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许依依的《你身边的艺术》后难忘的历史记忆

读了许依依的《你身边的艺术》后难忘的历史记忆

一、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徐艺乙《身边的艺术》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文中认为1980年代复出的汪曾祺专注于书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作品中独特的平民立场可以从40年代“平实”风格的作品中找到端倪。从1945年开始,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尤为关注底层民众的职业和生计的相关话题,到了80年代之后更是把人的生存当作头等大事,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精细刻画,表现了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使千百年来恒常不变的民间生活有了书面的意义。在他的小说中,生计是指底层民众用以维持生活的办法、保全性命的办法以及与生存有关的活动,职业则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从事的劳动工作。人通过劳动进入职业,依靠职业糊口。职业也因为人的加入而有了具体的文化特征和生命活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从业者的性格与生存状态。本论文试图将汪曾祺的小说放入其自身的创作历程中,以作品中的职业与人民生计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底层人民的认知与理解。重点剖析职业如何成为作家建构世界、理解人性的切入口,以及汪曾祺如何通过对旧时代人、事的反复书写来表达对健康人性的期待,从而实现其“人间送小温”的写作目的。

陈春花[2](2020)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傍山而建,散布在群山之间。历史上着名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众多苗族传统文化中,湘西自治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精品,具有代表性。为做好本课题研究,笔者精心选择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为田野点。德榜村是纯苗族村寨,有银饰村的称号,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流传百年之久,银饰作为该村的乡村产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学艺,兴办家庭作坊。德榜村内新楼林立,邻里和睦,一片祥和。本文力图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德榜村传统的苗族银饰为出发点,以银饰产业为突破口,来探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田野点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选点理由、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生计、民族、文化、银饰锻制技艺等,为后面章节的论述作铺垫;第三章主要讨论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首先从德榜银饰蕴含的文化内涵、银饰传承传统文化及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递等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然后阐述其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第四章主要通过银饰本身就是财富,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可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等方面来分析银饰具有经济价值,再通过对银饰是文化产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来探讨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第三和第四章的基础上,讨论德榜银饰在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寨和谐等方面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湘西苗族银饰作为纹饰和技艺是文化,作为物质是一种文化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总结得出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推动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孙明洁[3](2020)在《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承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探索手工技艺师徒传承作为信息传播的特点、过程与效果,考察和分析传承实践中影响传承效果的多重因素,以期为手工技艺在师徒传承实践中实现高效优质传承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相关对策建议。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是一种承载于人类身体上的特殊性信息。本文从分析手工技艺作为信息的要素与特性入手,提出手工技艺包括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要素,具有身体性、体验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并进一步阐明此类信息进行有效传播的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这不仅论证了手工技艺作为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的可行性,也为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运用传播学的信息编码与译码理论论述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借鉴“5W传播过程模式”对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效果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对传播者(师傅)、传播内容(手工技艺)、传播媒介(身体等)、受传者(徒弟)与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手工技艺师徒传承活动的内部结构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环节中影响技艺传承效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即传播“噪音”)。最后,在综合传播效果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合乎手工技艺师徒传承实践规律的发展性建议。本文认为提高手工技艺师徒传承效率,应该从减少手工技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建构手工技艺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两方面展开探索。具体表现为既要在宏观层面营造适宜于技艺信息传播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又要在微观层面强化传受双方在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与情感关系上的“同体观”效应,并运用手工技艺符号化认知手段,从而减少手工技艺传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同时,本文认为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传统师徒传承是符合传播学规律特点与传播要求的传承方式,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师徒传承的价值,保持与维护传统师徒传承的优势,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共同深化对技艺传承维度的思考。

武晓媛[4](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杜怡苇[5](2019)在《民间艺术(剪纸)的当代转向与教育传承 ——一种教学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剪纸中承载着众多中华民族民间民俗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无独有偶,我们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手工艺已经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各项保护民间艺术的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修工作也逐渐提上了日程安排,民间艺术剪纸也逐渐回归到现代人的视野当中。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还是现代社会中的社区传承和学校传承,都和教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纸艺术脱离了教育教学是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本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采取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从渤海渔村剪纸传承人韩老师的个体剪纸学习经历和剪纸教育传承经验入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剪纸传承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探求剪纸传承中的教育内容、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剪纸教学转变。本文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一个区域、一个人入手,试图折射出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规律,总结民间剪纸艺人在教育传承中的经验,以供民间艺术传承者作为借鉴。

张咪[6](2019)在《《游梦》系列作品对民间美术创作技巧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下世界文化格局正迈入一个多元的、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的时代,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大众的、生活化的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朴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且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普通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融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以民间游艺为题材的作品别具趣味,能够更好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且民间游艺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娱乐性、传承性等特征,同时也具有艺术、哲学、宗教、社会、民族、民俗、历史、政治、经济等广泛的文化价值。将民间美术、民间游艺应用到当代油画创作中,有利于油画绘画语言的拓展,对个人而言能够提高作品的独创个性。本文以民间美术为基础,以民间游艺为题材,结合个人创作,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由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书写的缘起、目的与意义,及其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现状与本文所涉及相关术语的阐释。其次是关于构图的探讨,介绍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几种基本构图法,并分析当代油画家作品中构图法的应用,以及个人作品是如何从中借鉴的。再次是有关材料运用的分析,介绍了民间美术作品的材料特质,并以典型的当代游艺题材材料油画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的材料应用,对多位艺术家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进行阐述,以及个人的创作中是如何对材料进行把握的。最后则是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观进行解读,结合民间游艺活动中的色彩应用,通过分析当代油画家游艺题材作品的色彩把握,阐述对个人创作中色彩方面的影响与启示。

陈明溍[7](2019)在《中国剪纸的疗愈功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剪纸是信仰情感和手作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与载体,在世代传承与使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心理价值,蕴含着丰富的疗愈资源。目前在绘画艺术治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都缺乏对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专门研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实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为背景,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以郭佩珍剪纸疗愈经历为典型案例,探究中国剪纸的疗愈功能,得到如下认识:(1)大脑功能侧化和大脑皮层对图像刺激的反应特性是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生理学基础;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2)中国剪纸疗愈功能在情绪疏导、自我认识、意识提升、创伤修复等多个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效果;中国剪纸疗愈功能通过身心灵合一体验、创造性过程、意象、疗愈性空间起作用;中国剪纸疗愈功能具有视觉直观性、价值中立性、文化连接性、操作日常性、丰富灵活性、疗愈持久性等独特性与优势,适合在国内大力推广。随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对于心理疗愈的需求日益凸显,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价值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彰显。本文对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探究及应用可能性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传承以及绘画艺术治疗的本土化进程做出了有益探索。

钱晨[8](2019)在《营造生活美 ——荣昌夏布传承的重要路径》文中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夏布是民艺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对其的研究基本都专注于产业现状及产品设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时,大多侧重于时尚化再利用;在对夏布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方面,缺乏从非遗和“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对手工夏布织造工艺进行凝视与内涵探讨。技艺本身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历史上,夏布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本文试图挖掘夏布这一传统民艺背后蕴涵的强烈的“生活美”特征,为夏布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建议。本文通过荣昌夏布的历史流变梳理了其生活美特质的形成过程,夏布产生源于人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带有强烈的生活性及实用美特征。作为生活性的体现,它出现在荣昌当地居民从古至今使用的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作为实用美和精神传承的一种形式,其本身的技艺由于民众对美的追求而不断改进发展,以夏布神歌为代表的劳动歌谣和“自然日历”广泛流传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以朴素的方式表达着织匠和普通民众关于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知,也在无意间形成了对当地民俗的有效记录。以物质生产为直接目的的夏布织造,尽管产出的是物质形态的布匹,但其中也凝结着人们尽心尽力,精益求精的手工技艺,传达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以及朴素的人文价值的发现与阐释。传统之物带给我们的包含隐含其中被若干代人传承的审美规律。一定要注意到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对于夏布的保护,不可一味依靠程序化地记录和保持传统织造技术,一定要注意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只有让它回到原有的群众生活状态中,才能帮助它重拾活力,从本源上得到滋润,从而实现活态地传承发展。应引导人们对手工造物的夏布“自在本性”的实用美的品审,培养对夏布产品和背后文化的审美,形成对传统手工艺的接力,同时改进技术,跟上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夏布回归生活创造条件。

陈宇[9](2019)在《维护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民间美术特性维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美术创作和欣赏的集体性,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特性和价值内涵。当前,由于我们对民间美术集体性的忽视,造成民间美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难题与潜在危机,保护措施不够有针对性。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民间美术集体性,是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所不应回避的学术课题。民间美术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广泛的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民间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趋同以及约定俗成的社会功能。集体性是老百姓根据共有的生活经验、认知与共同的生活理想选择的结果,这种集体性是民间美术创造活力的来源,赋予了民间美术谐和人际关系与引导、教化民众的作用,能唤起民众的文化认同,使民间美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应遵循与维护民间美术的集体性,通过激活民俗与还民众创作主体地位等路径,使民间美术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文化功能。

陈文苑[10](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二、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徐艺乙《身边的艺术》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徐艺乙《身边的艺术》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作为探索阶段的40-60 年代
    第一节 从空灵走向平实
    第二节 对劳动者的发现
第二章 80 年代初:理想世界的建构
    第一节 返璞归真的诗性民间
    第二节 《大淖记事》:健康人性的生成
第三章 以职业为基础的高邮民生空间
    第一节 升斗小民的职业空间
    第二节 时代更替中的生存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一、乡村振兴的研究
        二、苗族文化与银饰的研究
第二章 德榜苗寨
    第一节 德榜苗寨被选缘由
        一、选定凤凰县的缘由
        二、选定凤凰县德榜苗寨的缘由
    第二节 德榜苗寨的民族和文化
        一、德榜苗寨的民族
        二、德榜苗寨的文化
    第三节 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德榜苗寨的生态
        二、德榜苗寨的生产与生计
    第四节 德榜苗寨银饰锻制技艺
        一、德榜银饰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
        二、国家力量对德榜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
        一、苗族的历史
        二、银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银饰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巩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一、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
        二、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
第四章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
        一、银饰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二、银饰制作使村民家庭收入增加
        三、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二、银饰的经济价值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需要
    第三节 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展的不同观点
        二、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三、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对策
第五章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
        一、银饰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二、银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三、银饰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
        四、银饰促使村寨更和谐有序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
        一、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的乡村建设理念
        二、银饰的社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多方面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访谈明细
附录 B 田野调查掠影

(3)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手工技艺作为信息的要素、特性及传播要求
    第一节 手工技艺作为信息的要素
        一、显性信息要素
        二、隐性信息要素
    第二节 手工技艺作为信息的特性
        一、信息载体的身体性
        二、信息形态的体验性
        三、信息内容的多元性
    第三节 手工技艺传承作为信息传播的要求
        一、一般信息传播的要求
        (一)保持可识别性
        (二)保持客观性
        (三)保持有效性
        二、手工技艺传承的特殊要求
        (一)保持实践性
        (二)保持恒定性
        (三)保持核心性
第二章 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的传播过程
    第一节 信息传播要素及一般过程
        一、信息传播构成要素
        二、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的传播过程
        一、手工技艺信息的编码
        二、手工技艺信息的传递
        三、手工技艺信息的译码
第三章 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一、传播者的特点
        二、传播者的“信源可信性”
        (一)专业权威
        (二)人格感召
        (三)情感依赖
        三、传播者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收集与生产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把关人”能力
        (三)信息编码能力
    第二节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一、显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一)显性信息传授的明确性
        (二)显性信息接收的便捷性
        二、隐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一)隐性信息传授的主体性
        (二)隐性信息接收的体悟性
    第三节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一、声音语言媒介
        (一)语言的模糊性
        (二)语言向动作技能转化的理解性
        二、身体媒介
        (一)“动作示范”传播
        (二)“手把手”身体接触式传播
        (三)神态表情传播
        三、实物媒介
        (一)实物传播的直观性
        (二)实物传播的示范与检查作用
    第四节 受传者与传播效果
        一、受传者的特点
        (一)身体“在场性”
        (二)接收信息的身体条件
        (三)接收信息的动机与需求
        二、受传者的信息接收能力
        (一)身体的感知能力
        (二)身体的思维能力
        (三)身体的实践能力
        三、受传者的信息反馈
        (一)即时性与显着性
        (二)延时性与隐匿性
第四章 关于手工技艺师徒传承效果改进的思考
    第一节 减少手工技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一、增强传受双方的主观意愿与能力
        二、扬弃“在场传播”与“不在场传播”之利弊
    第二节 建构手工技艺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
        一、改善手工技艺的传播环境
        (一)建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强化传受双方的“同体观”效应
        (一)拉近社会阶层距离
        (二)增强利益诉求共同性
        (三)促进情感共鸣
        三、运用符号化认知手段
        (一)加强手工技艺信息的符号化
        (二)注重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1.1.1 “工艺”词源考察
        1.1.2 “工艺”的新内涵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1.2 工艺的分类
        1.2.1 分类依据
        1.2.2 主要门类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民间艺术(剪纸)的当代转向与教育传承 ——一种教学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剪纸的当代转向
    第一节 剪纸创作理念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剪纸技法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剪纸材料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剪纸功能的现代转型
    第五节 剪纸色彩的现代转型
    第六节 剪纸设计应用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剪纸教育中的教学论要素
    第一节 剪纸教学主体要素分析
    第二节 剪纸教学内容要素分析
    第三节 剪纸教育精神和理念要素分析
    第四节 剪纸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第三章 剪纸传承中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剪纸的文化知识
    第二节 剪纸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第三节 剪纸作品的赏析
第四章 剪纸传承中的教育精神
    第一节 姥姥的剪纸——耳濡目染
    第二节 家庭与命运——苦难教育
    第三节 “叛逆”中成长——工匠治学精神
    第四节 艺术乞丐——坚守初心
第五章 剪纸传承中的教学理念
    第一节 “生活即教育”
    第二节 有教无类
    第三节 因材施教
    第四节 言传身教
    第五节 行不言之教
    第六节 加爱于学生
    第七节 着述而教
第六章 剪纸传承中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故事讲授法
    第二节 口诀记忆法
    第三节 情境设置法
    第四节 直观演示法
    第五节 自主探究法
    第六节 脱稿创作法
    第七节 强化练习法
    第八节 归类学习法
第七章 现代剪纸教学的三个转向
    第一节 由传统题材向现代生活题材拓展
    第二节 由知识传授为主向注重体验与感受方面拓展
    第三节 由指定主题的传统模式向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方面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游梦》系列作品对民间美术创作技巧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五、本文所涉及的术语阐释
    注释
第一章 《游梦》系列作品的构图探讨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常用构图法
    第二节 陈曦、曹力油画作品的构图法分析
    第三节 《游梦》系列作品中的构图应用
    注释
第二章 《游梦》系列作品的材料借鉴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材料的基本特质
    第二节 冯劲草、朱进作品的材料分析
    第三节 《游梦》系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注释
第三章 《游梦》系列作品的色彩解读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特征
    第二节 顾黎明、砂金油画作品的色彩分析
    第三节 《游梦》系列作品中的色彩应用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7)中国剪纸的疗愈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生理学依据
    第二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案例研究——以郭佩珍为例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郭佩珍
    第二节 郭佩珍剪纸创作中的疗愈展开
    第三节 从郭佩珍案例看中国剪纸的疗愈效果
第四章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独特性与优势
    第三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评估方式
    第四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局限性
第五章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应用构想
    第一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的学校中的应用构想
    第三节 中国剪纸疗愈功能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构想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8)营造生活美 ——荣昌夏布传承的重要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荣昌夏布生活美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夏布产生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变迁
    第二节 夏布在生活流变中的实用之美
第三章 生活美追求下的荣昌夏布技艺发展
    第一节 夏布传统手工艺的再认识:手与心的结合
    第二节 夏布传承人定位:日常劳作中的匠人
第四章 生活美理念下的荣昌夏布传承新路径
    第一节 重构夏布生活性
    第二节 引导民众的新时代审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维护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民间美术特性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美术的集体性
    第一节 集体性的表现
        一、实践主体的集体性
        二、外在呈现的集体性
        三、社会功能的集体性
    第二节 集体性的内涵
        一、共有的生活经验与现实认知
        二、共同的精神寄托与生活理想
    第三节 集体性的价值
        一、谐和人际关系
        二、引导、教化民众
        三、持续推动民间美术实践
第二章 民间美术集体性的当代困境
    第一节 价值取向的转变
        一、现代语境下的民间美术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民间美术
    第二节 实践主体的精英化
        一、民间作者与专业艺术家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精英化趋势
    第三节 脱离民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
        二、民俗文化功能的削弱
第三章 维护民间美术集体性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集体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民众的需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第二节 维护民间美术集体性的相应要求
        一、激活民俗,延续传统文化
        二、还民众创作主体地位
        三、民间美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一)研究主旨
        (二)主要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观照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田野点的选择
        (三)田野经历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一)剑川历史概述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二)木雕行业崇拜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一)双重属性
        (二)高成本性
        (三)惯力性
        (四)传承性
        (五)商业开发性
        (六)易转换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一)教育培训
        (二)传播交流
        (三)市场调节
        (四)权力引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1:文中插图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后记

四、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徐艺乙《身边的艺术》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D]. 王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D]. 陈春花. 吉首大学, 2020(03)
  • [3]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师徒传承研究[D]. 孙明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5]民间艺术(剪纸)的当代转向与教育传承 ——一种教学论的研究[D]. 杜怡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游梦》系列作品对民间美术创作技巧的应用[D]. 张咪.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9(08)
  • [7]中国剪纸的疗愈功能探究[D]. 陈明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8]营造生活美 ——荣昌夏布传承的重要路径[D]. 钱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维护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民间美术特性维护[D]. 陈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10]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读了许依依的《你身边的艺术》后难忘的历史记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