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terial Adaptation in ELT(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强[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文中指出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校正大气湍流带来的波前畸变以及各种生物组织中的折射率不均匀引起的成像模糊,因此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自由空间光通信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波前传感器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和波前校正提供了畸变波前的相位信息,因此不仅决定了系统的校正精度,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其中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和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最为常用的两种波前传感器,也同时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和光束质量诊断等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近年来突飞猛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为成功和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正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新电力”,深度学习技术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那样,正迅速在各个科学及工业领域普及和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和自适应光学的波前探测、波前控制等环节的结合也正被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本文围绕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以及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进行算法和结构上的改进,以期实现稳定性和探测精度的提升。全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波前传感器。详细分析了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和算法原理,指出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存在鲁棒性不足的问题,以及在高精度测量环境下存在对高频信息探测精度不足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干涉法中的相位提取算法,发现现有的移相干涉算法存在需要的干涉图数量过多以及对移相器精度依赖严重的问题。然后概述了深度学习中的常用技术,并详细梳理了深度学习在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以及波前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波前传感具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第二部分,首先建立了低信噪比以及干扰光环境下的子孔径高斯光斑模型,并分析了各类改进重心法在极端环境下的局限性。为了解决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质心探测失效而导致闭环紊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变形镜闭环稳定性分类方法,能在自适应光学系统闭环异常的时候及时开环,避免系统设备遭受损失。为了进一步使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继续工作,详细分析了各类改进重心法的神经网络计算图表示形式,发现所有的改进重心法都是全连接单隐层神经网络的特例,因此提出了能找出子光斑质心所在像素点的分类神经网络SHNN,并仿真生成包含6万个数据的训练集对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对SHNN和传统算法在仿真和实际实验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发现,最优的SHNN复原相位的残差的均方根误差要比传统的阈值法复原相位的残差的均方根误差小近一个数量级。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四种只使用两幅干涉图并且不需要准确知道相移步长的双帧干涉测量算法,随后概述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有力工具U-Net的发展历程,并借鉴和改造了原始U-Net,构造了能从两幅干涉图恢复包裹相位的神经网络Phase U-Net。仔细选择参数生成仿真数据集,并对Phase U-Net进行了训练。随后对训练完成的Phase U-Net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并探讨了神经网络计算包裹相位的原理和有效性。通过与四种传统算法的实验对比,证明了Phase U-Net算法的精度优势。第四部分,为了提高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对相位中高频信息的探测能力,提出了融合相位反演技术的离焦面高分辨率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充分利用子孔径的光斑形态信息,从而获取相位分布信息,一直是众多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然而如何从一幅光强图获得子孔径相位信息,以及如何将子孔径相位信息和传感器的斜率信息进行融合一直是提升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精度的两个难点。本文首先利用线性相位反演技术,仅需一幅离焦面哈特曼传感器的光强图,就能在小像差的前提下恢复出每个子孔径中的相位,然后构造神经网络LPR U-Net对线性相位反演的结果和模式法复原的相位进行融合。仿真表明,该方法对相位中高频信息的探测精度要优于经典夏克-哈特曼传感器的探测精度。本文针对不同应用环境下对波前传感器的具体需求,重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的算法研究和实验验证,为进一步推动深度学习技术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
张爽[2](2021)在《朝医万金文武汤对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朝医万金文武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具体药用机理。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80±20g),喂养7日,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I/R)、曲美他嗪组(TMZ)、万金文武汤低剂量组(WJDL)、万金文武汤高剂量组(WJDH)、泽兰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ELTL)、泽兰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ELTH)、白桦脂酸组(BA)、迷迭香酸组(RA)。每组10只,采用脱颈法猝死大鼠后取出心脏,挂到离体心脏灌流仪器Langendorff装置上反向灌流:(1)正常组:给予K-H缓冲液灌注180min;(2)模型组:给予K-H缓冲液灌注30 min后,结扎左冠状动脉30min,随即解开观察120min;(3)药物组:K-H缓冲液灌注30min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及其附属静脉30min,在结扎的第20 min给药,结扎第30min解开,给药第30min,停药复灌K-H缓冲液,观察100min;用Power Lab生理记录仪记录、比较各组间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变化;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OD、LDH、CK、CK-MB、IL-6、TNF-a等指标变化;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率;HPLC法同时测定泽兰中迷迭香酸和白桦酸的含量。结果:WJD、ELT、BA、RA均可提高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Maximalrateoftheincreaseof Left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Maximal rateof the decrease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 min)、左心室舒张压(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ressure LVDP)的水平,降低了左心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的水平(P<0.05);WJD、ELT、BA、RA不同程度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LDH、CK、CK-MB、IL-6、TNF-a的水平,增加了SOD的水平(P<0.05);HE染色结果显示WJD、ELT、BA、RA改善了大鼠心肌纤维排列、完整性;TUNEL染色结果证明,WJD、ELT、BA、RA不同程度的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TTC染色结果表明,WJDL、ELT、BA、RA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结论:WJD明显改善大鼠离体心脏I/R引起的心功能损伤,增加心肌组织中SOD的释放,降低心肌组织中LDH、CK、CK-MB、IL-6、TNF-a等水平,并显着较少心肌梗死面积及细胞的凋亡率,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此外,WJD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复方中所含ELT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脏I/R诱发心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密切相关。
杨亚明[3](2019)在《《HSK标准教程1》在马达加斯加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时,许多教师都遇到了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的问题,有些教师会完全以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有些教师则彻底抛开教材,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在马达加斯加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从事了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采用《HSK标准教程1》这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教材的使用问题,但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失妥帖,完全按教材进行教学,不利于进行有意义的输入和可懂性输入,教学成效不理想,而完全脱离教材,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则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的选择比较盲目。基于此,本研究在充分总结教学实践的前提下,着力探讨《HSK标准教程1》在马达加斯加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的教学应用问题,力图概括出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使用教材的若干模式或规律。论文借鉴了交际法教学、任务型教学、语言输入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主题式教学、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文化适应,四个应用原则,结合教学对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增补,删除,修改,简化,重组等方法对《HSK标准教程1》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应用改编,调整课堂教学的词汇,改编对话设计,增加活动任务等,使教材与教学能够相互契合。根据教学内容应用改编的实践,论文提出了教材应用改编的方法,第一,要充分尊重原教材,以教材为纲,把握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要随意删除原教材的内容,也不应随意打破原教材的结构;第二,以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进行科学的改编;第三,要让汉语语言能力训练与当地语境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改编。
牛东翔[4](2019)在《基于可靠性评价的液化天然气海上运输航线配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LNG因其清洁、高效和便于海上运输的特点,在全球能源体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供需均不断增长。进口 LNG是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环境约束、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推动节能减排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进口 LNG贸易量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我国LNG进口企业已经有能力采用FOB运输条款签署LNG购销协议后,如何组织海上运输、实现LNG进口的最佳航线配船,改善我国LNG进口海上运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成为当前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LNG贸易的发展,新的贸易方式的出现带来了 LNG海上运输组织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研究不同运输组织方式下的航线配船,以便为我国LNG进口企业创新进口运输模式提供决策支持。为了更好地解决基于可靠性评价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LNG海上运输的可靠性评价问题,定义了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的内涵,归纳了环境、技术和管理三类可靠性影响因素,对各因素下的评价指标做了调查筛选和详细阐述,建立了适应LNG海上运输特点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证据推理法实现LNG海上运输可靠性的综合评价。根据证据推理法获得的评价效用函数,以效用函数值表示不同船舶在不同航线完成海上运输计划的可靠性,为基于可靠性评价的航线配船研究奠定基础。(2)针对传统贸易方式下的点对点运输模式,建立了采用期租方式租船和采用期租方式结合航次租船方式租船运输的传统贸易方式下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数学模型,探索了 LNG海上运输的可靠性与其带来的成本的关系,并在模型中引入船舶执行LNG海上运输计划的可靠性成本,以便考虑船舶执行LNG海上运输计划的可靠性对航线配船的影响,使航线配船结果更加有利于船舶可靠地执行运输计划。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用效用函数计算可靠性成本的可行性,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3)LNG贸易方式的变化影响LNG海上运输的组织方式和航线配船方案,为了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将资源池组合运输模式引入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研究中,建立资源池贸易方式下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船舶执行运输计划的可靠性成本,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另外,通过与传统贸易方式下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方案进行对比,证实了资源池贸易方式下新的运力配置方案提高了运输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可以为国内LNG进口企业的航线配船优化提供参考。
钟海静[5](2019)在《“文学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外文学阅读研究》文中认为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对英语类阅读材料的阅读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有不少学者探讨了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如何影响学习者母语阅读水平,但对文学圈如何影响初中外语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论及不多。本研究旨在探究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英语课外文学阅读产生怎样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在英语课外文学阅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外文学阅读中运用“文学圈”模式?3)“文学圈”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温州市某农村中学的两组实验对象。实验组在校方考虑多方因素后确定的“文学圈”模式的英语课外文学阅读课上尝试,作为对照组,保持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其学段和实验组一致。研究发现:“文学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水平,并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策略,“文学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外文学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基于上述发现,笔者提出了指向初中英语课外文学阅读实践的建议:其一,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关注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沟通意识和合作意识。其二,基于目前初中英语正常课堂没有应用“文学圈”模式阅读英语,很大程度缺乏“文学圈”模式下阅读课设计,应鼓励教师加强设计,引导学生建小组,分配角色,研究“文学圈”模式教学原则,让这种阅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初中的英语教学。
贾振霞[6](2019)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时代,教师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传统的单一讲授模式带来诸如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其学分压缩的趋势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高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单一课堂教学己不能满足需求。而2014年MOOC热潮的衰退证明单一在线学习模式也存在缺陷。作为对单一模式缺陷的回应,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ming),即课堂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全球快速发展。作为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制约着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本研究旨在构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指标框架,用以考察部分高校其实施现状,然后挖掘影响这些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出建议。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三:(1)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2)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如何?(3)教师的这些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文本和网络资料的三角互证,凝练结论。首先,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梳理厘清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描述性参数框架、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指标框架及其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5位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专家、2位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9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5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先导访谈,验证和充实基于文献确立的框架。接下来,基于文献和先导访谈数据,确定框架中涉及到的构念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内容,以形成问卷题项和访谈提纲。对于有效教学行为部分,应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对10位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专家进行两轮的问卷咨询,形成最终的有效教学行为问卷量表。综合考虑高校层次和高校专业特色,选取35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向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共获得379份有效问卷。另外,对所研高校中的3名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7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访谈。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对问卷进行处理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基于数据驱动的有效教学行为因子,与之前的理论维度进行比对,确立最终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维度。分析问卷数据以了解所研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实然,并用访谈获取的质性数据进行三角验证,以及作进一步解释。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使用问卷中影响因素部分的量化数据及访谈获取的质性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同时,选取来自985、211、普通本科院校的三位教师作为个案,深入分析其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大学英语课程中,混合式教学主要应用于通用英语课型。教师平均使用两个及以上的在线平台,种类不一,使用最多的三类分别是教材所属出版社的、与教材配套的平台;即时通迅工具类,如QQ群或微信群;在线作业或测试类。学生主要使用自己的电子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学习的内容具有“多任务”的特点,排在前两位的是进行听力练习和写作练习。所有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都是以课堂面授为主导和引领的。多数教师把在线学习仅作为补充和辅助,课堂面授不受影响。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形式,最常用的是课堂参与、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较少使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归结起来有五个因子,按照解释力的大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在线学习管理、教师支持、组织面授课堂、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教师支持行为上最到位,其次是组织面授课堂行为。而在线学习管理和个性化教学行为,实施较欠缺。在总体有效教学行为实施上,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职称、受教育程度不具有显着性影响差异;有培训经历的教师显着高于没有培训经历的教师;985高校教师显着高于211高校教师,普通院校教师也显着高于211高校教师;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可以归为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学信念、教学能力、教学动机三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平台因素、环境因素和学生因素。平台因素指在线学习平台的性能情况,包括在线学习内容的质量、在线平台质量、平台服务质量、平台的有用性、易用性、可及性。环境因素主要聚焦教师所在的高校/院系环境的影响作用,包括物质支持、政策支持、管理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院系氛围。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对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影响。三项教师自身因素之间、三项外部因素之间,以及内因与外因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的实施。基于研究发现,从在线资源建设、教师发展方面提出建议。
艾丽丝·Y·库伯,大卫·A·库伯,李梦瑶[7](2018)在《经验学习的元认知学习法》文中认为当代对元认知的研究将有意识的经验重新引入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并激发了古典经验学习学者的新看法,这些学者——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卡尔·罗杰斯和保罗·弗雷尔赋予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尤其是詹姆斯(James)的贡献是经验学习和元认知研究的基础,其阐述了元认知研究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元认知模型被用于描述经验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自我认同、学习螺旋、学习风格和学习空间——可以指导元认知监测和学习管理。元认知知识能帮助个人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者可以通过提升元认知学习能力来确定自己的学习风格,而教育者可以为教育项目中的学习议程铺平道路。
陈俊杰[8](2017)在《基于天文应用的大口径压电变形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对大气波前畸变进行实时测量和实时校正,使天文望远镜克服诸如大气湍流等动态扰动产生的波前像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获得接近系统衍射极限的分辨率。变形镜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波前校正器,其性能直接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校正能力。下一代天文望远镜的主镜口径超过30米,随着主镜口径的增大,对变形镜校正能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大。当前10米级望远镜及下一代30米级望远镜要求变形镜拥有数千单元的致动器(随望远镜口径变化)和数百赫兹的工作带宽(随观测波长变化)。基于压电驱动的变形镜具有大变形量、低驱动电压、低成本、轻量化等优点。但是传统压电片变形镜的工作带宽和口径成反比,难以同时具备大口径(高致动器数目)和高带宽性能,限制了它在现代天文观测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从天文观测应用中大气湍流波像差实时校正对变形镜的性能需求出发,研究满足天文望远镜自适应校正需求的大口径、高带宽、高空间频率的压电变形镜。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大气湍流对望远镜成像的影响分析与大气湍流导致的波像差仿真生成。理论分析了大气湍流波像差对天文光学成像的影响,通过对湍流像差的理论分析得出天文应用对变形镜单元数、冲程和工作带宽的需求,用于指导变形镜设计。研究大气湍流导致的波像差的生成方法,基于甚大望远镜(VLT)的平均大气环境参数,通过仿真的方法成功生成了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随机生成的大气湍流波像差可以用于验证变形镜对天文观测中大气湍流波像差的校正性能。(2)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研究。从10米级口径望远镜中大气湍流波像差校正对变形镜的需求出发,提出传统大口径压电片变形镜的工作带宽不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压电变形镜,通过采用单压电层和驱动阵列层组合驱动的方式实现了大口径压电变形镜的高带宽性能。研究了制备组合式变形镜的关键工艺和技术,并成功制备了变形镜样机。变形镜样机的有效口径为80mm,一阶谐振频率约为950Hz。其初始面型PV值小于10μm,自矫平后的镜面面型RMS值小于15nm。校正仿真生成的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后的残余像差RMS值约为38.6nm (<λ/50,观测波长λ=2.2μm),表明组合式变形镜能够很好地校正10米级口径望远镜中存在的大气湍流波像差。(3)变形镜性能表征方法研究。设计了基于Shack-Hartman波前传感器的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通过仿真优化了光路配置以减小系统像差,并完成了测试系统的构建和调试。该测试系统可以测试80mm以下口径变形镜的基本性能,包括变形量、影响函数、交联值、Zernike像差重构能力、闭环校正能力等。(4)激光内腔自适应光学校正研究。针对高功率Nd:YAG固体激光器中由于热透镜效应的影响导致输出功率大幅下降,以及在内腔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引进了望远镜系统增加光路复杂性、降低激光器输出功率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了一种无扩束单元的激光内腔自适应校正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校正热效应的影响,使Nd:YAG激光器在不同的泵浦功率下都达到最大功率输出。校正前后固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最大提升率为43.6%。此外,内腔自适应光学系统还使Nd:YAG激光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得到约8%的提升。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大口径高带宽的组合式压电变形镜,并制备了变形镜样机,完成了样机的的性能表征。该组合式变形镜克服了压电片变形镜的工作带宽随变形镜口径增大而降低的矛盾,同时具有大口径、高带宽和高空间频率的优点。该组合式变形镜具有可扩展性,可以在保持高带宽条件下根据需求扩展变形镜口径(单元数),使压电变形镜能够适应更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应用需求。
王鹏[9](2017)在《衔接连贯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英语语言教学法》(第一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在语篇分析中举足轻重,是语篇分析研究的核心。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全面理解原文,为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得到与原文对等的译文。本报告以笔者的英汉翻译实践——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主任John Corbett的专着《跨文化英语语言教学法》第一章为基础。该文中包含众多长难句,体现了语篇逻辑。为了更好地理解选取章节内容并进行翻译,笔者结合韩礼德&哈桑的衔接连贯理论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原文理解、典型案例、翻译策略进行详细探究。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翻译选材介绍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了中外衔接连贯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情况;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简要地介绍了韩礼德&哈桑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并选取了 20个例子,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对原文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并根据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树立语篇意识和翻译的全局观;此外,英汉文化差异导致了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译者应当理解这种差异,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修复此种差异,从而得到恰当准确的译文。
朱婷婷,刘明珍[10](2017)在《跨越国界,构建英语教与学的桥梁——访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主任、TESOL国际协会原主席孙以琳》文中研究表明孙以琳,拥有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英语教学协会(TESO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主席。为了解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人才培养特色及国际上其他语言者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ESOL)的发展趋势,本刊采访了孙以琳主任。
二、Material Adaptation in EL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erial Adaptation in EL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自适应光学与波前传感 |
1.1.1 自适应光学概述 |
1.1.2 常见的波前传感器 |
1.2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
1.2.1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组成 |
1.2.2 不同应用环境中的需求与现有测量机制的缺陷 |
1.3 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 |
1.3.1 激光干涉与波前传感 |
1.3.2 相位提取算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深度学习在自适应光学中的应用现状 |
2.1 引言 |
2.2 深度学习中的常用技术 |
2.2.1 激活函数 |
2.2.2 损失函数及正则化 |
2.2.3 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 |
2.2.4 卷积和池化 |
2.3 深度学习用于波前测量 |
2.3.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位反演波前传感器 |
2.3.2 哈特曼传感器质心计算和多传感器融合 |
2.4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
2.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
2.4.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质心探测失效时的闭环稳定性分类 |
3.1 引言 |
3.2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子孔径模型 |
3.2.1 子孔径的高斯光斑模型 |
3.2.2 子孔径中的噪声与干扰 |
3.3 光斑质心定位算法 |
3.3.1 重心法计算质心坐标 |
3.3.2 各类改进重心法的局限 |
3.4 基于逻辑回归的变形镜闭环稳定性分类 |
3.4.1 波前探测失效导致变形镜异常 |
3.4.2 基于逻辑回归的自动开闭环 |
3.4.3 验证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扰环境下基于神经网络的的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质心探测 |
4.1 引言 |
4.2 哈特曼传感器质心探测的神经网络表示 |
4.2.1 神经网络的基本运算过程 |
4.2.2 重心法及其改进算法的神经网络计算表示 |
4.3 质心探测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训练 |
4.3.1 转化为分类问题的质心探测神经网络 |
4.3.2 SHNN的训练及质心定位后处理 |
4.3.3 神经网络的质心探测能力分析 |
4.4 仿真分析与实验对比 |
4.4.1 仿真分析 |
4.4.2 真实干扰光环境下的实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U-Net的双帧相移干涉波前测量 |
5.1 引言 |
5.2 激光干涉法复原波前的原理 |
5.2.1 四步相移和三步相移法 |
5.2.2 单帧激光干涉法及其不足 |
5.2.3 双帧相移干涉法解决相位模糊问题 |
5.3 经典的双帧相移干涉法 |
5.3.1 Kreis算法 |
5.3.2 光流法 |
5.3.3 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 |
5.3.4 求解四次方程法 |
5.4 Phase U-Net的结构与训练 |
5.4.1 像素级处理网络:从FCN到 U-Net |
5.4.2 仿真数据集的制作 |
5.4.3 Phase U-Net训练及后处理 |
5.5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5.5.1 仿真对比 |
5.5.2 神经网络计算包裹相位的有效性分析 |
5.5.3 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融合相位反演技术的离焦面高分辨率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
6.1 引言 |
6.2 基于衍射传输理论的哈特曼波前传感器仿真 |
6.2.1 角谱传输理论与透镜的相位变换作用 |
6.2.2 大气湍流相位屏的仿真 |
6.2.3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数值仿真 |
6.3 小像差线性相位反演技术 |
6.3.1 小像差条件下的相位差反演 |
6.3.2 基于奇偶分解的线性相位反演 |
6.3.3 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线性相位反演 |
6.4 基于深度学习的离焦面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波前重构 |
6.4.1 Zernike模式波前复原算法 |
6.4.2 子孔径高阶信息探测 |
6.4.3 模式法与子孔径高阶信息的融合 |
6.4.4 LPR U-Net的结构与训练 |
6.4.5 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朝医万金文武汤对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医学对心肌梗死的的研究 |
1.2 中医理论对心肌梗死的研究 |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内多信号通路的研究 |
1.4 解决方案与展望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1.3 实验试剂溶液的配置及组成 |
2.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万金文物汤、泽兰乙醇提取物制备: |
2.2.2 Langendorff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2.2.3 实验设计与分组 |
2.2.4 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SOD、LDH、CK、CK-MB、IL-6、TNF-a等指标变化 |
2.2.5 TTC染色法 |
2.2.6 HE染色法 |
2.2.7 TUNEL(DAB)染色 |
2.2.8 HPLC法同时测定泽兰中迷迭香酸和白桦酸的含量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万金文武汤、泽兰及其有效成分对心功能的影响 |
3.2 万金文物汤、泽兰及其有效成分对SOD、LDH、CK、CK-MB、IL-6、TNF-a的影响 |
3.3 万金文物汤、泽兰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脏梗死面积的影响 |
3.4 万金文武汤、泽兰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及其结构变化的影响 |
3.5 万金文武汤、泽兰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 |
3.6 HPLC法同时测定泽兰中迷迭香酸和白桦酸的含量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SK标准教程1》在马达加斯加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意义和方法 |
0.3 文献综述 |
0.3.1 《HSK标准教程1》的相关研究 |
0.3.2 关于汉语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
0.3.3 对教材改编使用的相关研究 |
0.4 结构和内容 |
1 汉语教学情况和《HSK标准教程1》使用问题分析 |
1.1 汉语教学的情况介绍 |
1.2 《HSK标准教程1》教材简介和使用问题分析 |
1.2.1 教材简介 |
1.2.2 教材使用问题分析 |
1.2.2.1 共同问题 |
1.2.2.2 不同问题 |
2 教材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2.1 应用的理论依据 |
2.1.1 交际法教学理论 |
2.1.2 任务型教学法 |
2.1.3 语言输入理论 |
2.2 应用的原则 |
2.2.1 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
2.2.2 主题式教学原则 |
2.2.3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
2.2.4 文化适应原则 |
3 《HSK标准教程1》教材内容应用实践的分析 |
3.1 基于交际法教学理论实践的应用改编 |
3.2 基于主题式教学进行的应用改编 |
3.3 基于语言输入理论教学实践的应用改编 |
3.4 基于文化适应教学实践的应用改编 |
4 教学实践中教材应用改编的方法 |
4.1 以教材为纲,遵循教材的科学性 |
4.2 以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 |
4.3 汉语能力培养与当地语境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可靠性评价的液化天然气海上运输航线配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LNG贸易及海上运输发展概述 |
1.1.2 中国LNG贸易及海上运输发展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LNG海上运输组织及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2.1 LNG海上运输组织及航线配船特点 |
2.1.1 LNG海上运输组织方式 |
2.1.2 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的特点 |
2.2 可靠性基础理论 |
2.2.1 可靠性理论内涵 |
2.2.2 可靠性与经济性 |
2.2.3 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动态 |
2.3 证据推理基础理论 |
2.3.1 证据推理法研究动态 |
2.3.2 权重确定方法概述 |
2.4 航线配船基础理论 |
2.4.1 航线配船理论概述 |
2.4.2 航线配船研究动态 |
2.4.3 LNG航线运力配置研究动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证据推理的LNG海上运输可靠性评价 |
3.1 LNG海上运输航线及可靠性特点分析 |
3.1.1 LNG海上运输航线分析 |
3.1.2 LNG海上运输航次构成 |
3.1.3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的定义 |
3.2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环境因素 |
3.2.2 技术因素 |
3.2.3 管理因素 |
3.2.4 政治因素 |
3.2.5 经济因素 |
3.3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3 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评价等级说明 |
3.4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评价方法 |
3.4.1 证据推理法 |
3.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5 LNG海上运输可靠性评价实证分析 |
3.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5.2 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传统贸易方式下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 |
4.1 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问题描述 |
4.2 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模型 |
4.2.1 变量及参数 |
4.2.2 目标函数 |
4.2.3 航线配船模型 |
4.2.4 航线配船模型的改进 |
4.3 考虑可靠性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模型 |
4.3.1 变量及参数 |
4.3.2 目标函数 |
4.3.3 模型建立 |
4.4 实证分析 |
4.4.1 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分析 |
4.4.2 考虑可靠性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资源池贸易方式下的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 |
5.1 问题的提出与描述 |
5.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5.1.2 问题描述及假设条件 |
5.2 LNG海上运输航线配船模型 |
5.2.1 变量及参数 |
5.2.2 目标函数 |
5.2.3 模型建立 |
5.3 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评价数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文学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外文学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布局 |
2 文献综述 |
2.1 “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 |
2.1.1 “文学圈”模式的内涵 |
2.1.2 “文学圈”模式的原则 |
2.1.3 “文学圈”模式的基本程序 |
2.1.4 “文学圈”模式相比传统阅读教学的优势 |
2.2 “文学圈”的理论基础 |
2.2.1 合作学习理论 |
2.2.2 读者反应理论 |
2.2.3 多元智力理论 |
2.3 国外对“文学圈”模式的研究概况 |
2.4 国内对“文学圈”模式的研究概况 |
3 “文学圈”在英语文学阅读中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参与者 |
3.3 研究材料 |
3.4 研究工具与设计 |
3.4.1 前测和后测 |
3.4.2 问卷调查 |
3.4.3 访谈 |
3.5 研究程序 |
3.5.1 实验前阶段 |
3.5.2 实验阶段 |
3.5.3 实验后阶段 |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
4.1.1 对前测的分数进行分析 |
4.1.2 对后测的分数进行分析 |
4.2 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
4.3 访谈的分析和讨论 |
5 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教学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1 前测的阅读理解卷 |
附录2 后测的阅读理解卷 |
附录3 学生问卷 |
附录4 “文学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课例 |
致谢 |
(6)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 |
1.1.2 单一在线学习模式的缺陷 |
1.1.3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
1.1.4 对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有效教学 |
2.2.1 相关概念 |
2.2.2 研究现状 |
2.2.3 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
2.3 混合式教学 |
2.3.1 产生背景 |
2.3.2 定义 |
2.3.3 分类及实践模式 |
2.3.4 理论基础 |
2.3.5 混合式教学的流程 |
2.3.6 研究现状 |
2.4 大学英语教学 |
2.4.1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
2.4.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
2.5 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
2.6 概念框架 |
2.7 研究路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引言 |
3.2 研究问题 |
3.3 先导研究 |
3.3.1 先导研究设计 |
3.3.2 先导研究过程 |
3.3.3 先导研究结论 |
3.4 正式研究 |
3.4.1 研究方法 |
3.4.2 研究对象 |
3.4.3 研究工具 |
3.4.4 研究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一)---现状 |
4.1 引言 |
4.2 数据处理 |
4.2.1 问卷数据处理 |
4.2.2 访谈数据处理 |
4.3 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校情况统计 |
4.3.1 性别分布 |
4.3.2 年龄、教龄分布 |
4.3.3 受教育程度分布 |
4.3.4 职称分布 |
4.3.5 高校类型、层次分布 |
4.4 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基本情况现状 |
4.4.1 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类型 |
4.4.2 在线平台类型 |
4.4.3 在线学习地点 |
4.4.4 在线学习内容 |
4.4.5 主导模式 |
4.4.6 混合类型 |
4.4.7 教学评价形式 |
4.4.8 教师接受培训情况 |
4.5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现状 |
4.5.1 因子分析 |
4.5.2 有效教学行为各因子描述性分析 |
4.5.3 各因子变量的合并 |
4.5.4 人口学变量与有效教学行为的关系 |
4.5.5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现状 |
4.5.6 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现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二)---影响因素 |
5.1 引言 |
5.2 分析框架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外部因素 |
5.3.2 教师自身因素 |
5.4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影响因素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案研究 |
6.1 引言 |
6.2 D老师分析 |
6.2.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2.2 各因素对D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3 S老师分析 |
6.3.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3.2 各因素对S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4 W老师分析 |
6.4.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4.2 各因素对W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5 个案研究发现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2.1 资源建设 |
7.2.2 教师发展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转写节选 |
附录3: 单因素方差分析样表 |
附录4: 第三次因子分析结果 |
(7)经验学习的元认知学习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验学习 |
二、意识经验 |
三、元认知 |
1. 学习自我认同 |
2. 建立学习自我认同的元认知知识 |
3. 学习过程的螺旋 |
4. 学习螺旋的元认知知识 |
5. 学习风格 |
6. 学习风格的元认知知识 |
7. 学习空间 |
8. 学习空间元认知策略 |
四、学会如何学习:发展元认知学习技能 |
(8)基于天文应用的大口径压电变形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自适应光学 |
1.1.1 自适应光学 |
1.1.2 自适应光学发展历程 |
1.2 自适应光学应用 |
1.2.1 天文与自适应光学 |
1.2.2 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 |
1.2.3 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发展现状 |
1.2.4 其他自适应光学应用 |
1.3 变形镜 |
1.3.1 变形镜工作原理与分类 |
1.3.2 变形镜性能比较 |
1.3.3 国内变形镜技术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天文应用变形镜性能需求分析 |
2.1 大气湍流 |
2.1.1 大气对光传播的干扰 |
2.1.2 湍流 |
2.1.3 光学天文选址 |
2.2 衍射极限成像和像差成像 |
2.2.1 衍射极限成像 |
2.2.2 大气湍流像差成像 |
2.2.3 像差成像波前影响分析 |
2.3 波像差模式分解 |
2.3.1 波像差分解 |
2.3.2 Zernike多项式 |
2.3.3 Karhunen-Love函数 |
2.3.4 区域校正 |
2.4 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的生成与校正 |
2.4.1 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的生成方法 |
2.4.2 大气湍流波像差生成结果 |
2.5 变形镜性能需求分析 |
2.5.1 变形镜单元数需求分析 |
2.5.2 变形镜冲程需求分析 |
2.5.3 变形镜工作带宽需求分析 |
2.6 本章总结 |
第3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设计 |
3.1 大口径双驱动模式单压电变形镜 |
3.1.1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 |
3.1.2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性能 |
3.1.3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湍流波像差校正 |
3.1.4 传统压电变形镜局限性分析 |
3.2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 |
3.2.1 组合式变形镜 |
3.2.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3 单压电变形镜层设计 |
3.3.1 阵列支撑点配置设计 |
3.3.2 单压电变形镜层结构参数设计 |
3.3.3 单压电变形镜层性能仿真 |
3.4 驱动阵列层设计 |
3.4.1 驱动方式选择 |
3.4.2 镜面支撑连接方式 |
3.4.3 球形头铰链连接设计 |
3.4.4 变形镜微调结构设计 |
3.5 组合式变形镜设计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制备 |
4.1 制作组合式变形镜的关键工艺与技术研究 |
4.1.1 镜面面型微调技术 |
4.1.2 镜面应力控制技术 |
4.1.3 PZT陶瓷片拼接技术 |
4.2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制备 |
4.2.1 制备工艺流程 |
4.2.2 组合式变形镜样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性能表征 |
5.1 变形镜镜面性能表征方法 |
5.1.1 主要性能参数 |
5.1.2 镜面性能测试方法 |
5.1.3 波前测量法 |
5.2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 |
5.2.1 变形镜测试系统原理 |
5.2.2 光束口径耦合系统优化 |
5.2.3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搭建 |
5.2.4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总结 |
5.3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性能表征 |
5.3.1 镜面质量表征 |
5.3.2 变形量表征 |
5.3.3 工作带宽表征 |
5.4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校正性能表征 |
5.4.1 自校正性能表征 |
5.4.2 Zernike像差重构 |
5.4.3 大气湍流波像差重构 |
5.5 与国内外变形镜性能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压电片变形镜应用研究 |
6.1 AO动态像差校正 |
6.1.1 61单元压电片变形镜 |
6.1.2 动态像差物理生成 |
6.1.3 动态像差校正系统 |
6.2 激光内腔自适应校正 |
6.2.1 激光热透镜效应 |
6.2.2 激光内腔校正系统 |
6.2.3 热透镜效应影响分析 |
6.2.4 激光内腔校正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本论文主要工作 |
7.1.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7.2.1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 |
7.2.2 变形镜测试方法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9)衔接连贯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英语语言教学法》(第一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es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t Home and Abroad |
2.2 Researches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of Reference in the ST |
3.1.1 Personal Reference |
3.1.2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
3.1.3 Comparative Reference |
3.2 Translation of Substitution in the ST |
3.2.1 Nominal Substitution |
3.2.2 Verbal Substitution |
3.2.3 Clausal Substitution |
3.3 Translation of Ellipsis in the ST |
3.3.1 Verbal Ellipsis |
3.3.2 Clausal Ellipsis |
3.4 Translation of Conjunction in the ST |
3.4.1 Addictive Conjunction |
3.4.2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
3.4.3 Causal Conjunction |
3.4.4 Temporal Conjunc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跨越国界,构建英语教与学的桥梁——访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主任、TESOL国际协会原主席孙以琳(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大学英语中心创新改革, 追求卓越 |
二、“世界英语”的概念不再是“外国的” |
三、TESOL的三大发展趋势 |
四、TESOL协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发展方向 |
五、八大策略 |
六、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 |
四、Material Adaptation in EL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D]. 李自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
- [2]朝医万金文武汤对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张爽. 延边大学, 2021
- [3]《HSK标准教程1》在马达加斯加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为例[D]. 杨亚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可靠性评价的液化天然气海上运输航线配船研究[D]. 牛东翔.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文学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外文学阅读研究[D]. 钟海静. 宁波大学, 2019(06)
- [6]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 贾振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4)
- [7]经验学习的元认知学习法[J]. 艾丽丝·Y·库伯,大卫·A·库伯,李梦瑶. 终身教育研究, 2018(02)
- [8]基于天文应用的大口径压电变形镜技术研究[D]. 陈俊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9]衔接连贯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英语语言教学法》(第一章)为例[D]. 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10]跨越国界,构建英语教与学的桥梁——访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主任、TESOL国际协会原主席孙以琳[J]. 朱婷婷,刘明珍. 世界教育信息, 2017(07)
标签: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