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掺入过氧化氢的检测

牛奶中掺入过氧化氢的检测

一、检测牛乳中掺入的过氧化氢(论文文献综述)

鲁燕[1](2021)在《基于IgG物种特异性的家畜乳真实性判别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谭冬飞[2](2021)在《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牛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近年来虽然牛奶产量不断增加,但原料奶仍然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复原乳勾兑成液态乳销售而不进行标识,不断冲击着我国原料乳市场。然而,目前对于复原乳的检测手段单一、操作复杂,鉴别能力低,因此建立全面的、高效的复原乳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美观的追求,越来越多的透明包装牛奶出现在市场,导致牛奶光氧化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目前国内对于牛奶光氧化问题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鉴于此,本文基于组学技术建立复原乳和超高温灭菌乳(UHT)鉴别方法、构建牛奶光氧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控制原料奶质量、优化产品设计、保证乳品质量安全十分必要。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出能够用于鉴别UHT奶和复原乳的60种差异性代谢物。并基于筛选的差异性代谢物建立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实现液态乳高通量的分析,并对实际掺混复原乳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及PCA模型可鉴别复原乳的最低掺混比例能达到10%。其次,通过HCA分析发现复原乳在肽段、脂质和核苷酸等营养成分较UHT奶存在较大损失。该结果为实现复原乳掺混鉴别和保障原料乳质量提供新的技术和数据支持。(2)为了更好的解释差异肽段的来源,建立了基于多肽组学的复原乳检测方法。共筛选并鉴定出33种差异性肽段,其中11种肽段来源于αs1-酪蛋白,22种肽段来源于β-酪蛋白。通过不同加工温度实验和储藏期实验发现,来源于β-酪蛋白的肽段不仅与加热温度有关,而且其含量在储藏期过程中呈现明显上升,这主要与荧光假单胞细菌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水解有关;而来源于αs1-酪蛋白的肽段仅与加工温度有关,而与储藏时间无关。这些肽段可以很好地用来作为牛奶储藏期和热加工工艺水平的生物标记物。(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吲哚-3-甲醛、尿酸、光色素和核黄素4种能够表征牛奶光氧化水平的差异代谢物,并研究了储藏过程中光照、氧气等光氧化关键因素对其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氧气的含量影响牛奶光氧化程度,而光照强度影响牛奶光氧化发生的速率。四种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与氧气和光照也密切相关,尿酸的降解与1O2的氧化有关,是牛奶中良好的抗氧化剂;吲哚-3-甲醛的产生与色氨酸光氧化有关,并且与感官评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87),是评价牛奶光氧化的重要指示物之一;核黄素作为牛奶中重要的光敏剂之一,其诱导了牛奶光氧化的发生。因此,该结果为评价牛奶光氧化水平,了解光氧化机理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罗福丽[3](2021)在《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生物传感器的食品质量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食品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的健康隐患,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检测食品的化学成分是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关键环节。相较于目前大多数传统方法分析周期长、设备大型化、检测成本高,生物传感器因周期短、成本低、小巧便携、可检测物质多样化等优点在食品质量检测领域被广泛关注,其中如何研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抗干扰能力强的敏感元件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无酶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传不仅具有类似生物酶的催化性能,还具备了可控的形貌和优异的化学、电学性质,是制备生物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潜在材料。本文结合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涉及的三种常见小分子,即葡萄糖、过氧化氢(H2O2)、三乙胺,从金属氧化物敏感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传感器件的制备等方面入手,构建了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H2O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三乙胺气体传感器,结合一系列表征测试研究了各传感器敏感材料对待测分子的催化机理。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开发新型高性能生物传感器并服务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体工作如下:1.以碳布作为电化学电极基底,通过水热及退火两步法在碳布上直接生长Cu Co2O4纳米线阵列(Cu Co2O4 NWs/CC),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合成材料进行结构、形貌、组成上的表征,构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阻抗交流法、安培-时间曲线法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u Co2O4 NWs/CC对葡萄糖具有良好催化性能,有两段线性范围,在葡萄糖浓度为10μM~1 m M,灵敏度高至7164μA m M-1 cm-2,当葡萄糖浓度为1 m M~5 m M灵敏度为4402μA m M-1 cm-2,检测限为0.274μM(S/N=3),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葡萄酒、饮料中的葡萄糖含量检测。2.以泡沫铜作为电化学电极基底,通过水热法合成CF@Zn O纳米棒(CF@Zn O NRs),并通过XRD、SEM、XPS等方法对合成材料进行结构、形貌、组成上的表征,构建H2O2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两段线性范围,即在H2O2浓度为5μM~2 m M时,灵敏度高达98.7μA m M-1cm-2;在H2O2浓度为2 m M~5.5 m M时,灵敏度高达88.34μA m M-1 cm-2,检测限低至0.11μM(S/N=3),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重复性,在真实牛奶样品检测中表现良好,有望用于相关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3.通过氧空位浓度调控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富氧空位材料,即h-MoO3/CuO空心纳米盒(h-MoO3/CuO HNBs),通过XRD、SEM、XPS等表征揭示了材料具有较高的氧空位浓度,较大的比表面积(444.41 m2/g)和大量平均孔径为3.8 nm的超细介孔异质结结构。气敏测试结果表明,该气体传感器在25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50 ppm三乙胺气体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较高的选择性,其响应比纯CuO纳米盒(CuO NBs)高18倍,选择性提高6~23倍,检测限低至0.1 ppm。此研究在方法学上为合理地引入氧空位设计新型传感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为检测鱼类腐败产生的三乙胺气体的生物传感器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韩立阳[4](2021)在《明胶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Pickering乳液因其独特的稳定机制而区别于传统乳液,其拥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中广泛使用。食品级颗粒的开发与制备是拓展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基础。明胶是一种胶原蛋白水解而成的天然聚合物,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和组织工程领域。明胶中的功能性氨基酸基团、末端氨基酸以及羧基基团的存在使其具有两亲性行为,也有利于以其为原料形成纳米颗粒。当前,以明胶纳米颗粒为稳定剂形成的Pickering乳液已有所研究,但是,在食品领域中,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仍存在一些尚未探索的问题,例如确定食用油滴周围颗粒的吸附行为,竞争以及与其他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形成,以及乳液系统中包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特性。因此,本课题以明胶制备的纳米颗粒为稳定剂,并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探究了明胶纳米颗粒(Gelatin nanoparticles,GNPs)和氨基化明胶纳米颗粒(Aminated gelatin nanoparticles,A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及荷载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预计对Pickering乳液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将为实际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二次去溶剂法制备了明胶纳米颗粒和氨基化明胶纳米颗粒,通过动态光散射、TEM等方式对两种颗粒的粒径、带电量和表面形貌进行了测试,探究了氨基化改性对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GNPs水分散液由于醛亚胺(CH=N)生色基团的生成呈现粉红色,而AGNPs结构中氨基的引入影响了C=N与戊二醛自身缩合形成的C=C间的共轭效应(C=C-C=N),导致颗粒水分散液成橘黄色。氨基化改性后明胶纳米颗粒的粒径增大了近100 nm,达到297±2.3 nm,表面电荷增强。TEM结果表明,AGNPs与GNPs均呈分布均匀的光滑球形颗粒结构,氨基化改性后纳米颗粒的表面带电量增强,在不同p H环境下,AGNPs的粒径随p H的变化更加明显,证明氨基化明胶具有更加松散的结构。以上研究表明,GNPs和AGNPs均具有制备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潜力,而AGNPs的表面润湿性有所提升,能够制备更加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以GNPs作为稳定剂,在不同颗粒浓度、油相类型(玉米油或中链甘油三酸酯(MCT)油)、油相分数条件下制备Pickering乳液,并对乳液稳定性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在内相中荷载β-胡萝卜素,并研究β-胡萝卜素对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油相分数和储存温度对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情况随着颗粒浓度、油相分数(Φ)和油相类型的变化而变化。MCT油乳液由于油脂较短的碳链长度和较少杂质的存在,通常比玉米油乳液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颗粒浓度和油相分数的增加会增强乳液的稳定性,而β-胡萝卜素的掺入不利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尤其是以玉米油为油相的乳液。此外,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提高了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以上研究表明,油相类型和负载生物活性物质对明胶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微观结构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改善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采用具有更好表面湿润性的AGNPs稳定Pickering乳液。以玉米油和MCT油作为内相,探究不同颗粒浓度、油相类型、油相分数和荷载β-胡萝卜素对Pickering乳液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GNPs稳定的乳液中,油相分数(Φ)和油相类会对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情况造成影响。氨基化改性后,当油相分数不低于0.6时,颗粒几乎完全吸附在油水界面处,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增强,形成更加致密和牢固的吸附层。与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相比,A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储藏稳定性显着提高(10个月以上),持水量提高了约30%。同时,抗氧化实验表明,玉米油乳液的脂质氢过氧化物值降至1μmol/m L以下。对于以Pickering乳液荷载生物活性物质,MCT油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在37℃条件下提高了2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玉米油乳液中其保留率提高至80%以上。这些结果揭示AGNPs作为稳定剂,可极大地增强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和应用潜力。

吴丹丹,其布勒,斯仁达来,何静,吉日木图[5](2021)在《电子鼻对驼乳中牛乳掺假的快速检测》文中认为为了迅速准确地鉴别掺假骆驼乳的气味特征,本研究以阿拉善双峰骆驼乳为研究对象,驼乳按照不同掺假浓度分为0.1%、1%、3%、5%、10%、15%、20%和100%的牛乳梯度进行制备。根据掺假驼乳的气味特征,通过电子鼻10个传感器和多变量结合分析更快速、准确的评价掺假驼乳。最后,对验证集中的掺假驼乳样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电子鼻对掺假乳样挥发性成分响应值的前两个主成分为85.1%、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2X=0.842,R2Y=0.628,Q2=0.618;揭示电子鼻可有效区分驼乳或掺假驼乳样品,且检测驼乳中牛乳掺假的最低检测限为1%,影响驼乳气味识别的关键电子鼻传感器为W5S传感器。此外,验证集掺假乳样PLSDA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2X=0.81,R2Y=0.659,Q2=0.641;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电子鼻用于鉴别驼乳气味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了对驼乳中牛乳掺假后气味特征的快速、准确鉴别,为后续掺假驼乳气味特征成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它食品类的掺假检测提供一种参考价值。

王海童,罗雪路,陈明新,熊琪,万平民,胡修忠,张淑君[6](2021)在《牛奶中五种掺假物的检测鉴定与牛奶掺假主要鉴定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牛奶掺假问题在食品安全中备受关注,牛奶质量安全与人的健康及其与经济稳步发展的相关性逐渐凸显出来,对牛奶掺假的鉴定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牛奶中常见的五种掺假物,即麦芽糊精、水解动物蛋白、水解植物蛋白、玉米油和碳酸氢钠的掺假鉴定情况,以及当前的掺假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明确了发展牛奶掺假鉴定新技术的重要性。

田怀香,陈彬,孙学锋,于海燕,陈臣[7](2020)在《指纹图谱技术在生鲜乳掺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生鲜乳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原料,是决定乳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在乳制品方面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法分子通过在生鲜乳中掺入虚假物质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对人们健康以及整个乳制品行业造成不良影响。指纹图谱技术是对通过一定的分析工具产生的图像进行判别的一种检测技术,可以对生鲜乳的掺假进行更灵敏、准确和快速的检测。本文通过对生鲜乳的安全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电泳法、光谱法、色谱法和电子感官技术法4种指纹图谱技术在牛乳掺假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了4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鲜乳的品质与安全以及保证消费者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迟韵阳[8](2020)在《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及油菜蜜腺分泌蔗糖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蜜或植物活体分泌物或在植物活体上吮吸蜜源昆虫排泄物等生产的天然甜味物质,与其自身分泌的特殊物质结合转化、沉积、脱水、贮藏并留存于蜂巢中直至成熟。蜂蜜含有糖、酚类化合物、蛋白质、酶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化合物。蜂蜜的生产过程是及其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花蜜转化为蜂蜜的机制,既是蜂蜜生产的起点,又直接反应其真实性的途径,故明确蜂蜜成熟过程中物质变化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ion,HPLC-ELSD)对6种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及油菜盛花期花蜜不同时间段糖类物质的组成进行检测,并通过qRT-PCR检测油菜花蜜腺成熟过程和盛花期不同采集时段与花蜜形成的关键基因的表达,以此了解盛花期不同时间段糖类物质组成的差异的分子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标准品结合HPLC-ELSD分析蜂蜜中糖类物质的方法。该法呈现了很好的方法重复性(RSD为0.04-0.144%)、精密度(RSD为0.013-0.078%)和稳定性(RSD为0.081-0.159%);6种糖类物质的高、中、低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 105.89-115.37%、96.02-106.09%、92.14-98.84%,说明本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2.采用建立的HPLC-ELSD方法,分别以油菜和洋槐的花蜜、蜜囊蜜、水蜜和成熟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规律。HPLC-ELSD从中测出了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和未知峰(保留时间为24.35 min),这些糖的总含量在成熟过程中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洋槐花蜜中蔗糖含量高达52.14 g/100g,随着蜜蜂分泌的α-葡萄糖苷酶等消化酶的加入,蔗糖不断被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所以蔗糖含量由52.14g/100g逐渐降低至1.39 g/10.0g,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由18.33 g/100g逐渐升高至72.79 g/100g。油菜蜜和洋槐蜜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物质越来越丰富,其不同的是油菜花蜜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1.68g/100g和11.16g/100g,而蔗糖含量较低,为1.2 g/100g,这是由于植物为了适应访花者的觅食喜好而产生的生物进化,但单糖:蔗糖的比值仍能说明蔗糖不断被水解为果糖和葡萄糖。脐橙、蜜桔、椴树和油茶蜂蜜成熟过程中除了检测到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海藻糖,还检测到蜜二糖,其变化趋势与洋槐蜂蜜成熟过程的变化趋势一致。上述结果均表明成熟蜜中的糖物质具复杂性及多样性,成熟蜜更优质。3.利用HPLC-ELSD首次明确了欧洲油菜花蜜中糖的日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延长,花蜜的含水量从92.15%到37.84%显着下降;14:00点之前仅检测到果糖和葡萄糖,二者含量依次为:6.81 g/100g、15.23 g/100g、16.2 g/100g 和 17.45 g/100g,而从16:00开始,开始从花蜜中检出蔗糖(1.18±0.15g/100g)。4.以 8:00、10:00、12:00、14:00、16:00 和 18:00 时采集的欧洲油菜盛花期的蜜腺为实验材料,利用qRT-PCR检测不同采集时段与蜜腺分泌花蜜的相关基因的表达。BrSBE2-1,BrMYB305和BrAMY3基因相对表达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6:00时达到峰值,因此在16:00时较其它时间段也产生较多合成蔗糖的原料,在蔗糖合成相关的BrSUS5和BrSPS2等酶的作用下,淀粉降解产物被重新合成蔗糖;随后蔗糖被其载体BrSWEET9转运到蜜腺开口附近的细胞间隙中,而BrCWINV4全天表达量比较平稳,在16:00时蔗糖被大量转运到细胞间隙中,BrCWINV4不能及时将大量的蔗糖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蔗糖随着果糖、葡萄糖和水一起通过蜜腺表面开放的气孔分泌到蜜腺外部,从而形成花蜜。因此,在16:00时从欧洲油菜花蜜中能检测到少量的蔗糖,而其它时段未检测到蔗糖。综上所述,蜂蜜成熟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变化为蔗糖水解为果糖和葡萄糖,随着蜜蜂的不断加工,蜂蜜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利用HPLC-ELSD首次明确了欧洲油菜花蜜中糖的日变化规律。利用qRT-PCR技术分析欧洲油菜蜜腺分泌蔗糖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初步阐明在16:00时左右从欧洲油菜花蜜中检测到蔗糖的内在分子机制。本研究为理解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规律以及提高花蜜合成和分泌的分子水平调控的认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碧秀[9](2020)在《原料乳掺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而原料乳掺假事件不断出现,不仅影响了产品品质,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介绍了国内原料乳常见的掺假物质和检测方法,以期为相关质检部门和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漆亚乔[10](2019)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非蛋白氮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文中指出蛋白质含量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最重要的指标,测定这一指标的国家标准方法是经典的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即测定样品总氮并折算出粗蛋白含量。该法不能区分氮的来源,存在被掺入含氮量高的非蛋白物质冒充合格产品的风险。通过沉淀蛋白质处理后再用凯氏定氮法,可测定样品中非蛋白氮含量,辅助判定产品是否掺假。本课题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模拟掺入三聚氰胺,探讨蛋白质沉淀剂对测定非蛋白氮含量标准方法的影响因素,建立新的改进方法,并在实际检测中应用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蛋白质沉淀剂的比较与筛选比较不同蛋白质沉淀剂(三氯乙酸、丙酮、乙酸铅和草酸钾-磷酸氢二钠、乙酸锌溶液和亚铁氰化钾)的分离效果,发现三氯乙酸沉淀法相比其它方法操作步骤更少,计算公式更精准,结果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更好。实验还发现,用超声辅助溶解方式替代搅拌,可确保样品完全溶解。2.三氯乙酸沉淀法的改进和最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0 mL 15%三氯乙酸可沉淀约0.1089 g蛋白质,据此提出的改进意见是根据对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预判调整沉淀剂的用量,以节约试剂,缩短消化时间。设置沉淀剂浓度、消化滤液量和滴定盐酸浓度为单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三氯乙酸浓度对测定结果影响最大。实验最佳条件为用15%三氯乙酸沉淀,取14 g滤液进行消化,用0.0101 mol/L盐酸滴定。3.改进方法对市售乳粉中三聚氰胺检测的应用与验证用改进三氯乙酸沉淀法测得的非蛋白氮含量对照异常数据预警线,可对可疑样品进行初筛,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一步验证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等高含氮物质。

二、检测牛乳中掺入的过氧化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牛乳中掺入的过氧化氢(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牛奶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原料奶掺混问题
    1.3 复原乳检测方法
        1.3.1 基于糠氨酸和乳果糖的检测方法
        1.3.2 基于5-羟甲基糠醛的检测方法
        1.3.3 基于热不稳定蛋白的检测
        1.3.4 其他检测方法
    1.4 牛奶光氧化问题
        1.4.1 光氧化主要机理
        1.4.2 乳脂肪光氧化
        1.4.3 乳蛋白光氧化
        1.4.4 影响光氧化的主要因素
        1.4.5 氧化检测方法
    1.5 代谢组学技术
        1.5.1 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概述
        1.5.2 代谢组学在乳制品领域的研究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样品的采集
        2.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2.2.4 仪器分析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2.3.2 多元统计分析
        2.3.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3.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3.5 差异代谢物的定性及轮廓分析
        2.3.6 差异代谢物的生物学功能解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拟靶向代谢组学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4 仪器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3.3.2 判别模型建立
        3.3.3 实际样品的验证
        3.3.4 不同掺混比例样品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肽组学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4.2.4 仪器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据质量控制
        4.3.2 多元统计分析
        4.3.3 差异肽段筛选
        4.3.4 不同加工温度和储藏时间差异肽段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奶光氧化评价的生物标记物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5.2.3 样品的前处理
        5.2.4 仪器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5.3.2 多元统计分析
        5.3.3 单变量统计分析
        5.3.4 光氧化差异代谢物筛选
        5.3.5 光氧化差异代谢物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拟靶向代谢组学探究氧气和光照对光氧化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仪器和试剂
        6.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6.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6.2.4 仪器分析
        6.2.5 感官评价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感官评价结果
        6.3.2 差异代谢物变化规律及生物学解释
        6.3.3 感官得分与代谢物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基于代谢组学对UHT奶和复原乳的鉴别
    7.2 基于多肽组学对UHT奶和复原乳掺混鉴别
    7.3 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奶光氧化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7.4 创新点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生物传感器的食品质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质量安全
        1.1.1 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1.2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
    1.2 生物传感器概述
        1.2.1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1.2.2 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3 H_2O_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4 三乙胺气体传感器
    1.3 金属氧化物纳米传感器
        1.3.1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简介
        1.3.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构建
        1.3.3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概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4 传感器制备及性能评价
        2.4.1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2.4.2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测试
        2.4.3 气体传感器的制备
        2.4.4 气体传感器性能测试
第三章 基于CuCo_2O_4纳米线/碳布无酶生物传感器的食源性葡萄糖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电极材料制备
        3.2.2 器件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材料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3 电催化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F@ZnO纳米棒无酶生物传感器的食源性H_2O_2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电极材料制备
        4.2.2 器件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材料表征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电催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MoO_3/CuO空心纳米盒气体传感器的水产品鲜度标志物三乙胺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h-MoO_3模板的合成
        5.2.2 h-MoO_3/CuO HNBs异质结的合成
        5.2.3 CuO NBs的合成
        5.2.4 气体传感器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敏感材料表征
        5.3.2 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5.3.3 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明胶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ickering乳液
        1.1.1 Pickering乳液的概述
        1.1.2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
        1.1.3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因素
        1.1.4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 食品级颗粒稳定剂
        1.2.1 蛋白质类颗粒
        1.2.2 脂肪晶体类颗粒
        1.2.3 淀粉基颗粒
        1.2.4 纤维素基颗粒
    1.3 GNPs
        1.3.1 GNPs
        1.3.2 AGNPs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 GNPs及 AGNPs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2.2.2 GNPs的制备
        2.2.3 AGNPs的制备
        2.2.4 Zeta电位
        2.2.5 粒径测定
        2.2.6 TEM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GNPs和 GNPs的颜色、粒径和电位比较
        2.3.2 AGNPs和 GNPs的粒径和电位随p H的变化情况
        2.3.3 GNPs和 AGNPs的 TEM分析
        2.3.4 GNPs的反应机理分析
        2.3.5 AGNPs的反应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3.2.2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2.3 乳液的微观结构:CLSM观察
        3.2.4 GNPs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2.5 油相类型和油相分数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2.6 乳液的脂肪上浮指数测定
        3.2.7 乳液的长期储藏稳定性
        3.2.8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
        3.2.9 乳液的流变学
        3.2.10 乳液的氧化稳定性
        3.2.11 乳液运载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ickering乳液的外观和微观结构
        3.3.2 油相类型、油相体积分数和颗粒浓度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乳液的液滴大小及尺寸分布
        3.3.4 乳液稳定性分析
        3.3.5 乳液的流变学行为
        3.3.6 油型类型和油相分数对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3.7 荷载的β-胡萝卜素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3.3.8 油相分数和温度对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AG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4.2.2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4.2.3 油相类型和油相分数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 乳液的脂肪上浮指数测定
        4.2.5 乳液的长期储藏稳定性
        4.2.6 乳液的微观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
        4.2.7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
        4.2.8 乳液的流变学
        4.2.9 乳液的氧化稳定性
        4.2.10 乳液运载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ickering乳液的外观、微观结构及长期储存稳定性
        4.3.2 油相类型、油相体积分数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4.3.3 乳液的液滴大小及尺寸分布
        4.3.4 乳液稳定性分析
        4.3.5 乳液的流变学行为
        4.3.6 荷载的β-胡萝卜素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4.3.7 油相类型、油相分数和温度对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牛奶中五种掺假物的检测鉴定与牛奶掺假主要鉴定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牛奶中常见的5种掺假物与鉴定
    1.1 牛奶中麦芽糊精的掺假与鉴定
    1.2 牛奶中水解动物蛋白的掺假与鉴定
    1.3 牛奶中水解植物蛋白的掺假与鉴定
    1.4 牛奶中玉米油的掺假与鉴定
    1.5 牛奶中碳酸氢钠的掺假与鉴定
2 对牛奶掺假主要鉴定技术的分析
    2.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2.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
    2.3 PCR检测技术
    2.4 色谱法
    2.5 光谱法
3 小结与展望

(7)指纹图谱技术在生鲜乳掺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牛乳的掺假问题分类及现状
3 牛乳掺假检测研究现状
    3.1 电泳法
    3.2 色谱法
    3.3 光谱法
    3.4 电子感官技术法
4 结论

(8)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及油菜蜜腺分泌蔗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蜂蜜概述
        1.1.1 蜂蜜的来源
        1.1.2 蜂蜜的化学组成
        1.1.2.1 糖类
        1.1.2.2 蛋白质、酶、氨基酸
        1.1.2.3 有机酸
        1.1.2.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1.1.2.5 维生素
        1.1.2.6 挥发性化合物
        1.1.2.7 酚类化合物
        1.1.3 蜂蜜生产现状
    1.2 蜂蜜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花蜜-蜂蜜转化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化学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HPLC-ELSD检测蜂蜜成熟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
        2.2.4.1 样品的制备
        2.2.4.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2.4.3 实验条件
        2.2.4.4 实验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PLC-ELSD标准品色谱图
        2.3.2 HPLC-ELSD方法学验证
        2.3.2.1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2.3.2.2 方法重复性、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及加标回收率
        2.3.3 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变化
        2.3.3.1 洋槐蜜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变化
        2.3.3.2 油菜蜜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变化
        2.3.3.3 椴树、蜜桔、脐橙和油茶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欧洲油菜花蜜糖组成分析及蜜腺分泌蔗糖的成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化学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HPLC-ELSD检测欧洲油菜花蜜糖类物质
        3.2.4.1 样品的制备
        3.2.4.2 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3.2.4.3 实验条件
        3.2.5 花蜜含水量的测定
        3.2.6 油菜花蜜腺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欧洲油菜花蜜含水量的变化
        3.3.2 欧洲油菜盛花期花蜜日变化规律分析
        3.3.3 不同开花阶段的欧洲油菜花蜜腺相关基因表达
        3.3.4 欧洲油菜花盛花期蜜腺相关基因表达的日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原料乳掺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掺水检验
2 尿素检验
3 三聚氰胺检验
    3.1 毛细管电泳法
    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3.3 富T-DNA-纳米氧化石墨烯荧光探针法
    3.4 纳米金比色法
4 动物水解蛋白检验
    4.1 色谱法
    4.2 电子鼻法
5 食用盐检验
6 亚硝酸盐检验
7 过氧化氢检验
    7.1 试纸条法
    7.2 电极法
8 结语

(10)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非蛋白氮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乳粉中非法添加物的存在原因和影响
    1.3 乳粉市场需求和市场占比情况
    1.4 乳粉相关标准修订变化情况
    1.5 非蛋白氮与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1.6 课题问题的提出
    1.7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8 课题创新之处
    1.9 课题研究路线图
2 蛋白质沉淀剂的比较与筛选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3 三氯乙酸沉淀法的改进和适用范围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三氯乙酸沉淀法影响因素及最适实验条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改进非蛋白氮测定方法的应用效果与验证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检测牛乳中掺入的过氧化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gG物种特异性的家畜乳真实性判别可行性研究[D]. 鲁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D]. 谭冬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生物传感器的食品质量检测研究[D]. 罗福丽. 广西大学, 2021(12)
  • [4]明胶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D]. 韩立阳. 成都大学, 2021(07)
  • [5]电子鼻对驼乳中牛乳掺假的快速检测[J]. 吴丹丹,其布勒,斯仁达来,何静,吉日木图.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1)
  • [6]牛奶中五种掺假物的检测鉴定与牛奶掺假主要鉴定技术分析[J]. 王海童,罗雪路,陈明新,熊琪,万平民,胡修忠,张淑君. 中国奶牛, 2021(01)
  • [7]指纹图谱技术在生鲜乳掺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 田怀香,陈彬,孙学锋,于海燕,陈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7)
  • [8]蜂蜜成熟过程中糖的变化及油菜蜜腺分泌蔗糖的分子机制[D]. 迟韵阳. 南昌大学, 2020(01)
  • [9]原料乳掺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 谢碧秀.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7)
  • [10]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非蛋白氮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D]. 漆亚乔. 暨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牛奶中掺入过氧化氢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