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45例分析

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45例分析

一、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症4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放放[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现代期刊及部分医案专着中的四逆散医案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运用四逆散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相关期刊及《中华医典》医论医案部分,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的古今四逆散医案,通过Microsoft access建立四逆散医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用量、辨证理据、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26例医案涉及中医病名105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胃痛、胁痛、厥证。2、男性高频疾病依次为胃痛、胁痛、阳痿、泄泻,女性为胁痛、胃痛、厥证、腹痛。儿童为发热、腹痛、夜啼,成人为胃痛、胁痛、厥证。3、326例医案中303例描述了脉象,涉及脉象53种,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弦细脉;拆分相兼脉后,弦脉出现258次,占85.14%;241例医案描述舌质,高频舌质为红舌;283例医案描述舌苔,累计27种舌苔,薄白苔及薄黄苔出现频次最高。4、共纳入主症1478次,规范后累计为203种,高频主症依次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腹痛。5、326例医案中1例使用散剂,325例使用汤剂;使用赤芍为30例,白芍305例,赤、白芍同用9例,使用枳壳94例,枳实232例,使用生甘草为205例,炙甘草为115例,6例医案中未使用甘草。6、在325例汤剂医案中药味剂量众数为:柴胡10g、赤芍10g、白芍15g、枳壳10g、枳实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药味均值为:柴胡10.70g、赤芍11.50g、白芍15.40g、枳壳10.38g、枳实10.97g、生甘草6.53g、炙甘草8.56g;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比例均值为1:1.57:1.04:0.72,众数为1:1:1:1,但仅25例按1:1:1:1运用。7、共加味中药951次,涉及中药209种,加味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郁金、香附、大黄,分类统计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8、女性四逆散用药剂量可能大于男性,儿童运用四逆散剂量较成人减少。结论:1、现代临床运用四逆散时,运用范围较《伤寒论》明显拓宽。2、四逆散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人群中主治病种有明显差异。3、现代临床运用中四逆散原方剂型及药味之间的比例与《伤寒论》原书中差异较大。4、在运用四逆散时,加味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多。5、儿童运用四逆散时剂量较成人减少。

李元[2](2018)在《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探讨功能性腹泻(FDr)脾虚证以及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本病的生物学机制,探寻疾病治疗靶点,进一步完善中医脾虚证理论。方法理论研究方面:(1)全面整理功能性腹泻临床文献,对出现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及其症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本病的核心症状,并对临床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有效方剂及中药进行梳理,探讨该病的中医证治规律。(2)结合研究结果,对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综合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客观化分析有效治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实验研究方面:(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构建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运用“高乳糖饲料喂养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因素造模,观察大鼠功能性指标(一般体征、体重、饮食情况、腹泻指数),并采用生物学指标(血清淀粉酶、D-木糖和乳酸含量)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2)在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运用Elisa、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血清及下丘脑中的脑肠肽指标(Ghrelin、CCK、VIP)进行检测,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生物学机制;(3)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干预模型大鼠,西药蒙脱石散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研究期间观察记录大鼠一般体征、饮食情况、腹泻指数,并采用生物学指标(血清淀粉酶、D-木糖和乳酸含量)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使用Elisa、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血清及下丘脑中的脑肠肽指标(Ghrelin、CCK、VIP)进行检测,探讨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结果理论研究方面,整理并分析功能性腹泻临床文献,结果显示:(1)功能性腹泻临床出现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脾肾两虚、肝郁脾虚、寒热夹杂、脾虚湿阻等,共有症状为“腹泻(次数增多,性质清稀或溏薄)”,病位涉及脾、胃、肝、肾,主要责之于脾。该病主要由于脾虚不化,湿浊内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停蓄腹内而成。(2)在临床治疗方剂中,以补气健脾、理气化湿等功效中药为主,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组合与《方剂学》参苓白术散配伍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参苓白术散可以作为本病的主方,也从治疗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功能性腹泻与脾虚证的相关性。(3)对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的RCT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综合疗效显着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安全性高。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使用“高乳糖饲料喂养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因素构建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腹泻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并出现神疲乏力、皮毛不泽、饮食减少等体征,生物学指标检测血清淀粉酶和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乳酸含量明显增高,符合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标准。(2)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生物学指标方面,脑肠肽Ghrelin、CCK在下丘脑中的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在循环血中表达也高于正常组,而VIP在下丘脑和循环血中表达均低于正常组,推测脑肠肽激素水平的紊乱有可能是功能性腹泻的病理机制所在,从而引发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发生“脾失健运”的泄泻。(3)对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研究发现,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腹泻指数,改善功能性腹泻大鼠“腹泻(次数增多,性质清稀或溏薄)”主症,增加饮食量,并对神疲乏力、皮毛不泽等脾虚表现也有改善作用。健脾中药治疗能够显着提高血清淀粉酶和D-木糖含量,改善胃肠道功能,同时降低乳酸含量,缓解脾虚症状。证实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4)脑肠肽指标方面,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够降低模型大鼠Ghrelin、CCK在下丘脑和外周血的表达,同时升高VIP在下丘脑和外周血的表达,表明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肽的表达,进而改善相关症状,因此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疗效机制有可能与调控脑肠肽的表达有关。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功能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与脾虚证密切相关,参苓白术散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显着疗效。实验研究证实,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明显改善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减少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疲劳状态。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中Ghrelin、CCK表达上调、VIP表达下调,表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脑肠肽表达异常诱发肠道稳态失衡,胃肠功能紊乱。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干预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中Ghrelin、CCK、VIP表达趋于正常,说明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脑肠肽的表达,从而维持神经-内分泌网络稳态,调控胃肠功能发挥治疗作用,也证实Ghrelin、CCK、VIP有可能是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生物学特异性指标及有效治疗靶点。

周黎黎[3](2009)在《花剥苔与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相关性调查 ——附: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花剥苔与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相关性,并观察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花剥苔厌食小儿进行调查登记;并将73例脾胃阴虚型患儿根据年龄大小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加味益胃汤煎液口服治疗,连续4周后,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比较,根据结果判定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结果:1.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与花剥苔具有相关性。2.同一症状在各次诊治期间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出现统计学意义的时间不同,提示随着诊次的增加症状再逐渐改善。3.疾病疗效:治愈17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67%;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方在疾病疗效方面可行。4.证侯疗效:治愈16例、显效38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78%;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方在证侯疗效方面可行。结论: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与花剥苔具有相关性,花剥苔患儿具有脾胃阴虚宿根更易患厌食,且脾胃阴虚也会导致花剥苔发生及加重,两者相互影响。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疾病疗效及证侯疗效可行。

陈晓天[4](2007)在《逍遥散及其类方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证相应,是确保临床疗效的前提。理清每一首经典名方的方证,是中医方剂文献研究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选择历代常用、疗效确切可靠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为对象,运用文献调查、频次统计、理论分析等方法,在大量占有古今医论、方剂、医案、期刊等文献的基础上,从原方、类方、医案三个方面,对前人所记载的逍遥散病因病机、症状体征、所用药物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归纳、分析,从而对逍遥散方证作了较全面的揭示。研究结果显示:逍遥散方证在成年女性、体型偏瘦、面色偏黄或偏青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唇白、月经量少色淡、闭经等血虚征象;胸闷、胁胀痛、乳胀痛、抑郁、口苦等肝失疏泄征象;神疲倦怠、自汗、食少、腹胀重坠、泄泻等脾气虚征象,是逍遥散方证的三组最基本症状。五心烦热、潮热、骨蒸、盗汗、颧红、目赤、咽干等阴虚火旺证;鼻衄、齿衄、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火盛动血证;头痛、眼痛、耳痛、肩背绊痛、胃痛、胁痛、腹痛、肢体疼痛、腰痛、齿痛、痛经、舌青、唇紫等血行不畅证;头昏、目眩、心慌、浮肿等饮停证;咯痰、结块(瘰疬、痰核、乳中结核、腹中肿块)等痰证;口臭、口疮等食积证是逍遥散方证最常见的变化证。脉虚(细、濡)而弦为方证的脉象特征。研究认为每项基本症状中出现1个或1个以上症状,变化证中任意一项出现2个或2个以上症状时即构成逍遥散方证。另外,根据以上结论,研究还对出现逍遥散方证可能性较高的现代西医病种作了推测。

孙心亮[5](2006)在《运脾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法内涵。从胃肠激素的变化与调节角度研究运脾开胃法代表方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理。方法:Ⅰ.通过对近十年小儿厌食症中医临床治疗的用药整理,统计临床常用中药,分析常用治法与配伍形式,得出本病中医治法的内涵。 Ⅱ.建立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选用儿宝颗粒作为运脾开胃治法的代表药,运用免疫组化、荧光比色、紫外分光等方法测定SP、VIP、SS、5—HT、NO等胃肠激素的含量,分析其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结果:Ⅰ.临床治疗方药中白术、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应用频率最多,健脾药、消食药、理气药、化湿药占比例较大,治疗中涉及益气健脾、消食开胃、理气醒脾、燥湿运脾等法的配伍应用,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核心法则。 Ⅱ.厌食症模型体内SP、5-HT、VIP、NO不同程度降低,SS升高。治疗后VIP、SP、NO与5-HT有所增加,而SS的表达降低,激素整体水平趋于平衡。 结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处方核心为运脾开胃治法的运用。儿宝颗粒可作为运脾开胃法代表方药,该方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肠动力、促进消化、增加食欲等作用,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目的。

杜永平[6](2006)在《宝宝乐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中枢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小儿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古籍中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 “运脾法”是调整小儿脾胃功能的重要法则,是针对小儿各种脾胃疾病的证候特点而采用的相应的调治方法,多年来许多中医儿科学者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对多种小儿脾胃病进行了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一理论的临床价值。 VMH和LH是摄食调控的重要部位,两者的相互对抗、相互协调,共同影响着食欲,在调节摄食行为中起着枢纽作用;同时,脑组织中的某些脑肠肽的微量改变对食欲中枢的功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小儿厌食的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膳食成分不合理,所以我们设想厌食症状的产生是由于摄入食物成分不合理,导致某些肽类物质的分泌紊乱,进而作用于食欲中枢,影响摄食行为;运脾复方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肽一食欲中枢”紊乱的中枢机制实现的,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小儿厌食发生发展和运脾法作用中枢机制的“脑肠肽—食欲中枢”假说。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儿厌食症发生发展及运脾法作用的中枢机制,证实“脑肠肽—食欲中枢”假说,本研究在扩大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运脾复方宝宝乐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可靠疗效的基础上,研究了幼龄厌食大鼠模型下丘脑和外周CCK、β—内啡肽和胃泌素的改变,观察

聂有智,王春勇[7](2005)在《逍遥散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近30种疾病近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参考文献28篇。

朱凝[8](2005)在《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文中认为“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方剂学中的重要逻辑命题。方剂的功效不仅与方药配伍有关,而且还与其作用的对象有关,方剂功效与其所作用的证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即方剂效用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作用对象(病证)的病机与其方药配伍关系之间的针对性。方与证之间有关联程度大小的问题。虽然“方-证相关”目前正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人能真正从实证意义上为其提供客观证据。 本课题采用肝郁大鼠(夹尾激怒法)为模型,选取四逆散类方(四逆散、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及自拟的柴芍草方),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查四方用于该证呈现出的不同药理作用谱,通过对作用谱的分析,发现其可能的同异规律,在类方层面上为认识中医方-证原理提供实证依据。 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四逆散类方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对肝郁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在整体水平上对肝郁模型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作一些探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四逆散类方对该模型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探讨。 研究一 肝郁大鼠内分泌功能状态探察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2 组,每组 10 只。用夹尾激怒的方法造模并后,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行为外观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 ACTH 水平。结果:经过夹尾激怒之后,大鼠的血浆 ACTH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造模三周,可见到类肝郁表现。结果表明夹尾激怒肝郁大鼠模型存在皮质功能的亢进,该郁证模型复制可行。 研究二 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芍草组(CSC)、柴胡疏肝散组(CHSGS)、逍遥散组(XYS)、四逆散组(SNS)共 6 组,每组 10 只。用夹尾激怒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中药各组大鼠按成人处方用量 0.5g/kg 的 10 倍量灌胃,每日 2 次,模型组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 7 天。在实验过程中半定量化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改变和情绪反应及一般情况,用高效液相、放免法分别测定肝郁大鼠海马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下丘脑 CRF、血浆 ACTH、血浆 VIP、SS 和血清 IL-1β、IL-2、IL-6、TNF-α、CORT、GAS、MTL 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 IL-1β含量、CORT 含量升高,下丘脑 CRF,血清 GAS、MTL 含量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海马 NE、5-HT、5-HIAA、DOPAC含量,血浆中 VIP、SS、ACTH 含量均见不同程度下降,血清 IL-2 和 IL-6 水平降低,血清TNF-α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与模型组相比,CSC 组大鼠血清 IL-1β、CORT 含量下降,血清 MTL 含量上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大鼠海马 NE、血浆 ACTH、血清 IL-2 升高,5-HT、5-HIAA、血清TNF-α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 DOPAC, 下丘脑 CRF 含量,血浆 VIP、2 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SS,血清 IL-6、GAS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CHSGS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CORT 含量下降,下丘脑 CRF 含量、血清 GAS 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海马 NE、5-HT 和血浆 ACTH、VIP 含量上升 ,海马 DOPAC、血清 IL-2 和 TNF-α、血浆 SS 含量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5-HIAA、血清 MTL 、IL-6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XYS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含量下降和下丘脑 CRF 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 GAS 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 NE、5-HT,血清 IL-2、IL-6、MTL 含量,血浆 ACTH、VIP 含量均升高,海马 5-HIAA、DOPAC 和血浆 SS 含量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 TNF-α和 CORT 含量无明显变化。 与模型组相比,SNS 组大鼠的海马 NE、血清 IL-1β、TNF-α和 MTL 含量明显降低,下丘脑CRF含量、血清GAS含量升高,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P<0.05);海马5-HT、5-HIAA、DOPAC 和血浆 SS 含量降低,血浆 VIP 含量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 IL-2、IL-6、CORT 含量及血浆 ACTH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夹尾激怒诱发的肝郁模型可能是一种以 HPA 轴紊乱为中心的免疫系统失调及胃肠功能受抑的状态。四方对肝郁模型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各方在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上有所不同,证明具有部分同质的类方作用于同一相关证,各方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关系。本实验探讨了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和夹尾激怒诱发的肝郁模型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发现四逆散类方对夹尾激怒大鼠模型(异方同模)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不同作用环节及调节效应。课题为在类方层面上认识中医方-证原理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主题词:四逆散类方; 肝郁; 方证相关;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霍敏俐[9](2005)在《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5例符合脾胃阴虚厌食纳入标准的门诊患儿按3:1比例随机纳入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治疗组50例,阳性对照组15例。依据患儿年龄大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分别予以相应剂量的加味益胃汤煎液及儿宝颗粒口服治疗。每日3次,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治疗前后治疗组自身及与阳性对照组在疾病疗效和症候疗效的比较,判定加味益胃汤对治疗脾胃阴虚型厌食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1.基线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同一症状各访视间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出现统计学意义的时间不同;各访视间患儿的主症与兼症积分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3.疾病疗效:治疗组痊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4%;阳性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8%;阳性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疾病疗效及证候疗效肯定;其证候疗效及对症状的改善,尤其是对兼症的改善作用优于儿宝颗粒。

刘芳[10](1998)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小儿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好发于1岁~6岁小儿。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所致,若病程迁延,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近年来,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其综述如下。1健脾开胃口服液袁美凤等报道[1]用...

二、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症4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症4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医案信息整理规范
    2.4 建立数据库
    2.5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四逆散方主治疾病统计结果
    3.2 四逆散主症统计结果
    3.3 舌象的统计
    3.4 脉象的统计
    3.5 性别的统计
    3.6 年龄的统计
    3.7 不同人群四逆散主治疾病及主症的统计
    3.8 四逆散原方药物的统计
    3.9 四逆散疗效统计结果
    3.10 四逆散服药剂数统计
    3.11 四逆散加味药物统计
    3.12 四逆散合方统计结果
    3.13 中药与主症关联规则分析
4 讨论
    4.1 四逆散医案中舌脉的分析
    4.2 四逆散医案中主治疾病的分析
    4.3 四逆散主症分析
    4.4 四逆散原方统计结果分析
    4.5 四逆散加味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4.6 性别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7 年龄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8 四逆散加味药物与主症关联性统计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与特色
7 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2)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腹泻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功能性腹泻发病机制
        2. 功能性腹泻治疗方法
        3. 功能性腹泻相关脑肠肽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泄泻中医源流研究综述
        1. 秦汉时期
        2. 晋唐两宋时期
        3. 金元时期
        4. 明代时期
        5. 清代及民国时期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参苓白术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概述
        1. 治疗机理研究
        2. 临床应用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综合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实验一 相关脑肠肽在大鼠血清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PCR法检测脑肠肽相关基因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Western blot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研究
        实验一 相关脑肠肽在大鼠血清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PCR法检测相关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Western blot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花剥苔与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相关性调查 ——附: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正文
    2.1 花剥苔的研究现状
        2.1.1 中医学对花剥苔的认识
        2.1.1.1 概述
        2.1.1.2 小儿花剥苔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3 花剥苔与小儿厌食的联系
        2.1.2 现代医学对花剥苔的认识
    2.2 花剥苔厌食小儿与脾胃阴虚型厌食相关性调查,附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73例的临床观察
        2.2.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2.2.1.1 病例选择
        2.2.1.2 纳入标准
        2.2.1.3 排除标准
        2.2.1.4 病例的剔除标准
        2.2.1.5 病例的脱落标准
        2.2.1.6 终止研究标
        2.2.1.7 临床资料
        2.2.1.8 试验药物与用法
        2.2.2 临床观察
        2.2.2.1 观察项目
        2.2.2.2 疗效判定
        2.2.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2.2.3 结果
        2.2.3.1 疗效分析
        2.2.3.2 不良事件
        2.2.3.3 病例脱失情况
        2.2.4 讨论
        2.2.4.1 临床结果分析
        2.2.4.2 加味益胃汤的立法、组方依据
        2.2.4.3 现代药理研究
        2.2.4.4 调护
    2.3 厌食的研究现状
        2.3.1 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2.3.1.1 概述
        2.3.1.2 小儿厌食病因病机的认识
        2.3.1.3 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病因病机的认识
        2.3.1.4 脾阴与胃阴在厌食中的异同
        2.3.1.5 滋脾养胃法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立法依据
        2.3.1.6 厌食的现代中医研究
        2.3.1.7 厌食的中医外治现状
        2.3.2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研究
        2.3.2.1 病因认识
        2.3.2.2 发病机制
        2.3.2.3 研究分析
        2.3.2.4 现代医学对阴虚厌食的相关研究
        2.3.2.5 西医治疗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4)逍遥散及其类方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方证研究的重要价值
    1.2 逍遥散方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1.1 资料收集范围
        2.1.2 资料收集项目
        2.1.3 资料收集标准
    2.2 资料整理
3. 逍遥散原方方证研究
    3.1 最初的创方目的与配方原理
    3.2 后世对主治证的再认识
    3.3 组成药物与方证的关系(以药测证)
        3.3.1 当归与白芍
        3.3.2 白术与茯苓
        3.3.3 柴胡与薄荷
        3.3.4 甘草与煨姜
    3.4 逍遥散方证的初步印象
        3.4.1 年龄性别特征
        3.4.2 体型特征
        3.4.3 肤色特征
        3.4.4 症状与体征
        3.4.5 舌象特征
        3.4.6 脉象特征
4. 逍遥散类方方证分析
    4.1 方剂来源
    4.2 主治病证
    4.3 病因病机与方证
    4.4 症状体征与方证
        4.4.1 发热(寒热)症状
        4.3.2 精神症状
        4.4.3 体型与肢体症状
        4.4.4 头面五官与肩颈症状
        4.4.5 心肺症状
        4.4.6 胸、乳、胁症状
        4.4.7 脘腹症状
        4.4.8 饮食唇口症状
        4.4.9 皮肤症状
        4.4.10 阴部症状
        4.4.11 二便症状
        4.4.12 舌脉征象
    4.5 加味药物与方证
        4.5.1 清热药
        4.5.2 补血补阴药
        4.5.3 补气药
        4.5.4 理气化痰药
5. 逍遥散医案方证分析
    5.1 医案来源
    5.2 主治病证
    5.3 病因病机与方证
    5.4 症状体征与方证
        5.4.1 发热(寒热)
        5.4.2 精神症状
        5.4.3 肢体症状
        5.4.4 头面、五官与肩颈症状
        5.4.5 心肺症状
        5.4.6 胸乳胁症状
        5.4.7 脘腹症状
        5.4.8 饮食唇口症状
        5.4.9 皮肤症状
        5.4.10 阴部症状
        5.4.11 二便症状
        5.4.12 舌脉征象
    5.5 加味药物与方证
6. 讨论
    6.1 关于逍遥散方证的标与本
    6.2 逍遥散方证的特征
        6.2.1 年龄性别特征
        6.2.2 体型特征
        6.2.3 肤色特征
        6.2.4 症状与体征
        6.2.5 舌象特征
        6.2.6 脉象特征
    6.3 逍遥散方证的诊断标准
        6.3.1 基本症(关键症)
        6.3.2 变化症(或有症)
    6.4 逍遥散方证对应的现代医学病种
        6.4.1 妇科疾病
        6.4.2 内科疾病
        6.4.3 小儿科疾病
        6.4.4 外科疾病
        6.4.5 眼科疾病
        6.4.6 五官科疾病
7. 结语
引用文献
附篇1:逍遥散与逍遥散类方
附篇2:逍遥散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附篇3:史欣德教授应用逍遥散治疗失眠的经验
致谢

(5)运脾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相关研究现状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二、问题提出
        1 中医治法内涵的不明确性
        2 激素—动力学药理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思路
        1 文献部分
        2 实验部分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中医治法学临床文献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儿宝颗粒的实验研究
    一、对血清中5-HT与NO的影响
    二、对胃肠组织中SP、VIP的影响
    三、对胃及小肠组织中SS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文献部分
        1 小儿厌食症的主要治法
        2 用药配伍规律探讨
        3 运脾开胃是本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二、实验部分
        1 儿宝颗粒的方解与药效
        2 相关胃肠激素的作用及机理
        3 运脾开胃方药治疗机理的激素—动力学探讨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成果

(6)宝宝乐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中枢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小儿厌食症的研究现状
    二、现代医学关于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三、下丘脑食欲中枢对摄食行为的调控
    四、脑肠肽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 “脑肠肽—食欲中枢”假说
    一、假说的提出
    二、证实假说的途径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观察对象及诊断标准
    二、病因学调查
    三、病机分析
    四、治疗方法
    五、疗效标准
    六、统计学方法
    七、治疗结果
    八、结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一、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的研究
    二、宝宝乐口服液对幼龄厌食大鼠脑肠肽的调节作用
    三、运脾复方对厌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区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第五部分 讨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一、完成课题
    二、发表论文
    三、科技奖励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7)逍遥散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妇产科
    1.1 更年期高血压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
    1.3 偏头痛
    1.4 产后风湿症
    1.5 高泌乳素血症
    1.6 子宫肌瘤
    1.7 乳腺增生
    1.8 乳腺癌
    1.9 经前期综合征
    1.10 经期肿胀
    1.11 不孕症
2 心内科
    2.1 胸痹心痛
    2.2 心脏神经官能症
3 内分泌科
4 神经科
    4.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4.2 脑血管病后遗症
5 消化科
    5.1 肠易激综合征
    5.2 功能性消化不良
    5.3 慢性结肠炎
6 皮肤科
    6.1 寻常型银屑病
    6.2 皮肤科其他疾病
7 精神科
8 眼科
    8.1 视神经乳头炎
    8.2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9 泌尿科
10 儿科

(8)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四逆散类方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1. 逍遥散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2. 柴胡疏肝散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3. 四逆散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综述二 肝郁证研究进展
下篇 四逆散类方药效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
    一、前言
    二、课题设计
    三、实验研究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正文
    1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1.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1.3 脾胃阴虚证辨证标准
        1.1.2 症状分级量化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5 中止实验标准
        1.6 病例资料与方法
        1.7 试验药物与用法
        1.7.1 试验药品
        1.7.2 给药方法
        1.7.3 治疗疗程
        1.7.4 合并用药
    2 临床观察
        2.1 观察项目
        2.2 疗效判定
        2.2.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2.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厌食的相关认识
        4.2 脾阴与胃阴在厌食中的异同
        4.3 现代医学对阴虚厌食的相关研究
        4.4 加味益胃汤的立法组方依据
        4.5 阳性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4.6 临床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1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学术思想
附2 小儿厌食中西医研究进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声明

四、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症4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D]. 张放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D]. 李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花剥苔与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相关性调查 ——附: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D]. 周黎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4]逍遥散及其类方的方证研究[D]. 陈晓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5]运脾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文献与实验研究[D]. 孙心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4)
  • [6]宝宝乐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中枢机制的研究[D]. 杜永平.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7]逍遥散临床应用进展[J]. 聂有智,王春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4)
  • [8]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D]. 朱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9]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临床疗效观察[D]. 霍敏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10]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J]. 刘芳. 中医药信息, 1998(06)

标签:;  ;  ;  ;  ;  

加味逍遥散治疗厌食45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