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越冬地点及成虫挖掘观察

甲虫越冬地点及成虫挖掘观察

一、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敬贤,王建军[1](2021)在《油松病虫害发生特征及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油松是我国特有树种,近年来常遭受多种病虫害侵袭,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文章综述了油松的4种病害油松落针病、油松赤枯病、松针锈病、松材线虫病的病原菌种类、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4种害虫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和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的分布与寄主、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为识别和控制油松的病虫害提供参考。

覃责实[2](2020)在《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跨地域的人员交流以及货物运输也使得有害生物的传播更为迅速。明确入侵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入侵种的传播。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地区的舞毒蛾(国际检疫性害虫)和红脂大小蠹(外来入侵害虫)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测试供试标本的同位素值,结合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OIPC),探索利用氢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进行溯源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OIPC数据库中下载了全球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Arc GIS 10.4.1构建了我国大陆地区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坐标系统为Beijing1954)。基于此图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该区划图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虫源地指示作用。2)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284头舞毒蛾成虫的鳞翅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186x–13.247(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舞毒蛾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913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153头红脂大小蠹成虫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红脂大小蠹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3.166x+86.050(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红脂大小蠹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808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以上研究一方面表明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都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由于红脂大小蠹与舞毒蛾取食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红脂大小蠹对于降雨中氢同位素的变化更为敏感。3)为了验证模型精度,选取四川成都地区的舞毒蛾样品进行模型回验。首先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之间的回归模型y=1.186x–13.247,利用成都地区舞毒蛾的δ2H测量值(-64.3~-65.2)推算出其理论来源地点的降雨δ2 H值在-43.04~-43.80之间,然后查询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中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找出该数值所对应的色块,指向以下两个区域——四川盆地和呈环状分布的华中地区。因该样品的实际采样地成都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这也证明了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推算可以得到舞毒蛾样品实际来源地的信息。今后若有未知来源地的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待测标本),可利用本文所建立的两种昆虫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测量昆虫标本的氢同位素值,推算出待测标本来源地的降雨氢同位素值。通过查询本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同位素的区划图,得到待测标本所属地区的范围,从而实现对待测标本的来源地追踪的目的。

董亚新[3](2020)在《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文中认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油松、华山松和樟子松的根干部,对我国的松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其发生区逐渐向北方扩散,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增强。低温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及种群扩散有着直接影响,耐寒能力对其种群繁衍尤为重要,其适应北方的低温环境是顺利越冬的关键。目前,关于红脂大小蠹耐寒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幼虫及成虫为研究对象,从耐寒能力、体内生化物质、保护酶以及幼虫肠道真菌和细菌的群落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越冬期幼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的差异性。越冬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8.34±0.26℃,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8.59±0.63℃,两者并无显着差异,且极差值较小;越冬期幼虫的冰点为-10.17±0.36℃,成虫的冰点为-15.90±0.70℃,两者存在显着差异,且极差值较大。(2)明确了越冬期及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主要耐寒物质的种类以及含量变化。越冬期幼虫体内脂肪、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非越冬期幼虫,水分、糖原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越冬期成虫体内糖原、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非越冬期成虫,水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脂肪、糖原、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水分、糖原和海藻糖含量有显着差异,脂肪、蛋白质、甘油和山梨醇含量无显着差异。(3)阐明了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种保护酶在其越冬中的作用。越冬期幼虫体内三种酶的活力均低于非越冬期幼虫;越冬期成虫体内三种酶的活力均高于非越冬期成虫;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三种酶均存在显着差异,成虫体内酶活显着高于幼虫;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仅POD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幼虫体内酶活显着高于成虫,而CAT和SOD无显着差异。(4)明确了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变化规律。在门水平上,幼虫肠道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组成,子囊菌门为三个时期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Cyberlindnera为肠道真菌的优势菌属。幼虫肠道细菌群落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变形菌门为三个时期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肠道细菌的优势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三个时期肠道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尽相同,5月份幼虫肠道真菌群落丰富度较高,而细菌则表现为1月份幼虫肠道群落丰富度较高。研究结果为明确红脂大小蠹种群扩散原因、体内调节机制以及种群控制措施等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进一步阐释其适应性,对其科学防控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邓竣丹[4](2020)在《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Red Turpentine Beetle,RTB)是中国林业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原产于北美地区。在我国主要危害松属植物,自传入以来已致死上万公顷的松林。生物防治措施是目前解决红脂大小蠹防治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自然界中分布广,寄主多,对多种昆虫有持续感染力,是目前生物防治体系中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除此之外,肠道作为昆虫的重要组织,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昆虫肠道细菌对宿主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红脂大小蠹的肠道细菌是否参与病原真菌对昆虫的侵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通过获取无菌红脂大小蠹幼虫、Miseq宏测序、真菌侵染等技术方法评估RTB肠道细菌是否参与宿主抵抗外来病原真菌,分析球孢白僵菌对RTB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球孢白僵菌侵染及致病过程中昆虫肠道菌群变化显着的关键细菌,探讨关键细菌与病原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证实肠道细菌存在可以促进球孢白僵菌致死红脂大小蠹试验选择分离自红脂大小蠹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093,对有肠道菌和无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3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试验选择了浓度为1×103孢子/m L、1×104孢子/m L、1×105孢子/m L和1×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进行侵染,有菌和无菌的红脂大小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5.90±0.34d/8.73±0.09d、5.86±0.33d/7.61±0.37d、4.67±0.26d/6.25±0.66d、3.64±0.88d/5.45±0.16d。不同浓度侵染的生物测定均表明:有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死亡速率显着快于无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2)球孢白僵菌显着影响RTB肠道细菌群,导致欧文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高选择浓度为1×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以及吐温感染的红脂大小蠹,对其肠道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在16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脂大小蠹肠道样本中,我们基于OTU分类地位鉴定,共鉴定了15个门、26个纲、60个目、99个科、160个属和192个种。除此之外,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扰乱了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群。病原真菌的入侵导致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物种多样性降低,并且物种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原本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降低,但是,红脂大小蠹肠道内的欧文氏菌(Erwinia sp.)丰度占比达到94.06±3.78%,显着增多。(3)明确欧文氏菌可加速球孢白僵菌对RTB的致死为了验证差异细菌——欧文氏菌(Erwinia sp.)在病原真菌侵染RTB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饲喂方式将欧文氏菌B306回接到无菌的RTB肠道中,再利用浓度1×107孢子/m L球孢白僵菌侵染。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分别侵染无菌RTB和回接欧文氏菌B306的RTB,两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8.35±0.12d和6.17±0.73d;并且后者血淋巴中的细菌含量显着增多。因此,肠道细菌——欧文氏菌可以加速病原真菌侵染RTB的速度,从而协同球孢白僵菌致死RTB

姜兆勇[5](2020)在《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结合近两年朝阳地区红脂大小蠹防控实际,在辽宁省朝阳县联合林场石片子村的油松人工林中,采用24目纱网对受害木包网进行成虫采集,对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其成虫出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以幼虫、蛹和成虫三种虫态越冬,越冬场所主要为受害松树的干基部和根部,但在干基部越冬死亡率极高,在根部可正常越冬,是为害油松的主要虫源。越冬成虫可以由根部附近直接钻出土表转移扩散为害。

陈鲁,金彪,谷志容[6](2018)在《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红脂大小蠹作为我国近年来为害较为严重的入侵型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油松、樟子松、白皮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和白杄等松科植物,自山西省发现首批红脂大小蠹以来,目前已扩散至周围省份,更有向全国扩散的趋势,这已经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红脂大小蠹的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与扩散规律和防治策略这4个方面来综合评估红脂大小蠹的为害以及讨论有效的防治策略,从而对红脂大小蠹进行针对性的防控。

樊婷婷[7](2018)在《7种中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适生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都是我国重要林业检疫性害虫,通过预测其适生区,为高效率地做好检疫、监管和及时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收集整理7种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生物学和地理分布数据,结合环境变量,采用生态位最大熵MaxEnt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10.0软件预测了其当前在世界的适生区和适生程度,以及其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在我国的适生区和适生面积变化情况。美国白蛾在世界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地区,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对预测美国白蛾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最湿月份的降水量(bio13),最湿季度的平均温度(bio8)和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美国白蛾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南部蔓延。美国白蛾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662.93×104km2,其未来适生区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减少。苹果蠹蛾在世界的适生区范围非常广泛以及适生度高,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对预测苹果蠹蛾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bio4)、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bio5)、年均温度变化范围(bio7)。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苹果蠹蛾的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南部蔓延。苹果蠹蛾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759.47×104km2,其未来适生区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减少。红脂大小蠹在世界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温带地区,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及西南地区。对预测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最湿季度的降水量(bio16)、年均温度的变化范围(bio7)。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红脂大小蠹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北部蔓延。红脂大小蠹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682.75×104km2,红脂大小蠹未来适生区面积变化的趋势在2050及2070年RCP4.5气候条件下均表现为减少,而其在2050及2070年RCP8.5气候条件下表现为扩大。双钩异翅长蠹在世界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对预测双钩异翅长蠹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年平均温度(bio1)、年均温度变化范围(bio7)、最干月降水量(bio14)。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双钩异翅长蠹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北部扩散。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208.33×104km2,未来适生区面积趋势为扩大。青杨脊虎天牛在世界及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均非常广泛且适生性较高。对预测青杨脊虎天牛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bio4)、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冷月最低温(bio6)。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青杨脊虎天牛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南部和西南部扩散。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869.83×104km2,未来适生区面积总体趋势为扩大。扶桑绵粉蚧在世界及我国的适生区分布范围均十分广泛并适生性高。对预测扶桑绵粉蚧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年平均温度(bio1)、最冷月最低温(bio6)、最干月降水量(bio14)。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扶桑绵粉蚧未来适生区将会向北部蔓延。扶桑绵粉蚧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877.22×104km2,其未来适生区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减少。枣实蝇在世界的适生区分布十分广泛及适生性较高,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北部和西南东部地区。对预测枣实蝇适生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量有最暖月最高温(bio5)、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枣实蝇未来适生区将会向东南部蔓延。枣实蝇在我国当前适生区面积为685.76×104km2,其未来适生区面积变化的趋势在2050年RCP4.5及RCP8.5气候条件下均表现为减少,而其在2070年RCP4.5及RCP8.5气候条件下表现为扩大。除扶桑绵粉蚧之外,其余6种害虫的AUC值均在0.9左右;同时7种害虫的TSS值均大于随机概率0,表明模型预测效果极好。本研究结果表明这7种害虫在我国的适生性强且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其对于科学预警我国森林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为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崔骁芃[8](2018)在《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原产于北美,是我国重要的外来林业入侵昆虫。1998年传入我国山西省,之后迅速扩散至周边省份。在我国寄主主要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从入侵至今造成大量的油松死亡,给我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理清我国红脂大小蠢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一步找到其扩散机制,为下一步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使用红脂大小蠹最新分布数据,基于Maxnet最大熵理论进行了适生区预测,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微卫星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更新了我国红脂大小蠹的最新分布范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北京。地理坐标范围为 N35.31°-41.42°、E108.84°-118.94°,海拔 388m-1824m。(2)利用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追溯获得的最新全国分布数据与文献中分布数据,基于当前气候条件与未来气候条件进行了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预测。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均为0.997。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范围主要为N30°-45°、E100°-125°,大部分都落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高适生区主要为山西、陕西、北京、辽宁、河北几个省份。预测得知红脂大小蠹下一步的扩散趋势为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包括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份。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有所缩小但东北部范围增大。两个结果都与实地调查情况相吻合,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检疫措施阻止红脂大小蠹进一步向东北扩散,降低其扩散定殖的风险。(3)对采自内蒙赤峰、辽宁凌源(红脂大小蠹新分布点)、北京等8个地理种群82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红脂大小蠹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多,共出现23个,其中北方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存在一个共享单倍型H4,推断其可能为原始单倍型。北部种群以及山西沁水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单倍型数等遗传多样性指标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0.82、0.01014,这说明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可能是因为入侵时虫口数量较大,或者存在多次入侵的现象。此外,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在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三枝。陕西延安、北京及内蒙赤峰种群聚在一枝,河北保定种群为一枝,山西沁水、辽宁凌源种群聚在一枝,所有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和美国西部地区红脂大小蠹聚在一起,说明近年未有除美国西部外其它地理种群的红脂大小蠹入侵过中国。(4)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的位点除A2外,全部为多态性位点,除位点A6外,多态信息含量值均大于0.25。不同种群中,山西吉县种群的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都较高。本研究的所有种群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但部分位点存在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现象。山西沁水种群和辽宁凌源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低,河北保定和内蒙赤峰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高。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地理种群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说明:北部的红脂大小蠢种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全国范围看,未发现明显的聚类规律。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种群与北美种群系统发育树,所有中国种群与美国西海岸种群聚在一起,这与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

张紫晋[9](2010)在《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成虫聚集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山松大小蠹是我国华山松的重要蛀干害虫,近年来发生为害严重,造成大面积的华山松天然林枯死,严重影响到林区的生态环境。由于华山松大小蠹的生活隐蔽,世代重叠,防治十分困难。本文通过在四川南江县大坝林场对华山松大小蠹生活史与生活习性进行观察,采用“Y”形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测定了成熟未交配成虫对健康、轻度危害、中度危害与重度危害寄主韧皮部挥发物及成虫后肠分泌物的行为和EAG反应,为华山松大小蠹的预测预报和利用信息素诱捕治虫提供科学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华山松大小蠹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坝林场1a发生1代或2a发生3代,主要以幼虫在树干韧皮部越冬,极少数以成虫和卵越冬。越冬幼虫化蛹始见于3月下旬,4-5月为化蛹盛期,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扬飞,5-6月为盛期。成虫产卵期始于4月下旬,7月新一代成虫开始出孔扬飞,部分幼虫直接进入越冬阶段。华山松大小蠹一般雌虫先侵入,雄虫随后协同蛀孔,成虫多从树干的中上部向下逐渐危害。卵椭圆形,混合湿润的虫粪与木屑产在蛀道两侧锯齿状的刻槽中;幼虫独立蛀食横向的子坑道,蛀道内由上直下呈现低龄到高龄的阶梯性分布;老熟幼虫在子坑道末端形成近椭圆形的蛹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10d左右,完全成熟后出孔扬飞。2)华山松大小蠹是一种典型的先锋虫种,对健康华山松具有强烈的选择趋向,正趋向率随寄主受害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在4种危害程度寄主韧皮部两两对照试验中,重度危害寄主无引诱作用。雌虫对华山松健康状况的敏感程度大于雄虫,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大,其选择率显着下降;雄虫较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健康和轻度受害的华山松,正趋向率非常接近,对轻度受害的正趋向率高于雌虫。健康和轻度受害寄主与雌成虫后肠粗提物对成虫的引诱效果略低,雄虫后肠粗提物基本无引诱效果。3)华山松大小蠹对4种受害程度寄主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变化与用“Y”形嗅觉仪测定的对寄主韧皮部的行为反应结果一致。对4种寄主样品的剂量反应均随着粗提物浓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剂量反应曲线的下降趋势越明显。成虫对雌虫后肠粗提物100倍液的EAG反应最强烈,对雄虫后肠粗提物的EAG反应在不同的稀释倍数下结果相近。4)本文比较了华山松大小蠹触角电位数据处理的多种方法,利用每次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校正其峰电位,再计算每个处理样品较萃取剂的校正相对电位,根据去极化斜率与复极化斜率对校正相对电位筛选,能够较好的减小触角活性对EAG试验结果的影响。

陈海波[10](2010)在《红脂大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红脂大小蠹(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大小蠹属(Dendroctonus),是一种蛀干、蛀根的毁灭性林业害虫。该虫是北美地区的次期害虫,1998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现后,现已经在我国四‘省(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均有分布。其主要寄主油松广泛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因此该外来入侵小蠹虫将会给我国林业造成具大的损失。本研究重心在于探索红脂大小蠹触角是否具有感受信息素的感受器;新羽化的雌虫注射保幼激素Ⅲ后,能否释放信息素引诱其它成虫;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红脂大小蠹对寄主韧皮与交配前后成虫的趋向行为;红脂大小蠹危害油松后,诱导油松树干挥发性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接虫处理的伐桩挥发性成分,并进行野外引诱试验;定量分析不同阶段危害不同寄主的红脂大小蠹成虫后肠信息素物质。利用扫描电子显镜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发现红脂大小蠹触角感受器共4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受器具有3种亚型,锥形感受器具有2种亚型,还有刺形感受器与栓锥形感受器。通过TEM切片分析发现,毛形感受器Ⅰ与Ⅲ具有微孔,感器腔内含有大量神经树突,是一类感受信息素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Ⅱ腔内无神经树突;两种锥形感受器与一种栓锥形感受器表皮具有密集微孔,该类感器结构与红脂大小蠹感受寄主气味有关。另外,观察红脂大小蠹腹部发现,雌虫末节背板与雄虫相比短小,且被盖于次节背板下。雄虫6节膜质背板层次明显,末节背板从次节中嵌出。此法区分红脂大小蠹成虫对于野外信息素引诱试验,统计雌雄数量等科研工作提供很大帮助。对新羽化的红脂大小蠹雌虫2-3腹板间注射保幼激素Ⅲ(Juvenile HormoneⅢ, JHⅢ) (2μL,10μg/μL)溶液,发现JHⅢ溶液能够促使红脂大小蠹成虫对处理后的雌虫产生聚集行为反应。并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可以判定红脂大小蠹雌虫释放信息素。Y型嗅觉仪实验表明,红脂大小蠹通过油松韧皮部挥发性成分实现寄主选择行为;交配后的红脂大小蠹成虫引诱能力大大提升,且在喂食寄主韧皮后对其它成虫的引诱能力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采用动态顶空法收集Y管实验中各处理挥发性物质,再通过GC-FID分析发现,喂食韧皮后的雌虫释放单萜氧化类物质,如反式马鞭草烯醇。但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未发现明显引诱效果。喂食寄主韧皮,并且交配后的红脂大小蠹释放氧化类物质如L(-)-马鞭草烯酮和(-)-桃金娘烯醇等。这些物质与寄主韧皮挥发性气味结合,对红脂大小蠹成虫具有更强的引诱能力。采用动态顶空的吸附方法,抽取连续11个不同阶段的对照、损伤与虫害油松树干的挥发物成分。运用标准样品和GC-MS对挥发物成分定性后,对各单萜图谱峰面积利用百分比法进行定量分析。与对照和损伤油松相比,虫害油松含有高比率的(+)-α-蒎烯(超过90%)和月桂烯,但(+)-3-蒈烯,(-)-β-蒎烯,莰烯和柠檬烯含量较低。对照和损伤油松中(+)-3-蒈烯含量高于虫害油松中(+)-3-蒈烯含量(低于4%)。在损伤油松中,(+)-3-蒈烯含量从损伤4天后的最低水平逐渐恢复到对照油松中(+)-3-蒈烯含量水平。虫害处理诱导油松树释放的(+)-3-蒈烯明显降低。(-)-β-蒎烯和柠檬烯在不同处理的油松中含量相近,但在接入雌雄虫后3个处理间差异存在显着性。油松伐桩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其中接入雌雄成虫的能够增强这种效果。油松树干的引诱效果次于伐桩但优于油松木段。GC-MS分析表明,伐桩挥发性成分种类上多于树干与木段,且单萜氧化类物质与倍半萜含量较高。氧化类物质中,(-)-顺式马鞭草烯醇在伐桩中释放量最大,其中接入雌雄虫处理的伐桩释放量达0.278μg/cm2。伐桩释放的挥发物的种类远多于树干与木段;油松树干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以单萜为主;木段处理的挥发性物质,无论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少于其它两处理。适宜的寄主能够增强红脂大小蠹释放(-)-顺式马鞭草烯醇、反顺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醛,这一特点在伐桩处理中表现最为明显。野外生测试验表明,与对照比较马鞭草烯酮是一种明显驱避剂,其它成分均增加对照诱捕量。野外收集不同寄主不同危害阶段的红脂大小蠹成虫,放入液氮后带回实验室。提取成虫后肠后,利用GC-FID、GC-MS定性其中的信息素成分,根据各物质的GC图谱峰面积利用GC-FID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有5种信息素成分,分别是桃金娘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马鞭草烯酮、顺式马鞭草烯醇和桃金娘烯醛。各阶段中桃金娘烯醇的释放量最高,结合红脂大小蠹危害特点分析,该物质可能是红脂大小蠹一种聚集信息素成分。反式马鞭草烯醇的释放量仅次于桃金娘烯醇,该物质可能是红脂大小蠹调控种内聚集危害寄主的一种关键信息素成分。而雌虫释放的马鞭草烯酮与顺式马鞭草烯醇可能是调控种内竞争的多功能信息素物质。

二、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油松病虫害发生特征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松落针病
    1.1 病原菌
    1.2 危害症状
    1.3 发病规律
    1.4 防治方法
2 油松赤枯病
    2.1 病原菌
    2.2 危害症状
    2.3 发病规律
    2.4 防治方法
3 松针锈病
    3.1 病原菌
    3.2 危害症状
    3.3 发病规律
    3.4 防治方法
4 松材线虫病
    4.1 病原
    4.2 危害症状
    4.3 发病规律
    4.4 防治方法
5 红脂大小蠹
    5.1 分布与寄主
    5.2 危害特征
    5.3 防治方法
6 油松毛虫
    6.1 分布与寄主
    6.2 危害特征
    6.3 防治方法
7 微红梢斑螟
    7.1 分布与寄主
    7.2 危害特征
    7.3 防治方法
8 日本松干蚧
    8.1 分布与寄主
    8.2 危害特征
    8.3 防治方法

(2)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外来入侵物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
    1.2 研究对象
        1.2.1 红脂大小蠹
        1.2.2 舞毒蛾
    1.3 常用的昆虫溯源方法
        1.3.1 花粉标记溯源
        1.3.2 文献溯源
        1.3.3 分子标记溯源
        1.3.4 轨迹分析溯源
        1.3.5 同位素溯源
    1.4 常用于同位素溯源的元素
        1.4.1 氢同位素
        1.4.2 碳同位素
        1.4.3 氮同位素
        1.4.4 硫同位素
        1.4.5 锶同位素
    1.5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稳定氢同位素比率测定
    2.4 样地降雨氢同位素比值的获取
        2.4.1 OIPC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介绍
    2.5 一元回归模型拟合
        2.5.1 回归参数估计
        2.5.2 模型验证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中的稳定同位素氢在我国大陆区域的分布规律
    3.2 红脂大小蠹的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2.1 红脂大小蠹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2.2 在软件R中进行红脂大小蠹数据建模及检验
        3.2.3 在软件Origin中对红脂大小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3 舞毒蛾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3.1 舞毒蛾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3.2 在软件R中进行舞毒蛾数据建模及检验
        3.3.3 在软件Origin中对舞毒蛾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4 模型回验
    3.5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的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进行溯源
4 讨论与结论
    4.1 回归模型的选择
    4.2 舞毒蛾与红脂大小蠹模型斜率的差异分析
    4.3 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
    4.4 溯源精度提高
    4.5 溯源范围的扩展
    4.6 适用虫态的扩展
    4.7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脂大小蠹研究进展
        1.1.1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
        1.1.2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扩散
        1.1.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1.4 化学生态与抗性机理
        1.1.5 防治技术
    1.2 昆虫耐寒性研究
        1.2.1 昆虫耐寒性的定义及类型
        1.2.2 昆虫越冬策略
        1.2.3 昆虫耐寒性测定方法
        1.2.4 低温条件下昆虫体内的调节机制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
        1.3.1 肠道微生物在昆虫体内的作用
        1.3.2 肠道微生物鉴定方法
        1.3.3 肠道微生物与环境适应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红脂大小蠹过冷却点及低温暴露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与环境温度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环境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2.2.2 过冷却点及冰点
        2.2.3 低温存活率
    2.3 结论与讨论
        2.3.1 过冷却点与耐寒能力
        2.3.2 低温存活率与耐寒性
    2.4 本章小结
3 红脂大小蠹越冬期与非越冬期体内生化物质和酶系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及幼虫和成虫体内生化物质
        3.2.2 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及幼虫和成虫体内酶活性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生化物质与耐寒性的关系
        3.3.2 酶活与耐寒性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红脂大小蠹不同时期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幼虫肠道真菌群落多样性
        4.2.2 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
    4.3 结论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红脂大小蠹除菌效果验证
    3.2 球孢白僵菌对有菌和无菌RTB的致病力测定
    3.3 有肠道菌和无肠道菌RTB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症状
    3.4 接种球孢白僵菌后RTB的肠道菌群分析
    3.5 球孢白僵菌侵染回接肠道细菌后的RTB的生物测定
    3.6 感染球孢白僵菌后,无菌RTB血淋巴细菌增多
4.讨论
    4.1 红脂大小蠹肠道菌与病原真菌的协同作用
    4.2 感染病原真菌后对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群的影响
    4.3 欧文氏菌(Erwinia sp.)与病原真菌的协同作用
5.结论
    5.1 肠道菌可加速球孢白僵菌致死RTB
    5.2 球孢白僵菌的侵染显着影响RTB肠道细菌组成
    5.3 欧文氏菌B306是协同球孢白僵菌致死RTB的关键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调查方法
    2.1 试验树木标定
    2.2 越冬场所调查处理
    2.3 成虫出土情况试验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各虫态在越冬场所分布
    3.2 越冬后成虫出土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7)7种中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适生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现状概述
    1.2 7种林业检疫性害虫的研究现状
        1.2.1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
        1.2.2 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
        1.2.3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
        1.2.4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aequalis
        1.2.5 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rusticus
        1.2.6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
        1.2.7 枣实蝇Carpomyavesuviana
    1.3 有害生物适生性分析模型—最大熵模型MaxEnt
    1.4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概述
    1.5 7种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适生区预测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7种林业检疫性害虫地理分布数据来源
        2.1.2 地图数据
        2.1.3 气候环境数据
        2.1.4 MaxEnt模型及ArcGIS软件
    2.2 方法
        2.2.1 收集7种林业检疫性害虫分布数据
        2.2.2 环境数据格式转换
        2.2.3 适生区面积计算
        2.2.4 MaxEnt模型预测方法
        2.2.4.1 阈值选择
        2.2.4.2 预测结果输出
        2.2.4.3 影响害虫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
        2.2.4.4 模型预测准确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美国白蛾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1.1 美国白蛾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1.2 美国白蛾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1.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1.2.2 美国白蛾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1.2.3 美国白蛾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1.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1.3 美国白蛾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1.4 美国白蛾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2 苹果蠹蛾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2.1 苹果蠹蛾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2.2 苹果蠹蛾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2.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2.2.2 苹果蠹蛾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2.2.3 苹果蠹蛾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2.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2.3 苹果蠹蛾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2.4 苹果蠹蛾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3 红脂大小蠹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3.1 红脂大小蠹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3.2 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3.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3.2.2 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3.2.3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3.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3.3 红脂大小蠹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3.4 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4 双钩异翅长蠹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4.1 双钩异翅长蠹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4.2 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4.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4.2.2 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4.2.3 双钩异翅长蠹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4.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4.3 双钩异翅长蠹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4.4 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5 青杨脊虎天牛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5.1 青杨脊虎天牛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5.2 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5.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5.2.2 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5.2.3 青杨脊虎天牛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5.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5.3 青杨脊虎天牛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5.4 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6 扶桑绵粉蚧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6.1 扶桑绵粉蚧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6.2 扶桑绵粉蚧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6.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6.2.2 扶桑绵粉蚧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6.2.3 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6.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6.3 扶桑绵粉蚧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6.4 扶桑绵粉蚧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7 枣实蝇在世界适生区及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
        3.7.1 枣实蝇在世界适生区分布
        3.7.2 枣实蝇在我国适生区分布及重要环境变量
        3.7.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7.2.2 枣实蝇在我国适生区预测
        3.7.2.3 枣实蝇的分布与气候环境变量的关系
        3.7.2.4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7.3 枣实蝇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7.4 枣实蝇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4 讨论
    4.1 7种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适生性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适生区预测
    4.3 气候变化对7种林业检疫性害虫影响的预测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2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与危害
        1.2.1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扩散历史
        1.2.2 红脂大小蠹的适应性与危害
    1.3 入侵昆虫的适生区预测
    1.4 红脂大小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2 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因素
        1.4.3 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4.4 红脂大小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软件与数据资料
        2.1.2 环境因子
    2.2 试验方法
        2.2.1 获取最新分布数据
        2.2.2 使用Maxent进行分析
        2.2.3 使用ArcGIS进行结果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2.3.2 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2.3.3 适生区预测结果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采集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PCR扩增及测序
        3.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产物电泳检测
        3.3.2 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3.3.3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3.3.4 基因序列单倍型及变异位点
        3.3.5 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采集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PCR扩增及测序
        4.2.3 PCR扩增产物检测
        4.2.4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R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4.3.2 微卫星基因分型检测
        4.3.3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5 不同地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小结
5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成虫聚集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华山松大小蠹概述
        1.1.1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的特性
        1.1.2 华山松大小蠹危害特征
        1.1.3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进展
        1.1.4 华山松大小蠹防治措施
    1.2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选择植物寄主行为的影响
        1.2.2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求偶交配等性行为的影响
        1.2.3 信息化合物对天敌寻找寄主行为的影响
        1.2.4 昆虫对信息化合物的感受机理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3 红脂大小蠹等蠹虫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寄主利它素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作用研究
        1.3.2 其它蠹虫的外激素
        1.3.3 乙醇的引诱和增效作用
        1.3.4 马鞭草烯酮的引诱作用研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观察
        3.2.1 越冬虫态调查
        3.2.2 室内饲养观察
        3.2.3 林间系统观察
    3.3 供试昆虫的收集
        3.3.1 收集方法
        3.3.2 雌雄成虫的区分
    3.4 寄主与成虫后肠挥发物的收集
        3.4.1 寄主挥发性物质的收集
        3.4.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后肠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3.5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寄主韧皮部及成虫后肠粗提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测定
        3.5.1 "Y"形嗅觉仪测定方法
        3.5.2 触角电位(EAG)反应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3.5.3 EAG反应测定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华山松大小蠹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4.1.1 华山松大小蠹生活史
        4.1.2 华山松大小蠹生活习性
    4.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寄主韧皮部及成虫后肠粗提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
        4.2.1 "Y"形嗅觉仪的测定结果
        4.2.2 EAG反应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4.2.3 成虫对寄主韧皮部粗提物与后肠粗提物的EAG反应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华山松大小蠹的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5.2 EAG反应的数据处理方法
    5.3 寄主植物挥发物质与成虫后肠分泌物对华山松大小蠹的诱引作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红脂大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小蠹科昆虫的化学信息物质
        1.2.1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概念
        1.2.2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作用机理
        1.2.3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功能
        1.2.4 小蠹科昆虫源信息素
        1.2.5 寄主与非寄主挥发性物质对小蠹虫行为的影响
    1.3 红脂大小蠹的形态学特征
        1.3.1 成虫
        1.3.2 卵
        1.3.3 幼虫
        1.3.4 蛹
    1.4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5 红脂大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1.5.1 红脂大小蠹对寄主萜烯类挥发物的反应
        1.5.2 红脂大小蠹信息素的研究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红脂大小蠹成虫雌雄鉴别方法和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鉴别成虫雌雄的方法
        2.2.2 红脂大小蠹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2.3 小结
        2.3.1 鉴别成虫雌雄方法
        2.3.2 红脂大小蠹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第三章 不同条件测试红脂大小蠹的行为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昆虫
        3.1.2 保幼激素Ⅲ处理红脂大小蠹雌虫
        3.1.3 Y型嗅觉仪测定红脂大小蠹行为反应
        3.1.4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脂大小蠹对保幼激素Ⅲ处理的雌虫的反应
        3.2.2 Y型嗅觉仪测定红脂大小蠹行为反应结果
        3.2.3 气味源成分分析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红脂大小蠹诱导油松挥发性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树的选择与处理
        4.1.2 挥发性成分的收集与鉴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条件下油松主要挥发性单萜类组分
        4.2.2 不同处理油松主要挥发性单萜类组分的时间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油松伐桩、木段和树干活性成分鉴定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地点与虫源
        5.1.2 试验材料选择与处理
        5.1.3 不同处理挥发性成分的收集与鉴定
        5.1.4 野外生测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引诱红脂大小蠹成虫数量
        5.2.2 伐桩挥发物的GC-MS分析结果
        5.2.3 不同处理挥发性物质含量分析
        5.2.4 野外生测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定量分析红脂大小蠹后肠信息素成分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收集虫源与前处理
        6.1.2 分析条件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危害活立木的后肠信息素释放量变化
        6.2.2 危害伐桩的红脂大小蠹后肠信息素释放量变化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松病虫害发生特征及防治研究[J]. 王敬贤,王建军. 辽宁林业科技, 2021(01)
  • [2]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D]. 覃责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D]. 董亚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D]. 邓竣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红脂大小蠹越冬场所及成虫出土情况调查研究[J]. 姜兆勇. 江西农业, 2020(04)
  • [6]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陈鲁,金彪,谷志容. 华中昆虫研究, 2018(00)
  • [7]7种中国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适生区预测[D]. 樊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8]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崔骁芃.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成虫聚集行为的研究[D]. 张紫晋.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红脂大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D]. 陈海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6)

标签:;  ;  ;  

甲虫越冬地点及成虫挖掘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