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1](2021)在《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的相关因素及诊疗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像学临床特征等相关参数,探讨分析SISMAD经过保守治疗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发生血管重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出院后疾病随访转归等方面提供合理诊疗策略以及临床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HIS医生工作站血管外科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期间诊断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并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09例。其中,26例患者被排除,原因是他们接受了非保守治疗(n=7)、表现夹层进展(n=3)和失去临床随访资料(n=16)。83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资料被纳入了本研究。详细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伴随基础疾病、住院日、腹部症状缓解时间、伴随基础疾病、吸烟和饮酒病史、临床症状、基础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随访回馈结果等参数,根据纳入研究患者随访终点时SMA血管重塑情况将纳入病例分为完全重塑组和部分重塑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1年以上。通过统计学检验分析,探讨影响SMA血管重塑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SMA血管发生重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伴随基础疾病、吸烟和饮酒病史、基础治疗方法、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到影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相关的独立影响因子,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纳入83例SISMAD患者,平均年龄为(52.89±8.19)岁,其中男性患者:78例(94.0%),女性患者:5例(6%),男女比例为15.6:1。根据随访终点时血管重塑结果分为完全重塑组(37例)和部分重塑组(46例),血管完全重塑率为44.6%。其中完全重塑组男性患者36例(97.3%),女性患者1例(2.7%),平均年龄为(51.76±8.19)岁,部分重塑组男性患者42例(91.3%),女性患者4例(8.7%),平均年龄为(53.80±8.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日、腹痛症状缓解时间、BMI、伴随疾病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8.07±2.21)d,入院治疗后平均腹痛症状缓解时间为(3.99±1.85)d,两组患者在住院日和腹痛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伴随疾病方面,83例患者中77例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42例(50.6%)、糖尿病13例(15.7%)、冠心病10例(12.0%),其他还有血脂异常12例(14.5%)等,两组患者在伴随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80例(96.4%)、呕心呕吐33例(39.8%)、腹泻9例(10.8%)、腹胀11例(13.3%)、血便5例(6%)等。其中在腹痛部位方面,表现为脐周疼痛47例(56.6%),上腹部疼痛29例(34.9%),下腹部疼痛2例(2.4%),全腹痛2例(2.4%),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和腹痛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在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常规检查相关参数方面,血管完全重塑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显着小于血管部分重塑组;两组在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ratio,RPR)、单核细胞和血小板比值(Multiple planarreformation,M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在腹部CTA相关参数结果方面,血管完全重塑组的夹层长度、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Abdominal aorta angle,SAA)、夹层破口至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距离显着小于部分重塑组,两组在夹层长度、SAA和夹层破口至AA距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重塑组的真腔狭窄度>70%显着低于部分重塑组,在真腔狭窄度>70%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Yun分型上血管完全重塑组多表现为Ⅱa或Ⅱb型,而部分重塑组多表现为Ⅱa型,两组在Yun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资料结果比较:患者随访终点事件为SMA血管重塑情况,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6.64±4.0)月(范围6月-33月),37例(44.6%)SMA表现为完全重塑,46例(55.4%)SMA表现为部分重塑。37例血管完全重塑中,15例患者(40.5%)为Ⅱa型SISMAD(可见假腔,血流可经入口进入假腔,但无出口),19例患者(51.4%)为Ⅱb型SISMAD(假腔内血栓形成,而假腔内无血流)。46例部分血管重塑组中,31例(67.4%)为Ⅱa型,7例(15.2%)为Ⅱb型。随访期间,18例(21.7%)表现为腹痛症状存在,总临床腹痛症状缓解率78.3%。其中完全重塑组为3例(8.1%),部分重塑组为15例(32.6%),两组在腹痛症状存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Yun分型、SAA、夹层破口至AA距离、夹层长度、真腔狭窄度是否>70%、腹痛症状是否存在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LR等与血管重塑有关,两组在Yun分型、SAA、夹层破口至AA距离、夹层长度、真腔狭窄度>70%、腹痛症状存在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其中夹层长度(OR值=1.063,95%CI1.023-1.105,P<0.05)、真腔狭窄度>70%(OR值=8.464,95%CI1.476-48.537,P<0.05)、Yun 分型(OR值=0.536,95%CI0.050-5.779,P<0.05)、NLR(OR值=1.658,95%CI 1.109-2.479,P<0.05)是血管重塑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1.对于SISMAD的治疗,通过保守治疗,大多数在临床症状缓解和血管重塑方面均获得良好结果。2.保守治疗的SISMAD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重塑是常见的,在Yun分型上血管完全重塑组多表现为Ⅱa或Ⅱb型,而部分重塑组多表现为Ⅱa型。SISMAD随访过程中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存在,随访中定期的CTA检查是评估SMA血管是否发生良好重塑的首选检查方法。3.通过分析,夹层长度、真腔狭窄度>70%、Yun分型以及NLR等是影响SISMAD血管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对SISMAD是否发生血管重塑至关重要作用。
肖艳[2](2021)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突然中断,使其供血区域肠管骤然缺血而产生以剧烈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由于SMAE在临床上不常见,公众对其认识较少,加之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缺少特征性,不易明确诊断。SMAE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发展成为透壁性肠坏死,大量的误诊漏诊增加了本病的治疗难度,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对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某三甲医院的42例SMA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总结SMAE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发病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探讨影响SMAE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某三甲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所有诊断为SMAE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筛选最终选取42例作为SMAE组(研究组),其中6例为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确诊,36例为血管CT检查确诊。根据SMAE组的治疗结果,将其分为死亡组(n=10例)与好转组(n=32例),两组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选取同期出院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SMAE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所有病例的住院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烟酒史、既往病史、主要临床症状、血常规、血生化、血脂、凝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超声、腹部CT、外周血管超声、治疗方法及结果、住院天数等),分析SMAE组、死亡组与好转组相关资料,总结SMAE的临床特征;分别对比SMAE组和对照组、死亡组和好转组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SMAE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1.1 性别、年龄方面,SMAE组中,男性27例(64.3%),女性15例(35.7%),男性多于女性。年龄41~88岁,平均65.8±13.7(岁),44岁以下1例(2.4%),45 至 59 岁 15 例(35.7%),60 至 74 岁 11 例(26.2%),75 岁及以上 15 例(35.7%)。表现出SMAE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SMAE组死亡病例10例(23.8%)。死亡组男性6例(60.0%)、女性4例(40.0%),年龄60~88(岁),平均74.5±9.8(岁),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好转组男性21例(65.6%)、女性11例(34.4%),年龄41~87(岁),平均62.8±13.7(岁)。死亡组年龄明显大于好转组(P<0.05),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疾病史方面,SMAE组患病较多的分别为高血压病22例(52.4%)、动脉硬化16/39例(41.0%)、房颤17例(40.5%)、栓塞史14例(33.3%)、糖尿病9例(21.4%)、腹部手术史8例(19.0%)、冠心病4例(9.5%)。死亡组伴有心脏疾病病例显着多于好转组(P<0.05)。1.3 临床症状方面,SMAE组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腹痛起病,但腹部症状较重而体征相对较轻。死亡组伴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腹膜刺激征人数多于好转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 实验室检查方面,SMAE组中指标异常较多的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32例(76.2%)、白细胞升高27例(64.3%)、C-反应蛋白升高29例(69.0%)、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2例(76.2%)、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7例(40.5%)、纤维蛋白原升高22例(52.4%)、D-二聚体升高23例(54.8%)。以炎性指标及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死亡组尿素氮水平显着高于好转组(P<0.05),血小板明显低于好转组(P<0.05)。其余指标死亡组均高于好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 影像学检查方面,SMAE组36例患者经血管CT确诊,均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充盈缺损(36/36,100%)。死亡组中多处血管栓塞(栓塞部位≥2处)(6/10,60%)明显多于好转组(6/32,18.7%)(P<0.05)。1.6 治疗方面,SMAE组患者单纯溶栓治疗25例(59.5%),死亡7例(28.0%);手术取栓治疗12例(28.6%),死亡2例(16.7%);血管内介入治疗5例(11.9%),死亡1例(20%)。单纯溶栓治疗死亡率最高。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2.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房颤、栓塞史、动脉硬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发生SMAE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栓塞史、腹部手术史、动脉硬化、纤维蛋白原与发生SMAE呈正相关(P<0.05)。2.2 影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预后的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示,心脏疾病、多处血管栓塞、年龄与SMAE患者死亡呈正相关(P<0.05),血小板数量与SMAE患者死亡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血小板与SMAE患者死亡呈负相关(P<0.05),多处梗阻与SMAE患者死亡呈正相关(0.05<P<0.1)。[结论]1.SMAE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男性多于女性。本研究中SMAE死亡率为23.8%,死亡组年龄大于好转组,死亡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性别与死亡率无关。2.SMAE早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无特异性,但腹部症状较重而体征较轻为其特点之一;早期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炎性指标升高、凝血功能紊乱最为明显。腹部CTA检查是诊断SMAE的最佳方法。血管内溶栓或取栓,以及开腹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心脏疾病、血小板显着减少及多处血管栓塞者预后差。3.房颤、栓塞史、腹部手术史、动脉硬化、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发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是SMAE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刘武岩,李丽芳,宋畅,王润田,孙建新[3](2020)在《超声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胡桃夹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流入下腔静脉的过程中,走行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过小,受到挤压,临床多表现为血尿、直立性蛋白尿[1]。本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93例临床疑诊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旨在探讨超声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临床疑诊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193例,男114例,女79例,年龄3.0~22.8岁,平均(13.8±2.1)岁。
包守刚[4](2020)在《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临床少见,是指自发形成的并且只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夹层,多以急性腹痛就诊,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将有可能导致肠管大面积缺血坏死,严重者甚至死亡,但其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甚至误诊。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诊断及其疗效的动态评估。目前有关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报道多集中于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扫描具有相对无创、安全、快捷、准确等优点,是目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预后评估和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具有辐射、造影剂过敏及其它禁忌症,如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外短期内不宜进行多次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快捷、廉价及无辐射等优点,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及随访中广泛应用。既往曾尝试应用超声检查SISMAD,终因机器的质量较差和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失败,超声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报道很少。临床上通过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和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间接反映腹腔内脂肪的含量,过度肥胖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过厚的皮下及腹腔内的脂肪组织对超声声束过度衰减,从而影响超声图像质量而无法对该疾病做出准确诊断,但通过超声探头挤压腹壁使肠系膜上动脉的位置相对变浅,超声图像能够得以显示。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探头组织谐波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效果越来越好。组织谐波成像是采用发射低频的基波,接收二倍基波频率的二次谐波放大成像,可显着提高二维图像的分辨力和对比度、提高深部组织的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特点。超声造影主要是利用造影剂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并且造影剂是伴随着血液流动,因此降低了伪像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目前,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及其疗效动态评估的价值。第一部分: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研究目的:探讨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临床证实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33例,其中1例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另1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只做超声谐波成像,未行CTA检查,余31例患者均行超声谐波成像、超声造影及CTA检查。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研究,因部分人不适宜进行BMI测量,故应排除运动员、重量训练、怀孕或哺乳中妇女、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1、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影像诊断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测量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各测3次取其平均值。根据Yun等2009年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内膜破口、血栓情况等形态学不同进行的分型为依据,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本研究以CTA分型结果作为对照,统计分析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诊断各分型相应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2、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分三型:A、B、C型,其中A型又分为Al、A2两个亚型。A型:真腔有狭窄,但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A型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A1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A2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而<275cm/s;B型:真腔明显受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C型真假腔均闭塞,内无血流信号。3、超声谐波成像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图像的质量评价对100名健康成年人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及呼气末脐上2.Ocm处腹壁皮下脂肪的厚度,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根据公式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计算出具体BMI值。本研究采用中国BMI标准进行研究,分为六组:偏瘦组BMI值为BMI<18.5kg/m2,正常组BMI值为18.5≤BMI<24kg/m2,偏胖组BMI值为24≤BMI<28kg/m2,肥胖组BMI值为28≤BMI<30kg/m2,重度肥胖组BMI值为30≤BMI<40kg/m2,极重度肥胖组BMI值为BMI≥40kg/m2。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的显示、血管腔内透声、血流充盈等情况进行如下评级、评分。两名具有高年资(10年以上)的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超声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两种模式的肠系膜上动脉超声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相应肠系膜上动脉图像质量的评级、评分如下:0级:肠系膜上动脉无法显示,无法辨认(计0分);1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模糊,管腔内透声较差,管腔内血流可见显示,血流信号不能完全充盈管腔,无法确认肠系膜上动脉有无病变(计1分);2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欠清,管腔内透声尚可,管腔内血流充盈尚可(计2分);3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清晰,管腔内透声好,管腔血流充盈完整(计3分)。统计学方法: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测量值与CTA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100名健康成年人的不同BMI与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二者的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超声与CTA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对两名高年资(10年以上)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的超声图像质量评级、评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以Kappa检验评价两者的一致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6组不同BMI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两种超声成像模式的肠系膜上动脉超声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谐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分别进行组间两两非参数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修正两两比较时的检验水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同一BMI组的两种超声成像模式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态学影像诊断的一致性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细化分型(Yun分型)的诊断与CTA 比较。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CTA诊断分型:I型夹层9例,Ⅱa型为13例,Ⅱb型6例,Ⅲ型3例;超声诊断分型:Ⅰ型夹层8例,Ⅱa型为12例,Ⅱb型7例,Ⅲ型4例。1例Ⅰ型夹层超声检查因内膜出口周围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血流信号通过,误为Ⅱb型;1例Ⅱa型夹层因真腔狭窄程度较重接近闭塞,血流速度极其缓慢,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通过,误为Ⅲ型,但超声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真腔内线样血流信号。以CTA诊断分型作为对照,超声谐波成像在Ⅰ型夹层的诊断分型中其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 88.89%、100%、96.77%,Ⅱa 型夹层分别为 92.31%、100%、96.77%,Ⅱb 型夹层分别为 100%、96%、96.77%,Ⅲ 型夹层分别为 100%、96.43%、95.77%。超声谐波成像与CTA诊断分型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κ=0.817,一致性较高。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与CTA测量对比结果:超声与CTA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2.018±0.602mm 对 2.014±0.601mm,t=1.025,p=0.313>0.05];超声与 CTA对真腔直径的测量[3.176±1.783mm对3.176±1.743mm,t=0.001,p=1.000>0.05];超声与CTA对真腔直径狭窄率的分析[60.735±22.24%对60.569 ±21.913%,t=0.816,p=0.421>0.05];超声与 CTA 对真腔面积的分析[10.314±10.17mm2对10.271±10.116mm2,t=1.585,p=0.124>0.05];超声与CTA对真腔面积狭窄率的分析[78.945±20.781%对 79.532±20.247%,t=0.879,p=0.387>0.05]。31例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超声谐波成像的血流动力学新分型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真腔狭窄程度的评价关系为了更好地反映真腔的狭窄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基于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分三型:A、B、C型,其中A型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A1型8例,A2型12例,B型8例,C型3例。A型(64.52%):真腔有狭窄,但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真腔的狭窄率<70%;A型夹层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A1型(25.81%):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真腔的狭窄率<50%,此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A2型(38.71%):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而<275cm/s,50%≤真腔的狭窄率<70%,此型夹层需动态评估观察并超声监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B型(25.81%):真腔明显受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真腔的狭窄率≥70%,此型夹层保守治疗48h后相关性腹痛症状持续且不缓解,给予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C型(9.68%)真假腔均闭塞,内无血流信号,此型夹层肠管缺血异常严重,如无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则需要立即开通肠系膜上动脉来恢复肠管的血供。3、超声谐波成像技术显着提高肠系膜上动脉图像的质量对100名健康成年人不同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男性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相关系数r值=0.861;女性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相关系数r值=0.870。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分别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性不全相同。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谐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分别进行组间两两非参数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修正两两比较时的检验水准(α’=0.05/[6(6-1)/2]=0.0033),结果显示第6组即BMI≥40kg/m2(极重度肥胖)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33,余各组BMI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033。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同一 BMI组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两种超声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显示偏瘦组、正常组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偏胖组、肥胖组、重度肥胖组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极重度肥胖组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名高年资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的评分分级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κ=0.902、κ=0.882,检验是一致的,其可信度较高。结论:1、超声谐波成像技术能显着提高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分辨率,提高诊断准确率,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影像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进行客观影像学评价。2、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能够监测真腔的狭窄程度,新的分型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第二部分: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动态评估目的:探讨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动态评估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确诊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33例,其中1例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另1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未行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谐波成像检查。分别于第1、6、12、24月应用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估: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形态学进行动态随访评估,动态观察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有无变化,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及腔内支架置放术后支架的评估、开放术后对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再通情况的评价。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结果: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形态学评估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别于第1、6、12、24月的疗效动态评估中发现2例(6.06%)夹层出现了分型变化,其中1例于第1个月时由Ⅱb型夹层变化为Ⅱa型,1例于第6个月时由Ⅱa型夹层变化为I型,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的变化能够准确诊断。超声谐波成像对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进行动态评估,其中12例(36.36%)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术后动态随访观察支架形态正常,未见扭曲,1例(3.03%)支架中段血栓形成,余支架通畅;22例夹层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其中3例出现了相关性腹痛症状加重,超声发现真腔变小,假腔变大,分别于第1、1、6月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2例(6.06%)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并内膜切除,1例(3.03%)管腔通畅,1例(3.03%)于术后1月因短肠综合征并发腹腔感染死亡。余19例(57.58%)患者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随访观察发现假腔内血栓吸收后减少,真腔变大,增大比率约10~50%不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与以往根据破口、血栓的形态学改变进行的分型不同,根据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对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按照新的分型结果:A1型9例,A2型13例,B型8例,C型3例。9例(27.27%)A1型夹层随访观察期间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均未见明显增快,真腔未再狭窄。3例(9.09%)A2型夹层患者出现了相关性腹痛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超声谐波成像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明显增快,流速分别为310cm/s、321cm/s、404cm/s,真腔狭窄率分别为75%、78%、85%,真腔明显再狭窄,随访期间临床改变治疗方案,给予腔内支架置放术。余10例(30.3%)A2型夹层随访观察期间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均未见明显增快,真腔未再狭窄。19例(57.58%)A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后真腔变大,假腔内血栓吸收后减少,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减低,范围为165.8±41.94cm/s,临床症状明显缓解。8例(24.24%)B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48h后相关性腹痛症状持续且不缓解,真腔狭窄程度较重,临床上给予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C型3例(9.09%),1例行腔内支架置放术;2例开放手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并内膜切除,1例(3.03%)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管腔通畅,临床症状消失;另1例(3.03%)术后1个月出现短肠综合征合并腹腔感染死亡。结论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可实时、准确地动态评估,方便、快捷、易行;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能够为临床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田科科[5](2020)在《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患有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中青年和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IC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年龄段I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1.以我院确诊为IC的1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为中青年组(68例)和老年组(121例,含60岁),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IC患者的临床特点。2.将选取的189例(中青年组68例,老年组121例)IC患者作为病例组,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的另外189例(68例<60岁,121例全于60岁)同时期于我科行全结肠镜检查正常且既往、现今无肠道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既往病史、手术史及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究中青年组IC和老年组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青年和老年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其次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青年组合并腹部手术史的比例高于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青年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腹主动脉、髂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在腹部CT检查结果方面均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和脂肪间隙模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方面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部分患者出现渗血、白苔、肠腔狭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等,其中老年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效果良好,住院期间仅1例老年组患者死亡,余均好转出院。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青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服用CCB类降压药、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老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IC患者女性比例均高于男性,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2.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大血管病变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提示血管病变和灌注不足在老年IC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IC,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一过型表现,且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均良好。4.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
廖冠义[6](2020)在《经手术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的6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6例ASMAE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ASMAE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纳入患者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确诊时间和治疗方式等。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66例ASMAE患者中,死亡组16例,生存组50例。死亡组年龄为(75.6±9.9)岁,大于生存组的(68.1±1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8,P=0.041)。16例死亡患者中,确诊时间≤6 h、伴心房颤动、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者分别为0、14、9、9、16例;50例存活患者中,确诊时间≤6 h、伴心房颤动、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者分别为15例(30.0%)、30例(60.0%)、14例(28.0%)、14例(28.0%)、36例(72.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1、4.125、4.261、4.261、4.134,P均<0.05)。结论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突发剧烈腹痛时,需警惕ASMAE。早期(≤6 h)正确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介入治疗可能降低ASMAE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许王华,谭明明,沈晔[7](2020)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发生肠坏死的早期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即由其他部位形成的栓子致肠系膜上动脉堵塞,或因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硬化狭窄、夹层等原因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发血栓。少数患者栓子较小,堵塞肠系膜上动脉远端,临床症状较轻;但多数患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往往伴剧烈腹痛、呕吐、腹胀等,后期易引起肠坏死[1]。既往报道认为患者腹腔穿刺见血性腹水、伴明显腹膜刺激征或全身症
秦鑫锞,段栩飞,秦正旺,卞红强,梁翀,黄茂华[8](2020)在《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儿,经保守治疗失败后,行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反复发作者行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所有手术过程进行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术后无明显梗阻、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呕吐及腹痛等症状缓解,术后1个月平均体重增加5.25 kg,身体质量指数增大到17.6 kg/m2。结论 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易操作、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但吻合时吻合口要宽大,避免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位置要尽量靠近梗阻位置,能无张力吻合即可,以减少无功能肠管长度及盲袢综合征的发生。
李军,王励之,张杨,王江,陈超武[9](2019)在《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瘀滞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 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病因及治疗结局:37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其中29例综合治疗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出院,1例术后因营养不良和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并肺部感染,术后20 d死亡。12例肿瘤所致十二指肠瘀滞,其中7例无瘤生存至今,1例出现肿瘤复发,4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2年、3年、5年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而死亡。4例炎症引起粘连、扭转所致,1例环状胰腺所致,1例淋巴结肿大所致,1例不明原因所致,这7例经保守或(和)手术治疗出院后,均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特征不典型,需根据临床经验和影像学来诊断,并综合分析其病因,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石吉华[10](2019)在《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缺血后适应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氧化反应、炎症反应的影响,明确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预后,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1)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自2016-07月至2019-04月54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8例),原位缺血后适应1组(18例)和原位缺血后适应2组(18例)。三组均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空白对照组进行手术操作后关闭腹腔,完成手术。原位缺血后适应1组在恢复肠道血运前行缺血后适应(开放再灌注1min、无损伤镊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min,共3个循环),原位缺血后适应2组在恢复肠道血运前行缺血后适应(开放再灌注3min、损伤镊阻断肠系膜上动脉3min,共3个循环)。(2)入组标准:(1)通过增强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栓塞患者。(2)排除肠系膜上动脉部分栓塞患者(患者肠道仍有血流灌注,往往缺血不严重)。(3)排除术中探查取栓失败病历。(4)排除由于缺血时间长、发生全小肠坏死的患者。(5)排除经过院外治疗后的病人。(3)测量指标:肠系膜上动脉再通前,再通后2h,4h,12h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质过氧化物(MDA)测定,比较三组手术后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质过氧化物(MDA)与术前基值的绝对变化值。结果:(1)原位缺血后适应1组肠道血流再通后2h、4h、12h比再通前的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质过氧化物(MDA)绝对变化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绝对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2)原位缺血后适应2组肠道血流再通后2h、4h、12h比再通前的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绝对变化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绝对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3)原位缺血后适应1组肠道血流再通后2h、4h、12h于再通前的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绝对变化值和原位缺血后适应2组清降钙素原(PCT)、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绝对变化值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1)缺血后适应有增加肠道组织的抗氧化反应、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减轻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2)缺血后适应(3min,3个循环)与缺血后适应(1min,3个循环)比较,肠道组织的抗氧化反应、降低炎症反应的能力无进一步改善。
二、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的相关因素及诊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随访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 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3. 影像学资料结果比较 |
4. 随访资料结果比较 |
5. 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治与临床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肠坏死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超声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仪器与方法 |
1. 超声检查: |
2. 胡桃夹综合征超声诊断标准: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超声检查情况 |
二、诊断价值分析 |
讨论 |
(4)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动态评估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经手术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的6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典型十二指肠瘀滞症诊疗经过及临床分析 |
3 讨论 |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
3.3 治疗原则 |
3.3.1 非手术治疗 |
3.3.2 手术治疗[18] |
(10)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内容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剂 |
2.实验流程 |
3.统计学方法 |
4.实验数据采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的相关因素及诊疗策略研究[D]. 吴凡. 扬州大学, 2021(02)
-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肖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超声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 刘武岩,李丽芳,宋畅,王润田,孙建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12)
- [4]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D]. 包守刚. 山东大学, 2020(04)
- [5]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D]. 田科科. 苏州大学, 2020(02)
- [6]经手术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的6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D]. 廖冠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发生肠坏死的早期识别研究[J]. 许王华,谭明明,沈晔.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4)
- [8]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 秦鑫锞,段栩飞,秦正旺,卞红强,梁翀,黄茂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01)
- [9]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分析[J]. 李军,王励之,张杨,王江,陈超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06)
- [10]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石吉华.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