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乌娜[1](2021)在《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区8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完善。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小学教育的师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这对小学生全面人格的形成及性别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一现状,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儿?本人认为与小学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无关系。小学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工作效率与未来发展,也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需要层次理论、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小学男性教师的概念。以鄂尔多斯市X区8所小学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教师为调查对象,使用SCL-90量表对X区小学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X区部分小学男性教师存在一定的强迫症状和偏执倾向、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表现、不良情绪较为突出等问题。继而,从自身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对所研究的X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小学男性教师进行了原因分析。针对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自身层面: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小学男性教师职业认同;积极主动交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学校层面:建立心理辅导部门;以人为本,建立小学男性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改善用人理念,实行男女教师合理分工;改善领导管理方式,制定小学男性教师能力培训体系。家庭层面;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理解与支持小学男性教师工作;增加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社会层面:加大师范类院校对男学生招生、就业政策的倾斜力度;设立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小学男性教师工资待遇;引导社会舆论,鼓励男女教师角色平等;给予小学男性教师社会支持和人文关怀。
村上惠(Murakami Megumi)[2](2019)在《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由民间致力于传承、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事业正面临种种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体制下传承、保护与发展形成了一个趋势。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在转变为非遗的过程中在内容和型态上除了产生了差异性之外,当地民众与非遗文化现象之间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因此,随着人与文化环境之间发生变化的同时,在人与非遗文化现象之间也反复不断的产生新关系的一个脉络下,有必要来应对这一现象的实际状况。根据文献记载,剪纸习俗是13世纪以后,随着中原和江南等地域的汉族迁移而传入云南。换句话说,剪纸并非是云南本土的产物。昆明市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于2013年入选为云南省级非遗名录,名称为“呈贡剪纸”。而在昆明市内的一些剪纸习俗中,目前只有呈贡地区的剪纸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昆明市呈贡地区的民间汉族剪纸可分为刺绣花样与彩扎。本文以呈贡地区的汉族剪纸习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地民众与呈贡剪纸的互动关系。首先,探讨当地民众生活中剪纸文化的各种相关文化要素,在整个文化场域中,当地剪纸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探讨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之际,不仅要关注剪纸本身,同时要从围绕剪纸的相关文化要素来审视剪纸,并纳入当地人的主位观点进行综合思考。因此,本研究将运用认知人类学和象征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不仅从显性的剪纸文化习俗,而且也要从语言词汇等该文化里面所隐藏的象征性和认知世界的视角来探讨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为了有效的讨论与该文化现象相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有必要透过这样的探讨方式来理解其本质。其次,从呈贡剪纸作为非遗项目个案的角度,探讨其传承、保护、并发展为非遗的相关研究。将当地文化中的呈贡剪纸与入选非遗项目的呈贡剪纸的内容互相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及非遗制度给当地文化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经常会以人的观点为主体来看待物,认为物就是被人赋予一些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表象,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被固定的。但是,相反的以物的观点为主体来看待物,随着围绕物的环境不同,物存在的意义会发生变化,与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这个观点来看待物,便能够看到其本来的样貌以及由于环境的不同,物的动态性的发展。本研究使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以人为主体来审视呈贡剪纸,反映制作者心里的愿望和使用者的精神世界所呈现的象征和表象。二是以物为主体来审视呈贡剪纸,由于剪纸的存在,人们会减轻劳动强度,表达自己心里的愿望和对信仰笃实的态度,与祖先和神交流,顺畅舒适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彩扎类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所忌讳,但是在丧葬与祭祀等活动中却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依照剪纸的观点以及围绕剪纸环境的不同,剪纸的存在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其形式和物质即使有变化,剪纸还是反复地出现在人的面前,这就是人与剪纸的密切关系,无论在哪个情境下,也只有这个关系的事实不会改变。目前呈贡剪纸作为当地文化的剪纸与非遗项目的剪纸其内容不同。呈贡剪纸也由于没有继承人的原因等,只有透过民间的努力来保护当地剪纸文化遇到了困境,之后以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活动成为主流的趋势。而利用非遗制度来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则需要把握这两者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方面。其实,呈贡民众对非遗的概念和制度的认知还不普遍,看起来呈贡民众和剪纸艺人还没发现他们当地的剪纸文化的价值。为了让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并带动地区经济和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当地的民众为主体,与官方协力保留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让当地民众以及剪纸艺人重新理解当地的剪纸文化习俗,挖掘其魅力和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传承、保护的意识。
王晓玲[3](2017)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研究》文中认为吐鲁番出土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多见于6—8世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和巴达木古墓群。因其半人半蛇的人物造型,前贤多将其定名为伏羲女娲。然,图像上除了多民族面貌的人首蛇身交尾形象、北斗之外,还有联珠纹环绕的日月图,上宽下窄的梯形画幅,以及强调装饰效果的绘画风格等特征。这些特征使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成了研究东西方文化艺术和神仙思想沿丝绸之路交流的珍贵图像。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委和原型。图像源起并不止于画像石同类图像。而基于图像、图像叙事、文献、出土文物和女性视角或可助力研究进展。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将蛇类、水、雷电的特性相结合创造了龙。单身龙的发展,分化为中华龙、一首双身龙、双首一身龙和人首蛇身形象。龙图像的这种分化,是先哲在龙的神话原型和图像原型基础上,结合妫水汭地形貌、阴阳化生观念和天人感应思想进行哲学思辨的结果。女性信水与孕育之间的关系是“女娲七十化”的神话原型。初生婴儿是人首蛇身神话及图像的原型。“蛇”与“肠”“娲”“化”文字所构成的“生”意,是解读女娲信仰生成奥秘的文字符号秘匙。女娲崇拜,崇拜的是化育华夏族生命的生命之门、新生生命和既有生命。娲、蛙因象征女阴发生关联;蛙、娃因其声、爬行姿势、小蝌蚪与精子、长出两条腿的蝌蚪和初生婴儿形似而发生深层关联。两汉时期,是人首蛇身交尾图像伴随画像石祠墓兴衰的关键时期。源自先秦的“龙蛇”文化、“女娲之肠”的人母化育神话、“举孝廉”制度下的厚葬文化氛围,伏羲女娲作为华夏人文符号代表的确立,阴阳化生观念、伏羲女娲传说和兄妹婚神话传说的合并与粘连,“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图谶于天下”的政治号令等,共同促成了双首双身交尾龙(蛇)图像向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转化与发展。伏羲的原型是男阳或阳气,女娲的原型是女阴或阴气。伏羲女娲文化形成后,除了蕴含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之外,还成为代表人类起源和文化创生的始祖、代表阴阳和夫妇的人首蛇身形象。象征阴阳的人首蛇身形象进入墓葬空间,成为亡魂“转生神仙”的媒介。基于人首蛇身原型之初生婴儿形貌,人首蛇身交尾图像隐喻着人之生死转化的两极状态。这是超越伏羲女娲文化之处。魏晋时期,人首蛇身图像综合了非衣帛画和画像石同类图像的特点,以敦煌为中心,东被酒泉、嘉峪关和高台,西播高昌。其名称应为“上天衣”。“上天衣”上承“攀天系”“登天衣”“天衣”和马王堆“非衣”之名。它是高昌和西州前期,萨满教个体灵魂飞升思想与道教神仙信仰以及当地主流审美趣味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图像表达。吐鲁番阿斯塔那人首蛇身交尾者,是墓主夫妻升仙后的形象,而不是伏羲女娲。它是江汉和河西走廊人口西迁后,基于土着居民和移民共同的“灵魂飞升”信仰而流行于吐鲁番;随着佛教文化对当地幽冥文化的逐步渗透,中原丧葬礼仪流行风尚的西传,道教斋谯仪式在唐西州的流行而衰落。
林颖韬[4](2014)在《福建省三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仙游、福鼎、建阳三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落实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政策的态度,分析绩效工资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绩效工资政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提出建议,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原福建省卫生厅医改办、农社处、人事处的安排,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会计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仙游、福鼎、建阳三地175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其中39人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另外,组织仙游、建阳、福鼎卫生局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填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表,获取2008年至2011年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情况、财务状况、人才队伍等运营情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绩效工资实施前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绩效工资政策落实情况良好,98.28%的人了解政策,81.71%的人支持政策,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出台过程公开、民主,绩效考核方式发生转变,医疗服务能力、医德、服务质量、工作量的综合考核作用更加明显。实施绩效工资后,65.71%的人表示工资水平提高,49.14%的人表示积极性得到提升。绩效工资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分配未体现多劳多得、激励作用不足、津贴补贴发放减少等。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发现,指标得分上,三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各项效率指标得分均值较2009年都有所下降。机构分布上,三个县2009年整体效率有效机构占45.65%,技术效率有效机构占63.04%,规模效率有效机构占47.83%。2011年,三个县整体效率有效的机构占23.91%,技术效率有效占30.43%,规模效率有效机构占26.09%。县域间比较,建阳县在政策实施前后各项效率指标得分都高于其他两县。结论:绩效工资整体落实情况良好,考核机制得到完善,卫生技术人员支持度较高,绩效工资在保障和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待遇方面达到政策预期,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绩效工资在政策内容、分配方案激励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对调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效果不明显,也造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下降。因此,应从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各项资源的投入,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健全并充实绩效工资政策内容,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激励作用,拓宽激励渠道,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等方面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张现花[5](2013)在《A村养老现状调查》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调查报告以日照市莒县L镇A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小组访谈、个案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介绍了该地区目前存在的子女养老、独立养老、无人养老等养老方式。通过调查分析得出,A村养老存在过度依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以及村委会在养老上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也有村委会支持力度弱、宣传教育不到位等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查者提出了加强教育、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大投入、建设专业养老队伍,建立应急、救助实施办法,加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等建议。
朋文佳[6](2013)在《2009-2010年某市居民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人口死亡及原因的统计工作。采用某市2009-2010年死因监测资料,分析2009年不同职业人群的期望寿命的变化,及2010年全市人群死因谱及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确定高危职业人群、疾病控制重点和调整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人口资料来源于当地各监测区公安部门,死因资料来源死因监测系统。对2009年资料尝试将某种“职业”看作一种“死因”,分析去除某种职业后期望寿命的变化情况。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ears ofpotential life lost, YP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years ofpotential life lost, SYPLL)、潜在减寿率(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rate,YPLLR)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rate,SYPLLR)等指标分析2010年死因监测数据。用SPSS18.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一: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及营养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该市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该市2009年以种植业生产人员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其他顺位依次为其他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教学人员,机械制造加工人员。去除以上职业,期望寿命可相应提高16.45岁,8.57岁,3.79岁,3.48岁,3.25岁。研究二:2010年该市人群粗死亡率为416.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0.75/10万。人群前十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新生儿病、神经系统疾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多数。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存在差异。新生儿病是0~1岁婴幼儿的主要死因,1~15岁和15~45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是伤害,恶性肿瘤是45~60岁年龄组的主要死因,60~岁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2010年该市居民全死因YPLL为144616人年,SYPLL为144457.87人年,YPLLR为29.32‰,SYPLLR为29.29‰。主要死因YPLL顺位为伤害、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结论不同职业人群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不同,应针对影响特殊职业人群的期望寿命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各职业人群的健康。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己经成为影响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及死因,伤害和恶性肿瘤所造成的YPLL最为严重。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应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降低伤害的发生率。鉴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组生活方式病,因此针对该类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是预防控制疾病的主要措施,其中,社区干预是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其防治应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综合防治。
王元成[7](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柳俊杰[8](2012)在《山东省三县农村控烟现状与控烟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简陋等由贫穷导致的传统危险因素正逐渐被“现代危险因素”—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取代,其中吸烟已经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是世界烟草生产和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烟草流行趋势十分严峻,其中我国的农村居民是吸烟的高发人群。研究农村人群吸烟的流行现状,制订农村地区的控烟策略和控烟措施,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山东省三县农村控烟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三县烟草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目前控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构建农村地区控烟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资料来源与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在山东大学卫生研究基地(济南市平阴县、济宁市梁山县、临沂市莒南县)的控烟调查。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方法收集信息。共深入访谈了58人,109人参加专题小组讨论。对收集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使用定性分析软件Nvivo8.0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山东省三县农村烟草流行情况及原因三县农村居民男性吸烟率为75.69%,以4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为主。三县卫生机构人员吸烟率为40%,领导吸烟现象普遍;三县教育局的吸烟人数较少,初中教师在校园内吸烟现象多于高中和小学教师,学生吸烟多见于初中和高中。社交需要和工作压力大是人群吸烟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吸烟的重要原因是用吸烟打发空闲时间;对吸烟好奇是学生吸烟的初始原因,家长对学生吸烟有重大影响。(2)山东省三县农村控烟现状1)控烟政策的制定:三县卫生机构制定了控烟实施方案,但缺乏政府层面的控烟政策,同时领导吸烟影响控烟政策的执行。2)控烟组织形式:三县控烟的卫生机构成立了控烟领导小组,明确了控烟组织机构及职责,但因缺乏控烟的配套措施导致控烟执行力不足,三县缺乏覆盖全县人群的控烟组织网络。3)开展的控烟活动及效果:三县开展的控烟活动包括无烟疾控活动、无烟日宣传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医务人员劝告患者控烟等。三县控烟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控烟效果,但活动覆盖人群狭窄尤其涉及一般农村居民较少,控烟氛围不浓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农村地区控烟长效机制1)控烟的组织管理:在农村地区成立县、乡、村三级控烟网络,明确控烟范围和职责。2)控烟的制度建设:健全农村地区的控烟制度,包括农村地区控烟管理办法、控烟培训制度、控烟宣传制度、控烟考核和监督制度、控烟奖惩制度等。3)控烟的保障措施:农村地区的控烟工作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控烟资金的保障以及监测烟草暴露情况和控烟效果的评价。结论与建议(1)三县农村地区均缺乏控烟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制订政策,单位一把手以身作则的长效控烟机制势在必行。(2)三县农村地区医务人员控烟服务能力不足,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意识及其控烟能力,逐步把戒烟药物纳入新农合药物报销目录中。(3)三县农村地区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足,整合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力量宣传控烟,提高农村居民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尽早在农村地区形成有效的控烟氛围和舆论导向。
刘春玲[9](2010)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1898年—1949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市政学、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大规模的建港建城拉开了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序幕,此后青岛经历了日本的两度侵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本文纵向梳理了德租时期的“依法治城”、日据时期的“以军治城”和“以华制华”、北洋政府时期在“自主治市”过程中进行的官制改革,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市长制及“专家治市”等不同的政府组织构建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对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城市规划在技术层面和可实施性上有着哪些特点,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建筑文化、人文景观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对青岛港、胶济铁路、道路、下水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自来水、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与防疫、园林绿地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以及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的考察,探讨青岛如何按照现代西方市政理论去实践和构建城市设施,如何按照“现代方式”去规划和整顿城市空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和培养了市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市政府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的,对青岛的城市化和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最后,本文总结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三个特点,即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市政建设经费来源固定化;市政工程实行招商承建制度、有统一的建筑标准和有规范的监管机制。
纪培秀,王龙秀,朱开新[10](2001)在《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文中提出
二、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区8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
3.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的说明 |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2.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压力来源问卷 |
3.访谈提纲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心理健康 |
2.教师心理健康 |
3.小学男性教师 |
(二)理论基础 |
1.需要层次理论 |
2.性别角色理论 |
三、鄂尔多斯市X区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X区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
1.调查过程与基本情况统计 |
2.X区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
(二)X区21 位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
1.存在一定的强迫症状和偏执倾向 |
2.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 |
3.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表现 |
4.不良情绪较为突出 |
(三)X区21 位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自身层面原因分析 |
2.家庭层面原因分析 |
3.学校层面原因分析 |
4.社会层面原因分析 |
四、针对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
(一)自身层面 |
1.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小学男性教师职业认同 |
2.积极主动交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
3.正确对待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
4.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 |
(二)学校层面 |
1.建立心理辅导部门 |
2.以人为本,建立小学男性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
3.改善用人理念,实行男女教师合理分工 |
4.改善领导管理方式,制定小学男性教师能力培训体系 |
(三)家庭层面 |
1.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
2.理解与支持小学男性教师工作 |
3.增加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
(四)社会层面 |
1.加大师范类院校对男学生招生、就业政策的倾斜力度 |
2.设立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小学男性教师工资待遇 |
3.引导社会舆论,鼓励男女教师角色平等 |
4.给予小学男性教师社会支持和人文关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录2 X区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压力来源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致谢 |
(2)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一)中国剪纸研究 |
(二)手工艺类非遗研究 |
三、田野点及调查概要 |
(一)呈贡地区概况 |
(二)昆明及呈贡地区的汉族 |
(三)田野点概况 |
(四)田野点的进入与研究调查概要 |
四、研究背景与结构概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理论预设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及呈贡地区剪纸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概述 |
第一节 中国剪纸概况 |
一、剪纸的定义与分类 |
二、中国剪纸的历史发展 |
三、中国各地剪纸的品类与用途 |
第二节 云南剪纸概况 |
一、云南少数民族剪纸 |
二、云南汉族剪纸 |
第三节 呈贡地区的剪纸概况 |
一、剪纸的历史发展与利用 |
二、剪纸的制作工艺与材料 |
三、剪纸的品类 |
四、剪纸图案分类 |
第二章 呈贡民间生活环境中的剪纸 |
第一节 呈贡民间剪纸与刻纸艺人的故事 |
第二节 呈贡民间生活中的剪纸的类型 |
一、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仪中的剪纸 |
二、日常生活中的剪纸 |
三、精神情境中的剪纸 |
第三节 呈贡刺绣文化与剪纸的关系 |
一、呈贡刺绣习俗概况 |
二、呈贡妇女的刺绣服装 |
三、呈贡传统工艺的绣花鞋 |
四、呈贡民众生活中的传统鞋子 |
第四节 呈贡人的色彩认知与象征意义 |
一、中国一般的色彩观 |
二、现代汉语中的颜色名称 |
三、呈贡人的色彩认知 |
四、五行观和色彩的关系 |
第三章 剪纸所象征的地域文化 |
第一节 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一、中国一般的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二、呈贡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第二节 呈贡地区的语言资料中剪纸图案题材的描述与比喻 |
一、呈贡地区语言资料中的生物类和植物类的象征性 |
二、呈贡人的吉祥物与不祥之物 |
第三节 呈贡地区剪纸的地域性 |
一、昆明周边的五毒鞋 |
二、数字的象征 |
第四节 “剪”的行为意义 |
一、“剪”的语义 |
二、剪纸技法中能看到的中国传统思想 |
三、身体与物的关系 |
四、剪刀与民俗文化 |
第五节 以物为核心观点看剪纸 |
第四章 双重话语体系下的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 |
第一节 中国非遗话语体系中的剪纸 |
一、中国国内剪纸的非遗名录入选情况 |
二、非遗制度中的剪纸定位 |
第二节 官方话语:非遗项目中的“呈贡剪纸” |
一、非遗项目“呈贡剪纸”的特征 |
二、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 |
第三节 官方的呈贡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活动 |
一、呈贡区文化馆与呈贡区文化保护项目 |
二、呈贡区非遗项目概要 |
三、非遗项目中的呈贡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及发展概况 |
四、呈贡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 |
五、呈贡区旅游政策中的剪纸 |
第四节 民间剪纸艺人的传承与发展 |
一、呈贡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技术传承概况 |
二、呈贡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发展概况 |
第五节 两个层面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的比较与问题所在 |
一、继承人以及人才培养的缺乏 |
二、剪纸的商业化与产业化 |
第五章 非遗时代的呈贡剪纸文化再认知 |
第一节 民间的声音:呈贡人的非遗项目“呈贡剪纸” |
一、一般民众与剪纸艺人及项目传承人的非遗项目“呈贡剪纸” |
二、三者非遗认定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
第二节 非遗的塑造:被构建的“呈贡剪纸” |
一、剪纸在世俗情境的失落与在神圣情境的保存 |
二、非遗制度对于当地剪纸文化带来的影响 |
三、剪纸的美学作品化 |
第三节 两个层面“呈贡剪纸”的认知差异 |
一、“呈贡剪纸”的界定 |
二、官方与民间申报非遗项目的意识和态度的差异 |
三、非遗话语体系中官方与地方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和反思 |
结语 |
附录 |
一、呈贡与中国一般剪纸图案的象征意义 |
二、呈贡地区的语言资料中出现的物及其描述与象征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三、日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发现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 |
(一)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发现 |
(二)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方法 |
(三) 需要说明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源起 |
第一节 人首蛇身形象源起与相关图像的涌现 |
一、人首蛇身形图像结构分析 |
二、自然之蛇的神秘特性与人文蛇、蛇神话、女娲之肠 |
三、龙、虹、阴阳二气与伏羲女娲 |
第二节 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播迁及其与阿斯塔那古墓之关系 |
一、中原同类图像与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关系 |
二、人首蛇身图像播迁之地域特征与阿斯塔那古墓之关系 |
三、荆楚幽冥文化对汉代葬俗和晋唐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像的影响 |
四、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转型与播迁 |
第二章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分析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分析所引发的问题 |
第二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特征与类型 |
一、主体图像特征与类型 |
二、日月星图像特征与类型 |
第三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分期 |
一、麴氏高昌时期至唐西州初期 |
二、西州中期到晚期 |
三、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
第三章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研究引发的问题 |
一、人首蛇身图像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研究引发的问题 |
二、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研究引发的问题 |
第二节 伏羲女娲象征与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功能的关系 |
一、葫芦与伏羲女娲的象征 |
二、从非衣、铭旌、上天衣之间的异同看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功能 |
三、伏羲女娲多重象征与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关系 |
第三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文化内涵 |
一、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像与两汉思想观念的外化 |
二、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文化内涵 |
三、伏羲女娲文化遗迹与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内涵之关系 |
第四章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生成与衰落 |
第一节 伏羲女娲文化播迁与人首蛇身图像的西传 |
一、伏羲文化及其人首蛇身图像传播研究 |
二、女娲文化及其人首蛇身图像传播研究 |
三、人首蛇身图像在吐鲁番的生成前提 |
第二节 人首蛇身交尾图像西传及其在吐鲁番的形成 |
一、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的生成与衰落诸说述评 |
二、丝绸之路为人首蛇身图像西进吐鲁番创造的历史机遇 |
三、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生成的历史节点 |
四、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生成的原因 |
第三节 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衰落的原因 |
一、人口变化 |
二、信仰转换 |
第五章 人首蛇身母题的影响 |
第一节 人首蛇身母题的文化关系及其影响 |
一、人首蛇身母题的文化关系 |
二、人首蛇身母题之伏羲女娲文化影响 |
第二节 人首蛇身化生母题对文艺创作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一、人首蛇身化生母题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
二、人首蛇身神话母题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三节 人首蛇身化生母题与神话传说母题在民间信仰中的发展与延伸 |
一、人首蛇身化生母题在民间信仰中的发展与延伸 |
二、求子风俗变奏 |
三、伏羲女娲文化和人首蛇身母题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福建省三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访谈法 |
2.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5 资料处理 |
3 结果 |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1 调查人群基本特征 |
3.1.2 绩效工资政策落实情况 |
3.1.3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落实情况 |
3.1.4 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情况 |
3.1.5 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
3.1.6 卫生技术人员积极性情况 |
3.1.7 绩效工资分配中的问题 |
3.2 定性资料分析结果 |
3.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3.2.2 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
3.2.3 卫生技术人员对绩效工资态度 |
3.2.4 多劳多得问题 |
3.2.5 津贴、补贴发放问题 |
3.2.6 基层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
3.3 DEA 分析结果 |
3.3.1 投入、产出情况描述 |
3.3.2 绩效工资实施前后效率静态比较 |
3.3.3 绩效工资实施前后效率动态比较 |
4 讨论 |
4.1 绩效工资整体落实情况良好 |
4.2 绩效考核机制得到完善 |
4.3 绩效工资提升了对基层的保障力度 |
4.4 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方式尚不完善 |
4.5 绩效工资激励作用亟需加强 |
4.6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
4.7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投入量仍不足 |
4.8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
4.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创新有待加强 |
5 建议 |
5.1 加大对基层投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
5.2 健全并充实绩效工资政策内容 |
5.3 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激励作用 |
5.4 拓宽激励渠道,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
5.5 调整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结构 |
6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A村养老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A村基本情况简介 |
(一) A村概况 |
(二) A村老年人口状况及养老方式 |
二、A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
(一) 过度依赖家庭养老 |
(二) 社区养老服务缺乏 |
(三) 村委会服务缺失 |
三、A村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传统“养儿防老”观念依然存在 |
(二) 教育、宣传力度低 |
(三) 村委会支持力度低 |
四、改善A村养老状况的建议 |
(一) 加强宣传、教育,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拓展社区养老 |
(二) 加大投入,吸引并建设一支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
(三) 在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救助实施办法 |
(四) 协同村内企业,推动A村经济发展 |
(五) 加强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项目方案设计 |
项目方案设计 (一) |
项目方案设计 (二) |
实习情况 |
致谢 |
(6)2009-2010年某市居民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的 |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3. 研究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篇章结构 |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
一、制度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
二、道德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
三、自我期望 |
四、角色领悟 |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
4. 后续材料工作 |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
1. 省委会议讨论 |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
2. 投票选举 |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
1. 会议通知 |
2. 赴京报到 |
3. 建团会议 |
4. 预备会议 |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
1. 会议议程 |
2. 会议日程安排 |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
六、会议简报交流 |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
2. 简报的特点 |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
1. 大会表决办法 |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代表视察 |
1. 会前集中视察 |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
二、执法检查 |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三、专题调研 |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五、列席有关会议 |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六、联系人民群众 |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
一、专题培训 |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
1. 履职经验交流 |
2、履职专题研讨 |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
结论与讨论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山东省三县农村控烟现状与控烟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选题意义 |
(一) 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对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二) 在反思中为当今青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三 课题研究的概念解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一) 有关市政的概念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
四 本文的突破与创新 |
(一) 视角新颖 |
(二) 史论结合与图文并茂 |
(三)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
(四) 充分挖掘运用新史料 |
第一章 青岛的城市近代化进程 |
第一节 青岛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二节 清末建置与传统市镇的形成 |
第三节 以商贸为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初步形成 |
第四节 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 |
第二章 城市政府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德租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依法治城” |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以华治华” |
一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 |
二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华制华”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自主治市” |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专家治市” |
(一) 市政府的构建 |
(二) 区以下行政组织的构建 |
(三) 市政机构的主要职能 |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
第一节 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北狭长”带状空间结构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城市规划与五大功能分区的空间结构 |
第三节 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宿北工的空间布局 |
第四节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
第四章 按照“近代方式”构建的基础设施 |
第一节 远洋和内航并重的青岛港 |
第二节 与山东腹地相连通的胶济铁路 |
第三节 实用与人文并重的街路 |
第四节 雨污分离为主体的下水管道 |
第五章 以“城市近代化”为主旨的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保证城市用水的自来水建设 |
第二节 以民用和工业动力为基础的城市供电 |
第三节 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 |
第四节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与防疫 |
第五节 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绿地 |
第六章 住宅建设与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 |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住宅建设 |
第二节 市内平民和乡区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 |
第七章 多元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多元的娱乐文化设施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
第八章 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特点 |
第一节 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 |
第二节 市政建设财政资金来源的固定化 |
第三节 市政工程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男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区8所小学为例[D]. 乌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D]. 村上惠(Murakami Megumi). 云南大学, 2019
- [3]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研究[D]. 王晓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福建省三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研究[D]. 林颖韬.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5]A村养老现状调查[D]. 张现花. 安徽大学, 2013(11)
- [6]2009-2010年某市居民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分析[D]. 朋文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7]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8]山东省三县农村控烟现状与控烟长效机制研究[D]. 柳俊杰. 山东大学, 2012(02)
- [9]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 刘春玲. 吉林大学, 2010(09)
- [10]莒县男性中小学教师寿命分析[J]. 纪培秀,王龙秀,朱开新.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