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魏巍烽,速韬[1](2017)在《我国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创新”效果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文中指出本文选取19982002年内发行的54只传统型封闭式基金,20072013年内发行的57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分别对两者的折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流动性角度能够较好地解释传统型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封闭式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份额、持有人户数、基金成交量、分红比率影响了流动性。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在观测期间并没有出现长期大幅度折价交易现象,可能是因为基金救生艇机制的限制效果大于流动性的改善程度,从而导致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价格偏离现象无法由流动性角度来进行解释。
樊小可[2](2015)在《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过度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行为金融学概念,分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过度波动现象,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形成机制,运用Hausman-Taylor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等对理论与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导致中国股市的市场势态转变与持续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波动具有显着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是一个反市场情绪指标,市场情绪越高,基金折价率越高。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的长期存在并不能用情绪风险溢价机制解释,而是由于存在套利成本导致的,复制套利难度越大的基金折价率越高。
潘奔[3](2015)在《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 ——基于Jump-MRS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锚定效应”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Jump-MRS模型,描述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长期趋势,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市场上存在“共同价格锚”,验证了投资者在“共同价格锚”的基础上,当市场处于不同的状态下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调整其自身的锚定价格。本文跟据投资者掌握信息量的不同,将投资者分成信息知情者和信息缺乏者两种类型,并认为投资市场上存在“共同价格锚”且“共同价格锚”存在跳跃的特征,这种“共同价格锚”是市场上投资者在进行封闭式基金投资时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当市场上存在“共同价格锚”时,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投资策略以及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逐渐调整其投资策略,从而形成锚定其自身锚定价格并逐渐调整的机制。本文选取了符合要求的28支封闭式基金在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6月1日之间的周折价率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以当期封闭式基金净值为权重构建了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数,基于结构突变模型成功检测到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指数存在四次显着的跳跃行为,并产生了五个不同的均值水平,使用状态转移过程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状态下前一个交易日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对后一个交易日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影响不同,说明投资者在不同状态下调整其自身锚定价格的策略并不相同,这与使用“锚定调整”效应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张超[4](2014)在《基于噪声交易理论的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研究》文中提出封闭式基金份额的交易价格通常偏离其资产价值,而且绝大多数时候价格小于资产净值,这一现象最早是在针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发现的,被称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之谜是着名的金融异象之一,从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对于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被广为接受。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封闭式基金已经颇具规模,但是我国的封闭式基金也存在着折价现象,并且折价和波动的幅度远高于国外的平均水平。对此,国内学者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目前依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本文在归纳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投资者噪声交易理论来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文章首先建立理论模型,把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和噪声交易者,理性投资者不仅仅面临其投资的封闭式基金组合的风险,还有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噪声交易行为所产生的额外风险,那么理性投资者需要更高的报酬来补偿其所面临的噪声交易风险,从而导致封闭式基金折价。随后本文选择采用封闭式基金的周振幅为噪声交易的替代指标来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因为非理性的噪声交易会造成封闭式基金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周振幅能直接的反映出封闭式基金价格的波动程度。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噪声交易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周振幅呈负相关,即表明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主要受到噪声交易的影响。在分析和总结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基金监管机构的改进建议、基金管理公司改善治理的建议以及对投资者梳理正确投资理念的相关建议。
李静[5](2012)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学界的热点问题,它借鉴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以股票市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全面探讨了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波动性的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和“政策市”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以及一些适用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首先,本文采用了《股市动态分析》杂志发布的“好淡指数”来构造投资者情绪度量指标(包括短期指标和中期指标),建立VAR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波动性与投资者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短期、中期投资者情绪是影响A股大、中、小盘收益率变化的格兰德原因。在统计结果概率不严格的情形下,投资者中期情绪能够影响未来股市收益率变化,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投资者短期情绪对股市收益预期具有一定的反向指标意义。其次,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政策市”形成的原因,主要从股市成交量和交易频率两方面实证分析了政策性因素对我国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利好”政策还是“利空”政策,对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和成交量都有显着的影响,可以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交投活跃程度及出入市的意愿。我国投资者对于政策性因素的反应呈现“政策依赖性偏差”,即“过度贪婪”和“过度恐惧”等非理性情绪交替出现。第三,本文研究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分析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股票市场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利用LST的投资者情绪及“噪音交易者”理论,能够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做出合理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联动和高度相关性现象,反映了“噪声交易者”情绪非理性的变化。不过,近年来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与股指之间的相关性在统计上逐渐减弱,利用传统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标进行市场预测的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随着开放式基金的迅猛发展,目前可交易的封基品种越来越少,因此存在被市场边缘化的倾向。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市场投资者认清自己,纠正或减少非理性行为,为投资者运用行为金融理论,选择投资策略,获取市场超额收益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意义。
周航[6](2012)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 ——基于“封转开”基金的面板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以低于其净值的价格交易的现象称为封闭式基金折价,Weiss和Peavy (1990)总结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特征表现,并称之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理论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在传统金融理论框架和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前已有的理论研究对解释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折价现象程度有限,因而本文在前述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更新更全面的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对折价问题的解释。本文首先总结了西方国家和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不同表现,阐述了国内外理论界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成果,随后根据我国基金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已经实现“封转开”的28只基金作为样本,利用其转型前3年的折价率数据进行统计特征描述,之后根据前述分析,综合已有的理论解释和相关文献,选取7个解释变量,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封转开”基金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基金单位净值、基金规模、保险公司持有基金比例、基金资产持股集中度和市场指数等5个因素能够显着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问题,其中,基金单位净值、保险公司持有基金比例与折价率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余三个解释变量与折价率呈反向变化关系,而管理公司业绩水平和分红水平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问题解释能力较弱,因此,要解决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问题,除了从各显着解释变量入手,还应当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以及改变当前的分红模式和比例等。
薛晶[7](2011)在《投资者情绪在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不能获得长期超额收益。封闭式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却存在着长期折价交易的现象,被称为“封闭式基金之谜”。传统金融学从代理成本、流动性、市场分割、税收等角度解释了折价交易现象,行为金融学另辟蹊径,以投资者情绪假说为基础,为折价交易的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在验证了投资者情绪在封闭式基金折价行为中的必要性后,同时考虑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情绪因素,得到在长期折价变动中,投资者情绪作用远远大于基本面因素作用。接着,以正性和负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考察了剔除基本面因素后投资者情绪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直接作用,这也是首次提出验证投资者情绪影响折价的充分条件。最后,从市场投资者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直接获得投资者情绪的第一手资料,并分析投资者情绪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路径和长期折价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是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投资者情绪影响折价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情绪是系统性的,封闭式基金投资者情绪系统性特征与整个市场投资者情绪并无显着差异,系统性的情绪构成了系统性风险的一部分,其要求被定价,因此,折价产生。由于市场结构层次性欠缺,投资者本身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导致我国投资者情绪热点集中在股票市场,而忽略了其他资本市场产品,因此,我国封闭式基金会出现长达八年的超长期折价现象,并且呈现出投资者情绪反转效应。改善基金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以投资为导向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是改善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出路,也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活跃国民经济的必经之路。
刘结平[8](2011)在《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分析与套利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是着名的金融异象之一,几十年来,国内外金融学者一直试图从各个不同视角去分析和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被广为接受。中国自从1998年推出封闭式基金以来,中国封闭式基金也存在折价的困扰,且其折价的幅度和波动率均远大于国外平均水平,国内学者也给出了多样的解释,但是同样存在解释不完全的难题。首先,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投资者噪声交易理论出发来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本文首先建立理论模型,把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和噪声交易者,理性投资者投资封闭式基金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其投资组合的风险,还有额外的风险,该额外风险主要是由于噪声交易产生的,由于增加了由噪声交易产生的额外风险,那么理性投资者需要更高的报酬来补偿风险,从而导致封闭式基金折价。随后本文创新地采用封闭式基金的周振幅为噪声交易的替代指标来实证检验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因为周振幅能直接的反映出封闭式基金价格的波动程度,采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噪声交易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周振幅呈负相关,即表明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主要受到噪声交易的影响。其次,由于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主要受到噪声交易影响,那么理性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对受噪声交易影响折价幅度较大的封闭式基金进行套利。随着我国正式推出股指期货,这将是一个很好的风险对冲工具,可以改变封闭式基金过去只能“先买后卖”的投资模式,股指期货的推出势必将吸引大批资金对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套利从而使封闭式基金折价水平趋于回归正常水平。本文从组合投资理论出发,分别从静态套利模型和动态套利模型选择最优套利比率,然后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对参与套利与未参与套利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股指期货对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套利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最后,在分析和总结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的预警机制建设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在完善股指期货对封闭式基金进行套利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李豫洲[9](2010)在《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变化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封闭式基金折价是指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低于其单位资产净值,在国内外普遍存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这个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备,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可能存在自身的特点,因此,研究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可以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在标准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展开。本文总结了这两大框架下的主要理论及其局限性,分析了相关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确定了本文的实证模型并进行检验分析。与以往多数研究不同,本文研究还特别注意股市不同行情给封闭式基金折价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趋势上来看,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波动幅度有变小的趋势,大幅折价率出现的频率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闭式基金投资可能更趋于理性;2、现有的标准金融框架下的主要理论不足以分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从单个基金的折价率变化来看,各基金折价率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没有单个理论可以解释所有基金的折价特征。从整个封闭式基金市场来看,基金折价率与基金规模、基金上市时间负相关;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发现折价率与股市行情显着相关,牛市时折价幅度要大于熊市的折价幅度。3、行为金融框架下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特点:中国不同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并不是所有新基金都选择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上市;另外,基金折价率不仅包含了基金未来收益率的信息,也包含了基金未来单位净值收益的信息,这一结论更倾向于支持传统的业绩预期理论,而不是投资者情绪理论。
孙艳[10](2010)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封闭式基金折价是指封闭式基金价格低于资产净值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一直是金融领域的难解之谜。尽管西方学者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多种观点和理论,但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及各国经济的特殊性,时至今日尚没有完善的、令人信服的理论能够将这一问题解释充分。同其他证券市场的封闭式基金相比,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更为明显,折价幅度也更深,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简要回顾了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基金折价的特征,证明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存在以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四个动态特征中的前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联系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实际情况,在传统金融理论的框架下将股票市场分为熊市和牛市这样的两个时间段,分别建立模型进行检验,比较引出投资者情绪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第三个特征的影响。但是由于投资者情绪难以度量,因此,本文采用间接检验的方法,从基金折价的联动性、基金上市时间的选择、基金折价与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的关系三方面来检验。同时,自2006年以来封闭式基金陆续到期,具备了研究封闭式基金第四个特征的基础,对封转开时折价率变化的情况有了直观的描述。最后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促进基金的交易价格走上正轨并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提出若干建议。
二、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创新”效果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非理性解释,主要集中于投资者情绪对折价的影响 |
二、理性解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说明 |
一、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指标说明 |
二、流动性指标说明 |
1.市场层面流动性指标 |
2.基金层面流动性指标 |
3.标的资产层面流动性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变量描述性分析 |
二、传统型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实证分析 |
1.传统型封闭式基金自身流动性的面板模型分析 |
2.传统型封闭式基金整体流动性实证分析 |
三、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及启示 |
(2)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过度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理论与假设推导 |
四、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一) 样本数据说明 |
(二) 折价率定义和市场势态判别方法 |
(三)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波动情况分析 |
(四) 回归分析 |
1. 模型设定 |
2. 回归分析结果 |
(五) 随市场势态持续时间增长基金折价率变化趋势 |
五、结语 |
(3)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 ——基于Jump-MRS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金折价研究理论 |
2.1.1 国外研究理论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2 锚定效应研究理论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基金折价率变化的理论分析 |
3.1 基金折价率概念 |
3.2 折价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
3.3 投资决策的锚定效应 |
第4章 Jump-MRS模型的基本原理 |
4.1 Jump-MRS模型构建 |
4.1.1 模型概述 |
4.1.2 判断趋势项 |
4.1.3 判断结构突变点 |
4.1.4 两状态转移过程 |
4.2 模型估计方法 |
4.2.1 待估参数的数值解法 |
4.2.2 待估参数的EM算法 |
4.2.3 EM算法的有效性 |
第5章 基于Jump-MRS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1.1 折价率统计特征 |
5.1.2 折价指数的时间序列特征 |
5.2 模型参数的估计 |
5.2.1 趋势项估计值 |
5.2.2 结构突变项估计值 |
5.2.3 状态转移参数向量估计值 |
5.3 模型评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噪声交易理论的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章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1.1 基于标准金融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2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一般分析 |
3.1 封闭式基金发展概况 |
3.2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特征分析 |
3.2.1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时序特征描述 |
3.2.2 我国封闭式基金的统计分布特征描述 |
3.2.3 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特征描述 |
3.3 噪声交易与封闭式基金折价关系理论分析 |
3.3.1 噪声交易理论的适用性 |
3.3.2 噪声交易与封闭式基金折价关系理论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实证研究 |
4.1 封闭式基金折价相关性分析 |
4.2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实证检验 |
4.2.1 变量选择 |
4.2.2 实证检验模型的设计 |
4.2.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基于基金监管者的相关建议 |
5.1.1 强化市场法律制度建设 |
5.1.2 完善基金分红政策 |
5.1.3 提高基金市场运行效率 |
5.1.4 创新金融产品的种类 |
5.1.5 加快证券监管体系的建立 |
5.2 基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建议 |
5.2.1 完善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 |
5.2.2 提高封闭式基金的流动性 |
5.2.3 强化封闭式基金收益能力 |
5.2.4 增加封闭式基金的数量及种类 |
5.2.5 建立科学的基金业绩评估体系 |
5.3 基于投资者的相关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难题及研究方法 |
四、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五、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一章:相关理论介绍 |
第一节 认知偏差 |
一、 启发式 |
(一) 代表性经验法则 |
(二) 易得性经验法则 |
(三) 锚定与调整经验法则 |
二、 框定依赖偏差 |
(一) 对比效应 |
(二)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三) 晕轮效应 |
三、 证实偏差 |
第二节 心理偏差行为 |
一、 过度自信理论 |
二、 后悔理论 |
三、 心理账户 |
四、 羊群行为 |
(一) 声誉与报酬模型 |
(二) 信息层叠模型 |
(三) 传染模型 |
五、 投资者情绪 |
第二章 传统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面临的挑战 |
一、 有效市场假说 |
(一) 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 |
(二) 有效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
二、 有效市场理论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理性人假设和套利理论面临的挑战 |
一、 理性人假设面临的挑战 |
二、 套利理论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预期效用理论的面临挑战 |
一、 预期效用理论 |
二、 预期效用理论面临的挑战 |
(一) 确定性效应-阿莱悖论 |
(二) 反射效应 |
(三) 分离效应 |
(四) 偏好反转 |
第三章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
第一节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
一、 前景理论 |
(一) 个人风险决策 |
(二) 价值函数 |
(三) 决策权重函数 |
二、 行为金融学研究范式 |
第三节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
一、 单一账户下的资产组合理论 |
二、 多重账户下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
第四节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
一、 BCAPM 模型 |
二、 BSV 模型 |
三、 DHS 模型 |
四、 HS 模型 |
第四章 投资者非理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投资者情绪指标 |
(一) 显性(直接)投资者情绪指标 |
(二) 隐性(间接)投资者情绪指标 |
(三) 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 |
第二节 主要数学模型与计量方法 |
一、 时间序列模型 |
(一) DF 检验 |
(二) ADF 检验 |
二、 向量自回归模型 |
三、 格兰杰(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指标与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 |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二、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好淡指数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 |
第四节 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关系 |
一、 平稳性检验 |
二、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与投资者情绪的关系的 VAR 模型分析 |
(一) 建立股票市场收益与投资者情绪关系的 VAR 模型 |
(二)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与投资者情绪 VAR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
三、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与投资者情绪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
四、 好淡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一) 短期好淡情绪指数与申万大、中、小盘股指数的脉冲响应分析 |
(二) 中期好淡情绪指数变动率与申万大中小盘股指数周收益率的脉 冲响应分析 |
小结 |
五、结论 |
第五章 个人投资者政策依赖性偏差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政策市”起源 |
第二节 中国“政策市”对个人投资者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政策依赖性偏差的实证方法 |
二、 实证检测与结果 |
结论 |
第三节 构建有效政府干预机制 |
一、 政府有必要对股市进行有效干预 |
二、 对现有的证券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
第六章 机构投资者非理性对股票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
一、 国外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 |
二、 国内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 |
第二节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解释 |
一、 有效市场理论下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
(一) 代理成本理论 |
(二) 资本利得税理论 |
(三) 资产流动性缺陷理论 |
(四) 基金业绩预期理论 |
(五) 市场分割理论 |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
第三节 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 |
一、 起步阶段 |
二、 封闭式基金规范发展期 |
三、 封闭式基金的盘整期 |
第四节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实证研究 |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 LST 理论适用性的检验 |
三、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分布特征 |
四、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同步性 |
五、 我国封闭式基金上市时间选择的检验 |
六、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关系的检验 |
七、 结论 |
第七章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类型 |
一、 逆向投资策略与动向投资策略研究 |
二、 小盘股投资策略 |
三、 集中投资策略 |
第二节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 |
一、 富勒-泰勒资产管理公司 |
(一) UBRLX 基金 |
(二) UBVLX 基金 |
二、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分析 |
第四节 行为金融学指导下的投资过程管理 |
一、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管理的指引作用 |
二、 投资过程各环节管理要点 |
三、 对纠正投资者三种过度行为偏差的政策建议 |
四、 投资过程的节奏控制 |
第八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一节 主要的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一、 研究局限性 |
二、 研究方向的拓展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一、 英文部分 |
二、 中文部分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 ——基于“封转开”基金的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 |
二、本文不足 |
第二章 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封闭式基金折价特征 |
一、“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特征表现 |
二、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特征表现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封转开”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一、封闭式基金“封转开”原因分析 |
二、国内外有关“封转开”的理论研究 |
第三章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状及“封转开”基金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状 |
一、传统型封闭式基金 |
二、创新型封闭式基金 |
第二节 “封转开”统计特征分析 |
一、“封转开”现状 |
二、折价率的统计分布特征描述 |
三、折价率整体走势分析 |
第三节 美国和台湾地区“封转开”经验借鉴 |
一、美国的“封转开” |
二、台湾地区的“封转开” |
第四章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选取 |
一、模型设定 |
二、模型检验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模型建立 |
一、变量选择 |
二、模型建立 |
第三节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实证研究 |
一、影响因素相关关系检验 |
二、回归模型的确定 |
三、折价率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五章 结论和相关建议 |
第一节 实证结论及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几点建议 |
一、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建议 |
三、对投资者的建议 |
四、对基金研究人员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投资者情绪在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封闭式基金发展历史及折价情况 |
1.2.1 国外封闭式基金发展历史及折价情况 |
1.2.2 国内封闭式基金发展历史 |
1.2.3 我国现阶段封闭式基金折价情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2.1 封闭式基金折价基本面因素研究 |
2.2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
2.2.1 基本模型——DSSW |
2.2.2 实证检验文献 |
2.3 投资者情绪与资产定价 |
2.3.1 投资者情绪的模型 |
2.3.2 投资者情绪的衡量指标 |
2.3.3 投资者情绪的代理变量 |
2.4 心理学中关于投资者情绪的研究 |
2.5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三章 投资者情绪在封闭式基金折价行为中的存在性论证 |
3.1 不同基金折价同步性检验 |
3.2 封闭式基金价格与净值协整分析 |
3.3 基金价格和净值收益率波动性分析 |
3.4 开户数与折价变化的检验 |
3.5 投资者情绪存在性检验小结 |
第四章 投资者情绪、基本面因素与封闭式基金折价行为分析 |
4.1 假设的提出与变量的选取 |
4.1.1 基本面、投资者情绪因素共生假设和情绪反转效应假设的提出 |
4.1.2 变量的选取及样本的选择 |
4.2 基于Panel Data 的模型形式选择 |
4.3 基于逐步回归法的变量筛选及结果分析 |
4.3.1 基于逐步回归法的变量筛选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反转假设的论证 |
4.4.1 投资者情绪反转假设的论证 |
4.4.2 投资者情绪反转效应分析 |
4.5 长期折价行为分析小结 |
第五章 剔除基本面因素后的封闭式基金折价行为分析 |
5.1 突发事件影响折价的假设提出 |
5.2 “7.13 北京申奥”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率 |
5.2.1 事件及样本选择 |
5.2.2 折价过程描述 |
5.2.3 折价变化显着性检验 |
5.2.4 折价变化的强健性检验 |
5.3 “5.12 汶川大地震”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率 |
5.3.1 事件及样本选择 |
5.3.2 折价变化显着性检验 |
5.3.3 折价变化的强健性检验 |
5.4 投资者情绪影响折价的负性偏向分析 |
5.5 突发事件研究短期折价行为小结 |
第六章 投资者情绪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路径分析 |
6.1 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
6.1.1 问卷结构与发放、回收 |
6.1.2 问卷信度与效度 |
6.1.3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6.2 基于实地调查的投资者情绪系统性分析 |
6.2.1 资本市场投资者情绪调查 |
6.2.2 封闭式基金投资者情绪检验 |
6.2.3 小结 |
6.3 投资者情绪热点与我国封闭式基金长期折价实证研究 |
6.3.1 对情绪热点的检验 |
6.3.2 情绪热点缺失原因探讨 |
6.4 投资者情绪影响折价路径分析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应用 |
7.1 基于研究结果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 |
7.2.1 基于情绪反转效应的投资者投资策略建议 |
7.2.2 基于封闭式基金情绪热情缺失现象的政策建议 |
7.2.3 基于市场结构的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8)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分析与套利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综述 |
1.3.2 股指期货研究综述 |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封闭式基金折价与股指期货套利的相关理论 |
2.1 封闭式基金发展概况 |
2.1.1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基本情况 |
2.1.2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特征 |
2.1.3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时间序列特征 |
2.2 沪深300 指数的概况 |
2.2.1 股票指数期货的概念 |
2.2.2 沪深300 股票指数期货的合约简介 |
2.3 套利交易原理 |
2.4 股指期货套利交易的基本理论 |
2.4.1 股指期货理论定价 |
2.4.2 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套利模型 |
第三章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1 噪声交易与封闭式基金折价关系理论分析 |
3.2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过程 |
3.2.1 数据的选择 |
3.2.2 封闭式基金折价相关性分析 |
3.2.3 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套利运用 |
4.1 套利的可行性分析 |
4.1.1 相关系数 |
4.1.2 跟踪误差 |
4.2 套利模型 |
4.2.1 静态套利模型 |
4.2.2 动态套利模型 |
4.3 套利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3.1 现货和期货的统计特征描述 |
4.3.2 单位根检验 |
4.3.3 模型回归结果 |
4.4 套利与未套利收益对比分析 |
4.4.1 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
4.4.2 套利与未套利的收益对比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
(9)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变化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 |
1.3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有关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有关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文献综述 |
3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状 |
3.1 中国封闭式基金发展概况 |
3.2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统计特征 |
4 标准金融框架下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分析 |
4.1 标准金融框架下主要理论的适用性 |
4.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4.3 模型与回归结果 |
4.4 考虑不同股市行情下的回归结果 |
5 行为金融框架下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分析 |
5.1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相关性 |
5.2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基金上市时间选择 |
5.3 基金折价和未来收益率的关系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国内外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现状 |
1.4.1.1 传统金融理论 |
1.4.1.2 行为金融解释 |
1.4.2 国内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历程和封闭折价的现状 |
2.1 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历程 |
2.1.1 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历史回顾 |
2.1.2 封闭式基金的起步期 |
2.1.3 封闭式基金规范和发展期 |
2.1.4 封闭式基金的调整期 |
2.2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状 |
2.2.1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时序特征描述 |
2.2.2 封闭式基金的统计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封闭式基金折价因素的实证研究 |
3.1 变量的解释和选择 |
3.2 样本和模型的选择 |
3.3 实证的结果和分析 |
3.3.1 熊市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2 牛市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3 熊市和牛市的比较 |
3.4 投资者情绪对基金折价的影响 |
3.4.1 理论描述以及理论检验的前提 |
3.4.1.1 理论描述 |
3.4.1.2 理论检验的前提 |
3.4.2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同步性 |
3.4.3 封闭式基金上市时间选择的检验 |
3.4.4 基金折价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关系的检验 |
3.4.5 小结 |
第四章 封闭式基金到期转为开放式基金的研究 |
4.1 封闭式基金转型的运作模式 |
4.2 我国封闭式基金转型的情况 |
4.3 价格和折价率变化的描述 |
4.3.1 封闭式基金价格上升 |
4.3.2 折价幅度下降 |
第五章 解决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政策建议 |
5.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
5.1.1 规范证券市场,增强证券市场效率 |
5.1.2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 |
5.2 完善封闭式基金内部治理结构 |
5.3 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和积极推出股票指数期货 |
5.3.1 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 |
5.3.2 积极推出股票指数期货 |
5.4 建立和完善基金绩效评估体系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创新”效果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J]. 陈莹,魏巍烽,速韬. 证券市场导报, 2017(02)
- [2]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过度波动的关系研究[J]. 樊小可. 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5(11)
- [3]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 ——基于Jump-MRS模型的实证分析[D]. 潘奔.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4]基于噪声交易理论的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研究[D]. 张超. 西北大学, 2014(09)
- [5]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 李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6]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 ——基于“封转开”基金的面板数据分析[D]. 周航. 安徽财经大学, 2012(04)
- [7]投资者情绪在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中的作用研究[D]. 薛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
- [8]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分析与套利运用[D]. 刘结平. 南京财经大学, 2011(06)
- [9]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变化的实证分析[D]. 李豫洲. 郑州大学, 2010(05)
- [10]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实证研究[D]. 孙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