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论文文献综述)
元智鹏[1](2016)在《双弯箍模弯箍参数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钢筋成品的制造量大幅度增加,传统的钢筋弯曲机械已经满足不了工程上的需要。因此,改变传统的手工弯制和半机械式钢筋生产方式,以满足生产的需求,已成为钢筋加工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针对5/12全自动数控钢筋弯箍机弯箍系统的开发设计而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运用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详细的描述了钢筋的弹塑性弯曲过程,并对钢筋弯曲过程中引用的假设、弯曲的定义、弯曲曲率、弯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文阐述了钢筋弯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新型弯箍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创造性提出一种新型双箍筋模弯箍机系统,并提出了系统参数确定方法;提出弯箍转盘转角与箍筋角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所提出的弯箍系统,运用弹塑性变形理论与理论力学相关知识,推导计算了弯曲力矩和弯曲力;推导计算了弯箍系统的弯箍功率;并对弯曲力矩和弯曲力的各个影响因素作了定性的分析。本文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弯箍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钢筋弯曲的过程,验证了分析参数的正确性,并对钢筋的弯曲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
葛德亮[2](2012)在《全悬挂转炉倾动力矩及关键传动部件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倾动机构是实现转炉炼钢生产最主要的设备之一,它的特点是倾动力矩大、减速比大、启制动频繁和能够承受较大的动载荷。转炉倾动机构工作在多渣尘和高温的恶劣工作环境中,因而其可靠性和寿命对于整个转炉设备的安全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杭州钢铁集团公司1#全悬挂转炉倾动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分析其倾动力矩并绘制倾动力矩曲线,对转炉倾动机构四点啮合传动装置进行分析,进行倾动机构齿轮的疲劳强度和寿命预测,以提高倾动机构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为转炉炼钢生产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分析了全悬挂转炉倾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计算其倾动力矩和转动惯量;以Matlab为工具绘制倾动力矩曲线,对力矩曲线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倾动力矩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转炉倾动机构振动的原因并给出及其抑制措施。(2)应用Pro/E(?)口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转炉倾动机构传动系统减速机齿轮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齿轮各个部位受力情况和接触位移情况,结果表明齿轮的最大应力发生在齿根处,齿根处是齿轮最容易疲劳失效的部分且齿轮的接触滑移很小;在齿轮啮合时,其接触应力比较大,而且在靠近齿根的地方其接触应力达到峰值,在离节线较远的部位,接触应力较小,这也是点蚀通常发生在靠近齿根的节线附近部位的原因。(3)利用Ansys12.1对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进行分析,再通过Vorkbench得出其寿命疲劳破坏图和疲劳敏感曲线,结果表明:齿轮接触应力均小于其许用应力和接触疲劳强度,并且在零件的可靠度理论分析基础上计算该对象齿轮的可靠度为99.89%。此外,在与齿轮轴相啮合的齿轮发生疲劳损坏之前出现齿轮轴断裂,可以通过加大齿轮轴半径等方法提高其疲劳强度来实现倾动机构的安全可靠运转。
刘乐[3](2011)在《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建筑行业中,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钢筋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需求量很大。传统的钢筋弯曲加工设备大都采用机械式或液压式控制,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出的钢筋制品形状简单、精度差,不符合国内一些重大工程的建筑要求。对此,我们结合运动控制技术和数控技术研制出钢筋弯曲加工的专用设备——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这对提高我国钢筋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钢筋弯曲加工设备,阐述了运动控制技术和国内外数控弯箍机的发展现状;从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个角度介绍了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工作原理,并指出该弯箍机的性能指标和自身特点;详细介绍了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机械系统、电气系统和气动系统三大构成部分。其次,根据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完成了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并从多个角度对弯箍机的伺服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解析法,建立起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能、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进行了研究。再次,设计了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硬件方面,阐述了数控系统中各硬件的选型,并完成各外围电路的设计;软件方面,建立起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的程序框架,并完成具体功能的程序开发,简单介绍了人机交互界面及其具备的功能。最后,完成了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主要部件之间的通讯调试,详细介绍各通讯方式的选择和通讯参数的配置;完成了数控系统的单点调试以及部件之间的联合调试;对钢筋弯曲过程中的回弹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指出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回弹补偿方法。
李强[4](2007)在《虚拟样机技术在数控弯管机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长U弯管机是空调生产中的重要设备,是一种集校直、校圆、送料、切断、弯曲成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控机械。传统方式的弯管机设计周期长、成本高、设计修改不方便,主要原因是分析、试验、修改等过程所面对的是物理样机;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设计方法是以计算机上建立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结合CAE的相关原理对数字化模型进行相关性能研究,将试验的对象由物理样机转移到虚拟样机,从而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成本。虚拟样机作为弯管机开发设计的一项新技术,对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一次革命。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某公司要求开发的能够同时弯曲七根铜管的数控弯管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弯管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创新性地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该弯管机的静力学性能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并应用分析的结果来指导设计。本文对虚拟样机技术在TBLU7数控弯管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在UG中建立了TBLU7弯管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研究总结了UG与CAE软件ANSYS之间的数据交换技术,对弯管机的主要零件进行了静力学研究,对重要零件和整机进行了动态性能分析,并通过对管材模拟弯曲结果的有限元分析验证所设计的弯管机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介绍了虚拟样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回顾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证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与TBLU7弯管机设计的必要性。(2)在UG中建立零件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了装配,进行干涉分析评估,建立了整机的虚拟样机。(3)以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为基础,并以数据交换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了静力分析和部分零件的优化。(4)以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为基础,进行整机模态分析以提高其的动态性能。(5)结合管材弯曲成形理论,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管材的弯曲,通过对弯曲模拟结果分析来验证设计是否达到技术要求。
孟进礼,卫青珍,范宝兰[5](2000)在《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文中研究说明原 GW40 A型钢筋弯曲机采用蜗轮传动 ,效率较低 ,加工装配较复杂 ;全部采用圆柱齿轮传动 ,提高了弯曲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尤其采用双输入轴带动大齿轮传动 ,能大大简化设计和减小机器的外形结构。
一机部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自动机组[6](1979)在《自动锻压机三十年来的发展及今后的任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概述自动锻压机是以盘条、棒料为原料制造螺钉、螺母、钢球、滚柱和各种冷热体积成形件以及以线材、带材为原料制造螺旋弹簧、复杂形状的冲压一弯曲件的锻压机器。其特点是工作循环自动化和高生产率。自动锻压机在现代化的机械工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二、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论文提纲范文)
(1)双弯箍模弯箍参数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筋加工的现状和趋势 |
1.3 数控弯箍机简介 |
1.3.1 矫直装置 |
1.3.2 剪切装置 |
1.3.3 弯箍装置 |
1.3.4 国内外数控弯箍机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筋弯曲的理论基础与新型弯曲装置设计 |
2.1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弯曲理论基础 |
2.2.1 弹塑性弯曲的分类与变形过程 |
2.2.2 弹塑性弯曲理论的假设 |
2.2 弹塑性弯曲变形过程的弯矩 |
2.2.1 理想弹塑性弯曲的弯矩 |
2.2.2 强化弹塑性弯曲的弯矩 |
2.3 新型钢筋弯曲装置的设计 |
2.3.1 原有弯箍装置简介与存在的问题 |
2.3.2 新型弯曲装置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弯箍模弯箍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新型双弯箍模弯曲主轴转角与钢筋弯曲角关系 |
3.3 双弯箍模弯箍参数力学建模分析 |
3.3.1 弯曲主轴所需转矩的计算与推导 |
3.3.2 弯曲主轴所需弯曲力的计算与推导 |
3.3.3 弯曲主轴所需功率的计算 |
3.3.4 弯箍系统伺服电机功率的计算 |
3.4 主要参数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1 钢筋直径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2 回转半径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3 前置量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4 后置量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5 弯曲短轴套半径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4.6 弯曲芯轴(弯箍模)半径与弯曲主轴转矩关系 |
3.5 主要参数与弯曲力关系 |
3.5.1 钢筋直径与弯曲力关系 |
3.5.2 回转半径与弯曲力关系 |
3.5.3 前置量与弯曲力关系 |
3.5.4 后置量与弯曲力关系 |
3.5.5 弯曲短轴套半径与弯曲力关系 |
3.5.6 弯曲芯轴(弯箍模)半径与弯曲力关系 |
3.6 新型分析参数与原有参数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弯箍模弯箍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LS-DYNA与数值模拟 |
4.2 钢筋的弯曲成形过程有限元模拟 |
4.2.1 建立实体模型 |
4.2.2 设置单元属性与材料模型 |
4.2.3 划分网格 |
4.2.4 定义接触 |
4.2.5 施加载荷和约束 |
4.2.6 求解设置 |
4.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弯曲主轴转矩对比分析 |
4.3.2 弯曲力对比分析 |
4.3.3 应变规律对比分析 |
4.3.4 应力规律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全悬挂转炉倾动力矩及关键传动部件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转炉倾动机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转炉倾动装置机构分析 |
1.2.2 倾动机构力矩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倾动机构齿轮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2.4 齿轮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悬挂转炉倾动机构工作过程分析 |
2.1 倾动机构的几种基本结构和配置形式 |
2.2 倾动机构的驱动和传动方式 |
2.3 基本参数的确定与电机的选择 |
2.3.1 转炉转速的确定 |
2.3.2 齿轮传动速比的选择 |
2.3.3 电机的选择 |
2.4 杭钢1#转炉倾动机构传动装置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悬挂转炉倾动机构力矩分析 |
3.1 转炉的结构分析 |
3.1.1 炉体的类型 |
3.1.2 炉体的结构 |
3.2 转炉倾动力矩和转动惯量计算 |
3.2.1 倾动力矩组成部分 |
3.2.2 计算步骤 |
3.2.3 杭钢1#转炉倾动系统参数 |
3.3 倾动力矩曲线的绘制计算 |
3.3.1 空炉力矩的计算 |
3.3.2 铁水炉液力矩的计算 |
3.3.3 耳轴摩擦力矩的计算 |
3.4 倾动力矩曲线编程 |
3.5 倾动机构力矩曲线分析 |
3.6 倾动力矩曲线的应用 |
3.7 转炉倾动机构振动及其抑制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悬挂转炉倾动机构齿轮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速级齿轮的三维实体建模 |
4.3 斜齿轮力学模型工作状态分析 |
4.4 高速级齿轮有限元分析 |
4.4.1 设置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 |
4.4.2 接触对建立 |
4.4.3 约束及加载 |
4.4.4 网络划分 |
4.4.5 结果分析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悬挂转炉倾动系统齿轮疲劳寿命分析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建模及分析 |
5.2.1 齿轮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的约束与加载 |
5.2.3 模型求解与分析 |
5.2.4 模型的循环次数分析 |
5.3 模型疲劳寿命分析 |
5.3.1 疲劳程序简介 |
5.3.2 材料特性的输入 |
5.3.3 载荷类型和平均应力的处理 |
5.3.4 强度因子和应力成分 |
5.3.5 疲劳模块的加载与结果 |
5.3.6 疲劳结果分析 |
5.4 模型可靠性理论分析 |
5.4.1 载荷及其特征 |
5.4.2 载荷循环作用下的可靠性模型 |
5.4.3 强度不退化和退化的齿轮可靠性模型 |
5.4.4 可靠性系数和可靠度的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常用的弯曲加工设备 |
1.2.2 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数控弯箍机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基本概况 |
2.1 弯箍机的工作原理 |
2.2 弯箍机的特点 |
2.3 弯箍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
2.4 弯箍机的构成 |
2.4.1 机械系统 |
2.4.2 电气系统 |
2.4.3 气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设计 |
3.1 弯箍机数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2 弯箍机伺服系统的设计 |
3.2.1 伺服系统的构成 |
3.2.2 伺服系统类型的选择 |
3.2.3 伺服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
3.2.4 位置随动系统类型的选择 |
3.3 弯箍机伺服系统的性能研究 |
3.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2 稳定性能研究 |
3.3.3 稳态性能研究 |
3.3.4 动态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运动控制器 |
4.1.1 运动控制器及其连接基板的选型 |
4.1.2 运动控制器的外围接线框图 |
4.2 伺服驱动器 |
4.2.1 伺服驱动器的选型 |
4.2.2 伺服驱动器的接线设计 |
4.3 伺服电机 |
4.3.1 伺服电机的选型 |
4.3.2 伺服电机的接线设计 |
4.4 触摸屏 |
4.4.1 触摸屏的选型 |
4.4.2 触摸屏的接线设计 |
4.5 工控机 |
4.5.1 工控机的选型 |
4.5.2 工控机的接线设计 |
4.6 主轴编码器 |
4.6.1 主轴编码器的选型 |
4.6.2 主轴编码器的接线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数控系统的软件平台 |
5.1.1 CoDeSys 软件 |
5.1.2 PowerSuit 软件 |
5.1.3 Visual C++6.0 软件 |
5.2 弯箍机手动控制程序的设计 |
5.2.1 牵引装置伺服电机进退动作的程序设计 |
5.2.2 牵引装置压抬动作的程序设计 |
5.2.3 弯箍轴上、下位置切换动作的程序设计 |
5.3 弯箍机自动控制程序的设计 |
5.3.1 弯曲伺服电机正反运动与伸缩动作的程序设计 |
5.3.2 弯箍机退料动作的程序设计 |
5.3.3 剪切电机剪切动作的程序设计 |
5.4 四倍频电路的设计 |
5.5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现场调试 |
6.1 数控系统的通讯调试 |
6.1.1 PC 机与运动控制器之间的通讯调试 |
6.1.2 运动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之间的通讯调试 |
6.1.3 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之间的通讯调试 |
6.2 数控系统的单点调试 |
6.2.1 主电气柜的调试 |
6.2.2 剪切装置的调试 |
6.2.3 主轴编码器的调试 |
6.2.4 调速装置的调试 |
6.2.5 气动装置的调试 |
6.3 数控系统的联合调试 |
6.3.1 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之间的联合调试 |
6.3.2 伺服电机、气动装置和剪切装置之间的联合调试 |
6.3.3 正、负限位和找零定位功能的调试 |
6.4 钢筋弯曲回弹现象的分析与补偿 |
6.4.1 钢筋弯曲的分类 |
6.4.2 钢筋弯曲回弹的主要影响因素 |
6.4.3 钢筋弯曲回弹的补偿方法 |
6.4.4 5/12 全自动钢筋弯箍机的回弹补偿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虚拟样机技术在数控弯管机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弯管机概述 |
1.2.1 国内外数控弯管机发展概况 |
1.2.2 国外着名的弯管机生产厂家及其产品特点 |
1.3 数控弯管机设计开发中引入虚拟样机技术的必要性 |
1.3.1 传统模式下弯管机的开发过程 |
1.3.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弯管机开发过程 |
1.4 课题的来源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法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虚拟样机的定义 |
2.3 虚拟样机技术产生的背景 |
2.4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
2.5 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2.5.1 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
2.5.2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
2.6 虚拟样机体系结构 |
2.7 影响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的因素 |
2.8 虚拟样机技术与弯管机的研究 |
2.9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虚拟样机的支撑平台 |
3.1 引言 |
3.2 虚拟建模及装配的软件平台 |
3.2.1 CAD造型软件的比较 |
3.2.2 UG软件介绍 |
3.2.3 UG产品的特点 |
3.3 辅助分析软件介绍 |
3.3.1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其产生与发展 |
3.3.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3.4 数据交换格式 |
3.4.1 STEP格式 |
3.4.2 IGES格式 |
3.4.3 ParaSolid格式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数控弯管机的虚拟样机建模 |
4.1 TBLU7数控弯管机的结构分析 |
4.1.1 数控弯管机的组成及特点 |
4.1.2 TBLU7数控弯管机的机械结构分析 |
4.1.3 TBLU7数控弯管机的工作原理 |
4.2 TBLU7数控弯管机弯曲机构的选择 |
4.2.1 几种方案 |
4.2.2 齿轮齿条加油缸机构 |
4.2.3 曲柄滑块机构 |
4.2.4 其它机构 |
4.2.5 机构的选择结果 |
4.3 TBLU7数控弯管机的虚拟建模 |
4.3.1 虚拟建模技术基本理论 |
4.3.2 TBLU7数控弯管机主要零件的虚拟建模 |
4.4 TBLU7数控弯管机的虚拟装配 |
4.4.1 虚拟装配技术基本理论 |
4.4.2 TBLU7数控弯管机主要部件及整机的虚拟装配 |
4.4.3 虚拟装配的干涉检查及结果汇总 |
4.4.4 装配顺序动画的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
5.2.1 推梁强度的静力学分析 |
5.2.2 旋转臂的静力学分析 |
5.2.3 齿轮强度的静力学分析 |
5.3 零部件及整机模态分析 |
5.3.1 推梁的模态分析 |
5.3.2 齿轮轴的模态分析 |
5.3.3 机架的模态分析 |
5.3.4 整机的模态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弯管过程理论分析与模拟 |
6.1 引言 |
6.2 管材弯曲变形理论 |
6.2.1 弯曲加工原理 |
6.2.2 弯曲力矩的计算 |
6.3 管材弯曲的有限元模拟 |
6.3.1 建立管材弯曲模型 |
6.3.2 管材弯曲应力应变分析 |
6.3.3 扁平率验证 |
6.3.4 壁厚减薄率验证 |
6.3.5 管材弯曲失效分析 |
6.4 小节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GW40A型弯曲机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不足 |
2 GW40B机型的特点 |
3 GW40B型弯曲机的结构及其优点 |
四、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弯箍模弯箍参数分析及仿真研究[D]. 元智鹏. 燕山大学, 2016(01)
- [2]全悬挂转炉倾动力矩及关键传动部件有限元分析[D]. 葛德亮.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1)
- [3]5/12全自动钢筋弯箍机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乐. 燕山大学, 2011(10)
- [4]虚拟样机技术在数控弯管机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李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5]新型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机[J]. 孟进礼,卫青珍,范宝兰. 山西机械, 2000(S1)
- [6]自动锻压机三十年来的发展及今后的任务[J]. 一机部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自动机组. 锻压机械, 19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