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方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翔[1](2021)在《经胸锁乳突肌间入路与经颈白线入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人内分泌系统肿瘤中,甲状腺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其发病率趋向于逐年升高。2020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人数达22万,在当年新发肿瘤病例数中排第7位,其中男性5万,女性17万。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甲状腺手术方式是取用颈前区切口,游离颈前皮瓣后切开颈白线,将颈前肌群向两侧牵拉以创造足够的手术空间,行UTL+TIE+CLND。这一术式由于切口位于颈前区难以遮挡,影响美观。颈前区较大面积的皮瓣游离,术后颈部异物感、吞咽牵拉感尤为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胸锁乳突肌间间隙入路,由于是从侧方暴露切除甲状腺,或许是更好地解法。目的:探讨在DTC的手术治疗中,SMIA与LAC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满意度、术后1月颈前不适感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住院患者,术前通过彩超、甲癌筛查、细针穿刺等手段等方式,初步诊断考虑为单侧DTC,且术中冰冻病理确定为PTC、t-PTC或FTC。实验组39例SMIA行UTL+TIE+CLND;对照组39例LACA行UTL+TIE+CLND。结果: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是(38.136±4.7993)min,略低于对照组(38.538±5.258)min,经过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对比,实验组术后引流量为(35.128±10.621)ml,明显低于对照组(42.949±17.944)ml,经过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比两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实验组淋巴结数目为(3.103±2.8451)个,对照组淋巴结数目为(2.846±2.3456)个,经过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在切口满意度对比中,以非常满意为3分,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实验组切口满意度为(2.385±.5901)分,高于对照组(2.103±0.552)分,经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术后1月颈前不适感对比中,以无不适为1分,稍有不适为2分,明显不适为3分,实验组术后1月颈前不适感为(1.872±0.6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0.614)分,经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都没有出现出血及淋巴漏的情况。两组患者中同有6例出现术后出现RLN功能异常,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对RLN影响差异不大。实验组PG损伤为5例,对照组为7例,P值>0.05,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SLN损伤对比中实验组为1例,对照组为7例,经对比两组数据,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锁乳突肌间的入路方式在治疗单侧DTC时,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经经白线入路相同的根治目的的同时,能减少RLN损伤机会,缩短术后引流时间,节约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较好的满足患者美容需求,减轻颈前压迫感及吞咽时的牵拉感、异物感,明显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李丽[2](2021)在《癌灶≤4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腺叶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手术是DTC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的类型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Total Thyroidectomy,TT)、甲状腺次全切除术(Near Total Thyroidectomy,NTT)和单侧腺叶切除术(Thyroid Lobectomy,TL)。首次手术方式不同,其预后亦不尽相同。TT是否存在过度治疗,TL的优势是什么,关于是否所有的DTC患者初始的手术治疗都需要接受TT而不是TL,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以期利用更新的相关研究资料,更全面地评价不同初始手术方式对DTC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通过学术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检索,检索截止时间2020年12月6日前发表的癌灶≤4cm的DTC患者腺叶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效果对比的相关文献,所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根据Newcastel-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Rev Man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Meta分析的统计结果用森林图表示,合并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并应用亚组分析等探究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主要结局指标为总复发率(Overall Recurrence Rate,ORR)、5年和10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t-Free Survival,RFS)及术后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RLNI)、甲状旁腺功能减退(Hypoparathyroidism,HP)。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85702名参与者,其中2个是中国的研究,另外13个为国外的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4-91岁,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评价适中。研究结果表明,癌灶≤4cm的DTC患者TL组与TT组总复发率、5年无病生存、10年无病生存、5年无复发生存均无明显差异,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29(1.00,1.65),0.97(0.93,1.02),0.86(0.70,1.06),1.00(0.99,1.00),异质性的结果为:I2=47%,42%,88%,0%,TL组10年无复发生存较TT组低,RR及其95%CI分别为:0.94(0.91,0.97),异质性的结果为:I2=18%。在癌灶≤4cm的DTC患者中TL组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T组低,喉返神经损伤的总发生率分别为0.5%和2.6%,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总发生率为0.3%和12.4%。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癌灶为0-1cm亚组中TL组与TT组总复发率、5年无病生存均无明显差异,RR及其95%CI分别为:1.40(0.94,2.09),0.93(0.87,1.06),异质性的结果为:I2=52%,0%。癌灶为1-4cm的亚组中,TL组总复发率较TT高,RR及其95%CI分别为:1.55(1.26,1.09),异质性的结果为:I2=0%,TL组与TT组的10年无病生存无明显差异,RR及其95%CI分别为:0.89(0.67,1.18),异质性的结果为:I2=90%。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癌灶0-1cm的低危DTC患者只需进行TL手术。对于癌灶1-4cm的DTC患者可进行TT、NTT或TL手术,对于部分低危的DTC患者可根据肿瘤的部位采用TL手术。由于纳入的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故解释实验结果仍需谨慎,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探究DTC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案。
马伟[3](2021)在《甲状腺微小癌组织与NIS(钠碘转运体)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甲状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研究甲状腺癌的分子水平特征,研究其发病机制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甲状腺癌的癌组织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蛋白的含量,明确NIS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为临床上甲状腺癌的治疗、预后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在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符合甲状腺癌诊断标准并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9~80岁,中位年龄65岁)。于手术中取部分切下的甲状腺癌组织,再取适量以上病例的癌旁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组织中NIS蛋白的表达差异,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组织中NIS的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最后分析甲状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IS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评估NIS蛋白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癌NI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且呈弥漫性、棕褐色深染;甲状腺癌旁组织NIS阳性产物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呈淡黄色、分散性着色。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5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甲状腺癌旁组织和甲状腺癌均未出现NIS阴性表达;甲状腺癌旁组织NIS蛋白弱阳性表达有49例(98%),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蛋白弱阳性表达有9例(18%),甲状腺癌NIS弱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甲状腺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8,P<0.05);甲状腺癌旁组织NIS蛋白阳性表达有1例(2%),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蛋白阳性表达有14例(28%),甲状腺癌NIS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P<0.05);甲状腺癌旁组织NIS蛋白强阳性表达有0例(0%),在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蛋白强阳性表达有27例(54%),甲状腺癌NIS强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9,P<0.05)。2、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织(1.71±0.48mg/ml)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0.48±0.19m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IS 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织(0.87±0.09)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0.27±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甲状腺癌中NIS蛋白表达弱阳性率显着低于甲状腺癌旁组织,甲状腺癌中NIS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显着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2、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甲状腺癌旁组织。3、NIS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存在相关性。
余霄龙[4](2021)在《肿瘤多灶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肿瘤多灶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研究背景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四位,在一些省份如浙江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已跃升至所有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死亡率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并无明显增加。因此甲状腺癌与其他恶性肿瘤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人群患病率高,是甲状腺结节性质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制定、预后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多灶性是PTC最为常见的临床生物学特征之一,但多灶性是否与PTC的临床预后有关,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在临床实践中,多灶性经常被认为是PTC进展且具有较高侵袭性的一个高危表型特征,因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治疗选择,导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肿瘤多灶性作为PTC临床结局的判断指标仍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较大的人群样本量、不同遗传学特征的人群来验证,以免临床医师仅根据肿瘤多灶性做出医疗决定,出现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的后果。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一项大样本国际多中心队列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辅以SEER数据库PTC患者数据分析,探讨肿瘤多灶性对PTC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明确多灶性在PTC临床管理中的预后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1978年至2011年来自6个国家11个医疗中心的2638名PTC患者,入选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接受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均经参与研究的医疗中心的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并经过患者知情同意。采集临床表型特征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亚型、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甲状腺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是否经过I-131治疗及I-131剂量、随访时间、肿瘤复发情况、死亡情况、BRAF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通过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法分析无复发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进行累积生存曲线绘制,其中多灶性和单灶性之间的比较采用对数秩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使用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对有可能独立影响无复发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三种主要病理亚型的临床表型特征CPTC、FVPTC和TCPTC三个主要亚型之间在甲状腺腺外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Ⅲ/Ⅳ期比例、远处转移率、疾病复发率、死亡率、I131治疗率、I131治疗剂量、BRAF突变发生率均有显着差异(P<0.001),由高到低顺序为TCPTC>CPTC>FVPTC。肿瘤复发率,死亡率也是如此。2.多灶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它临床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多灶性在三个亚型中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P=0.203)。多灶性PTC组在甲状腺腺外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Ⅲ/Ⅳ期肿瘤比例、I-131治疗比例、I-131剂量明显高于单灶性PTC组(P<0.001)。在年龄、肿瘤大小和BRAF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PTC亚型中,多灶组甲状腺腺外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Ⅲ/Ⅳ期肿瘤比例、I-131治疗比例、I-131剂量明显高于单灶组(P<0.001)。多灶性和年龄、性别(男性)、肿瘤大小不相关(P>0.05)。在FVPTC中,多灶组仅在淋巴结转移,I-131治疗比例,I-131剂量高于单灶组,而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P>0.05)。在TCPTC中没有观察到多灶性与任何高危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在任何PTC亚型中,多灶性和远处转移率都无相关性。3.多灶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多灶性PTC组疾病复发率高于单灶性PTC组(19.8%vs 13.6%,P<0.001)。在PTMC组和非PTMC亚组分析中,也有类似的趋势。在单因素分析中,多灶性PTC组与单灶性PTC组相比复发风险增加(HR=1.55,95%CI:1.28-1.88,P<0.001)。在甲状腺内PTC组中,多灶性与复发不相关(HR=1.08,95%CI:0.63-1.84,P=0.781)。然而,当采用多因素分析对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变量进行调整后,PTC多灶性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失去了统计学显着性(HR=1.13,95%CI:0.93-1.37,P=0.233)。PTMC、非 PTMC、CPTC、FVPTC 和 TCPTC 中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相比之下,多变量调整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复发仍然显着相关。尤其是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复发相关性最强。在甲状腺内PTC亚组,多灶性和肿瘤复发无相关;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多灶性和肿瘤复发风险相关性也不相关。在CPTC,FVPTC和TCPTC亚组中,多灶性和甲状腺内PTC肿瘤复发之间无相关。4.多灶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死亡之间的关系PTC死亡率低,无论是相关性分析,还是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多灶性和PTC相关死亡之间均无相关性。在所有PTC亚型中,多灶性与PTC相关死亡均不相关(P>0.05)。多灶组和单灶组的PTC特异性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比之下,在PTC组中,多变量调整后,年龄,肿瘤大小,甲状腺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与PTC相关死亡风险仍然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由于PTC整体死亡率较低,在一些亚组中死亡人数较少,或零死亡,不能计算出HR和P值,影响统计结果。因此我们又分析了 2004-2013年SEER数据库中多灶性对PTC相关死亡的影响,来补充和验证我们的结果。对SEER数据库中89 680例PTC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多灶性与PTC死亡率、PTC相关死亡风险增加无关;在甲状腺内PTC组也是如此(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与PTC死亡率和死亡风险均显着相关(P<0.001)。结论1.三种主要PTC亚型侵袭性由高到低顺序为TCPTC>CPTC>FVPTC。准确的PTC亚型病理分型对于PT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非常重要。2.多灶性与PTC甲状腺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Ⅲ/Ⅳ肿瘤分期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BRAF基因突变率无关。3.单因素分析发现多灶性与PTC肿瘤复发相关;而多因素变量调整后,多灶性与PTC肿瘤复发不相关。多灶性在PTC肿瘤复发中无独立作用。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灶性在PTC及其亚型中与PTC相关死亡均无关。并且在SEER数据库分析中复现和证实了这一结论。多灶性对PTC相关死亡没有影响。第二部分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研究背景PTMC发病率显着增高是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PTMC与PTC一样,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绝大部分为CLNM。CLNM增加PTMC病灶局部复发率,是临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寻找更为灵敏的CLNM预测因素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研究目的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PTMC患者CLNM相关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筛选出术前能够区分出PTMC危险分层的临床病理因素,为PTMC诊治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接受甲状腺手术的1,227例PTC患者,917例PTMC患者最终入选。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甲状腺B超CLNM结果,术后病理肿瘤大小,多灶性、双侧性、甲状腺腺外侵犯、术后病理CLNM结果、FT3、FT4、TSH、TPOAb和TGAb等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手术方式和主要手术并发症情况。连续数据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对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以确定CLNM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917例PTMC患者中,多灶性PTMC占26.1%,15.0%为两侧癌,4.6%患者有甲状腺包膜侵袭。12.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9%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1%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10例,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5%。2.PTMC患者CLNM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344例(37.5%)通过病理结果证实存在CLNM,术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CLNM仅占所有患者的10.5%(96/917),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发现CLNM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术前超声发现的CLNM(P<0.001)。经卡方检验分析,男性、年龄<45岁、术前超声检查CLNM阳性、肿瘤直径>0.5cm患者中CLNM频率较高。多灶性、双侧性和甲状腺包膜侵犯患者中CLNM频率较高。3.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CLNM与男性、年龄<45岁、术前超声检查CLNM阳性、多灶性、肿瘤>0.5cm、双侧性和甲状腺包膜侵犯显着相关。CLNM与手术术式、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术前超声检查CLNM阳性与术后病理确诊CLNM相关性最强(OR=9.75),提示术前超声检查是预测CLNM最有用的预测因子。其次肿瘤>0.5cm、甲状腺包膜侵犯、男性、双侧性、多灶性、年龄<45岁也是CLNM的危险因子。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5,95%CI 1.17-2.61;P=0.006)、年龄<45岁(OR=1.69,95%CI 1.20-2.38;P=0.002),术前超声检查 CLNM 阳性(OR=10.20,95%CI 5.51-18.88;P<0.001)、肿瘤大小>0.5cm(OR=2.80,95%CI 2.01-3.91;P<0.001)、多灶性(OR=1.69,95%CI 1.01-2.85;P=0.04)与CLNM依然显着相关,多灶性OR=1.69,P=0.04。双侧性(OR=1.25,95%CI 0.65-2.37;P=0.49)和甲状腺包膜侵犯(OR=1.30,95%CI 0.59-2.89;P=0.51)与 CLNM 不相关。术前超声检查 CLNM阳性与术后病理CLNM相关性最强(OR=10.20)。其次是肿瘤大小>0.5cm(OR=2.80)、男性(OR=1.75)、年龄<45岁(OR=1.69)、多灶性(OR=1.69)是预测CLNM的危险因子。结论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超声检查CLNM阳性,男性,年龄<45岁,多灶性和肿瘤大小>5mm,是预测PTMC患者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双侧性和甲状腺包膜侵犯与CLNM不相关。2.联合使用多种危险因素与术前超声检查一起有助于准确评估PTMC患者存在CLNM的可能性。
徐阳[5](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1-4cm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获益与危害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分析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1-4cm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的长期获益与危害。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824例患者。在排除术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袭患者后,共808例肿瘤大小为1-4cm的患者纳入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Hemithyroidectomy,HT)组和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total or near total thyroidectomy,TT)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比例匹配以校正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多灶性、淋巴结清扫术、甲状腺外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分别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的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发生情况、再次手术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左甲状腺素治疗剂量。结果:808例1-4cm DTC患者中,299例(37%)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509例(63%)行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匹配后两组均为28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6.5月,匹配前HT组有10例,TT组有30例发展为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匹配后HT组及TT组分别有10例及13例发展为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两组之间的无疾病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匹配前p=0.12,HR=0.57;匹配后p=0.55,HR=0.78)。通过对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清扫、肿瘤大小、多灶性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两组仍无统计学差异。HT组有2例(0.7%)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但H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显着低于TT组(p<0.001,OR=0.45),并且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的剂量更低(p<0.001)。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与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发展无关(p=0.27,HR=0.63)。结论:对于术前无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袭临床证据的1-4cm DTC患者,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无疾病生存获益与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相似,但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我们的结果支持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郭洁[6](2021)在《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术前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在完善甲状腺癌分期和预测术后复发风险的应用价值。2、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甲状腺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特殊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因甲状腺癌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历分析。为了解手术后是否发生肿瘤持续/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和特殊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随访对象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等方式。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969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103例为偶发性癌;3例为隐匿性癌;10例没有高质量术前超声图像;共失访468例,随访率74.7%;其余1385例患者中143例发生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其1、3和5年累积肿瘤持续/复发率分别为3.2%、8.2%、13.5%;(2)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部位、最大径、与被膜关系、形态、血供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方式均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中年龄≥55岁以及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多、位于峡部或呈弥漫性分布、径线较大、突破甲状腺被膜、颈部淋巴结有转移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4)术前超声对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危险因素的判断经术后病理的证实,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病灶最大径、病灶与被膜关系的kappa系数值分别为0.884、0.871、0.688、0.876,表明术前超声的判断与术后病理金标准的符合程度较高;(5)术前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较低,但与显微镜下中央区淋巴结受累相比,术前超声可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能预测术后肿瘤持续/复发(P<0.001);(6)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和特殊临床症状发生率较高,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0.6%、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7%、术后出血1.7%、乳糜漏3.4%、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3.0%、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6%、为颈部的瘢痕感到苦恼23.0%、颈部僵硬(牵拉感)32.1%,加上对未来的担忧或恐惧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患者年龄≥55岁以及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多、位于峡部或呈弥漫性分布、径线越大、突破甲状腺被膜以及颈部淋巴结有转移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2)术前超声在病灶数量、部位、最大径、与被膜关系的判断上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程度较高;(3)与显微镜下中央区淋巴结受累相比,术前超声可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能预测术后肿瘤持续/复发;(4)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特殊临床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或恐惧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李黎靖[7](2021)在《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甲状腺癌是一种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长。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西医“手术+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131Ⅰ”的治疗模式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延长了生存周期,但术后的甲癌患者也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TSH抑制治疗下可能会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对于育龄期的女性可能还会影响到生育;有一部分病人会因喉返神经的损伤而有发音的改变;放射性131Ⅰ治疗可能会使得一部分病人腮腺受到损伤,严重时吞咽困难;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都存在一个焦虑紧张的问题,术后“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及复查情况等,这些症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基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加符合个体化的治疗要求。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病人的诊治,我们提倡进行多学科的协作,除外科、超声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西医科室,中医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术后的规范化治疗和动态随访。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研究[6],创新性的提出了以术前、术后为标准对甲状腺癌证候进行区分,并对术前和术后的证候进行了归纳。随后对304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占比最多(53.9%),肝郁气滞证(36.8%)、脾肾阳虚证(2.6%)、瘀热伤阴证(2.3%)次之[5]。甲癌术后方是导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经验方,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为治则组方,在临床应用多年显示较好疗效。中医药传统的疗效评价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主,具有一定主观性,也存在评价不全面的可能。我们在前期对甲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基础上,以《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治疗反应作为主要的结局评价指标,结合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和中医证候来作为次要结局评估,是一种更加规范和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目的:①分析甲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②评价甲癌术后方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358例患者,通过患者服用与否甲癌术后方自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19例,对照组239例。对照组是单纯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观察组是服用优甲乐+甲癌术后方,方药具体组成为: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夏枯草、法半夏、郁金、白芍、当归、元参、黄芪、甘草加减。对两组患者随访10个月,将患者的一般资料、Tg、Tg-Ab、颈部超声、治疗反应、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量表等,记录在患者的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将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Ⅰ治疗、TSH抑制治疗的副作用风险分层、病灶大小、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等33个影响疗效的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该模型,按1:1匹配,成功匹配76对。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作为评价标准,评估甲癌术后方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匹配前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脂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服药疗程项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30个基线项:年龄、婚姻史、生育史、身高、体重、BMI、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TSH抑制治疗的复发危险分层、高血脂史、乳腺增生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灶大小、是否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远处转移、TNM、TNM分期复发危险分层、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次数、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均衡可比。(2)主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良好反应人数均较前增多。(3)次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中医基线证候积分(随访前)和结束证候积分(随访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基线证候积分(13±6.61)约是对照组基线证候积分(3.87±2.69)的3倍,观察组结束证候积分(5.69±6.17)与对照组结束证候积分(3.21±2.72)差距缩小;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9.79±5.4)远高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1.82±6.16);两组的疗效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效指数(76.46±15.58)要高于对照组的疗效指数(25.13±35.71);观察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11.8%、56.6%、31.6%,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7.9%、10.5%、13.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31.6%)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生命质量量表的评估中观察组在情绪功能、疲倦感、总健康状况项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对经济困难感知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甲癌术后方有改善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可以提升治疗反应中良好反应的有效性,无明确不良反应,适用于术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动态随访评估及管理。
闵耒[8](2021)在《纳米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的应用,对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颈部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短期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228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纳米碳分为纳米碳组(127例)和对照组(10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检出中央区淋巴结数量、转移情况及术后1个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其中中央区淋巴结检出量根据术后石蜡病理报告。结果: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钙平均值分别为2.05mmol/L和2.05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870);术后第1天PTH平均值分别为13.9pg/m L和17.4pg/m L,纳米碳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9);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分别为7.1%和5.0%,无统计学差异(P=0.505);检出中央区淋巴结的平均数分别为10.3枚和9.5枚,无统计学差异(P=0.601);转移淋巴结数分别为4.4枚和4.5枚,无统计学差异(P=0.588)。纳米碳组中黑染的淋巴结转移率(26.5%)明显低于未被染色的淋巴结(52.9%),有统计学差异(P=0.000)。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平均Tg值中位数分别为4.26ng/m L和0.75ng/m L,纳米碳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5)。结论:在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纳米碳对术后第一天甲状旁腺功能有潜在危害,而对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无显着影响;术中使用纳米碳并不能显着增加中央区淋巴结检出数量,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明显低于未染色淋巴结;纳米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短期肿瘤指标无改善作用。
白靖祖[9](2021)在《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引流量的增多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目前已知有多重因素可影响甲状腺术后引流量。本文拟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负压引流置管时间等因素与甲状腺术后引流量的关系,探讨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87例行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甲状腺手术患者性别、年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高血压、糖尿病、负压引流置管时间等因素与甲状腺术后引流量的关系,探讨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男性于术后0-12h引流量、术后12-24h引流量、术后24-36h引流量及拔管时总引流量均显着高于女性(P<0.05),性别可显着影响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2)青年组甲状腺手术患者(25岁≦年龄<45岁)、中年组甲状腺手术患者(45岁≦年龄<60岁)以及高龄组甲状腺手术患者(60岁≦年龄≦80岁)3组不同年龄组患者在术后0~12小时、术后12~24小时、术后24~36小时及术后总引流量间均有明显差异,年龄对术后各个阶段引流量均有显着的影响(P<0.001)。(3)正常组(20kg/m2≦BMI<23kg/m2)、超重组(23kg/m2≦BMI≦25kg/m2)及肥胖组(25kg/m2<BMI≦28kg/m2)3组患者于术后0-12h内引流量以及术后12-24h内引流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于术后24-36h引流量(P=0.048)及拔管时总引流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5)。患者BMI对术后24h以后引流量、总引流量间有一定影响。(4)低血清白蛋白组(34g/L≦血清白蛋白<45g/L)、正常血清白蛋白组(45g/L≦血清白蛋白≦55g/L)、高血清白蛋白组(55g/L<血清白蛋白≦62g/L)三组间术后0-12h引流量、术后12-24h引流量、术后24-36h引流量及拔管时总引流量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患者术后0~12h引流量影响尤为明显(P<0.001)。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总引流量具有显着影响。(5)低引流时间组(3天)、中引流时间组(4天)、高引流时间组(引流时间≥5天)。3组间于术后0-12h引流量、术后12-24h引流量、术后24-36h引流量及拔管时总引流量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引流管放置时间对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具有明显影响。(6)患者是否合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0~12小时、术后12~24小时、术后24~36小时及术后总引流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术后0-12h引流量、术后12-24h引流量、术后24-36h引流量及拔管时总引流量同未合并上述疾病的手术患者相比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血清白蛋白和引流管置管时间对患者术后总引流量具有明显影响;术后0-12h引流量以及术后12-24h引流量均受到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及置管时间4项因素影响;术后24-36h引流量有5项影响因素:性别、年龄、BMI、血清白蛋白及置管时间。(9)引流管置管时间对于术后0-12h引流量、术后12-24h引流量、术后24-36h引流量及拔管时总引流量都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P<0.001)。结论行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血清白蛋白以及引流管置管时间对患者术后引流量具有影响,而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否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认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术前血清白蛋白及引流管置管时间等可能影响负压引流的相关因素,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提前预见引流量增加的可能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如建议患者控制体重,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恢复,保证引流通畅。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预防和检查甲状腺术后并发症的方案。
陈晓杭[10](2021)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全球范围内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存在持续且显着升高的趋势,其中又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最高。针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经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单侧甲状腺癌合并存在对侧隐匿性癌的可能性。对侧腺叶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甚至很可能会导致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单侧甲状腺癌合并存在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在制定单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策略时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甲状腺疝外科行甲状腺(近)切除术及中央淋巴结清扫术(伴/不伴淋巴结清扫术)的921例术前诊断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存在与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纳入研究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是否合并腺体外侵犯、是否为多灶癌、是否存在对侧腺叶良性结节以及BRAF V600E基因是否突变等。定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921例术前诊断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有154例患者发现合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发生率为16.7%。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对侧腺叶是否有良性结节、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以及是否为多灶癌是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存在对侧腺叶良性结节(P<0.001)、原发腺叶为多灶癌(P<0.001)以及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P=0.028)是合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为16.7%。合并对侧腺叶良性结节、原发腺叶为多灶癌以及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对侧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决定手术方案时应仔细考量,并将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纳入备选方案。
二、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方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方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经胸锁乳突肌间入路与经颈白线入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一般情况(见表1)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切口的选择 |
2.2.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2.2.3 术后标本的处理 |
2.3 术后随访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析 |
3.2 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分析 |
3.3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分析 |
3.4 切口满意度分析 |
3.5 术后1 月颈前区不适感分析 |
3.6 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甲状腺癌的治疗新策略——DNA甲基化 |
参考文献 |
(2)癌灶≤4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腺叶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2.3.1 文献筛选 |
2.3.2 数据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发表偏倚的评估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4 发表偏倚的分析 |
3.5 统计分析结果 |
3.5.1 总复发率 |
3.5.2 5年、10年无病生存分析 |
3.5.3 5年、10年无复发生存分析 |
3.5.4 术后并发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甲状腺微小癌组织与NIS(钠碘转运体)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NIS蛋白的表达量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IS蛋白mRNA的表达量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理形态 |
2 NIS在甲状腺微小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 甲状腺癌与癌旁组织中NIS的表达 |
4 甲状腺癌与癌旁组织中NIS mRNA的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肿瘤多灶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肿瘤多灶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5)不同手术方式治疗1-4cm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获益与危害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病理变量 |
1.3 手术策略 |
1.4 术后管理及随访 |
1.5 研究结局 |
1.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1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对比 |
1.2 两组患者研究结局对比 |
1.3 两组患者的亚组分析 |
1.4 两组患者的生存分析对比 |
1.5 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术前评估 |
3.手术及术后治疗 |
4.随访方式与项目 |
5.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价 |
5.1 超声检查仪器与方法 |
5.2 甲状腺结节超声征象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结果 |
1.1 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的流程 |
1.2 甲状腺癌超声表现 |
1.3 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结果 |
1.4 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分析 |
2.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3.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4. 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危险因素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1 病灶数量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2 最大病灶的部位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3 病灶最大径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4 病灶与被膜关系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5 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5.手术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5.1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
5.2 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
5.3 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
6.术后特殊临床症状 |
讨论 |
1.年龄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2.病灶数量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3.病灶部位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4.病灶最大径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5.病灶与被膜关系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6.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7.手术方式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8.甲状腺癌手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管理中的应用 |
1.超声特征预测恶性肿瘤 |
2.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建议 |
3.超声在甲状腺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 |
3.1 病灶数量及部位的超声评价 |
3.2 病灶最大径的超声评价 |
3.3 甲状腺外侵袭的超声评价 |
3.4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
4.超声在术后监测中的作用 |
5.未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中西医治疗及随访现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3.1 疗效性指标 |
2.3.2 观察时间点及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参数 |
2.4.1 主要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反应 |
2.4.2 次要疗效指标: 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组、入组情况 |
3.2 协变量选取 |
3.3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3.3.1 人口学特征 |
3.3.2 既往疾病及家族史情况 |
3.3.3 病理特征 |
3.3.4 治疗情况 |
3.4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
3.4.1 主要疗效指标 |
3.4.2 次要疗效指标 |
3.4.2.1 单项中医证候 |
3.4.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2.3 生命质量量表得分情况 |
4 讨论 |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高、生存期长,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是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 |
二、益气养阴、化痰散瘀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主要原则 |
三、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是一个动态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参考文献二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纳米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符号对照与缩写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实验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2.1 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
2.2.2 术前评估 |
2.2.3 围手术期护理 |
2.2.4 术后引流装置及材料 |
2.2.5 手术操作 |
2.2.6 术后护理及引流量测定 |
2.3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影响单因素分析 |
3.3 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影响多因素结果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患者性别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2 患者年龄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3 患者BMI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4 患者血清白蛋白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5 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6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情况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7 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对甲状腺单侧全切除术术后负压引流量的影响 |
4.8 研究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1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基本资料 |
3.2 对侧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定义及特点 |
4.2 单侧腺叶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 |
4.3 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4.4 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与肿瘤直径的关系 |
4.5 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与合并对侧腺叶良性结节的关系 |
4.6 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与多灶性的关系 |
4.7 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对侧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表AJCC第八版分化型甲状腺癌TNM分期 |
文献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隐匿性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情况 |
个人简历 |
四、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方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胸锁乳突肌间入路与经颈白线入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对比研究[D]. 周翔. 南昌大学, 2021(01)
- [2]癌灶≤4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腺叶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 李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甲状腺微小癌组织与NIS(钠碘转运体)的相关性分析[D]. 马伟.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肿瘤多灶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D]. 余霄龙. 山东大学, 2021(11)
- [5]不同手术方式治疗1-4cm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获益与危害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D]. 郭洁.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李黎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纳米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D]. 闵耒.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引流量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白靖祖. 青海大学, 2021(01)
- [1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晓杭. 汕头大学, 2021(02)
标签:甲状腺论文; 肿瘤论文; 淋巴论文; 甲状腺乳头状癌论文;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