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证业务扩张的国际研究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魏瑞[1](2021)在《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完善。以退市制度为例,截至目前,我国A股市场累计共143家上市公司股票遭到退市处理,其中72家完成转板,退市率不到1%,远远低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退市率。缺少合理的退出机制,导致大部分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总能使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扭亏为盈,并利用审计意见迎合等方式躲避监管,从而绝处逢生,达到维持上市资格、规避退市的目的。“股市不死鸟”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怪象。为解决这一怪象,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时发布“退市新规”,加快上市公司退市的进程。然而,上市公司的退市压力会转化为对有利审计意见的需求,现阶段上市公司存在更强的迎合动机。为此,本文基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以面临退市压力的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审计意见迎合的实现方式。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实施纵向案例分析,重点研究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选择借壳上市时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ST中安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已充分考虑了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ST中安是国内较早从事安保服务和设备智能制造的大型服务商,借壳上市后为完成业绩承诺,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为掩饰舞弊行为,利用事务所变更,构建组织间信任,获取有利审计意见。因此,本文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对ST中安变更事务所进行深入探究,分析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为监管部门识别该行为提供借鉴经验。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有以下发现:(1)ST中安的审计意见迎合具有清晰的演化路径,从纵向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任维护”、“信任崩塌”和“信任恢复”。(2)从横向上看,审计意见迎合纵向演化的每一阶段都包括ST中安与事务所开展的形式合作和实质合作两个层面。经济人假设理论是ST中安开展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从作用机理来看,经济人假设理论形成两级作用力,一级作用力是直接作用于形式合作,由管理层选择和事务所评估构成,在上市公司进行事务所搜索和审计定价的同时,事务所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评估,双方达成形式合作;二级作用力是作用于实质合作,由管理层调整和事务所决策构成,在上市公司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的同时,事务所进行审计失败风险的承担,双方妥协让步,实现实质合作,获得有利审计意见。本文基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对ST中安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过程展开研究,剖析ST中安变更事务所的目的,进一步丰富了审计意见迎合过程的案例研究。同时,本文按照纵向演化和横向跃迁两个角度对审计意见迎合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并总结归纳审计意见迎合过程中组织间信任的构建方式和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为学者开展组织间信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刘丁睿[2](2020)在《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具有维护资本市场中资本商品交易秩序的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各方参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化,审计报告逐渐发展为标准化模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传统标准化模式审计报告受到了诸多挑战,为满足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国内外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审计报告改革工作,其中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一项核心内容。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旨在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来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通过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除审计意见以外的增量信息来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在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中,投资者是审计报告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是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首要目的,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怎样的增量信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增量信息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审计报告演化历程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基于投资者视角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的增量信息内容和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深入理论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同时缺乏对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现状进行全样本的动态分析,也未对其信息含量与审计意见进行区分,难以得知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基础上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价值及决策有用性的差异。本文针对既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增量信息和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脉络上,本文首先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改革需求、披露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次,本文基于审计报告改革的脉络,对关键审计事项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2016-2018年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颁布以来的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形成增量信息和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实施现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采用我国新准则全面实施以来2017-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关键审计事项在不同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的增量风险披露信息和决策有用性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形成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信息。本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对投资者决策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审计需求由资本商品的本质属性和定价机制决定,资本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由现有价值决定,而是根据未来价值决定,因此投资者在决策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信息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保证历史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充分揭示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未来收益的可获得性进行判定,充分了解企业潜在的持续经营风险。同时投资者需要了解相关风险程度,以便在审计意见相同的公司中进一步筛选,进一步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动机探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不足和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和决策有用性奠定理论基础。(2)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披露能力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均显着正相关,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的多少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风险披露维度,改善传统审计报告“二元化”或“一刀切”的结论模式,将“风险的有无”扩展为“潜在风险的高低”;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在审计结论已经具有重大风险指示作用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披露增量风险信息。(3)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负面影响,并能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投资者不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对关键审计事项产生额外的市场反应,关键审计事项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将增量信息有效传递至投资者,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负向的市场反应;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风险信号作用弱于审计意见,投资者不再对其敏感,也不会左右投资者的决策意愿和行为,这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已经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风险的总和进行了概括,当审计意见披露风险足够重大时,关键审计事项无法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决策相关信息,投资者不再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信息敏感,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难以体现。同时,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声誉和机构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效应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产生差异,这与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的差异相一致,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投资者在利用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信息含量的基础上的,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资本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具有一定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投资者对于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中风险信息敏感度可按照重大错报风险、重大持续经营风险(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一般持续经营风险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应地,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也按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关键审计事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顺序依次递减。因此,关键审计事项扩展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风险区间,扩展了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层次,弥补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但是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进一步揭示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信息并有效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辅助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由于风险信息已经通过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了传达,因此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一步提供增量信息,难以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相应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制度理论,建立了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分析框架和具体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制度表征职能,弥合投资者的期望差距,对于审计报告模式的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李耿瑶[3](2020)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因素及防范研究 ——以众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其主要的职业价值体现在维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然而从2018年开始两年内,以康美药业为主的医疗行业、绿大地为主的生物科技行业、康得新雅百特为主的建筑材料行业等各个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失败案件的爆发,并且这些企业雇佣的相关会计师事务所也都因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受到中国证监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导致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形象遭受重大打击。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跌入低谷。同时审计人员提出自身在有限的时间成本及人力资金条件下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因此面对社会公众的指责以及证监会的处罚深感冤枉。审计失败不仅仅使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打击,还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损害了相关投资者利益。因此审计失败问题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出发,对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出有效建议,以防范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针对上述现象,本文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从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特征角度出发探究审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导致审计失败的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综述,通过研究阅读大量关于审计失败及审计防范的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关于审计失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会计师事务所内控质量制度不完善,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为文本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对众华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具体案例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特征和事务所审计特征两方面对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的审计失败的研究偏向对证监会的处罚公告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而本文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的研究倾向从监管部门宏观角度直接入手分析,本文是从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未勤勉尽责更加细化的角度进行审计失败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哲[4](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 ——基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案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频爆出财务丑闻,财务重述甚至欺诈等现象愈演愈烈,审计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在审计这些上市公司的机构中,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身影出现的愈发频繁。根据中注协发布的《2018年度业务收入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可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2016到2018年三年的时间内共受到中国证监会5次行政处罚,其中涉及键桥通讯、亚太实业、振隆特产、勤上光电和华泽钴镍五家上市公司。而在2019年,瑞华所又因康得新、大族激光、辅仁药业等爆雷事件深陷舆论漩涡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资源受到重大影响,其手中的30多个IPO项目被叫停,20多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项目被迫中止,更有多家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这对瑞华事务所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引发人们关注,究竟是瑞华所的审计质量低下还是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财务信息而导致的审计失败引发广泛讨论。本文重点关注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经调查发现瑞华所成立之前曾经历过多次合并,其中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尤其引人关注。深圳鹏城所曾因云南绿大地财务欺诈案件臭名昭着,但其在被证监会处罚之后反而并入了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之后国富浩华又并入了瑞华所,所以深圳鹏城所的注册会计师也多数随着合并进入了瑞华所工作,但这其中有些注册会计师却在重复犯错,而且本文经过调查发现与瑞华有关的审计失败项目,如键桥通讯、勤上光电、华泽钴镍、康得新等都是由深圳鹏城所带来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进入另一个事务所后,是会受该事务所的影响而提高审计质量,还是会造成该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降低?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是否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传染效应这个问题国内外部分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本文基于声誉理论、规模化理论和理性经济人理论,选取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作为案例研究,通过对比2013-2017年深圳鹏城所带来的客户和瑞华其他客户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指标的高低,以及2013-2017年瑞华审计的上市公司和非瑞华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是否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传染效应。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过程中的确存在低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瑞华所在合并后审计质量有明显的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对审计质量产生传染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审计师之间存在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以及事务所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防范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低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案例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数据为支撑,采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指标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为防范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低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提出了对策。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层面,补充了理论空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对今后事务所的合并工作提供思考,予以警醒,使其重视合并前对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考察和合并后事务所的整合工作,注重合并后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升。
张雅斐[5](2020)在《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信永中和为例》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的号召,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工建厂,但也有不少“走出去”的企业因为缺乏配套的专业服务机构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屡遭不顺。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土所国际化的进程。然而“走出去”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国际化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也因此成为了困扰那些有能力、有意愿“走出去”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大难题。针对国际化路径该如何选择等一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的资料,发现目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入国际组织、自建国际网络、跟随客户“走出去”三种。本文分别对三种路径单独进行了介绍,并辅以案例表现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最后以中国首家走出国门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为例,总结其自2005年以来十余年的国际化路径探索的全过程,发现信永中和并非局限于某一种特定路径,在围城中寻找出路,而是多种路径相结合,相辅相成,用加入国际组织来弥补自建国际网络的效率局限,用自建国际网络来抵消加入国际组织的自主性不足,在彼此网络达不到的地方互相提供支持,并且紧随客户“走出去”的步伐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不难发现,信永中和所有的战略制定,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到多元化服务体系,再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都在围绕国际化布局,这也给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最后笔者呼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上,可以参考信永中和模式,切勿固步自封,因特定的模式限定了自己的国际化进程,而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合理的选择适合的路径。
高晓霞[6](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李盛[7](2019)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对部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地调查》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化,我国不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大,实现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飞跃。然而,来自东道国的贸易摩擦、文化冲突甚至政治介入等现象也大为增加,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国际化发展相关的高水平服务。与此同时,国家也相当重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将“国际化”发展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引文件。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仍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成效并不显着,国际市场仍由国际“四大”主导。因此,无论是出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还是顺应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规律而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进行国际化,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现有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事务所国际化的动因和发展模式的探讨,对事务所客户的具体需求层面的研究较少,对事务所具体的国际化发展情况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而且对事务所网络内部如何合作协调等问题的研究也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部分国际化企业和我国大型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在跨境业务时的具体需求以及本土所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并对目前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重点探寻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结合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折衷范式和演化理论等国际化动因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等国际化经营竞争力理论,以及自主治理理论、进入权理论等内部治理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是其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资源和根本优势所在,而事务所通过赋予专业人员进入权,分享事务所的品牌和声誉,增加二者之间的粘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进而推动国际化发展。其次,本文从国际网络的价值、合作机制的创建和网络的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专业服务组织国际网络的合作及管理机制,归纳总结了转移定价、行业专门化小组、交叉配置和员工轮岗机制,以及薪酬协调等合作协调机制,为后文的案例分析奠定基础。再次,笔者跟随导师就浙江省内8家具有跨境业务经验的上市公司以及3家大型本土所进行实地访谈,了解国际化企业在跨境业务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需求,再将3家事务所的访谈资料与另外5家我国大型本土所具体国际化做法的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从网络拓展情况、跨境业务类型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整理概括出目前本土所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在简要阐述国际“四大”的国际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调研资料从国际化业务开展情况、国际化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就目前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最后,本文从进入方式、区位选择以及业务类型三个方面提出国际化发展的建议:(1)中小所可以考虑加入现有国际网络;大型所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国际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地,在选择自建国际网络时,可以考虑直接设立分所或兼并当地所等高度介入的方式;(2)国际网络的区位选择应当以香港为起点,依托“一带一路”周边市场,积极布局欧洲、北美市场;(3)丰富自身业务类型,探索“中国投资+投资中国”的双向业务发展模式。同时,本文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和行业监管部门两个层面提出促进本土所国际化的发展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1)将国际化理论与内部治理的理论相结合,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角度出发,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丰富了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理论;(2)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情况,以及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难点问题,并最终构建出我国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为今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3)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自身和行业监管部门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助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
王小乐[8](201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以及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了加盟非“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既受到政策和行业的引导,又是事务所面对审计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状况的自主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9月T会计师事务所加盟了B国际会计组织。首先,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以此为基础介绍了研究意义。在研究和整理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以及绩效评价的文献后,对上述文献进行了述评,并且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其次,本文对所运用的理论作了基本阐述。再次,本文介绍了T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情况和加盟B国际会计组织的过程,分析了T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国际加盟方式的动机。然后设计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此对加盟B国际会计组织后的T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根据绩效评价结果针对T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与行业两方面提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的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的研究,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提供一些有帮助的建议,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康厚峰[9](2019)在《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为广大企业提供鉴证与咨询两大服务内容。因此,如何建设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其竞争力,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快速持续有序的发展是行业在目前转型期亟待研究的问题。天职国际是一家以审计鉴证、资本市场服务及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的特大型综合性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信息排名处在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信息排名的末端,事务所业务发展带来了局限性,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出现瓶颈。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为事务所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案是当前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天职国际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服务质量模型、VRIO模型理论等经典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比研究国际“四大”与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现状,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天职国际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服务能力还存在差距,特别表现在集群竞争力、专业胜任能力、知识传播能力、人才保有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支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本文进一步分析天职国际的现状服务能力之后,将事务所的这些服务能力划分为目标层、核心层和支撑层三大类,并提出了针对三大类服务能力的提升方案。同时为了更好的实施综合服务能力的改进方案,也对事务所组织机构、人员团队和管理制度上作出了一定的资源配置,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天职国际的综合服务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天职国际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事务所的发展,同时也为同行业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市场环境及行业监管也是千变万化,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实用性随着时间推移也会逐渐降低,以后也需要根据监管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事务所的提升方案。
邱晟[10](2019)在《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鉴证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但也伴随着宏观经济下行,服务和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间低价竞争等问题。在此背景下,Y会计师事务所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由于特殊普通合伙的企业性质以及日益扩大的业务经营范围,导致运营成本和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传统分散的管理服务模式下审计风险愈加难以控制等问题。因此,Y会计师事务所有必要改善现有分散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共享服务模式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众多大中型企业变革方向之一。Y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有效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和总体审计风险,促进其向信息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型。本文通过阅读和研究理论及文献,借鉴企业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经验,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特征和业务特点出发,总结其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动因,目标和一般原则,适用范围和业务选择,确定了一般性、普遍性的方案和基本要求。本文以Y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基于Y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存问题,剖析了其优化思路和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可行性,明确指出共享服务模式有助于改善其现有管理模式,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控制审计风险的目标。最后,为Y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具有行业特征、业务特征的共享服务中心设计方案,同时评估了其预期效果和困难。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共享服务中心是集约化管理的高层次形式,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是诸多大型专业服务机构未来发展和改善现有管理模式的可选优化方案;第二,将各网络所、业务组部分基础性程序和总体复核等审计环节,简单重复的财务报销等工作在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控制运营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执业质量和运营效率;第三,共享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会计师事务所总部管理层对各网络所以及其他分支机构的控制,有助于总部管理层获取更加原始、真实的执业情况和财务信息,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其品牌享誉程度。
二、鉴证业务扩张的国际研究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鉴证业务扩张的国际研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审计意见迎合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审计意见购买 |
2.1.2 组织间信任 |
2.1.3 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2.2 组织学习理论 |
2.2.3 经济人假设 |
2.2.4 舞弊三角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案例描述 |
4.1 ST中安案例背景介绍 |
4.2 证监会对ST中安的关注 |
4.3 ST中安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
第5章 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分析 |
5.1 信任维护:迎合成功(2014-2015) |
5.2 信任崩塌:迎合失败(2016) |
5.3 信任恢复:意见改善(2017) |
第6章 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
6.1 形式合作:管理层选择与事务所评估 |
6.2 实质合作:管理层调整和事务所决策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和建议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需求 |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内容 |
2.3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2.4 关键审计事项对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2.4.1 对审计师的影响 |
2.4.2 对上市公司治理当局的影响 |
2.4.3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 |
3.1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 |
3.1.1 标准化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2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
3.2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3.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结构分析 |
3.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统计 |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行业特征分析 |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分析 |
3.2.5 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基于资本商品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提供增量信息的机理分析 |
4.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分析 |
4.3 基于青木昌彦制度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分析 |
4.4 假设提出 |
4.4.1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增量相关假设 |
4.4.2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相关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的实证检验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进一步研究 |
6.3.1 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
6.3.2 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因素及防范研究 ——以众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原因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防范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概括性评论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2 审计失败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审计失败概念界定 |
2.2 导致审计失败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理性经济人”假说理论 |
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现状 |
3.1 连续审计失败频发 |
3.2 被处罚的事务所相对集中 |
3.3 被触犯的审计准则相对集中 |
3.4 被集中处罚的事务所特点相似 |
4 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案例描述 |
4.1 众华事务所的审计及失败描述 |
4.1.1 众华事务所概况 |
4.1.2 主办注册会计师特征描述 |
4.1.3 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具体表现 |
4.2 公司的财务舞弊特征描述 |
4.2.1 雅百特上市公司概况 |
4.2.2 雅百特财务舞弊特征描述 |
5 审计失败案件原因分析 |
5.1 注册会计师视角 |
5.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 |
5.1.2 注册会计师职业价值观扭曲 |
5.1.3 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流于形式 |
5.2 会计师事务所视角原因分析 |
5.2.1 特殊普通合伙的事务所组织形式未贯彻落实 |
5.2.2 事务所规模扩张外强中干 |
6 审计失败防范措施建议 |
6.1 注册会计师层面 |
6.1.1 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对审计证据的关注 |
6.1.2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必要职业谨慎准则 |
6.1.3 注册会计师应重视使用风险导向审计 |
6.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6.2.1 健全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
6.2.2 制定审计业务筛选机制,提高审计业务承接门槛 |
6.3 监管层面防范措施 |
6.3.1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
6.3.2 强化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 |
6.3.3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 ——基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1.5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 |
2.2 审计质量 |
2.2.1 审计质量的含义 |
2.2.2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
2.2.3 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 |
2.3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 |
2.4 概括性总结 |
3 理论基础 |
3.1 理性经济人理论 |
3.2 规模化理论 |
3.3 声誉理论 |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例介绍 |
4.1 合并背景 |
4.1.1 脱钩改制阶段 |
4.1.2 政府主导下的会计师事务所资源整合与规模改进阶段 |
4.1.3 自主合并阶段 |
4.2 合并动因 |
4.3 合并过程 |
5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的案例分析 |
5.1 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对比 |
5.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与全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对比 |
5.3 瑞华所产生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的原因分析 |
5.3.1 审计师之间存在审计质量传染效应 |
5.3.2 事务所规模扩大加剧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 |
6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造成低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的防范对策 |
6.1 审计师低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的防范对策 |
6.1.1 打破审计师思维固化 |
6.1.2 增强审计师的独立性 |
6.2 会计师事务所低审计质量传染效应的防范对策 |
6.2.1 提高合并对象门槛,防范合并隐藏风险 |
6.2.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
6.2.3 采取科学管理模式,加强一体垂直监控 |
6.2.4 改进质量控制体系,合理整合合并资源 |
7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信永中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国际化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生产折衷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基本情况 |
3.1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历史沿革 |
3.2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现状 |
3.2.1 数量规模 |
3.2.2 人才培养 |
3.2.3 业务收入 |
3.3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优劣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第4章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路径的一般分析 |
4.1 加入国际组织 |
4.1.1 国际组织基本情况介绍 |
4.1.2 致同加入国际组织 |
4.1.3 加入国际组织的特点 |
4.2 自建国际网络 |
4.2.1 自建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
4.2.2 利安达自建国际网络 |
4.2.3 自建国际网络的特点 |
4.3 跟随客户“走出去” |
4.3.1 跟随客户“走出去”基本情况介绍 |
4.3.2 中天运跟随央企“走出去” |
4.3.3 跟随客户“走出去”的特点 |
第5章 信永中和国际化的路径探究 |
5.1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介绍 |
5.2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进程 |
5.2.1 信永中和自建国际网络 |
5.2.2 信永中和加入国际组织Praxity |
5.2.3 信永中和跟随客户走出国门 |
5.3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探索的经验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对部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动因 |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障碍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化动因理论 |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竞争力理论 |
第三节 内部治理理论 |
第四章 专业服务组织国际网络的合作及管理机制 |
第一节 国际网络的价值 |
第二节 合作机制的创建 |
第三节 网络的管理机制 |
第五章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服务的需求 |
第二节 “四大”的国际化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四节 三种国际化模式事务所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发展建议 |
第二节 行业监管部门层面的发展建议 |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企业境外投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情况的调研提纲 |
附录二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调研提纲(事务所版) |
附录三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相关文献 |
1.2.2 绩效评价相关文献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企业国际加盟理论概述 |
2.1.1 规模效益理论 |
2.1.2 效率理论 |
2.1.3 声誉理论 |
2.2 绩效评价理论概述 |
2.2.1 绩效的定义 |
2.2.2 绩效评价的内涵 |
2.2.3 绩效评价方法 |
2.3 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
2.3.1 平衡计分卡的内容 |
2.3.2 平衡计分卡的优势 |
第3章 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情况简介 |
3.1 T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1 企业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服务领域 |
3.2 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动机 |
3.2.1 增加收入 |
3.2.2 提高管理水平 |
3.2.3 扩大执业队伍 |
3.2.4 获取市场优势 |
3.3 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过程 |
第4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设计 |
4.1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4.2 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评价指标 |
4.2.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加盟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
4.2.2 财务 |
4.2.3 经营管理 |
4.2.4 执业人员 |
4.2.5 市场优势 |
4.3 T会计师事务所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
4.3.1 T会计师事务所平衡计分卡汇总 |
4.3.2 应用优序对比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 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 |
4.4.1 财务角度 |
4.4.2 经营管理角度 |
4.4.3 执业人员角度 |
4.4.4 市场优势角度 |
4.4.5 T会计师事务所绩效评价得分汇总 |
4.5 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5.1 收入来源单一 |
4.5.2 管理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 |
4.5.3 人才结构需要优化 |
4.5.4 品牌溢价低,客户数量较少 |
第5章 提高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的建议 |
5.1 T会计师事务所绩效评价方法持续优化建议 |
5.1.1 多角度、多指标评价事务所绩效 |
5.1.2 对绩效评价方法持续跟踪 |
5.2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四大维度的建议 |
5.2.1 积极拓展非审计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
5.2.2 整合绩效评价与发展战略,建立先进的管理程序 |
5.2.3 优化薪酬结构,增强人文关怀,吸引高素质人才 |
5.2.4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海外业务 |
5.3 对政府和行业的相关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现状及分析 |
2.1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简况 |
2.1.1 概况 |
2.1.2 历史沿革 |
2.1.3 公司组织结构 |
2.2 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定位 |
2.2.1 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基本内容 |
2.2.2 服务能力定位分析框架及内容 |
2.2.3 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小结 |
2.3 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现状 |
2.3.1 基于事务所比较的综合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2.3.2 基于问卷结果的现状分析 |
2.3.3 基于VRIO模型的评价分析 |
2.4 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外部原因分析 |
2.4.2 内部原因分析 |
第3章 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方案制定 |
3.1 目标层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
3.1.1 专业胜任能力建设方案建议 |
3.1.2 风险控制能力建设方案建议 |
3.1.3 集群竞争力建设方案建议 |
3.2 核心层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
3.2.1 人才保有能力建设方案建议 |
3.2.2 社会影响力建设方案 |
3.2.3 高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方案 |
3.2.4 研究与创新能力建设方案 |
3.2.5 知识传播能力建设方案 |
3.3 支撑层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
3.3.1 市场开拓能力的建设方案 |
3.3.2 治理能力的建设方案 |
3.3.3 组织能力的建设方案 |
第4章 天职国际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方案的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4.1 方案的实施保障 |
4.1.1 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制度支撑 |
4.1.2 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技术支撑 |
4.1.3 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服务支撑 |
4.1.4 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应资源配置 |
4.2 实施的预期效果 |
4.2.1 鉴证业务的服务范围及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
4.2.2 非鉴证业务的收入占比及服务能力稳步上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10)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研究不足 |
2 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1 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1.1 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
2.1.2 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
2.2 会计师事务所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动因 |
2.2.1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要求 |
2.2.2 会计师事务所转型的必然要求 |
2.2.3 会计师事务所成本控制要求 |
2.3 会计师事务所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目标和原则 |
2.3.1 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目标 |
2.3.2 构建共享服务中心的原则 |
2.4 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的适用范围与业务选择 |
2.4.1 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的适用范围 |
2.4.2 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选择 |
3 Y会计师事务所现有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Y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 |
3.2 Y会计师事务所现有管理模式 |
3.2.1 财务垂直化授权管理 |
3.2.2 各业务单元分散管理 |
3.3 Y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
3.3.1 人员和机构冗余,成本较高 |
3.3.2 总体审计业务风险难以管控 |
3.3.3 财务成本核算可靠性不足 |
3.3.4 服务满意度较低 |
4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思路及方案 |
4.1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4.1.1 技术的可行性 |
4.1.2 业务流程优化的可行性 |
4.1.3 组织支持的可行性 |
4.1.4 成本效益的可行性 |
4.2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思路和实施主体分析 |
4.2.1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思路 |
4.2.2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实施主体分析 |
4.3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内容框架 |
4.3.1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目标 |
4.3.2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框架与人员配置 |
4.3.3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构架 |
4.3.4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进程 |
4.3.5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分析 |
4.4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流程再造 |
4.4.1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流程再造 |
4.4.2 财务报销流程再造 |
4.4.3 人员招聘流程再造 |
5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预期成效和困难 |
5.1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预期成效 |
5.1.1 精简机构,提高运营效率 |
5.1.2 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提升集中管控能力 |
5.1.3 规范核算,提升财务成本核算可靠性 |
5.1.4 提升服务满意度 |
5.2 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预期困难 |
5.2.1 组织架构重整带来的冲击 |
5.2.2 财务部门和人员面临转型 |
5.2.3 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不到位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鉴证业务扩张的国际研究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D]. 魏瑞. 山东大学, 2021(02)
- [2]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 刘丁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3]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因素及防范研究 ——以众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李耿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传染效应 ——基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案例[D]. 张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信永中和为例[D]. 张雅斐.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对部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地调查[D]. 李盛.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8]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加盟绩效评价[D]. 王小乐. 南昌大学, 2019(06)
- [9]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康厚峰. 湖南大学, 2019(01)
- [10]Y会计师事务所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D]. 邱晟.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标签:审计意见论文;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本土八大会计师事务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