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霍伟亮,王松宇[1](2021)在《自控系统在白石净水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论述控制系统的下位机PLC、上位机组态和控制系统的优点等。白石净水厂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该大型控制系统对一期和二期水厂改造升级和对三期新建系统组网,解决了净水厂的一键式远程操作,提高了控制精度和反应速度。自控系统的投运解决了净水间滤池一键式自动反冲洗,冲洗后自动投入运行及自动保持滤池的液位恒定的特点。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下位机PLC,此次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400双机热备冗余系统,二是上位机组态软件部分,此工程采用组态王软件,PLC和上位组态软件在现代净水厂控制系统中运用,改变了老净水厂的控制的面貌,对现代化净水厂提高生产水的效率、节约成本、解省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聂少芳[2](2020)在《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依托某大型煤化工生产企业当中的过滤单元来完成。在深刻分析探讨V型滤池运行与反冲洗控制过程及与之相关的工艺运行条件后,确定了该滤池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西门子旗下的S7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现场控制单元,应用了从站加主站的控制方式。其中,主站采用的是S7-300PLC,并设置了扩展机架,便于后期生产扩容,主站下设8台从站,且主站作为其中一个从站。从站采用的也是S7-300PLC,每个从站拥有独立的CPU,通过Profibus-DP光纤星形网络,与S7-300PLC主站通讯并进行数据交换。每个PLC子站均配置一块触摸显示屏,通过MPI方式与子站的CPU进行直接通讯。根据滤池在过滤周期与反冲洗周期内工艺运行条件,该控制系统有针对性的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其中过滤周期内,采用了PID算法实现对滤池液位的恒定控制。反冲洗周期内,为保证反洗强度充足进而保障滤池及时恢复过滤能力,设计并编写了其反冲洗控制程序,同时结合生产经验对反冲洗时各阀门的启闭顺序与启闭时长进行完善,确保气水联合反冲洗充分发挥其省水、反洗效果好的优点。为了保障各格滤池滤后水水质优良,配套设置了浊度巡检控制系统,通过取样泵与取样球阀的动作确保每一格滤池都得到浊度检测,保障滤后水水质优良。为保障控制程序顺利执行,该论文对各格滤池的现场设备、反洗公用设备、逻辑控制条件进行I/O点位设计与分配,确定控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硬件选型方面包括滤池各阀门与执行机构、液位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和浊度巡检设备的选型。其次,针对反洗公用设备和浊度巡检设备(取样泵和取样球阀)绘制电气原理图。最后,运用Wincc建立了组态画面,并根据项目设计了运行界面。基于上述讨论,该V型滤池的过滤与反冲洗工况均得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液位恒定保障了滤后水质的优良稳定,气水联合反冲洗使得滤料被彻底洗净以恢复其过滤能力,可以较好的完成净水功能,保障了下游生产平稳。
陈彦明[3](2020)在《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文中认为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中小城镇都建设了水厂,肩负起城镇经济发展保障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运行,这些中小城镇水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取水口设置较分散,水源地保护难度较大,极易受突发水质污染影响等,另外由于工艺更新不及时,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等问题也比较常见。本文以位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市黄圃水厂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中小城镇水厂改扩建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圃水厂所在中山市黄圃镇为工业小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制造业发达,设置有多个工业区,工业用水较多,昼夜供水差距大。自1992年投产至今,已安全运行了27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我国城市净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新型水泵、阀门、变配电设备等制造技术有了显着提高,给排水、建筑结构及电气等相关专业国家标准、规范等也做了大量修编,对城镇水厂供水可靠性、技术安全性、水质稳定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圃镇水厂设计、建造于90年代,已不能满足现行供排水行业要求的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相关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量需求,水厂扩建工程要求能够实现供水稳定可靠,以及符合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通过对黄圃水厂水质数据、运行参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具体包括:(1)优选取水水源,根据新水源地的水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扩建水处理工艺;(2)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3)进行了水厂的自动化改造以提高管理运行效率。课题针对中小型水厂改扩建工程面临的典型问题展开,成果可供类似水源和面临相似困境的水厂参考,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平钰柱[4](2020)在《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给水厂在不断新建或扩建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的去向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通过对制水工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废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的排泥和滤池的反冲洗。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它们排入附近水体或下水道中,不但会污染水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给水厂的污泥处理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绍兴市宋六陵水厂净水工艺,在原有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需求,对其排泥水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给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在符合现有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水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通过对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来确定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的处理形式和设计参数。比较现有主要污泥脱水设备的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确定脱水设备的选型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在这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污泥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次进行基础设计、电气设计、自动化控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步骤,达到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运行的目的。该项目已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给水厂污泥处理的正常运行,达到了验收标准。目前系统稳定、自动化制泥效率高、上清液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该设计为其它城市大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毛雨[5](2020)在《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城市基础保障的城市供水面临着提升品质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老旧自来水厂来说,如何将出厂水质稳定保持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内,甚至达到更高标准,已经成为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实际情况,通过对该自来水厂提质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最初的设计、运行情况入手,对加药系统、消毒系统、自动化系统及运行工艺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提质改造技术方案。经改造,加药系统混凝剂单耗减少了约31.1%,助凝剂单耗减少了约46.5%,加氯系统消毒剂单耗减少了约22.9%,平均出厂余氯提高了约21.8%,出厂水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出厂水浊度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经综合分析,出要是由于水处理工艺设计较早,执行标准较低等问题造成。改造后的自动加药系统药剂投加稳定性更强,可根据原水水质及过程水质反馈进行自动加药,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加带来的不连续性,也节省了人工成本。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系统安全保障性更强,且消毒效率得到了提升。自动化系统的初期改造解决了以往数据无法集中监控的问题,将各环节数据集中于新建中央控制室,为今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运行模式打下了基础。结果表明: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的工艺系统改造与提升,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明显提升生产安全可靠性和供水水质。为周边地区相同工况下,建设年代相似、执行标准较早的水厂提供了参考依据。
黄红兵,谭晓东,李扬[6](2019)在《基于PLC的净水厂絮凝沉淀池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高平市某净水厂絮凝沉淀池工艺流程及控制系统的要求,设计了由上位机系统、PLC系统、仪表检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自控系统。本系统利用西门子S7-300为核心控制器,以TIA博途软件STEP V14作为开发平台,完成了硬件选型、梯形图程序编程、硬件组态、数字滤波设计及人机界面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自控系统实现了絮凝沉淀池各工艺阶段的自动控制,保证了水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
丁凯[7](2019)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居民供水安全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出厂水水质安全达标是其中的最重要一环。目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己形成,水源水质在时空上存在很大差异。针对水源水质变化,水厂工艺运行调整水厂通常采用以人控为主的粗放式且相对固定惯用控制净水剂、氧化剂的加药量以保证出厂水水质。该模式下严重造成能耗增加和水质不稳定的问题产生。本课题以水厂出水水质稳定为目标,在对国内外水质预测与控制技术深入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水厂加药数据、加药时间及出厂水水质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构建了智能自动加药控制方案,对加药量、加药时机进行优化投加控制,以保证城市不同原水状态下的安全供水。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质控制模型。常用水质控制工艺下,出厂水水质控制关键因素为加药量与加药时机。将加药对滤后水水质指标的效果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考虑在建模中,以一定时间序列建立数据仓库,以总管压力、源水流量、源水浊度、源水余氯、源水PH、滤后水浊度、滤后水余氯、滤后水PH、加药量为输入变量,以PAC投加量为输出变量,采用MATLAB仿真工具,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加药量控制模型,即为:PAC自动加药模型。(2)构建出厂水水质控制系统检测体系。基于出厂水水质控制系统检测体系的基本原理,搭建检测体系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水质控制监测系统的参数设置进行分析,建立数值采集系统实现对水厂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存储,并搭建检测体系设备硬件环境。(3)以浙江某水厂为对象,实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的验证与应用。以浙江某水厂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质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净水厂净水过程中的真实数据进行前述模型训练,并随机选取不同的水质数据进行模型的测试。该模型采用仿真模拟与应用效果对其展开验证,结果显示该PAC自动加药模型能够对现场水质有着较佳的控制效果,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厂制水工艺的在线监测和加药的智能决策控制,可实现准确、快速、方便地对现场水质的实时控制,且出厂水浊度值更低,水质效果更佳,出厂水质可以得到很好保障,并能为来自于多水源供水安全提供支持。
朱熠[8](2019)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方案优选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是维持一个城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和生活健康美满的基本条件。它自身的重要性、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庞大的工程规模都要求用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它。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从前期准备阶段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与保修阶段都需要层层把关。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工程项目建设总体方案的把控尤为重要。而目前的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多方案比选存在论证层面不足和决策者主观臆断性较强等问题,结果与最优决策方案失之交臂,最终降低了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导致城市供水系统能力欠缺。因此,针对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方案优选决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论文针对层次分析法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和改进,并采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方案优选决策进行研究。首先将给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多方案比选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针对该系统进行拆分细化并分析系统影响因素指标,提出了基于三个主要论证层面下的共16个影响因素指标,分别是工程可靠性下的原水工程系统、取水工程系统、净水厂工程系统、中途加压泵站系统、输配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系统;工程经济性下的工程总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制水成本价;工程社会效益下的供水服务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率、就业机会、良田占用量、房屋拆迁量、环境破坏量。其次,基于该16个影响因素指标构建了方案优选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并采用专业技术人员调查问卷的形式辅助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求解,得到了基于该16个影响因素指标相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值,形成了一套适用且具有可移植性的方案优选论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进行方案层层次单排序,并结合方案优选论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值进行最终的方案层层次总排序,依据层次总排序的定量化表达,得出给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最优决策方案,也即推荐工程方案。论文最后用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对论文研究的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得出以下结论:(1)模糊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方案优选决策。(2)完善了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多方案比选论证层面。采用给水系统工程可靠性、工程经济性和工程社会效益三个层面作为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可研阶段多方案比选论证层面。(3)形成了一套针对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可研阶段多方案比选论证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了该体系中各影响因素指标相对于最优供水系统方案的综合权重值,且该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可为其他类似工程作为参考。(4)通过构建方案优选决策模型,将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可研阶段多方案比选论证的结果进行定量化的表达,肯定了推荐方案为最优方案。
李海波,赵小磊,李传东[9](2018)在《孟加拉国帕德玛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了孟加拉国帕德玛45万t水厂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分析了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总体方案,并对反冲洗泵房控制站、送水泵房控制站、投药车间控制站、加氯车间控制站,以及中央控制室的设计进行了论述。
李海波,赵小磊,李传东[10](2018)在《孟加拉国某水厂自控部分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以孟加拉国帕德玛45×104m3/d水厂的自控部分设计为例,介绍了水厂自控设计的主要设计思想和方法,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各PLC控制站的主要功能、中央控制室等设计内容。展示了净水厂自控部分的主要设计步骤和内容,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
二、净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自控系统在白石净水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下位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部分 |
1.1 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
1.2 西门子400双机热备冗余系统的优点 |
1.3 西门子PLC分布式I/O ET200SP特点 |
1.4 PLC的应用领域 |
2 上位组态软件部分 |
3 采用自控系统对白石净水厂的优点 |
(2)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过滤技术的发展 |
1.1.2 滤池控制系统的发展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2 净水厂V型滤池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净水工艺 |
2.2 V型滤池工艺运行概况 |
2.3 V型滤池总体控制方案 |
2.4 V型滤池过滤控制系统 |
2.4.1 液位流量串级控制 |
2.4.2 液位控制逻辑 |
2.4.3 过滤现场操作 |
2.5 V型滤池反冲洗控制系统 |
2.5.1 反冲洗强度的确定 |
2.5.2 反冲洗控制 |
2.5.3 反冲洗操作 |
2.6 本章小结 |
3 V型滤池运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V型滤池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硬件组态配置 |
3.3 控制系统I/O点设计 |
3.3.1 单格滤池控制单元的I/O点设计 |
3.3.2 公用设备控制单元的I/O点设计 |
3.4 鼓风机电气原理图 |
3.5 反洗水泵电气原理图 |
3.6 滤后水浊度巡检控制 |
3.7 硬件选型 |
3.7.1 压力传感器选型 |
3.7.2 液位传感器选型 |
3.7.3 执行机构选型 |
3.7.4 浊度巡检设备选型 |
3.8 本章小结 |
4 V型滤池运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V型滤池PLC软硬件地址表 |
4.2 阀门控制子程序的编制 |
4.2.1 进水闸板阀控制子程序 |
4.2.2 反洗进水阀控制子程序 |
4.2.3 反洗进气阀控制子程序 |
4.2.4 排水闸板阀控制子程序 |
4.2.5 排气阀控制子程序 |
4.3 反冲洗子程序 |
4.4 过滤控制子程序 |
4.5 浊度巡检子程序 |
4.6 V型滤池组态界面 |
4.6.1 项目工程开发 |
4.6.2 滤池运行界面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运行维护 |
5.1 滤池控制系统运行问题 |
5.2 完善控制系统 |
5.3 调整工艺运行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滤池PLC软硬件地址及端子对照表 |
附录 B 控制柜硬件接线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扩建水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
1.2.2 污泥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
1.2.3 水厂自动化改造研究状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圃镇概况与供水现状分析 |
2.1 黄圃镇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 |
2.5 项目建设条件 |
2.5.1 对外交通现状 |
2.5.2 给水现状 |
2.5.3 排水现状 |
2.6 黄圃镇水源现况 |
2.7 黄圃镇供水概况 |
2.8 黄圃镇供水厂现况 |
2.9 黄圃水厂存在问题分析 |
2.9.1 现有水源水质 |
2.9.2 供求问题 |
2.9.3 氯库建设 |
2.9.4 清水池规模 |
2.9.5 排泥水处理系统 |
2.9.6 自动化水平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扩建工程的规模确定和建设目标 |
3.1 给水量规模预测 |
3.1.1 远景用水量预测 |
3.1.2 远景用水量校核 |
3.1.3 供水规模确定 |
3.2 水质目标 |
3.3 水压目标 |
3.4 工艺专业设计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处理工艺的确定 |
4.1 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
4.1.1 絮凝沉淀工艺选择 |
4.1.2 过滤工艺选择 |
4.1.3 消毒工艺选择 |
4.1.4 应急处理技术 |
4.2 排泥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
4.2.1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统计分析 |
4.2.3 排泥水浓缩形式论证 |
4.2.4 脱水工艺论证 |
4.2.5 干泥量计算 |
4.2.6 脱水泥饼的处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
5.1 主要工程内容 |
5.2 水厂工艺流程 |
5.3 总平面布置 |
5.3.1 总平面内容与主要指标 |
5.3.2 絮凝平流沉淀池下叠清水池 |
5.3.3 均质滤料V型滤池下叠回用水池 |
5.3.4 清水池 |
5.3.5 反冲洗及增压泵房 |
5.3.6 加氯间 |
5.3.7 加药间 |
5.4 排泥水处理工艺方案说明 |
5.4.1 排泥水调节及浓缩池 |
5.4.2 污泥脱水机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
6.1 自动化需求分析 |
6.2 自控系统结构组成 |
6.3 系统配置及功能 |
6.3.1 投矾间控制分站 |
6.3.2 加氯间控制分站 |
6.3.3 滤池控制分站 |
6.3.4 一期设备控制分站 |
6.3.5 污泥处理系统控制分站 |
6.3.6 中控室 |
6.3.7 检测仪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给水厂主要污泥处理方式分析 |
1.2.1 直接排入水体 |
1.2.2 通过排水管道至污水处理厂 |
1.2.3 给水厂自行污泥脱水 |
1.3 国内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内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参数计算 |
2.1 给水厂供水概述 |
2.1.1 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
2.1.2 水厂排泥水处置现状 |
2.1.3 水厂排泥水处置存在问题 |
2.2 排泥水水量及泥量计算 |
2.2.1 干泥量计算 |
2.2.2 排泥水水量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工艺及基础设计 |
3.1 工艺设计 |
3.1.1 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选择 |
3.1.2 污泥脱水方式选择 |
3.1.3 脱水机械的选择 |
3.1.4 脱水机分离液的处理 |
3.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
3.3 构筑物设计 |
3.3.1 排泥池 |
3.3.2 重力式幅流浓缩池 |
3.3.3 污泥平衡池及进料泵房 |
3.3.4 脱水车间 |
3.4 电气设计 |
3.4.1 负荷及电源 |
3.4.2 供配电系统 |
3.4.3 接地系统及防雷保护 |
3.4.4 电气设备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控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结构 |
4.2 控制模式 |
4.3 控制室 |
4.4 控制单元设计 |
4.4.1 PLC选型 |
4.4.2 PLC组网形式 |
4.4.3 控制原理总图 |
4.4.4 排泥池子站 |
4.4.5 浓缩池子站 |
4.4.6 脱水机房主站 |
4.5 PAM药剂投加控制设计 |
4.6 数据通讯方式 |
4.7 自控设备清单 |
4.7.1 PLC站点设备 |
4.7.2 仪表 |
4.8 试运行效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设计 |
5.1 监控软件 |
5.2 软件设计框图 |
5.3 通讯软件配置 |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4.1 指示约定 |
5.4.2 系统菜单 |
5.4.3 监控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给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生产废水回用工艺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2.4 国内外消毒技术发展现状 |
1.2.5 国内外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水厂现状运行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水厂基本情况 |
2.2 原水情况 |
2.2.1 原水水量 |
2.2.2 原水浊度 |
2.2.3 原水温度 |
2.2.4 原水pH |
2.3 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2.3.1 常规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
2.3.2 生产废水排放存在的问题 |
2.3.3 加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4 加氯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5 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提质改造的必要性 |
2.4.1 提质改造的要求 |
2.4.2 提高供水安全的要求 |
2.4.3 提升自动化程度的要求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3 水厂提质改造分析 |
3.1 远期常规处理工艺改造分析 |
3.1.1 混合反应池 |
3.1.2 斜管沉淀池 |
3.1.3 虹吸滤池 |
3.1.4 清水库 |
3.1.5 送水泵房 |
3.2 远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分析 |
3.2.1 生产废水处理 |
3.2.2 污泥处理 |
3.2.3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 |
3.3 近期加药系统改造分析 |
3.3.1 混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 |
3.3.2 助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方案 |
3.3.3 预处理投药工艺选择 |
3.4 近期加氯系统改造分析 |
3.4.1 液氯消毒 |
3.4.2 成品次氯酸钠消毒 |
3.4.3 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 |
3.5 近期自控系统改造方案 |
3.5.1 升级改造原则 |
3.5.2 参考依据 |
3.5.3 近期方案选择 |
3.6 远期智慧水务规划 |
3.6.1 新增调度综合管理平台 |
3.6.2 建立APP应用系统 |
3.6.3 智慧水务应用优势 |
4 近期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工况分析 |
4.1 加药系统改造后运行情况 |
4.1.1 设备及系统概述 |
4.1.2 系统运行情况 |
4.2 加氯间改造后运行情况 |
4.2.1 设备及系统概述 |
4.2.2 安全生产 |
4.2.3 系统运行情况 |
4.3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后运行情况 |
5 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
5.1 混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后实际运行分析 |
5.1.1 供水量对比 |
5.1.2 混凝剂消耗对比 |
5.1.3 混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
5.1.4 出厂水浊度对比 |
5.1.5 混凝加药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
5.2 助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5.2.1 供水量对比 |
5.2.2 助凝剂消耗对比 |
5.2.3 助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
5.2.4 助凝剂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
5.3 加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
5.3.1 人工成本 |
5.3.2 改造成本 |
5.3.3 社会效益 |
5.4 加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5.4.1 安全性对比 |
5.4.2 氯耗及出厂水余氯对比 |
5.5 加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
5.5.1 次氯酸钠消毒剂成本 |
5.5.2 液氯消毒剂成本 |
5.5.3 改造成本 |
5.5.4 社会效益 |
5.6 制水成本分析 |
5.7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PLC的净水厂絮凝沉淀池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絮凝沉淀池工艺流程及要求 |
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PLC及扩展模块选型 |
3.2 传感器技术参数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流程 |
4.2 STEP7控制软件实现 |
4.2.1 硬件组态 |
4.2.2 模块化程序设计 |
4.3 A/D采样数据处理 |
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 结语 |
(7)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水质监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水质预测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支持向量机理论在预测方面的应用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构建 |
2.1 水质控制工艺介绍 |
2.1.1 沉砂池-絮凝沉淀池控制系统 |
2.1.2 加药控制系统 |
2.1.3 V型滤池控制系统 |
2.1.4 送水泵房控制系统 |
2.2 水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2.2.1 主要水质指标及其含义 |
2.2.2 水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 |
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质控制系统模型构建 |
2.3.1 统计学理论基础 |
2.3.2 LS-SVM lab工具箱结构功能简介 |
2.3.3 基于SVM的水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出厂水水质控制系统检测体系构建 |
3.1 水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3.1.1 系统拓扑图 |
3.1.2 总体功能描述 |
3.1.3 控制中心系统组成 |
3.2 水质控制监测系统的参数设置及数值采集 |
3.2.1 数据采集系统 |
3.2.2 前期准备 |
3.2.3 数据分析程序结构 |
3.2.4 数据采集相关运行界面 |
3.3 检测体系设备搭建 |
3.3.1 系统指标要求 |
3.3.2 系统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的应用 |
4.1 应用水厂的基本概况 |
4.1.1 供水系统概况 |
4.1.2 水质控制系统 |
4.2 模型数据预处理 |
4.3 模拟训练与实验验证 |
4.3.1 基于SVM的水质控制系统模型训练 |
4.3.2 预测模型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方案决策理论研究 |
2.1 决策理论的发展简史 |
2.2 决策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3 城市供水系统方案决策方法的确定 |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供水系统工程可靠性 |
3.1 城市供水系统模型分析 |
3.1.1 原水系统 |
3.1.2 取水工程系统 |
3.1.3 净水厂工程系统 |
3.1.4 中途加压泵站系统 |
3.1.5 输配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系统 |
3.2 供水系统工程可靠性分析 |
3.2.1 供水系统可靠性定义 |
3.2.2 原水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3 取水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4 净水厂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5 中途加压泵站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6 输配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市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方案优选决策模型 |
4.1 供水系统工程经济性分析 |
4.1.1 工程经济性分析概述 |
4.1.2 工程投资费用组成 |
4.1.3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4.2 供水系统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
4.2.1 工程社会效益分析概述 |
4.2.2 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
4.3 层次结构的建立 |
4.3.1 工程可靠性层次结构 |
4.3.2 工程经济性层次结构 |
4.3.3 工程社会效益层次结构 |
4.3.4 供水系统工程方案优选层次结构 |
4.4 供水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方案优选决策模型建立 |
4.4.1 各层次影响因素指标成对比较 |
4.4.2 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4.4.3 各影响因素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
4.4.4 各方案综合权重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方案优选决策模型的应用 |
5.1 工程案例概况 |
5.1.1 工程简介 |
5.1.2 备选方案论述 |
5.2 备选方案各项因素下权重计算 |
5.2.1 工程可靠性下的各方案权重值 |
5.2.2 工程经济性下的各方案权重值 |
5.2.3 工程社会效益下的各方案权重值 |
5.3 备选方案综合权重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专业技术人员调查问卷 |
B 备选方案工程方案布置图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孟加拉国帕德玛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背景 |
2 水厂工艺流程 |
3 水厂自控系统 |
3.1 设计步骤 |
3.2 总体方案 |
3.3 反冲洗泵房P LC控制站 |
3.4 送水泵房P LC控制站 |
3.5 投药车间P LC控制站 |
3.6 加氯车间P LC控制站 |
3.7 中央控制室 |
3.8 人机交互界面功能 |
4 结语 |
(10)孟加拉国某水厂自控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与主要技术参数 |
1.1 主要工艺流程 |
1.2 进出水水质 |
2 净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 |
2.1 主要内容和步骤 |
2.2 总体方案介绍 |
2.3 反冲洗泵房PLC控制站 |
2.3.1 控制井 |
2.3.2 澄清池 |
2.3.3 过滤 |
2.3.4 反冲洗室 |
2.3.5 工艺控制的作用 |
2.4 送水泵房PLC控制站 |
2.4.1 变配电房 |
2.4.2 水泵房 |
2.4.3 清水池 |
2.4.4 工艺控制的作用 |
2.5 投药间PLC控制站 |
2.6 加氯间PLC控制站 |
2.7 中央控制室 |
3 结语 |
四、净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控系统在白石净水厂中的应用[J]. 霍伟亮,王松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20)
- [2]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D]. 聂少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3]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D]. 陈彦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D]. 平钰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D]. 毛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PLC的净水厂絮凝沉淀池控制系统设计[J]. 黄红兵,谭晓东,李扬.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9(09)
- [7]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厂水水质控制方法的研究[D]. 丁凯.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方案优选研究[D]. 朱熠. 重庆大学, 2019(01)
- [9]孟加拉国帕德玛水厂自控系统的设计[J]. 李海波,赵小磊,李传东. 装备机械, 2018(04)
- [10]孟加拉国某水厂自控部分设计[J]. 李海波,赵小磊,李传东. 供水技术,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