节、溃疡(58.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最常见的亚型为结节型(54.8%)。⑤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平均就诊年龄(64.0± 11.0)岁;男性4例,女性2例;6例患者14个皮损中处于曝光部位的皮损有4个(28.6%),非曝光部位有10个(71.4%)。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节隆起、溃疡(85.7%),组织病理检查以高分化最多(92.8%)。⑥多发性鲍恩病:平均就诊年龄(63.5±14.7)岁;男性4例,女性2例;6例患者16个皮损中位于曝光部位的7个(43.8%),非曝光部位9个(56.2%);临床主要表现为红色鳞屑性斑块。[结论]①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的患者数在逐年升高,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以户外活动为主的工作者多于以室内活动为主的工作者。②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个体最常见病种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其后依次为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多发性鲍恩病。③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损较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和多发性鲍恩病的皮损更倾向于发生在曝光部位。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节溃疡,结节型是最多见的组织病理亚型;多发性鳞状细胞癌最常表现为结节隆起、溃疡,组织病理以高分化多见。⑤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误诊率高,临床上应仔细查体,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检查。

吴诗权[6](2019)在《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在修复面中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通过皮下蒂或局部旋转的方式修复面中部如下睑、鼻部、上唇等部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08月至2018年0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面部肿瘤切除后的下睑缺损10例、鼻部缺损7例及上唇缺损3例患者,均采用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修复,其中女性12例,男性8例,年龄52岁86岁,平均年龄67岁,创面面积最小为1.2cm×1.2cm,最大为3.5cm×1.7cm。术前行多普勒超声血流仪精确定位内眦处角动脉走行并标记,术中根据肿物病理类型决定切除范围及深度,创面彻底止血,测量缺损面积,根据缺损面积,以内眦-角动脉供给的走行范围为蒂设计蒂在上方的鼻唇沟皮瓣,沿设计线分离皮瓣至SMAS筋膜层,于表情肌表面掀起皮瓣,适当分离蒂部,蒂部外侧需适当保留有脂肪结缔组织,蒂部在无张力条件下运用旋转或皮下蒂的方式转移修复创面,创面予6-0普理灵线无张力间断缝合,供区缺损皮下潜行分离后一般可直接拉拢缝合,充分止血后予5-0微乔线皮下缝合以减小皮肤张力,表皮用6-0普理灵线间断缝合,供区及受区创面各放置一橡皮片作引流,适当加压包扎术区,引流片2-3天后拔除。结果:本组研究共20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48个月,术后全部皮瓣成活,达到1期修复,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回流障碍,经扩血管药物应用、吸氧、局部按摩等保守治疗而愈,全部病例无睑外翻、唇鼻继发畸形及内眦移位等并发症,受区皮瓣无明显臃肿,颜色、质地与邻近组织相仿,无需二次修复,大多数供区缝合后伤口恰为鼻唇沟人工皱褶,无肿瘤复发。结论: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获取相对简易,血供可靠,供区疤痕不明显,能灵活转移至下睑、鼻部及上唇,修复该处缺损,大部分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施行,老年患者受益较年轻患者更大,此皮瓣能为面中部重建区域提供良好的伤口愈合并兼具良好的美学和功能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梦婷[7](2018)在《597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为研究、探讨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流行病学趋势奠定基础;2.分析不同种类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深入对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认识;3.分析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鉴别要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达到早期诊断、治疗,改善预后,减少面部损容的目的。[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鳞状细胞癌并符合一定筛选标准的597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合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及总结不同类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果]1.面部皮肤恶性肿瘤597例中,男性175例(29.31%),女性422例(70.69%),男女之比1:2.41。其中以基底细胞癌(BCC)多见,为315例(52.76%);日光性角化病(AK)243例(40.7%);鳞状细胞癌(SCC)33例(5.53%);鲍温病(BD)6例(1.01%)。2.基底细胞癌315例(52.76%)。2.1男女比例1:1.89。2.2发病年龄8~94岁,平均发病年龄62.51 ±13.13岁(中位年龄63岁),高峰年龄阶段50~79岁。2.3发病部位:额部10例(3.17%),眶周43例(13.65%),眉部7例(2.22%),眉周4例(1.27%),颞部 18例(5.71%),颊部98例(31.11%),鼻部94例(29.84%),鼻唇沟9例(2.86%),鼻旁4例(1.27%),唇部 13例(4.13%),唇周6例(1.90%),上颌部1例(0.32%),下颏部4例(1.27%),面部多发4例(1.27%)。2.4临床表现:结节溃疡型249例(79.05%);硬斑病样43例(13.65%);浅表型19例(6.03%);色素型4例(1.27%)。2.5病程最长61年,最短1周,平均5.23年。2.6组织病理表现:实体性238(75.56%);腺样10例(3.17%);硬化性43例(13.65%);浅表性19例(6.03%);色素性4例(1.27%);角化性1例(0.32%)。2.7临床与组织病理符合率81.27%,多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湿疹、黑素瘤。3.日光性角化病243例(40.7%)。3.1男女比例1:3.86。3.2发病年龄12~99岁,平均发病年龄67.69±11.68岁(中位年龄70岁),高峰年龄阶段50岁及以上。3.3发病部位:额部11例(4.53%),眶周19例(7.82%),眉部6例(2.47%),颞部36例(14.81%),颊部 113例(46.50%),鼻部28例(11.52%),鼻唇沟 1 例(0.41%),鼻旁1例(0.41%),唇部3例(1.23%),下颏部2例(0.82%),面部多发23例(9.47%)。3.4临床表现:红褐色斑片95例(39.09%);黑褐色斑片68例(27.98%);黑色丘疹68例(27.98%);糜烂性斑片12例(4.94%)。3.5自觉症状:瘙痒122例(50.21%);疼痛39例(16.05%);痒痛11例(4.53%);无明显自觉症状71例(29.22%)。3.6病程最长60年,最短1月,平均4.18年。3.7组织病理表现:肥厚型135例(55.56%);萎缩型70例(28.81%);色素型4例(1.65%);棘层松解型3例(1.23%);苔藓样型4例(1.65%);鲍温样型27例(11.11%),其中日光性角化病并皮角15例(6.17%),表皮下方及基底层均可见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异型性改变,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胶原嗜碱变性。3.8临床与组织病理符合率72.84%,易误诊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温病、色素痣、寻常疣、脂溢性角化、黑素瘤。4.鳞状细胞癌33例(5.53%)。4.1男女比例1:1.36。4.2发病年龄39~87岁,平均发病年龄68.06± 11.77岁(中位年龄68岁),高峰年龄阶段60~79岁。4.3发病部位:额部2例(6.06%),眶周2例(6.06%),眉部1例(3.03%),颞部4例(12.12%),颊部 10例(30.30%),鼻部4例(12.12%),唇部9例(27.27%),下颏部1 例(3.03%)。4.4临床表现:结节隆起型14例(42.42%);溃疡型17例(51.52%);深在溃疡型2例(6.06%)。4.5病程最长8年,最短20天,平均1.31年。4.6组织病理表现:高分化23例(69.70%);中分化8例(24.24%);低分化2例(6.06%);其中由日光性角化病继发的鳞状细胞癌4例(12.12%)。4.7临床与组织病理符合率33.33%,多误诊为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化脓性肉芽肿、坏疽性脓皮病。5.鲍温病6例(1.01%)。5.1男女比例1:2。5.2发病年龄42~83岁,平均发病年龄63.33 ±15.02岁(中位年龄60岁)。5.3发病部位:颞部1例(16.67%),颊部3例(50%),唇部2例(33.33%)。5.4临床表现:3例表现为红斑,2例表现为黑褐色斑块,1例表现为疣状增生,其中3例出现结痂,2例出现糜烂、溃疡面。5.5自觉症状:瘙痒4例(66.67%),疼痛1例(16.67%),无自觉症状1例(16.67%)。5.6病程最长2年,最短2月,平均1.22年。5.7组织病理主要特点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全层见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异形,并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有丝分裂象,基底膜完整。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管周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5.8临床与组织病理符合率16.67%,多误诊为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结论]1.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以基底细胞癌(BCC)最为常见,为52.76%;日光性角化病(AK)次之为40.7%;鳞状细胞癌(SCC)相对较少见,为5.53%;鲍温病(BD)仅为1.01%;即发病率为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鲍温病。2.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男女之比1:2.41,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21<0.05)。3.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所占比例大,60~79岁为358例(59.96%),各病种之间发病初期易于误诊,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高的为基底细胞癌(81.27%),鲍温病符合率最低(16.67%)。4.基底细胞癌中,临床以结节溃疡型最常见(79.05%);组织病理以实体性最为多见(75.56%)。日光性角化病组织病理以肥厚型(55.56%)多见,自觉症状以瘙痒(50.21%)居多。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以高分化(69.7%)居多,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5.七年来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确诊例数无明显差异。6.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误诊,需加强临床观察、并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7.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征,对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分型至关重要。

缑文斌,于涛,张巍[8](2017)在《皮肤基底细胞癌364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提高基底细胞癌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理论指导。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9月—2014年2月,对经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证实的36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4例患者中浅表型10例,结节型280例,微结节型8例,浸润型7例,基底细胞癌伴附属器分化7例,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10例,角化型9例,腺样型28例,色素性4例,硬化型1例。结节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3例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7例侵及骨骼肌,1例侵犯骨骼肌及软骨。1例复发性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侵犯皮下骨骼肌组织,并可见明确神经侵犯。364例均未见远处转移。5例基底细胞癌复发中的3例位于鼻部,均为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其中1例肿瘤侵犯皮下骨骼肌组织,并可见明确神经侵犯。1例位于右筛窦、眼眶部,肿瘤侵及邻近骨组织。1例位于右下眼睑,未见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在9例侵袭性患者中,4例为复发性肿瘤。结论基底细胞癌组织学亚型较多,形态多样,易误诊。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5年生存率高,局部复发及周围组织侵犯可能与不能完整切除肿瘤及肿瘤距切缘较近有关。

陆升,全超坤,张龙城[9](2017)在《手术切除联合额瓣修复治疗鼻部基底细胞癌4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底细胞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皮肤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发生于表皮或者毛囊周围的肿瘤,局部浸润、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1]。基底细胞癌约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75%,常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经常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的人。最典型的基底细胞癌发病部位是没有覆盖的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因此,基底细胞癌常见于头颈部区域,特别是鼻部及其周围面部皮肤[1-2]。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治疗

吴晓琰,陈晓栋,丁鹏,顾黎雄,姚晓东,丁瑜洁,沈聪聪[10](2015)在《皮肤磨削术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鼻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25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皮肤磨削术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鼻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BCC)的疗效。方法 25例经病理确诊、皮损面积>1 cm2、无骨或软骨侵犯的鼻部结节型BCC患者,实施皮肤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首先去除肿瘤病灶(对于突出皮肤表面的病灶先实施切削术,然后实施磨削术),术后创面即刻避光条件下外敷20%氨基酮戊酸3~4h,然后平均100 J/cm2 LED光照射20 min。ALA-PDT每周1次,连续3周。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和时间;1年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瘢痕形成、外观效果等情况,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 25例患者未见创面感染,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1.2±1.3)d。术后1年未见复发病例;1例患者发生瘢痕挛缩,3例患者有轻度的瘢痕增生,4例患者遗留凹陷性瘢痕。除1例患者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外,24例患者均对术后外观满意。结论皮肤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鼻部结节型BCC操作简便,创面愈合快,术后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二、鼻部基底细胞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部基底细胞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4)局部皮瓣在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在修复面中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597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皮肤基底细胞癌364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2.2 皮损形态
    2.3 光镜检查
    2.4 免疫组化
3 讨论

(9)手术切除联合额瓣修复治疗鼻部基底细胞癌4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手术修复
2 结果
3 讨论

四、鼻部基底细胞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鼻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及缺损修复[J]. 邸斌,苗玉花,王嘉,李晓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01)
  • [2]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危维,杨晓彤,吕海丽,彭晓林,严波,王振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11)
  • [3]三期额旁皮瓣在鼻部全层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应用[J]. 亚森江·阿布都热依木,亚力坤·亚生,曾敬贤,吴平安,梁秀妮,阿依恒·曲库尔汗,雍军,尼力帕尔·阿力木,皮力东·库亚西,穆扎排尔·米尔扎克,穆热迪力·穆塔力甫,阿不都克里木江·买买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4)
  • [4]局部皮瓣在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D]. 欧连朱.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D]. 邹晓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内眦-角动脉蒂鼻唇沟皮瓣在修复面中部缺损中的应用[D]. 吴诗权.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597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D]. 王梦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8]皮肤基底细胞癌364例临床病理分析[J]. 缑文斌,于涛,张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05)
  • [9]手术切除联合额瓣修复治疗鼻部基底细胞癌40例临床分析[J]. 陆升,全超坤,张龙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6)
  • [10]皮肤磨削术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鼻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25例[J]. 吴晓琰,陈晓栋,丁鹏,顾黎雄,姚晓东,丁瑜洁,沈聪聪.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04)

标签:;  ;  ;  ;  ;  

鼻基底细胞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