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司法制度

论美国司法制度

一、论美国的司法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刚[1](2022)在《司法改革方法论的反思性整合——一个实践理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司法改革的推进需要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新的方法论体系来予以重新解读和把握。当下司法改革的方法论面临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误区和理论范式失衡的现实困境,需要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透过多种视角探讨如何认识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评价改革,在实践建构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反思性整合。以"制度化的社会回应型司法"为基本目标,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统合国家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法治的价值逻辑,统筹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构建。

郑涛[2](2021)在《预算法院的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兼评法院经费省级统管改革》文中提出司法预算肩负着法院物资保障和司法权能构建的双重任务,且后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囿于政法一体化经费保障模式和政策性经费保障路径,我国司法财政呈现出重体量轻体制的非政治化发展取向。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以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为目标的司法经费省级统管改革仍是传统经费逻辑的延续,保障主体上移只是将可能存在的外部行政干扰替换为内部科层化管理,并未触动既有的司法预算权力格局。预算是国家权力意图和部门公共职能的体现,鉴于预算权的法院固有权力之地位,司法财政改革的核心是培育内生性动力和锻造主体性地位。预算政治框架下,预算法院的正当性在于预算软约束的破解和司法问责的实质化,以及通过预算过程的组织形塑功能实现预算自主对司法规律的有效回应。未来,我国预算法院建设要坚持全面、独立和法定的原则,通过重构"一上一下"的预算编制审批流程,强化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估,实现司法预算的硬约束。

廖奕[3](2021)在《司法权话语的复调模型》文中提出理解司法权的本质,可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获得新的进路。布尔迪厄的司法场域理论,揭示了司法权话语实践的斗争逻辑,展现了司法权话语基于多元主体的动态生成图景。结合实例加以理论观察,政治塑型、理论构造和大众衍义是司法权话语生成的几个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司法场域中,政治家的基调设定、法学家的曲谱建构、大众的文化响应交织一体。其指向一种司法权话语的复调叙事模型,包含言说主体区隔、母题事件统一、杂语对话均衡等特点,由此生发司法权威话语、权力话语和权能话语的解释框架。这些话语有不同的逻辑起点、表达方式、情感诉求,各自独立、彼此区隔,但又统一于司法权本质探究的母题事件。它们本身是多种表达的杂样话语,进行着意见交换的整体对话,可以形成权威话语和权能话语互为基础、权威话语和权力话语上下嵌合、权力话语和权能话语前后相序的关系图景。司法权话语的复调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关司法权本质的认知图式。

章安邦[4](2021)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司法权的权威塑造》文中研究说明"权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司法改革的目标指向。权威观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理性选择结果,而司法权是基于人类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而形成的权威的判断权。司法权的权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强制型权威"和"技术型权威"。前者以司法强制力为主要特征,后者以说理裁判为主要形式,说理裁判的过程除了逻辑论证外还包括"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等方式。"庭审实质化"与"裁判必终局"是建构权威的司法权的重要路径。建构科学合理的审级制度是司法权终局性的必要条件和司法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也是终结矛盾纠纷、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路径。

吴思远[5](2021)在《反思认罪认罚从宽的路径依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控辩协商的变迁历程从根本上揭示了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复杂性,也反映出这一改革不可避免的渐进性。职权主义的传统思维贯穿于控辩协商渐进式的发展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呈现为对"权力主导"路径的依赖。这一路径依赖使得我国控辩协商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且大大增加了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难度。为了避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陷入既有路径依赖的羁绊,重蹈此前控辩协商改革的疲软与僵滞,应当实现由"权力主导"到"权利关照"的路径转变。以构建法定的协商程序为目标,推动控辩协商制度化,实现认罪认罚从宽的合宪性控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变革方案,克服改革的惰性,加强顶层设计者主导变迁的决心;以先验性到经验性的认知转变为改革养分,增强本土化自觉,促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的二元互动。

李丹阳[6](2021)在《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实证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指出

邓柳君[7](2021)在《法院购买社会化服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博[8](2021)在《美国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性质研究》文中认为

字兴粉[9](2021)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合议庭运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丹[10](2021)在《我国刑事错案纠正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论美国的司法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美国的司法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司法改革方法论的反思性整合——一个实践理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司法改革方法论的实践进路
三、司法改革方法论实践的理论困境
四、司法改革方法论反思性整合的逻辑基础
    (一)司法改革方法的理论目标
        1.形成司法改革的价值共识。
        (1)明确司法权的性质定位。
        (2)明晰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
        (3)明辨司法改革的功能定位。
        2.确定司法制度的发展类型。
        3.统筹司法改革的推进进程。
    (二)司法改革的方法体系
        1.系统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 社会实证分析方法。
        4.历史分析方法。
        5.比较分析方法。
        6.群众分析方法。
        7.过程研究和评价方法。
五、司法改革方法论反思性整合的实践路径
    (一)以实践理性为指引的司法哲学的建构
    (二)司法改革方法论反思性整合的实现前提
    (三)司法改革方法论反思性整合的实施步骤
        1.确定推进司法改革的统筹推进机制。
        2.通过议题设定确认司法改革的真问题。
        3.运用实证方法阐述和检验解释性假设。
        4.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5.统筹推进方案的落地与执行。
        6.对司法改革方案进行监督评价。
结语

(2)预算法院的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兼评法院经费省级统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算政治与非政治化的中国司法财政
    (一)预算的政治性
    (二)中国司法经费保障的基本特点
        1. 政法一体的经费保障模式
        2. 政策性变动的经费保障路径
    (三)非政治化的经费逻辑
二、经费逻辑的实践困境:以省级统管改革为例
    (一)经费统管的模式与限度
        1. 直接统管模式
        2. 间接统管模式
        3. 联合统管模式
    (二)“统”与“管”的结构性张力
    (三)司法财政去地方化的悖论
三、预算法院的理论证成
    (一)预算法院的基本范畴
    (二)破解司法预算软约束
    (三)不完全财政的法治化突围
    (四)预算法院的可问责性
四、改革语境下预算法院的实现路径
    (一)预算法院构建之基本原则
    (二)法院预算的运作过程
        1. 预算的编制
        2. 预算的审批
        3. 预算的执行
    (三)法院预算的监督与评估
五、结语

(3)司法权话语的复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方法
二、司法权话语如何生成?
    (一)场域理论中的司法权话语
    (二)司法权话语的政治形塑
    (三)司法权话语的理论构造
    (四)司法权话语的大众衍义
三、当代中国司法权话语的主体叙事
    (一)政治话语的基调设定
    (二)法学话语的曲谱构造
    (三)大众话语的文化共鸣
四、迈向一种“复调”模型
    (一)司法权主体言说的区隔
    (二)司法权母题事件的统一
    (三)司法权杂语性和对话性的均衡
结语

(4)司法改革背景下司法权的权威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司法权的权威观念
    (一)权威观
    (二)司法权是权威的裁判权
二、司法权的权威类型
    (一)强制型权威———司法强制力
    (二)技术型权威———说理裁判
三、司法权的权威塑造路径
    (一)庭审实质化
    (二)裁判必终局
        1. 经济分析视角下的司法权终局性
        2. 司法权终局性的概率论剖析
结语

(5)反思认罪认罚从宽的路径依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时性回顾:我国控辩协商的变迁历程
    (一)控辩协商的产生兴起
    (二)控辩协商的地方探索
    (三)控辩协商的试点改革
    (四)控辩协商的立法发展
三、渐进式变迁:我国控辩协商的演变逻辑
    (一)耦合于司法制度运行的宏观环境
    (二)得益于多元主体的复合性参与
四、“权力主导”:我国控辩协商的路径依赖
    (一)对改革成本的权衡易产生改革的惰性
    (二)改革知识的欠缺易诱发利益的倾斜
    (三)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五、“权利关照”:认罪认罚从宽的改革路径
    (一)推动协商制度化,实现认罪认罚从宽的合宪性控制
    (二)完善法律变革方案,加强顶层设计者主导变迁的决心
    (三)增强本土化自觉,促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的二元互动
六、结语

四、论美国的司法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司法改革方法论的反思性整合——一个实践理性的视角[J]. 高志刚. 法学论坛, 2022(01)
  • [2]预算法院的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兼评法院经费省级统管改革[J]. 郑涛. 法学, 2021(09)
  • [3]司法权话语的复调模型[J]. 廖奕.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9)
  • [4]司法改革背景下司法权的权威塑造[J]. 章安邦.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9)
  • [5]反思认罪认罚从宽的路径依赖[J]. 吴思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1(04)
  • [6]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实证研究 ——以G省为例[D]. 李丹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法院购买社会化服务机制研究[D]. 邓柳君.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8]美国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性质研究[D]. 李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合议庭运行实证研究[D]. 字兴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我国刑事错案纠正体制改革研究[D]. 王丹.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论美国司法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