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GSM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余川[1](2019)在《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尤其是LTE网络的广泛使用,移动隐私与网络安全问题对于用户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享受着LTE网络带来的语音、短信以及各类数据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无线空口中各种隐私信息泄露和拒绝服务攻击问题的严峻挑战。与研究用户IMSI泄露不同,目前很少有研究LTE用户电话号码泄露问题的相关工作;同时研究有关破坏网络可用性的拒绝服务攻击的已有工作都比较单一,并不全面。针对以上研究工作的不足,本文重点研究了LTE网络空口中用户电话号码隐私泄露问题,并对基于移动性管理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现有的运营商移动网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巧妙利用LTE和GSM网络中相关协议漏洞的LTE电话号码捕获器原型。该研究工作验证了只要传统GSM网络一直存在,LTE网络中用户隐私同样容易泄露。同时也讨论并提出了可能的防预措施。(2)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拒绝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在不同条件下对LTE终端的影响程度,并最终将实际测试结果分为了6个不同的影响级别,以更好地评估对手机用户以及LTE网络可用性的影响大小。在对LTE信令面的协议标准进行分析探索后,发现并利用软件无线电工具验证了鉴权过程中一个新的漏洞。(3)本文对4G网络中语音解决方案VoLTE技术进行了隐私泄露的分析研究。我们利用相关工具实现了对手机真实VoLTE信令的抓取,发现目前运营商的VoLTE信令并未进行加密,存在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
周锐[2](2019)在《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自1987年世界上第一台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研制成功以来,极大地提高了磁性矿物的选矿水平。目前该型磁选机的全球保有量在3000台以上,这对磁选机高效的售后服务、实时精确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准确地故障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GSM网络技术也日趋成熟,在许多远程通讯的项目中均有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建立绿色、智能化矿山的号召,使磁选机选矿设备更加智能。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将该技术用于对磁选机远程诊断及状态监测环节,使售后技术人员在各磁选机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现场设备的详细状态及参数,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系统。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远程通信定位模块以及云服务平台组成。系统能对磁选机设备的多项信息参数进行采样、滤波并将最终设备状态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器中;结合外部输入信号,数据处理系统能实现对磁选机的故障诊断,包括控制柜报警、变频器故障,并将这些信息经分析判断后送入通讯缓冲区待查询;通过GSM网络,实现系统与远程终端的通讯功能,终端能准确、及时地获取设备状态、地理位置等信息;还设有全球定位以及云平台功能。技术人员可在远端直观、准确的监控设备状态及信息。项目研制的成套系统设备已安装在磁选机控制柜,可对磁选机设备的多项信息参数进行采样、处理并将这些信息发送至远程终端,用户或磁选设备生产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通过短信或云平台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磁选机设备的位置信息、实时运行状态等数据,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部分故障的排查功能,各项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张皓[3](2018)在《基于USRP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隐蔽定点攻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使得终端容易受到监听、拦截等攻击。其中,隐蔽定点攻击可以只针对特定目标而不影响其他移动台并且不易被发现,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下对目标移动台的隐蔽定点攻击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为安全部门监控和追捕犯罪分子提供一种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只有对攻击手段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对网络进行安全防护,同时也为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安全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安全协议漏洞,设计并实现了在GSM网络下仅知目标手机号码时:(1)对目标的定位(2)对目标移动台所接收短信的拦截、监听和篡改,盗用目标手机号码发送短信及语音消息(3)使目标移动台脱离GSM网络的隐蔽定点攻击方案;同时在GSM网络攻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下对目标移动台的隐蔽定点攻击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GSM网络下的安全漏洞分析研究。在研究GSM网络基本架构和协议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GSM网络安全机制及存在的安全协议漏洞。2.设计并实现了在GSM网络下仅知目标手机号码时对目标移动台的隐蔽定点攻击方案。首先,根据目标移动台手机号码通过HLR-Lookup查询获取目标移动台大致位置,并向目标发送静默短信,同时侦听空中接口的Paging信息,确定目标移动台当前所连接服务小区的位置从而完成对目标移动台的定位。其次,攻击者移动到目标附近,利用USRP(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和OpenBSC(Open Base Station Controller,开源基站控制器)搭建GSM攻击基站并隐蔽定点地吸入目标移动台,同时配合C118手机和OsmocomBB(Open source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band,开源移动通信基带)搭建的攻击手机实现对目标移动台的中间人攻击,使攻击手机完全代替目标移动台在GSM网络中的合法身份。然后,实现对目标移动台信息(包括短信及语音)的隐蔽拦截、监听、篡改及伪装目标发送消息。最后,对目标移动台执行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分离攻击使移动台脱离GSM网络,实现了攻击设备不需要移动到目标移动台附近就能使目标不能接收到任何短信及语音消息的目的。3.设计了在LTE网络下对目标移动台的隐蔽定点攻击方案。本方案首先利用USRP和OpenLTE(Open Long Term Evolution,开源LTE基站)搭建LTE攻击基站并隐蔽定点地吸入目标移动台。其次,通过LTE攻击基站向移动台发送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释放信令并携带GSM攻击基站参数信息,指示目标移动台从LTE攻击基站重新连接到GSM攻击基站,使移动台从4G LTE网络回落到2G GSM网络。最后在GSM网络下对目标移动台进行隐蔽定点攻击,实现对目标移动台短信及语音消息的拦截、监听、篡改及伪装目标发送短信及语音消息的目标。
李伟光[4](2018)在《基于信令流程的LTE终端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趋普及,LTE移动智能终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移动终端的普及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在涉密场合,需要切断区域内的终端通信以防泄密。因此,研究LTE终端管控技术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信令流程的LTE终端管控系统,其独立于运营商工作,能够获取用户终端身份信息,可根据身份信息阻断特定用户终端通信,并能够代理目标终端进行语音及短信业务。首先,本文结合LTE系统特点,对终端管控所涉及到的终端身份信息获取、诱导终端接入虚拟基站、LTE与GSM联合管控三个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传统的虚拟基站式管控方案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信令流程的LTE与GSM虚拟基站联合管控方案,并且设计了管控方案的总体流程。其次,本文将LTE终端管控系统分为LTE系统信息获取、目标用户身份获取、LTE终端重定向、中间人管控四个子模块,并对四个子模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设计。然后,利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了LTE终端管控系统。本文通过Motorola C118手机与开源项目OsmocomBB实现了目标用户身份获取模块;通过USRP B210与开源项目OpenLTE搭建了LTE虚拟基站,并修改源代码实现了LTE终端重定向模块;通过USRP B210与开源项目OpenBSC搭建了GSM虚拟基站,通过Motorola C118与开源项目OsmocomBB搭建了GSM虚拟终端,并修改源代码实现了中间人管控模块。最后,搭建了测试平台,对管控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管控系统能够与终端进行特定的信令交互流程,实现阻断目标终端的正常通信和代理目标终端语音及短信业务的管控需求。
李常泓[5](2018)在《基于MR数据的GSM无线网络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不断地发展,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规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对无线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用户感知及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GSM无线网络优化成为一个长久的课题。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中数据采集与数据解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其他数据而言,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数据具有直观、准确和实效的特点,使其能够更为实时、准确的反映网络状态以及用户感受,为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本文尝试将MR数据应用于无线网络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网络优化效果。在GSM网络优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研究了GSM系统的结构,无线网络优化的流程及数据来源,最终选定MR数据作为无线网络优化的方式;其次,对MR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包括MR原理及特点、MR数据内容、MR数据获取途径及应用分析,为MR作为网络优化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对基于MR数据的GSM无线网络优化系统进行研究,包括无线网络优化系统的主体结构和各模块功能,为后续的网络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MR数据具有实时、海量存储的特点,若合理应用,该特点可成为MR数据特有的优点。由于MR数据在网络优化方面有不同的应用,需通过网络优化系统提取相对应的MR数据参数,然后通过对不同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影响网络的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上即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这些工作的实现,需要对网络优化系统有深入研究、具备扎实的网络优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可完成。利用本文的研究方法,设计实现了MR数据在GSM网络覆盖优化、功率控制优化、网络切换优化以及同邻频干扰优化方面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MR数据在GSM网络优化方面可行、有效,切实的提高了用户感知和网络状态,较其他网络优化方式有其特有的优点。同时也为MR数据在其他网络方面如TD-LTE(4G)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杨学辉[6](2016)在《GSM/TD-SCDMA/TD-LTE的三网协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移动公司经过这两年的TD-LTE网络建设,现网中TD-LTE的基站规模已经超越了 GSM、TD-SCDMA网络规模,而其庞大的GSM、TD-SCDMA网络短时间内还将继续投入使用。目前围绕商丘移动公司三种制式网络的协同优化已成为商丘移动公司发展的重点,本文主要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网络优化的意义和目标,网络优化的关键步骤和流程,GSM、TD-SCDMA、TD-LTE三种制式网的关键技术和三网的优化方法比较。其次说明了网络优化数据的常规采集途径:网络测试、网管提取、投诉数据以及市场部分经分数据,数据采集工具的使用及采集方法。依据基础的数据分析,较均衡的进行三网协同优化。本文主要是就三网协同优化进行策略的分析,用以提高TD-LTE网络的驻留比,针对三网协同优化策略,主要涉及无线覆盖的优化,2/3/4G网络参数互操作,TD-LTE手机终端性能的提升,三网协同的邻区优化,针对TD-LTE的专网建设和优化。最后提出三网协同优化的方法在移动运营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日常优化中遇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三网协同优化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现网具体优化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通过三网协同优化策略的修改,更能与实际相结合,提升TD-LTE网络的驻留比,提升用户感知和运营商的指标。
杨随虎[7](2016)在《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移动通信网络是通信服务的载体和基础,在移动通信运营商之间竞争形势的加剧和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不断扩展的同时,其移动通信网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运营基站系统的数量、网络传输能力、无线覆盖面积都在急速增长。目前中国移动通信GSM网络与TD网络负载不均衡的现象较为普遍,并且对移动通信的业务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GSM网络和TD网络的网络优化,开展了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在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优化原理和GSM网络与TD网络的互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安全性分析和总体结构设计,确定了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整体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网络结构设计,从业务分析、信息输出、决策与评价、系统管理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在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开发完成后,通过创建工程导入话单数据、小区工程参数、小区KPI数据、小区网络参数和MR报告等基础数据,并对上述数据开展综合分析,成功获得了回流用户、分流用户、空白覆盖用户、各类用户类别话务指标以及待优化小区等相关数据,评估了用户自定义的区域内以及小区级的GSM-TD双网业务分流状况,产生了优化决策方案并进行了方案评价,实现了 GSM-TD双网业务的分流评估与优化决策的功能。实验证明,本文开发的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实现了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优化,获取GSM-TD双网分流的最优决策方案,通过对现有网络实施无线网络优化,可以有效地均衡网络负载,对提高移动通信业务的质量和移动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野[8](2016)在《大庆移动GSM与TD网络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庆移动网络存在GSM、TD两网流量占比悬殊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工作,优化内容主要包括:GSM网络中语音质量差、干扰问题严重、负荷严重、隐性故障问题和参数问题;利用ATU测试工具,对大庆地区进行GSM网格优化和TD网格优化,并根据大庆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资源调整更新;通过2/3G参数切换机制,对大庆网络2/3G分流参数进行分析与优化,并升高天线,达到了优化大庆网络,提升TD网络利用率的效果,使得大庆移动网络更加成熟。
刘迅[9](2015)在《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质量是移动用户直接感知的服务质量,是移动通信企业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加上智能终端的普及,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网络设备数量与业务量均成倍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用户的针对网络质量的投诉数量也在显着增长。在移动网络运维管理工作中,以面向网络为主的传统网络质量指标体系与客户感知的网络质量之间出现背离现象,网络中出现传统的测试指标、无线与核心网性能统计指标结果很好,但客户感知却不断下降的情况。网络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作,其重要性与复杂性不言而喻。论文结合四川移动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工作开展实施的具体过程,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将四川移动通信公司网络质量改进作为一个项目,首先分析了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指标体系,建立了项目的目标,阐述了质量改进项目的过程,最后建立了贴近客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法、流程。论文首先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随后在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概述中介绍四川移动公司在网络质量管理中面临的困难与项目实施的背景,阐述项目开展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接下来通过对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目标分析,对网络端到端质量指标结构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将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方法与效果进行详细分析,说明在网络质量管理过程中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文章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后续的改进方向,以期对移动网络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提出参考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证明了在移动网络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组织与实施以及目标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本研究的成果所具有的实践意义也能够对后续开展此类综合性的专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邹方[10](2015)在《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的目标是保障2G、3G、4G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网络资源的配置方式是影响网络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网络运营情况,优化调整移动通信网络中各类有线、无线资源的配置是网络规划优化中的重要工作内容。GSM网络中的频率和TD-SCDMA网络中的扰码是重要的无线资源,优化调整频率和扰码资源的配置可以有效的降低网内干扰,提高系统容量。GSM网络频率和TD-SCDMA网络扰码的配置调整需要兼顾多个优化目标,同时尽可能满足多种约束条件,属于典型的多目标多约束结构优化问题。多目标进化算法是一类解决复杂非线性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有效手段,进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适合于解决结构化优化问题。本论文采用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方法解决移动通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两个复杂非线性多目标优化问题:GSM网络频率优化、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在GSM网络频率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频率优化应该满足的多个目标和约束,以极小化全网同频干扰、全网邻频干扰和同邻频小区间对打度作为三个优化子目标,建立了GSM网络频率优化的问题模型;然后以分配矩阵编码基因,使用引入个体几何距离的交叉算子、动态调整变异区间的变异算子等对种群进行进化操作,将进化产生优秀个体存入Pareto优胜解,并在此过程中使用共享适应度值的小生境技术及自适应网格法维持种群在解空间的均匀分布及解集多样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从Pareto优胜解中选择符合偏好的相对较优解,为GSM网络频率优化提出合理的频率配置方案。TD-SCDMA网络的扰码分配与GSM网络频率分配为同构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本文首先以极小化全网同扰码干扰、全网互相关码字干扰、同扰码和相关扰码对打度作为三个优化子目标,建立了TD-SCDMA扰码优化的多目标、多约束的优化模型;然后针对扰码优化问题的特征,设计了基因编码方式和种群初始化、种群微调整等方法。由于与实际问题特征无关的方法如适应度评估、选择、变异等与GSM网络频率优化相似,本文不再赘述。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在.NET平台下,利用C#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GSM网络频率优化系统。利用此系统,以南方某城市GSM现网数据进行了频率优化的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在较快时间内,得到符合偏好、满足多个优化目标的频率资源配置方案。上述工作说明,在实际网络优化工作中,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GSM网络频率优化方法和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方法,可以合理地反映多种优化目标,快速得到有效解,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二、提高GSM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GSM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LTE网络隐私安全研究现状 |
1.2.2 LTE网络可用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
2.1 移动通信网络 |
2.1.1 LTE网络 |
2.1.2 GSM网络 |
2.1.3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标识码 |
2.2 LTE基本过程 |
2.2.1 无线空口接入过程 |
2.2.2 UE附着/TAU流程 |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话号码捕获器 |
3.1 基于LTE+GSM网络的方法 |
3.1.1 模型结构 |
3.1.2 信令流程 |
3.1.3 涉及协议漏洞分析 |
3.2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
3.2.1 软硬件实验设置 |
3.2.2 实验过程、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防御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LTE技术中用户隐私泄露的研究 |
4.1 VoLTE简介 |
4.1.1 IMS网络 |
4.1.2 SIP协议 |
4.2 VoLTE技术流程 |
4.2.1 P-CSCF服务器的发现 |
4.2.2 用户IMS注册流程 |
4.2.3 获取VoLTE信令 |
4.3 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分析 |
4.3.1 未加密的SIP信令 |
4.3.2 身份信息 |
4.3.3 位置信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TE网络可用性的研究 |
5.1 NAS信令的安全性分析 |
5.1.1 LTE协议规范分析 |
5.1.2 EMM原因值 |
5.2 漏洞验证模型与影响评估测试方法 |
5.2.1 实验设置 |
5.2.2 漏洞验证模型 |
5.2.3 影响测试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验证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5.3.2 影响等级分类 |
5.3.3 影响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5.4 讨论与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缩略语列表 |
(2)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GSM网络技术介绍 |
1.2.1 GSM网络的定义 |
1.2.2 GSM网络主要参数及特点 |
1.2.3 GSM系统的组成 |
1.2.4 GSM网络支持的数据业务 |
1.2.5 SIM卡功能 |
1.3 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介绍 |
1.3.1 设备构造及工作原理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二章 磁选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的原理设计 |
2.1 系统方案选择 |
2.1.1 磁选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分析 |
2.1.2 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
2.1.3 GPS技术及原理分析 |
2.1.4 GPS定位系统组成与定位原理 |
2.2 现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2.3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三章 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数据采集系统 |
3.1.1 温度信号采集 |
3.1.2 激磁电压、电流采集 |
3.1.3 开关量信号采集 |
3.1.4 其它类信号采集 |
3.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 |
3.3.1 GPS定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3.3.2 无线收发模块设计 |
3.3.3 GPS定位方法的选择 |
3.3.4 GPS硬件 |
3.4 系统软件流程 |
3.4.1 主控模块软件流程 |
3.4.2 GSM模块程序流程图 |
3.4.3 GPS定位程序的软件流程 |
第四章 云平台设计 |
4.1 云平台部分 |
4.1.1 云服务器 |
4.1.2 平台界面 |
4.2 磁选机远程云平台模组-1 |
4.3 磁选机远程云平台模组-2 |
第五章 系统安装及现场调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USRP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隐蔽定点攻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设计 |
第二章 GSM网络及软硬件平台概述 |
2.1 GSM网络概述 |
2.1.1 GSM网络基本结构及接口 |
2.1.2 GSM网络协议栈 |
2.2 GSM网络安全分析 |
2.2.1 IMSI保密 |
2.2.2 鉴权 |
2.2.3 加密 |
2.2.4 GSM网络安全漏洞 |
2.3 硬件平台 |
2.3.1 USRP |
2.3.2 摩托罗拉C118手机 |
2.4 软件平台 |
2.4.1 OpenBSC |
2.4.2 OsmocomBB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USRP的GSM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方案设计 |
3.1 攻击方案总体设计 |
3.2 目标位置定位 |
3.2.1 HLR-Lookup查询 |
3.2.2 静默短信定位 |
3.3 消息隐蔽定点攻击设计 |
3.3.1 GSM攻击基站吸入目标移动台 |
3.3.2 对目标移动台进行中间人攻击 |
3.3.3 信息的隐蔽定点攻击 |
3.4 目标脱离GSM网络攻击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SM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方案验证 |
4.1 攻击系统总体架构及流程 |
4.2 攻击环境搭建 |
4.2.1 攻击基站的搭建 |
4.2.2 攻击手机的搭建 |
4.3 基于USRP的GSM网络隐蔽定点攻击验证 |
4.3.1 目标位置定位 |
4.3.2 攻击基站吸入目标移动台验证 |
4.3.3 中间人攻击验证 |
4.3.4 信息的拦截、监听、篡改及盗用电话验证 |
4.3.5 目标移动台脱离GSM网络验证 |
4.4 GSM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的安全防范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SRP的LTE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设计 |
5.1 LTE网络 |
5.1.1 LTE网络结构 |
5.1.2 LTE网络安全机制 |
5.1.3 LTE网络现有攻击手段 |
5.2 LTE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总体架构及流程设计 |
5.3 LTE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详细设计 |
5.3.1 LTE攻击基站隐蔽定点吸入目标移动台 |
5.3.2 目标移动台重定向到GSM网络 |
5.3.3 在GSM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 |
5.3.4 对目标进行DOS攻击 |
5.4 LTE网络下隐蔽定点攻击防范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
6.2 防范隐蔽定点攻击安全建议 |
6.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信令流程的LTE终端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SM终端管控技术 |
1.2.2 UMTS终端管控技术 |
1.2.3 LTE终端管控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LTE终端管控系统方案分析 |
2.1 系统功能 |
2.2 LTE终端管控可行性分析 |
2.2.1 获取终端身份信息的可行性 |
2.2.2 诱导终端至虚拟基站的可行性 |
2.2.3 LTE与 GSM联合管控可行性 |
2.3 LTE终端管控方案比较 |
2.3.1 侦听式管控方案 |
2.3.2 传统的虚拟基站式管控方案 |
2.3.3 本文管控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TE终端管控系统设计 |
3.1 LTE系统信息获取 |
3.1.1 MIB信息 |
3.1.2 SIB信息 |
3.1.3 虚拟基站所需的系统参数 |
3.2 目标用户身份获取 |
3.2.1 LTE中的用户身份信息 |
3.2.2 基于静默短信的S-TMSI获取 |
3.3 LTE终端重定向 |
3.3.1 诱导信号的发送 |
3.3.2 基于TAU信令流程的管控 |
3.3.3 IMSI获取与异系统重定向 |
3.4 中间人管控 |
3.4.1 GSM网络的鉴权流程 |
3.4.2 中间人代理目标用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TE终端管控系统的SDR实现 |
4.1 软件无线电平台 |
4.1.1 硬件平台 |
4.1.2 软件平台 |
4.1.3 管控系统总体架构 |
4.2 LTE系统信息获取模块 |
4.3 目标用户身份获取模块 |
4.4 LTE终端重定向模块 |
4.4.1 搭建LTE虚拟基站 |
4.4.2 基于TAU流程的管控实现 |
4.4.3 IMSI获取与异系统重定向实现 |
4.5 中间人管控模块 |
4.5.1 搭建GSM虚拟基站 |
4.5.2 搭建GSM虚拟终端 |
4.5.3 中间人代理目标用户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内容 |
5.2.1 LTE系统消息获取测试内容 |
5.2.2 目标身份获取测试内容 |
5.2.3 LTE终端重定向测试内容 |
5.2.4 中间人管控测试内容 |
5.3 测试方案 |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1 LTE系统消息获取测试结果 |
5.4.2 目标身份获取测试结果 |
5.4.3 LTE终端重定向测试结果 |
5.4.4 中间人管控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内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基于MR数据的GSM无线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GSM系统与无线网络优化 |
2.1 GSM系统 |
2.1.1 无线基站子系统(BSS) |
2.1.2 交换子系统(NSS) |
2.1.3 移动台/移动用户(MS) |
2.1.4 操作维护子系统(OMC) |
2.2 无线网络优化 |
2.2.1 优化目的及内容 |
2.2.2 流程与数据来源 |
2.2.3 平台必要性及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测量报告MR |
3.1 MR原理及特点 |
3.1.1 MR原理 |
3.1.2 MR特点 |
3.2 MR数据内容 |
3.3 MR数据获取途径 |
3.4 MR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R数据的GSM无线网络优化系统 |
4.1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
4.2 模块间接口定义 |
4.3 MR数据采集 |
4.4 MR原始数据解析 |
4.5 MR统计汇总 |
4.6 MR栅格汇总 |
4.7 MR统计数据解析 |
4.8 MR前台展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R数据的无线网络优化应用 |
5.1 MR数据应用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GSM/TD-SCDMA/TD-LTE的三网协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移动运营商三网协同优化背景 |
1.2 网络优化的整体局势 |
1.3 网络优化的阐述 |
1.3.1 网络优化的意义与目标 |
1.3.2 网络优化的内容 |
1.3.3 网络优化流程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移动运营商现存三种制式网络优化技术 |
2.1 GSM优化技术 |
2.1.1 GSM网络系统介绍 |
2.1.2 GSM网络优化技术 |
2.2 TD-SCDMA优化技术 |
2.2.1 TD-SCDMA系统介绍 |
2.2.2 TD-SCDMA系统关键技术 |
2.2.3 TD-SCDMA系统优化技术 |
2.3 TD-LTE优化技术 |
2.3.1 TD-LTE系统介绍 |
2.3.2 TD-LTE系统结构 |
2.3.3 TD-LTE的关键技术 |
2.3.4 TD-LTE优化技术 |
2.4 三种制式网络优化技术的比较和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3 三网协同优化的前提数据采集 |
3.1 数据的采集内容 |
3.1.1 网络系统数据的采集内容 |
3.1.2 网络测试数据的采集内容 |
3.1.3 网管数据的采集内容 |
3.2 数据采集工具和方法 |
3.2.1 数据采集的工具 |
3.2.2 测试路线和测试点的选取 |
3.2.3 测试时间的选取 |
3.2.4 测试方法 |
3.3 网络测试数据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研究 |
4.1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研究重点方向概述 |
4.2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之4G驻留比提升方法研究 |
4.2.1 无线覆盖优化 |
4.2.2 GSM/TD-SCDMA/TD-LTE网络侧的重选参数优化 |
4.2.3 TD-LTE终端推广和性能提升 |
4.2.4 三网系统间邻区优化 |
4.2.5 专网的建设和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的改善与应用 |
5.1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关于提升4G驻留比的改善 |
5.2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关于提升4G驻留比的实施 |
5.2.1 商丘移动为提升4G驻留比进行邻区调整方案的实施 |
5.2.2 商丘移动为提升4G驻留比进行参数调整方案的实施 |
5.2.3 商丘移动根据经分3/4G终端占比 |
5.3 三网协同优化策略之驻留比提升后对商丘总体指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本文结论 |
6.2 对下一步工作内容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无线网络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1 无线网络优化的软件 |
1.2.2 无线网络优化的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理论与技术 |
2.1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原理 |
2.1.1 移动通信网络的现状 |
2.1.2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及分类 |
2.1.3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目标 |
2.2 GSM网络优化的流程 |
2.2.1 GSM网络优化的要点 |
2.2.2 GSM网络优化的原则 |
2.2.3 GSM网络优化的步骤 |
2.3 TD网络优化的流程 |
2.3.1 TD网络优化的特点 |
2.3.2 TD网络优化的原则 |
2.3.3 TD网络优化的步骤 |
2.4 GSM网络与TD网络的互操作技术 |
2.4.1 GSM网络与TD网络的互操作目标 |
2.4.2 GSM网络与TD网络的互操作原则 |
2.4.3 GSM网络与TD网络的互操作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1 业务分析 |
3.1.2 信息输出 |
3.1.3 决策与评价 |
3.1.4 系统管理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性能需求 |
3.2.2 可用性需求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操作可行性 |
3.3.2 技术可行性 |
3.4 系统安全性分析 |
3.4.1 硬件安全 |
3.4.2 软件安全 |
3.5 系统结构设计 |
3.5.1 设计思想 |
3.5.2 系统要求 |
3.5.3 功能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功能实现 |
4.1 软件设计 |
4.1.1 总体流程 |
4.1.2 数据库设计 |
4.2 业务分析 |
4.2.1 用户识别 |
4.2.2 分流评估 |
4.3 决策与评价 |
4.3.1 覆盖区优化诊断决策 |
4.3.2 覆盖区规划诊断决策 |
4.3.3 市场营销诊断决策 |
4.4 系统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功能验证 |
5.1 工程管理功能的实现 |
5.2 数据导入功能的实现 |
5.2.1 数据导入 |
5.2.2 数据核查 |
5.2.3 数据校正 |
5.3 分流评估 |
5.3.1 区域评估 |
5.3.2 小区评估 |
5.4 决策评价 |
5.4.1 诊断决策 |
5.4.2 方案评价 |
5.5 系统设置 |
5.5.1 分流评估参数设置 |
5.5.2 诊断决策参数设置 |
5.6 终端及话务分析 |
5.6.1 终端分类分析 |
5.6.2 用户维度 |
5.6.3 业务维度 |
5.7 全网分流比分析 |
5.7.1 TD覆盖区域业务占比(全网) |
5.7.2 TD分流终端业务分流比(全网) |
5.8 TD覆盖空洞区域分析 |
5.8.1 TD覆盖范围内存在的覆盖空洞 |
5.8.2 TD覆盖范围外话务热点 |
5.8.3 TD覆盖范围外后期规划站点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大庆移动GSM与TD网络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大庆移动GSM网络优化 |
2.1 GSM网络概述 |
2.1.1 GSM简介 |
2.1.2 GSM网络的系统结构 |
2.1.3 GSM网络的技术特点 |
2.2 GSM网络中的问题及其优化 |
2.2.1 语音质量问题及其优化 |
2.2.2 干扰问题及其优化 |
2.2.3 负荷问题及其优化 |
2.2.4 隐性故障问题及其优化 |
2.2.5 参数问题及其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格优化及资源调整 |
3.1 ATU网格优化 |
3.1.1 ATU的定义 |
3.1.2 大庆地区网格分布 |
3.1.3 GSM网格优化 |
3.1.4 TD网格优化 |
3.2 网络资源调整更新 |
3.2.1 概述 |
3.2.2 载波扩减容 |
3.2.3 大庆UBBP板调整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庆移动GT分流网络优化 |
4.1 GT参数优化 |
4.1.1 概述 |
4.1.2 2/3G参数切换机制 |
4.1.3 大庆网络 2/3G分流参数分析 |
4.1.4 大庆网络 2/3G分流参数优化措施 |
4.1.5 大庆网络 2/3G分流参数优化效果 |
4.2 TD天线升高 |
4.2.1 概述 |
4.2.2 大庆移动天线升高情况 |
4.2.3 大庆移动天线升高前后指标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庆移动GSM网络和TD网络中的KPI指标 |
5.1 KPI指标概述 |
5.1.1 KPI指标的定义 |
5.1.2 KPI指标的获取途径 |
5.1.3 中国移动集团的KPI指标要求 |
5.2 大庆移动GSM网络 |
5.2.1 大庆移动GSM网络结构 |
5.2.2 大庆移动GSM网络拓扑结构 |
5.2.3 大庆移动GSM网络KPI指标 |
5.3 TD网络KPI指标 |
5.3.1 大庆移动TD网络结构 |
5.3.2 大庆移动TD网络拓扑结构 |
5.3.3 大庆移动TD网络KPI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全文框架 |
第二章 项目管理基础理论 |
2.1 项目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2.2 项目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
2.3 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步骤 |
第三章 GSM网络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3.1 网络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
3.1.1 网络规模与结构对网络质量管理的影响 |
3.1.2 网络优化人员数量与素质对网络质量管理的影响 |
3.1.3 网络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对网络质量管理的影响 |
3.1.4 网络优化管理支撑工具手段对网络质量管理的影响 |
3.2 网络质量管理工作改进基本思路与方法 |
3.2.1 设定项目目标 |
3.2.2 改进工作基本思路 |
3.2.3 网络质量管理工作改进方法 |
第四章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目标分析 |
4.1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评估体系设计 |
4.1.1 基于客户感知的端到端网络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2 客户感知评价体系理论概述 |
4.1.3 客户感知指标的相关概念与关系 |
4.1.4 建立基于客户感知的GSM网络端到端质量评价体系的流程 |
4.1.5 KQI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1.6 客户感知指标体系数据源 |
4.2 GSM语音业务KQI指标分析 |
4.2.1 GSM语音业务KQI指标设计方法 |
4.2.2 GSM语音业务各项KQI指标定义 |
4.3 GSM数据业务KQI指标分析 |
4.3.1 GSM数据业务KQI整体结构 |
4.3.2 GSM数据业务各项KQI指标定义 |
4.4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评估方法 |
4.4.1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评估整体指标结构 |
4.4.2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评估整体指标评分方法 |
第五章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实施过程 |
5.1 项目组织机构设计 |
5.2 项目团队组建 |
5.3 制定项目章程 |
5.4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5.5 项目进度规划 |
5.6 项目沟通计划 |
5.7 项目整体运行概况 |
5.8 项目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
5.8.1 网络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设计 |
5.8.2 端到端质量管理支撑软件开发 |
第六章 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结果 |
6.1 端到端质量指标体系准确性评估 |
6.2 端到端质量管理流程有效性评估 |
6.3 端到端质量自动分析与派单系统高效性评估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SM网络频率优化研究现状 |
1.2.2 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目标遗传算法 |
2.1 多目标优化问题模型 |
2.2 多目标相关概念 |
2.2.1 Pareto优胜关系 |
2.2.2 Pareto最优解与Pareto最优边界 |
2.3 多目标遗传算法流程 |
2.4 多目标优化策略 |
2.4.1 适应度分配 |
2.4.2 Pareto优胜集构造 |
2.4.3 多目标进化群体的分布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OGA的GSM网络频率优化 |
3.1 GSM网络频率优化问题 |
3.1.1 GSM网络频率资源 |
3.1.2 频率复用与干扰 |
3.1.3 GSM网络频率优化问题模型 |
3.2 GSM网络频率优化多目标模型 |
3.3 基于MOGA的GSM网络频率优化算法框架 |
3.4 基于MOGA的GSM网络频率优化关键技术 |
3.4.1 干扰矩阵生成 |
3.4.2 对打度计算 |
3.4.3 种群初始化 |
3.4.4 个体适应度评估 |
3.4.5 选择算子 |
3.4.6 交叉算子 |
3.4.7 变异算子 |
3.4.8 种群微调整 |
3.4.9 优胜集生成 |
3.4.10 优化方案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OGA的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 |
4.1 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问题 |
4.1.1 TD-SCDMA网络扰码资源 |
4.1.2 扰码相关性与干扰 |
4.1.3 TD-SCDMA扰码优化问题模型 |
4.2 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多目标模型 |
4.3 基于MOGA的TD-SCDMA网络扰码优化关键技术 |
4.3.1 干扰矩阵生成 |
4.3.2 种群初始化 |
4.3.3 交叉算子 |
4.3.4 种群微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M网络频率优化原型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总体结构 |
5.2 GSM网络频率优化子系统 |
5.2.1 数据导入导出模块 |
5.2.2 参数管理模块 |
5.2.3 频率优化模块 |
5.2.4 数据存储 |
5.3 应用案例 |
5.3.1 案例与实际应用 |
5.3.2 算法调优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6.3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提高GSM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D]. 余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D]. 周锐.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2)
- [3]基于USRP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隐蔽定点攻击研究[D]. 张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4]基于信令流程的LTE终端管控关键技术研究[D]. 李伟光.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5]基于MR数据的GSM无线网络优化[D]. 李常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GSM/TD-SCDMA/TD-LTE的三网协同优化[D]. 杨学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7]GSM-TD双网分流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杨随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 [8]大庆移动GSM与TD网络优化应用研究[D]. 麦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GSM网络端到端质量改进项目研究[D]. 刘迅.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10]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D]. 邹方.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