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轨车辆侧向液压减振器的研制

轻轨车辆侧向液压减振器的研制

一、轻轨车辆横向油压减振器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俞彩虹[1](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轨车辆走行系统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大型动载运输工具的运行工况较为复杂,动静载荷交替作用,影响着各零部件的可靠性。随着运输工具服役时间的逐步积累,各零部件的性能也逐渐退化,有些达到其安全限界,整体系统就面临继续使用的安全问题。对此现象,工业界和学术界较早就关注研究大型设备构件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从设备服役状态检测的视角和维护对策的视角进行综合化研究。城轨车辆是多系统、多学科综合的复杂动载运输工具,其走行系统由构架装置、轮对轴箱装置、悬架装置、驱动装置、制动装置、牵引装置、附件装置等子系统组成,涉及的零部件众多,发生故障的形式多种多样,影响车辆系统的运营安全。各地铁公司都在积极应对车辆系统运行的风险和安全性,逐步建立系统运行的健康管理平台和服役状态信息检测网络,以期建立一个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故障可预测、可维护、可保障的健康管理体系。本文以城轨车辆走行系统为研究对象,论述走行系统零部件之间的联接关系,形成走行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对应的级联故障综合,分析潜在的故障形式。根据零部件所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同,其发生的故障可分为系统级故障、功能组件级故障、部件及元器件级故障,以故障的级联关系为设计基础,构造了多层故障树模型,并基于多层故障树模型建立贝叶斯诊断网络,对正在运行系统的可能故障加以预测或对已发生的故障进行维护。以走行系统的轮对轴箱组件为例,运用Matlab软件系统的Full BNT工具箱,实现贝叶斯网络仿真模型,结合联结树引擎,对轮对轴箱故障进行了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分析。由于现代有轨电车走行系统结构复杂、零部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中运行所导致的对于系统健康状态难以评估的情况,本文采用常规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判(FCE)相结合的方法,对走行系统进行了健康状态的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设备结构进行层次划分,确定各子系统评价指标并计算其相应的权重向量;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系统部件的健康状态隶属度向量,并利用健康值构建一种隶属度函数的评价体系,以评估机械设备的健康状态。

杨凯迪[2](2020)在《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城市群崛起对于城际轨道交通的大量需求,中国标准动车组应运而生。作为车辆系统当中的大型部件之一,转向架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减振器又作为转向架之中的重要部件,其运用的情况将直接关系到高速列车运行时的运行品质、行车安全以及乘坐的舒适性。在本文中将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号1和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号2(下文中对应的简称为标动1和标动2)的动车组转向架一系垂向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装置、抗蛇行减振器、抗侧滚扭杆进行载荷标定试验以及在大西线客运专线上进行的跟踪测试,获取其减振器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大西线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对标准动车组型号1和标准动车型号2转向架的各类减振器的载荷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BAQUS软件对抗侧滚扭杆进行模拟试验负载,确定载荷的强响应区域,以此来确定各自载荷的测试方案;(2)分析在各自工况下各减振器载荷的时域、频域特征,并对标动1和标动2动车组转向架的一系垂向减振器、抗蛇行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器、抗侧滚扭杆的载荷的特征进行比较;(3)对标动1和标动2动车组在大西客运专线上获得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个减振器在各自主要受载方向载荷的载荷谱;(4)基于所统计的载荷谱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布拟合,根据疲劳试验得出的两个动车组的抗侧滚扭杆等效载荷,并与标准载荷进行对比,为之后的疲劳试验提供参考。图57幅,表20个,参考文献70篇。

胡常青[3](2020)在《轨道车辆高速碰撞试验台车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轨道车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空间距离,也引发了人们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考虑。一方面,我国加大了对轨道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投入,另一方面,轨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性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在轨道车辆的车端位置一般都安装有防爬器、车钩缓冲器等多种吸能元件,这些吸能元件可以通过自身的小变形来吸收车辆在启动、制动、加速和减速等过程中的部分能量,也可以在轨道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自身结构的破坏来吸收车体间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少车体结构的变形。研究车端吸能元件工作性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碰撞试验,而我国轨道车辆的型号众多,不同型号的车辆所搭载的吸能元件的种类、数量和位置等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研究吸能元件的工作性能,同时降低试验成本,需要开发一种通用性好的高速碰撞试验台车。针对高速碰撞试验台车的垂直质心高度需要调节的问题,基于SolidWorks设计两种方案,对比两种方案优缺点后完成方案的选择。采用二分法对配重砝码的质量进行设计,通过组合使用不同规格的配重砝码,可以实现整车质量的误差控制在0.1%以内。将配重砝码进行有效的固定,减少因质量误差和配重砝码的晃动对整车碰撞能量的影响。并采用Hypermesh和Ansys检验了配重砝码框设计的合理性。配重单元采用电液伺服系统中的等同式反馈同步控制方法实现同步升降运动,研究了电液伺服控制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功用,并对电液伺服系统中的液压元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研究了轮对在制动时所受的力、所受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粘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对制动单元的结构和自动触发制动装置进行方案设计,并分别计算出不同工况下,高速碰撞试验台车以最大滑移率制动时每轴的理想制动气压与速度曲线。通过组合控制每条轮对上的两组电磁阀,使制动气室内的气压出现升压、保压和减压三种状态,实现制动气室内的制动气压跟随理想制动气压曲线。以三种工况验证每轴两组电磁阀的组合控制的效果,得到制动气室内的气压值围绕理想气压曲线波动,并且波动范围满足试验要求。研究了在试验过程中,制动控制箱主要受到碰撞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振动,并对制动控制箱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双层隔振设计。由于振动激励的振动频率未知,采用公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值。在两个方向上,分别采用在AMESim中搭建模型进行仿真的方法,通过组合调整内、外两组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值,保证隔振器的隔振效果满足设计要求。研究了制动控制箱支撑架的工作环境,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和模态的仿真计算,验证了制动控制箱支撑架的刚度和模态均满足设计要求。

李振浩[4](2020)在《GMC-96B钢轨打磨车A车构架静强度及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轨打磨车用于对钢轨的运行表面进行磨削,以消除钢轨表面的不规则性、钢轨表面的裂纹并恢复钢轨的轮廓。调查研究发现,国内自主研发的钢轨打磨车在使用5~7年后大部分会出现列车运行不平稳、构架挠度超限、构架出现裂纹等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为打磨车构架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构架强度不达标、构架刚度不达标及在整车装配过程中对构架造成了损伤。另外转向架在打磨车运行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打磨车的主要承载部件,转向架各部件发生损坏,都有很大可能产生致命危险。而构架作为转向架的主体部分,其性能会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及安全。因此对打磨车构架的强度和动力学方面的分析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以GMC-96B钢轨打磨车A车构架为研究模型,利用三维绘图软件Solidworks进行建模,以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为研究平台,对A车构架进行了静强度分析、模态分析、显式动力学分析三方面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A车构架的15种静强度分析工况中,最大应力为100.17MPa,远远低于Q355NE材料的许用应力,故A车构架满足静强度要求。(2)经过12阶模态分析,A车构架的基振频率为60.948Hz,远高于打磨车高速运行或低恒速作业时的外部激励频率及A车车体的自振频率,不会引起共振现象。且构架在垂向内有良好的扭转刚度,有利于减轻列车运行于不平整路段的上下颠簸;还具有很好的横向刚度和纵向刚度,承受横向和纵向载荷能力较强,故A车构架满足刚度要求。(3)当A车车体以130mm/s速度与A车构架碰撞后,A车构架承受的最大应力微高于Q355NE材料的许用应力。且双梁桥式起重机主钩最大起降速度为267mm/s,高于A车车体下降的安全速度。因此在“落车”过程中A车车体下降的速度不能超过130mm/s才能保证A车构架不会出现损伤。

李博之[5](2020)在《快捷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一直是各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截止2019年底,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了13.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随着高速铁路的大量运营,对货物运输有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研发了多种快捷货车,用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大面积开行快捷货物运输创造了条件。转向架作为铁道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性能的好坏直接制约着轨道车辆的运行性能,而内轴箱转向架作为一种新型转向架,在降低转向架自重的同时具备噪声低、磨耗低、运行性能高的特点,可以大幅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增加铁路系统对快捷货物的运输能力。基于此背景,本文设计了一种满足160km/h运行要求的快捷货车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在此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国内外的快捷货车转向架和内轴箱转向架的结构特点,确定了160km/h快捷货车内轴箱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对转向架的轮对、构架、摇枕、轴箱、交叉支撑装置、一系悬挂装置、二系悬挂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等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研究,得到转向架三维模型;(2)根据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化的原则,建立了配装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车辆系统的二维力学模型,对车辆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从而建立车体、摇枕、构架、轮对的垂向和横向运动方程;(3)采用单一变量的试验方法,分析研究了一系钢弹簧垂向刚度、一系垂向减振器阻尼、转臂横向刚度、转臂纵向刚度、交叉支撑装置刚度、二系橡胶堆水平刚度、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牵引拉杆纵向刚度、旁承预压载荷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以上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一组较优的转向架悬挂参数;(4)利用优化以后的悬挂参数对货车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曲线通过性和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证明配备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的货车车辆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

钱艳[6](2019)在《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跨座式轨道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典型制式,具有线路占地少、爬坡能力强、振动噪声小、转弯半径小、造价低、安全性好、乘坐舒适等特点。现行的重庆市轨道交通车辆适用于大运量的城市使用,为了适应中小型城市的中小运量市场,所在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轴铰接式转向架的跨座式轨道交通车辆总体设计方案。本文围绕该方案中的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性能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在研究重庆市跨座式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铰接式转向架结构特点的分析。2.分析目前已经存在的铰接式转向架的结构类型,研究不同结构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类铰接式转向架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进行总结;结合跨座式轨道车辆独特的运行机理,分析不同结构的铰接式转向架运用到跨座式轨道车辆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结合跨座式轨道车辆在轨道梁上的耦合方式,设计一种适用的铰接结构,并分析其利弊。3.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单编组车辆进行了实测试验,并对该车辆进行建模以及动力学仿真,并比较两者振动频率,从而验证了利用动力学建模仿真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的可行性。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的动力学建模。创建列车拓扑关系结构模型,分析列车建模和轨道建模,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MD ADAMS,建立了三车四转向架编组的列车动力学仿真模型。4.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分析。研究提出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评价指标,对铰接式单轨列车曲线通过性能、运行平稳性、运行稳定性等进行分析,为该结构单轨列车的实际运用奠定了基础。5.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研究。对影响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曲线通过的主要因子,并以走行轮垂向力及导向轮径向力为目标,以车辆倾覆系数和抗脱轨为约束条件,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与相关评价准则联合计算仿真法,对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获得一组较优的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铰接式单轨列车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运行平稳性和运行稳定性。

王雨舟[7](2019)在《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运输作为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其他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着速度快、运量大、绿色环保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运输货物种类日益繁多,不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货物需要大量且快速运输,为了满足这些运输要求,铁路货物运输朝着高速、重载、环保的方向发展。铁路运输性能提升的关键主要在于转向架技术的研究,要达到高速、低自重、低磨耗的要求,需要研发新型转向架。内轴箱转向架作为新型转向架的一种,具有低自重、低噪声、低磨耗、高运行性能的特点,国外已成功运用于城轨车辆、高速客车和货车车辆,而我国国内对内轴箱转向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内轴箱货车转向架。本文在针对一种满足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的高速内轴箱货车转向架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传统主型转向架、快速货车转向架以及内轴箱转向架的发展概况及其结构特点,借鉴其中典型的转向架技术,完成了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的总体方案设计及部分零部件的详细设计。(2)根据该转向架的结构特点,提出对其动力学计算时的基本假设,分析了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该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同时介绍了我国国标GB 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中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价指标。(3)采用单一变量的试验方法,讨论研究了转臂纵向刚度、转臂横向刚度、轮对交叉支撑刚度、转向架轴距、轴颈中心距、二系橡胶弹簧水平刚度、抗侧滚扭杆扭转刚度以及抗蛇行减振器阻尼与横向跨距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参数优化,获得了一组较优的转向架悬挂参数。(4)对参数优化后的车辆进行动力学性能评定以及在某个抗蛇行减振器失效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

田宇强[8](2019)在《低地板轻轨列车防折弯液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防折弯液压系统是低地板轻轨列车的安全运行控制系统,能保证列车在驶入驶出弯道时正常通过,列车行驶过程中具有横向减振功能,可提高乘坐舒适性,有效地避免车体间的相对折弯。目前国内防折弯液压系统主要依赖进口,相关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对防折弯液压系统的结构原理、工作特性、和对轻轨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低地板轻轨列车的发展状况和防折弯液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防折弯液压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设计了满足工作要求的液压系统原理图,确定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参数。其次,分析了防折弯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其AMESim仿真模型,对防折弯液压系统的工作模式、刚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主控阀门组、缓冲阀门组和缓冲油缸工作参数对系统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随后,详细分析了防折弯液压系统的横向减振功能,建立其减振阻尼原理模型,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得到系统的阻尼特性曲线,分析了缓冲阀门组内节流阀和限压阀工作参数对系统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最后,采用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了四模块100%低地板轻轨列车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车辆通过曲线线路时,防折弯液压系统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防折弯液压系统,在救援模式下刚度最大、相邻车体内的转向控制油缸运动一致,故障模式其次、相邻车体内的转向控制油缸有很小的位移差,正常模式下刚度最小、相邻车体内的转向控制油缸存在较大位移差。缓冲油缸碟簧刚度、主控阀门组内旁通节流阀直径、缓冲阀门组内节流阀直径和限压阀开启压力及泄压流量压力梯度均会对系统的刚度特性产生影响。缓冲阀门组内节流阀和限压阀的工作参数直接影响防折弯液压系统的阻尼特性。当装有防折弯液压系统的列车通过S型和C型曲线线路时,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相对转角降低了很多,列车被限制在合适的界限内,这样有利于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提高列车的曲线通过安全性,降低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

张遂心,梁依经,糜莉萍,牛志勇,于海,梁云龙,姬建华[9](2018)在《铁路行业减振器及用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铁路行业在用减振器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调研,总结了国内铁路行业减振器的使用现状;文章主要结合铁路行业减振器的特殊工况、用油现状以及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故障,阐述了国内铁路行业减振器油的性能需求、发展现状、评价方法及国内外差距,提出了国内开展铁路行业减振器油研发的必要性及建议和展望。

罗斌[10](2018)在《轨道车辆低地板车车体铰接装置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轨道车辆低地板车一般作为现代有轨电车的标准车型,提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解决方案。其结构主要有浮车型、单车型及铰接型等,现今最常用车型为五模块浮车型的100%低地板车。铰接装置作为车体连接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和功能要求与车辆的类型及模块有关。产品主要包括固定铰、转动铰及自由铰,每种铰接装置产品类型又多样,可满足不同车型对铰接装置的需求。针对铰接装置的广泛需求,研制完成将满足轨道车辆低地板车的国产化需求,降低采购成本,推动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本文通过车辆整体动力学计算及相关整车设计输入,确定了三种典型铰接装置的性能参数。铰接装置参数包括各个方向的极限载荷、疲劳载荷,可运动的各向角度等。同时也对铰接装置RAMS指标和大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品RAMS的具体要求。确认产品的失效率、产品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均能满足客户需求。根据铰接装置性能参数及车辆车端接口要求,本文完成了固定铰接装置、转动铰接装置以及自由铰接装置的结构创新性设计,确定了系统结构及零部件明细,分析确认了各个部件的材料选择和关键零部件选用。通过分析计算,有限元校核等,确认了产品设计满足性能和使用需求。设计完成后按照完整的生产流程及良好的质量控制手段,完成产品的制造,并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产品满足性能要求,三种铰接装置研制成功。在车体铰接装置的国产化研究过程中,解决了系统工程模块化设计难题,设计了多种新型结构满足了铰接装置的需求,并且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动力学计算以及有限元计算等方法对类似产品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产品试验过程中能够模拟产品的实际运行工况,对产品进行了充分验证,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可用性。本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在多个工程化项目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轻轨车辆横向油压减振器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轨车辆横向油压减振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轨车辆走行系统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城轨车辆研究现状
        1.2.2 走行系统故障及诊断研究现状
        1.2.3 贝叶斯网络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贝叶斯网络理论
    2.1 贝叶斯理论基础
        2.1.1 概率论基础
        2.1.2 贝叶斯网络的定义
    2.2 贝叶斯网络的学习
        2.2.1 完备数据下的结构学习
        2.2.2 不完备数据下的结构学习
        2.2.3 参数学习
    2.3 贝叶斯网络的推理
        2.3.1 贝叶斯网络推理算法
        2.3.2 联结树推理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有轨电车走行系统结构及故障归类分析
    3.1 走行系统特点
    3.2 走行系统结构组成及功能
    3.3 走行系统故障归类分析
        3.3.1 故障诊断框架分析
        3.3.2 故障分类统计
        3.3.3 故障特点分析
    3.4 走行系统故障树建立
        3.4.1 故障树方法
        3.4.2 故障树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走行系统故障诊断
    4.1 走行系统的贝叶斯网络建立
        4.1.1 故障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规则
        4.1.2 走行系统的贝叶斯网络表达
    4.2 联结树推理
        4.2.1 驱动子系统的联结树分析
        4.2.2 其它子系统的联结树信度传递
    4.3 本章小结
5 贝叶斯仿真模型建立及故障诊断分析
    5.1 贝叶斯网络仿真模型建立
        5.1.1 轮对轴箱子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1.2 联结树推理机制
        5.1.3 其它子系统仿真模型及后验概率
    5.2 轮对轴箱故障诊断
        5.2.1 故障因果关系推理
        5.2.2 故障诊断推理
    5.3 其他子系统故障诊断
    5.4 本章小结
6 有轨电车走行系统健康状态评估
    6.1 加权层次分析法
    6.2 模糊综合评判法
    6.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评价模型
        6.3.1 建立走行系统的层次分析模型
        6.3.2 走行系统健康状态评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减振装置发展历史
        1.2.2 高速动车组载荷识别技术的发展
        1.2.3 高速动车组载荷谱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载荷测试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中国标准动车组概述
        2.1.1 中国标准动车组动车组转向架概述
        2.1.2 中国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概述
    2.2 转向架减振器载荷测试方案
        2.2.1 载荷识别方法
        2.2.2 标定试验目的及方案
    2.3 线路跟踪试验
        2.3.1 线路跟踪测试的目的
        2.3.2 跟踪试验工况
        2.3.3 数据采集设备
    2.4 实测数据处理
        2.4.1 误差分析
        2.4.2 数据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减振器载荷特性分析
    3.1 载荷时域特性分析
        3.1.1 一系垂向减振器垂向载荷时域特性
        3.1.2 二系横向减振器横向载荷时域特性
        3.1.3 抗蛇行减振器载荷时域特性
        3.1.4 抗侧滚扭杆扭转载荷时域特性
    3.2 载荷频域特性分析
        3.2.1 连续时间与频率的傅立叶变换
        3.2.2 一系垂向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3 二系横向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4 抗蛇行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5 抗侧滚扭杆载荷频域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载荷谱编制
    4.1 载荷谱编制方法
    4.2 载荷谱的各级损伤贡献比计算
        4.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2.2 载荷损伤比计算
    4.3 实测载荷谱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载荷谱的统计推断
    5.1 载荷谱的分析拟合
        5.1.1 威布尔分布拟合
        5.1.2 分布拟合的检验
    5.2 实测载荷谱的分布拟合
    5.3 载荷谱统计推断
        5.3.1 最大载荷值
        5.3.2 统计载荷谱
    5.4 疲劳载荷的确定
        5.4.1 疲劳试验载荷确定
        5.4.2 等效载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轨道车辆高速碰撞试验台车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碰撞试验台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碰撞试验台车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碰撞试验台车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整车质心调整单元的研究与设计
    2.1 整车质心调整单元和质量调整单元的方案设计
        2.1.1 基于蜗轮蜗杆调整整车垂直质心高度的方案设计
        2.1.2 基于液压作动器调整整车垂直质心高度的方案设计
        2.1.3 两种垂直质心高度调整方案的比较分析
        2.1.4 高速碰撞试验台车质量调节单元的方案设计
        2.1.5 配重砝码框有限元仿真分析
    2.2 电液伺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2.2.1 电液伺服系统的选择
        2.2.2 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
        2.2.3 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功用
    2.3 液压系统中主要元器件的选型
        2.3.1 液压作动器的选型
        2.3.2 电液伺服阀的选型
        2.3.3 液压泵和油泵电机的选型
    2.4 小结
第3章 整车制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1 高速碰撞试验台车制动的基础理论
        3.1.1 轮对在制动时的受力情况分析
        3.1.2 轨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粘着力的关系分析
        3.1.3 粘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分析
    3.2 基础制动单元的研究与设计
        3.2.1 基础制动单元的方案设计
        3.2.2 整车制动的控制方法
        3.2.3 各轴制动气室内理想制动气压值的研究
    3.3 单轴制动控制单元的建模
        3.3.1 单轴制动单元的工作原理
        3.3.2 单轴制动单元的气路建模
        3.3.3 单轮对制动系统的建模
        3.3.4 多工况下制动气室理想气压与仿真气压关系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制动控制箱隔振单元的研究与设计
    4.1 制动控制箱隔振单元的方案设计
        4.1.1 制动控制箱隔振的原因
        4.1.2 制动控制箱振动的来源
        4.1.3 隔振器类型的选择
        4.1.4 制动控制箱隔振的方案设计
    4.2 基于AMESim确定隔振器的参数
        4.2.1 制动控制箱在碰撞方向隔振效果的仿真分析
        4.2.2 制动控制箱在垂直方向隔振效果的仿真分析
    4.3 制动控制箱支撑架的设计
        4.3.1 制动控制箱支撑架的工作环境
        4.3.2 制动控制箱支撑架有限元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GMC-96B钢轨打磨车A车构架静强度及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轨打磨车研究现状
        1.2.2 构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整车及构架结构
    2.1 GMC-96B钢轨打磨车整车结构
        2.1.1 GMC-96B钢轨打磨车整车概述
        2.1.2 A车概述
        2.1.3 B、C车概述
    2.2 GMC-96B钢轨打磨车转向架结构
        2.2.1 转向架总体概述
        2.2.2 A车转向架概述
        2.2.3 B、C车转向架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车构架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静力学分析
    3.1 静力学分析概述
        3.1.1 A车构架静力学分析简介
        3.1.2 A车构架静力分析流程
    3.2 A车构架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2.1 A车构架三维模型
        3.2.2 定义材料及网格划分
    3.3 静力学加载标准
        3.3.1 超常载荷的静强度
        3.3.2 主要运营载荷的静强度
    3.4 A车构架静强度分析计算
        3.4.1 超常载荷的静强度计算
        3.4.2 主要运营载荷的静强度计算
        3.4.3 A车构架静强度分析工况
    3.5 A车构架静强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车构架模态分析
    4.1 A车构架模态分析流程
    4.2 A车构架模态分析
        4.2.1 A车构架模态分析概述
        4.2.2 A车构架模态分析结果
    4.3 A车构架模态分析结果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车构架显式动力学分析
    5.1 显式动力学分析概述
        5.1.1 A车构架显式动力学分析简介
        5.1.2 A车构架显式动力学分析流程
    5.2 A车构架显式动力学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2.2 A车构架碰撞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快捷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外快捷货车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1.2.1 DRRS型转向架
        1.2.2 Y37型转向架
        1.2.3 TF25型转向架
        1.2.4 LHGVL型转向架
        1.2.5 RC25NT型转向架
        1.2.6 TVP型转向架
    1.3 国内快捷货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1.4 国内外内轴箱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1.4.1 B5000、FLEXX Eco与 TR400 转向架
        1.4.2 SF7000转向架
        1.4.3 LEILA转向架
        1.4.4 Syntegra转向架
        1.4.5 快速货车转向架
        1.4.6 高速货车转向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
    2.1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设计指标
    2.2 转向架方案设计
        2.2.1 轮对
        2.2.2 轴箱悬挂装置
        2.2.3 轮对交叉支撑装置
        2.2.4 构架
        2.2.5 二系悬挂
        2.2.6 基础制动装置
        2.2.7 转向架的总体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动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
    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车辆系统非线性因素的考虑
        3.1.3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车辆运动微分方程
        3.2.1 车体受力与运动方程
        3.2.2 构架受力与运动方程
        3.2.3 轮对受力与运动方程
        3.2.4 摇枕受力与运动方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主要悬挂参数优化
    4.1 主要悬挂参数的优化
    4.2 一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2.1 一系钢弹簧垂向挠度的优化
        4.2.2 转臂横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3 转臂纵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4 一系垂向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2.5 交叉支撑装置刚度的优化
    4.3 二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3.1 二系橡胶弹簧水平刚度的优化
        4.3.2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3.3 牵引拉杆纵向刚度的优化
        4.3.4 旁承预压载荷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估
    5.1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评定指标
        5.1.1 车辆运行稳定性评定指标
        5.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定指标
        5.1.3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指标
    5.2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估
        5.2.1 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
        5.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
        5.2.3 车辆运行安全性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附录

(6)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铰接式转向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铰接式城轨车辆结构分析
    2.1 转向架结构分析
        2.1.1 带摇枕的铰接式转向架
        2.1.2 无摇枕的铰接式转向架
    2.2 车体铰接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铰接式跨座式单轨车辆方案设计
    3.1 铰接式单轨车辆总体方案设计
    3.2 铰接式单轨车辆车体方案设计
    3.3 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方案设计
    3.4 铰接式单轨车辆载荷传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建模及试验验证
        4.1.1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建模
        4.1.2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1.3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试验验证
    4.2 铰接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4.2.1 铰接式单轨车辆系统运动学关系分析
        4.2.2 铰接式单轨车辆空间动力学模型及计算参数
        4.2.3 线路模型的建立
        4.2.4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
    5.1 轨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5.1.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5.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
    5.2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5.2.1 铰接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5.2.2 铰接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
        5.2.3 铰接式单轨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主型传统货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2.1 三大件式转向架发展概况
        1.2.2 整体构架式转向架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快速货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快速货车转向架发展概况
        1.3.2 国内快速货车转向架发展概况
    1.4 内轴箱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4.1 B5000、TR400与FLEXX Eco转向架
        1.4.2 SF7000 转向架
        1.4.3 LEILA转向架
        1.4.4 Syntegra转向架
        1.4.5 其他内轴箱转向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
    2.1 转向架零部件结构设计
        2.1.1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特点
        2.1.2 轮对
        2.1.3 轴箱悬挂装置
        2.1.4 轮对交叉支撑装置
        2.1.5 构架
        2.1.6 二系悬挂
        2.1.7 基础制动装置
        2.1.8 转向架的总体结构
    2.2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动力学模型建立及评定指标
    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车辆系统非线性因素的考虑
        3.1.3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评定指标
        3.2.1 车辆运行稳定性评定指标
        3.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定指标
        3.2.3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关键悬挂参数优化研究
    4.1 转向架的优化参数及优化指标
    4.2 一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2.1 轴箱转臂横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2 轴箱转臂纵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3 轮对交叉支撑装置刚度的优化
        4.2.4 转向架轴距的优化
        4.2.5 转向架轴颈中心距的优化
    4.3 二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3.1 二系橡胶弹簧水平刚度的优化
        4.3.2 抗侧滚扭杆扭转刚度的优化
        4.3.3 抗蛇行减振器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动力学预测和分析
    5.1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预测
        5.1.1 车辆运行临界速度计算
        5.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
        5.1.3 车辆运行安全性计算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8)低地板轻轨列车防折弯液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发展概述
    1.3 防折弯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防折弯液压系统设计
    2.1 防折弯液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防折弯液压系统组成
        2.1.2 防折弯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2.3 防折弯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
    2.4 防折弯液压系统零部件设计
        2.4.1 转向控制油缸设计
        2.4.2 主控阀门组设计
        2.4.3 缓冲阀门组设计
        2.4.4 缓冲油缸设计
        2.4.5 辅助阀门组设计
        2.4.6 BK3 调节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折弯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3.1 防折弯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3.1.1 防折弯液压系统简化
        3.1.2 数学模型简化
    3.2 防折弯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
        3.2.1 仿真模型建立
        3.2.2 参数设置
    3.3 防折弯液压系统工作模式仿真分析
    3.4 主要工作参数对防折弯液压系统刚度特性的影响
        3.4.1 缓冲油缸
        3.4.2 主控阀门组
        3.4.3 缓冲阀门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折弯液压系统减振阻尼特性分析
    4.1 减振阻尼原理模型
    4.2 减振阻尼特性仿真分析
        4.2.1 AMESim仿真模型
        4.2.2 减振阻尼特性分析
    4.3 阻尼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激励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3.2 缓冲阀门组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平台介绍和实验原理
        4.4.2 减振阻尼特性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折弯液压系统对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1 100%低地板轻轨列车结构
        5.1.1 100%低地板轻轨列车编组形式
        5.1.2 转向架结构和技术参数
        5.1.3 车间铰接装置
    5.2 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动力学建模
        5.2.1 SIMPACK软件简介
        5.2.2 转向架建模
        5.2.3 整车建模
        5.2.4 防折弯液压系统联合仿真模型
    5.3 曲线通过性评价指标
        5.3.1 脱轨系数
        5.3.2 轮轨/轮轴横向力
        5.3.3 轮重减载率
    5.4 防折弯液压系统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4.1 曲线设置
        5.4.2 S形曲线线路仿真分析
        5.4.3 C型曲线线路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工作总结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铁路行业减振器及用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铁路行业油压减振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铁路车辆油压减振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2 国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发展现状
2 铁路行业减振器油品的性能要求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减振器油品的特殊工况和性能需求
    2.2 国内外减振器油品的使用现状和市场需求
    2.3 评价方法
3 建议与展望

(10)轨道车辆低地板车车体铰接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轨道车辆低地板车产品及铰接类型
        1.2.1 浮车型转向架布置车辆铰接模块
        1.2.2 单车型转向架布置车辆铰接模块
        1.2.3 铰接型转向架布置车辆模块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工作思路
第2章 车体铰接装置作用原理及结构型式
    2.1 固定铰接装置
        2.1.1 球轴承式固定铰接装置
        2.1.2 穿销式固定铰
    2.2 转动铰接装置
        2.2.1 V型转动铰
        2.2.2 橡胶弹性转动铰
    2.3 自由铰接装置
        2.3.1 拉杆式自由铰
        2.3.2 减振器自由铰
        2.3.3 止挡式自由铰
        2.3.4 侧滚自由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体铰接装置性能
    3.1 低地板车性能
        3.1.1 环境和运用条件要求
        3.1.2 车辆结构尺寸
        3.1.3 运行性能指标
        3.1.4 车辆载客量
        3.1.5 列车编组
        3.1.6 车辆振动和冲击
        3.1.7 车辆重量
        3.1.8 防火安全
    3.2 车辆及铰接装置受力分析计算
        3.2.1 模态分析
        3.2.2 车辆静态工况下各铰接受力分析
        3.2.3 车体纵向受压工况下各铰接受力分析
        3.2.4 车体纵向受拉工况下各铰接受力分析
        3.2.5 结论
    3.3 车体铰接装置性能
        3.3.1 固定铰接装置设计要求
        3.3.2 转动铰接装置设计要求
        3.3.3 自由铰接装置设计要求
        3.3.4 铰接装置性能参数要求
    3.4 RAMS要求
        3.4.1 可靠性维修性指标
        3.4.2 风险分析与评估
    3.5 产品安装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定铰接装置研制
    4.1 设计方案
    4.2 零部件清单
    4.3 初步计算校核
        4.3.1 螺栓预紧力计算
        4.3.2 弹性销套强度及安全分析计算
    4.4 有限元分析校核
        4.4.1 边界条件
        4.4.2 计算模型及计算数据
        4.4.3 材料参数
        4.4.4 极限载荷分析结果
        4.4.5 疲劳寿命计算
        4.4.6 结论
    4.5 组件生产流程设计
    4.6 铰接装置成品质量控制要求
    4.7 固定铰接装置试验
        4.7.1 试验条件和安装
        4.7.2 试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动铰接装置研制
    5.1 转动铰接设计
    5.2 零部件清单
    5.3 初步计算和校核
        5.3.1 连接强度校核
        5.3.2 橡胶球铰参数分析
    5.4 有限元分析校核
        5.4.1 边界条件
        5.4.2 计算模型及计算数据
        5.4.3 材料参数
        5.4.4 极限载荷分析结果
        5.4.5 疲劳寿命计算
        5.4.6 结论
    5.5 组件生产流程设计
    5.6 转动铰接装置成品质量控制要求
    5.7 橡胶关节试验
        5.7.1 径向刚度
        5.7.2 轴向刚度
        5.7.3 偏转刚度
        5.7.4 扭转刚度
    5.8 整体性能试验研究
        5.8.1 试验条件和安装
        5.8.2 试验结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由铰接装置研制
    6.1 方案设计
    6.2 零部件清单
    6.3 螺栓和弹性销套强度校核
    6.4 有限元分析校核
        6.4.1 边界条件
        6.4.2 计算模型及计算数据
        6.4.3 材料参数
        6.4.4 极限载荷分析结果
        6.4.5 疲劳寿命计算
        6.4.6 结论
    6.5 生产流程图设计
    6.6 组件质量控制要求
    6.7 自由铰接装置试验
        6.7.1 试验条件和安装
        6.7.2 试验结果
    6.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轻轨车辆横向油压减振器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轨车辆走行系统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D]. 俞彩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D]. 杨凯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轨道车辆高速碰撞试验台车的开发与研究[D]. 胡常青. 吉林大学, 2020(08)
  • [4]GMC-96B钢轨打磨车A车构架静强度及动力学分析[D]. 李振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快捷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 李博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D]. 钱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雨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低地板轻轨列车防折弯液压系统研究[D]. 田宇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铁路行业减振器及用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 张遂心,梁依经,糜莉萍,牛志勇,于海,梁云龙,姬建华. 润滑油, 2018(05)
  • [10]轨道车辆低地板车车体铰接装置研制[D]. 罗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轻轨车辆侧向液压减振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