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退型精神分裂症行为矫正及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丹[1](2020)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具有严重的致残性,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致残的第四大原因。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功能上均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工作记忆、言语记忆、执行功能、运动速度、言语流畅性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些认知域与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等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会加速患者脑功能衰退,给患者、其家人,甚至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优化疾病结局,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补偿训练(Compensatory Cognitive Training,CCT)是一种由补偿性任务组成的认知矫正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残余的认知功能,通过教导患者掌握认知补偿策略,借助工具辅助提高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能力,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目前,CCT在认知矫正治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关CCT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在国内的应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尽管一些研究已证实,CCT可以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然而由于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会被诸多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CCT的干预效果存在潜在影响。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发现,要想更有效地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应只从认知矫正的层面着手治疗,还需要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减少不良因素的损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基因易感性、神经发育累积效应、疾病发展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重要影响。虽然最近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针对该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遗传基因、精神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疾病因素,鲜有研究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实现人们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风险因素的判断与把握。认知矫正治疗领域的科学家们已普遍认识到整合认知矫正治疗方案,特别是将认知策略训练与心理康复治疗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认知功能将会取得更好的改善效果。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Medication Self-management Skills Training,MSST)通过培训该类患者熟练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服用方法和药物管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应对方法以及如何与医务人员就药物使用沟通交流等,以达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目的。本研究在明确服药依从性作为认知功能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CCT与MSST相结合,制订联合干预方案,期望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目的: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且可行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CCT和联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为提升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干预措施;通过明确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开展个性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调查32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评估量表(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ITAQ)、Morisky 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MAQ)、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等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认知功能、疾病特征、行为特征、社会支持、应激事件等进行调查,使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7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8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Treatment as usual,TAU)组、CCT 组和 CCT+MSST 组,CCT 组接受 CCT,CCT+MSST组接受CCT和MSST,采用BACS、PANSS、MAQ在干预前后对受试对象的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使用SPSS2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对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第三部分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阳性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氯丙嗪当量)、基线阳性症状、基线阴性症状、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基线服药依从性、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分组为自变量,探讨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33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收合格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8.2%。在329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共有160人,占调查对象的48.6%,女性共有169人,占调查对象的51.4%,其中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68人,占20.7%,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61人,占79.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年限、应激事件是工作记忆的预测因素;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注意力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饮酒、服药依从性是执行功能的预测因素;婚姻状况、教育年限、病程是言语记忆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运动速度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职业、居住地是言语流畅性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客观支持、职业是整体认知功能的预测因素。3.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注意力、言语记忆、运动功能、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干预后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P<0.001,η P 2=0.373)和整体认知功能(P<0.001,η P 2=0.275)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CC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的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CCT组(P<0.001)。4.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以及CCT+MSST组在干预后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学三个症状群与基线相比均呈现出缓解的现象(P<0.05);干预后三个组所表现出来的的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存在组间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的阳性症状(P<0.001,n P 2=0.211)和阴性症状(P<0.05,η P 2=0.164)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与TAU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CCT+MSST组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TAU组(P<0.05),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服药依从性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和时间*组交互作用(P<0.05,η P 2=0.127),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服药依从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6.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对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正性预测作用;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对整体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阳性症状对阳性症状的改善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服药依从性对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1.大部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表现均不理想,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突出,受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服药依从性对注意力、执行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整体认知功能多个认知域均有正性预测作用,对认知功能影响广泛,可尝试联合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与认知补偿训练,实施联合干预,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2.认知补偿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和服药依从性,联合干预可以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以及缓解阳性症状,相比而言,联合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和阳性症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着,效果更为理想。3.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基线认知功能、基线阳性症状、基线服药依从性是CCT干预效果的重要预测因素,应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推荐更适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此类治疗。
孙岩[2](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钟瑞[3](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其社会功能状况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当中各变量的关系,为后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门诊复诊的2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CQ)、大五人格问卷(BFI-44)、家庭关怀指数量表(APGA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一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状况本研究的2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范围为18-60周岁,平均年龄为(35.34±10.64)岁。其中男性居多(62.9%);已婚(47.1%)与未婚(52.9%)相当;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占29.8%、高中及中专占30.5%、大专及以上占39.7%;来自城市者(64.3%)居多;家庭经济以收支平衡者(65.4%)居多;就工作情况而言,全职者(44.5%)最多,半职者(33.4%)居中,无业、离职或退休者(22.1%)最少。疾病分型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多(42.3%):患者首次发病年龄为18岁以上者为主(79.8%);病程≤5年者接近半数(42.6%);无诱因发病者占多数(81.6%);无精神病家族史者所占比例居多(83.8%);偶尔或有时参加社会活动者最多(62.9%);服药依从性方面,好者(45.6%)与差者(54.4%)大致相当。2.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其在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上的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在1~20分,平均得分为(8.17±4.25)分,按照社会功能缺陷量表的划分标准,社会功能正常患者为21人(7.7%),社会功能缺陷患者为251人(92.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精神分裂症分型、首次发病年龄、疾病病程、精神病家族史、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工作情况以及社会活动参与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与正负性情绪、人格、积极心理资本、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与负性情绪呈现正相关(r=0.256,P<0.001),与人格中神经质呈正相关(r=0.159,P<0.01),与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均呈负相关(r=-0.168~-0.250,均P<0.001);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与家庭关怀呈负相关(r=-0.409,P<0.001);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与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均呈负相关(r=-0.289~-0.337,均P<0.001)。4.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各系统划分标准,将变量分别纳入各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包含的变量有性别、受教育水平、疾病分型、疾病病程、服药依从性、家族史、负性情绪、积极心理资本、大五人格;中观系统包含的变量有家庭支持、家庭关怀、婚姻状况;宏观系统包含的变量有工作情况、社会活动参与情况、其他支持、朋友支持。以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其中微观系统的变量纳入第一层,中观系统的变量纳入第二层、宏观系统的变量纳入第三层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微观系统中,性别(β=-1.851,P<0.001)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疾病病程(β=0.536,P=0.029)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韧性(β=-0.199,P=0.001)、希望(β==0.186,P=0.007)对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负性预测作用,乐观(β=0.136,P=0.023)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正性预测作用,神经质(β=-0.139,P=0.020)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微观系统对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预测作用的解释量为33.3%。在中观系统内,家庭关怀(β=-0.356,P<0.001)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中观系统对患者社会功能的预测作用为7.1%。在宏观系统内,参加工作情况(β=0.757,P=0.009),社会活动参与情况(β=1.246,P=0.001)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宏观系统对患者社会功能的预测作用为4.7%。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较差或存在不同程度缺陷。2.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与情绪、积极心理资本(韧性、希望、乐观、自我效能)、人格、家庭关怀、社会支持等因素具有相关性。3.微观系统中性别、病程、韧性、希望、乐观、神经质;中观系统中,家庭关怀;宏观系统中工作情况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多个因素均可不同程度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廖媛媛[4](2020)在《精神分裂症的脑电网络及其识别研究》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类病因未知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感知觉、思维、行为以及认知等多方面的脑功能异常,因此对该疾病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SCZ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亚型的异质综合征,每种亚型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表现出优先反应,因此准确识别SCZ亚型对该疾病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CZ在临床上被诊断为青春型、偏执型、单纯型等,其诊断方法主要依据医生问诊和临床量表的评估,主观性较强,因此发展客观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识别SCZ亚型是非常必要的。在本文中,我们从静息态脑电(Resting 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m,rsEEG)入手,通过动态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分析捕捉大脑的神经活动,以揭示SCZ的生理病理机制,进一步探讨rsEEG的功能脑网络在SCZ亚型临床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变异性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首先验证模糊熵方法在rsEEG的时间变异性分析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捕获了SCZ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大脑神经活动的潜在差异,进一步探讨时间变异性与个体认知任务的潜在关系。具体来讲,我们首先采用滑动窗结合相干分析构建动态功能连接,再者利用模糊熵方法定量地刻画动态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最后评估时间变异性指标与任务P300的皮尔逊相关性。结果表明,SCZ患者中时间变异性值大的连接聚集在颞叶、左前额和左枕叶等脑区,HC组中变异性值大的连接聚集在额叶和额-颞等脑区,而在两组被试中时间变异性值小的连接均构成默认模式网络,通过定量统计分析发现SCZ患者在脑区全连接尺度下的时间变异性显着低于HC组,以大脑右侧区域最为明显;另外,SCZ患者的时间变异性指标与P300幅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在HC中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这部分,我们从rsEEG时间变异性角度揭示了SCZ患者的异常神经活动,帮助理解SCZ的生理病理机制,加深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2、精神分裂症亚型的脑电识别研究。在本章节中,鉴于rsEEG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诊断SCZ和HC中表现出优良特性,我们关注不同SCZ亚型间rsEEG功能脑网络的差异,首次提出利用网络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 of the Network,SPN)对SCZ亚型进行多分类识别研究。具体来讲,我们首先利用相位锁时值构建不同节律下的功能脑网络,然后统计6类SCZ亚型之间网络拓扑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监督学习方法提取rsEEG功能脑网络的SPN特征,结合投票算法实现对6类SCZ亚型的分类识别;此外,我们还比较其他rsEEG特征(比如相对功率谱和网络属性)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在theta节律下,3对SPN特征的分类准确率高达75.3%,显着优于其他传统特征。研究表明rsEEG的SPN特征是一个潜在的SCZ亚型临床诊断工具。综上,本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静息态脑电的时间变异性方法,旨在更精细化地刻画大脑活动,帮助考察脑区的灵活性并解读SCZ的功能异常。同时,基于静息态的脑电活动,我们挖掘了不同SCZ亚型间的功能脑网络拓扑结构差异,紧接着探讨了SPN特征对各类亚型的诊断能力。
李先瑞[5](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及其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脑功能性疾病,认知功能损伤是其核心症状群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社会回归的最重要的阻遏性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陷与脑功能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功能磁共振为无创性地研究脑功能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全面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状况,检测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状况及其与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功能连接改变的关联,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伤特点及其脑功能基础提供信息。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及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功能连接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及性别、年龄、利手、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89例。上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30例及性别、年龄、利手、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30例进行了脑部磁共振扫描。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测(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定认知功能。使用SPSS 20.0分析一般信息资料,对两组认知得分进行对比分析;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MATLAB)2013b平台上,使用脑影像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for Brain Imaging,DPAB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工具包(Resting-State f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REST)对磁共振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认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均差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符号编码、连线测验A、Stroop色词、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测量的认知功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受损的主要维度,变量投射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别为1.52,1.34,1.24,1.08(VIP>1为筛选标准)。脑影像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壳核、右侧尾状核自发神经活动增强,t值分别为5.47、6.23。右侧尾状核的低频振幅值与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总分呈正相关(r=0.40,P=0.029),与其他认知测验得分相关不存在显着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右侧尾状核与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的连接减弱,t值分别为-6.41、-4.65、-5.78(GRF矫正,体素P<0.001,团块P<0.01)。左侧壳核与左右侧丘脑、右侧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减弱,t值分别为-4.47、-4.84、-5.73,与左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增强(t=4.55)(GRF矫正,体素P<0.005,团块P<0.05)。右侧尾状核与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强度与范畴流畅-动物命名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43),未发现其他功能连接强度与认知得分相关存在显着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转换抑制以及视觉学习与记忆能力是认知损伤的主要方面;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的自发神经活动及其功能连接网络存在异常;右侧尾状核及其与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学习与记忆能力、信息加工速度。
程诚,王毅[6](2020)在《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情迁延难愈的特点,常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可伴有认知障碍、社会功能受损。随着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换,很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将社会功能纳入康复治疗的评价和指导中,并作为它们的综合性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综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及物理治疗等方式。单一的治疗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社会功能,需要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曾丽[7](2019)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得到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证据,为临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推广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电子检索清华同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INAHL数据库、PsycINFO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8年3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5.1.0版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计算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以95%可信区间(95%CI)表示,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共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242例患者,其中干预组616例,对照组626例。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时长为8周9个月,每次干预时长为3090min,干预次数为1248次,随访时长为318个月。2 meta分析(1)在生活质量的总体影响上,认知行为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无统计学意义[SMD=0.29,95%CI(-0.10,0.68),P=0.1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期(06个月)[SMD=0.45,95%CI(0.00,0.90),P=0.05]和长期(>6个月)[SMD=-0.09,95%CI(-0.38,0.20),P=0.55])。(2)短期(06个月)认知行为治疗组在GQOLI-74量表躯体功能[WMD=6.03,95%CI(3.65,8.42),P<0.00001]、心理功能[WMD=11.01,95%CI(8.44,13.58),P<0.00001]、社会功能[WMD=8.43,95%CI(3.36,13.51),P=0.001]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而物质生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93,95%CI(-3.68,7.55),P=0.50]。(3)短期(06个月)内认知行为治疗组在WHOQOL-BREF生理领域[WMD=3.64,95%CI(0.20,7.08),P=0.04]、心理领域[WMD=3.82,95%CI(1.25,6.38),P=0.004]、环境领域[WMD=3.65,95%CI(1.84,5.45),P<0.00001]、社会关系领域[WMD=1.95,95%CI(1.31,2.58),P<0.00001]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4)短期(06个月)内认知行为治疗组在SQLS心理社会[WMD=-7.03,95%CI(-8.51,-5.55),P<0.00001]、动机/精力[WMD=-5.44,95%CI(-7.64,-3.23),P<0.00001]、症状/副反应[WMD=-6.16,95%CI(-9.83,-2.50),P=0.0010]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认知行为治疗在6个月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尚不明确,6个月以上改善无显着差异,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性。
张荻娅[8](2019)在《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自拟珠母导痰汤切入探究中药方剂在精神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目前精神分裂症没有理想治法的条件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1)观察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并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珠母导痰汤各味药物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产生作用的靶标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疾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珠母导痰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最迟入院时间2018年9月)在院的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主管医师中医和西医执业类别的不同,分为中医执业医师观察组40例,西医执业医师对照组40例,在同一病房住院治疗观察。观察组予以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SGAs口服。患者入院时间有先后差异,但住院治疗观察均满20周。采用权威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疗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使用国际认可并普通应用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工具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BPRS评分、血脂四项水平的变化。统计相关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综合检索TCMSP、Pub Chem等在线数据库系统,收集珠母导痰汤10味中药对应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收集到的有效化学成分找出对应的作用靶标,构建多成分-多靶标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OMIM、CTD数据库中利用精神分裂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评分较高的基因数据。运用Cytoscape3.2.1软件,将疾病基因与成分作用靶点基因进行映射,得到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核心作用靶点。结果:(1)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20周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72.5%,观察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总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总评分35.21±5.718,20周后总评分28.54±5.758;对照组:治疗前总评分35.13±5.832,20周后总评分30.79±5.639),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评分,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BPRS分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分类评分进行比较,在敌对性指标评分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当;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四项指标评分中,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仅观察组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珠母导痰汤具有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2)珠母导痰汤共计包含珍珠母、甘草、陈皮、茯苓、法半夏等10味中药材,收集到520种化学成分,可作用于8257个靶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TNF)、炎症反应因子IL6、IL13、IL8、IL2、多巴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A receptor、谷氨酸受体等653种不同类型的靶点;对成分-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取degree值大于30作为筛选条件,得到核心靶点;成分靶标与疾病基因映射,得到98个相关靶点基因。结论:(1)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可提高BPRS量表评分变化幅度,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临床证候,减轻脂代谢异常。(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内容基本一致,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最多,其次为5-HT2受体拮抗剂、钠离子通道(SLC6A4)、肾上腺素受体、GABA受体、NMDA受体等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靶标。本研究选取珠母导痰汤各种有效化学成分作为物质基础,拟阐明其通过作用相应的靶点通路,从而起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为后续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基础。(3)目前本病诊断及评估尚无器官、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方面的公认指标,本研究在各项检验报告中亦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除BPRS量表外客观指标的特异性改变。
杜彬[9](2019)在《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53例,采用氨磺必利药物系统治疗联合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45例,单纯采取氨磺必利药物治疗。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认知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量表(MCCB);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疗法前后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对焦虑与抑郁情绪影响等。结果:(1)治疗前,两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总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MCCB)量表各项指标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3)治疗前,两组ITAQ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均增高,但研究组增高程度更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4)治疗前,两组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显着,两组改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5)研究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6)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6.2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7)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8)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最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阴性症状,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临床可行性较高,值得使用。
李裕聪[10](2019)在《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为指导,而以传统中医音乐治疗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通过观察聆听不同调式的中国古典音乐引发的皮肤电导、呼吸速率、呼吸幅度、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规律性差异,探索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生理影响的实际效应,为丰富中医音乐心理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招募自愿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男女大学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按照实验程序向被试分别呈现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并用生理多导仪同步记录被试的皮肤电导、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及其心率变异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后对各项生理指标在音乐刺激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效果。结果:1.与音乐刺激前的皮肤电导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皮肤电导明显下降(P<0.05)。2.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角调音乐和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P<0.05)。3.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幅度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呼吸幅度明显减小(P<0.05)。4.与音乐刺激前的心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不能使聆听者心率出现明显变化(PP>0.05)。5.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除羽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rMSSD指标(即正常心跳期间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数值明显降低(P<0.05)6.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pNN50指标(即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超过50毫秒的个数)数值明显降低(P<0.05)。7.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SDNN指标数值(即全部正常心跳(N-N)间距之标准差,单位为毫秒)提高(P<0.05)。8.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能使聆听者LF/HF指标数值(即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提高(P<0.05)。结论:1.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宫调音乐能调动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2.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商调音乐能引起聆听者交感神经兴奋。3.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角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活性提高,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4.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徵调音乐能提高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5.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二、衰退型精神分裂症行为矫正及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衰退型精神分裂症行为矫正及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
2.3 认知矫正治疗的发展 |
2.4 认知矫正治疗效果预测因素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神经可塑性理论 |
3.2 健康生态学模型 |
第四章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认知补偿训练与联合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干预效果预测因素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Paper Ⅰ |
Paper Ⅱ |
附件 |
(2)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受试者流程图 |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
3.5 有效性分析 |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5.4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
致谢信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功能的概述 |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现状的研究 |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 |
2.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施流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资料 |
4.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差异分析 |
4.3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
4.4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现状 |
5.2 微观系统因素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
5.3 中观系统因素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
5.4 宏观系统因素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精神分裂症的脑电网络及其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
1.2.1 影像学 |
1.2.2 电生理学 |
1.3 脑网络分析方法 |
1.4 时间变异性分析方法 |
1.5 模式识别方法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1.7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变异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数据 |
2.2.1 被试 |
2.2.2 实验设计 |
2.2.3 EEG数据采集 |
2.3 基于模糊熵的时间变异性研究 |
2.3.1 数据预处理 |
2.3.2 动态功能连接 |
2.3.3 时间变异性算法 |
2.3.4 时间变异性分析 |
2.3.5 相关性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时间变异性仿真 |
2.4.2 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2.4.3 时间变异性指标与P300 的关系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亚型的脑电识别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数据 |
3.2.1 被试 |
3.2.2 EEG数据采集 |
3.3 基于静息EEG网络的精神分裂症亚型多分类研究 |
3.3.1 数据预处理 |
3.3.2 静息态EEG特征提取 |
3.3.3 多分类投票策略 |
3.3.4 多分类实现过程 |
3.3.5 多分类评价指标 |
3.4 研究结果 |
3.4.1 相对功率谱 |
3.4.2 功能脑网络 |
3.4.3 精神分裂症亚型的分类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及其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治疗 |
1.1 支持性心理治疗 |
1.2 认知行为疗法(CBT) |
1.3 行为治疗 |
1.4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 |
1.5 森田治疗 |
1.6 工娱体疗法 |
1.7 家庭干预 |
2 技能训练 |
2.1 利伯曼康复训练 |
2.2 现实导向训练 |
3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
4 物理治疗 |
5 总 结 |
(7)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 |
2.2 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应用 |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应用 |
2.4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相关介绍 |
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文献检索 |
2.1 电子检索 |
2.2 手工检索 |
2.3 追踪参考文献 |
2.4 检索者 |
3 研究文献筛选 |
3.1 文献初筛 |
3.2 文献复筛 |
3.3 全文获取 |
3.4 文献最终纳入 |
4 研究文献数据提取 |
4.1 基本信息 |
4.2 研究特征 |
4.3 干预措施 |
4.4 结局指标 |
5 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6 研究文献资料分析 |
6.1 定量分析 |
6.2 定性分析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文献检索及筛选情况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结局指标 |
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情况 |
3.1 随机序列生成 |
3.2 分配方案隐藏 |
3.3 盲法 |
3.4 结果数据不完整 |
3.5 选择性报告结果 |
3.6 其他潜在偏倚风险 |
4 Meta分析 |
4.1 认知行为治疗对生活质量的总体影响 |
4.2 认知行为治疗对GQOLI-74 量表评分的影响 |
4.3 认知行为治疗对WHOQOL-BREF评分的影响 |
4.4 认知行为治疗对SQLS评分的影响 |
5 描述性分析 |
6 敏感性分析 |
7 发表偏倚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 认知行为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
2.1 认知行为治疗对对生活质量总体影响的评价 |
2.2 认知行为治疗对生活质量不同量表得分的评价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及终止试验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终止试验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方法 |
4.2 网络药理学数据收集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6 临床资料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中医证候标准有效率比较 |
7.2 BPRS量表总分评分比较 |
7.3 BPRS量表分类评分比较 |
7.4 两组血脂四项治疗前比较 |
7.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 |
7.6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 |
7.7 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作用靶点 |
8 讨论 |
8.1 精神分裂症中医诊治 |
8.2 自拟珠母导痰汤药物组成分析 |
8.3 精神分裂症西医诊断 |
8.4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分析 |
8.5 服药依从性分析 |
8.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标准(北京海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制) |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相关检查报告 |
主要缩略词表 |
综述 精神分裂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组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2.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2.4 统计方法 |
1.2.5 质量控制 |
二、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对比结果 |
2.3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结果 |
2.4 两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的对比结果 |
2.5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支持评分的对比结果 |
2.6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 |
2.7 两组治疗满意度的对比结果 |
2.8 两组治前后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对比结果 |
2.9 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情况的对比结果 |
2.10 两组治疗后服药依从性的对比结果 |
三、讨论 |
3.1 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 |
3.2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 |
3.3 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结果 |
3.3.1 临床症状 |
3.3.2 认知功能 |
3.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
3.3.4 社会支持 |
3.3.5 治疗效果 |
3.3.6 治疗满意度 |
3.3.7 生活质量 |
3.3.8 焦虑、抑郁情绪 |
3.3.9 服药依从性 |
3.4 小结 |
四、结论 |
4.1 研究创新性 |
4.2 研究可行性 |
4.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研究进展 |
2.1.1 音乐治疗的定义 |
2.1.2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 |
2.1.3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路径 |
2.1.4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理论模型 |
2.1.4.1 多重机制模型 |
2.1.4.2 音乐期待模型 |
2.1.4.3 音乐情绪的协同化理论和共鸣理论 |
2.1.5 音乐治疗理论 |
2.1.5.1 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 |
2.1.5.2 音乐引导意象法 |
2.1.5.3 节奏听觉刺激治疗和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 |
2.1.5.4 行为矫正音乐治疗 |
2.1.5.5 完形音乐治疗 |
2.1.5.6 心理动力取向音乐治疗 |
2.1.5.7 发展音乐治疗法 |
2.1.5.8 听觉统合治疗 |
2.1.5.9 中医音乐疗法 |
2.2 应用研究进展 |
2.2.1 音乐治疗对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2 音乐治疗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
2.2.3 音乐治疗对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4 音乐治疗对重大手术后干预不良情绪的研究进展 |
2.3 实验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工作假设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设备与生理指标 |
3.3.1 实验设备 |
3.3.1.1 音乐刺激实验材料 |
3.3.1.2 生理指标测量用工具 |
3.3.2 相关生理指标 |
3.4 实验对象 |
3.4.1 被试纳入标准 |
3.4.2 被试排除标准 |
3.5 实验室与实验条件控制 |
3.5.1 实验室基本情况 |
3.5.2 实验条件控制措施 |
3.6 实验步骤 |
3.7 信号记录与数据处理 |
3.8 实验结果 |
3.8.1 皮肤电导 |
3.8.2 心率 |
3.8.3 呼吸频率 |
3.8.4 呼吸幅度 |
3.8.5 心率变异性 |
3.8.5.1 时域分析法 |
3.8.5.1.1 SDNN指标 |
3.8.5.1.2 rMSSD指标 |
3.8.5.1.3 pNN50指标 |
3.8.5.2 频域时域分析法 |
3.8.5.2.1 LF/HF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1 宫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2 商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3 角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4 徵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5 羽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2 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 |
4.2.1 皮肤电导 |
4.2.2 心率 |
4.2.3 呼吸频率 |
4.2.4 呼吸幅度 |
4.2.5 心率变异性 |
4.3 实验结果对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的启示 |
4.3.1 音乐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启示 |
4.3.2 音乐应用于治疗焦虑症的启示 |
4.3.3 音乐应用于治疗失眠的启示 |
4.3.4 音乐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启示 |
第五部分 建议 |
5.1 加强中国民乐的实验心理研究意识 |
5.2 进一步加强和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
5.3 对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研究方法改进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衰退型精神分裂症行为矫正及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朱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4)
- [2]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其相关因素[D]. 钟瑞. 山东大学, 2020(12)
- [4]精神分裂症的脑电网络及其识别研究[D]. 廖媛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及其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特征[D]. 李先瑞. 新乡医学院, 2020(01)
- [6]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J]. 程诚,王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02)
- [7]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D]. 曾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D]. 张荻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D]. 杜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裕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