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体办省级分行及辖属分支机构报刊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曾婵[1](2021)在《Z银行青岛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宋晓瑛[2](2021)在《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共同面临着金融同业客户关系建设不成体系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金融同业业务规模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经过对标国际金融市场,结合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在总体收入的贡献价值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的优化,来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发展,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市场调查的方法,首先对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现状分析过程中揭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客户关系管理缺乏统一战略意识、客户细分没有科学工具支撑、客户开发缺乏软硬件和数据支持、客户维护缺乏体系化建设等,进而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包括严监管环境造成同业业务主动回撤、总行考核收入指标重于客户关系经营指标、分行票据案件引发同业客户流失、分行缺少对品牌影响力的投入、集团子公司和分行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业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处在行业较低水平等。其次,结合客户生命周期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在客户的细分、开发、维护和流失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具体包括:以建立自身同业客户终身价值模型、名单制动态管理、行业分类营销为基础构成的同业客户细分策略;以同业CRMS系统开发、协同交叉获客渠道为基础构成的同业客户开发策略;以客户满意度滚动调查、培育忠诚客户群体、优化业务交易系统为基础构成的客户维护策略;以流失原因细化、差异化挽回为基础构成的客户挽回策略。最后,从组织、制度、技术、风控四个方面提出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本文旨在提高本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同时又能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与借鉴。
张欢[3](2021)在《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公司信贷资产质量压力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条线中盈利能力突出的重点业务,正在被国内各商业银行作为重点予以拓展。随之信用卡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让信用卡市场规模高效扩大、市场占比稳步提高、持卡客户活跃交易,成为目前各商业银行重点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兰州银行信用卡市场营销拓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兰州银行信用卡市场营销的工作实际出发,借助兰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几项重点经营指标,通过对目前的营销现状总结分析,认为兰州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拓展营销中存在着诸如缺乏市场细分、产品同质化强以及定价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以此为基础,在对问题的根源深入剖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PEST环境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对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的内外部环境及自身面临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营销环境入手,运用STP市场定位理论、7Ps市场营销理论,明确了兰州银行信用卡业务拓展的目标市场,同时制定了丰富信用卡产品种类、提高增值服务价值、重视互联网应用的产品策略;实行差异化个性定价、优化信用卡收费项目的价格策略;开通线上办理渠道、提高网点业务办理效率的渠道策略和开展全面营销宣传推广的促销策略等,为兰州银行信用卡业务营销提出了有一定参考价值以及相对系统完善的营销策略组合,弥补了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理论依据不足的短板。与此同时,为保障信用卡营销策略的顺利施行,本文从风险制度保障、人员团队保障以及企业文化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补充措施。本文的特色在于:结合作者实际的工作内容与所学的专业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兰州银行信用卡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通过明确信用卡市场定位、执行科学的营销策略、强化策略实施保障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兰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为兰州银行在拓展信用卡业务和扩大其信用卡市场占比上提供参考。
吴天宇[4](2020)在《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主要经济指标处在下行区间。山东省经济总量长年位居前列,但相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已暴露出如国企发展迟缓、民营经济不活跃、产业结构老旧等系列问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小微企业作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承载创新、保障就业、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转型发展。国家对小微企业发展高度重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强调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投入。JS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之一,支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是履行国有银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以及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竞争日益激烈。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财务公司、信用托管等新融资途径不断丰富使得JS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市场遇到极大的压缩和挑战。而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信贷需求量大,使得其逐步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支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成为JS银行发掘新的盈利增长点,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选取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当前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及营销现状,分析阐述了当前信贷业务营销中存在着地域、产品发展不均衡,预计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加大,未来发展缺乏增长动力和新增长点等问题。之后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JS银行山东省分行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得出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挑战。当前JS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高度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且具备资本实力雄厚、人员网点众多、品牌形象良好、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丰富的优势,虽然也存在一线营销人才缺乏、主要营销渠道单一和定价模式不够灵活的问题,但内部优势相对明显。目前政府的鼓励政策、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也大于市场竞争加剧所面临的挑战。通过SWOT矩阵分析,确定了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应当积极采取SO战略,扩大优势,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基于以上分析,结合STP理论和“7Ps”营销理论,指出JS银行山东省分行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做法,并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七个方面提出了推进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发展策略。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实施又从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人员保障、风险控制保障四个方面提出措施。本文选取从省级层面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实际问题,也对当前包括JS银行在内的山东省金融机构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提供了一定参考。
白莹[5](2019)在《农业银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提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业包括银行零售业务同样面临客户需求、服务方式、市场竞争的深刻变化。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向信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Bank 4.0时代迈进,零售业务再次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发力点。随着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县域地区成为是银行发展壮大的新市场,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把视角投向城市以外的县域。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扎根县域市场、占领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成为各家银行必须解决的难题。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以农行DE县支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理论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经验方法对农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提升进行了分析。论文以农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发展为例,首先对当前DE县支行零售业务发展背景、人员及组织架构、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零售业务存在服务水平较低、业务发展较为传统、价值创造能力较弱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农行DE县支行实际,提出零售业务转型的优化方案,确定了优化营销渠道、提升服务体验、优化业务结构、客户关系管理、推进联动营销五大方面实施零售业务提升发展,并由此提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科技支撑及绩效考核四项保障措施支持零售业务提升。本文根据成熟的零售银行业务理论及经验对农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提升发展问题做了研究与探讨,提出的提升农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销售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DE农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帮助,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刘伟彦[6](2019)在《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税的基层组织和人事管理经历急剧变革。1945年12月,财政部在绍兴地区建立分局,恢复直货两税在基层的征收。随着两税收入的不断增加,税局表现出良好的征收业绩。特别是货物税局的征收成本逐年下降,其效益明显优于同期的直接税局。1948年8月,两税合并为国税稽征局,组织的员额配置和职员结构出现小幅度的优化。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机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国税局不仅难以完成预算任务,而且因经费短缺还出现截留税款、摊派加征的问题。随着税务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荐举与考试成为两种主要的任用途径,并且铨叙部对录用职员的年资、学历进行严格审查。为保障职员利益,税务机关实行官职分离的调遣原则,且现职非因过失不得任意撤免。然而受官僚文化的影响,税务机关的人事管理也存在任人唯亲、更迭频繁等缺陷。货物税是绍兴地区最重要的国税收入,政府十分重视征管制度的改良。首先,为严密控制税源,税局对卷烟厂的机器、产销、闭歇实行严格登记,且对历年绍酒酿缸的数额也进行详细编查。其次,税收的征课技术也实现长足地进步。例如,财政部设计多种国税征解的方法,给予商人灵活选择的便利;历年旺季督征计划的演进,也极大地推动基层税务手续的规范,以及中央政令执行的效率。最后,完税照证种类逐渐由繁到简,统一化的趋势十分显着。通过分析上述三项内容,发现货物税征管制度的实践过程明显受到地方利益团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围绕锡箔税收入的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法团产生长期地争夺;酒税是分期匀缴还是随销随税,这在征税机关与纳税商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处理照证遗失、注销等问题时,税局的行政管理更是受到来自上级机关和纳税人团体的监督。在政府不断强化征收之时,货物税出现欠税和逃税的问题。酒税拖欠的规模逐年扩大,分局追缴工作却是收效甚微;因武装军人和投机商人的走私,锡箔逃税之风始终未能被彻底遏制。为保障国家收入、维护正当商人经营,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税收流失,但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统一稽征与查验工作以后,税务机构与交通部门、地方组织进行密切协作,但分局依旧存在把控不严、阻碍运输的弊病;对于违章行为的处罚,政府虽然提高了惩治力度,并完善司法介入程序,但“私酿私售”、“漏税”、“未税私运”、“印照重用”、“未报验”等违章行为依然屡禁不绝。税收流失与纳税人的不遵从密切相关,而绍兴地区商人的减税和免税运动更是此起彼伏。因税收负担沉重,酒商频繁以各种理由向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税额。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虽然也免除部分商品的税收,但围绕土酒和茶叶的免征还是产生持久的对抗。所利得税和印花税是本地直接税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征管政策的落实遇到很大阻力。为减少征收手续的苛扰,政府对营利事业所利得税进行简化稽征的改革,但政策在税理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这极大地损害税收的公平性。对于政府的简化稽征而言,纳税商人团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协助税局查核账册,另一方面也团结商人进行请愿和抗争。此外,印花税政策也出现因时适变和执行困难的现象。印花税票的销售包括税局自售、机关代售、商号领销三种方法。通过订立合同,绍兴中国银行以委托代理的形式销售印花税票,且每年的管理模式、权利义务均有发生改变。发货票是诸多贴花凭证的一种,商号规避开票很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然而受长期以来商业习惯的客观限制,政府不得不对商人消极避税的行为进行妥协。总的来说,民国晚期绍兴地区的国税征管存在许多问题,从中可以管窥国家税收治理的失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基层税局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特权组织的渗透和冲击。一旦中央权威有所放松,组织便有失控的风险,基层税局的行政效率和征收信誉势必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不可否认,国家税征管制度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种制度并不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基层征管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政策缺乏试错的条件,且中央决策目标与现实环境渐行渐远,上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很容易出现脱节。税收负担不均和产业救济匮乏,更是加深纳税人对政府征管的不信任。随着违章治理的逐渐失效,纳税人遵从的政治压力愈加难以支撑。政府单纯以财政目的进行征税,明显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基层税局的高效征管是建立在牺牲公平的基础之上,而政治环境的动乱与恶化使它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魏艳玲[7](2019)在《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是一个长期受社会大众关注的词,因为它既关乎国家社稷,又与人民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消费信贷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促进自身业务增长,优化利润结构,打造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本文将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本人多年在银行业务基层的营销和管理经验,通过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地分析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等工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做出分析,进而运用STP分析和7Ps营销组合策略,提出适合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最后,从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以及风险管控三个方面规划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得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尝试提出新的有关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设计和营销的可行性方案,对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推广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策略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进行方向性的探索,优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板块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社会总体消费的增加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实现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和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目前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推广已经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选择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研究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本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推广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对其他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曹路婕[8](2018)在《中国工商银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全渠道营销的视角》文中指出近年来,宏观经济的变化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O2O模式,给传统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以实体营业网点起家的传统商业银行,既面临银行业零售业务市场饱和,又面临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瓜分这块所剩无几的市场蛋糕。特别是新兴崛起的全渠道客户群,他们不仅全渠道购买、参与设计、生产、收获、消费,还进行全渠道信息收集与传播。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传统商业银行也必须采取新的营销策略适应客户新的购买行为,才能在保有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健发展零售业务。目前,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大型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不成熟,零售业务的巨大商业价值尚未开发,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营销策略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以中国工商银行G市分行(以下均简称“工行G市分行”)为例,相当数量的员工对于零售业务与其说是营销,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受上级的“任务”派发,简单地停留在“销售”产品与服务上。不但在营销成本上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营销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国外,已有同属大型商业银行的美国富国银行持续推进“全渠道营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其规模相似的工商银行也可以尝试先在小范围部分业务上先行推广“全渠道营销”作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后在以点带面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由此,本文选择基于全渠道营销理论的视角对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以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为研究样本,结合先进的全渠道营销理论进行营销策略研究。全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绪论介绍该课题研究的意义、背景、内容和方法,了解文章概要;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简要地介绍营销策略理论中的4P、全渠道营销理论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美国富国银行实行全渠道营销的情况以及对工商银行的启示;第四部分描述分析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第五部分是基于全渠道营销理论对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现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并指出目前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基于全渠道营销理论对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提出的营销策略方案设计及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第七部分是结论。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全渠道营销视角,提出对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的建议。本研究能对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的营销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通过对工行G市分行基于全渠道营销的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作为案例供工行其他分支机构作为参考。因营销理论较新,可供参考的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较少,且限于工商银行目前施行的管理制度,所提出的营销策略尚处于理论构想还未落实于营销实践。但工行G市分行管理层越来越重视新的营销策略,本文的理论构建,能对该分行零售业务营销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更为先进的理论依据和备选方案。
周新年[9](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赵富春[10](2018)在《中国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历史研究(1951-1965)》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至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三年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金融机构的设置和调整为显着标志,中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恢复、发展到逐步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由多元化走向单一化,并最终形成“大一统”。在上述背景下,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力量,农业银行经历了三次成立、三次被撤销。第一次成立农业银行旨在支持农业恢复和扩大合作运动;第二次成立农业银行的目的是支持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和打击农村高利贷;第三次成立农业银行是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指导,配合国家恢复农业生产生活秩序,对贫下中农发放零利率贷款、下发支农款并对资金投向进行监督。但从1951年至1965年的短短14年中,农业银行却经历了三次成立、三次被撤销过程,成立时所设定的预期目标均未能完全实现,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和范围内或多或少开展了一些农村金融业务,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认知的局限,也有配合国家整体规划的考量,更有对政治大环境的被动适应。本文以农业银行三次成立和被撤销为切入点,对1951年至1965年间农业银行的三次成立和三次被撤销过程进行了比较完全面的梳理,分析了金融实践传统的沿袭、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模仿以及建国后金融体制从多元向单一、再到大一统的变迁过程对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家政权制度体制与金融制度构建关系、国家意志与认知对金融制度设置和变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展示了1949至1965年间,中国经济机制运行以及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和发展的状态和面貌,展现了以农补工、以乡村支持城市的国家工业化战略需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方法,以档案材料和资料汇编类为基础,以选集和年谱、回忆资料、报刊、专着及论文集等资料为辅助,对农业银行在计划经济时期三次废立的逐步演进过程作了一个比较全景和客观的考察;采用制度分析法,从制度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制度的运行,分析金融制度的产生及变迁对人们经济行为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影响;采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农业银行历史的变迁进行梳理,尽可能解析和展示这一变迁过程中的内在动因。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直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构建、设置和运行上具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国家意志在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方向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通过掌控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置和农村金融体制的运作,向国有企业及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通过上述方式,国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控和影响着农村金融体制以至于整个金融体制的发展,这种掌控和影响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能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金融体制的良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干扰。因此,自建国以来,出于服务于国民经济恢复、土改运动、“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优先发展重工业、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等国家大战略的需要,国家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构建一直缺乏长远规划,成立农业银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更多是出于一种完成临时性任务的需要,一旦所面临的农村金融问题有所缓解或没有达到解决的预期,农业银行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伴随而来的就是农业银行的被撤销。可以这样认为,在这样的带有功利性的国家战略选择上,农业银行不能、也不可能在农村金融的开展中充分发挥更加有效、专业和长远的作用。
二、关于体办省级分行及辖属分支机构报刊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体办省级分行及辖属分支机构报刊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相关概念 |
2.1.1 金融同业业务定义与分类 |
2.1.2 商业银行主要同业业务与特点 |
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2 顾客价值理论 |
2.2.3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
2.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第三章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业务概况及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3.1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概述 |
3.1.1 中信银行简介 |
3.1.2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介绍 |
3.2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3.2.1 金融同业业务总体概况 |
3.2.2 金融同业客户合作情况 |
3.3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3.1 金融同业客户细分现状 |
3.3.2 金融同业客户开发现状 |
3.3.3 金融同业客户维护现状 |
3.4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市场调查 |
3.4.1 市场调查 |
3.4.2 行内调查 |
3.5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5.1 客户关系管理缺乏战略认识 |
3.5.2 客户细分缺乏基础与工具 |
3.5.3 客户开发缺乏软硬件支持 |
3.5.4 客户维护缺乏体系化建设 |
第四章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 |
4.1 优化策略总体思路 |
4.2 客户细分策略 |
4.2.1 建立同业客户终身价值模型 |
4.2.2 价值引导精细化分类 |
4.2.3 名单制动态化管理 |
4.2.4 行业营销分类指引 |
4.3 客户开发策略 |
4.3.1 开发金融同业CRMS |
4.3.2 协同交叉获客渠道 |
4.3.3 利用价格优势重点开发 |
4.4 客户维护策略 |
4.4.1 合理设定并动态调整客户满意度指标 |
4.4.2 培育忠诚客户群体 |
4.4.3 优化业务交易系统 |
4.5 客户挽回策略 |
4.5.1 细化流失原因分析 |
4.5.2 采取差异化挽回措施 |
第五章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1.1 完善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管理体系 |
5.1.2 打造跨层级联动的人才队伍体系 |
5.2 制度保障 |
5.2.1 健全制度体系 |
5.2.2 强化考核过程 |
5.2.3 优化业务流程 |
5.3 技术保障 |
5.3.1 同业CRMS |
5.3.2 同业客户授信标准化 |
5.3.3 同业交易平台 |
5.4 风控保障 |
5.4.1 信用风险控制 |
5.4.2 市场风险控制 |
5.4.3 操作风险控制 |
5.4.4 合规风险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行内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述评 |
2.1 7Ps营销组合理论 |
2.2 STP理论基础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兰州银行企业概况 |
3.2 兰州银行信用卡经营现状 |
3.2.1 市场规模 |
3.2.2 用卡情况 |
3.2.3 收入能力 |
3.2.4 风险水平 |
3.3 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现状 |
3.3.1 产品方面 |
3.3.2 价格方面 |
3.3.3 渠道方面 |
3.3.4 促销方面 |
3.3.5 人员方面 |
3.3.6 过程管理方面 |
3.3.7 有形展示方面 |
3.4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信用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2 信用卡营销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
4.1 信用卡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2 信用卡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4.2.1 资源分析 |
4.2.2 能力分析 |
4.3 兰州银行信用卡业务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外部威胁分析 |
4.4 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总结 |
第五章 制定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 |
5.1 信用卡营销STP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制定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过程管理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6.1 制度保障措施 |
6.2 人员保障措施 |
6.3 企业文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 |
2.1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研究概述 |
2.1.1 小微企业界定 |
2.1.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界定 |
2.1.3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2.1 PEST分析模型理论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理论 |
2.2.3 SWOT分析模型理论 |
2.2.4 STP理论 |
2.2.5 “7Ps”营销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现状 |
3.1.1 JS银行山东省分行概况 |
3.1.2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现状 |
3.2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方面 |
3.2.2 价格方面 |
3.2.3 渠道方面 |
3.2.4 促销方面 |
3.2.5 人员方面 |
3.2.6 有形展示方面 |
3.2.7 服务过程方面 |
第4章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 |
4.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4.2.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4.3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4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战略选择 |
4.4.1 市场细分 |
4.4.2 选择目标市场 |
4.4.3 市场定位 |
第5章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5.1 产品策略 |
5.1.1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
5.1.2 拓展新场景创新 |
5.1.3 保持并扩大小微快贷领域产品竞争优势 |
5.1.4 聚焦新领域创新 |
5.2 价格策略 |
5.2.1 实行差别化定价 |
5.2.2 精减收费项目 |
5.2.3 规范经营 |
5.3 渠道策略 |
5.3.1 推进网点物理渠道建设 |
5.3.2 拓展电子服务渠道 |
5.3.3 优选特色网点 |
5.4 促销策略 |
5.4.1 采取多种促销策略 |
5.4.2 利用新兴平台做好产品推广 |
5.5 人员策略 |
5.5.1 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 |
5.5.2 建立多层级培训机制 |
5.5.3 丰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培训手段 |
5.6 有形展示策略 |
5.6.1 加强基层网点建设 |
5.6.2 提升客户使用体验 |
5.7 服务过程策略 |
5.7.1 建立全周期金融服务机制 |
5.7.2 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
5.7.3 丰富服务内涵 |
第6章 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实施配套保障 |
6.1 制度保障 |
6.1.1 明确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服务架构 |
6.1.2 建立标准化营销服务流程 |
6.2 人力保障 |
6.2.1 加快营销人才队伍建设 |
6.2.2 建立完善营销培训体系 |
6.2.3 加大考核力度 |
6.3 资源保障 |
6.3.1 专项配置贷款规模 |
6.3.2 加强财务资源保障 |
6.4 风险控制保障 |
6.4.1 加大信息科技应用对风险管理的支撑力度 |
6.4.2 构建“六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 |
6.4.3 有效落实合规管理各项要求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农业银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2.相关理论 |
2.1 零售业务概述 |
2.1.1 零售业务概念与分类 |
2.1.2 零售业务特点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3.DE农行零售业务状况分析 |
3.1 农行DE县支行简介 |
3.1.1 农行DE县支行概况 |
3.1.2 经营背景分析 |
3.1.3 业务发展状况 |
3.3 DE农行零售业务现状 |
3.3.1 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3.2 现有零售产品系列 |
3.3.3 零售业务条线组织架构及业务渠道 |
3.4 DE农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
3.4.1 渠道建设不完善影响客户服务水平 |
3.4.2 业务发展方式传统影响零售业务规模 |
3.4.3 客户管理能力弱影响客户价值创造提升 |
4.DE农行零售业务提升对策 |
4.1 DE农行SWOT分析及提升业务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
4.1.1 DE农行SWOT分析 |
4.1.2 DE农行零售业务提升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
4.2 渠道优化升级 |
4.2.1 网点转型提高网点综合营销服务能力 |
4.2.2 移动优先战略实现线上渠道场景化 |
4.3 提升服务体验 |
4.4 优化业务结构 |
4.4.1 实施个人存款综合化发展战略 |
4.4.2 持续推进个贷业务优先发展 |
4.4.3 提升信用卡及投资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 |
4.5 全面提升客户营销管理水平 |
4.5.1 客户分层分类管理 |
4.5.2 客户精准化营销 |
4.6 全面推进联动营销 |
4.6.1 联动营销内容 |
4.6.2 联动营销的实施 |
5.DE农行零售业务提升的支持保障措施 |
5.1 人力资源保障 |
5.1.1 打造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
5.1.2 打造专业化的营销人才队伍 |
5.2 强化风险管理 |
5.3 加强科技支撑 |
5.3.1 加快产品创新 |
5.3.2 持续发展金融科技 |
5.4 完善绩效考核 |
5.4.1 完善零售业务考核机制 |
5.4.2 强化资源配置力度 |
6.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对象与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资料与框架 |
第一章 基层税局的组织与人事 |
第一节 绍兴分局的重建过程与组织调整 |
一 战后基层税务机构的重建 |
二 国税合并以后的组织变化 |
第二节 绍兴分局职员的任免与管理 |
一 任职的来源与途径 |
二 职员的铨叙与审查 |
三 职员的任期与更调 |
第三节 绍兴分局税收稽征的效率 |
一 货物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
二 直接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
三 国税稽征局成立后的收支困境 |
小结 |
第二章 货物税的稽征与改良 |
第一节 税源的整顿与控制 |
一 中央与地方对箔税的争夺 |
二 卷烟的登记与控制 |
三 土酒酿缸的编查 |
第二节 稽征方法与手续的改进 |
一 征解的制度安排 |
二 税务督察方法的实行 |
三 已税货物分运的办理 |
四 酒税分期匀缴的实施争议 |
第三节 完税照证的管理 |
一 照证的填发与缴验 |
二 票照管理的问题及治理 |
小结 |
第三章 货物税的流失与治理 |
第一节 货物税的拖欠与偷漏 |
一 土酒欠税的扩大及追缴 |
二 锡箔的走私与查缉 |
第二节 货物查验与违章处理 |
一 查验的实施及困境 |
二 纳税人的违章与处理 |
第三节 税收减免中官商纷争 |
一 税额的调整与核减 |
二 免税的实施与角力 |
小结 |
第四章 直接税的征管及因应 |
第一节 征收所利得税的利益博弈 |
一 1946年简化稽征的困境 |
二 查账过程的商会参与 |
三 估缴制的实施及弊病 |
第二节 印花税票的代销与规避 |
一 中国银行绍兴支行代销印花税票 |
二 商号规避发票贴花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结论 |
一 “均权”体制下基层权力的流失 |
二 制度建设与征管实践的脱节 |
三 官商博弈下纳税人的不遵从 |
四 税收功能与征管绩效的下降 |
参考文献 |
(7)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研究综述 |
2.3 国内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研究综述 |
2.4 论文理论基础 |
2.4.1 7Ps营销理论 |
2.4.2 STP理论 |
第三章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交行广东省分行营销导向 |
3.2.2 竞争者分析 |
3.2.3 顾客分析 |
3.2.4 替代者分析 |
3.2.5 社会公众 |
3.3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4.1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简介 |
4.2 交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线 |
4.2.1 好享贷 |
4.2.2 天使贷 |
4.2.3 好商贷 |
4.3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现状 |
4.4 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4.1 产品方面 |
4.4.2 价格方面 |
4.4.3 渠道方面 |
4.4.4 促销方面 |
4.4.5 人员方面 |
4.4.6 服务流程方面 |
4.4.7 有形展示方面 |
第五章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优化 |
5.1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服务流程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章 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1.1 打造专业化的营销团队 |
6.1.2 加强员工业务和服务培训 |
6.2 绩效考核保障措施 |
6.3 风险管控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中国工商银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全渠道营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3.创新之处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一)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概述 |
1.营销策略的理论概述 |
2.全渠道营销 |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理论概述 |
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及其范围 |
三、国外商业银行全渠道营销策略分析 |
(一)富国银行全渠道营销模式 |
(二)对工商银行发展全渠道营销的启示 |
四、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一)工行G市分行基本情况及零售业务现状概述 |
(二)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
1.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产品现状 |
2.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渠道现状 |
3.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价格现状 |
4.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促销现状 |
(三)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全渠道营销swot分析 |
1.优势 |
2.劣势 |
3.机会 |
4.威胁 |
五、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业绩与同市四大行对比情况 |
(二)基于全渠道营销的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存在问题及分析 |
1.确定零售业务目标及计划欠精确 |
2.工行G市分行对整体零售业务缺乏有效营销分析 |
3.未制定围绕目标客户的营销策略 |
4.缺乏营销渠道流程构建和资源整合 |
六、基于全渠道营销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及实施保障 |
(一)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全渠道营销策略选择策略模型构想 |
(二)工行G市分行全渠道营销管理过程构建 |
1.确定工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总目标 |
2.进行营销分析 |
3.制定营销计划 |
4.实施营销计划 |
(三)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1.品牌文化保障 |
2.企业文化保障 |
3.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培训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的范畴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
1.3.5 权力 |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1.6 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
2.1.5 小结 |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
2.2.5 小结 |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
2.3.3 小结 |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
3.1.3 小结 |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
3.2.5 小结 |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
3.4.1 岛洲型聚落 |
3.4.2 沙洲型聚落 |
3.4.3 新沙洲型聚落 |
3.4.4 小结 |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
4.4.6 小结 |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
4.5.3 顺德社的类型 |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
6.3.1 城郭型墟市 |
6.3.2 乡村传统墟市 |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
6.3.4 小结 |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
7.1.1 顺德区划沿革 |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
7.5 本章小结 |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
8.4.1 工业化 |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
9.3.1 理论总结 |
9.3.2 余论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地方志 |
二、史书、古籍、史料 |
三、族谱、碑刻 |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
六、外文文献 |
七、其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国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历史研究(1951-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对象界定 |
1.1.1 选题意义 |
1.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资料来源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农业银行第一次建立与撤销(1951.08-1952.07) |
2.1 农业银行第一次成立的时代背景(1949.10-1951.07) |
2.1.1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构建 |
2.1.2 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前的农村金融情况 |
2.2 农业合作银行的筹设 |
2.2.1 多次全国性金融会议的召开 |
2.2.2 筹设经过 |
2.2.3 职能设定及成立后业务经营情况 |
2.3 农业银行第一次被撤销 |
2.3.1 全国性精简工作的开展 |
2.3.2 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精简工作的开展 |
第三章 中国农业银行第二次建立与撤销(1955.03—1957.04) |
3.1 第二次农业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状况(1952.08—1955.02) |
3.1.1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 |
3.1.2 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 |
3.1.3 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2 第二次农业银行的筹建 |
3.2.1 筹建的酝酿 |
3.2.2 筹建经过 |
3.3 农业银行第二次成立 |
3.3.1 机构设置 |
3.3.2 第二次农业银行时期的农村金融业务经营 |
3.4 农业银行第二次被撤销 |
3.4.1 人行、农行矛盾的产生及发展 |
3.4.2 撤销的酝酿 |
3.4.3 农业银行第二次被撤销 |
第四章 中国农业银行第三次建立与撤销(1963.11—1965.11) |
4.1 农业银行第三次成立前农村金融情况(1957.05—1963.10) |
4.1.1 受到精简影响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状况 |
4.1.2 对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 |
4.1.3 在农村金融工作上的“左”倾 |
4.2 成立第三次农业银行的经过 |
4.2.1 农业资金小组的成立及实际运行 |
4.2.2 组建中国农业银行决定的出台 |
4.2.3 农业银行第三次成立大会 |
4.2.4 中央对成立农业银行的重视 |
4.3 第三次农业银行的筹建过程 |
4.3.1 总体筹建考虑 |
4.3.2 总行的筹建 |
4.3.3 各级分行机构的筹建 |
4.4 第三次农业银行时期的业务经营 |
4.4.1 农贷工作 |
4.4.2 农业拨款监督工作 |
4.4.3 信用合作社工作 |
4.4.4 社队会计辅导工作 |
4.5 农业银行第三次被撤销 |
4.5.1 人行、农行矛盾的发展过程 |
4.5.2 对人行、农行矛盾的调整 |
4.5.3 撤销农业银行的经过 |
第五章 中共金融传统及苏联模式对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影响 |
5.1 中共金融实践经验和传统沿袭与对建国后农村金融体制的影响 |
5.1.1 中共金融实践经验和传统的沿袭 |
5.1.2 金融实践的影响 |
5.2 苏联模式的模仿与国情的矛盾 |
5.2.1 苏联的金融模式 |
5.2.2 对苏联模式的模仿 |
5.2.3 存在的问题及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
第六章 建国后金融体制对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影响 |
6.1 发展农业的客观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存在 |
6.1.1 加快恢复和发展农业需要与国情现状的矛盾 |
6.1.2 支援农业合作化需要与认识超前的矛盾 |
6.1.3 将农业放在首位的国情认知与“左”的干扰 |
6.2 农业银行职能的固化与依附性 |
6.2.1 对农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及固化 |
6.2.2 农业银行履行职能的困境及依附性 |
6.3 农业银行运行模式选择的困境 |
6.3.1 农业银行运行模式的选择 |
6.3.2 人、农两行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
结论 |
宏观审视 |
现实性启示 |
前瞻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关于体办省级分行及辖属分支机构报刊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Z银行青岛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曾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中信银行兰州分行金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宋晓瑛. 兰州大学, 2021(02)
- [3]兰州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张欢. 兰州大学, 2021(12)
- [4]JS银行山东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吴天宇. 山东大学, 2020(05)
- [5]农业银行DE县支行零售业务提升问题研究[D]. 白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6]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D]. 刘伟彦. 厦门大学, 2019
- [7]交行广东省分行信用卡消费信贷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魏艳玲. 兰州大学, 2019(08)
- [8]中国工商银行G市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全渠道营销的视角[D]. 曹路婕.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5)
- [9]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中国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历史研究(1951-1965)[D]. 赵富春. 河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