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探索设备状态检修(论文文献综述)
芦斌[1](2021)在《聊城辖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内的设备状态检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实际运维工作中的难点所在。聊城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且变电站及站内设备数量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使得聊城域内变电状态检修工作面临更严峻、更大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聊城辖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实际工作开展应用研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首先,基于状态检修的基本原则和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阐述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理论,分析站内设备实施状态检修的实际目的。并进一步结合近年来聊城域内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作实际情况,分析当前聊城域内变电站设备的常见故障、处理手段和检修策略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形势下故障发生原因、变电状态检修的发展瓶颈,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改进措施与方法。(2)其次,以作为站内核心设备的电力变压器为研究对象,对变压器油中的溶解气体进行色谱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边界判断的三比值分析方法。当前,针对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进行色谱分析(DGA)是实现变压器在线监测的主要途径,色谱分析的原理是根据所得的气体组成和气体含量,确定变压器内部是否存在异常状况,通过对各气体组分关系的梳理,确定内部故障及溶解气体类型间的对应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三比值法是气体分析中现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但是编码太过绝对化以及故障编码不完善等问题却导致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比较强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对以模糊边界判断为基础的改进三比值法进行构建,通过三比值法编码的隶属函数构造,针对其编码展开模糊处理,紧接着获取到以模糊为基础的三比值法故障诊断方法。最后以域内某500千伏主变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最后,对站内SF6高压断路器试验项目及相应的运行参数进行全面而充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结合聊城实际设备状况,构建出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的高压断路器状态评价模型。环境、绝缘、机械及电气等各项因素都会对该高压断路器的实际运行情况造成影响,分别针对这些参数展开分析研究,明确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与耦合特点。据此,建立了 SF6高压断路器的状态评价因素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升半梯形分布公式建立隶属度模型。在隶属度确定上,整合运行环境、维修记录等定性指标,采用专家调研法确定隶属度。针对聊城域内实际设备特点,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并应用设备评级方法来判断,判定备处于何种状态,为实际状态检修提供决策支持。
刘强[2](2020)在《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文中认为铁路工务维修的目的是使列车在线桥设备上安全平稳的运行,同时线桥设备的安全可控离不开科学的维修和管理,这点一直以来都是工务部门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铁路工务桥隧建筑物维修质量的高低好坏是十分重要的。随着铁路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曲线半径越来越大,而以高填方、大展线的方式来修建高速、快速铁路,一是质量工期不能保证;二是选线困难投资难以控制。为保证运营线路标准和质量,综合考虑“以桥代路”已成为我国铁路线路发展趋势。随着桥隧占线路的比重日益加大不断提高,传统的工务桥隧系统的维修体制已经不再与当前工务工程的要求相匹配,积极构建工务桥隧系统生产作业和安全闭环管理,优化桥隧维修生产力布局,全面实行和深化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桥隧设备质量和管理水平适应铁路发展的需求,是铁路工务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论文通过对我国铁路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压力进行分析,明确工务发展的基本方向,剖析当前工务桥隧系统维修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可行性和明确改革思路,同时以原平工务段正在进行的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为例,详细阐述改革的具体举措。可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维修体制改革,那么就可以实现工务段桥隧系统设备质量要求和人员配备不协调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设备质量大幅提升,生产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安全卡控措施更加有效,确保了工务段安全生产和管理持续稳定发展。
刘希峰[3](2020)在《SD电力公司超特高压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新时期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以超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超特高压电网规模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SD作为多项特高压工程建设的枢纽,面临着短时间内超特高压变电站承载规模急剧上升的风险,SD电力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及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均对公司成本管理给予较大制约。公司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达到企业边界管控与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目的,实现公司的降本增效。本文在充分解读新时期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公司内外部环境压力,指明了传统管理模式不能与现阶段公司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本质。并根据公司发展现状创造性定义了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论证当前历史阶段下,公司管理模式向运检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本文通过回顾公司传统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剖析运检一体化衍生的深层原因,夯实运检一体化模式衍生发展的基础。然后,本文敏锐察觉现阶段管理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弊端,确立依靠自发秩序优化管理模式的新思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挖掘归纳总结现存问题,分析深层原因。随后,本文提出现存问题的优化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对运检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并初步论证了所提优化策略对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实现运检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落地,建立运检一体化模式管理体系,并通过细化内部结构丰富体系内涵,持续优化改进。最后,文章从保障措施入手,阐述了优化策略落地实施的可行性,进一步阐明了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向好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昆仑[4](2020)在《电网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备的管控水平对电网直流换流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实地调研对照,±660kV胶东直流换流站的设备管控工作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其设备管控水平与国内外同行业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着提升空间,比如其在设备管控方面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这就导致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形势下,以往常规化的设备管控模式将越来越难以确保全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不利于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本论文着眼于如何构建胶东直流换流站的设备管控体系这一课题,深入胶东换流站生产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论着和成果,阐述了胶东直流换流站的设备状况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胶东站内设备管控方式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需求和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将精益化管控和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方法应用到胶东站设备管控体系构建的研究中,运用“5S现场管理法”“TPM模式”“最优化算法”等研究工具,构建出了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控方法和评价体系,设计出了培养设备管控人才的有效模式,探讨了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落地实施推进模式,搜集了现场实施该模式的现场应用数据,有效验证了设备管控体系对于提高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水平的切实效果。通过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达到了设备可靠性和人员素质双提升的良好效果。一方面设备管控体系的构建,促使现场工作人员时刻掌握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实现提前预测,可以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和措施,有效预防了设备事故的发生,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另一方面,设备管控体系的构建使胶东直流换流站的设备管控模式更加科学高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人、财、物的不必要浪费,大大减轻了设备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达到了人机互促的良性运行模式。
王泽华[5](2020)在《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铁路运输作为国内大宗物流的首选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保证重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上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指铁路货车检修企业对重载列车车辆进行现场检修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所实施的质量管理。高水平的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效率,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以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其价值链内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中各环节逐个分析得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别从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首先,通过价值链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经验对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其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对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内容和检修单位组织体系进行具体阐述,总结得出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调度指挥体系不合理、现场管理粗放、设备材料管理低效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整合和案例研究,对国外制造企业和铁路相关企业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领域相关启示。最后,结合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和案例启示提出了应用6S管理、配件采购卡控、车辆运行质量跟踪、基础设施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进等六点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的改进建议。基于价值链视角逐环节进行改进,为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实现了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的高效管理。图31幅,表5个,参考文献50篇。
李佰霖[6](2020)在《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检修在维持水电站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备检修质量依赖于检修工程师对检修任务的处理能力。设备检修数字化是提高检修人员设备检修综合能力的基础,为检修人员的知识学习、检修操作训练和现场检修辅助的支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水电站设备检修是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拆解零部件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性活动,进行标准化的可视化表达难度大;同时,由于人检修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虚拟环境中构建物理设备和系统的可视化仿真模型困难;且水电站设备零部件多,增加了计算机自动计算设备检修拆解序列的复杂度,限制了对设备检修自动支持的能力。因此,研究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关键技术、理论和方法,构建设备虚拟检修系统,对提升水电站设备维护水平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中,传统的二维动画或者三维过程模拟方法,缺乏人机互动,制约了用户的主动参与,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交互检修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同时,为了提高检修自动支持能力,进一步开展了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自动规划问题研究,探索更优的拆解序列求解方法;另外,为了全面掌握设备及其组成系统的运行过程,开展了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最后,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虚拟检修应用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首先,针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要求,提出并建立了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三维数字化框架,为水电站设备检修学习、培训、支持中的三维数字化确定了基本技术路线。其次,提出了从几何结构、约束关系、检修知识、检修任务、检修过程、检修记录等方面构建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信息化的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人员的检修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基础知识、操作熟练度和操作完成度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方法,为开展设备检修的自动规划、三维可视化仿真和数字化服务奠定了基础。(2)针对检修人员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在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展了交互式检修训练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研究。首先,建立了实际检修操作中人、工具、零部件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制定了从零部件逐步组建设备环境的策略。其次,提出了交互式虚拟元件的概念和构建方法,较好解决了包含复杂作用关系和操作过程的设备检修交互仿真环境的构建。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分析,提高了仿真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应用实例可知,只需要通过对13类零部件仿真即可实现对水轮机导轴承设备全部197个零部件交互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为了实现水电站设备检修作业指导自动化,开展了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研究。首先,根据设备的实际拆解过程,制定了分组规划的策略以降低规划计算复杂度。其次,明确目标拆解序列,在拆解序列评价的目标函数中引入空间移动代价。然后,提出了TBGA方法求解拆解序列,引入多团队竞争和更新机制到遗传算法中,提高全局寻优能力;采用优先保护交叉、多点启发变异和往返优化算子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局部寻优能力和速度,同时抑制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序列。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TBGA在拆解序列规划中,用了不到其它算法25%的时间得到了更优的拆解方案。(4)研究了典型设备系统的多运行工况的可视化仿真方法。提出了基于设备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和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驱动的水电站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三维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了通用的动态仿真模型结构,实现了正常运行、任务执行、人为操作、设备故障等多种工况的综合。通过进水阀控制油系统的实例建模,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关进水阀、人工启停设备、有泵效率下降和油路外漏等故障的可视化动态仿真,验证了提出的可视化仿真方法的有效性。(5)开展了服务于水电站的设备虚拟检修应用实践。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系统结构、功能和数据组织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设备检修基础知识学习、检修技能交互训练、三维可视化的检修作业指导以及人员检修知识的考核,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何立帅[8](2020)在《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能源互联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均属于国家电网企业日后发展过程中,应对各项问题及挑战的核心选择。针对电力通信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型两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及支持,同时亦属于维护电网运行流程的关键内容。另外,电力通信为电网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电网行业逐渐成熟和进步的背景下,通信运维不仅增添诸多新功能,而且还制定满足其发展的管理要求,然而传统通信运维管理制度早已无法为现阶段通信业务发展需求提供满足。随着“三型两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内部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导致电力企业不得不优化和完善通信运维管理相关内容,确保其能够为整体通信体系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适应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电力企业在通信业务体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加强电网发展水平的终极目标。本文以LN公司电力通信运维检修管理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调查法,理论论述等手段,对企业现有的通信运维检修管理在调度运行资源配置、人员队伍建设、检修精细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现状描述。再通过对LN公司通信运行维护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得出调研结论,同时结合今后运维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详细原因分析,指出亟待优化提升的管理短板,并借鉴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对管理短板进行细致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契合企业实际的管理短板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最后根据方案设计内容进行了细化,具体举措包括强化运维检修精细化、加强人才队伍组织建设、调度指挥集约化,贯彻通信运维管理区域内沟通协调职能,以达到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效益的目的,最终达到通信运维检修管理优化的目标,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袁愿[9](2019)在《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也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随着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声此起彼伏、深入人心,制造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实践已是大势所趋。AH公司当前正处在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中,公司的资源与能力也与上市之前显着不同,为了应对新的竞争形势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上市后的AH公司有必要着手开展战略转型与升级。本文以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A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同时,研究了AH公司的战略转型影响因素与转型能力,分析了其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SWOT、BCG矩阵分析了其在上市后的战略转型路径选择,即主要采取产业多元化、技术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随后,梳理介绍了公司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等三个层面的具体转型措施、保障手段与初步成效,最后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对应的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AH公司的战略转型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同类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尹浩霖[10](2019)在《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国内以水电和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大,同时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水电和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发电主力军已先行成为新的市场竞价主体,因此传统的事后维修和无差别计划维修策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体制下对发电系统运维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预防性维修策略是当前设备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在传统核电和火电领域已开展较多研究,但是在水电领域以及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风电领域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维修策略应用案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是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近几年较为热门的维修策略理论,但传统RCM理论主要应用于航空设备和武器装备领域,直接照搬使用难以满足当前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的现实要求。本文的目标是以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实际为基础,开展基于RCM理论的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的应用研究,针对传统RCM理论实施过程中主观因素为主、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实际缺点进行改进,并对影响预防性决策的故障危害度量化方法、可靠度量化方法、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终使RCM决策理论成为可以有效包含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因素、可靠度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的复合因素预防性维修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分析RCM基本理论模型,找出传统RCM理论在发电设备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主观因素考虑过多、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技术缺陷。针对水电和风电领域发电设备实际情况,按照RCM理论实施要求,对影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制定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三个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构建融合三个影响因素的发电设备RCM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预防性维修辅助决策系统。(1)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较为复杂的功能和结构,以实际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和部件的失效机理、故障模式及后果影响问题,提出了基于灰色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模型,给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方法和求解算法,并根据实际应用反馈,表明相较于传统RCM理论中使用的矩阵图法具有更高的设备危害度区分精度,同时在工程应用方面扩展和优化了传统FMECA分析表内容。(2)针对当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历史故障小样本条件下所导致的可靠性量化指标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发电设备可靠性量化函数模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构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可靠性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实际算例与传统威布尔分布函数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函数模型算法具有更高的评估准确性。(3)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难以定量评价的问题,对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电厂运维人员的全方位调研和运维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设计了包含9项影响因素的设备重要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发电设备运维数据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具体的得分结果,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理论模型的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各子系统及部件的设备重要度评估体系,得到较为全面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设备重要度等级。(4)基于以上设备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引入熵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熵理论模型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RCM决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融合了改进后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因素、设备可靠度量化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使RCM决策过程得到完善和优化,通过实例与传统RCM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其决策结论更符合现场运行实际及工程应用要求。(5)以前述评价及决策模型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了数据库、数据接口等技术开发了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的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通用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检修维护决策平台,集成了故障数据导入和统计分析功能、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功能、可靠性分析功能、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及其子系统与部件的预防性维修决策支持。
二、积极探索设备状态检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探索设备状态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聊城辖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状态检修基本情况 |
1.2.1 国内外状态检修发展 |
1.2.2 电力变压器设备状态检修 |
1.2.3 高压断路器设备状态检修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聊城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现状分析 |
2.1 引言 |
2.2 聊城域内状态检修发展 |
2.3 变电站设备故障分析 |
2.3.1 变电站设备故障曲线 |
2.3.2 变电站设备故障类型分析 |
2.3.3 变电站设备故障成因分析 |
2.3.4 检修模式的现状分析 |
2.4 状态检修管理现状分析 |
2.4.1 状态检修施工力量不足 |
2.4.2 状态检修管理手段陈旧 |
2.4.3 状态检修资金投入短缺 |
2.4.4 状态检修基层执行标准不高 |
2.4.5 缺乏完整的设备状态检修策略体系 |
2.5 建议解决方法 |
2.5.1 注重管理手段 |
2.5.2 注重技术手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状态检修分析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运行年限与故障率的研究 |
3.3 聊城域内变压器状态检修情况研究 |
3.4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
3.4.1 变压器故障性质与气体组分分析 |
3.4.2 气体组分结果反映到本体运行状况分析 |
3.4.3 三比值法的实用性分析 |
3.5 基于模糊三比值法的变压器状态检修故障诊断 |
3.5.1 模糊三比值法的提出 |
3.5.2 三比值法编码的隶属函数构造 |
3.5.3 三比值法编码的模糊处理 |
3.6 模糊三比值法的诊断方法 |
3.7 基于模糊三比值的聊城域内变压器故障实例验证分析 |
3.7.1 实例一验证 |
3.7.2 实例二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断路器状态检修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压断路器运行年限与状态变化的研究 |
4.3 聊城域内高压断路器状态检修手段研究 |
4.3.1 聊城域内高压断路器状态检修手段 |
4.3.2 聊城域内高压断路器状态检修的问题 |
4.4 基于模糊理论的断路器综合评估模型 |
4.4.1 模糊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4.4.2 模糊状态评估模型的建立 |
4.4.3 评判因素的确定 |
4.4.4 确定隶属度 |
4.4.5 确定评语集 |
4.4.6 机械特性参数隶属函数的确定 |
4.4.7 电气特性参数隶属函数的确定 |
4.4.8 绝缘状态参数隶属函数的确定 |
4.4.9 其他参数隶属函数的确定 |
4.4.10 模糊状态评估模型的综合评价 |
4.5 实例测算分析 |
4.5.1 指标预处理 |
4.5.2 求解模糊评判矩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2 我国铁路工务的现状 |
2.1 我国铁路工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2.1.1 安全从严管理新形势 |
2.1.2 降本增效的新形势 |
2.1.3 集约管理新形势 |
2.2 我国铁路工务系统面临的压力 |
2.2.1 安全压力 |
2.2.2 人员压力 |
2.2.3 成本压力 |
2.2.4 规范管理的压力 |
3 国内外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的概况 |
3.1 以美国、巴西等为代表的货运运输线路 |
3.2 以西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客运运输线路 |
3.3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客货混运运输线路 |
3.4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 |
3.5 我国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发展阶段 |
4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设备源头治理任重道远 |
4.1.1 老旧线路桥隧问题较多 |
4.1.2 新建线路源头问题突出 |
4.2 作业装备开发和运用水平不高 |
4.2.1 序列化、配套系列不足 |
4.2.2 高效率机械设备缺乏 |
4.3 维修与工务自身的发展不相适应 |
4.4 生产组织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
4.5 现场作业标准化落实仍有差距 |
4.6 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
5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5.1 2020 年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指引了方向 |
5.1.1 三个领先 |
5.1.2 三个提升 |
5.2 几十年发展奠定了设备基础 |
5.3 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
6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思路 |
6.1 维修体制改革的意义 |
6.2 加快向状态修转变是改革的重点 |
6.2.1 推进状态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6.2.2 科学制定设备的状态修指标 |
6.2.3 规范生产计划管理 |
6.3 消除工区层级管理是改革的关键 |
6.4 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改革的保证 |
7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的可行性研究 |
7.1 概述 |
7.1.1 背景 |
7.1.2 现状 |
7.1.3 目标 |
7.2 桥隧养修管理的现状分析 |
7.2.1 设备养护周期难以得到保证 |
7.2.2 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低 |
7.2.3 设备检查维修组织不协调问题严重 |
7.2.4 班组管理和监督存在死角 |
7.2.5 室内管理内容繁多流于形式 |
7.3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7.4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预计成效 |
7.5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 |
8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 |
8.1 立标创建,全面推进依标管理 |
8.1.1 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标准化管理架构 |
8.1.2 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建设标准化生产组织 |
8.1.3 夯实基础,着眼减负,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 |
8.1.4 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建设标准化车间班组 |
8.1.5 精确规划,整治生产生活设施 |
8.2 优化修制,提升检修管理能力 |
8.2.1 简约机构,生产布局调整 |
8.2.2 明确职责,管理职能界定 |
8.2.3 凸显减负,管理台账明晰 |
8.3 完善修程,提升检修作业能力 |
8.3.1 经常检查 |
8.3.2 经常保养 |
8.3.3 综合维修 |
8.3.4 验收考评 |
8.4 依托系统,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 |
8.4.1 提升系统使用切合度 |
8.4.2 强化监督检查效力 |
8.4.3 发挥信息平台监督作用 |
8.5 强化管理,扎实安全生产基础 |
8.5.1 完善管理制度 |
8.5.2 严肃问题处置 |
8.5.3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
8.5.4 建设安全诚信文化 |
8.6 抓好党建,保安全促生产 |
8.6.1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8.6.2 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内容 |
8.6.3 借助党建宣传平台促进安全生产 |
8.7 提高收入,深化内部工资分配 |
8.8 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
8.8.1 教育培训走向深入 |
8.8.2 持续加强人才培养 |
8.8.3 教育培训紧贴现场 |
8.9 八小工程,改善职工生活环境 |
8.10 改革创新,典型亮点工程展示 |
8.10.1 桥隧检查工区新增计划分析组 |
8.10.2 成立桥隧检测小组配齐专用设备 |
8.10.3 标准化设建设 |
8.10.4 工程业务外包 |
8.10.5 率先使用二维码识别技术 |
8.10.6 积极推进生态边坡防护体系 |
8.10.7 设立防洪管理平台 |
8.10.8 工厂化预制步行板 |
8.10.9 限高架碰撞报警系统应用 |
8.10.10 智能远程融冰操控系统应用 |
8.10.11 积极应用科学检修手段 |
9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9.1 借助改革,提升作业能力 |
9.1.1 实现了作业组织高效的目标 |
9.1.2 实现了作业安全可控的目标 |
9.1.3 实现了作业质量优质的目标 |
9.1.4 实现了作业效率提升的目标 |
9.2 实践举例,集中检验改革成效 |
9.2.1 韩原线某桥的基本情况 |
9.2.2 综合维修前桥的技术状况 |
9.2.3 该桥综合维修的具体做法 |
9.2.4 该桥综合维修完成的工作量 |
9.2.5 该桥的综合维修的亮点 |
10 当前桥隧维修体制改存在的问题 |
11 推进桥隧维修体制改的进一步展望 |
11.1 学习运用先进理论 |
11.2 大胆创新,总结提炼 |
11.3 全面调整和优化 |
11.4 建设标准化,作业机械化 |
11.5 党政工团齐抓共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SD电力公司超特高压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特高压变电站 |
2.1.2 运检一体化 |
2.1.3 管理模式概念 |
2.2 电网公司管理模式研究概述 |
2.2.1 电网公司供电安全与稳定性研究 |
2.2.2 国外电网公司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
2.2.3 国外电网公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
2.2.4 国内电网公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
2.3 电网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
2.3.1 运检一体化研究现状 |
2.3.2 运检一体化模式解析及实施难点 |
2.4 文献述评 |
3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D电力公司概述 |
3.1.1 SD电力公司简介及历史 |
3.1.2 SD电力公司组织结构 |
3.1.3 SD电力公司企业文化 |
3.1.4 SD电力公司发展战略 |
3.1.5 SD超特高压变电站情况介绍 |
3.2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刻画 |
3.2.1 运维检修专业的历史沿革 |
3.2.2 运检一体化模式衍生原因及实施要点 |
3.2.3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现状 |
3.3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现状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结果展示 |
3.3.3 运检一体化整体性问题分析 |
3.3.4 运检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3.3.5 运检一体化工作模式结构问题分析 |
3.3.6 运检一体化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
3.3.7 运检一体化绩效激励及保障问题分析 |
3.3.8 问卷调查开放性问题结果分析 |
3.4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问题总结分析 |
4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
4.1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原则 |
4.2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整体性问题优化策略 |
4.3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策略 |
4.4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工作模式优化策略 |
4.5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组织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
4.6 SD电力公司运检一体化绩效激励体系优化策略 |
4.6.1 业务能力评价体系 |
4.6.2 工作量评估体系 |
4.6.3 绩效奖金分配 |
4.7 构建指标管控体系 |
4.8 优化后的成效分析 |
4.9 小结 |
5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机制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文化保障 |
5.4 激励保障 |
5.5 人员保障 |
5.6 市场机制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电网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电网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设备管控体系研究的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精益管理理论 |
2.2 设备管理理论 |
2.3 设备管控的精益化 |
2.4 设备管理的最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胶东直流换流站的设备管控现状、不足及优化需求分析 |
3.1 ±660kV胶东直流换流站概况和设备特点 |
3.2 ±660kV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的现状和不足 |
3.3 ±660kV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构建的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构建 |
4.1 设备管控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模式 |
4.2 设备管控体系优化的组织、制度、流程设计 |
4.3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的构建 |
4.4 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 |
4.5 设备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
4.6 设备的精益化检修 |
4.7 本章小结 |
5 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效果的验证评价 |
5.1 《胶东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实施效果评价规则》核心内容 |
5.2 评价主要做法 |
5.3 实施效果评价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6 成果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分析 |
2.1 基于价值链的重载列车现场检修流程 |
2.1.1 价值链理论基本原理 |
2.1.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 |
2.1.3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基本活动 |
2.1.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支持性活动 |
2.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问题分析 |
2.2.1 基本活动中的问题 |
2.2.2 支持性活动中的问题 |
2.3 原因分析 |
2.3.1 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
2.3.2 设备与材料综合管理不足 |
2.3.3 管理方法因循守旧 |
3 发达国家质量管理案例及启示 |
3.1 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
3.1.1 日本丰田汽车生产管理 |
3.1.2 德国博世公司生产管理 |
3.1.3 俄罗斯铁路公司铁路货车车辆管理 |
3.1.4 东日本铁路公司车辆管理 |
3.2 相关启示 |
3.2.1 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
3.2.2 综合保障体系健全 |
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改进 |
4.1 综合管理体系 |
4.1.1 6S标准化管理 |
4.1.2 物资供应管理 |
4.1.3 车辆运行质量跟踪管理 |
4.2 质量保障体系 |
4.2.1 质量管理体系 |
4.2.2 人力资源管理 |
4.2.3 信息化管理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设备虚拟检修研究现状 |
1.4 设备拆解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面向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 |
2.1 引言 |
2.2 面向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框架 |
2.3 设备结构数字化 |
2.4 设备检修数字化 |
2.5 检修能力评价方法 |
2.6 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 |
2.7 本章小结 |
3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式训练仿真方法 |
3.1 引言 |
3.2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操作仿真要求 |
3.3 交互式元件建模与仿真方法 |
3.4 交互式设备建模与仿真方法 |
3.5 水电站设备交互训练环境构建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及群智能优化求解 |
4.1 引言 |
4.2 水电站设备拆解序列规划问题 |
4.3 团队遗传算法 |
4.4 基于TBGA的拆解序列求解 |
4.5 实例应用与算法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电站典型系统多工况运行可视化仿真 |
5.1 引言 |
5.2 设备系统运行仿真建模方法 |
5.3 进水阀控制油系统建模实例 |
5.4 多工况虚拟运行联合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实践 |
6.1 引言 |
6.2 系统结构 |
6.3 系统功能设计 |
6.4 实例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
附录3 论文附图 |
附录4 论文附表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运维管理定义及内容 |
2.1.2 电力通信系统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集约化管理 |
2.2.2 精细化管理 |
第3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LN公司概况 |
3.2 LN公司运维管理现状 |
3.3 LN公司运维管理问题调研 |
3.3.1 调研重点 |
3.3.2 调研结果 |
3.4 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人才队伍组织建设有待优化 |
3.4.2 运维检修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 |
3.4.3 调度指挥集约化能力有待提升 |
3.4.4 定量数据分析 |
第4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能力提升方案设计 |
4.1 方案设计目标 |
4.2 方案设计思路 |
4.3 方案设计重点 |
4.3.1 组织结构及岗位优化的重点 |
4.3.2 运检管理与业务精细化的重点 |
4.3.3 调度管理与业务集约化的重点 |
4.4 方案具体举措 |
4.4.1 开展人才队伍组织体系优化 |
4.4.2 劳动定员管理功能优化 |
4.4.3 运检实施精细化管理 |
4.4.4 调度实施集约化管理 |
4.5 方案预期成效 |
第5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能力提升方案实施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注重评价 |
5.3.1 成立专家组 |
5.3.2 评价内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战略转型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
第一节 战略转型相关概念 |
一、战略转型的定义 |
二、战略转型的分类 |
三、战略转型的动因与阻力 |
四、战略转型能力概念及其结构模型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竞争战略理论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三、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第三节 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SWOT矩阵 |
四、BCG矩阵 |
第四章 AH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介绍 |
一、AH公司基本情况 |
二、AH公司发展历程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前的发展战略 |
第二节 A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A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AH公司资源分析 |
二、AH公司能力分析 |
三、AH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外部驱动因素 |
二、内部驱动因素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阻力分析 |
一、惯例阻力 |
二、员工阻力 |
三、技术阻力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能力分析 |
一、环境识别能力 |
二、资源整合能力 |
三、管理控制能力 |
四、持续创新能力 |
第六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
一、AH公司生命周期分析 |
二、AH公司SWOT分析 |
三、AH公司BCG矩阵分析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制订 |
一、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
二、总体战略 |
三、战略发展重点 |
四、战略实施路径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实施 |
一、公司层战略转型措施 |
二、业务层战略转型措施 |
三、职能层战略转型措施 |
四、AH公司战略转型演变过程 |
第七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结构改革 |
第二节 管理机制优化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研发投入加大 |
第八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初步成效 |
一、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
二、技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
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
四、组织协作能力提高 |
五、企业资源实现初步共享 |
六、企业品牌效应初现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
一、管理机制仍需改进 |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
三、协同创新较为缺乏 |
四、人力资源压力凸显 |
第三节 改进建议 |
一、加强持续创新能力培养 |
二、重视人才培育与梯队建设 |
三、提高战略信息管理能力 |
四、持续推动管理机制革新 |
五、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现行维修策略缺点 |
1.1.3 研究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先进维修决策技术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2 RCM理论及应用研究 |
1.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4 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RCM基本模型及发电设备应用分析 |
2.1 引言 |
2.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理论 |
2.2.1 RCM的基本思想 |
2.2.2 RCM基本分析方法 |
2.2.3 RCM理论实施过程 |
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特点 |
2.3.1 水轮发电机组类型 |
2.3.2 灯泡贯流式机组系统划分 |
2.3.3 风力发电机组类型 |
2.3.4 风力发电机组系统划分 |
2.3.5 水电设备故障特点 |
2.3.6 风电设备故障特点 |
2.4 发电设备现行运维技术及RCM实施方案 |
2.4.1 桃源水电站设备基本情况 |
2.4.2 张北坝头风电场设备基本情况 |
2.4.3 传统RCM理论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
2.4.4 对RCM理论的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等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分析 |
3.2.1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的收集 |
3.2.2 水电故障数据统计 |
3.2.3 风电故障数据统计 |
3.3 发电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3.3.1 FMECA基本概念 |
3.3.2 发电设备FMECA实施基础 |
3.3.3 建立发电设备的FMECA表 |
3.4 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及改进 |
3.4.1 危害性矩阵分析法 |
3.4.2 传统FMECA中故障危害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
3.4.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 |
3.4.4 应用案例 |
3.5 发电设备FMECA的实用性改进 |
3.5.1 故障发生后快速定位故障原因 |
3.5.2 实现一般性FMECA分析结果与特定环境FMECA分析对比 |
3.5.3 实现与可靠性指标、SCADA监测数据关联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设备可靠性分析基础 |
4.2.1 设备可靠性量化分析流程 |
4.2.2 可靠性量化指标确定 |
4.3 发电设备寿命分布模型 |
4.3.1 威布尔分布模型 |
4.3.2 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4.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
4.4.1 线性ε-带支持向量回归机 |
4.4.2 支持向量回归机参数选择 |
4.4.3 估计精度的评价 |
4.4.4 应用实例 |
4.4.5 样本量大小对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实例 |
4.5.1 灯泡贯流式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2 灯泡贯流式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3 风力发电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4 风力发电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5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微观可靠性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 |
5.2.1 发电设备重要度影响因素 |
5.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模型 |
5.2.3 对发电设备子系统级、部件级重要度分析实例 |
5.3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预防性维修决策 |
5.3.1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目标 |
5.3.2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的确定依据 |
5.3.3 基于费用最低的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模型 |
5.3.4 基于可用度的发电设备定期维修模型 |
5.3.5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模型 |
5.3.6 水电和风电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2.1 系统总体结构 |
6.2.2 系统功能分析 |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
6.3.1 数据库结构及构建方法 |
6.3.2 数据库内容及作用 |
6.4 系统模型库设计与管理 |
6.5 系统知识库设计与管理 |
6.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的实现 |
6.6.1 系统交互界面 |
6.6.2 故障数据录入 |
6.6.3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6.6.4 故障数据统计分析 |
6.6.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 |
6.6.6 发电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 |
6.7 案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积极探索设备状态检修(论文参考文献)
- [1]聊城辖域内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D]. 芦斌. 山东大学, 2021(11)
- [2]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D]. 刘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SD电力公司超特高压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刘希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电网直流换流站设备管控体系的研究[D]. 杨昆仑.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泽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D]. 李佰霖.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D]. 何立帅.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D]. 袁愿.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D]. 尹浩霖. 西安理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