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创新思维建构出彩篇章(论文文献综述)
刘潜楠[1](2021)在《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探究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活动·探究”单元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推进大单元教学新模式的一次新突破。本文依据项目式学习基本理念,通过分析“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意图及教学现状,针对“活动·探究”单元的三个任务进行了应用探讨。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述了项目式学习及“活动·探究”单元概述。这部分阐述了语文学科中的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核心要素及教学价值。对“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为探索“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思路提供基础。第二章是“活动·探究”单元现状调查和分析,为了清楚地了解当下“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现状,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分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针对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活动·探究”单元的三个任务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和教学策略原则阐述,提出了依托单元,开发项目;设置驱动任务,构建进阶思维模式;分阶段完成任务,获得学习项目成果;整合课程内容,提供主题扩展阅读资源;设计评价量表,规范学生活动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思路。第四章运用第三章的设计思路与原则,对统编版初中语文八、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及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以供教师进行实践参考。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郭靖[3](2021)在《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领域逐渐兴起,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点。但是,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领域仍存在着如概念抽象、难以结合实践、研究不系统等自身困境。为此,本文进行共生设计理论研究,尝试初步建构起全面、系统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本文结合共生来源梳理提出了共生设计的内涵:基于整体、适度的态度,以联系作为设计过程的对象,实现风景园林协调相容的再创造过程。强调以建构联系作为共生设计的核心要义。并分析总结出共生设计四大特性,即局部着手、注重整体;对话时间、注重发展;协调相容、适度设计;在地有据、意向开源。本文建构了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即系统性、凝练性、适应性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策略集成。理论体系从七大维度展开论述,即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七大维度共包含18个方面,41项要点策略。本文同时提出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概念,即基础相的普适性和核心相的特色性。将理论体系内容以二相性结构化思维来适应实践,衔接理论的内容策略来指导设计实践。综合而言,本文以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共生来源-内涵定义-体系建构-内容阐述-设计实践的研究思路逐步深入,形成系统、全面、凝练的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价值理念和实践指导。
卢星彤[4](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封新罗[5](2021)在《基于“六观说”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困难重重,教师与学生投入大量精力,效果仍不尽人意。纵观近年来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讨论古诗词教学法的变革与创新,而忽视了对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研究。但实际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古诗词教学内容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基于此,笔者通过实习期间观摩课堂、搜集相关的古诗词教学案例,发现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存在浅层化、单一化、缺乏特性等问题。于是根据古诗词言简义丰的特点,试图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的“六观”这一古典文学批评鉴赏论引入高中古诗词的文本解读中,以帮助确定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提高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本论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与研究范围和条件五个部分展开。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内容与文本解读。首先指出文本解读的内涵及其与教材解读的关联性,明确教学内容确定必然需要文本解读。并通过辨析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课程内容三个常易混淆的概念,归纳出教学内容的具体指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以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什么”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课例分析探讨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现状。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套板僵化、单一随意和缺乏文体特性等,并从教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采取了错误的文本阅读取向两个角度探究原因。指出解读高中古诗词作品的方法数不胜数,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接地气”、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等问题。而“六观”是《文心雕龙》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学批评鉴赏论,与古典文学作品契合度高,以此来解读古代经典诗词作品有更大的可适性。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文心雕龙》“六观说”文本解读的相关内容。首先明确“六观说”的理论内涵;接着分别从“位体”与“事义”、“置辞”与“宫商”、“奇正”与“通变”三个层面来解读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最后从语境还原、比较鉴赏和分层解读三个角度论述“六观说”文本解读视角下古诗词文本内容的组织形式,以进一步确定古诗词的教学内容。第四部分主要用“六观”理论完成了对曹操《短歌行》的文本赏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印证前文“六观说”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文本解读的相关论题,也提出了些许关于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建议,如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六观说”于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做法提出一些说明,以期在未来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祁丽霞[6](2021)在《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自提出以来,就变成语文学界的热点话题,但就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如何开展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尚未有较为充分完备的解答和相对完美的教学案例展示,因此,进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非常必要且紧迫。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其中研究综述主要是针对整本书阅读和《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两方面所做的。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整本阅读教学的价值及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和发掘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成因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教学目标、进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反思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第五部分是从导读课、阅读课、汇报课、展示课四个课例类型展示具体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将以《平凡的世界》为主要观照对象,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教学指导,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以期提出适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弥补当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的不足,并对其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张皓珝[7](2021)在《《洛阳伽蓝记》空间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内容翔实、结构精巧、覆盖面广,足以高度代表北朝文学成就的作品。作者杨衒之深感于北魏政权分裂前后,故都洛阳的城市风貌由繁华富丽到荒芜狼藉的天壤之别,抚今追昔而提笔记录下洛阳大小伽蓝等建筑和园林的景观,及其见证的人世兴亡、盛衰更替,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洛阳的追忆和对历史悲剧的痛定思痛。作为一部以地理着作面貌出现的散文,它以空间为叙事媒介,以洛阳城内外各大寺庙为经,将相关的史实、人物、传说、物产有序串联,不仅展现出“可与史传参证”的宝贵历史价值,摹写了北魏洛阳这一历史舞台上,从皇族百官到市井百姓的广阔人物群像,也侧面展现了北魏人民充满宗教色彩和神异想象的精神生活。本文主要立足于空间的视角,从结构形式、叙事效用、文化理念三个方面论述《洛阳伽蓝记》中基于空间的叙事内容所折射的,关于伽蓝结构、人情风物、风尚观念等文化内蕴。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成书的背景时代、作者信息概述以及作品的创作特点,辅之以目前学界对此书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简略介绍基于空间的中外叙事研究理论,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洛阳伽蓝记》的行文结构,整体形式上,因作者有意引导的同向流转方向而工整有序;细部结构中,因作者严谨的布局条理而清晰精准;对不同类内容的合理编排,则令全书呈现出数类多维空间并行存在的布局。空间叙事在《洛阳伽蓝记》中起到了多重的文学效用:史学意义上,空间保存了故都传承的文化价值,也见证了北魏衰亡的各类诱因与前兆;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角度关照,在塑造人物上,空间起到了以社会环境突出各阶层人物形象特质的作用,也构成了写寺庙内外神异志怪内容的基础。《洛阳伽蓝记》中的空间书写,并非仅是遵循客观存在自然生成的内容:经过作者构思期间的筛选和落笔之际带有倾向性的组织后,它们承载了主观的创作意图,被打上了一定的文化烙印。关于建筑横向位置和纵向高度的表述,重构的北魏洛阳城内的权力体系;叙写空间的顺序和对空间内容的择取,体现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方位理念、宇宙观和“二元”思维。
王惠娜[8](2021)在《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系统里又划分出不同的学段,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了教学衔接问题,写作教学也产生相应的衔接问题。基于中小衔接研究七年级写作教学,能提高七年级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六年级升至七年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实现顺利过渡,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衔接视角下的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联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实际分析了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教材写作板块,找到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突破口。第二章是对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存在写作不适应问题,而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不得要领也加剧学生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有源于教学意识形态的,也有源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能力断层。第三章提出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基于中小学衔接的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其次,要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因材施教,关注写困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第三,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写作过程指导,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衔接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
常睿[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黄腊英[10](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上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篇目,这既符合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理念,也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具体落实的体现。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育人育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身发展”“人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三个维度分析德育内容的具体体现,并从中总结出其在设置上的特点,为今后古诗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核心概念、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进行阐述,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根据相关文件对德育的要求,从“人与自身发展”“人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三个维度构建古诗文德育内容的具体分析框架,并确立22个德育内容类目,3个分析项目(教学目标、主、副题、思考·探究)。第三章、四章、五章分别从“人与自身发展”“人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三个维度对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作详细分析,并总结其在三个年级中的变化趋势。第六章以前面章节分析为基础,总结出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在设置上的特点,以及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本研究表明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私德教育又兼顾公德教育、切合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体内容设计上凸显了“学生本位”和“综合素养”理念,因此,部编本初中语文在古诗文德育内容设置上较以往教材更符合当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自身教学素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借助创新思维建构出彩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助创新思维建构出彩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1)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及“活动·探究”单元概述 |
第一节 语文学科中的项目式学习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意图及特点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问题剖析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实施方法及应用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实施方法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应用 |
第四章 项目式教学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八年级“活动·探究”单元整合教学案例与分析 |
第二节 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整合教学案例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共生设计研究的兴起 |
1.1.2 共生设计研究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2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内涵探究 |
2.1 风景园林共生来源梳理 |
2.1.1 思想层面 |
2.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 |
2.1.1.2 西方哲学中的共生思想 |
2.1.2 学科层面 |
2.1.2.1 生物学的共生观 |
2.1.2.2 社会学的共生观 |
2.1.2.3 经济学的共生观 |
2.1.2.4 规划和建筑学的共生观 |
2.1.3 设计层面 |
2.1.3.1 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
2.1.3.2 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 |
2.1.4 共生设计来源总结 |
2.2 共生设计核心要义探究 |
2.2.1 共生设计释义 |
2.2.2 联系的哲学解析 |
2.2.2.1 普遍性和特殊性 |
2.2.2.2 逻辑先在性 |
2.3 共生设计主要特性分析 |
2.3.1 局部着手、注重整体 |
2.3.2 对话时间、注重发展 |
2.3.3 协调相容、适度设计 |
2.3.4 在地有据、意向开源 |
3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建构 |
3.1 体系建构原则 |
3.1.1 系统性 |
3.1.2 凝练性 |
3.1.3 适应性 |
3.2 关联因素梳理与整合 |
3.2.1 关联因素 |
3.2.2 关联学科 |
3.2.3 共生体系三位合一 |
3.2.4 共生维度辨析提炼 |
3.3 抽象话题具体化 |
3.4 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
4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
4.1 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 |
4.1.1 自然态度 |
4.1.1.1 相融合 |
4.1.1.2 再创造 |
4.1.2 自然要素 |
4.1.2.1 要素在地 |
4.1.2.2 要素适好 |
4.1.3 自然系统 |
4.1.3.1 生态有机 |
4.1.3.2 风貌原真 |
4.1.4 自然过程 |
4.1.4.1 作用显化 |
4.1.4.2 过程引导 |
4.2 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 |
4.2.1 人本生理 |
4.2.1.1 生理普适 |
4.2.1.2 无障碍化 |
4.2.2 人本心理 |
4.2.2.1 心理顺应 |
4.2.2.2 活力激发 |
4.2.2.3 活动衍生 |
4.3 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 |
4.3.1 空间感知 |
4.3.1.1 静态体宜 |
4.3.1.2 动序离合 |
4.3.2 空间关系 |
4.3.2.1 内外相连 |
4.3.2.2 分全相适 |
4.4 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 |
4.4.1 时间序列 |
4.4.1.1 短长互适 |
4.4.1.2 往来再生 |
4.4.1.3 时间相随 |
4.4.2 时间节奏 |
4.4.2.1 四季交替 |
4.4.2.2 昼夜时晓 |
4.5 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 |
4.5.1 文化态度 |
4.5.1.1 地域彰显 |
4.5.1.2 主体本位 |
4.5.1.3 守正创新 |
4.5.2 文化形态 |
4.5.2.1 形态并立 |
4.5.2.2 形式类化 |
4.5.3 文化精神 |
4.5.3.1 符号映射 |
4.5.3.2 意境凝魂 |
4.6 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 |
4.6.1 宏观制度 |
4.6.1.1 指标实效化 |
4.6.1.2 供给闭环化 |
4.6.1.3 土地复合化 |
4.6.2 中观运营 |
4.6.2.1 商业支持运营 |
4.6.2.2 公益支持运营 |
4.6.3 微观设计 |
4.6.3.1 讲究低投入 |
4.6.3.2 追求高效益 |
4.7 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 |
4.7.1 关联环节 |
4.7.1.1 设计与规划决策 |
4.7.1.2 设计与建造 |
4.7.1.3 设计与使用 |
4.7.2 相关主体 |
4.7.2.1 公众参与 |
4.7.2.2 管理协调 |
4.8 本章小结 |
5 共生设计实践探讨 |
5.1 共生设计实践原则 |
5.2 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 |
5.2.1 核心相的特色性 |
5.2.2 基础相的普适性 |
5.3 共生设计实践基本思路 |
5.4 设计实践——以汨罗市屈原纪念公园为例 |
5.4.1 项目简介 |
5.4.2 设计实践思路 |
5.4.2.1 梳理关联因素 |
5.4.2.2 把握核心联系 |
5.4.2.3 设置合理目标 |
5.4.2.4 深化共生设计 |
5.4.3 项目成果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6.1.2 研究局限性 |
6.2 共生设计展望 |
6.2.1 客观化-定量化发展 |
6.2.2 适度化-去设计化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5)基于“六观说”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六观说”的研究综述 |
2.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综述 |
3.“六观说”运用于古诗词文本解读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范围和条件 |
一、教学内容与文本解读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内容 |
1.教学内容术语辨析 |
2.教学内容内涵界定 |
(三)教学内容的来源 |
1.来源于课程标准 |
2.来源于教材内容 |
3.来源于学生学情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现状分析 |
(一)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现状 |
1.古诗词教学内容套板僵化 |
2.古诗词教学内容单一随意 |
3.古诗词教学内容缺乏特性 |
(二)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现状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教学理论指导匮乏 |
2.教师文本阅读取向错误 |
三、《文心雕龙》“六观说”文本解读 |
(一)“六观说”的理论内涵 |
(二)“六观说”的文本内容解读 |
1.解读“位体”与“事义” |
2.解读“置辞”与“宫商” |
3.解读“奇正”与“通变” |
(三)“六观说”的文本内容组织 |
1.语境还原 |
2.比较鉴赏 |
3.分层解读 |
四、以“六观说”确定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示例及建议 |
(一)“六观说”视角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示例 |
1.对曹操《短歌行》的文本内容解读 |
2.对曹操《短歌行》的文本内容组织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建议 |
1.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
2.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短歌行》教学设计 |
致谢 |
(6)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五、概念界定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意义及价值 |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
二、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存在问题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一、目标精准化,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
二、进度合理化,促进教学有序开展 |
三、课型多样化,开拓多种阅读活动 |
四、模式一体化,创建混合学习生态 |
五、反思常态化,精进教学实践评价 |
第五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展示 |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
二、细读精思,交流讨论 |
三、研读探究,汇报分享 |
四、拓展转化,读写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洛阳伽蓝记》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洛阳伽蓝记》与杨衒之 |
(一) 成书时代 |
(二) 作者其人 |
(三) 作品概述 |
二、关于空间叙事理论 |
(一) 叙事学领域的“空间转向” |
(二) 中国传统叙事“空间性”特点 |
三、作品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原典考据 |
(二) 作者溯源 |
(三) 价值辨析 |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洛阳伽蓝记》的空间形式 |
第一节 整体的空间定位 |
一、同向流转的方位轨迹 |
二、客观准确的定位标志 |
第二节 细部的空间结构 |
一、中心开花 |
二、移步换景 |
三、通感移觉 |
第三节 并行的多维空间 |
一、虚幻空间 |
二、神圣空间 |
三、历史空间 |
第二章 《洛阳伽蓝记》空间叙事之效用 |
第一节 借空间录史 |
一、古迹: 前代传承 |
二、迁都: 北魏衰亡 |
第二节 以空间写人 |
一、政治空间: 皇族百官 |
二、市井空间: 百姓群像 |
第三节 以空间志异 |
一、伽蓝之内: 佛法祥异 |
二、凡俗之地: 鬼神逸闻 |
第三章 《洛阳伽蓝记》之空间理念 |
第一节 空间与政治权力 |
一、横向平面: 中心地位 |
二、纵向立体: 高度凌驾 |
第二节 空间与传统观念 |
一、“中心—四方”方位观 |
二、“五行”宇宙观 |
三、“二元”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 |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梳理 |
二、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点 |
第二节 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 |
一、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梳理 |
二、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
第二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结果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问题归因 |
一、教学意识形态影响教学行为 |
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
三、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内容脱节 |
四、写作能力出现断层 |
五、教师缺少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构建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 |
一、主动衔接,树立“大教学”观念 |
二、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方向 |
三、开发教材资源,做好写作知识的衔接 |
第二节 有的放矢,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 |
一、消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
二、尊重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
第三节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 |
一、加强审美教育,推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衔接 |
二、落实实践指导,推进学生构思能力、修改能力的衔接 |
三、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推进学生文体运用能力的衔接 |
第四节 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
一、巧借互评,唤醒读者意识 |
二、借用文体,明晰读者对象 |
三、创设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案例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七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9)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的相关要求与分析框架 |
2.1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的相关要求 |
2.2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3章 人与自身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分析 |
3.1 人与自身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构成分析 |
3.2 人与自身发展维度古诗文德育内容的选编分析 |
第4章 人与社会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分析 |
4.1 人与社会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构成分析 |
4.2 人与社会发展维度古诗文德育内容的选编分析 |
第5章 人与自然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分析 |
5.1 人与自然发展维度的古诗文德育内容构成分析 |
5.2 人与自然发展维度古诗文德育内容的选编分析 |
第6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特点及教学导向 |
6.1 古诗文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 |
6.2 古诗文德育内容的教学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借助创新思维建构出彩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应用研究[D]. 刘潜楠.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D]. 郭靖. 浙江大学, 2021(01)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基于“六观说”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确定实践研究[D]. 封新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D]. 祁丽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洛阳伽蓝记》空间叙事研究[D]. 张皓珝. 扬州大学, 2021(09)
- [8]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D]. 王惠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9]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D]. 黄腊英. 塔里木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