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轩娟娟,白鸿太,张继翔,王耀权,陈国勇,魏思东[1](2022)在《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肝移植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背景:肝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调节性T细胞在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综述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术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为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第一作者于2021年2月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70年1月至2021年2月相关文献,以"regulatory T cells,liver transplantationg"为英文检索词,以"调节性T细胞、肝移植"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4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又称抑制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自然调节性T细胞主要为CD4+CD25+T细胞,占外周血及脾脏CD4+T细胞的5%-10%,调节性T细胞在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肝移植后,受者受到移植肝的刺激,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增加,同时叉状头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增多。(3)肝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时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活性较低。(4)肝移植后免疫耐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活性较高,并且调节性T细胞能够诱导及维持免疫耐受。(5)向肝移植后受者输注调节性T细胞能够减轻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时间。
毛鑫[2](2021)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有减轻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的基础上,采用RNA-seq技术对其进行micro RNA转录组研究。初步挖掘hAMSCs在减轻排斥损伤方面的潜在机制。为hAMSCs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在减轻心脏移植免疫损伤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认识。方法:1.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模型构建。分为同系移植组(A组),异系移植组(B组),异系移植干细胞干预组(C组),干细胞(2.5×105个细胞/次/0.4毫升)于术后第1天、第4天经尾静脉注入。2.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及状态,通过取B、C组供体心脏做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3.评估模型成功后,于术后第7天取小鼠供心组织,收集RNA样本测序。通过RNA-seq、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 RNA。4.应用mi Randa行靶基因预测后,用R的cluster Profiler进行富集分析。5.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测序数据富集结果分析以及在GEO数据库相关测序分析结果中通过韦恩(venn)取得交集的方式,筛选出差异显着的micro RNA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1.造模及干预后观察小鼠状态良好,干细胞干预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单纯异系移植组延长(P<0.05);2.通过HE染色发现单纯异系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侵入肌细胞的周界,肌细胞被浸润细胞包围。心肌纤维扭曲断裂。心肌纤维形态不规则,肌纤维水肿,且连续性消失。干细胞干预组心肌间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亦可见心肌纤维损伤断裂和结构变形,但程度较轻。3.通过测序分析得出AB组间、AC组间、BC组间差异性表达micro RNA分别为:1324、1323和1340个,其中显着差异的分别有:213、211、82个。4.通过靶基因预测发现的重要micro RNA包括:mi R-1247-5P、mi R-106b-3p、mi R-127-5p。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包括:蛋白结合、激酶活性、转录调控、磷酸化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在多个通路中,主要涉及: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5.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 RNA为:(1).同、异系移植组间(AB组间)差异表达micro RNA:mi R-199a-3p;mi R-34b-3p;mi R-434-3p;(2).三组间差异表达micro RNA:mi R-451a;mi R-494-3p;mi R-136-3p。通过q RT-PCR验证发现这些micro RNA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结果趋势基本相同。结论:1.初步表明了hAMSCs具有减轻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2.通过RNA-seq、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及q RT-PCR验证,初步确认mi R-451a、mi R-494-3p、mi R-136-3p的表达可能与hAMSCs减轻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的作用存在密切关系。
毛鑫,余丽梅,王峰[3](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出背景: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移植后的维持离不开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鉴于免疫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甚至可能对宿主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探寻新的诱导移植耐受的方法,来尽量规避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目的:总结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点和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时间不限。检索词包括"stem cell;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MSCs;heart transplantation;cardiac allograft;heart allograft;immune tolerance;tolerance;immunological rejection"。筛选排除重复研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并综述。结果与结论: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系统各细胞有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调控或直接产生的众多生物活性因子构成了复杂的网络,创造了一个利于免疫调节的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多局限在动物实验,且结果都相对乐观。研究人员对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探究,有助于人们对该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并给相关临床工作更多的启示。
彭一帆[4](2019)在《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目的]: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因其免疫抑制能力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同时,耐受性树突状细胞预输注也被用于缓解移植术后排斥,延长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移植术后排斥的基本免疫学机制包括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均为有效的移植术后耐受诱导细胞,且分别通过抑制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发挥免疫耐受诱导作用。Galectin-1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并可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本研究通过联合DCgal-1与AL进行联合回输,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以求获得比单独回输更好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方法]:以重组Galectin-1蛋白诱导Dark Agouti(DA)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为DCgal-1。以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DA大鼠脾脏来源淋巴细胞为AL。体外检测DCgal-1与AL的免疫学表型与功能。并将耐受细胞回输Lewis大鼠,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检测针对DA大鼠来源抗原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结果]:DCgal-1低表达炎症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CD80,CD86 并高表达 interleukin(IL)-10。DCgal-1 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在体外显着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DCgal-1与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显着降低Lewis大鼠受体CD8+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DCgal-1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是有效的免疫耐受微环境诱导方案。第二部分 DC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延长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的同时,也与肝移植术后原病复发,感染等并发症相关。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将实现移植受者在不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存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而目前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回输虽能延长受者术后生存,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发现galectin-1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联合 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的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可以在体内诱导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耐受,其效果优于单种耐受细胞单独回输,在这一部份,我们将其应用于大鼠模型肝脏移植排斥的预防,探究其作用。[方法]:构建大鼠Dark Agouti(DA)-Lewis肝移植排斥模型。以供体来源DCgal-1联合AL在移植术前七日行受体回输。通过生存曲线,肝功能,病理学,T细胞平衡变化及炎症因子表达变化阐述DCgl-1联合AL在预防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 DCgal-1和AL联合回输后长期生存受体在术后100天时的特征。[结果]:单独DCgal-1或AL输注显着延长受体大鼠移植术后生存,而联合DCgal-1和AL回输显示出比单独DCgal-1或AL输注更好的肝脏排斥抑制效果。该过程与控制同种异体反应性效应T细胞(IFN-y+T细胞)和提升受体大鼠体内肝脾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有关。研究中,DCgal-1-AL治疗使超过30%的受者大鼠达到长期生存,在术后无需使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此外,DCgal-1-AL输注在移植术后第七日显着抑制促炎因子表达。而术后长期生存受体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l/2显着升高,这可能与维持移植物生存相关。[结论]:DCgal-1与AL联合回输是有效的肝移植排斥预防方案。
唐劲草[5](2017)在《间充质干细胞介导TGF-β1减轻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作为肝炎高发国,终末期肝病在我国有很高的发病率。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途径。移植肝的免疫排斥一直是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免疫抑制剂虽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是它带来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因此如何能够诱导移植物的自发免疫耐受,少用或者不用免疫抑制剂,成为移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然发生调节性T细胞Tregs(naive Treg,nTreg),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在诱导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免疫耐受的作用已得到证实。Tregs能够被TGF-β在体内及体外诱导。由T细胞诱导生成的调节性T细胞(iTreg)与nTreg具有相似的表型和功能特性,抵抗向Thl、Th17细胞的分化,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可以弥补nTreg的不足,在移植免疫中更具应用价值和前景。诱导移植肝产生iTreg,主要需要两个条件:1.足够的T细胞,2.能够稳定表达TGF-β基因的合适载体。移植肝在术中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后也会因排斥或其它因素导致移植肝损伤,移植肝内部大量T细胞聚集,满足了 iTreg生成的第一个条件;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两个特点使其成为携带TGF-β基因的绝佳载体:①MSCs易于被外源基因感染,是携带外源基因的良好载体。②MSCs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迁移的特性,因此在肝移植引起的组织损伤微环境中,能够携带TGF-β1靶向性、高浓度地聚集于移植肝,从而满足了 iTreg生成的第二个条件。本研究中以MSCs介导TGF-[β 1诱导iTreg生成减轻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第一部分:TGF/MSCs体系构建及体外实验研究TGF/MSCs对iTreg生成的影响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并进行鉴定,构建携带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 1)基因的慢病毒并感染MSCs,观察表达TGF-β 1 的MSCs(TGF/MSCs)的特性,体外检测TGF/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观察其诱导iTreg的生成效率。方法:利用贴壁加酶消化法培养大鼠MSCs,并进一步传代扩增,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其生长特性。同时对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构建hTGF-β 1慢病毒表达质粒,以GFP为标记。转染293T细胞,PCR测定其滴度。将慢病毒感染MSC细胞,检测其感染效率,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hTGF-β 1、大鼠TGF-β 1(rTGF-β 1)分泌水平。同时再利用大鼠脾脏细胞构建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TGF/MSCs细胞对T细胞增殖及IFN-y表达的抑制作用,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iTreg的生成。结果:成功获得MSCs细胞,并能够再传代培养中得以进一步纯化。获取的MSCs,具有纯度高,生长良好,细胞增殖能力强的特点。5-6d左右传代,能在体外传代18代以上,增殖能力强大。检测了第3代的MSCs表面标志CD44为98.12%,呈阳性高表达。同时成功构建携带hTGF-β 1基因的慢病毒。MSCs感染携带hTGF-β 1基因的病毒上清后(细胞命名为TGF/MSC),RT-PCR可以检测出TGF-β 1 mRNA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能够检测到TGF-β 1因子,相比于MSCs组TGF/MSCs组显着抑制IFN-γ的表达和淋巴细胞增殖。同时TGF/MSCs和MSCs在体外都能诱导iTreg的生成,而TGF/MSCs诱导生成更多,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贴壁加酶消化法分离培养MSCs简单易行,可以得到高纯度的MSCs,有稳定的生物学特征。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MSCs细胞,使其能够介导hTGF-β 1基因,表达hTGF-β 1基因的MSCs组相对于MSCs组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说明TGF-β 1和MSC两者在体外免疫抑制具有协同作用。第二部分:体内实验验证TGF/MSCs对iTreg生成的影响目的:观察表达hTGF-β 1基因的MSCs(TGF/MSCs)在大鼠体内对同种异体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供肝植入、肝脏复苏后立即经门静脉注入1mLPS,1*109 TU LV-TGF,5*106 MSCs或者TGF/MSCs。记录生存时间;另建立4组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天处死大鼠,3,5,7天观察肝功能,第7天行肝脏病理切片,绘制生存曲线,进行Banff评分,ELISA方法检测受体肝组织和血清中hTGF-β 1、IL-1(β、IL-6、IL-10、IFN-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中hTGF-β 1、rTGF-β 1、IL-1β、IL-6、IL-10、IFN-y mRNA表达,检测MSCs在肝脏内表达,ELISA法检测MSCs、上调因子CCR1、CXCR4、SDF-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regs表达及在组织中的分布、Treg表面因子Helios表达,RT-PCR检测Il-17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向Th-17细胞及iTreg转化。结果:RT-PCR证实TGF/MSCs组肝组织内有hTGF-β 1基因转录。生存曲线显示,TGF-[β/MSCs组明显好于其他各组。TGF/MSCs组、LV-TGF和MSCs组均能减轻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使受体状况得到改善。对比MSCs组和LV-TGF组,TGF/MSCs组使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病理学仅能看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TGF/MSCs、LV-TGF及MSCs都能抑制T细胞增殖,而且TGF/MSCs组明显低于LV-TGF组及MSCs组。无论是在组织还是血清中,TGF/MSCs组、LV-TGF组及MSCs组促炎症因子IL-1,IL-6及IFN-y表达低于PS组,TGF/MSCs组明显低于TGF组及MSC组。而抑制炎症因子IL-10则正好相反。移植前我们用CM-DIL作为标记MSC,发现在术后第7天TGF/MSCs组CM-DIL标记细胞显着多于MSCs组,同样我们可以看到TGF/MSCs组MSC上调因子CCR1,SDF-1,CXCR4表达显着高于MSCs组,而PS组及LV-TGF组未见有上述表达,说明TGF-β 1促进MSCs向肝内聚集。由于携带有外源性hTGF-[β 1,第1天总TGF-β 1在TGF/MSCs组表达明显增高,同时我们观察到TGF-β 1在7天时TGF/MSCs组表达最低。与之对应的,术后第1天各组Tregs减少,以TGF/MSCs组减少最多,但是随着炎症反应的降低,各组的Treg逐步上升,而TGF/MSCs组的增加幅度最大,术后第5天开始与PS组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该组CD4+Foxp3+细胞达到峰值。nTreg表达Hellos+,而iTregs则为Helios阴性,可以作为区别nTreg和iTreg的标记。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术后第7天Helios阴性之iTreg在各组明显增多,而以TGF/MSCs组最多,说明在经历了移植后第1天nTregs的大量丢失之后,又生成了新的iTreg;在TGF/MSCs组外周血、脾脏和肝脏组织内,又以肝脏内iTreg最多。结论:TGF/MSCs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并能提高生存时间。TGF/MSCs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及炎性因子的释放起作用。TGF/MSCs能有效诱导iTreg的产生及抑制Th17细胞的生成。TGF/MSCs组早期高水平的TGF-β1表达促进nTreg凋亡和iTreg生成,有效抑制免疫反应。TGF-β 1和MSCs在体内协同作用,效果好于单独使用。TGF/MSCs诱导的iTreg主要局限于移植肝内。
孟伟,郭继华,王俊[6](2009)在《慢性移植肾肾病纤维化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器官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这与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是分不开的。然而,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组织纤维化是导致移植肾长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至肾纤维化都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涉及到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近年来,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树突状细胞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文章对它们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作以介绍,并探讨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它们在肾脏中的表达以及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张扞军,李卫,杨琪[7](2009)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对静脉移植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大量实验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在神经移植过程中可抑制或减弱移植排斥反应,而对静脉移植的影响却很少有报道。目的:探讨大鼠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诱导同种异体异基因股静脉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3/2008-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免疫抑制剂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每组12只。方法:免疫抑制剂组在移植前3d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霉素A(10mg/kg),1次/d,直到处死。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大鼠于局部股静脉两断端内注射40μg/只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组仅进行静脉移植。主要观察指标:于2周后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免疫学检测。结果:自体移植组:内皮细胞扁平,核膜增厚。异体移植组:脱落内皮细胞及碎片,可见内膜下层。免疫抑制剂组:血管内皮细胞核膜增厚,广泛粗面内质网扩张。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血管内皮细胞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变。相邻细胞间可见紧密连接。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优于免疫抑制剂组和异体移植组。4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A值分别为1.07±0.14、4.15±0.67、1.77±0.23和1.38±0.23。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与异体血管移植组和免疫抑制剂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异体血管移植组对供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刺激呈正常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组对供体鼠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性减弱,与免疫抑制剂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可以协同减轻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高成金,郇京宁[8](2008)在《混合皮肤移植诱导的免疫耐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维普数据库有关混合皮肤移植的文章,资料显示,皮肤表皮层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少量树突状细胞组成,因此研究皮肤混合移植有必要研究异基因角质形成细胞的嵌合和异基因树突状细胞的嵌合。目前在混合皮肤移植领域还没有关于树突状细胞嵌合的深入研究。关于皮肤微嵌合的研究仅局限在外源性干细胞移植诱导供、受者嵌合致免疫耐受,在异体皮肤移植和和混合皮肤移植中并未发现供、受者间的微嵌合现象。调节性T细胞、Th3细胞、NKT细胞在诱导混合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现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丽红[9](2008)在《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良性肝病的效治疗手段。肝移植的理想目标是要达到移植肝和受体之间的免疫耐受,既在低免疫抑制或无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移植物仍然功能正常。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短期内能改善急性排斥症状,但不能保证移植物长期存活,此外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常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寻找有效的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使受者机体对于移植物产生特异性的耐受已经成为移植免疫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树突状细胞及其基因工程改造,探讨它们与肝移植耐受的关系,从而为无限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在免疫耐受的诱导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起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知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证实,DC在启动免疫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起决定性作用,这取决于其成熟状态,不成熟DC表面缺乏或低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导致T细胞的无能和低反应,从而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而成熟DC表面高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激活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增生,因此对DC进行改造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领域。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可抑制Th-1激活的抗原提呈细胞合成细胞因子,阻止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因此,可以抑制炎性免疫反应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免疫排斥反应有很重要的意义。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因子,它可以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T, 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如IL-1, IL-2的生成并拮抗它们的功能。因此,它在移植免疫过程中,对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移植物的耐受密切相关。由于IL-10和TGFβ1既是诱导耐受DC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又是参与诱导移植耐受的重要细胞因子,所以我们通过从大鼠骨髓分离造血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足够数量的DC,构建IL-10和TGFβ1重组质粒,并将其单个和联合转染大鼠imDC,研究IL-10和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后的imDC输注后在受者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它们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改造DC,建立肝移植动物模型,构建IL-10和TGFβ1重组质粒,研究IL-10和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的DC输注受者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DC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免疫排斥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和有关理论上的依据。方法1.DA大鼠DC的诱导、培养及鉴定: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造血前体细胞成为成熟DC(mature DC,mDC)和不成熟DC(immature DC,imDC),利用电镜等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利用流式细胞法和免疫组化法进行表型鉴定,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动物体内直接注射DC进行功能学鉴定。2.构建、筛选、扩增、抽提和鉴定pIRES2-EGFP-hIL-10和pIRES2- 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1)RT-PCR扩增人IL-10基因,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回收PCR产物,含pIRES2-EGFP空载体,经Xho I和EcoR I双酶切后,T4 DNA连接酶连接,将产物转化于DH5a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菌落进行扩增培养提质粒,以Xho I和EcoR I进行双酶切鉴定。将双酶切为阳性的质粒pIRES2-EGFP-hIL10送公司测序。(2)hTGFβ1构建方法同前,以Bgl II和Hind III进行双酶切鉴定。(3)用中抽试剂盒抽提质粒,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质粒的浓度。3.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细胞:收集培养6天的imDC,按照Lipofectamine2000使用说明进行转染。实验设立空载体转染组、IL-10、TGFβ1转染组和共转染组,48hr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imDC中的表达。4.用5种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分子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变化:(1)ELISA法和(2)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培养上清IL-10、TGFβ1蛋白表达;(3)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imDC表面分子CD80、CD86表达情况;(4)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imDC MHCⅡ分子表达情况;(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各组im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5.大鼠肝移植模型构建:受体为Lewis大鼠,供体为DA大鼠,采用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6.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DC输注对于同种异体Lewis大鼠移植肝耐受的实验研究:(1)探讨pIRES2-EGFP-DC腹腔和尾静脉输注后在受体Lewis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微嵌合体形成的机制;(2)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imDC移植前5d输注受体Lewis大鼠体内,移植后分别于3d、7d、10d :1)检测肝功能;2)ElASA法检测各组IL-12水平;3)肝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急性排斥反应病理评分;4)TUNEL法检测肝脏、脾和淋巴结采用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3)观察各组大鼠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 .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DC的培养及鉴定:(1)形态学观察:DC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多数细胞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2)mDC和imDC表面均表达表面分子OX62,而表面分子CD86在imDC表面低表达,在mDC表面高表达;(3)imDC和mD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证实i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弱,而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注射mDC的肝移植大鼠在移植后较早且出现较强的急性排斥反应,而注射imDC的大鼠在移植后7天才开始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注射imDC的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显着长于注射mDC的受体大鼠,这也说明imDC能诱导移植耐受,而mDC能诱导移植排斥反应。2.构建、筛选、扩增和鉴定pIRES2-EGFP-hIL-10和pIRES2- 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大小同预期结果一致;(2)重组质粒pIRES2-EGFP-hIL-10、TGFβ1酶切后显示两个条带,IL-10和TGFβ1大小分别为540bp和399bp;(3)IL-10和TGFβ1质粒测序结果经Genebank的序列比对,两重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4)pIRES2-EGFP-hIL-10浓度360ug/ml,pIRES2-EGFP-hTGFβ1浓度126ug/ml,pIRES2-EGFP浓度382ug/ml。3.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细胞:(1)转染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30%。4.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分子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变化:(1)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培养上清,发现转染组目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2)Western Blot检测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的imDC上清中均有相应蛋白的高表达,共转染组DC上清能同时检测到IL-10和TGFβ1蛋白的高表达,空载体组imDC的上清几乎不表达TGFβ1蛋白,低表达IL-10蛋白。(3)流式细胞法检测证实,CD80和CD86在mDC表达高于imDC及各基因转染组和空载体组;(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hIL-10和TGFβ1基因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 MHCⅡ呈低表达,而空载体imDC的MHCⅡ分子表达高于各基因转染组;(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IL-10组、TGFβ1组以及共转染组的imDC对T的增值有抑制作用,显着低于空载体组和imDC组。各转染组对T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以共转染组为最低。imDC组和空载体组对T细胞增殖显着低于mDC对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5.大鼠肝移植模型构建:利用二袖套法构建受体为Lewis大鼠供体为DA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符合原设计的实验方案。6.pIRES2- EGFP–DC经尾静脉和腹腔输注Lewis大鼠,发现供者DC (EGFP阳性)主要分布于受者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以及淋巴结的副皮质区。7.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imDC输注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耐受的实验研究:(1)肝功能检测表明:IL-10组、TGFβ1组和共转染组移植后3d、7d、10d的肝功能优于空载体组;(2)ElASA检测表明:mDC和空白对照组移植后IL-12值明显增高,与其它各组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血清IL-12浓度均低于对照组、mDC组、imDC组及空载体组,实验组中以共转染组最低。(3)急性排斥反应评分表明:mDC组较移植后3天就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7d后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较空白组早出现,且程度重。而空载体组和imDC组移植7d才开始出现轻度排斥,实验组中IL-10组和TGFβ1组移植7天出现交界性排斥反应,移植10d后才出现轻度排斥反应。而共转染组在移植后10d均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4)TUNEL染色表明:各组DC输注3d、7d、10d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以及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可见凋亡细胞细胞,各组凋亡细胞中以mDC最最少,而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mDC组大鼠肝移植后汇管区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凋亡, imDC组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高于mDC组,但低于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组。在基因转染组中,以共转染组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为最多。同时,在移植3d、7d、10d中,mDC组凋亡细胞逐渐消失,而转染组的凋亡细胞数量逐渐递增。(5)肝移植后生存时间观察表明:mDC组大鼠绝大部分在肝移植后一周内死亡,空白组大鼠在12内全部死亡,imDC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大鼠在移植后30天内因持续排斥死亡,实验组由于转染IL-10和TGFβ1基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10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绝大部分接近一个月。TGFβ1组大鼠移植后存活又显着长于IL-10组,大部分在50天左右,最长的甚至活到79天。共转染组的大鼠除一只生存时间是75天,其余的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结论1.本实验已成功利用细胞因子从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诱导出足够数量的mDC和imDC。同时,mDC和imDC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2.我们在成功构建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的基础上,采用脂质体法成功转染imDC,可以获得良好的转染效率。转入的基因可以在imDC内表达,并且使imDC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相应的改变。3.本实验采取基因共转染技术,发现IL-10和TGFβ1共转染对诱导大鼠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和延长移植大鼠存活时间明显优于单基因转染组,而IL-10和TGFβ1基因单基因转染组诱导免疫耐受作用优于未转染组。IL-10和TGFβ1基因联合应用在诱导器官移植耐受有应用前景。
胡江文[10](2006)在《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心脏移植现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手段,随之而来的是供体脏器的匮乏,异种心脏移植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极有希望的解决途径。相对于同种心脏移植,远缘异种移植遭受更加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方面的进展已经极大的促进了移植学,然而伴随着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有幸长期生存的受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移植物的失活。为促进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移植术后单位时间的治疗费用,关键的环节可能是诱导免疫耐受。而随着移植免疫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诱导免疫耐受已经成为器官移植研究的主要目标。TGF-β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因子,是关系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至关重要的活性蛋白,在器官移植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嵌合体是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本课题中,我们克隆了大鼠TGF-β1基因,构建了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且在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稳定表达。通过多次输注豚鼠骨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异基因大鼠嵌合体模型。探讨联合应用嵌合体和TGF-β1逆转录病毒基因治疗是否能够在大鼠中诱导出异种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据此来评估TGF-β1基因和嵌合体在异种移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1、分离大鼠脾细胞,经PHA(10μg/ml)活化24h后,提取细胞总RNA,根据GenBank公布的大鼠TGF-β1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P1、P2,采用RT-PCR技术克隆大鼠TGF-β1基因,将RT-PCR产物亚克隆到pMD18-T载体经PCR鉴定阳性克隆,并将PCR产物用PstⅠ单酶切鉴定和重组克隆载体进行DNA测序鉴定。2、以测序验证的pMD18-T/TGF-β1为模板,分别利用P3、P6;P5、P4二对引物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PCR1和PCR2;再以PCR1、PCR2为模板,利用P3、P4
二、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肝移植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1.1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 |
1.1.2 检索文献时限 |
1.1.3 检索数据库 |
1.1.4 检索词 |
1.1.5 检索文献类型 |
1.1.6 手工检索情况 |
1.1.7 检索策略 |
1.1.8 检索文献量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2结果Results |
2.1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历程 |
2.2 调节性T细胞的亚型及分类 |
2.3 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
2.4 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抑制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2.4.1 肝移植后检测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对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2.4.2 在肝移植前向受体输注调节性T细胞能够减轻术后的排斥反应 |
2.5 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后受者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
2.5.1 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组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升高 |
2.5.2 体外输注调节性T细胞能够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既往他人在该领域研究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
3.2 该综述区别于他人他篇的特点 |
3.3 综述的局限性 |
3.4 综述的意义 |
(2)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1.1 T细胞 |
2.1.2 树突状细胞 |
2.1.3 B细胞 |
2.1.4 巨噬细胞 |
2.1.5 微环境 |
2.1.6 体外共培养及细胞毒性T细胞 |
2.1.7 旁分泌(胞外囊泡) |
2.2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脏移植预后 |
2.3 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探索 |
2.3.1 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与免疫细胞凋亡 |
2.3.2 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与T细胞 |
2.3.3 阻断激活信号 |
2.3.4 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与树突状细胞 |
2.3.5 嵌合现象的诱导 |
2.3.6 儿童ABO血型不合的心脏移植 |
2.3.7 其他 |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
(4)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_(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诱导及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间充质干细胞介导TGF-β1减轻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的治疗效果和不同培养方法诱导其分泌修饰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慢性移植肾肾病纤维化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学术背景 |
2 目的 |
3 资料和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检索方法 |
4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
4.1 细胞因子与移植肾脏纤维化 |
4.2移植肾纤维化的病理特点 |
5 结论和展望 |
(7)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对静脉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结果分析 |
2.2 影像学检测 |
2.3 组织学检查 |
2.4 免疫学检查 |
3 讨论 |
(8)混合皮肤移植诱导的免疫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0学术背景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资料检索 |
2.2 检索方法 |
3 综合评价 |
3.1 混合移植法的历史及其临床应用 |
3.2 嵌合机制 |
3.3 干细胞微嵌合诱导免疫耐受 |
3.4微嵌合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 |
3.4.1 调节性T细胞在皮肤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3.4.2 Th3细胞在皮肤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3.4.3 NKT细胞在皮肤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3.5混合皮肤移植局部免疫耐受与微嵌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
4 结论 |
(9)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论文第一部分: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论文第二部分:IL-10 和TGFβ1 基因修饰大鼠imDC 免疫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论文第三部分:IL-10 和TGFβ1 修饰的imDC 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科研成果 |
(10)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 文 摘 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结论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肝移植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轩娟娟,白鸿太,张继翔,王耀权,陈国勇,魏思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7)
- [2]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D]. 毛鑫.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J]. 毛鑫,余丽梅,王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3)
- [4]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D]. 彭一帆. 浙江大学, 2019(03)
- [5]间充质干细胞介导TGF-β1减轻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D]. 唐劲草.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慢性移植肾肾病纤维化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变化[J]. 孟伟,郭继华,王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44)
- [7]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对静脉移植的影响[J]. 张扞军,李卫,杨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5)
- [8]混合皮肤移植诱导的免疫耐受[J]. 高成金,郇京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8)
- [9]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陈丽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 [10]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胡江文. 苏州大学, 2006(12)
标签:心脏移植论文; 免疫耐受论文; 排斥反应论文; 树突状细胞论文; 转化生长因子-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