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对冠心病患者氧自由基相关成分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1](2019)在《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强度激光局部血管照射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新西兰兔颈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模型,研究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强度激光局部血管照射对AVF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28只健康新西兰兔动静脉内瘘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1、对照组:内瘘手术后,无任何处理;2、吻合口照射组:内瘘手术后,于缝合皮肤前立即行局部吻合处血管照射15min,功率密度50mw/cm2,照射后逐层缝合皮肤切口,然后再进行切口处照射,照射功率和时间同上,一个疗程7次,连续2个疗程,即连续照射14天;3、血管外照射组:内瘘手术后,逐层缝合皮肤切口后,每天对切口处行血管外照射,功率密度为50mw/cm2,每天一次,每次照射时间15min,连续照射14天;4、中药+血管外照射组:于手术后给予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6ml/kg/d),加以血管外照射,照射方法和时间同上。术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瘘口静脉段血管,行HE、Masson、PAS等3种染色液染色测算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局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的阳性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吻合口照射组、血管外照射组、中药+血管外照射组的血管内膜厚度明显下降(P<0.01);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值率降低,(P<0.05);血管内膜α-肌动蛋白的表达均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外照射组血管内膜厚度较吻合口照射组、中药+血管外照射组明显增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照射组与中药+血管外照射组比较,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管外照射组相比,吻合口照射组、中药+血管外照射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吻合口照射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较中药+血管外照射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管外照射组相比,中药+血管外照射组平滑肌细胞增值率、α-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照射组增值率、α-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降低,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照射组细胞增值率、α-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较中药+血管外照射组偏高,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强度激光局部血管照射可以有效地抑制吻合口静脉段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进而使血管内膜增生减轻,同时抑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表达,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影响血栓形成,具有防治AVF并发症的作用。
吕聪[2](2011)在《不同低功率He:Ne激光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低功率激光照射种植体植入部位对应体表,通过种植体-骨大体标本骨组织计量学及组织学观察,分析种植体骨结合过程及程度,探讨不同低功率激光照射对种植体-骨结合界面骨形成的影响,为低功率激光在口腔种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学依据。方法:选用国际标准级雄性Beagle犬6只,按照BLB种植系统外科植入操作步骤于Beagle犬每侧后肢胫骨距近膝关节约3-9cm范围内制备4个种植窝,植入4枚BLB(?)3.3×8mm种植体,并将植体随机分为A、B、C、D组,D组设为空白对照组,共48枚,每组12枚,种植体间隔2cm,A、B、C组术后立即以波长632.8nm,频率50Hz±1Hz,光斑直径1.2cm的He:Ne激光垂直照射,A组15mW、B组25mW、C组35mW,20min/次,1次/天,持续2周。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处死动物,处死前2周行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每次处死2只,制取16个带种植体的骨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及制作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荧光正置显微镜下,采用骨形态分析系统(BIOQUANTOSTEO2009)测量两次荧光标记线长度及骨小梁周长,计算双荧光标记率(percent labeled perimeter %L.Pm),测量双荧光标记线间的垂直距离,计算矿化沉积率(mineral apposition rate MAR)。经Goldner’s三色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在半自动数字化图像分析仪下分析骨磨片,测量记录新生骨与种植体接触面的总长度及埋入骨组织中种植体的总长度,计算种植体骨结合率(bone-implant contact, BIC),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结果:1.种植体植入手术:种植体植入手术顺利,激光照射局部未见异常反应。术后犬创口愈合良好,无炎症反应,均健康成活。2.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尤其A、B组较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光滑面。3.标本X线显示:种植体无脱落,植入方向一致。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术后1个月A、B组荧光标记率、矿化沉积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及C组p<0.05)。而A组与B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与C组间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2、3个月荧光标记率、矿化沉积率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同一剂量组在不同检测期,A组、B组荧光标记率及矿化沉积率术后1个月均显着高于术后2、3个月(p<0.05),C组及空白对照组荧光标记率、矿化沉积率术后1个月显着高于术后3个月p<0.05)。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组织形态学分析:种植体骨接触率术后1、2个月A、B、C、D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个月A、B组明显高于C、D组p<0.05),A、B组间及C、D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低功率激光对种植体周围早期新骨形成及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有明显促进作用。2.低功率激光能够促进种植体骨界面骨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组织成熟,缩短骨结合时间。3.种植术后持续照射低功率He:Ne激光2周,15mW、25 mW对术后早期(1个月)促进种植体周围成骨细胞增殖提高成骨细胞活性的效果更佳。4.种植术后持续照射低功率He:Ne激光2周15 mW、25 mW低功率对最终(术后3个月)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效果更佳。
董寅中[3](2011)在《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影响的物理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多的细胞,它承载着为全身运送氧气的职能。某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都是由于红细胞在血管内输运不通畅而导致。已有实验研究表明低功率激光照射红细胞能够增强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有利于红细胞在血管内的输运。但是,对于低功率激光是如何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目前尚未给出合理的物理机理解释。本文首先根据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建立红细胞膜的双电层结构模型,从力学的角度上解释了激光照射对红细胞膜力学性质变化的影响,进而解释了低功率激光照射提高红细胞膜通透性的作用机理。其次,对红细胞悬液进行理想化假设,建立红细胞膜电位的计算模型,采用Maxwell有效电导率理论得到了悬液中的平均电场并计算了低功率激光照射红细胞后的红细胞跨膜电位的变化,再利用能斯托克斯公式推导出激光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照射改变了细胞膜的跨膜电势并引起膜两侧的钙离子浓度差发生了变化。使得细胞内的钙离子向细胞外迁移,从而造成了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钙离子浓度的降低正是红细胞膜流动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研究激光与红细胞相互作用机理、激光的生物效应,以及低功率激光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晓光[4](2009)在《低强度激光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疗效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性肌肉损伤是指由不习惯运动,特别是大强度离心运动所诱发的骨骼肌微损伤,人体发生运动性肌肉损伤时,会有延迟出现的肌肉酸痛,因此人体的运动性肌肉损伤也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现象,目前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低强度激光照射有可能是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其疗效尚不确定,作用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首次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调查了不同剂量的低强度激光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其治疗机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个组:(1)安静对照组;(2)运动对照组;(3)三个运动加激光组:低剂量激光组、中剂量激光组、高剂量激光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加激光组又进一步分为运动后24小时亚组和运动后48小时亚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加激光组的大鼠均进行一次力竭性的下坡跑运动,跑台坡度为-16度,跑速为16米/分钟。运动加激光组的大鼠在运动后即刻、18小时、42小时于双侧腓肠肌处接受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各剂量组的照射参数分别为12、28和43 J/cm2 (20、46和71 mW/cm2, 10 min)。运动后24和48小时进行腓肠肌和血液取材,采用HE染色光镜检查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肌肉结蛋白水平,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活性、肌肉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含量。主要结果如下:(1)运动对照组的大鼠在离心运动后24和48小时均表现出部分肌纤维坏死,明显的肌肉炎症。与安静对照值相比,其血清CK活性、肌肉MDA水平和NOS活性显着升高,肌肉结蛋白水平显着下降,肌肉SOD/MDA比值和NO/MDA比值明显下降,该两比值在运动后24小时下降更明显,而肌肉炎症和血清CK变化在运动后48小时更明显。(2)43J/cm2的激光照射能在离心运动后24和48小时明显减少肌纤维坏死数量,抑制肌肉炎症,显着降低血清CK的升幅,减少肌肉结蛋白的丢失。43 J/cm2的激光照射在同样时间也显着提高肌肉SOD活性、降低MDA水平以及显着提高NOS活性和NO水平,使肌肉SOD/MDA比值和NO/MDA比值显着上升。该剂量组的运动后各时间血清CK和肌肉MDA值与安静对照水平相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3)12J/cm2和28 J/cm2的激光照射能在离心运动后24和48小时部分抑制肌肉炎症,显着减少肌肉结蛋白的丢失,仅在运动后48小时显着降低血清CK的升幅。对其它指标的作用不明显。结论:(1)活性氮氧介质失衡参与了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2)低强度氦氖激光能够有效地减轻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促进组织修复,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抑制炎症、及时恢复骨骼肌的氧化和抗氧化作用之平衡以及活性氮氧介质之平衡而实现的。(3)低强度氦氖激光对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作用是剂量及强度依赖性的。在本文所用的剂量中,43 J/cm2 (71mW/cm2, 10min)的剂量照射作用最好。
陈振华[5](2007)在《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兔红细胞产生的溶血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弱激光生物效应和弱激光照射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关于其作用机理,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采用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兔新鲜离体的红细胞混悬液,对其产生的溶血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生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对象是兔新鲜血液,肝素抗凝,配置成20%浓度或者10%浓度红细胞悬浮液,通过改变照射激光参数,如功率、照射时间,分时段检测照射结束后样品在0—48小时内红细胞溶血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红细胞可显着提高兔红细胞溶血量,因而显示兔红细胞是对He-Ne激光照射敏感的靶细胞,红细胞可以用作研究低强度激光生物效应的有效模型。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显示,He-Ne激光致使红细胞产生溶血效应有五个特点:①“延迟效应”,激光照射后即刻观察,未见产生促进红细胞溶血的效应,而在激光照射结束后24小时以上,能够观察到照射组的红细胞溶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溶血量;②相同照射时间条件下,溶血效应与照射功率呈正相关关系;③相同照射功率条件下,溶血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④相同照射条件下,不同个体兔的红细胞溶血效应存在明显差异;⑤相同照射条件下,兔血和小鼠血出现的红细胞溶血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低强度激光的生物效应、以及低强度激光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崔艳红[6](2007)在《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及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主要应用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低强度He-Ne激光对人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用原子力显微技术(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研究了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首先介绍了低强度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及其对血液和红细胞作用的研究状况,同时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接着对原子力显微镜仪器的发展、构造、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的调节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以往大量的研究报道多是以生化指标去探讨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调节机制,而从影像学角度在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探讨则未见报道。论文主要研究不同剂量的激光照射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以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从影像学的角度研究了低强度He-Ne激光对自由基损伤后的红细胞膜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调节的机制,为低强度He-Ne激光调节红细胞的变形性的相关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的一些结论:经Fenton反应体系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较正常的红细胞明显降低(p<0.05),采用不同剂量的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显着提高(p<0.05),但是不能达到正常红细胞的水平。但在实验中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经激光照射后的变形能力的提高和激光的照射剂量无显着的相关性。由AFM扫描图像可知:正常红细胞和经Fenton反应体系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整体形态上没有很大差别,但正常红细胞膜表面非常光滑,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膜表面粗糙,膜表面的分子聚集成大小不等的颗粒,损伤后的红细胞经功率为9mW和18mW的He-Ne激光照射30分钟后,与无光照损伤组比较,膜上的蛋白分子颗粒的聚集程度得到明显的改善,膜上分子颗粒变小,且功率为18mW的激光照射比9mW的效果更明显。红细胞膜表面的高低起伏,激光照射组起伏曲线比无光照更加平缓,波峰之间的间距也相对较小。由此可得到低强度激光对自由基损伤的红细胞膜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最后,论文展望了原子力显微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低强度激光照射在临床中对相关疾病治疗的应用前景。
徐爱军[7](2006)在《传统艾灸、电子灸与激光针灸对脑中风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现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灸法治疗脑中风,已有悠久的历史,艾灸作用于人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各个组织的血液供给,灸法治疗脑中风常选择内关、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位。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研制出了电子灸和激光针灸来代替传统艾灸,为了比较三者的作用效果,设计了本课题。本文从艾灸、电子灸和激光针灸作用于脑中风患者的疗效入手,探讨了上述三种方法对脑中风的疗效与对照组的一般药物疗法的疗效之间的差异,并在组间进行了比较。首先研究了脑中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总结其诊疗现状,探讨了康复疗法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艾灸的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灸法的取穴原则及定位方法,以及灸法治疗脑中风的理论依据。其次探讨了红外线的生物效应,激光针灸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并分别从热效应、压力效应和电磁效应的角度进行了激光针灸的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红外线电子灸疗仪和激光针灸的产生及其特点、原理,介绍了主要的红外线灸疗仪和激光针灸的类型。最后分别研究了艾灸、电子灸和激光针灸治疗脑中风的疗效并将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治疗组(艾灸、电子灸和激光针灸)对脑中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间又以激光针灸组疗效最为显着的结论,文章结尾针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探讨了其理论依据。
张顺清[8](2005)在《氦氖激光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及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疾病的增多,对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当今神经科学集中的焦点。近年来,诸多学者进行多方面研究,努力寻求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延缓神经元衰老死亡的有效方法。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研究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必然为研究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衰老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小儿大脑发育不全及中枢神经系统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为神经细胞衰老、死亡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氦氖激光为低能量激光,目前已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防治。但其对中枢神经元是否具有确切地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抗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氦氖激光对神经元引发的单一生物刺激效应或是归咎于神经元周围微环境因素的改变?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本实验采用新生大鼠海马及部分额叶皮质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并以低强度氦氖激光对其进行一定剂量的照射,观察其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及延缓衰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氦氖激光对神经元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小儿大脑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提供理论依据,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随机取足月新生1d内的wistar大鼠12只,体重6.3±0.5克。常规消毒后迅速断头取脑,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双侧海马及部分额叶皮质,消化分散后,用种植培养液(高糖DMEM+10%胎牛血清)稀释以0.5-1.0×106个细胞密度悬液,接种于预先经多聚赖胺酸处理过的4块24孔培养板中,每孔中均有经多聚赖胺酸处理过的无菌盖玻片一块。置于37℃、5%CO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
尹振春,董英海,朱菁[9](2004)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现伟,胡林[10](2004)在《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红细胞膜的生物学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低强度激光照射对整个血液系统及其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都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影响着血液和红细胞的各方面生物物理特性。本文从红细胞膜的角度就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红细胞膜各组分生物学效应加以讨论。
二、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对冠心病患者氧自由基相关成分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对冠心病患者氧自由基相关成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强度激光局部血管照射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药物 |
1.5 实验方法 |
1.5.1 建立自体内瘘模型 |
1.5.2 实验分组 |
1.5.3 标本采集方法 |
1.5.4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 |
1.5.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1.5.6 免疫组化检测平滑肌细胞激动蛋白(α-SMA) |
1.5.7 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1.6 统计学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内瘘处静脉内膜病理变化 |
2.2 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 |
2.3 血管平滑肌细胞α-SMA的变化 |
2.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 |
3、分析和讨论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活血化瘀药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2)不同低功率He:Ne激光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低功率激光的治疗作用机理及其对种植体骨结合过程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影响的物理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ILLLI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
1.2.2 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氧解离的影响 |
1.2.3 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
1.2.4 He-Ne 激光器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
1.2.5 弱激光照射改善红细胞聚集能力的分析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激光的生物效应及其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 |
2.1 激光的生物效应 |
2.1.1 光致发光作用 |
2.1.2 光致发热作用 |
2.1.3 光致压强作用 |
2.1.4 光致化学作用 |
2.1.5 生物刺激作用 |
2.2 弱激光的生物效应 |
2.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载氧运氧过程 |
2.3.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2.3.2 红细胞的载氧运氧过程 |
2.4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2.5 弱激光与红细胞作用机理 |
2.5.1 生物电场假设 |
2.5.2 偏振刺激假设 |
2.5.3 细胞受体假设和色素调节假设 |
2.5.4 孤子态—混沌态假说 |
2.5.5 生物信息模型(BIML)和生物信息转换模型(BITML) |
2.5.6 电子辐射现象的线粒体能量传递理论模型 |
2.5.7 低强度激光生物效应的自由基假说 |
第三章 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的力学分析 |
3.1 低功率激光的对血液氧合的影响 |
3.2 低功率激光作用红细胞的力学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分析计算 |
4.1 钙离子与膜电位的关系 |
4.2 红细胞悬液的物理模型 |
4.3 红细胞悬液的平均场E |
4.4 红细胞膜电位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低强度激光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疗效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延迟性肌肉酸痛 |
1.2 运动与结蛋白 |
1.3 运动与一氧化氮 |
1.4 活性氮氧介质与疾病 |
1.5 低强度激光疗法 |
1.6 问题的提出 |
1.7 本文主要内容 |
2 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模型的构建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发生机制探讨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低强度激光对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疗效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低强度激光治疗大鼠离心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机制探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
6.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2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附录3 附图 |
(5)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兔红细胞产生的溶血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不同的研究方法 |
1.3 血液中红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低强度激光生物刺激作用研究进展 |
2.1 低强度激光生物刺激作用的机理分析 |
2.2 低强度激光对离体细胞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
2.3 血液内源性卟啉光敏化反应的研究 |
3 氦氖激光照射促进红细胞溶血效应的实验观察 |
3.1 实验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溶血效应与激光的照射参数、不同个体血红细胞,不同物种血红细胞之间的关系 |
4.1 实验目的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溶血效应与激光功率、照射时间的关系 |
4.4 不同个体兔血红细胞溶血效应的比较 |
4.5 兔血红细胞和鼠血红细胞溶血效应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溶血效应机理的探究 |
5.1 激光和血红细胞形变的关系 |
5.2 溶血效应与血液内源性游离卟啉值之间的关系 |
5.3 其它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及膜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强度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状况 |
1.2 低强度激光对血液和红细胞作用的研究 |
1.3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2.1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和构造 |
2.2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不同剂量的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原子力显微技术及低强度激光照射在临床疾病治疗的应用前景的展望 |
5.1 原子力显微技术的应用前景 |
5.2 低强度激光照射对临床疾病治疗的应用前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传统艾灸、电子灸与激光针灸对脑中风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脑中风的概述 |
1.3 脑中风康复疗法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脑中风研究 |
2.1 脑中风的定义及现状 |
2.2 脑中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2.3 脑中风的临床症状 |
2.4 脑中风的诊断要点 |
2.5 脑中风的治疗 |
2.6 缺血性中风 |
2.7 出血性中风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针灸疗法研究 |
3.1 针灸疗法的起源 |
3.2 针灸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3.3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3.4 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范围 |
3.5 艾灸养生祛病的机理 |
3.6 艾灸疗法的分类 |
3.7 近年来灸疗新法 |
3.8 灸疗取穴的选用原则 |
3.9 灸法补泻与循经感传 |
3.10 动态、深层刺激理论 |
3.11 艾灸疗法注意事项 |
3.12 穴位定位方法 |
3.13 灸疗仪 |
3.14 激光针灸的产生和发展 |
3.1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外线电子灸疗仪 |
4.1 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
4.2 红外线灸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激光针灸 |
5.1 激光医学的发展简史 |
5.2 激光的特性 |
5.3 弱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 |
5.4 激光针灸的生物医学效应研究 |
5.5 激光针灸治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艾灸、电子灸和激光针灸对脑中风的疗效比较 |
6.1 灸对心血管功能的调整作用 |
6.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6.3 检验指标及方法 |
6.4 结果及分析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氦氖激光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氦氖激光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氦氖激光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及衰老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语缩写词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红细胞膜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红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及其基本结构 |
3 低强度激光照射引起膜脂的变化 |
4 低强度激光照射对膜蛋白的生物学效应 |
5 低强度激光照射对膜糖脂及表面电荷的影响 |
6 结束语 |
四、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对冠心病患者氧自由基相关成分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强度激光局部血管照射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实验研究[D]. 陈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不同低功率He:Ne激光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吕聪.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3]低功率激光对红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影响的物理机理分析[D]. 董寅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4]低强度激光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疗效及其机理研究[D]. 刘晓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5]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兔红细胞产生的溶血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振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6]低强度He-Ne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及膜超微结构的影响[D]. 崔艳红.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
- [7]传统艾灸、电子灸与激光针灸对脑中风疗效的对比研究[D]. 徐爱军. 燕山大学, 2006(02)
- [8]氦氖激光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影响[D]. 张顺清. 郑州大学, 2005(08)
- [9]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血液循环的影响[J]. 尹振春,董英海,朱菁. 应用激光, 2004(06)
- [10]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红细胞膜的生物学效应[J]. 王现伟,胡林.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