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校教工住宅售后实施物业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纵[1](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吴丹丹[2](2020)在《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资金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房屋维修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其类型复杂,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不明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隐蔽风险。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蓬勃向上,其房屋维修改造等项目不断增多、资金额度不断增大,研究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以教育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对房屋维修工程专项资金管理进行研究。为保证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保证师生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及保障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各学校均进行房屋的各类装修、改造等维修工程,且工程量逐年增加且额度都要超出其他类别资金支出。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学校及教工楼等房屋维修工程的进程举步维艰,维修资金申报、审批程序杂乱无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房屋维修完成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项目相关理论、资金管理理论以及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和调查问卷法,从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的概念出发,对我国房屋维修专项资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行制度进行概述,简要分析现行维修资金制度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研究A行政事业单位在维修资金管理中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A单位在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中的优化策略。通过大量查阅相关问题文献,严格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从三个方面解决房屋维修工程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一、明确三类工程具体工作流程。二、提出在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三、完善维修专项资金管理内部监督控制。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经济舞弊风险,确保维修专项资金使用安全,行之有效。在理论上完善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改善提供一些参考。在实践中明确维修资金管理流程能够有效指导A单位实际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
刘西瑞,隗合莲[3](2019)在《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住宅区相比社会化商品房住宅区在实现商品化物业管理上明显落后。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正经历从学校后勤保障到后勤社会化、向市场化物业管理转型,相随的是教职工福利性、"暗补式"服务向市场化个人购买服务转型。探索转型的必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为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创造和谐的安居乐业环境。
刘沙坪[4](2019)在《湘南学院物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李雪[5](2018)在《基于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知老化趋势的逐渐来临,传统社区已经无法满足高知老人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高知老人与非高知老人的重要区别在于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社区空间品质的高要求。社区公共空间是他们康体健身、精神交流、学习娱乐等精神需求行为发生的必须场所。然而,既有的高知老化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在原有建设以及现状改造中,皆较少考虑他们的多元化、特殊化、高端化需求。高校附属社区作为高知老人最为集中的典型社区,无论从空间设施还是环境管理,都具有适老化更新的理论研究性和应用实践性。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适老化更新的理论研究和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在规划理念、原则策略、实践方式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本次研究高知老化社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指导,并确定了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具体构成。然后在初步调研高知老人生理、精神、社会关系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总结高知老人对公共空间的普遍性需求和针对性需求,明确能够全面概括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12个主观影响因子;从空间场所、公服设施、社区环境和管理服务四方面选取能够全面描述社区公共空间组成的28个客观物质要素;在基础理论依据的指导下,以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指导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理念构建本研究的核心作用体系。为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关系,深入调研和实地勘测天津市6个典型高校附属社区,将数据导入核心作用体系做相关性分析,定量化研究社区公共空间对高知老人精神健康需求的不同层次的影响。最后,依据上述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满足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对策。本研究从规划设计手段和管理服务方式两方面提出高知老化社区适老化更新对策,旨在为高知老人提供安全友好、活力宜居的社区居家养老环境,为当前城市居住环境更新提供借鉴,更是为未来社区的适老化建设探索新模式。
凡贺霞[6](2018)在《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A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财政部拨款的公共事业单位。学校在发展教育和科研的同时,还要为师生提供日常优质的服务。其中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而当前,高校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颇多,房屋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从质量上和效率上均无法满足住户的需求,房管部门压力过大、任务繁重,急需探索新的模式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外包可以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节约管理成本,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我国,公共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有非常相似之处,本文参照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流程,选取A大学为例,探讨高等教育类事业单位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观察法,从参与主体角色定位、外包商的选择、购买方监督与评估、公共服务外包风险四个方面对高校房屋管理服务外包进行探索,提升服务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时为其他高校提供经验,达到为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刘玲[7](2017)在《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单位社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特有的社区模式、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单位社区也经历了复杂、剧烈、长期、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高校单位社区作为一类典型的仍正常运作的单位社区“活化石”,拥有特殊的人员构成与组织,其发展演变情况与未来发展走向是值得关注的议题。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高校单位社区呈现怎样的演变特征是本文的核心议题。文章在梳理单位社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与演变特征,并探讨其演变动力与机制。首先,文章概述了单位社区的相关概念、内涵、类型等,对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选取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发展沿革的梳理,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接着,从社区的属性构成元素出发,从人员构成、物质环境和社区组织管理三个维度着手,运用文献资料阅读、历史地图收集、实地考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高校单位社区各属性要素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进行演变特征归纳。然后,基于以上详实的演变情况与特征分析,探讨高校单位社区各历史时期的主导动力因素,其演变是在包括国家政策、教育改革、经济制度、文化特征、规划调控、居民诉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最后,基于演变特征与动力因素的探讨,将高校单位社区的属性特征演变情况划分为两大阶段: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办社会时期与市场力量介入下的高校社会化改革时期,对其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第一,属性特征演变方面,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同质性减弱,人员杂化的节奏与程度滞后于其它类型的单位社区;社区物质环境由均质统一向多元复合演变,部分设施的提供仍带有单位福利保障属性;社区组织管理由单位制时期的自上而下式被动服从逐渐向自下而上型主动参与转变。第二,未来发展趋势上,“单位”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仍将持续,其发展演变路径区别于一般的企事业型单位社区,未表现出完全解体或消失的趋势。第三,演变动力机制上,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动高校单位社区演变的主导动力因素有所差别,但推动其演变的主体都可归至于政府力量,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
罗睿[8](2017)在《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物业管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引入到中国内地,目前历时较短,尤其是研究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内容非常有限,存在问题也相对较多,尝试性解决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矛盾,研究发展趋势,选择更加适合的物业管理模式,促进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长远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运用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从基本的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概念入手,剖析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概念、模式、内涵、特征和对相关主体范围的界定,指出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服务,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调研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总结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三种模式,并对三种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优点、缺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英国、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物业管理和社会上物业公司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尝试性提出完善家属区物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国家的相关政策,认为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的物业管理,具有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上更加倾向于选择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引入社会上专业的物业公司,对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进行服务和管理。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
王晓菊[9](2016)在《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从上世纪末扩招以来,国内各个高校学生人数都有了爆发式增长。与之相应地,是高校房产数量的与日俱增。为满足如此大量的师生需求,需要大量新建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活动场所。对高校房产,特别是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公共用途的公用房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而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作为公用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科研教学的正常秩序,对于高校而言无疑意义重大。为了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提高管理及服务质量,迫切需要在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中实行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引进私营部门先进管理经验、管理知识,重塑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体系。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市场服务竞争、如何对引进的物业企业进行管理,对于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公用房管理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其经验和不足做了归纳。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对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作了介绍,从物业管理服务采购、日常管理以及服务质量考核及退出三个阶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采购过程中存在物业服务采购制度不完善、物业管理服务供给方不稳定、采购到的服务质量不确定等问题;在物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高校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利益冲突、服务合同期过短、管理效率不足等问题;而在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考核阶段则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管理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物业管理的区别、物业管理服务与其他普通类商品的区别以及服务质量绩效评估作用的认识不足等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给予在高校内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企业以一定财政支持与优惠,同时高校内部实行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招标入围模式、建立专门的物业管理中心、构建横纵结合立体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等对策与建议。
张雅丹[10](2016)在《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受到世界各国的多方关注,与此相关的老年人住房问题不容忽视。在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我国,目前针对养老问题的理论研究尚有欠缺,养老住宅及设施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老年教工作为特殊的老年群体,其年轻时教书育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因此教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国内外对高校教工这一特殊群体养老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却是少之又少,所以老年教工的住房问题更加值得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居家养老的大背景下,通过高校住宅区的适老化改造来缓解高校教工的养老住房现状。对高校住宅区环境和设施的适老性,以及高校老年教工的居住需求两方面进行调研,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提出改造原则和改造策略,并将改造设计要点应用于重庆大学B区建工东村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实践中。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为提出问题,重点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与框架;并对国内外在养老建筑、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和高校养老几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第3章和第4章)为分析问题。首先通过对高校环境的调研和分析,发现高校住宅区在环境、资源和邻里关系几方面适于养老,但却在服务设施、室外环境和住宅楼三个方面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其次对高校老年教工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居住状况和行为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从而了解老年教工对高校住宅区的需求。第三部分(第5章)为解决问题,在第二部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提出无障碍设计、普遍适用性、利用校园资源和考虑老年教工特殊性的设计原则,并从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室外公共空间和住宅楼公共空间四个方面提出改造设计要点。第四部分(第6章)为案例应用,通过重庆大学B区建工东村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实践,对前文提出的改造要点加以验证。第五部分(第7章)为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和思考。本文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高校住宅区改造策略,能够提升高校教工的养老环境,在理论上对老年人居住问题和适老化改造进行补充,在实践上为缓解教工养老问题提供借鉴,同时体现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是经济节约地缓解养老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对高校教工住宅售后实施物业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教工住宅售后实施物业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2)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 |
2.1.2 房屋维修资金 |
2.1.3 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 |
2.2 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
2.2.1 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主要内容 |
2.2.2 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作用 |
2.3 理论基础 |
2.3.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3.2 内部控制与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相结合 |
3 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A行政事业单位维修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
3.1.1 A行政事业单位概况 |
3.1.2 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的分类及规模 |
3.2 内部控制视角下A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
3.2.1 单位层面的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 |
3.2.2 业务层面的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 |
3.3 A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维修专项资金预算管理问题 |
3.3.2 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不明确 |
3.3.3 维修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 |
4 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下单位层面的成因分析 |
4.1.1 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 |
4.1.2 业务流程不明确 |
4.1.3 缺乏专业人才 |
4.1.4 信息化水平落后 |
4.2 内部控制下业务层面的成因分析 |
4.2.1 预算管理层面 |
4.2.2 合同管理层面 |
4.2.3 政府采购管理层面 |
4.2.4 建设项目管理层面 |
5 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
5.1 明确A单位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流程 |
5.1.1 抢修工程工作流程 |
5.1.2 计划工程工作流程 |
5.1.3 专项工程工作流程 |
5.2 改善资金管理具体措施 |
5.2.1 改善资金管理单位层面具体措施 |
5.2.2 改善资金管理业务层面具体措施 |
5.3 完善维修专项资金管理内部监督控制 |
5.3.1 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
5.3.2 加强事后评价结果的运用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施工单位资金管理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 B 学校对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满意度调查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是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必然趋势 |
1. 产权及住户成分多元化,要求市场化管理。 |
2. 治理主体转移,要求市场介入。 |
3.“暗补型”物业管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
4. 后勤式物业管理,不再符合市场化要求。 |
5. 生活品质提高,需要专业化管理。 |
二、转型遇到的主要问题 |
1. 福利性观念。 |
2. 需求差距问题。 |
3. 建筑质量配套设施问题。 |
4. 公共区域权益争议。 |
5. 物业管理认识模糊。 |
三、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探索 |
1. 物业管理转型种类。 |
2. 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探索。 |
四、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的预期与展望 |
1. 促进观念转换,适应时代发展。 |
2.“商品型”物业管理,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房产管理方式和手段。 |
3.“商品型”专业化管理将能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
4. 转型“商品型”物业管理,建立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秩序。 |
5. 展望。 |
(5)基于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性 |
1.1.2 我国居家养老建设政策 |
1.1.3 社区公共空间尚待完善 |
1.1.4 高知老人养老缺乏关注 |
1.2 基础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释义 |
1.2.1 基础理论 |
1.2.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规划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 |
1.3.1 国外规划理论及实践综述 |
1.3.2 国内规划理论及实践综述 |
1.3.3 国内外经验小结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体系构建 |
2.1 高知老人特性分析 |
2.1.1 自身特征 |
2.1.2 行为特征 |
2.1.3 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
2.1.4 高知老人特性小结 |
2.2 作用体系构建 |
2.2.1 作用关系分析 |
2.2.2 作用方法选择 |
2.3 指标要素选取 |
2.3.1 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影响因子分析 |
2.3.2 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量化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实证 |
3.1 深入调研范围 |
3.1.1 调研社区选择原则 |
3.1.2 调研社区基本概况 |
3.2 深入调研数据 |
3.2.1 数据获取 |
3.2.2 数据处理 |
3.3 深入调研结果 |
3.3.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3.2 实地勘测结果统计 |
3.4 社区公共空间对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影响 |
3.4.1 社区公共空间对普遍性需求的作用 |
3.4.2 社区公共空间对针对性需求的作用 |
3.4.3 公共空间对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影响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对策 |
4.1 基于普遍性需求的更新对策 |
4.1.1 提升步行质量、智慧管理社区,保障“安全性” |
4.1.2 缩短步行长度、避免设施干扰,提高“通达性” |
4.2 基于针对性需求的更新对策 |
4.2.1 选择绿化种类、建立导向系统,注重“标识性” |
4.2.2 绿化与设施共营“自然性”与“私密性” |
4.2.3 多维空间层次、协调社区色彩,营造“丰富性” |
4.2.4 提升社区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满足“舒适性” |
4.2.5 空间功能复合、绿化色彩烘托,促进“趣味性” |
4.2.6 座椅空间和公众参与,引导“交往性”与“归属性” |
4.2.7 设计社区风貌、利用现有资源,延续“文化性” |
4.2.8 提升道路意趣、加强节点体验,增添“品质性”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老年人特性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老年人特性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 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影响因子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 E 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影响因子调研数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公共服务外包要素 |
(二) 高校服务外包研究 |
(三) 文献研究简要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 技术路线 |
(二)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阐述及高校服务外包内涵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一) 公共服务 |
(二) 外包 |
(三) 公共服务外包 |
(四) 新公共服务 |
二、高校服务外包内涵 |
(一)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外包 |
(二) 高校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 |
第三章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概况 |
(一) A大学教职工住宅性质分类 |
(二)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现状 |
(三)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流程 |
二、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管理部门层面 |
(二) 服务对象层面 |
(三) 服务内容层面 |
第四章 建立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 |
一、建立外包机制遵循的原则 |
(一) 服务外包决策要坚持有依有据原则 |
(二) 服务外包准入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
(三) 服务外包合同要坚持严谨完善原则 |
(四) 服务外包监督评估要坚持科学原则 |
(五) 服务外包风险要坚持合理防范原则 |
(六) 服务外包意识要坚持逐渐加强原则 |
二、建立外包机制的要素 |
(一) 服务外包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
(二) 服务外包商的选择 |
(三) 购买主体监督与评估 |
(四)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 |
三、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流程 |
四、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优势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 |
1.1.2 高校单位社区的特殊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社会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社区 |
1.3.2 单位制 |
1.3.3 单位社区 |
1.3.4 高校单位社区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单位社区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
2.1 单位社区研究进展 |
2.1.1 单位制度的起源 |
2.1.2 单位社区的发展阶段 |
2.2 单位社区演变的相关研究 |
2.2.1 单位社区的人员构成演变研究 |
2.2.2 单位社区的物质环境演变研究 |
2.2.3 单位社区的社区组织演变研究 |
2.2.4 单位社区的共同意识演变研究 |
2.2.5 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研究 |
2.2.6 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研究 |
2.3 高校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概述及实证对象简介 |
3.1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历程 |
3.1.1 改革开放前的波折发展 |
3.1.2 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
3.2 实证对象的简介 |
3.2.1 实证对象的选取 |
3.2.2 实证对象的发展历程 |
3.2.3 实证对象的演变阶段 |
3.2.4 实证对象的现状概况 |
3.2.5 调研实施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演变 |
4.1 人员规模——波折中稳步增长 |
4.2 年龄构成——老龄化趋势明显 |
4.3 人员构成——同质性逐渐弱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单位社区物质环境演变 |
5.1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布局演变 |
5.1.1 建校前(1934-1952)——基本格局成型 |
5.1.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功能分区明确 |
5.1.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布局无序失衡 |
5.1.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教学生活齐驱 |
5.1.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功能布局复合 |
5.2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规模演变 |
5.2.1 用地规模与构成演变 |
5.2.2 建筑规模与构成演变 |
5.3 高校单位社区道路系统演变 |
5.3.1 建校前(1934-1952)——校内各功能区联系不便 |
5.3.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整体路网框架基本成型 |
5.3.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各级道路衔接逐渐连贯 |
5.3.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各区路网层级逐渐完善 |
5.3.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机动车交通问题突显 |
5.4 高校单位社区房屋权属演变 |
5.5 高校单位社区福利设施演变 |
5.5.1 住宅类福利设施——住房实物配租转向货币补贴 |
5.5.2 服务类福利设施——需求供给基本化转向多样化 |
5.6 高校单位社区景观风貌演变 |
5.6.1 建校前(1934-1952)——人工景观对乡村景观的替代 |
5.6.2 初建与受阻阶段(1952-1978)——单位形式及内涵的渗入 |
5.6.3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现代元素与手法的运用 |
5.6.4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多样化融合发展的趋势 |
5.7 小结 |
第六章 高校单位社区组织管理演变 |
6.1 社区管理主体——由单位主导到后勤社会化 |
6.2 社区管理模式——由计划配给到供需对应 |
6.3 社区参与主体——由服从依赖到基层发热 |
6.4 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与机制 |
7.1 建校前(1934-1952)主导动力因素 |
7.1.1 工具主义化的教育理念 |
7.1.2 因地制宜型的规划实施 |
7.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主导动力因素 |
7.2.1 贯彻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改造 |
7.2.2 效仿苏联模式的政府主导建设 |
7.2.3 反思苏联模式的延安模式改造 |
7.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主导动力因素 |
主张公平与“大众化”的政治革命 |
7.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主导动力因素 |
7.4.1 改革开放下的教育改革 |
7.4.2 实用主义型的规划理论 |
7.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主导动力因素 |
7.5.1 从“计划”到“市场”的教育改革 |
7.5.2 市场经济下的住房制度改革 |
7.5.3 日渐多样化的师生消费需求 |
7.6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机制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情况 |
8.1.2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 |
8.1.3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 |
8.2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创新点 |
8.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各层面住房制度改革文件一览表 |
附录2 不同时期所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指标 |
附录3 各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4 社区成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物业与物业管理 |
2.2 高校不同主体的物业管理界定 |
2.2.1 高校物业的管理 |
2.2.2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 |
2.3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
2.3.1 模式的理论概述 |
2.3.2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
2.4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内涵、主体和特征 |
2.4.1 内涵 |
2.4.2 相关主体 |
2.4.3 特征 |
3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
3.2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1 河南理工大学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2 中原工学院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4 南阳理工学院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4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4.1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1.1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1.2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1.3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1.4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2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2.1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2.2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2.3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2.4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3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3.1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3.2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3.3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3.4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4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的其他共性问题 |
4.4.1 宏观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
4.4.2 微观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
5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对策建议 |
5.1 模式选择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宏观方面问题的对策建议 |
5.2.2 微观方面问题的对策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公用房 |
2.1.2 物业管理及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及公共选择理论对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的启示 |
第3章 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分析 |
3.1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 |
3.1.1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概况 |
3.1.2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经验与借鉴 |
3.2 国内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 |
3.2.1 国内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概况 |
3.2.2 国内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的内容 |
3.2.3 国内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的特点 |
3.2.4 国内高校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的经验与借鉴 |
第4章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 |
4.1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概况 |
4.2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机制 |
4.2.1 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社会化采购机制 |
4.2.2 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日常管理机制 |
4.2.3 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考核及服务企业退出机制 |
4.3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的特点 |
第5章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5.1 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服务招投标采购过程中的问题 |
5.1.2 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3 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考核及服务企业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 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对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物业管理未加区别 |
5.2.2 将物业服务类商品与其他商品等同 |
5.2.3 管理机构设置不够科学 |
5.2.4 对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有偏差 |
第6章 完善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6.1 法律、政策方面的建议 |
6.1.1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物业管理服务招投标采购专门性法规 |
6.1.2 对高校引进的社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
6.2 S大学内部的对策和建议 |
6.2.1 采用服务采购招标入围制模式 |
6.2.2 建立专门的物业管理中心 |
6.2.3 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
1.1.2 养老问题理论研究需完善 |
1.1.3 养老住宅和设施发展严重不足 |
1.1.4 对高校教工养老问题的关注尚有欠缺 |
1.2 研究目的 |
1.2.1 关注高校教工的养老需求 |
1.2.2 完善高校住宅区的适老化程度 |
1.2.3 提升高校教工的养老环境 |
1.3 研究意义 |
1.3.1 对老年人居住问题做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 |
1.3.2 为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的实践提供借鉴 |
1.3.3 老龄化背景下缓解高校教工的养老问题 |
1.3.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高校养老资源的整合优化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养老建筑研究发展概况 |
2.1.2 国外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现状 |
2.1.3 国外有关高校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养老建筑研究发展概况 |
2.2.2 国内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现状 |
2.2.3 国内有关高校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高校教工养老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2.3.1 对高校现有资源利用的不足 |
2.3.2 缺少对高校教工特殊性的分析 |
2.3.3 未考虑高校教工居家养老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调查与分析 |
3.1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地点选择 |
3.1.3 调研主要内容 |
3.2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特点 |
3.2.1 环境适于养老 |
3.2.2 养老资源共享 |
3.2.3 邻里关系稳定 |
3.3 高校住宅区现存“不适老”问题 |
3.3.1 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
3.3.2 室外空间有待优化 |
3.3.3 住宅楼缺失适老性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老年教工特点及需求分析 |
4.1 高校老年教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
4.1.1 高校老年教工生理特点 |
4.1.2 高校老年教工心理特点 |
4.2 高校老年教工的生活状况分析 |
4.2.1 在校居家养老居多 |
4.2.2 空巢老人多 |
4.2.3 生活方式多样 |
4.3 高校老年教工行为模式分析 |
4.3.1 高校老年教工主要行为内容 |
4.3.2 高校老年教工行为模式特点 |
4.3.3 高校老年教工行为模式对环境的需求 |
4.4 高校老年教工对住宅区的需求 |
4.4.1 服务体系 |
4.4.2 室外空间 |
4.4.3 住宅楼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策略 |
5.1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原则 |
5.1.1 以无障碍设计为前提的原则 |
5.1.2 普遍适用性原则 |
5.1.3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的原则 |
5.1.4 充分考虑老年教工特殊性的原则 |
5.2 结合高校现有资源的服务设施改造策略 |
5.2.1 服务系统的补充完善 |
5.2.2 服务设施的设置方式 |
5.3 便于老年教工出行的道路系统改造策略 |
5.3.1 功能复合的道路空间改造 |
5.3.2 功能提升的步行空间改造 |
5.4 适应教工多样行为模式的室外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
5.4.1 功能多样的活动空间改造 |
5.4.2 人群共享的互动空间改造 |
5.5 适应教工生活方式的住宅楼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
5.5.1 完善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
5.5.2 有利于邻里交往的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应用——重庆大学B区建工东村适老化改造设计 |
6.1 建工东村住宅区概况 |
6.1.1 校园环境概况 |
6.1.2 建工东村环境概况 |
6.1.3 建工东村住宅楼概况 |
6.2 建工东村住宅区现存问题调查与分析 |
6.2.1 住宅分散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 |
6.2.2 人车混行,步行道路高差大 |
6.2.3 室外公共空间不充足 |
6.2.4 住宅楼缺少无障碍设计与交往空间 |
6.3 建工东村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1 公共服务设施 |
6.3.2 道路系统 |
6.3.3 室外公共空间 |
6.3.4 住宅楼空间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1.1 高校教工养老问题有待解决 |
7.1.2 高校老年教工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 |
7.1.3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能够缓解教工养老问题 |
7.2 本文创新之处 |
7.2.1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7.2.2 调研和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高校“适老化”实地调研情况统计 |
B. 高校老年教工居住现状及行为模式调查问卷 |
C.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D. 重庆大学B区建工东村适老化改造设计相关图纸 |
四、对高校教工住宅售后实施物业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A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研究[D]. 吴丹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转型探索[J]. 刘西瑞,隗合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2)
- [4]湘南学院物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沙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5]基于高知老人精神需求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李雪. 天津大学, 2018(06)
- [6]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D]. 凡贺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刘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 罗睿. 中原工学院, 2017(07)
- [9]S大学公用房物业管理社会化问题研究[D]. 王晓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D]. 张雅丹.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