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舰载无源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波形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君伟[1](2021)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岸基高频地波雷达(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HFSWR)探测区域确定,为提高对特定海域目标探测的能力,移动式和分布式组网探测成为了近年来地波雷达技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岸/船双基地HFSWR综合了超视距雷达和船载平台的优点,不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抗干扰性,还具有很好的机动性,还可作为组网探测的最基本单元。岸/船双基地HFSWR由于受到船载平台运动影响以及双基地收发分置的复合调制,其一阶海面回波信号和目标信号特性以及相互影响关系比单基地HFSWR的情况更加复杂,增加了目标探测的难度。本文结合岸/船双基地HFSWR的特点,对海上目标检测与持续性跟踪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研究了岸/船双基地HFSWR一阶海面回波特性以及速度盲区对目标检测的影响。首先,推导了岸/船双基地HFSWR的一阶海面回波散射截面方程和运动目标多普勒频移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单/双基地条件下目标及一阶海面回波模型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分析了双基地角和船载平台速度等参数对雷达回波谱的影响。然后,基于岸/船双基地HFSWR的实验数据,分析了实测数据的一阶海面回波展宽范围和目标频移,并与相同参数的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2.基于目标回波及一阶海面回波展宽效应,开展了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检测与航迹探测的影响分析。首先,根据双基地一阶海面回波谱Bragg峰值频率的位置,开展了不同距离维的岸/船双基地HFSWR展宽区域识别和海上船舶目标检测研究。其次,利用实测AIS数据开展了目标航迹仿真分析,分析了双基地系统配置与布局方案影响距离-多普勒速度坐标系中的目标航迹探测,并与连续多帧实测回波谱检测结果比对分析。仿真航迹和实测数据表明,岸/船双基地HFSWR可以通过调整船载平台状态,灵活调整雷达探测区域使得目标远离一阶海面回波谱展宽范围,提高目标航迹跟踪的连续性。3.给出了适合岸/船双基地HFSWR的目标跟踪处理流程。基于岸/船双基地HFSWR实测数据的目标探测结果,并结合同步的AIS数据,初步分析了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定位及航迹探测误差。跟踪结果表明,船载平台航速造成了方位角测量误差的增大,影响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测向与航迹定位,而且还是引起航迹断裂和目标丢失的主要原因。通过仿真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本文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及一阶海面回波模型的有效性,并且本文完成的目标区域识别检测方法与目标跟踪处理在实测数据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蒋培培[2](2016)在《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频地波雷达可对低空和海面目标进行有效探测,具有对海作用距离远、覆盖区域大、反隐身能力强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在海洋监视探测系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论文课题针对构建军民两用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对小型高频地波雷达技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探测技术研究,重点探索基于小型高频阵列天线的地波雷达在强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和目标参数估计方法。论文分析了在采用小孔径天线阵列的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中,由于天线波束宽、方向性差、增益低,导致接收的目标回波信号能量少,而天线波束覆盖的杂波区域却明显增大,因此造成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接收机必须在信杂比很低的不利条件下进行目标检测的问题。针对强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难题,论文讨论了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的低信杂比回波信号优化处理过程,给出了一种峰值检测后同时在距离域、多普勒域和波束域进行三维联合恒虚警目标检测方法;分析高频地波雷达的动目标检测处理难点,给出了一种多普勒滤波后的多通道二维恒虚警动目标检测方法;基于目标检测结果,给出了目标参数估计算法,通过目标点迹质心凝聚和点航迹关联得到目标航迹。通过仿真分析,给出了的检测结果;针对小型阵列系统在目标方位估计过程中存在角度分辨力低的问题,对MUSIC超分辨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利用高分辨力数字波束形成算法提高了MUSIC算法谱搜索的效率,解决了小型天线阵列测角误差大的难题。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完成了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目标检测的C++实现,主要包括了雷达系统数据的采集、雷达参数和回波谱的显示界面的设计和数据比对统计误差,统计距离均方根误差为604.868m、方位均方根误差为1.343°,误差结果表明了本论文的方案是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目标检测技术方法的实现。
袁龙[3](2014)在《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建模与仿真》文中认为本文根据现有的超视距雷达研究成果提出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系统。此体制雷达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本文涉及到雷达系统信号模型的搭建、电离层的信道特性、雷达探测定位原理与雷达信号处理以及雷达工作的海杂波背景。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建立了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探测机理的数学抽象模型,对模型组成部分作了概要性说明。推导了系统雷达方程,简单介绍了雷达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的组成,并详述了雷达信号波形选择线性调频连续被(LFMCW)的原因。同时对LFMCW信号参数的选取原则做了介绍。其次,本文对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电离层三个基本定理,并利用这三个基本定理对基于电离层的重构模型做了相关推导,分析并阐述了雷达波束覆盖范围,得到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一些路径规律。此外,还探讨了电离层对雷达信号的影响,并对雷达信号的幅度起伏做了简单建模。探讨了干扰存在时,雷达信号幅度与干扰幅度的联合分布,得到加大信号能量能消除信号幅度起伏对信号检测带来的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了雷达信号电离层相位污染函数的一般模型,并介绍了电离层相位污染的特性。第三,本文研究了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的探测定位原理以及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本文首先针对现有的陆基天地波雷达系统的定位方法做了探讨,分析了这种处理的不足;考虑到地球曲率,本文提出混合天地波体制下的球面定位原理,并对其算法做了推导,在此基础之上对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其精度的几何分布(GDOP),研究结果表明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能够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能完成目标的定位;然后对远场条件下雷达的测速原理与测角原理做了分析;在以上基础之上,针对所提出的信号模型,推导得出雷达信号处理的距离——方位——多普勒三维联合处理方法。雷达信号处理的仿真结果表明大信噪比的情况下,雷达系统的目标检测效果很好,而在强噪声背景下目标信号会被覆盖,雷达信号的基本处理方法失效。最后,本文考察了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工作的背景——强海杂波背景。首先,在陆舰混合天地波几何关系下介绍了海杂波产生的机理,探讨了其Bragg谐振条件,得到了一阶海杂波多普勒频率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的系统特性,对一阶海杂波的展宽做了分析,得到杂波展宽的空间分布以及舰载平台对展宽影响的规律,结合新体制的相关几何特性,得到了其一阶海杂波的空时分布特性。最后,对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体制下一阶海杂波的功率谱做了探讨,利用Gill在窄波束条件下的推导结果,结合新体制下宽波束特点,采用细分波束法来得到一阶海杂波的功率谱,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得到了基于海杂波产生原理的一阶海杂波频谱图,仿真结果印证了本文关于一阶海杂波特性的分析。
王赞[4](2014)在《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射频干扰与杂波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高频地波雷达具有超视距探测能力,不仅能够覆盖常规微波雷达和天波雷达的探测盲区,而且在反隐身、反低空突防、抗反辐射导弹和远程预警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由于发射信号的波长较长,现役高频地波雷达普遍存在“阵地大、选址难、角度分辨率低、机动性差”等问题,干扰和杂波也是影响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短波通信和广播电台等射频干扰以及电离层杂波等问题最为突出,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结合“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课题,论文围绕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展开相关研究,包括岸基收发阵列分布式阵列结构设计、分布式阵列下的DOA估计方法研究、岸基收发阵列校准、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双基地体制下电离层杂波建模以及杂波抑制方法研究,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方案设计及其DOA估计方法研究。首先针对现役高频地波雷达存在的“阵地大、选址难、角度分辨率低、机动性差”等四大问题,提出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的设计思想: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保留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的综合脉冲孔径技术以及海上接收平台机动灵活的优点,同时引入分布式阵列技术,改进岸基发射阵列结构为分布式收发阵列,使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具有单基地MIMO和双基地MISO两种工作模式;其次给出了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的发射波形,并通过对信号处理流程的分析,得到两种工作模式下的等效接收阵列模型;然后对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DOA估计进行着重研究,通过对信号处理流程和等效阵列模型的分析,指出雷达在单基地工作模式下用CBF、Capon和MUSIC等常规方法作DOA估计会导致雷达的接收数据处理量过大,在双基地工作模式下,因其等效接收阵列具有分布式结构,阵列方向图存在栅瓣,运用上述常规的DOA估计方法会出现角度模糊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压缩感知通过少量观测数据即可高概率获取目标准确信息的优势,在保证DOA估计精度的同时,降低单基地工作模式下接收数据的处理量和DOA估计的运算量,避免了双基地工作模式下等效阵列方向图栅瓣引起的角度模糊问题。仿真实验分析说明了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的优点及其在DOA估计方面应用常规方法时出现的问题,验证了论文提出的基于压缩感知的DOA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2.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岸基收发阵列校准。对两种工作模式下的阵列误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这两种工作模式对岸基收发阵列的发射阵元和接收阵元分别进行误差校准的方案:首先在双基地工作模式下对发射阵元进行校准,采用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的校准方式,利用海上接收平台接收到的直达波信号,并通过数据协方差矩阵拟合(CMF)方法或子空间拟合(SF)方法校准发射阵元的幅相误差;然后在单基地工作模式下对接收阵元进行校准,由于该模式下的等效阵列的阵元数较多,导致幅相误差校准的运算量大,因此采用对等效阵列中部分阵元进行校准的策略,利用大型舰船目标回波、有方向性的强射频干扰和强电离层杂波,并通过基于MUSIC的阵列自校准方法校准接收阵元的幅相误差。论文还给出了阵列幅相误差校准的克拉美罗界。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岸基收发阵列误差校准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所用到的校准方法的有效性。3.高频地波雷达射频干扰抑制研究。论文以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射频干扰在该雷达下表现出的时域、距离域、多普勒域以及空域特性;其次介绍了射频干扰时域剔除法,并指出该方法检测阈值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干扰抑制效果,且方法只能用于射频干扰较少的白天,在干扰密集的夜间该方法失效,针对上述缺陷,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射频干扰抑制方法,同样利用射频干扰的时域特性,方法通过对每个调频周期选取少量“干净”的时域采样数据,利用压缩感知重构算法分别获得目标准确的距离信息和速度信息。此外,论文还探讨运用盲信号处理的方法来分离射频干扰的构想,根据单载频射频干扰在各调频周期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与目标回波不相关的特点,在单接收通道对多个调频周期采用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将射频干扰与目标回波分离开。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别验证了基于压缩感知和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4.双基地体制下的电离层杂波研究。首先介绍了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的成因,并针对双基地体制下电离层杂波的空域特性和多普勒特性进行分析,给出了杂波在双基地体制下方位、俯仰和锥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海上移动接收平台接收的回波信号中电离层杂波多普勒频率的组成,综述了国内外已经研究的电离层杂波特性;其次,论文根据电离层杂波特性,采用随机信号建模法分别建立了电离层镜像折射杂波和电离层散射杂波模型;然后利用特征值分解方法,提出“时域信号”抑制方法,对电离层镜像折射杂波这类强杂波进行抑制。论文给出了电离层杂波仿真结果以及“时域信号”抑制方法对电离层镜像折射杂波的抑制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了“时域信号”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陈多芳,秦国栋,陈伯孝[5](2011)在《基于参数转移的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文中研究说明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采用岸基阵列发射不同载频的信号进行几乎全向辐射,舰载单根天线接收,接收端利用综合脉冲孔径技术得到等效发射方向图.本文结合该雷达系统特点,利用接收到的直达波信号,提出基于参数转移的幅相扰动估计方法.该方法引入新的未知量,通过参数转移,将由接收站方位误差引起的相位扰动估计误差转移到新的未知量中.论文详细推导了基于参数转移的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模型以及幅相扰动估计的克拉-美罗界.计算机仿真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徐飞虎[6](2010)在《系统非线性对高频雷达目标探测的影响》文中提出高频地波雷达能够对海上舰船和低空飞机实现超视距探测,具有其它雷达无法取代的优势,因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为提高雷达灵敏度,增加检测能力以及恶劣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系统一般采用匹配接收来得到最大信噪比。由于高频地波雷达的工作频段短波电台密集,电磁干扰十分严重,另外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与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也密切相关,因此分析短波电台以及系统非正常工作时(三阶互调失真比较大)对探测结果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别介绍了FMPCW信号与相位编码P4码信号的基本接收方法及处理原理。在FMPCW信号体制下,提出一种新的窄带接收数字正交解调的接收方法,验证了其正确性,对该信号体制下的远区距离折叠干扰的不可去除进行了证明,另外举出能够分辨远区距离折叠干扰的线性调频信号。在P4码部分,简单的说明了P4码信号的设计方法与步骤。本文的重点是分别分析在FMPCW信号体制与P4码信号体制下,系统非线性对目标探测的影响,包括发射机非线性与接收机非线性,以及单频干扰对探测的影响。系统采用FMPCW信号时,利用数学理论推导与仿真相结合;在P4码信号系统中,则是利用仿真与实验验证结合。得出当接收机非线性时,在多目标情况下,探测会出现假目标,当存在单频干扰时,则会出现距离上的干扰带。且对于假目标与干扰带的距离速度信息得出具体的结论,经验证,结论正确。
张雅斌[7](2010)在《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频地波雷达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体制雷达能弥补常规微波雷达的低空盲区和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近距盲区,具有远程预警、反隐身、反超低空突防和反辐射导弹等优点。采用综合脉冲与孔径体制(SIAR)的岸舰双/多基高频地波雷达,接收平台可置于移动舰船上,具有良好的机动作战能力。影响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的主要因素是干扰和海杂波,前者包括短波通信、广播电台、雷电、流星余迹和电离层干扰等,后者包括接收平台运动或海态自身变化等因素产生的频谱展宽海杂波。本论文针对高频地波(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工作中的各类干扰和展宽海杂波的抑制处理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分析了射频干扰的相关性与能量分布特征,并对雷电、流星余迹瞬态干扰和电离层干扰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表明,射频干扰的相关和能量分布在时域和距离域上都存在明显特征。如果利用干扰相关特性进行抑制,可从距离域出发只针对若干感兴趣距离单元处理,比时域直接处理运算量小。如果利用干扰能量分布特征进行抑制,可以从快时域出发直接进行剔除,剔除过程将减小目标的能量积累,并对海杂波产生时域加窗效应而在频域产生虚假旁瓣。雷电瞬态干扰在距离单元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低通滤波输出端上出现区间随调频周期变化,并会出现在所有的距离—多普勒分辨单元上,因此,可以考虑从时域出发利用干扰与目标杂波信号的差异进行检测与剔除。2.从单路接收信号出发,对已有射频干扰抑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改进:针对剔除法,借鉴线性调频体制中的时域剔除思想,提出了适合于脉冲编码体制的频域剔除法;针对特征子空间法,引入负距离单元训练样本,提出了通过相关性大小进行距离加权来估计相关矩阵的加权子空间法;针对相消法,根据射频干扰能量分布和信号本身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单频干扰特征频率的估计方法,然后从时域上反演构造出与原始干扰回波完全相干的参考信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反演相消法。最后,针对包含单频和窄带成分的混合干扰,结合反演相消法给出了综合法的处理流程。仿真结果表明,与其它方法相比,反演相消综合法能够有效抑制射频干扰,具有较高的目标增益。本章方法和结论即适合于常规地波雷达,也适合于综合脉冲孔径雷达。3.基于雷电和流星余迹干扰信号的差异,改进了瞬态干扰抑制方法。对于雷电,提出了小波分析—矩阵分解抑制法:首先应用小波分析检测确定干扰出现区间,然后选取干扰邻近数据构造采样矩阵并进行奇异值分解,最终实现干扰的剔除和目标分量的有效积累。方法可以减小直接对原始序列等分处理进行矩阵构造与分解的计算量,提高置零区间回波的恢复精度。针对流星余迹,给出了海杂波约束条件下的空域自适应滤波法。方法在次累积时间内构造相关矩阵进行自适应波束形成抑制干扰时,考虑了时间分段处理对海杂波调制所产生的频谱展宽影响,使得回波中一阶海杂波时域相关特性不会发生破坏而在频域上虚假展宽,有利于后续频域处理中对落入Bragg峰附近的舰船目标进行检测。4.结合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流程,对电离层的干扰信号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阵元和快时域联合采样构造空时快拍,给出了基于海杂波主成分随机约束的空时二维自适应滤波抑制法。其中,针对回波中的海杂波主成分,通过构造Hankel矩阵与SVD分解方法实现其瞬时频率的估计与预处理。仿真与实测数据结果验证了电离层干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5.对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接收平台运动情况下一阶海杂波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后,结合海杂波谱空时分布随距离变化和系统参数的先验信息,提出了直接数据域和时空插值联合的海杂波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抑制方法。方法首先对训练单元上的非均匀杂波样本进行空时二维插值,然后使用直接数据域法对得到的独立同分布训练样本矩阵进行目标相消与滑窗处理,以扩大空时二维快拍训练样本个数。通过这些训练样本对检测单元杂波相关矩阵进行估计后,构造空时二维滤波器实现了运动平台下的海杂波自适应抑制。6.在非平稳海杂波频谱变化特征与高分辨谱估计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过程的非平稳海杂波时域参数联合估计方法,对非平稳序列包含的多个AR过程出现区间和对应滤波系数进行最优估计,目的是从时域出发对非平稳参数进行估计以提高频谱分析的精度。期间,引入小波分析中的奇异信号检测缩小了各段AR过程分界点的搜索范围,给出了AR子段出现区间和阶数的快速搜索算法。在非平稳海杂波时域参数分析基础上,结合Wigner-Ville时频分析与Radon变换的机动目标运动参数估计,提出了基于海杂波时域参数估计的机动目标检测方法。仿真实验表明,方法能有效抑制非平稳一阶海杂波的频谱展宽与功率,提高机动目标的检测能力。
陈多芳,陈伯孝,秦国栋[8](2010)在《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及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采用岸基阵列发射、舰载单根全向天线接收,且各发射阵元所用载频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该雷达直达波特性,分析表明直达波可看成来自特定距离、特定方位的干扰,具有特定的多普勒频率,据此提出时域、距离-方位域以及多普勒域直达波抑制方法.从运算量、处理增益、输出信干噪比等方面对三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机仿真以及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直达波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张挺伟[9](2010)在《某地波雷达阵列天线互耦分析与阵列误差校正》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讨论了岸/舰双基地综合脉冲与孔径地波超视距雷达的天线互耦分析及阵列幅相互耦误差校正问题。根据该地波雷达的总体要求,发射采用偶极子阵列天线,分析了偶极子天线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作为发射阵列天线单元的三个偶极子天线组成的端射阵,并对该端射阵列方向图进行了分析。天线互耦分析方面,利用矩量法和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该地波雷达的阵列天线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阵列天线的阵元自阻抗、阵元间互阻抗、互耦随阵元间距和阵元长度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的问题。阵列误差校正方面,给出了阵元幅相误差对该型雷达采用高分辨算法(MUSIC)估计目标方位时的影响,以及阵元互耦误差对阵列方向图的影响;推导了岸/舰双基地地波雷达存在发射阵列误差时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一种接收站利用接收的高信噪比的直达波信号对发射阵列幅相误差进行校正的方法。该方法类似于单基地时的有源校正类算法,由于是双基地体制,该方法并没有额外增加工程实现的难度。对于更一般的幅相互耦误差同时存在的情形,利用子空间理论、多组直达波信号进行阵列误差估计,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陈多芳[10](2008)在《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高频地波雷达因具有超视距探测能力而备受关注。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采用岸基阵列发射不同载频信号进行几乎全向辐射,舰载单根天线接收,接收端利用综合脉冲孔径技术得到等效发射方向图。该雷达兼备双基和高频雷达特点,具有抗反辐射导弹、抗有源定向干扰、抗隐身以及抗低空突防能力,且舰载接收平台灵活机动。由于该雷达发射和接收均没有方向性,无需波束追赶;并且集监视和跟踪于一体,适合多目标环境下的检测与跟踪。本论文就该雷达中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组成及特点,研究了多载频LFMICW信号处理流程,着重介绍发射综合处理。结合LFMICW信号特点以及系统要求,设计该雷达波形参数;分析了双基体制下的雷达分辨能力,并进行仿真。2.研究系统同步与发射阵校准技术。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由于舰载接收平台运动,收站和发站之间无法架设通信链路而不能直接通信并传输同步信号,故采用直达波完成时间和频率同步。考虑到接收平台运动且方位可测量,不同位置接收到的直达波有所不同,提出在接收端利用直达波信号估计发射通道误差参数的校准方法。该方法利用接收平台在三个不同方位接收到的直达波信号,对由发射通道增益、相位误差以及阵元位置扰动构成的误差矩阵进行估计。给出了两种误差矩阵求解方法:数据协方差矩阵拟合(CMF)方法和子空间拟合(SF)方法。部分实测数据及仿真数据表明,利用直达波可以进行系统同步以及发射阵校准。3.研究该雷达存在的距离-方位耦合问题。分别从比幅单脉冲测角和Fisher信息矩阵出发,推导其耦合系数,研究通过合理分配载频的方法解决耦合问题。在Fisher信息矩阵基础上,推导距离-方位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4.在分析直达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时域、距离-方位域以及多普勒域直达波抑制方法。从运算量、处理增益、输出信干噪比(SINR)等方面对三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计算机仿真以及实测数据结果。5.研究了多载频地波雷达中的信道化接收技术。传统方法采用低通滤波器进行信道分离,即采用低通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技术。由于滤波在高数据率时完成,运算量大。提出采用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技术,处理时先抽取,再滤波,运算量大大减少。结合系统特点及要求,简单介绍了原型低通滤波器设计,并给出计算机仿真结果。6.分析了双基体制下、接收平台运动时的海杂波空时特性,提出图像域海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利用相邻距离单元空时二维图像进行海杂波对消。计算机仿真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图像域海杂波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二、舰载无源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波形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载无源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波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探测系统研究 |
1.2.2 双基地高频地波雷达海面回波特性研究概述 |
1.2.3 高频地波雷达目标跟踪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探测影响因素分析 |
2.1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特性分析 |
2.1.1 目标回波信号多普勒模型 |
2.1.2 双基地雷达目标回波幅度模型 |
2.2 岸/船双基地HFSWR一阶海面回波空时分布特性分析 |
2.2.1 一阶海面回波产生机理 |
2.2.2 仿真数据分析 |
2.3 岸/船双基地HFSWR一阶海面回波展宽效应分析 |
2.3.1 一阶海面回波散射截面方程 |
2.3.2 仿真及实测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检测与航迹影响分析 |
3.1 目标区域识别与检测 |
3.1.1 一阶海面回波谱展宽区域识别 |
3.1.2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检测 |
3.1.3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参数估计 |
3.2 航迹跟踪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仿真航迹分析 |
3.2.2 实测航迹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岸/船双基地HFSWR目标跟踪处理与实验验证 |
4.1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流程 |
4.1.1 动态坐标状态预测模型 |
4.1.2 航迹关联阈值选取 |
4.2 目标跟踪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高频地波雷达发展状况 |
1.2.2 国外高频地波雷达发展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算法 |
2.1 脉冲体制高频地波雷达的目标检测方法 |
2.2 间断连续波体制的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
2.2.1 连续波体制高频地波雷达的信号处理方法 |
2.2.2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回波信号的海杂波谱 |
2.2.3 目标检测处理流程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频地波雷达信号处理算法 |
3.1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低信杂比回波信号的优化处理过程 |
3.1.1 对接收信号的高分辨力距离谱和多普勒谱估计 |
3.1.2 高分辨力数字波束形成 |
3.1.3 海杂波一阶Bragg峰及其频谱延展范围估计 |
3.2 三维联合恒虚警目标检测方法 |
3.2.1 三维联合恒虚警检测器模型 |
3.2.2 基于实测数据的三维OS_CFAR的结果与分析 |
3.3 高分辨力动目标检测算法 |
3.3.1 高分辨力多普勒滤波算法 |
3.3.2 多通道的二维恒虚警检测算法 |
3.3.3 动目标检测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参数估计 |
4.1 基于小型天线阵列常规测角算法的缺点 |
4.2 基于MUSIC超分辨算法的目标方位估计 |
4.2.1 协方差矩阵的构造 |
4.2.2 信源数估计 |
4.2.3 MUSIC算法谱估计 |
4.3 目标点迹凝聚 |
4.4 目标点航迹关联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目标检测技术的C++实现 |
5.1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数据采集 |
5.1.1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参数 |
5.2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回波谱 |
5.3 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 |
1.2 国内外高频超视距雷达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超视距雷达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内超视距雷达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2.3 国内外高频天地波超视距雷达的研究现状 |
1.3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系统综述 |
2.1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探测模型 |
2.2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系统的雷达方程 |
2.2.1 损耗因子 |
2.2.2 雷达方程 |
2.3 系统组成 |
2.4 波形与参数选取 |
2.4.1 波形选取 |
2.4.2 参数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磁波传播模型 |
3.1 电离层的重构模型 |
3.2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 |
3.2.1 电离层特性分析 |
3.2.2 电离层传播的基本定理 |
3.3 电离层对雷达信号的影响 |
3.3.1 电离层对雷达信号幅度的影响 |
3.3.2 电离层对雷达信号相位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探测原理及信号处理 |
4.1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探测原理 |
4.1.1 三维雷达定位原理 |
4.1.2 球面定位原理 |
4.2 定位精度分析 |
4.3 测速原理 |
4.4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信号处理 |
4.4.1 信号处理基本流程 |
4.4.2 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
4.4.3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信号处理基本方法的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一阶海杂波的模拟 |
5.1 高频雷达系统海杂波介绍 |
5.2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一阶海杂波产生机理 |
5.3 一阶海杂波展宽效应分析及其空时分布 |
5.3.1 双基地海杂波谱展宽机理 |
5.3.2 展宽效应的度量 |
5.3.3 展宽效应空间分布计算 |
5.3.4 舰载平台平动对展宽效应的影响 |
5.3.5 一阶海杂波空时分布 |
5.4 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一阶海杂波功率谱特征 |
5.4.1 Gill 的窄波束海面散射模型 |
5.4.2 宽波束海面散射模型 |
5.4.3 一阶海杂波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4)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射频干扰与杂波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高频地波雷达发展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方案设计及其DOA估计 |
§2.1 引言 |
§2.2 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原理 |
§2.3 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设计 |
§2.3.1 均匀线阵(ULA)特点分析 |
§2.3.2 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阵列结构设计 |
§2.3.3 发射信号波形 |
§2.3.4 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等效阵列及其方向图 |
§2.4 基于压缩感知的舰船目标DOA估计方法研究 |
§2.4.1 经典的DOA估计方法介绍 |
§2.4.2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 |
§2.4.3 双基地工作模式下的目标DOA估计 |
§2.4.4 单基地工作模式下的目标DOA估计 |
§2.4.5 近似QR分解的高斯随机矩阵 |
§2.4.6 运算量分析 |
§2.5 仿真实验 |
§2.5.1 仿真条件 |
§2.5.2 信号处理仿真 |
§2.5.3 分布式双基地雷达DOA估计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岸基收发阵列误差校准 |
§3.1 引言 |
§3.2 误差模型 |
§3.2.1 理想信号模型 |
§3.2.2 误差信号模型 |
§3.3 岸基收发阵列误差估计与校准 |
§3.3.1 阵列幅相误差校准方法 |
§3.3.2 发射阵元幅相误差校准 |
§3.3.3 接收阵元幅相误差校准 |
§3.4 幅相误差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 |
§3.5 仿真实验 |
§3.5.1 发射阵列幅相误差估计结果 |
§3.5.2 接收阵元幅相误差估计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射频干扰特性分析 |
§4.2.1 射频干扰模型 |
§4.2.2 射频干扰特性分析 |
§4.3 时域剔除法 |
§4.4 基于CS的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4.4.1 基于CS的射频干扰抑制方法 |
§4.4.2 速度信息获取 |
§4.4.3 距离信息获取 |
§4.5 基于ICA的射频干扰分离方法研究 |
§4.5.1 盲信号处理与独立分量分析 |
§4.5.2 信号周期性分析 |
§4.5.3 基于ICA的射频干扰分离方法 |
§4.5.4 分离性能分析指标 |
§4.6 仿真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基地体制下的电离层杂波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离层杂波的产生 |
§5.2.1 电离层结构 |
§5.2.2 电离层杂波形成 |
§5.3 双基地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统计特性 |
§5.3.1 双基地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空域特性分析 |
§5.3.2 双基地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多普勒特性分析 |
§5.3.3 电离层杂波传输特性 |
§5.4 双基地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信号模型 |
§5.4.1 镜像折射杂波模型 |
§5.4.2 散射杂波模型 |
§5.5 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 |
§5.5.1 “快时域”方法 |
§5.5.2 “慢时域”方法 |
§5.6 仿真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参数转移的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信号模型 |
3 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方法 |
3.1 基于子空间拟合的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 |
3.2 基于参数转移的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 |
4 幅相扰动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CRB) |
5 计算机仿真 |
6 结论 |
(6)系统非线性对高频雷达目标探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高频超视距雷达的发展及应用 |
1.2.2 雷达信号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FMPCW 信号接收及处理方法 |
2.1 信号接收及提取 |
2.1.1 本振FMCW 提取 |
2.1.2 窄带接收数字正交解调提取 |
2.2 目标回波距离速度处理 |
2.2.1 距离处理 |
2.2.2 速度处理 |
2.3 远区距离折叠干扰分析 |
2.3.1 FMPCW 远区距离折叠干扰 |
2.3.2 FMCW 远区距离折叠干扰的分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非线性对FMPCW 雷达的影响 |
3.1 三阶互调失真 |
3.2 发射机非线性 |
3.3 接收机非线性 |
3.3.1 单目标情况 |
3.3.2 FMCW 多目标情况 |
3.3.3 FMPCW 多目标情况 |
3.4 单频干扰 |
3.4.1 理想系统下的单频干扰 |
3.4.2 系统非线性下的单频干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非线性对PCP 雷达的影响 |
4.1 P4 码信号分析 |
4.1.1 P4 码介绍 |
4.1.2 拆分互补 P4 码 |
4.1.3 P4 码信号的距离速度处理 |
4.1.4 P4 码信号参数设计 |
4.2 系统非线性对P4 码性能的影响 |
4.3 单频干扰 |
4.4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展与研究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频地波雷达干扰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
2.3 射频干扰特性 |
2.3.1 混频输出端相关特性 |
2.3.2 低通滤波输出端相关特性 |
2.3.3 低通滤波输出端能量分布特性 |
2.4 瞬态干扰特性 |
2.5 电离层干扰特性 |
2.6 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频地波雷达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抑制方法介绍 |
3.2.1 剔除法 |
3.2.2 相消法 |
3.2.3 特征子空间法 |
3.2.4 仿真分析 |
3.3 抑制方法改进 |
3.3.1 反演相消法 |
3.3.2 反演相消综合法 |
3.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频地波雷达瞬态干扰抑制方法改进 |
4.1 引言 |
4.2 雷电干扰抑制 |
4.2.1 小波分析抑制法 |
4.2.2 矩阵分解抑制法 |
4.2.3 小波分析—矩阵分解抑制法 |
4.2.4 干扰区间目标回波恢复 |
4.3 流星余迹干扰抑制 |
4.3.1 自适应波束形成 |
4.3.2 海杂波约束条件下的空域滤波 |
4.4 仿真与实测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电离层干扰抑制 |
5.1 引言 |
5.2 电离层干扰信号模型 |
5.3 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电离层干扰抑制 |
5.3.1 基于海杂波随机约束的空时自适应滤波 |
5.3.2 电离层干扰抑制流程 |
5.4 传输介质附加相位污染校正算法 |
5.4.1 最小熵法(MEM) |
5.4.2 相位梯度法(PGA) |
5.4.3 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法(HRR-SVD) |
5.5 仿真与实测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海杂波空时二维处理 |
6.1 引言 |
6.2 运动平台下的海杂波频谱特征 |
6.3 运动平台下的海杂波STAP方法 |
6.3.1 均匀杂波中的STAP方法 |
6.3.2 非均匀杂波中的STAP方法 |
6.3.3 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STAP方法 |
6.4 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海杂波秩估计 |
6.5 仿真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高频地波雷达非平稳海杂波背景下的机动目标检测 |
7.1 引言 |
7.2 非平稳海杂波频谱特征与高分辨谱估计 |
7.2.1 非平稳海杂波频谱特征分析 |
7.2.2 非平稳序列高分辨谱估计方法 |
7.3 非平稳海杂波背景下的机动目标检测 |
7.3.1 基于AR过程的非平稳海杂波时域参数联合估计 |
7.3.2 基于时频变换的机动目标运动参数估计 |
7.3.3 基于海杂波时域参数估计的机动目标检测 |
7.4 仿真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合作)撰写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信号模型 |
3 直达波抑制方法 |
3.1 时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3.2 距离-方位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3.3 多普勒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4 直达波抑制方法性能分析 |
4.1 运算量 |
4.2 处理增益 |
4.3 直达波抑制后的信干噪比 (SINR) |
5 计算机仿真及实测数据结果 |
5.1 正交投影类方法增益 |
5.2 时域与距离-方位域方法结合 |
5.3 实测数据结果 |
6 小结 |
(9)某地波雷达阵列天线互耦分析与阵列误差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地波超视距雷达天线分析 |
2.1 引言 |
2.2 偶极子天线 |
2.3 三元天线端射阵列 |
2.3.1 天线阵列 |
2.3.2 三元端射阵列 |
2.3.3 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阵列互耦的矩量法分析 |
3.1 引言 |
3.2 Pocklington 方程的推导 |
3.3 矩量法分析 |
3.3.1 矩量法介绍 |
3.3.2 线天线的矩量法分析 |
3.4 天线阵广义阻抗矩阵的计算 |
3.5 阵列间互耦的分析 |
3.6 仿真分析 |
3.6.1 天线表面电流分析 |
3.6.2 三元端射阵列阵元自阻抗分析 |
3.6.3 三元端射阵列阵元间互阻抗分析 |
3.6.4 阵元间阻抗随阵元变化分析 |
3.6.5 阵列间单元互耦功率分析 |
3.6.6 阵元长度对互耦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多基地地波雷达阵列误差估计与校正 |
4.1 引言 |
4.2 阵列误差的影响 |
4.2.1 幅相误差对高分辨算法影响 |
4.2.2 互耦对天线方向图影响 |
4.3 发射阵列误差的数学模型 |
4.3.1 发射阵列无误差时数学模型 |
4.3.2 发射阵列误差数学模型 |
4.4 利用直达波校正幅相误差 |
4.4.1 校正算法原理 |
4.4.2 仿真分析 |
4.5 利用直达波校正幅相互耦误差 |
4.5.1 校正算法原理 |
4.5.2 校正方法 |
4.5.3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展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雷达系统组成及发射波形分析 |
2.1 引言 |
2.2 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组成及特点 |
2.2.1 系统组成 |
2.2.2 系统特点 |
2.3 波形分析及参数选取 |
2.3.1 单路LFMICW 信号处理 |
2.3.2 多载频LFMICW 信号处理 |
2.3.3 参数选取 |
2.4 计算机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同步与阵列误差校准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时间与频率同步 |
3.2.1 时间同步 |
3.2.2 频率同步 |
3.3 发射阵校准 |
3.3.1 理想信号模型 |
3.3.2 误差信号模型 |
3.3.3 发射通道误差参数求解 |
3.4 计算机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 |
3.4.1 时间频率同步仿真及实测数据结果 |
3.4.2 发射阵校准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距离-方位耦合及解耦研究 |
4.1 引言 |
4.2 距离误差对DBF 测角影响分析 |
4.3 距离-方位耦合分析及解耦研究 |
4.3.1 采用顺序载频时的距离-方位耦合分析 |
4.3.2 距离-方位解耦 |
4.4 距离-方位二维超分辨 |
4.5 计算机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附录A4.1 |
第五章 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中的直达波抑制 |
5.1 引言 |
5.2 直达波抑制方法 |
5.2.1 时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5.2.2 距离-方位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5.2.3 多普勒域直达波抑制方法 |
5.3 直达波抑制方法性能分析 |
5.3.1 运算量 |
5.3.2 处理增益 |
5.3.3 直达波抑制后的信干噪比(SINR) |
5.4 计算机仿真及实测数据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中的信道化接收技术 |
6.1 引言 |
6.2 信道化接收技术 |
6.2.1 低通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技术 |
6.2.2 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技术 |
6.2.3 原型低通滤波器设计 |
6.2.4 运算量分析 |
6.3 计算机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海杂波空时特性 |
7.3 图像域海杂波抑制 |
7.3.1 图像分割 |
7.3.2 形态学滤波 |
7.3.3 海杂波抑制 |
7.4 计算机仿真 |
7.4.1 海杂波仿真 |
7.4.2 海杂波抑制仿真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 |
四、舰载无源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波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D]. 刘君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小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 蒋培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3]陆舰高频天地波雷达建模与仿真[D]. 袁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4]分布式双基地波雷达射频干扰与杂波等问题研究[D]. 王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2)
- [5]基于参数转移的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发射阵幅相扰动估计[J]. 陈多芳,秦国栋,陈伯孝. 电子学报, 2011(09)
- [6]系统非线性对高频雷达目标探测的影响[D]. 徐飞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7]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D]. 张雅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8]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及性能分析[J]. 陈多芳,陈伯孝,秦国栋. 电子学报, 2010(03)
- [9]某地波雷达阵列天线互耦分析与阵列误差校正[D]. 张挺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1)
- [10]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若干问题研究[D]. 陈多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