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的信息焦虑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咪[1](2021)在《中美数据新闻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比较研究 ——以财新和纽约时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云慧[2](2021)在《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正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证实,数字阅读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的显着特征,表现为以阅读片段式新闻、娱乐咨询及观看短视频为主,而深度阅读的占比较低。正是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得信息焦虑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时髦病”,已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相关数据显示,超过75%的孕妇通过互联网查找怀孕和分娩方面的信息,目的是通过查找信息进一步提高对自身健康认识,从而促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然而,大量研究证实信息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对普通大众来讲,他们在查找信息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负面情绪,其中最普遍、危害性最大的就是信息焦虑,即获取、评价、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引发的紧张、不安、担心、烦躁等情绪状态。对孕妇而言,妊娠期是女性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孕妇信息需求量大,且信息搜索频率较高,更容易在获取、评价、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感,引发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故密切关注孕妇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获取、评价、利用信息过程中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加强焦虑心理方面有效干预,对孕妇顺利渡过孕期、保证顺利分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在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的前提下,提取相应的范畴,进一步对各主范畴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并构建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路径关系框架。最终将影响孕妇信息焦虑的因素分为五个维度,即信息因素、系统平台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主观评价因素、个人客观特征因素。路径关系中信息因素、系统平台因素、社会支持因素通过个人主观评价间接的影响孕妇信息焦虑,个人客观特征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孕妇主观评价进而对信息焦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信息因素、系统平台因素间接地影响孕妇主观评价进而影响信息焦虑。上述结果表明,在获取、评价、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信息因素、系统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客观因素、个人主观评价因素都会影响孕妇信息焦虑,其中个人主观评价因素作为孕妇信息焦虑的中介因素是孕妇信息焦虑的关键。为此,本文从信息、系统平台、孕妇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提升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审核机制及规范信息发布行为;网络信息平台降低信息描述复杂性;政府相关部门及当地社区为孕妇创造娱乐休闲场所;开展母婴教育,提升孕妇信息素养;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提升孕妇对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刘颖杰[3](2021)在《国产电影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及价值建构(2012-2021)》文中指出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的细胞和大众情感特质、价值观念的写照。电影里的家庭空间饱含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映照着个体的苦痛、迷茫、觉醒和回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电影除了描绘、记录价值观念的建设外,还具有建构价值观念的作用。电影通过多重叙事策略与焦虑对抗并为观众提供解决情感焦虑的想象性满足以实现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引导功能。本文选取2012—2021年十八大召开以来十年间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讨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呈现内容及方式,通过对情感焦虑的解决途径分析国产电影的价值观导向。论文第一部分对题目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指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点,在此基础上,论文的论述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文首先从时代特征出发探讨情感焦虑产生的具体原因,指出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新型传播媒介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向家庭空间的渗透是社会大众情感焦虑的主要缘由;其次,本文结合家庭的物理空间的特性,从卧室、餐厅、客厅三个层面分析情感焦虑在电影家庭空间中的内容表达和文本表征;在第四章,论文则从叙事学出发,从电影文本的叙事策略角度解读情感焦虑在家庭空间的呈现方式,分析电影是如何通过人物塑造、场景描绘、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几方面进行情感表达,传递家庭情感焦虑的;最后,论文结合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功能,分析电影是如何疏解家庭空间里的情感焦虑以及这些疏解方式背后体现的价值观念,以期为今后的电影创作和研究提供参照。
高红阳,闫心池,王敬飞,刘长伟[4](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维媒介情境下焦虑问题个案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造成了严重而持久的健康与社会危害。不仅是生理健康状况,受疫情影响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因所居住楼栋内出现确诊病例而被迫居家隔离的居民,该群体饱受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折磨。本文选择其中焦虑状况较为严重的个人作为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收集材料,致力于描述其所呈现出的焦虑症状情况,解释在多维媒介情境影响下焦虑与信息焦虑加剧的原因,并探究焦虑干预的具体措施。
龚成[5](2019)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应用迎来了人类生存的全新阶段——数字化生存时代。从整体上看,数字化生存进一步彰显了人的技术生存本质,空前丰富了人的精神存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次重大生存飞跃。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类经历了原始自然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工业技术之后的体现人的理性力量的最新技术,全面“座架”了现代社会,深刻重塑了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形态。一方面,生产劳动的联合智能、生活交往的立体迅捷、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等把人类带入了极其快节奏而又充满诱惑的现实生存时空;另一方面,由数字技术构造的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开启了人类虚拟生存与虚拟实践的全新征程,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反复切换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的生存实践新常态。数字化生存为人的全面发展既创造了新的条件又布下了新的陷阱,人的全面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教育在其中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数字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变革,从教育主体关系、教学组织形式到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政策创新等无一不体现出高度数字化发展的特点,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形态正方兴未艾。而数字化生存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致力于应对数字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成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历了被动适应、主动应战、自觉深入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在强化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担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整体上不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方法,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中不断创新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在方法系统的建构、具体方法的丰富、方法实施系统的协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问题。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样态与生存挑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进而从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整体视角来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系统。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主要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热衷、网络工具的依赖、网络生活的融合和虚拟实践的沉迷,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生存样态,面临着正确价值观树立更加困难、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更加艰难、成长主体意识提升更加不易、阅读学习能力退化、综合健康素质下降、生存实践能力弱化等严峻挑战。大学生对于自身数字化生存产生的相关问题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面对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挑战,他们对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强烈的期待。数字化生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坚定鲜明的指导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原则方法和更加丰富有效的具体方法,进而构建起基本的教育方法系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方法,确立起充分体现指导方法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实事求是、方向性、多主体性、以人为本、综合渗透、虚实融合等一系列原则方法,广泛创新运用体现数字化生存时代特征,紧贴学生成长发展实际需求的大数据育人、文化场育人、舆论场育人、互联网思维育人、虚实一体化育人、全主体育人、全领域育人、综合实践育人等具体方法。
卢文华[6](2016)在《时空压缩情境下的“内省空间”—四座现代建筑的深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建筑在一般意义上精神深度与灵魂的丧失,与现代人普遍地对于空间作为意识诗意栖居之所的期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始终纠缠人们并刺激着建筑师神经的敏感话题。在这个一切都被纳入消费主义与资本运作逻辑的时代,它显得太过宏大与沉重且难以取得共识而常被刻意回避或转移。尽管我们已经有一些诸如“空间诗学”、“场所精神”、“集体记忆”、“建构文化”或诸如法兰克福学派之类的批判理论,但是似乎我们仍缺乏一种统一、确切、精微、直观的言说方式与分析构架,来将某一类游离于时代之外的、对于建筑精神深度不曾懈怠的建筑师纳入到一个整体语境中来展开讨论,从而再次提示这一话题的重要性。而“内省空间”这一概念似乎为此问题提供了些许思路。内省空间的基本意义似乎指向一种具有静谧、圣默、缓慢、超脱世俗等精神特征的空间,但是这仅是其表面涵义且这一说辞远未达到可以严肃讨论与研究的深度。而本文试图将内省空间纳入到“时空压缩”这一时代整体背景与语境中,从时空体验的分析架构揭示其对于破坏性时空压缩的抵抗、转化、吞噬的“时空拉伸”作用与本质,从而初步描绘了内省空间与精神的普世性社会价值与意义,及这一类建筑师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从戴维·哈维的批判性时空压缩理论出发,分析了19世纪以来资本为消化过度积累而加快周转与消费速度所造成的“时空压缩效应”的现象、成因及社会文化影响:即刻性与瞬时体验、形象支配叙事、劳动踪迹的掩盖、私人领域的绑架及个体内在经验的同质化等。并认为这种破坏性的时空压缩对人类的内在经验与人性亦造成压缩。进而将其对建筑学的影响归纳为“创造性破坏”与“美学转化”。后者即时空压缩的破坏性价值转化成了一种无关痛痒的美学或设计方法、观念(政治美学化),依此选取库哈斯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方案作为时空压缩美学转化的典型与后三例内省空间形成对比研究。通过基于由现象直观、以具体案例为对象进行图解抽象而非理论演绎、文字相迭代的研究方法,文章重点深度研究了这四座建筑的设计思维、时空体验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并认为库哈斯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一种时空压缩下的高密度美学,构成了对于时空压缩破坏性价值与意识形态的皈依与建筑学转化;而地中美术馆的“几何形态的自然叙事路径”、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的“双面脸与复合秩序”、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的“量化光线”分别构成了“时空拉伸”、“时空领域扩张”与“时空凝固”三类些微差别但在总体上一致的“时空拉伸”,从而构成对于时空压缩价值的拒绝、转化与反噬;对于被外在时空所压缩而碎片化、空洞化的人类内在时空的疗愈、修复与释放。最后在总结章中,试图将内省空间理解为一种源自建筑最初作为物理与心理“庇护所”的内省精神,并提示了人类的时空体验和自然科学时空观的区别,而进一步论述了由自然科学客观时空所形成的社会时空对于个人内在时空的控制、同化与规训,由此明确了时空拉伸的真实意义:对于扁平化的人性的拉伸与恢复。最终文章得出结论,将“时空拉伸”视为内省空间的本质属性。并将内省空间的实质理解为通过对外在时空节奏的游离,从而使人摆脱外在规训化社会固化价值的裹挟而回归内心的个人领域与被贬抑的精神,以谋求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性的平衡与和解。因此建筑亦应被视为一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外在时空来影响、修复、释放人类内在时空的工具。
赵宁[7](2016)在《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查新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一部分,是集数据库信息检索采集、文献分析、加工为一体的工作,作为科研项目的审查依据,其委托单位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主。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推动创新,各种高等学校专项科研基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数量越来越多,作为科技查新站,接待查新项目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查新课题全年各月分布不均,呈现申报扎堆集中、季节性的明显特征,工作人员将面临短时间完成大量任务的局面。以往每年上半年,尤其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申报时间,高校图书馆查新站面临的委托任务数量激增,超过查新站的工作承受力,如何在此高峰期,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成熟,不仅应用在制造业,也可以应用到服务业中。排队论作为运筹学的分支,已经运用在各种服务系统中,测量服务效率、找出系统瓶颈,作为设计和优化系统运营的方法;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热点,流程再造方法的应用是通过现有流程的分析和重构,大大缩短了整个流程时间。本文尝试以排队论、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定量化手段,将工业工程的方法运用到信息服务领域,对科技查新工作流程优化,进一步解决忙季的系统瓶颈,提高效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确定了主要的具体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科技查新工作管理的现状及排队论和流程再造应用在国内外服务业领域的方法和经验。其次,对我国典型重点大学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科技查新工作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从科技查新业务流程、查新站管理两个方面揭示了G大学图书馆咨询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以流程再造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同时引入排队论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和控制,综合利用流程优化的方法和工具,对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查新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出了优化的目标即提高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在忙季的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的等待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质量地完成项目,围绕优化目标设计具体的优化方案。最后,提出了科技查新业务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和面临的困难,并对其实践效果的优劣进行初步总结。综合运用排队论和流程再造,将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再造的理论应用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拓展意义;分析查新流程中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衡量涉及的经济效果性指标,综合一系列指标,对高校科技查新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许欢[8](2014)在《小径交叉的数字花园——网络阅读共享行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网络阅读共享是指读者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的以文本阅读为主体的阅读推介、分享、评价、传播的活动。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加剧,当前逐步形成了几种比较有特色的网络阅读共享模式,这些模式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满足了不同网络读者阅读、发表观点、分享阅读体会以及知识扩散传播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内容共享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新型的阅读关系和新的问题与挑战。
谢娟[9](2013)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文中认为“已经在此”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了“自我显现”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教与学的价值所在,必须通过被“应用”。在海德格尔那里,这正是技术的“去蔽”方式的体现。事实上,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本身”,而现代教育技术仅存在于某种应用的情境里,只有被“应用”,才能将其“此在”展现为“所是”。可见,应用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生命力之所在,离开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育而言,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虚构和摆设。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离不开对其应用的剖析,这正是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分析的原因所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建立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媒体等工具的使用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等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从而完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向其成果转化的过程,达成优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就是现代技术的教育应用,是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而这种应用作为一种行为状态,其本身无所谓善恶。当人们意识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而给教育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改造之后,才逐渐发现技术应用带来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道德失范等伦理问题,表现出对现代技术的“控制忧虑”。如今,技术应用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不再单纯是一个与理性和逻辑相关的范畴,同时也进入了伦理学的意识形态领域。易言之,一旦涉及技术应用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等所造成的影响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就被赋予了伦理价值。正因如此,本文才得以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思考。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思考,就是将伦理学的人文向度引入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运用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寻求应对现代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伦理问题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伦理的关系,论证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研究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伦理学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人文分析,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应然追求;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然现状,探寻伦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分析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应对建议。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分别对应的章节如下:第一章,厘清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探寻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的内在关联、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含义、论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内蕴等,解答“伦理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何以可能”这一基本问题;第二章,选择中国传统技术伦理、马克思技术伦理、当代责任伦理和教育伦理等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伦理理论,从中获得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哲学思考的伦理资源与启示,并为伦理应然和伦理实然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三章,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之目标的确定、过程的实施、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伦理应然的追寻,指出应用目标应体现教育性、规范性、责任性的伦理要求,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内容的呈现等应用过程应遵循伦理规范的约束,应用结果应进行伦理评价等;第四章,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思路,对伦理色彩笼罩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整体把握,总结合乎伦理和不合伦理的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具体对电子书包、网络教学、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技术依赖等现象进行伦理分析,并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过程、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伦理实然与伦理应然之间的差距;第五章,分析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伦理学对技术应用关照的不足、信息化时代道德教育的不力等。结合原因分析,从明确教育技术伦理研究范围、强化道德教育途径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对策。从研究内容可见,本文旨在对现代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影响进行伦理学层面的理论辨析,进而给出某种操作性的指南或策略构想,所以理论思辨是核心工程,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辅以访谈、调查等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载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等量的研究方法。无论如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在技术问题上,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技术哲学的思想渊源,而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又将其指向技术伦理学的研究方向上。作为教育问题,它又必须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因而必然受到教育哲学的滋养。而教育伦理学对教育的伦理精神、伦理关系等哲学探讨,为技术的教育应用提供了伦理研究的思路。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对“教育技术伦理”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网络伦理”、“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的关注,部分研究将“技术伦理教育”错误地等同于“教育技术伦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应用带给教育伦理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而教育必然要正视这一现实。所以,不论是技术学的视角,还是教育学的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研究,都是当今时代的前沿课题。不仅如此,国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多散见于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且大部分是从技术操作的层面关注其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理论分析并不多见。这些研究表现出重工具使用而轻人文关怀的价值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大有加剧之势。而本文主要以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等)、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为基本思想来源,立足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责任伦理思想和教育伦理思想,较早地尝试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伦理思考,不仅分析了其伦理应然追求,而且考察了它的伦理实然状态,并对伦理应然与伦理实然之间的差距给予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构想。同时,本研究将理论思辨贯穿文章始终,立足教育现实,对几种情境下的教育技术应用(如电子书包、网络教学、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等),采用访谈、案例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伦理分析,使得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不同于前人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总之,以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而进行的人文关怀并不多见,系统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应然追求、考察其实然现状并给出应对建议的文字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体现。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伦理考究对于应对教育技术伦理问题、彰显教育技术的人文特性、弥补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理论研究的缺空、丰富伦理学的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从技术批判的视角,有助于警示人们关注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伦理问题。教育研究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负荷的伦理价值,在承认其动力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技术在教育应用中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危机,尤其是伦理问题。其次,从伦理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规范应用。通过以人为本、以道驭技、负责任使用等伦理思想的规约与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应用教育技术的责任意识与操作规范,这是对教育技术之伦理基础与价值意义的领域化追问,也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最后,从教育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内在的伦理价值及其体现,寻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所需的伦理秩序和规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增强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道德认同感。这属于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元研究,有利于充实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叶静[10](2013)在《现代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异化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图书馆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以及图书馆系统各要素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图书馆与读者在信息面前丧失了主体性,而信息反过来成为支配图书馆与读者的异己力量,出现了信息鸿沟、信息超载、信息不公、信息焦虑和信息安全威胁等日益严重的信息异化问题。这些信息异化问题不仅破坏图书馆信息环境、降低图书馆服务效率,还会引起很多“信息疾病”,导致用户无法获取所需信息。本文首先简单地阐述了异化理论的发展,在明确信息异化概念的基础上,把信息异化理论与图书馆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对现代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异化作了定义,并总结出信息异化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借鉴生态学的均衡与失衡现象,从图书馆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信息异化的产生原因,阐述了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异化控制的意义,并从制度、服务、技术、馆员素质等这四个方面提出控制信息异化的策略,以期对现代图书馆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二、新世纪的信息焦虑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的信息焦虑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2)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焦虑 |
1.2.2 信息焦虑 |
1.3 相关研究 |
1.3.1 信息焦虑质性研究 |
1.3.2 信息焦虑量化研究 |
1.3.3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1.6 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方法介绍 |
2.1.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2.2 编码分析 |
2.2.1 开放式编码 |
2.2.2 主轴编码 |
2.2.3 选择性编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质性结果分析 |
3.1 理论模型构建 |
3.2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信息因素 |
3.2.2 系统平台因素 |
3.2.3 自身因素 |
3.2.4 社会支持因素 |
3.3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路径关系阐释 |
3.3.1 信息因素对孕妇信息焦虑路径关系阐释 |
3.3.2 个人客观因素对孕妇信息焦虑路径关系阐释 |
3.3.3 个人主观评价对孕妇信息焦虑路径关系阐释 |
3.3.4 系统平台因素对孕妇信息焦虑路径关系阐释 |
3.3.5 社会支持因素对孕妇信息焦虑路径关系阐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孕妇信息焦虑缓解对策 |
4.1 信息层面 |
4.1.1 提高信息发布“门槛” |
4.1.2 降低信息描述的复杂性 |
4.2 系统平台层面 |
4.2.1 提供特色化服务 |
4.2.2 坚持共享原则 |
4.3 社会环境层面 |
4.3.1 提升“服务”满意度 |
4.3.2 提升心理疏导教育质量 |
4.3.3 完善基础设施以及系统流程建设 |
4.4 孕妇自身因素层面 |
4.4.1 提升孕妇信息素养 |
4.4.2 提升孕妇健康素养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2 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访谈内容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国产电影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及价值建构(2012-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家庭空间 |
二、情感焦虑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产电影家庭空间的研究 |
二、关于情感焦虑的研究 |
三、关于国产电影价值建构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时代语境:情感焦虑的缘由 |
第一节 经济的市场化与全球化 |
一、经济体制变革 |
二、消费主义兴起 |
第二节 新型传播媒介渗透 |
一、信息多元左右判断 |
二、网络环境构筑虚假 |
三、媒体流动模糊认同 |
第三节 传统家庭观念转变 |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
二、传统儒家思想旁落 |
三、个体解放与个性张扬 |
第三章 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呈现 |
第一节 卧室:情感的危机之域 |
一、隔阂:纽带断裂的失落 |
二、冲突:真情消散的痛苦 |
第二节 餐厅:权力的争夺之域 |
一、夫妻:独立和依附的失衡 |
二、代际:权威的质疑与挑战 |
第三节 客厅:生活的负重之域 |
一、经济负荷酝酿生存压力 |
二、教育难题书写成长烦恼 |
三、养老困境蕴含人性挑战 |
第四章 国产电影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叙事 |
第一节 角色塑造凸显弱者生态 |
一、差异群像满足观影期待 |
二、视角转换挖掘深层心理 |
第二节 场景描绘架构“幽闭之域” |
一、逼仄空间外化焦灼氛围 |
二、道具符号刻画混沌状态 |
第三节 视觉语言还原阴郁“梦境” |
一、长镜头形成感情张力 |
二、近景放大精神忧思 |
三、光色交织营造压抑体验 |
第四节 听觉修辞强化创伤书写 |
一、激烈的呐喊:日常对话彰显悲剧意味 |
二、纷扰的世界:现实音效凝聚沉重质感 |
三、动荡的言说:背景音乐渲染迷失不安 |
第五章 情感焦虑缓释导向的新时代国产电影价值建构 |
第一节 以和为贵 |
一、回归家庭实现情感缝合 |
二、沟通包容演绎和而不同 |
第二节 相互尊重 |
一、追求平等讲述理想亲情 |
二、个体自由平衡家庭关系 |
第三节 自我实现 |
一、重视自我塑造个体认同 |
二、奋斗拼搏讲述时代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维媒介情境下焦虑问题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源起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焦虑 |
2.2 信息焦虑 |
3 研究背景与问题 |
4 研究方法、对象与过程 |
4.1 研究方法 |
4.1.1 个案研究(case study): |
4.1.2 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4.1.3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
4.2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
5 媒介情境引起信息焦虑 |
5.1 电视媒体:信息呈现形象直观、“无孔不入” |
5.2 移动媒体:信息超载、本地化、强关联、疲于求证 |
5.3 人际传播:浸入现实、感觉“无路可逃” |
5.4 声音媒介传播:耳听不一定为“虚” |
6 焦虑干预 |
6.1 自我干预 |
6.2 家庭支持 |
6.3 社会支持 |
7 研究展望 |
(5)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数字化生存的理性之思 |
2.1 技术进步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
2.2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
2.3 教育实践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
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方法发展 |
3.1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3.2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
3.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 |
4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根本要求 |
4.1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基本样态 |
4.2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主要挑战 |
4.3 数字化生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根本要求 |
5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构 |
5.1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法 |
5.2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 |
5.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时空压缩情境下的“内省空间”—四座现代建筑的深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扁平的时空 |
第一章 理论的建构:时空压缩与内省空间 |
1.1 时代背景——时空的压缩 |
1.1.1 时空压缩理论 |
1.1.2 时空压缩现象的社会文化影响 |
1.1.3 时空压缩现象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创造性破坏”与美学转化 |
1.2 内省空间——时空的拉伸 |
1.2.1 另一种回应:内省空间 |
1.2.2 内省空间的时空拉伸特征及其定义 |
1.2.3 内省空间与“禅” |
1.2.4 “前卫(avant-garde)”与“后卫(rear-grade)” |
1.3 时空拉伸的内涵:非日常性 |
1.4 研究方法与对象 |
1.4.1 研究方法:现象学的态度——案例作为研究的基础 |
1.4.2 研究对象:四座现代建筑 |
第二章 时空压缩下的高密度美学——库哈斯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方案(Tres Grande Bibliotheque) |
2.1 拥塞文化与形式的焦虑 |
2.2 基地与建筑概况 |
2.3 形象化 |
2.4 回溯曼哈顿 |
2.5 消融楼板 |
2.6 扁平的大厅 |
2.7 反几何秩序与空间体验的失落 |
2.8 本章小结:希望与绝望 |
第三章 时空拉伸:几何形态的自然叙事路径——安藤忠雄地中美术馆 |
3.1 “蜿蜒的法则”:抽象化的具象 |
3.2 基地与建筑概况 |
3.3 几何秩序 |
3.4 路径 |
3.5 叙事 |
3.5.1 事件:抽象的自然与当代艺术 |
3.5.2 室内外的间隔 |
3.5.3 空间高程与宽度的变化 |
3.5.4 光作为路径的导引 |
3.5.5 回旋与暗示 |
第四章 时空拉伸:“双面脸”与复合秩序——阿尔瓦罗·西扎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
4.1 从“Raumplan”到西扎立体主义 |
4.2 基地与建筑概况 |
4.3 空间秩序的复合:接待中厅的下悬体量 |
4.4 构件的“双面脸”:图书馆前厅 |
4.5 梯段的分裂及细部的建构 |
第五章 时空拉伸:量化的光线——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 |
5.1 物化的理念:玻璃之家(Masion de Verre)的遗产——半透明光 |
5.2 基地与建筑概况 |
5.3 模数化的滤光器与竖向流动空间 |
5.4 实体光(Solid light)穿越半透明光(translucent light) |
5.5 “缝”与“格” |
第六章 总结 |
6.1 四种态度:逐相而转、抵抗、转化、和光同尘 |
6.2 内省空间的传承与传布 |
6.2.1 内省精神的传承 |
6.2.2 内省精神的危机与希望:“参数化”与机器人建造 |
6.3 时空拉伸的进一步阐释 |
6.3.1 时间、空间对于社会人的限制 |
6.3.2 21世纪的时空压缩:无眠 |
6.3.3 时空拉伸的三种时态 |
6.4 结论:“时空拉伸”作为时空压缩情境下“内省空间”的本质属性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作者简历 |
(7)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来源与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评述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现状 |
2.1.1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组织结构及缺点 |
2.1.2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运行基本情况 |
2.1.3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运行问题 |
2.1.4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核心流程 |
2.2 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业务流程现状 |
2.3 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业务流程问题诊断 |
2.3.1 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业务流程问题 |
2.3.2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管理问题 |
2.4 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优化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排队模型在G大学科技查新系统中的应用 |
3.1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科技查新服务率优化 |
3.2 G大学图书馆查新系统排队系统及参数 |
3.2.1 构建G大学图书馆查新系统排队模型 |
3.2.2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排队模型检验 |
3.2.3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排队系统指标计算 |
3.3 G大学查新站排队系统优化目标 |
3.3.1 排队系统优化的两个原则——系统性能和系统运行成本的协同 |
3.3.2 查新站排队系统的优化目标 |
3.4 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排队系统优化分析 |
3.4.1 改变查新服务台数量C |
3.4.2 改变查新服务率m |
3.4.3 改变查新站客户到达 l |
3.4.4 改善查新站人员工作时间 |
3.4.5 改善查新站的任务分配效率 |
3.5 查新系统的优化方案 |
3.5.1 查新系统指标优化的期望数值 |
3.5.2 优化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G大学科技查新流程优化及保障 |
4.1 方案优化设计 |
4.1.1 流程优化原则 |
4.1.2 缴费流程优化 |
4.1.3 检索流程优化 |
4.1.4 查新站布局规划 |
4.2 实施预期分析 |
4.3 实施保障 |
4.3.1 决策层的重视和调整 |
4.3.2 基层配合与执行 |
4.4 对策与建议 |
4.4.1 借助信息手段提高G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
4.4.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组织文化 |
4.4.3 逐步构建G大学图书馆查新站流程型组织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小径交叉的数字花园——网络阅读共享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阅读共享模式的类型 |
1.1 阅读门户模式 |
1.2 阅读社区模式 |
1.3 文档共享模式 |
1.4 在线书店模式 |
1.5 网络图书馆 |
1.6 人际推送模式 |
2 不同类型共享模式的比较 |
2.1 不同模式的共享类型的差异 |
2.2 网络阅读共享模式的特点 |
3 启示与展望 |
3.1 新型阅读关系的建立 |
3.2 网络阅读共享行为面临的挑战 |
(9)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原由 |
(一) 技术应用引发教育伦理问题 |
(二)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
(三) 教育技术应用伦理成为研究热点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总结与分析 |
三、 研究任务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任务 |
(二)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伦理内涵 |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的天然联结 |
(一)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界定 |
(二) 应用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关键 |
二、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涵义 |
(一)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定义 |
(二)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特点 |
(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结构要素 |
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内蕴 |
(一) 教育技术负荷伦理价值 |
(二) “伦理审视”的基本涵义 |
(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何以成为伦理审视的对象 |
第二章 伦理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依据 |
一、 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
(一) 以道驭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 |
(二) 以人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旨归 |
(三) 经世致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样态 |
二、 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
(一) 技术中介论:解答技术的休谟难题 |
(二) 技术异化论:批判现代技术对教育的异化 |
(三) 技术伦理观:重视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价值 |
三、 责任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
(一) 技术责任主体 |
(二) 技术责任客体及内容 |
(三) 技术责任实现 |
四、 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
(一) 教育的伦理内涵 |
(二) 教育中的人伦关系 |
(三) 教学的伦理特性 |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应然 |
一、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目标的伦理要求 |
(一) 教育性要求 |
(二) 规范性要求 |
(三) 责任性要求 |
二、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的伦理规约 |
(一) 教学媒体的选择 |
(二) 师生关系的协调 |
(三) 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结果的伦理评价 |
(一) 主客体及评价依据 |
(二) 规范伦理学的方法指导 |
(三) 实施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现实 |
一、 应用现状管窥 |
(一) 合伦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二) 不合伦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二、 具体问题举例 |
(一) 从“电子书包是否该进课堂”的争论谈起 |
(二) 网络学习社区中人际交往的伦理缺陷问题 |
(三) 高校教师对教学媒体的过分依赖现象 |
三、 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
(一) 目标:违背教育性要求 |
(二) 过程: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
(三) 评价:缺失伦理规范与责任体系 |
第五章 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一、 原因分析 |
(一)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
(二) 伦理学对现代技术应用关照的不足 |
(三) 信息化时代道德教育的不力 |
二、 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内容 |
(一) 应用人员的职业道德 |
(二) 应用过程的伦理问题 |
(三) 教育技术伦理基本学理 |
三、 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 |
(一)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
(二) 加强教师的技术伦理教育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现代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异化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异化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
1.2.2 信息异化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
1.2.3 信息异化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 |
1.2.4 信息异化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
1.2.5 当前信息异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现代图书馆服务信息异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
2.1 异化理论的发展 |
2.2 现代图书馆服务信息异化的内涵 |
2.3 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异化的表现 |
2.3.1 信息鸿沟 |
2.3.2 信息超载 |
2.3.3 信息不公 |
2.3.4 信息焦虑 |
2.3.5 信息安全威胁 |
第3章 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异化的成因分析 |
3.1 外部环境因素 |
3.1.1 信息环境的变化 |
3.1.2 文化法律环境的失衡 |
3.1.3 数字网络技术的挑战 |
3.1.4 建设经费不足 |
3.2 内部管理因素 |
3.2.1 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对象的变化 |
3.2.2 图书馆服务中藏与用的失衡 |
3.2.3 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利用失调问题 |
3.2.4 图书馆馆员素质危机 |
第4章 现代图书馆服务信息异化的控制 |
4.1 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异化控制的意义 |
4.1.1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
4.1.2 强化读者的信息选择能力 |
4.1.3 保障图书馆信息质量 |
4.2 通过制度建设控制信息异化 |
4.2.1 完善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 |
4.2.2 合理建立图书馆管理制度 |
4.2.3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制度保障 |
4.3 通过完善服务控制信息异化 |
4.3.1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
4.3.2 拓展公益性服务空间 |
4.3.3 建立科学的信息更新机制 |
4.3.4 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
4.3.5 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
4.4 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信息异化 |
4.4.1 建立健全图书馆服务网络 |
4.4.2 构建图书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4.5 通过提高馆员素质控制信息异化 |
4.5.1 增强馆员的服务意识 |
4.5.2 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4.5.3 培养馆员专业技术能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新世纪的信息焦虑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数据新闻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比较研究 ——以财新和纽约时报为例[D]. 陈咪.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孕妇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研究[D]. 云慧. 河北大学, 2021(02)
- [3]国产电影家庭空间的情感焦虑及价值建构(2012-2021)[D]. 刘颖杰. 山东大学, 2021
-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维媒介情境下焦虑问题个案研究[J]. 高红阳,闫心池,王敬飞,刘长伟. 心理月刊, 2021(09)
- [5]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龚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时空压缩情境下的“内省空间”—四座现代建筑的深度案例研究[D]. 卢文华. 浙江大学, 2016(02)
- [7]G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流程优化研究[D]. 赵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8]小径交叉的数字花园——网络阅读共享行为模式研究[J]. 许欢.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4(06)
- [9]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 谢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10]现代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异化及其控制研究[D]. 叶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