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与基性岩墙群有关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国辉,张琪琪,王伟,张拴宏,李建锋[1](2021)在《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变基性岩床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东地区胶-辽-吉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变基性岩墙/床,这些岩墙/床对研究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东地区辽河群中的变基性岩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有助于深入认识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地质演化过程。辽东地区变基性岩床顺层侵入于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中,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石类型以斜长角闪岩和石榴斜长角闪岩为主,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其他矿物有石榴子石、石英、黑云母、磁铁矿和黄铁矿等。变基性岩床样品的锆石具特征的环带结构和较低的Th/U值(0.010.34),指示锆石为变质成因,4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1854±11Ma、1846±12Ma、1847±9Ma和1848±7Ma)表明基性岩床发生变质作用的时间为1.85Ga,与华北克拉通最终碰撞拼合的时间一致。根据基性岩床与胶-辽-吉造山带其他地区2.1 Ga的基性岩具有相似的野外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侵位时代可能为2.1 Ga。基性岩床样品的SiO2含量为47.07%52.18%, K2O+Na2O含量为1.78%4.70%, MgO含量为3.92%8.59%,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大部分样品的稀土总量较低(47.3×10-6109.5×10-6),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La),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 Zr、Hf没有明显的亏损且未发生分馏作用。所有样品的Al2O3、CaO和Fe2O3T含量在主量元素相关性图解上分布规律且与MgO含量呈较好的相关性, Nb/La值(0.520.73)随SiO2和MgO含量的变化较小,表明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地壳混染的程度较低,似"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是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遭受古俯冲组分改造的结果。结合已有的辽河群变质火山-沉积岩、辽吉花岗岩和基性岩的研究成果,胶-辽-吉造山带在2.1 Ga处于陆内裂谷环境。
李俊建,彭翼,张彤,宋立军,倪振平,周继华,白立兵,郭国海,党智财[2](2021)在《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悠久,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60余个矿种、15 000余处矿产地,其中油气、煤矿、铀、金、稀土、钼、铁、铝土矿、铅锌银、石墨、萤石、磷、耐火粘土、金刚石等矿产储量占全国前列,构成了多处重要的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近年来,随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原有矿产储量持续增加,同时不断有许多新地域、新层位、新类型、新深度的矿床/矿体发现,显示出华北地区具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在全国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华北地区重要成矿单元进行了统一厘定。提出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秦祁昆成矿域,共划分出6个Ⅱ级成矿省,18个Ⅲ级成矿带,67个Ⅳ级成矿亚带和255个Ⅴ级矿集区。其中古亚洲成矿域涉及准噶尔和塔里木2个成矿省,划分出2个成矿带、4个成矿亚带和8个矿集区;滨太平洋成矿域涉及大兴安岭、华北陆块和秦岭-大别3个成矿省,划分出15个成矿带、62个成矿亚带和245个矿集区;秦祁昆成矿域涉及阿尔金-祁连成矿省,划分出河西走廊成矿带、阎地拉图成矿亚带和2个矿集区。依据主要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的Re-Os、Sm-Nd和40Ar-39Ar同位素年龄,提出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自西向东成矿年龄逐渐变新(297 Ma~237.9 Ma~187.11 Ma~161.3 Ma~131 Ma),为一条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的斑岩型、接触交代型和热液型金属矿床成矿带,同时还是新生代油气、砂岩型铀矿集中区。
翟明国[3](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核心地质单元之一.前寒武纪基底陆块的划分、克拉通化过程与构造机制、古元古代活动带、中-新元古代的多期裂谷和壳幔调整、华北地台形成等华北早期大陆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学问题,都与鄂尔多斯地块密切相关.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油气和煤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带动基础地质研究至少在三方面有重要进展:(1)大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2)狭义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以及与周边基底岩石的对比;(3)鄂尔多斯地块的周边断裂及其性质.这些都说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在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盆地,现在的狭义盆地面貌是在三叠纪末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才逐步改造定格的.因此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需要抛开固有的想法,客观分析地质资料,给予科学解读.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和构造体制演化谜团的钥匙.
吴迪[4](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张琪琪[5](2021)在《华北地块北缘晚志留世—泥盆纪弧—陆碰撞的地质记录及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文中认为华北地块北缘包括两大近东西向构造单元,分别为北侧的白乃庙弧带和南侧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两者以白云鄂博-多伦-赤峰-开原断裂为界。白乃庙弧曾被认为是发育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之上的陆缘弧或日本型岛弧,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是一个形成于早古生代时期且具有与华北克拉通不同前寒武纪基底的岛弧,并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以弧-陆碰撞的方式拼贴至华北克拉通北缘。尽管目前对白乃庙弧的起源与演化取得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弧-陆碰撞这一地质过程缺乏系统研究。此外,白云鄂博-多伦-赤峰-开原断裂作为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在华北地块中段多伦-赤峰沿线,由于多数地区断裂带两侧地质记录缺失、地表覆盖严重、断裂带出露不明显等因素,导致该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并不明确,尤其在一些处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位置的关键地区,其构造属性和边界位置长期以来是模糊不清的。本论文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与弧-陆碰撞相关的同碰撞阶段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以及碰撞后阶段发育的碱性岩浆岩带和双峰式火山岩开展了系统总结和研究;(2)选取位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位置的关键研究区,通过岩石组合和岩浆岩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来精确限定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位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新认识和研究进展:1.白云鄂博-达茂旗北部地区西别河组呈不整合覆盖在早古生代岛弧岩体和火山-沉积岩地层之上,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西别河组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期,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弧-陆碰撞的沉积作用响应。2.在白云鄂博-达茂旗北部地区早古生代变沉积岩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与弧-陆碰撞相关的变质事件,变质成因独居石LA-ICP-MS U-Pb定年将弧-陆碰撞时间限定在~420 Ma。3.在赤峰北部解放营子地区原定为早古生代的变质火山-沉积岩地层中识别出一套形成于早-中泥盆世时期的双峰式火山岩。此双峰式火山岩与同时期碱性岩浆岩带的出露共同指示该时期华北地块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4.对位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附近解放营子地区近期发现的新太古代基底岩系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晚古生代岩浆岩Nd-Hf同位素特征,提出解放营子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属于兴蒙造山带的组成部分。5.对华北地块北缘中段赤峰北部及邻区广泛出露的二叠纪-早三叠世长英质岩浆岩Nd-Hf同位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对比,精确地限定了该地区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的位置。
康昱[6](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构造古地理及其与祁连-北秦岭地体乃至华南克拉通的亲缘关系,以及鄂尔多斯地块上叠的早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属性和油气地质条件是近年来基础地质研究和古老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从鄂尔多斯地块与其相邻块体之间的构造格局研究出发,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组成相结合的物源示踪方法,恢复重建了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与其西、南部相邻块体之间的构造演化关系,同时结合沉积相编图研究,系统分析了早古生代不同时期鄂尔多斯陆表-陆缘海盆地西、南部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明确了早古生代主要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区域构造环境、原始盆地属性及其构造古地理面貌,并对其控制下的源-储特征及其有利源-储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探讨了相应的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以下几点新的认识:(1)锆石U-Pb年代学物源示踪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寒武系及中-下奥陶统的碎屑物源都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的变质基底岩系,唯有地块西缘贺兰山寒武系底部苏峪口组及其平行不整合下伏的震旦系兔儿坑组、正目观组还记录有主要来自阿拉善地块东缘新元古代火山-岩浆岩的物源信息,指示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至少自新元古代震旦纪以来都属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暗示华北西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寒武纪-早中奥陶世陆表-陆缘海沉积显着缺少或远离其它相邻块体或岛弧杂岩地体的陆源碎屑或火山-岩浆物源。(2)锆石U-Pb年代学与区域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平凉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与其相邻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河西走廊带东段的香山群/米钵山组都属于上奥陶统深水复理石沉积。区域锆石U-Pb年龄谱及Hf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来自华北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地体和东冈瓦纳大陆的混合物源特征,指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奥陶纪晚期的区域构造古地理环境受控于这些相邻块体与其间洋盆(原特提斯及其分支的祁连-北秦岭洋)并置的洋陆分布格局,并主体经历了晚奥陶世洋壳俯冲消减和鄂尔多斯地块与祁连-北秦岭(杂岩)地体的(加里东晚期)汇聚拼合构造事件。(3)构造古地理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原盆地属性主要受控于原特提斯洋及其(分支)祁连-北秦岭洋的复杂开合过程,主体经历了“寒武纪至中奥陶世面向祁连-北秦岭洋的被动陆缘-(华北)鄂尔多斯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和“晚奥陶世毗邻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地体的活动陆缘-(华北)鄂尔多斯克拉通残余边缘海盆地”两大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其中,寒武纪被动陆缘鄂尔多斯陆表海盆地内部结构分异相对较弱,呈现台内浅洼、台缘坡折和台前缓坡的稳定型结构-构造面貌;中奥陶世被动陆缘鄂尔多斯陆表海盆地内部结构分异较强,呈现为台内坳陷-台缘隆起-台前斜坡的分异型结构-构造面貌;晚奥陶世活动陆缘则呈现为鄂尔多斯台内隆升古陆与其西南部残余边缘海盆地并置的构造古地理面貌。(4)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海相源-储条件分析表明,鄂尔多斯地块中-晚奥陶世陆缘-陆表海盆地“内坳-边隆-外斜坡”的构造古地理面貌总体控制了研究区下古生界海相源-储条件。特别是L型台缘隆起对其内侧颗粒滩相白云岩储集体和外侧台缘礁滩型储集体的发育有着明显控制作用,L型隆起内侧台内坳陷和外侧台缘斜坡尤其是晚奥陶世残余边缘海盆地深水斜坡带是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有利区带,奥陶系顶面近亿年的风化剥蚀作用为优质古岩溶储集体的发育创造了条件;通过鄂尔多斯地块(盆地)西、南部下古生界构造-相控源-储条件及其有利区带分析,预测提出了西缘北段“铁克苏庙东部继承性斜坡型”及“天池低幅度隆起-多元多向联控型”、中段“马家滩掩覆体继承性斜坡型”、南段“庆阳古隆起改造反转斜坡多元联控-侧向遮挡型”和南缘“渭北隆起改造-残存型”等有利源-储区带的油气成藏模式。
杨泽黎,胡晓佳,王树庆,王文龙,赵利刚,段霄龙,田健,程银行[7](2021)在《兴蒙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内前寒武纪地层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内是否存在陆壳一直缺少直接证据,制约了对增生带结构及演化的认识.在达茂旗东北部兴蒙造山带南缘增生带内识别出一套原地的变质地层,野外观察及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地层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可能代表了增生造山带内的古老地壳.地层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集中于~1.8 Ga,并具有~3.0 Ga、~2.8 Ga、~2.5 Ga、~1.6 Ga等次级峰值,与华北北缘白云鄂博、化德、狼山群等地层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一致;表明其应为华北陆块的一部分,物源则主要来自于华北克拉通内部不同时代地质体的剥蚀.该套地层的识别及其与华北陆块的亲缘性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增生带内存在陆壳,构造环境上应为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形成的活动陆缘;同时,其与车根达来构造带的关系显示后者并非蛇绿岩,更可能为弧后伸展引起的超基性岩对陆壳的侵入形成.
张红雨[8](2020)在《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围绕“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成矿系统”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了内蒙古地区新发现的维拉斯托锡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其矿化特征以深部的蚀变斑岩型、岩体上部的热液角砾岩型、岩体内部及近端云英岩脉型和岩体稍远端的热液脉型矿化为主要特征。由斑岩体至外围依次为Rb-Li-(Sn)、Sn-(W-Cu-Zn)、Cu-Zn-Ag成矿,蚀变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白云母-石英-伊利石、石英-方解石-白云母-伊利石-绿帘石-萤石。将成矿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高中温热液蚀变Rb-Li-Sn矿化阶段(I阶段)、高中温锡多金属云英岩阶段(II阶段)和中低温铜多金属阶段(III阶段)。维拉斯托矿区锡和铜多金属矿化与石英斑岩具有密切的关系,该岩体具有高硅高钠、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显示其母岩浆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重熔。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结果为135.7±0.9 Ma,认为石英斑岩岩浆形成于陆内伸展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板片回撤和软流圈上涌有关。维拉斯托不同成矿阶段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岩浆硫的范围一致;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主要与中生代的花岗岩密切相关;氢氧同位素组成也表明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石英斑岩斑晶和早阶段蚀变斑岩中发现了典型的熔体-流体包裹体,记录了体系早阶段由熔体向流体的转变过程。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阶段热液蚀变Rb-Li矿化的温度为313383℃,锡多金属成矿阶段的流体温度为260323℃,铜多金属成矿阶段的温度为203240℃。成矿流体由Rb-Li矿化到锡多金属再到铜多金属矿化过程,热液体系的温度逐渐降低。提出热液体系的冷却过程有利于促使锡和铜等金属络合物分解,进而诱发这些金属成矿。维拉斯托矿床的锡多金属成矿阶段锡石的U-Pb定年结果为136.8±3.8141.4±5.9 Ma,该阶段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2±1.4140.7±1.5 Ma。与锡石和辉钼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年龄为133.7±1.5140.7±1.0Ma。铜多金属阶段白云母的Ar-Ar年龄为133.4±0.5133.42±0.5 Ma。多种年代学方法(U-Pb、Re-Os、Ar-Ar)结果表明,维拉斯托岩浆-热液体系成矿作用持续发生的时间大于7 Ma。该较长的矿化-蚀变周期可能与多期岩浆热液成矿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本次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维拉斯托矿区的锡多金属和近端的铜多金属矿化属于一个典型的与早白垩世酸性岩浆作用密切关联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该成矿系统发育和保存较为完整。与锡-铷-锂等多金属成矿有关成矿系统的确认为该区进一步铜和银多金属找矿与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长海,刘正宏,赵庆英,徐仲元,石强,王师捷,陈煜嵩[9](2020)在《内蒙古商都地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尖山组的沉积时限、物源及西部陆块北缘的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进行了探讨。样品TM33中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872~2100Ma (n=64),并有~1960Ma的主年龄峰值和~2000Ma的次年龄峰值,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的εHf(t)值在-2.6~7.9之间(除1个测点为-17.6),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在2240~4386Ma之间。样品Z1724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1784~2200Ma(n=44),并有~1965Ma的主年龄峰值和~2080Ma次年龄峰值。谐和线上最年轻一组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94±73Ma(n=2),εHf(t)在-5.4~3.2之间,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在2584~3203Ma之间。基于以上数据,结合侵入白云鄂博群底部1670Ma的辉长岩以及白云鄂博群底部全岩207Pb-206Pb等时线年龄为1649Ma的沉积碳酸盐岩,尖山组的沉积时间被限定在1800~1650Ma。尖山组的物源主要来自固阳、西乌兰不浪地区新太古代基底以及大青山和卓资地区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带。综合前人对研究区及邻区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可能存在2600~2750Ma、~2500Ma和2000~2100Ma三期主要的地壳生长事件,且最后一次规模可能小于前两次。
康健丽,王惠初,任云伟,肖志斌,相振群,曾乐[10](2020)在《内蒙古固阳地区白云常合山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研究及其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文中提出在对固阳白云常合山花岗岩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其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白云常合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高SiO2(70.68%~77.21%)、富碱(7.88%~9.21%)、高Fe2O3T/MgO (12.60~90.38)和10000×Ga/Al (3.63~6.17)值,低Al2O3(11.70%~13.23%)、MgO (0.06%~0.24%)、CaO (0.23%~1.20%)的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K等,亏损Ba、Sr、Eu、Ti、P;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呈现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分布模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通过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得到白云常合山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824~957℃,平均值为903℃,表明其形成于高温环境。这些特征与A型花岗岩相一致。锆石LA-ICP-MS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形成于~1720Ma;锆石εHf(t)=-1.84~+6.08,以正值为主,单阶段模式年龄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9~2.2Ga和2.5~3.2Ga,岩浆源区主要是新太古代新生地壳,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其为A1型花岗岩,且有板内岩浆的特点,因此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应该是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上与裂解事件有关地质体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认为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应该是固阳地区年龄可靠的最早响应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岩体。
二、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与基性岩墙群有关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与基性岩墙群有关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变基性岩床的成因和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
3 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锆石U-Pb年龄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5 讨论 |
5.1 基性岩床的侵位和变质时代 |
5.2 后期改造和地壳混染 |
5.3 岩浆源区性质 |
5.4 大地构造背景 |
6 结论 |
(2)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区带划分 |
2 成矿区带特征及成矿规律 |
2.1 觉罗塔格-黑鹰山Cu-Ni-Fe-Au-Ag-Mo-W-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带(Ⅲ-8) |
2.2 磁海-公婆泉Fe-Cu-Au-Pb-Zn-W-Sn-Rb-V-U-磷成矿带(Ⅲ-14) |
2.3 河西走廊Fe-Mo-Ni-萤石-盐类-凹凸棒石-石油成矿带(Ⅲ-20) |
2.4 东乌珠穆沁旗-嫩江Cu-Mo-Pb-Zn-U-Au-W-Sn-Cr成矿带(Ⅲ-48) |
2.5 白乃庙-锡林郭勒Fe-Cu-Mo-Pb-Zn-U-Mn-Cr-Au-Ge-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Ⅲ-49) |
2.6 突泉-翁牛特Pb-Zn-Ag-Cu-Fe-Sn-REE成矿带(Ⅲ-50) |
2.7 阿拉善(隆起)Cu-Ni-Pt-Fe-REE-磷-石墨-芒硝-盐类成矿带(Ⅲ-18) |
2.8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Fe-Cu-Mo-Pb-Zn成矿带(Ⅲ-57) |
2.9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Au-Fe-Nb-REE-Cu-Pb-Zn-Ag-Ni-Pt-W-石墨-白云母成矿带(Ⅲ-58) |
2.1 0 鄂尔多斯西缘Fe-Pb-Zn-磷-石膏-芒硝成矿带(Ⅲ-59) |
2.1 1 鄂尔多斯(盆地)U-石油-天然气-煤-盐类成矿区(Ⅲ-60) |
2.1 2 山西(断隆)Fe-铝土矿-石膏-煤-煤层气成矿带(Ⅲ-61) |
2.1 3 华北盆地(断坳)石油天然气成矿带(Ⅲ-62) |
2.1 4 华北陆块南缘Au-Mo-W-Pb-Zn-Ag-Fe-Cu-U-萤石-重晶石-磷-铝土矿-耐火粘土-硫铁矿-煤成-石油-天然气成矿区(Ⅲ-63) |
2.1 5 鲁西(断隆)Fe-Cu-Au-铝土矿-煤-金刚石成矿区(Ⅲ-64) |
2.16胶东(次级隆起)Au-Fe-Mo-菱镁矿-滑石-石墨成矿带(Ⅲ-65) |
2.17东秦岭Fe-Au-Ag-Mo-Cu-Pb-Zn-Sb-非金属成矿带(Ⅲ-66) |
2.17桐柏-大别-苏鲁Au-Ag-Mo-Pb-Zn-Fe-Cu-萤石-金红石-白云母-石墨成矿带(Ⅲ-67) |
3 结论 |
(3)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1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简史 |
2 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断裂 |
2.1 北部边界 |
2.2 西部边界 |
2.3 南部边界 |
2.4 东部边界 |
3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基底的研究进展 |
4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基底的概况 |
4.1 北界边沿基底岩石 |
4.2 西界边沿基底岩石 |
4.3 南界边沿基底岩石 |
4.4 东界边沿基底岩石 |
5 讨论与建议 |
5.1 基本认识 |
5.2 研究的突破口和存在的问题 |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
1.1.4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2.2.1 参数特征 |
2.2.2 放射性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
3.3.1 宏观变形特征 |
3.3.2 微观变形特征 |
3.3.3 有限应变测量 |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
4.1.1 连山关铀矿床 |
4.1.2 黄沟铀矿床 |
4.1.3 玄岭后铀矿床 |
4.2 铀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
4.3.1 铀矿体围岩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
4.4 铀成矿作用 |
4.4.1 铀成矿时代 |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
4.4.4 铀的活化迁移 |
4.4.5 铀的沉淀机制 |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华北地块北缘晚志留世—泥盆纪弧—陆碰撞的地质记录及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测试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测试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情况 |
第二章 华北地块北缘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概况 |
2.1 北侧白乃庙弧带 |
2.1.1 地层系统 |
2.1.2 侵入岩 |
2.1.3 蛇绿混杂岩 |
2.1.4 金属成矿 |
2.2 南侧华北克拉通北缘 |
2.2.1 地层系统 |
2.2.2 岩浆活动 |
2.2.3 区域断裂带 |
第三章 华北地块北缘弧-陆碰撞的地质记录 |
3.1 同碰撞阶段 |
3.1.1 沉积作用 |
3.1.2 岩浆作用 |
3.1.3 变质作用 |
3.1.4 构造变形 |
3.2 后碰撞阶段 |
3.2.1 泥盆纪碱性岩浆岩带 |
3.2.2 泥盆纪双峰式火山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 |
4.1 赤峰解放营子地区新太古代基底岩系的发现 |
4.1.1 区域背景及样品特征 |
4.1.2 测试结果 |
4.1.3 解放营子地区新太古代基底岩系的存在 |
4.1.4 新太古代基底岩石起源 |
4.1.5 解放营子地区构造属性 |
4.1.6 地壳生长和初始克拉通化 |
4.2 断裂带两侧岩浆岩Nd-Hf同位素差异 |
4.2.1 区域地质及样品特征 |
4.2.2 测试结果 |
4.2.3 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的精确限定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
二、不足及今后工作的打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表 |
2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研究区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其原盆地属性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系的天然气勘探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认识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及其物质组成 |
2.1.1 阴山地块-孔兹岩带 |
2.1.2 阿拉善地块 |
2.1.3 走廊过渡带 |
2.1.4 祁连造山带 |
2.1.5 秦岭造山带 |
2.2 研究区前寒武系-下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 |
2.2.1 前寒武系岩石-地层组成 |
2.2.2 下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 |
2.2.3 下古生界年代地层对比框架 |
2.3 盆地构造单元及其奥陶系顶面构造特征 |
2.3.1 盆地西部天环坳陷 |
2.3.2 盆地中东部陕北斜坡与晋西挠摺带 |
2.3.3 盆地南部渭北隆起 |
2.3.4 盆地北部伊盟隆起 |
第三章 早古生代沉积物源与构造古地理格局 |
3.1 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3.1.1 盆地南部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3.1.2 盆地西部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3.2 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
3.2.1 盆地南部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3.2.2 盆地西部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
3.3 早古生代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 |
3.3.1 走廊带晚奥陶世沉积碎屑物源特征 |
3.3.2 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的亲缘关系 |
3.3.3 鄂尔多斯地块区域构造构造古地理格局 |
第四章 早古生代沉积岩相与构造古地理特征 |
4.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类型 |
4.1.1 早古生代沉积体系 |
4.1.2 典型剖面的沉积相划分 |
4.2 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
4.2.1 寒武纪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
4.2.2 奥陶纪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
4.3 原盆地属性及构造古地理特征 |
4.3.1 原盆地属性 |
4.3.2 构造古地理特征 |
第五章 油气地质意义 |
5.1 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烃源岩特征 |
5.1.1 奥陶系烃源岩特征 |
5.1.2 寒武系烃源岩特征 |
5.2 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储层特征 |
5.2.1 古岩溶储集体特征 |
5.2.2 白云岩储集体特征 |
5.2.3 台缘礁滩型储集体特征 |
5.3 有利源-储区带及其成藏模式探讨 |
5.3.1 西北部继承性(台缘)斜坡带 |
5.3.2 南部改造残存古隆起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兴蒙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内前寒武纪地层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
2 分析方法 |
2.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2.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3 分析结果 |
3.1 锆石U-Pb年龄 |
3.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4 讨论 |
4.1 变质地层形成年代、性质及物源 |
4.2 地质意义 |
5 结论 |
(8)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关键金属与发展战略 |
1.1.2 中亚造山带东段多金属成矿研究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高中温Sn多金属与中低温Cu-Pb-Zn-Ag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
1.2.2 我国主要Sn矿床研究现状 |
1.2.3 中亚造山带东段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维拉斯托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
2 中亚造山带东段区域地质 |
2.1 区域岩浆岩与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
2.4 区域Sn多金属成矿作用 |
3 维拉斯托Sn-Rb-Li-Cu-Zn-Ag多金属矿床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产出特征 |
3.3 矿石物质组成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阶段划分 |
4 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2 全岩主量元素 |
4.3 全岩微量元素 |
4.4 全岩Sr-Nd同位素 |
4.5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
4.6 锆石U-Pb年代学 |
4.7 岩浆岩成因 |
5 成矿作用年代学厘定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锡石U-Pb年代学 |
5.3 辉钼矿Re-Os年代学 |
5.4 白云母Ar-Ar年代学 |
6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2 原位S同位素组成 |
6.3 原位Pb同位素组成 |
6.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5 D-O同位素组成 |
7 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 |
7.1 成矿母岩浆起源与构造背景 |
7.2 成岩-成矿时代关系与成矿作用事件 |
7.3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
7.4 维拉斯托高中温锡多金属与中低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特征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内蒙古商都地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样品特征 |
3 测试方法 |
3.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
3.2 锆石Hf同位素测定 |
4 测试结果 |
4.1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4.2 锆石Hf同位素 |
5 讨论 |
5.1 白云鄂博群尖山组沉积时限 |
5.2 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物源 |
5.3 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6 结论 |
(10)内蒙古固阳地区白云常合山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研究及其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1 主量元素 |
2.2 微量元素 |
3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 |
3.1 锆石U-Pb年龄 |
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石类型与成因 |
4.2 构造背景及意义 |
5 结论 |
四、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与基性岩墙群有关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变基性岩床的成因和构造意义[J]. 胡国辉,张琪琪,王伟,张拴宏,李建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5)
- [2]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J]. 李俊建,彭翼,张彤,宋立军,倪振平,周继华,白立兵,郭国海,党智财. 华北地质, 2021(03)
- [3]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J]. 翟明国. 科学通报, 2021(26)
-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5]华北地块北缘晚志留世—泥盆纪弧—陆碰撞的地质记录及克拉通与造山带边界[D]. 张琪琪.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6]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D]. 康昱. 西北大学, 2021(12)
- [7]兴蒙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内前寒武纪地层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J]. 杨泽黎,胡晓佳,王树庆,王文龙,赵利刚,段霄龙,田健,程银行. 地球科学, 2021(08)
- [8]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D]. 张红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9]内蒙古商都地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J]. 李长海,刘正宏,赵庆英,徐仲元,石强,王师捷,陈煜嵩. 岩石学报, 2020(09)
- [10]内蒙古固阳地区白云常合山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研究及其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J]. 康健丽,王惠初,任云伟,肖志斌,相振群,曾乐. 岩石学报,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