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文献综述)

彭超,张德玉,周应芳,黄艳,陆叶,薛晴[1](2021)在《合并肾积水的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9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肾积水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92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2例患者的年龄为(40.0±6.0)岁,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9%(92/10 222)。92例患者中, 11例(12%, 11/92)无临床症状, 81例(88%, 81/92)存在痛经或腰腹痛等疼痛症状及泌尿系统症状。全部患者均合并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87例(95%, 87/92)为单侧病变, 其中左侧48例(52%, 48/92), 右侧39例(42%, 39/92), 5例(5%, 5/92)为双侧病变;病变位于输尿管下段者73例(79%, 73/92), 中段19例(21%, 19/92);外生型71例(77%, 71/92), 内生型21例(23%, 21/92)。38例(41.3%)行肾功能检查, 其中轻度受损6例(16%, 6/38), 中度受损7例(18%, 7/38), 重度受损14例(37%, 14/38), 肾功能正常11例(29%, 11/38)。开腹手术25例(27%, 25/92), 腹腔镜手术67例(73%, 67/92);输尿管松解术、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分别为52例(57%, 52/92)、20例(22%, 20/92)、12例(13%, 12/92)和8例(9%, 8/92)。术后成功随访78例(85%, 78/92), 中位随访时间108个月(范围:6~240个月)。68例(87%, 68/78)术后复查泌尿系统超声, 其中60例(88%, 60/68)肾积水消失, 8例(12%, 8/68)肾积水较前好转。结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数伴有肾功能受损, 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有效解除泌尿系统梗阻, 保护肾功能。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2](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对于临床诊疗意义重大。距离2015年第二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的发布已有6年, 需要适时更新。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专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本次指南修订中对2021年1月以前发表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检索和评估, 对诊治指南中临床证据尚不充分的部分采取了专家组讨论后推荐的形式。本次指南修订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提高我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水平,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穆琳,刘倩[3](2021)在《膀胱与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有较多报道,其往往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可能会经常伴有泌尿系统相关的症状而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却经常无特异性症状,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会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科症状,故在诊断上是比较困难而复杂的。对于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需要妇产科医师与泌尿外科医师的共同参与。手术结合激素治疗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

毕文浩,黄磊,吴芸[4](2021)在《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虽较少发生于泌尿系统,但由于其起病隐匿,不易被察觉,易导致严重的肾积水甚至患肾功能衰竭;通过超声、腔镜及影像学等检查能够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的意义重大;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并配以围术期药物治疗,腔镜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体哪种术式更优,目前尚无定论。

姜婷婷,钱建华[5](2021)在《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深部浸润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泌尿系统,从而引起泌尿系相关症状,手术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措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复杂的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已有所应用,但因缺乏大数据研究,同时需要熟悉机器人手术的多学科协作,故而对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综述主要从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益处和局限性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郭尊莉[6](2021)在《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以八髎穴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与常规选穴和针法的差异,总结归纳出在海外临床治疗中,八髎穴的精确及简便定位方法,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及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期望研究常规穴位配合八髎穴是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穴位,是否更加适合海外中医治疗痛经。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以“知网”“Google Scholar”“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骨、骶后孔、骶神经;气滞血瘀、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以及Baliao,Ciliao,BL32,Acupuncture,sacrum,Posterior foramen,dysmenorrhea,primary,secondary,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等。2、认知调查: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首先约请几位不同教育和海外中医背景的中医针灸大夫进行了预测试,并邀请多位英国本土针灸医师和在国外从事针灸行业的华人中医进行讨论指导,最后形成了共有12个问题的调查表,之后通过在英国举办的多个中医针灸国际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调查。3、临床研究:在自己的诊所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一共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后完成研究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血海,肝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穴位基础之上,再选取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双侧),每次治疗时间为60分钟(仰卧位和俯卧位各30分钟),一周一次,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以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疗效为主要观察指标,并使用了在海外中医界普遍采用的医疗结果自我评价表(MYMOP),调研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康复程度。结果:1、理论研究: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症包括痛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八髎穴的定位和针法越来越明确和精准。痛经是海外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中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目前没有发现海外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报道。2、认知调查: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从事临床针灸年份0-3年的海外中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少:从事临床针灸年份4-10年的海外中医师八髎穴使用率较低,对于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事临床针灸年份11-20年的海外中医对于八髎穴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有分歧,且八髎穴的进针深度普遍较浅;从事临床针灸年份20年以上的海外中医大部分有自己的独立诊所,在平时治疗的疾病种类中,妇科病占24%-30%,但运用八髎穴治疗其他疾病的频率较低、普遍进针较浅,多数进针角度正确,且进针方向较其它组正确率更高,在针感方面更着重于局部针感,电针使用频率较高。3、临床研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AS评分变化:对照组、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疗后VAS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起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表调查表(MYMOP),经过15次的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是趋于好转,尤其是治疗组病人自我选择的第二症状好转率最高。结论: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海外中医对八髎穴以及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知总体上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运用八髎穴为主治疗痛经,参照西方妇女的体型选择适当的定位法和针法,与传统取穴比较,在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气滞血瘀证候、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恢复程度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值得在海外中医推广,也丰富了八髎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王健,张师前,刘玉光,崔才三,杜广中,齐峰,卢雪峰,麻琳,夏庆华,于灵芝[7](2021)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认为女性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全球妇科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CPP症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变部位可能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还能影响情绪心理等方面[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和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RCOG)的指南均强调多学科联合评估和跨学科之间的联合干预。

闫倩倩[8](2020)在《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A125等指标变化,探讨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90例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A125及总体疗效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评价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合格受试者共90例,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完成85例。其中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29例,隔药灸组28例,桂枝茯苓丸组28例。三组病例基线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1)临床疗效: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总有效率86.21%,隔药灸组总有效率75.00%,桂枝茯苓丸组总有效率71.4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2)痛经症状评分:经治疗,三组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降低痛经症状评分疗效优于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痛经症状量表:经治疗,三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组在降低COX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疗效均优于桂枝茯苓丸组(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组在降低COX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疗效相等(P>0.05)。(4)血清CA125:经治疗,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在降低血清CA125方面疗效相同。(5)安全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隔药灸药物过敏,余患者均未发现过敏、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余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异常,安全性较好。结论: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症状,缩短痛经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痛经严重程度,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闵淑云,郏晓骏,赵欣[9](2019)在《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并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并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1例上海市普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并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结果患者为"38+5周"孕妇,患有子宫畸形(双子宫)与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临床治疗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尿道异物,解尿畅,无不适主诉,予以出院。结论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是妊娠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且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挽救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肾功能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对该类病患产妇予以高度重视。

王欣晨[10](2017)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上皮和(或)间质平滑肌组织浸润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等泌尿系脏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可能与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局部雌孕激素水平异常,子宫腔外局部组织免疫反应异常,细胞凋亡及抗凋亡失衡等有关。由于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无临床表现,临床辅助检查方法有限,故临床医生经常漏诊或误诊此疾病,进而导致治疗的延误。目前对于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以彻底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辅助。

二、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提纲范文)

(3)膀胱与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原因
    1.经血逆流学说:
    2.苗勒管化生学说:
    3.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良性转移学说:
三、诊断
    1. 体格检查:
    2. 辅助检查:
        (1)血清学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腔镜检查。
四、治疗
    1. 激素治疗:
    2.手术治疗:
五、预后及复发
六、结论

(4)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EMs的病因
2 EMs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1肾脏EMs
        2.2.2输尿管EMs
        2.2.3膀胱EMs
        2.2.4尿道EMs
    2.2 辅助检查
        2.2.1 超声检查
        2.2.2 腔镜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2.3. 1 盆腔MRI
        2.2.3. 2 CT平扫
        2.2.3. 3 静脉肾盂造影(IVP)
        2.2.3. 4 逆行尿路造影(RP)
        2.2.3. 5 放射性核素检查
        2.2.4 血液学检查
3 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手术治疗
        3.2.1 输尿管EMs
        3.2.2 膀胱EMs
        3.2.2. 1 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
        3.2.2. 2 部分膀胱切除术

(5)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优势
3 小结

(6)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古代医家对八髎穴的认识
        1.1 八髎穴的命名
        1.2 八髎穴的定位
        1.3 八髎穴的刺灸方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2、现代中医学对八髎穴的认识
        2.1 八髎穴的定位
        2.2 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2.2.1 简易定位取穴法
        2.2.2 髂后上棘与骶角取穴法
        2.2.3 骶正中脊取穴法
        2.2.4 简易模具取穴法
        2.2.5 骶骨变异类取穴法
        2.3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
        2.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3、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现状
        3.1 气血与妇科病的关系
        3.2 情志与妇科病的关系
        3.3 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现状
        3.3.1 针灸法
        3.3.2 推拿法
        3.3.3 埋线法
    4、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临床研究现状
        4.1 原发性痛经
        4.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4.1.2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
        4.1.3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4.2 继发性痛经
        4.2.1 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4.2.2 继发性痛经的病理
        4.2.3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4.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4.4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症的认识与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认知调查
    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年份
    2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地点
    3 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比例
    4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比例
    5 八髎穴是否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6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
    7 八髎穴的进针角度
    8 八髎穴的进针方向
    9 常用的八髎穴比例
    10 八髎穴主要治疗疾病的比例
    11 八髎穴针感
    12 八髎穴配合其他疗法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脱落标准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1.4.1 分组
        1.4.2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观察指标
        1.5.2 疗效性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
        2.1.1 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
        2.1.2 婚姻史、妊娠史、病程的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2.4.1 两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2.4.2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5.1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2.5.2 两组治疗评分比较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7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缓解人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8 MYMOP量表前后比较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八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特色要穴
        1.1 八髎穴的操作要点
        1.1.1 八髎穴的定位与取穴要点
        1.1.2 八髎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1.1.3 针刺手法
        1.2 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与意义
        1.3 中西医治疗痛经方面的特点
        1.3.1 中医治疗痛经
        1.3.2 西医治疗
        1.3.3 小结
    2、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认知调查表分析
        2.1 海外中医调查表分析
        2.1.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年份与地点
        2.1.2 临床治疗妇科病比例
        2.1.3 海外中医对八髎穴的整体认知
    3 临床研究的讨论
        3.1 气滞血瘀瘀症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1.1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特色及优势
        3.1.2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及讨论
        3.2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着
        3.2.1 传统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依据
        3.2.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操作
        3.2.3 疼痛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2.4 MYMOP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3 西方女性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3.3.1 西方女性骶骨及髋部的体型特点
        3.3.2 使用八髎穴治疗西方女性的体会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可精确到毫米)
    3.Measure Your Medical Outcome Profile(MYMOP)
    4.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7)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CPP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学
四、CPP相关疾病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评估
        1. 病史采集:
        2. 体格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4. 影像学检查:
    (二)非妇科疾病的评估
    (三)多学科诊疗
六、治疗

(8)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历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2.3 痛经疗效对比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痰瘀互结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主要病机
    2 痰瘀互结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反复发作的病理机制
    3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中医治疗优势
    4 治疗及方药分析
        4.1 桂枝茯苓丸
        4.2 隔药灸
    5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5.1 改善痛经的疗效分析
        5.2 对血清CA125降低情况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并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历资料
2 讨论
    2.1 双子宫畸形病患特点
    2.2 妊娠合并双子宫畸形
    2.3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

(10)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英文缩写索引
绪论
1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发病机制
    1.1 雌孕激素水平异常
    1.2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局部免疫反应异常
    1.3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细胞凋亡与抗凋亡失衡
    1.4 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进展
2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
    2.1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2.2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2.3 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肾积水的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92例临床分析[J]. 彭超,张德玉,周应芳,黄艳,陆叶,薛晴.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12)
  • [2]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J].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12)
  • [3]膀胱与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 穆琳,刘倩.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06)
  • [4]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现状[J]. 毕文浩,黄磊,吴芸. 山东医药, 2021(31)
  • [5]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进展[J]. 姜婷婷,钱建华.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1(05)
  • [6]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尊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年版)[J]. 王健,张师前,刘玉光,崔才三,杜广中,齐峰,卢雪峰,麻琳,夏庆华,于灵芝. 北京医学, 2021(07)
  • [8]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闫倩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双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并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J]. 闵淑云,郏晓骏,赵欣. 系统医学, 2019(07)
  • [10]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 王欣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