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一、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振华[1](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国省道提质升级和瓶颈路段建设的要求,考虑节约经济投入、减小施工周期和提高公路交通量承载能力等客观要求,对已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举措。根据高速公路以往的拓宽经验,对原有路基进行加宽,新填筑的路基将与老路基产生相互作用,在施工期与工后运营阶段产生差异沉降,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预测和处治方法的优化是高速公路拓宽问题的工程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改扩建工程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比当前国内主要高速公路的沉降标准,提出本工程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基本控制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新老路基施工期和后期运营阶段的路基和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在施工阶段,随着填筑过程的进行,新路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同时旧路基侧面因受到新路基的荷载作用而向内侧产生位移,但工期沉降总体较小。在工后运营期,由于新老地基的固结度不同,老地基固结沉降小,新地基沉降大,新老路基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在工后运营15年后路基固结基本完成。(2)研究拓宽路基拼接带常用处治措施适应能力大小,对开挖台阶尺寸与暴露时间、加筋处治技术的筋材铺设层位、铺设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尺寸过小或过大都会使沉降变大,而暴露时间则会影响开挖台阶的回弹量,从而影响路基的最终沉降。单层加筋时路表或路基底部加筋的处治效果优于中部加筋,加筋的铺设层位越多,沉降量越小,但全层加筋比地表和路表上下两层加筋的处治效果并未提升太多。(3)研究不同软土条件下的公路拓宽工程变形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软弱土类型、软弱土层厚度、新旧路基土质差异等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影响变化。得到三种软弱土的固结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液限土、软塑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增加,地基的沉降均增大,对于厚度大于6m的深厚软基,单一的开挖台阶或路基加筋处治并不足以消除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到安全水平,还需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研究。(4)研究复合地基的处治桩类型、桩体长度、桩间距等因素对拓宽路基沉降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处治深度的差异,并基于两种桩在本工程中的最大软土处治厚度计算提出了复合地基桩长和桩间距优化设计参数。分析得出预应力管桩的处治深度高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12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3m、桩长16m,水泥搅拌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9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2.5m、桩长21m,其它小于最大软土处治厚度的工况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对桩参数进行放宽。

杨天琪[2](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刘声钧[3](2021)在《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炭土(泥炭和泥炭质土的统称)是由有机残体、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特殊土。泥炭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率高、压缩性强、抗剪强度低和次固结变形显着的特点,是一种工程性质极差的特殊软土。据统计,泥炭土广泛分布于全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高达415.3万km2以上,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8%。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全球多个国家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中国的海外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涉及泥炭土的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大量拟建、在建的高速公路难以避开深厚泥炭土层,在泥炭土地基上修筑高速公路通常面临着路堤沉降量过大、工后沉降显着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在选择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案时缺乏理论指导。因此,探寻适用于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斯里兰卡CKE(Colombo-Katunayake Expressway)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基于现场监测资料分析、室内试验,分析了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在高速公路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斯里兰卡CKE项目沿线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超载预压法、砂(碎石)桩-超载预压法和塑料排水带-超载预压法在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设计及施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依据CKE项目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泥炭土地基填筑预压期的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速率和长达6年的工后沉降变化规律;在实测沉降资料的基础上,利用Asaoka法和改进Asaoka法对典型断面泥炭土地基的固结系数进行了反算;分析了四种软基处理方法的经济性、施工难度和施工工期差异。最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评价了四种软基处理方法在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3)利用自制模型箱开展了砂桩-超载预压法联合处理泥炭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量化了砂桩面积置换率与泥炭土地基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及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4)利用室内一维固结试验模拟超载预压法的施工过程,研究了不同超载比作用下泥炭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基于软土次固结计算理论,研究了采用超载预压法对泥炭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超载比的合理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超载预压可以降低泥炭土地基的工后沉降。超载比越大,卸除超载后,泥炭土地基次固结系数衰减越明显,工后沉降越小。超载卸除后,泥炭土的变形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回弹阶段,稳定阶段和次固结阶段。在采用超载预压法对泥炭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超载比取0.25即可满足工程要求,过大的超载比是没有必要的。

邓会元[4](2021)在《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滩涂围垦拓展生存空间已成为当前解决土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式。考虑到滨海围垦区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后期围垦填土易诱发土体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侧向变形,造成临近桥梁及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开裂、偏移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严重影响桥梁等工程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对围垦区桥梁及建筑物的桩基础受堆载影响的承载特性研究相当匮乏,缺乏系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既有设计规范已难以对围垦区堆载影响下桩基础进行安全经济设计,这使得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安全经济设计及防护成为制约滨海围垦工程顺利发展的重点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开展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对临近桩基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软土地区吹填(开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研究”(编号:2014H10)、“深厚软基路段桥梁工程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研究”(编号:8505001375)资助。本文以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为主,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地开展了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滨海软黏土固结排水蠕变试验,通过采用传统元件模型(Merchant模型和Burgers模型)、以及不同经验模型,描述了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揭示了软黏土应力-应变以及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基于传统Merchant模型,引入Abel黏壶单元,采用Caputo型分数阶函数建立了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通过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预测了滨海软黏土蠕变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数阶模型比传统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2)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以及条形分布荷载下堆载区域内和堆载区域外不同土体深度位置的竖向附加应力理论计算公式;基于Mesri蠕变模型和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提出了软黏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方法,对现场局部堆载和路堤条形堆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论证了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3)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建立了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推导了弹性、硬化、以及塑性等不同阶段的桩身沉降和轴力的解析解;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Mesri蠕变模型及双曲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固结蠕变效应的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迭代法求解了桩身轴力以及中性点位置。此外,基于建立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固结度、桩顶荷载、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桩身刚度、蠕变参数等因素对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发现固结和蠕变沉降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加桩的沉降,揭示了填土固结场地桩基承载力弱化的病害机理;(4)基于温州围垦区单桩负摩阻力堆载试验,研究了桩身负摩阻力、桩土沉降以及中性点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堆载后土体沉降、桩基沉降、下拉力随时间基本呈双曲线增加趋势,桩土沉降及下拉力在堆载后3个月左右趋于稳定,揭示了滨海围垦区桩基负摩阻力发挥机制及时间效应特性;(5)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改进解,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条形分布荷载、梯形条形分布荷载等不同地表荷载分布形式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及桩身被动荷载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被动排桩剩余水平推力。通过考虑临界土压力长期演化及桩周软黏土模量长期蠕变衰减特性,结合非线性p-y曲线模型,基于压力法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被动桩两阶段分析法,通过差分法对被动桩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求解;(6)基于温州及台州湾围垦区非对称堆载试验,研究了桩土变形、桩侧土抗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弯矩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被动桩开裂问题、被动桩负摩阻力问题、桩侧土绕流机理、桩体遮拦效应以及土拱效应机理,揭示了斜交非对称堆载下弯扭耦合变形机制以及被动桩长期变形病害机理。

杨以国[5](2021)在《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有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软土,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的高速公路路基通常有着稳定性差、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匀等问题。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有着加固效果好、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低等特性,在实际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对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室内小比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究了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建立了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室内小比尺模型,研究了循环荷载幅值、循环次数、有无土工格栅等因素对复合地基表面沉降、长短桩桩身应变、土工格栅应变以及荷载分担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表面沉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沉降增大的速率随之减小,沉降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循环荷载作用前期桩身应变增长较快,此后桩身应变增长速率下降,应变增量集中在桩身上部;刚性长桩桩帽顶部及边缘处的土工格栅应变较大,桩间的格栅应变较小;桩的荷载分担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长不断增大。(2)根据模型试验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建立了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并将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数值模拟对模型试验的拟合效果较好,虽然两者的结果在数值上略有差异,但沉降发展、应变分布等变形特性的规律基本一致。(3)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原理,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了 9组原型地基数值模型,分析了桩帽边长、循环荷载幅值、土工格栅层数、柔性短桩桩长等因素对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水平位移、土工格栅张拉力、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最大的因素是循环荷载幅值,其次是土工格栅层数;土工格栅层数对复合地基水平位移影响较大;循环荷载幅值和桩帽边长对土工格栅张拉力的影响较大;桩荷载分担比受桩帽边长影响较大。

王林[6](2019)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宽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着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繁荣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贸易的发展加速了运输需求,而随着国内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需求不断增大,对我国高速公路运行中通行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高速公路的实际通行情况普遍高出预计水平(16000辆/每天),是普通国道通车车辆的2.4倍。从目前高速公路的通行情况来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交通拥挤现象,因此必须对原有高速公路进行改良。随着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及需求能力增高趋势下,近年来我国很多旧路进行了改扩建,广佛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就是我国高速公路第一个改扩建工程,其次沪杭高速、沈大等高速公路都进行了相关改扩建施工,在对这些工程进行施工不仅促使我国高速公路扩建积累了一定的施工经验,同时改扩建后这些高速公路也取得了较好的交通通行效率。旧路加宽改造工程的主要特点在于施工过程繁琐、难度系数大,所以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高速公路改建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为公路拓宽和改造项目的开发提供有效保护。本文基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以路基加宽工程施工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相关技术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长邯高速公路为实例项目,对长邯高速公路加宽路面的路基和路面施工技术进行了设计、优化方案的比选,并针对路基加宽工程中的相关施工难重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技术对策和方案,由于目前在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施工的相关研究比重仍旧较少,因此,本文围绕高速公路加宽工程的路基加宽施工技术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更多同业者提供借鉴参考。

罗良繁[7](2019)在《软土路基填筑及地基处理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软土地基强度低,其具有高压缩,含水率高,抗剪强度低等不良性质,容易出现较大的沉降量,对公路建设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对公路建设、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软土地基的特性,如何解决处理和改善软土地基,使地基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防止道路在修筑后产生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沉降。本文针对现有软土问题,对特殊路基软土路基填筑及地基处理设计进行研究,以供软土特殊路基处治施工提供设计和处治指导。本文通过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运营维护等过程中反馈的问题,以及参考文献及相关规范等,将软土路基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软土路基填筑设计和地基处理设计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针对软土地区地基填筑和处理的处治方案。针对软土路基填筑设计,对表层处理、强度检测、填筑施工以及路基填筑期间的稳定观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主要总结了反压护道、置换和深层处理三个方面的处理措施,并对沿河塘、桥头及过渡段等特殊部位的软土路基处理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处理研究;此外,软土路基的道路拼宽处理具有复杂性,主要面临差异沉降路表产生裂缝的问题,本文以软土路基处理研究作为铺垫,主要采取深层的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处理以及轻质填料填筑处理等措施进行软土路基的拼宽处置,并对路基拼宽差异沉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关控制标准和指标。

潘晟赟[8](2019)在《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公路建设中地质情况复杂多变,软土在浙江省分布广泛,给公路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和隐患,成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对软土路基处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和道路使用质量的重点。解决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主要是正确认识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危害性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条件,合理的选择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使处理后的路基能满足建设要求。本文针对浙江省内软土的分类、分布情况进行叙述,同时列举了省内比较常用的软土基地处理方式及在现状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和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中塑料排水板前期设计、后期施工监测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有限元计算比较。简要的分析了一般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误差的原因进行总结。最后对塑排板今后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孙阳[9](2019)在《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繁荣,高速公路也在稳步发展,公路的建设逐渐转移到山区之中,受到地质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软土地基的处理成为不可避免地一道难题。软土一般都是具有含水率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等特点,软土地基处理时,需根据不同地区土的性能,选择最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保证后期地基的稳定性,需进行必要的动态监测和长期的预测。本文以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为依托,采用了换填法、排水固结法和复合地基法处理方案,根据K28+100和K38+200断面的实际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和灰色理论模型法进行软基沉降预测,得到最适合此断面的预测方法,并预测两断面10年后的工后沉降,取得如下成果:(1)以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的软土土样为例,分析了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的工程特性,根据规范和试验的数据,得出该高速公路的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小和压缩量大的工程特性。(2)依托大丰华高速公路,采用软土地基三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并从适用性方面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对软基断面进行监测并分析软土地基沉降规律。(3)根据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和K38+200断面的实际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和灰色理论模型进行预测,将预测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双曲线法的相对误差最小,故对于K28+100和K38+200断面,建议采用双曲线法预测路基沉降。(4)根据双曲线法预测模型,预测K28+100和K38+200断面10年后的沉降规律,得到两个断面路基沉降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和极限沉降值。

关帅鹏[10](2019)在《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路基病害问题,尤其是软土地区桥头过渡段和普通路基段的不均匀沉降引发的桥头跳车和路基损坏等问题,依托于唐廊高速工程,对散态固结桩软土地基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详细分析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及荷载传递原理,并对散态固结桩混合料的击实性、抗剪性、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2)研究了散态固结桩的设计原则、设计参数、设计步骤等。然后给出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最后阐述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和变形量的计算方法。(3)应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施工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4)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散态固结桩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流程。

二、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道路改扩建发展现状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道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2.4 道路工程复合地基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技术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有限元计算方法
        2.2.1 岩土本构模型
        2.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2.3 拓宽路基沉降特性分析
        2.3.1 沉降变化特性
        2.3.2 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2.4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沉降控制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新老路基拼接技术研究
    3.1 路基台阶开挖技术研究
        3.1.1 不同台阶尺寸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1.2 单次台阶开挖暴露时间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2 土工格栅加筋技术研究
        3.2.1 土工格栅的分类
        3.2.2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软土条件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研究
    4.1 软土的特性
    4.2 软土对拓宽路基的工程危害
    4.3 软土条件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软基处理技术研究
    5.1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应用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类型桩的处治效果与适用范围分析
    5.2 复合地基处治效果影响因素
        5.2.1 不同桩间距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2.2 不同桩长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2.1 地层成因
        2.2.2 分布规律
        2.2.3 工程性质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3.4.1 分层沉降监测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3.4.3 土压力监测
        3.4.4 侧向位移监测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5.1 FLAC3D软件综述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4.1 模型建立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6.1.1 分层总和法
        6.1.2 经验公式法
        6.1.3 Asaoka法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6.2.3 Asaoka法预测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水固结法研究现状
        1.2.2 砂(碎石)桩法研究现状
        1.2.3 泥炭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斯里兰卡CKE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
    2.1 工程概况
    2.2 沿线环境地质情况
        2.2.1 地形地貌特征
        2.2.2 气象与水文情况
        2.2.3 工程地质情况
    2.3 沿线泥炭土基本物理力学指标
        2.3.1 泥炭土分类
        2.3.2 泥炭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2.4 CKE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及施工介绍
        2.4.1 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原则
        2.4.2 超载预压设计及施工概况
        2.4.3 塑料排水板设计及施工概况
        2.4.4 砂(碎石)桩设计及施工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公路深厚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地基沉降监测方案介绍
        3.2.1 监测设备
        3.2.2 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
        3.2.3 监测频率
    3.3 泥炭土地基监测资料分析
        3.3.1 地表沉降监测资料分析
        3.3.2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3.3.3 工后沉降监测资料分析
    3.4 不同处理方法对泥炭土地基固结系数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方法的经济性、施工难度和工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桩-超载预压法联合处理泥炭土地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试验
        4.2.1 模型箱
        4.2.2 试验材料的选取
        4.2.3 数据量测与采集系统
        4.2.4 模型试验方案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1 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4.3.2 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
        4.3.3 地基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长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泥炭土地基超载预压法处理的变形特性及超载比(R'_s)研究
    5.1 引言
    5.2 试样制作及一维固结试验方案
        5.2.1 试样制作
        5.2.2 一维固结试验方案
    5.3 超载预压对泥炭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3.1 超载过程对总变形量的影响
        5.3.2 超载卸除后的回弹变形研究
        5.3.3 超载预压对泥炭土次固结变形的影响
    5.4 最佳超载比(R'_s)的确定
        5.4.1 软土次压缩量计算的基本理论
        5.4.2 工程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吹填围垦工程特性
        1.2.2 滨海围垦滩涂现状
        1.2.3 堆载引起桩基工程危害问题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堆载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2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3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研究现状
    1.4 堆载对桩基影响现状分析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及沉降规律
    2.1 滨海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1.1 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1.2 杭州湾滩涂区典型黏性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2 软黏土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2.2.1 经典元件模型
        2.2.2 经验模型
        2.2.3 分数阶蠕变模型
        2.2.4 流变模型对比分析
    2.3 堆载作用下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土体沉降预测方法
        2.3.1 堆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3.2 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3 局部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3.4 条形路堤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3.1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产生机理
    3.2 土体竖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3.3 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影响深度研究
        3.3.1 常用计算方法
        3.3.2 附加应力估算法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解析解
        3.4.1 桩周土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2 桩周土部分进入硬化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3 桩周和桩端分别处于部分塑性阶段和弹性阶段
        3.4.4 桩周土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5 桩周和桩端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6 桩周土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和桩端土进入塑性硬化阶段
        3.4.7 工程算例分析
    3.5 基于位移控制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数值解
        3.5.1 土体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3.5.2 桩侧摩阻力双曲线传递模型
        3.5.3 桩端阻力传递模型
        3.5.4 计算模型的求解
        3.5.5 算例分析
    3.6 基于Mesri蠕变模型桩基负摩阻力数值解
        3.6.1 任意时刻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3.6.2 考虑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模型分析
    3.7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及分析
        3.7.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3.7.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发展机理现场试验分析
    3.8 考虑固结及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分析
        3.8.1 不同附加应力比影响深度计算分析
        3.8.2 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8.3 不同固结度影响分析
        3.8.4 不同桩顶荷载影响分析
        3.8.5 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影响分析
        3.8.6 桩身刚度影响分析
        3.8.7 堆载尺寸影响分析
        3.8.8 蠕变参数影响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4.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两阶段分析
        4.1.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计算模型
        4.1.2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分布模式
        4.1.3 堆载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4 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抗力计算方法
        4.1.5 考虑时间效应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6 被动桩主动侧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1.7 土压力法被动桩桩身响应求解
        4.1.8 算例分析
    4.2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安全距离研究
        4.2.1 堆载下影响距离范围分析
        4.2.2 基于变形安全控制影响距离
    4.3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单桩影响现场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监测元件布置
        4.3.2 桩身和土体侧向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4.3.4 桩身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4.4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排桩影响现场试验
        4.4.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4.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非对称堆载试验结果分析
        4.4.4 侧向堆载下被动排桩桩身被动荷载影响因素分析
        4.4.5 侧向堆载下被动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4.5 考虑时间效应非对称堆载对临近被动桩影响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3 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简介
    2.1 概述
    2.2 模型试验设计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概况及试验材料
        2.2.3 模型制备流程
        2.2.4 加载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 概述
    3.2 表面沉降分析
        3.2.1 循环次数对表面沉降的影响
        3.2.2 有无土工格栅对表面沉降的影响
        3.2.3 循环荷载幅值对表面沉降的影响
    3.3 桩身应变分析
        3.3.1 循环次数对桩身应变的影响
        3.3.2 有无土工格栅对桩身应变的影响
        3.3.3 循环荷载幅值对桩身应变的影响
    3.4 土工格栅应变分析
        3.4.1 循环次数对土工格栅应变的影响
        3.4.2 桩体布置对土工格栅应变的影响
        3.4.3 循环荷载幅值对土工格栅应变的影响
    3.5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
        3.5.1 循环次数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3.5.2 有无土工格栅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3.5.3 循环荷载幅值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室内小比尺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数值模型建立
        4.2.1 材料模型及参数设置
        4.2.2 几何模型建立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
        4.2.5 计算步骤设置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表面沉降对比分析
        4.3.2 桩身应变对比分析
        4.3.3 土工格栅应变对比分析
        4.3.4 桩土荷载分担比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正交试验的原型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概述
    5.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2.1 正交试验设计基本理论
        5.2.2 实际工程概况
        5.2.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3 数值模型建立
        5.3.1 材料模型及参数设置
        5.3.2 几何模型建立
        5.3.3 网格划分
        5.3.4 边界条件
        5.3.5 计算步骤设置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表面沉降分析
        5.4.2 水平位移分析
        5.4.3 土工格栅张拉力分析
        5.4.4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宽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病害机理与处理方法
    2.1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主要病害
    2.2 加宽工程病害形成的原因
    2.3 高速公路加宽病害处理方法
    2.4 高速公路地基常见破坏机理及处理方法
    2.5 CFG桩设计原理及施工要点
    2.6 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的机理及施工要点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基加宽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3.1 工况概述
    3.2 地质条件
    3.3 试验概况
    3.4 旋喷桩复合地基设计
    3.5 CFG桩复合地基与其他地基对比分析
第四章 桥头路基加宽流态粉煤灰处治技术研究
    4.1 桥头路基坑与台背回填
    4.2 液态粉煤灰回填施工技术
    4.3 路桥过渡段加宽路基冬季备土堆载预压
第五章 高速公路路基加宽施工组织设计
    5.1 高速公路加宽施工组织设计总体思路
    5.2 长邯高速加宽扩建施工中的交通组织
    5.3 长邯高速加宽扩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软土路基填筑及地基处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软土路基填筑设计
        1.3.2 软土路基地基处理设计
        1.3.3 软土路基拓宽改建设计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土工程特性
    2.1 软土的定义
    2.2 软土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路基填筑设计
    3.1 路基设计原则
    3.2 地基表面处理设计
        3.2.1 清表
        3.2.2 清表后地基表层临时排水措施
        3.2.3 土基回弹模量测试
        3.2.4 表层碾压及压实度测试
    3.3 路基填筑设计
        3.3.1 路基填料控制
        3.3.2 路基填筑厚度
        3.3.3 路基边坡
        3.3.4 路基填筑施工的关键控制要点
        3.3.5 路基填筑观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4.1 软土路基处理概述
    4.2 软土地基处理一般要求
        4.2.1 适用范围
        4.2.2 一般规定
        4.2.3 软基处理的目的
    4.3 软基处理的分类
        4.3.1 反压护道
        4.3.2 置换(地基浅层处理)
        4.3.3 深层软基处理
    4.4 特殊部位处理设计
        4.4.1 河塘段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4.4.2 桥头及过渡段地基处理设计
        4.4.3 桩承式路堤工程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土路基拼宽设计
    5.1 路基拼宽设计原则
        5.1.1 公路加宽的必要性
        5.1.2 软土路基扩宽处理面临问题
    5.2 一般路基拼宽设计
        5.2.1 新老路基结合方式
        5.2.2 不同等级公路拓宽
    5.3 拼宽路基浅层处理
        5.3.1 轻质填料回填处理
        5.3.2 铺设土工格室处理
    5.4 拼宽路基深层处理
        5.4.1 水泥搅拌桩处理
        5.4.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
    5.5 软土路堤拓宽处理适用性评价
    5.6 路基拼宽差异沉降控制指标及标准研究
        5.6.1 加宽工程差异沉降指标分析
        5.6.2 高等级公路加宽工程路面功能要求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道路建设中存在的软基问题
    1.2 软土的定义和特点
        1.2.1 软土的定义
        1.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1.3 软土的分类
        1.3.1 按成因类型分类
        1.3.2 按特性指标分类
        1.3.3 按软土厚度分类
        1.3.4 按埋藏条件分类
    1.4 浙江省软土的分布情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软土地基处理常用方法
    2.1 排水固结法
    2.2 浅层处理法
    2.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法
    2.4 水泥搅拌桩
    2.5 预应力管桩(桩承式加筋路堤)
    2.6 轻质路堤
    2.7 现状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
    2.8 本章小结
3 塑料排水板在软基设计的应用
    3.1 基本原理
    3.2 设计方法
        3.2.1 排水体的选用
        3.2.2 排水体间距和深度、预压荷载的确定
        3.2.3 水平排水垫层的选用
    3.3 现行设计采用规范及相关要求
        3.3.1 沉降标准
        3.3.2 稳定性控制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依托项目设计情况
    4.1 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
        4.1.1 软基处理设计方案
        4.1.2 工程地质概况
        4.1.3 竖排板处理典型路段的技术模型
        4.1.4 计算结果
    4.2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
        4.2.1 软基处理设计方案
        4.2.2 工程地质概况
        4.2.3 竖排板处理典型路段的技术模型
        4.2.4 计算结果
    4.3 有限元计算
        4.3.1 有限元网格划分
        4.3.2 施工工况模拟
        4.3.3 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项目施工监测情况
    5.1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控制标准
        5.1.1 施工监测的目的
        5.1.2 位移控制标准
    5.2 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监测情况
        5.2.1 K63+926断面监测情况
        5.2.2 K63+957断面监测情况
        5.2.3 K63+992断面监测情况
        5.2.4 监测情况分析
    5.3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监测情况
        5.3.1 AK0+450断面监测情况
        5.3.2 监测情况分析
        5.3.3 有限元计算参数调整
    5.4 本章小结
6 塑料排水板施工情况分析与应用拓展
    6.1 塑料排水板施工中的影响因素
        6.1.1 路基填土(堆载)高度的影响
        6.1.2 塑料排水板处理深度的影响
        6.1.3 堆载预压时间的影响
    6.2 塑料排水板结合真空预压处理
        6.2.1 真空预压的优点
        6.2.2 真空预压研究情况
    6.3 电渗塑料排水板处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软土路基处理现状
        1.2.2 软基沉降预测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特性分析
    2.1 软土概况
        2.1.1 软土的定义
        2.1.2 软土的分类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气象
        2.2.2 河流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3 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的工程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及沉降分析
    3.1 软基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考虑因素
    3.2 高速公路常用软基处理方法及对比分析
        3.2.1 换填法
        3.2.2 排水固结法
        3.2.3 复合地基法
    3.3 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
        3.3.1 软基处理方案的拟定
        3.3.2 软基处治应考虑的问题
    3.4 软基沉降量观测
        3.4.1 软基监控断面设置
        3.4.2 软基现场监测断面设置
        3.4.3 软土地基典型断面沉降观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丰华高速公路地基沉降预测研究
    4.1 双曲线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1.1 K28+100断面双曲线法预测分析
        4.1.2 K38+200断面双曲线法预测分析
    4.2 指数曲线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2.1 K28+100断面指数曲线法预测分析
        4.2.2 K38+200断面指数曲线法预测分析
    4.3 Asaoka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3.1 K28+100断面Asaoka法预测分析
        4.3.2 K38+200断面Asaoka法预测分析
    4.4 灰色理论模型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4.1 灰色理论模型法
        4.4.2 K28+100和K38+200断面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分析
    4.5 各种预测模型分析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10)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土特性
        1.2.1 软土定义
        1.2.2 软土按成因分类
        1.2.3 软土的工程性质
    1.3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式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软基处理研究的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实验研究
    2.1 散态固结桩的固化机理
    2.2 固结桩的击实性实验
        2.2.1 试验
        2.2.2 击实实验分析
    2.3 桩土的抗剪实验
        2.3.1 含水量的影响
        2.3.2 粉体剂含量的影响
        2.3.3 龄期对抗剪特性的影响
        2.3.4 应力应变曲线
    2.4 桩土压缩性实验
        2.4.1 压实度影响分析
        2.4.2 粉体剂掺量影响分析
        2.4.3 龄期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散态固结桩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3.1.2 自然条件
        3.1.3 地质条件
        3.1.4 唐山软土特性
    3.2 散态固结桩设计流程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参数
        3.2.3 设计步骤
    3.3 散态固结桩承载力计算
        3.3.1 桩体极限承载力计算
        3.3.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计算
    3.4 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4.1 加固区沉降S1 的计算
        3.4.2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S2 的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散态固结桩沉降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况
    4.2 计算模型建立
    4.3 附加荷载的设定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工况划分
        4.4.2 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散态固结桩的工程应用
    5.1 散态固结桩桩试验段方案
        5.1.1 强度指标要求
        5.1.2 材料要求及结合料掺量的确定
        5.1.3 施工技术要求
        5.1.4 施工工艺流程
        5.1.5 设计变更前后工程量
    5.2 质量保证措施
        5.2.1 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5.2.2 保证工期的措施
    5.3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5.3.1 项目施工的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
        5.3.2 文明施工措施
        5.3.3 环境保护措施
        5.3.4 其他措施
    5.4 散态固结桩桩检测与检验结果分析
    5.5 散态固结桩桩复合地基跟踪观测
        5.5.1 路基对比试验段监测内容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何振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刘声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邓会元. 东南大学, 2021
  • [5]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研究[D]. 杨以国. 浙江大学, 2021(06)
  • [6]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宽工程施工技术研究[D]. 王林. 长安大学, 2019(07)
  • [7]软土路基填筑及地基处理设计研究[D]. 罗良繁. 长安大学, 2019(07)
  • [8]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D]. 潘晟赟. 浙江大学, 2019(01)
  • [9]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D]. 孙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D]. 关帅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