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卒中27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卒中27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中风27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龙[1](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赵锦弘[2](2020)在《补阳还五通便汤治疗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使用补阳还五通便汤治疗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患者,并与西药乳果糖口服溶液进行对比,评价补阳还五通便汤对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证候、便秘症状严重度、改良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临床上中风后便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二科诊断为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的住院患者80例作为病例来源,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两组均建立合理的饮食、排便及生活起居规律,并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通便汤(黄芪30g、当归尾10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川芎6g、地龙6g、火麻仁30g、枳壳10g、全瓜蒌10g、甘草6g)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个组中医证候积分、便秘症状严重度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并观察评估两组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将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中风类型、病程、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便秘症状严重度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资料具有良好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便秘症状严重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前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Barthel指数较前相比,治疗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补阳还五通便汤及乳果糖口服溶液对缓解中风后便秘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良效,而补阳还五通便汤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疗效可观。3.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在中医证候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上,两组相比P<0.01,有显着差异性;在便秘症状严重度评分上,两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生活质量评分上,两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补阳还五通便汤对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方面效果显着;而补阳还五通便汤和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相近。4.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腹胀,说明补阳还五通便汤及乳果糖口服液安全性较高。结论:补阳还五通便汤和乳果糖口服溶液对治疗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均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高。其中补阳还五通便汤在改善中医证候和便秘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改善便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两者疗效相仿。

张秋奂[3](2020)在《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分析基于CISS分型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颅内血管斑块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HRMRVWI(平扫+增强)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PAOPA)组17例,动脉到动脉栓塞(ATAE)组20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HP/IEC)组4例,混合机制(MM)组0例。由于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和混合机制组病例数较少,避免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所以仅对于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和动脉到动脉栓塞组做了统计分析,分别比较了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特征,颅内全脑斑块总体分布及增强特征,责任血管斑块位置、分布、形态、负荷、信号、厚度、增强特征以及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重构特点等。结果:(1)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否吸烟、以及NIHSS评分、他汀类药物使用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2)对于颅内全脑斑块总体分布以及增强特征的分析,两组间在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E组高于PAOPA组(31.0%vs 19.7%),在全脑斑块数量、前循环和后循环斑块数量分布以及全脑斑块增强累计分数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责任斑块分布及位置特征的分析,两组责任斑块均多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75.0%vs 70.6%),并且多累及血管前壁或上壁;(4)对于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的分析,ATAE组的斑块表面不规则发生率(65.0%vs 29.4%),斑块负荷(73.69±12.13%vs 65.24±11.57%)以及斑块 2 级强化发生率(80.0%vs 29.4%)均明显高于PAOP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0级强化发生率(10.0%vs 47.1%)方面,ATAE组明显低于PAOPA组(p<0.05),在斑块偏心性分布、斑块内高信号发生率、斑块厚度、责任血管狭窄率和重构方式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5)对于ATAE组患者逻辑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可以作为动脉到动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Exp(B))和 95%CI 为 10.494(1.394,78.996),ROC 曲线下面积(AUC)0.753。结论:1、动脉到动脉栓塞组与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比较,存在更多的斑块不规则发生率,更高的斑块负荷,更高的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而多表现为不稳定性斑块特征;2、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多表现为稳定性斑块特征;3、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对于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通过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脑灌注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分析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颅内梗死特征及脑血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中风患者27例,其中痰湿证为主证14例,非痰湿证为主证13例(气虚证为主证7例,血瘀证为主证6例,称为气虚血瘀证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3D ASL脑灌注成像检查。根据DWI图像上缺血灶数量分布,分为单发梗死灶和多发梗死灶;根据缺血灶的大小,分为腔隙性梗死(梗死直径≤15mm)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并测得最大梗死核心区ADC值。将3D ASL脑灌注原始数据通过GE后处理工作站ASL处理模块计算出全脑血流量(CBF)图,分别测量最大梗死核心区(患侧)和镜像区域(对侧)脑血流量值,以及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黑质、红核及齿状核等脑深部核团,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1、M2、M3、M4、M5、M6)、大脑前动脉供血区(A)、大脑后动脉供血区(P)、小脑半球(Cb)等区域脑血流量值。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单发梗死灶均占有较高的比例,痰湿证组中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组(64.3%vs 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梗死核心区 ADC 值比较(0.65±0.18*10-3vs 0.62±0.14*10-3)mm2/s,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2)脑血流量的分析,组内比较中,痰湿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两组患者梗死核心区域CBF值均明显低于对侧CBF值(28.04±8.37 vs 40.78±7.02,34.22±6.47 vs 39.39±6.99)[ml/(100 g.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比较中,两组间在梗死核心区CBF值差异显着(p<0.05),痰湿证组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组(28.04±8.37 vs 34.22±6.47)[ml/(100 g·min)],而在镜像区域(对侧)以及脑部其他区域CBF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梗死灶大小和核心梗死区域脑血流量可以做为临床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证候诊断的影像客观参考。痰湿证组患者中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所占比例较高,核心梗死区域脑血流量低于气虚血瘀证组。2、磁共振DWI和3DASL脑灌注技术可以为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诊断过程提供一定帮助。

林秀梅[4](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刘旺华[5](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关莹[6](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卢万强[7](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陈嘉坤(Chan Ka Kwan)[8](2019)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提供一种有效并且利于推广的疗法。方法:本课题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以及香港仁治堂中医馆,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颈4-胸5夹脊,腰1-5夹脊,均双侧取穴,使用麦粒灸疗法,嘱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准确选穴后,先在将少量万花油涂抹穴位皮肤表面,以增强其吸附作用,选用纯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约0.3cm,高约0.3-0.4cm,形状如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柱,置于所选的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点燃后,注意密切观察及询问患者,至患者感觉温热及疼痛明显时,迅速用镊子夹走艾柱,再在穴位表面涂少量万花油,防止烫伤,每穴灸柱2壮。配合基础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与可治疗组相同,只选用针刺。疗程一共28天,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针刺和麦粒灸操作次数:每周操作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各个指标分数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的有效率达到90%(27例);对照组总的有效率达到73.3%(22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效果要好于对照组。CS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CSI评分;经治疗后两组C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SI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N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NDS评分相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ND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NDS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ND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经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症状,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上均有明显效果。2.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以及临床疗效,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陈亮华[9](2018)在《丹灯通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功效的丹灯通脑片处方来源于丹灯通脑胶囊,丹灯通脑胶囊是黑龙江济仁药业有限公司的一个品种。由于原处方为胶囊剂,制剂含有脂溶性成份较多,对于胶囊壳而言具有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在贮运过程中的损失和减少药物存贮时长,因此对原处方的剂型和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选用薄膜衣片为制剂剂型,使其运输、服用、携带均较方便;更是提高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使其处方剂型更受患者欢迎。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葛根、川芎的提取、丹参的提取、灯盏细辛的提取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考察,以指标性成分葛根素的含量和各提取物得膏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根据实验现有设备,比较常温干燥和真空干燥的效果,确定本片剂的干燥方法;根据软材性质、压片效果、崩解时限等因素优选出最佳的辅料种类和配比及成型、包衣工艺;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主药药材进行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本品中的葛根素含量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制定了丹灯通脑片的质量标准;对新剂型薄膜衣片进行了初步稳定性实验,确定了本剂型的贮存条件和有效期。结果:由正交试验得到本品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按处方量称取炮制好的药材,葛根、川芎采用分别加入8、6、6倍量水煎煮提取1 h、0.5h、0.5h,浓缩、醇沉成稠膏干燥;丹参分别加入70%乙醇8、8、6倍量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h,浓缩成稠膏干燥;灯盏细辛加入75%乙醇8、6、6倍量浸渍提取48h、24h、24h,过滤酸沉,沉淀物调PH后真空干燥;合并三种干膏粉,粉碎过筛。成型工艺为:以提取干膏粉:填充剂=1:1.5的比例,加入淀粉和糊精(1:1)作为填充剂,加入2%的羟丙基纤维素和适量的硬脂酸镁,85%乙醇为润湿剂、黏合剂湿法制粒,干燥,压片,包衣。由中试试验计算得到每片重0.53 g,指标性成分葛根素每片≥13mg/片,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说明本片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不稳定,应密闭阴凉处贮存,有效期暂定为36个月。结论:在中药制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提取工艺,成型工艺的研究优选了生产工艺,并制定了质量标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提取、成型工艺合理可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控,重现性好,更符合质量控制的要求。治疗中风类药物发展前景广阔,本课题为中风类药物的发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中风2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中风27例(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补阳还五通便汤治疗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风后便秘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HRMRI研究进展
    1 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的影像技术方法
        1.1 HRMRI技术
        1.2 其他影像技术
    2 HR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管腔及管壁的应用
        2.1 在血管管腔方面的应用
        2.2 在血管管壁方面的应用
    3 HRMRI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分型及血管差异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影像技术应用进展
    1 MRI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2 CT成像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3 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4 DSA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患者分组依据
        1.4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方法与参数
        2.2 图像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讨论
        2 斑块特征分析
        2.1 全脑斑块分布及增强特征分析
        2.2 责任斑块分布及位置特征
        2.3 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分析
        2.4 斑块特征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讨论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讨论
        2 斑块特征分析
        2.1 全脑斑块分布及增强特征的分析讨论
        2.2 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的分析讨论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DWI及脑灌注特点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方法与参数
        2.2 图像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2 DWI梗死特点分析
        3 脑血流量分析
    讨论
        1 基本临床资料特点分析讨论
        2 DWI梗死模式及ADC值特点分析讨论
        3 脑血流量特点分析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筛选方法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1.7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1 材料与方法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2 结果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观辨证
        3.2 取象比类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2.2 针康法的内容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3.2.3 功能连接(FC)
        3.2.4 脑网络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4.1 同型半胱氨酸
        4.2 细胞炎性因子
        4.2.1 促炎性因子
        4.2.2 抗炎性因子
        4.3 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 中止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指标
        2.3.2 行为学指标
        2.3.3 影像学指标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2.4 观察周期
    3 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3.3 相关分析
    4 结果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4.1.1 一般资料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4.2.1 基本情况比较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3.1.5 扣带回
        3.1.6 壳核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中医学认识
        1.1.2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学认识
        1.1.3 对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2.1 痉挛性偏瘫的西医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1.2.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康复评价
        1.2.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西医学认识
    1.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1 以中药为主的疗法
        1.3.2 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脱落病例处理
    2.2 临床研究和实验方法
        2.2.1 临床研究设计
        2.2.2 病例分组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4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定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临床效果比较
        2.3.3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立题依据
    3.2 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
    3.3 麦粒灸疗法的认识
    3.4 麦粒灸夹脊穴结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探讨
    3.5 量表及研究结果分析
        3.5.1 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
        3.5.2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3.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Barthel指数)
        3.5.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3.5.5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丹灯通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风的概述
        1.1.1 中风的概念
        1.1.2 中风的发病机制
        1.1.3 中风的治疗及治疗中风药物研究现状
    1.2 丹灯通脑片的处方分析
        1.2.1 丹灯通脑片的处方来源
        1.2.2 丹灯通脑片的处方分析
        1.2.3 丹灯通脑片处方中主要药物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提取工艺的研究
        1.4.2 成型工艺的研究
        1.4.3 质量标准的研究
2 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拟采用的制备工艺流程刚
    2.4 川芎、葛根水煎煮提取工艺研究
        2.4.1 实验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4.3 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
    2.5 丹参提取工艺的研究
        2.5.1 实验方法
        2.5.2 结果分析
    2.6 灯盏细辛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2.6.1 实验方法
        2.6.2 结果分析
    2.7 提取浸膏的干燥工艺
    2.8 提取工艺验证
    2.9 本章小结
3 丹灯通脑片成型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成型工艺的筛选
        3.2.1 填充剂与浸膏粉比例的确定
        3.2.2 润湿剂、黏合剂单因素考察
        3.2.3 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配比的确定
        3.2.4 制粒、压片工艺筛选
    3.3 本章小结
4 丹灯通脑片包衣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薄膜包衣的处方设计
    4.3 薄膜包衣工艺参数考察
        4.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4 中试试验
        4.4.1 实验材料
        4.4.2 丹灯通脑片中试制备
    4.5 本章小结
5 质量标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定性鉴别
        5.2.1 实验材料
        5.2.2 鉴别
    5.3 含量测定
        5.3.1 实验材料
        5.3.2 葛根素含量测定
    5.4 其他项目检查
        5.4.1 重量差异
        5.4.2 崩解时限
        5.4.3 微生物限度
    5.5 本章小结
6 稳定性试验研究
    6.1 60℃高温试验
    6.2 高湿试验
    6.3 加速稳定性试验
    6.4 长期稳定性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中风2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阳还五通便汤治疗中风后便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赵锦弘.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D]. 张秋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陈嘉坤(Chan Ka Kw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丹灯通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陈亮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脑卒中2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