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上的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信息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周鸿铭[1](2021)在《基于“互联网+”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讨论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陈锐[2](2021)在《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背景/目的: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出现是该病最具危害性的方面之一,也是患者因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若早期发现转移灶尚可通过多学科会诊后实行联合手术予以根治,但是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加之流行地区多为偏远地区,医疗设备与诊疗水平相对落后,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目前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机制尚未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也未完全确定。本研究通过分析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进而实现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预测与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肝外脏器转移以及同期入院未合并肝外脏器转移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将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患者(311例)纳入训练集,将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患者(142例)纳入验证集。通过对训练集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并使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对其进行可视化呈现。分别使用训练集与验证集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对临床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借助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与校准曲线对临床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OR=0.366,95%CI 0.213~0.628,P=0.000)、球蛋白(OR=2.270,95%CI 1.318~3.909,P=0.003)、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OR=3.515,95%CI 2.042~6.051,P=0.000)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OR=2.344,95%CI1.657~3.316,P=0.000)是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模型的公式:logit P=-0.216+1.257×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0.852×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0.820×球蛋白-1.406×性别。2.该临床预测模型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与0.782,提示该模型对肝泡型棘球蚴病未并发肝外脏器转移与并发肝外脏器转移患者具有优秀的区分能力,分别绘制的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1.性别、球蛋白、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是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基于性别、球蛋白、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3.截至目前为止,本研究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是评估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肝外脏器转移风险、指导个体化治疗有效的参考工具,有望实现对相关患者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治疗,从而实现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临床受益最大化。
元冬娟,袁子国,翁亚彪,梁雯霏,郭亚琼,李娜[3](2021)在《基于钉钉软件的小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在线教学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高校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以开放、共享、交互的方式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小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核心课。在疫情防控期间,笔者充分利用钉钉软件的各种信息交换及互动功能,顺利完成了2016级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小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的在线直播教学工作。笔者分享了该课程的在线教学经验,总结和探讨了课程在线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提升兽医学专业课程在线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王剑,丰雪妮,张中林[4](2020)在《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寄生虫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案例导入新课、微课补充课堂教学、视频演示、模拟粪便练习制片等几方面提出寄生虫学检验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与同行探讨,提高其教学质量。
梁姣,王军,沈燕,赵亚,李英辉[5](2020)在《《医学寄生虫学》微课制作的初步探索和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医学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微课(Mircorlecture)教学不仅能解决《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知识点琐碎、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为教师教学资源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医学寄生虫学》微课制作的选题是关键,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纲领。
何兴,张冬梅,潘卫庆[6](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深刻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创新模式以及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
杨桂连[7](2017)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原有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教学需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普及为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平台。介绍了如何合理利用寄生虫学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旨在为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姜鹏,刘若丹,王黎,张玺,张紫芳,薛长贵,王中全,崔晶[8](2016)在《慕课(MOOC)及其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时的思考》文中认为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规模大、涉及面广,对传统寄生虫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取慕课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使二者有机结合,探寻属于自己并有益于学生的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位寄生虫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浅析了慕课的特点,探讨了慕课对寄生虫学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指出了开发寄生虫学慕课时应思考的问题。
何健[9](2016)在《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决定着血吸虫病分布。江滩是江苏省钉螺的主要孳生环境,研究江滩钉螺分布规律与其影响因素,将为钉螺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参考,对于江苏省按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与消除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构建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环境因子及基因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时空与遗传信息分析技术,分别从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特征、钉螺群体遗传结构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多角度阐明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首先,利用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空扫描方法,识别江苏省钉螺和阳性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江滩钉螺占全省钉螺总面积的90%以上,江滩钉螺和阳性钉螺的面积、分布滩块数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江滩钉螺在20012012年(除2009年)呈全局空间聚集性;阳性钉螺在2001、20032007年呈全局聚集性分布,其他年份为随机分布。江滩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7年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地区(南京、扬州等),20082013年在长江中游区域(镇江等);阳性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3年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和镇江市等,南京市2004年后开始消失,镇江市持续到2009年。20012013年江滩钉螺有2个高聚集区域,相对危险度均为1.19,一个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中上游,区域半径为14.46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5年;另一个在长江中游,区域半径为39.85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6年。阳性钉螺有1个高聚集区域,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区域半径37.81 km,相对危险度为3.00,聚集年份为20022007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聚集区域则由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游迁移。其次,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研究3个地理位置(北岸、江心洲、南岸)的13个江滩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状况,探讨江滩钉螺群体的遗传学特征。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Na、Ho、He的范围分别为4.515,0.100.35,0.770.92,江心洲3个钉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均大于其余两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长江南岸(常州市新北区和镇江市丹徒区)的钉螺群体间遗传分化平均数与其他钉螺群体间差异较大,基于基因型频率的样本分化精确检验显示群体间遗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钉螺个体间(69.32%);NJ和ME系统发育树均显示长江北岸和江心洲钉螺群体遗传关系较近,长江南岸钉螺群体与其他群体则较远。Mantel检验显示空间距离与Fst遗传距离无相关性。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地理位置聚类。最后,利用Landsat遥感卫星图像和历史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建立20012013年钉螺孳生地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湿度变化(Wetness)、是否灭螺等自然社会环境数据库,分别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GMDR模型探讨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NDVI、Wetness)与社会因素(是否灭螺)之间无共线性,江滩钉螺广义线性回归方程包含了是否灭螺,Wetness两个自变量,阳性钉螺广义线性模型则包含Wetness变量。GMDR模型显示,江滩钉螺分布受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及Wetness三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90.86;阳性钉螺分布受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的两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13.07。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江滩钉螺分布,开展灭螺可以有效控制钉螺增长,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是保持钉螺密度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在中小尺度上研究了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江苏省江滩螺情整体上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其空间聚集区域呈现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转移趋势,提示应当关注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江滩的干湿交替是引起钉螺密度上升的重要因素,开展灭螺是控制钉螺较为有效的手段。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于钉螺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应深入研究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钉螺分布规律。
邱竞帆,刘新建,王勇[10](2015)在《数字化资源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资源的教学应用,以其能够使学习时空不再拘泥,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而成为目前教学手段革新研究的热点。而近些年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现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不注重和不善于应用数字化资源。在现阶段,合理设计、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视听冲击力、学习模块功能和自习自测评价体系,是解决人体寄生虫学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互联网上的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信息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上的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信息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
2.1 搭建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
2.2 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 |
2.2.1 利用“雨课堂”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
2.2.2 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实验内容,开展综合性实验 |
3 结语 |
(2)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2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训练集与验证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HAE肝外脏器转移基于训练集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HAE肝外脏器转移基于训练集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HAE肝外脏器转移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列线图的绘制 |
3.5 HAE肝外脏器转移临床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综述 泡型棘球蚴病新型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基于钉钉软件的小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在线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课堂的教学准备 |
1.1 教学群的建立 |
1.2 教学资料的准备 |
2 在线课堂的教学设计 |
2.1 团队合作的专题教学法 |
2.2 教学内容的扩充 |
2.3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完善 |
2.4 在线教学效果的调研 |
3 在线课堂的教学实践 |
3.1 引导式的在线教学 |
3.2 课后答疑和作业 |
4 在线教学的效果评价 |
4.1 在线教学的量化评估 |
4.2 在线问卷的调研评价 |
4.3 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 |
5 在线课堂教学的优势 |
5.1 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 |
5.2 引发教师的教学反思 |
6 目前在线课堂教学的不足 |
6.1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线教学培训 |
6.2 优化线上教学设计 |
6.3 加强在线教学评价 |
6.4 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
7 结语 |
(4)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改革 |
2 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
2.1 情景案例导入新课 |
2.2 微课补充课堂教学 |
3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
3.1 视频演示引入课堂 |
3.2 多媒体取代挂图 |
3.3 模拟粪便练习制片 |
(5)《医学寄生虫学》微课制作的初步探索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寄生虫学》微课的选题 |
2《医学寄生虫学》微课的课程设计 |
3《医学寄生虫学》微课的制作 |
(6)“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创新模式 |
1.1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
1.2 微课 |
1.3 慕课 |
1.4 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 SPOC) |
1.5 翻转课堂 |
2“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
2.1“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点 |
2.1.1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
2.1.2 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
2.1.3 有利于教学改革创新 |
2.2“互联网+”教学模式的缺点 |
2.2.1 学习质量难以保障 |
2.2.2 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 |
2.2.3 在线课程制作门槛较高 |
3“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
3.2 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的制作 |
3.3 规避在线课程的弊端 |
(7)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现状 |
2 网络资源应用在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中的优势 |
3 常用寄生虫学网络资源 |
3.1 常用搜索引擎和文献数据库 |
3.2 综合性寄生虫学网站和专业数据库 |
3.3 分类寄生虫网站和图片素材网站 |
3.4 国内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 |
4 结语 |
(8)慕课(MOOC)及其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MOOC |
1. MOOC的内涵 |
2. MOOC的教学形式 |
3. MOOC的特点 |
二、MOOC对寄生虫学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 |
1. MOOC对寄生虫学教学的影响 |
2. MOOC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三、将MOOC应用到寄生虫学教学时应思考的问题 |
1. MOOC的定位、共建共享及更新 |
2. 注重慕课的引导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
四、结语 |
(9)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江苏省江滩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收集与数据库构建 |
2.2 描述性分析 |
2.3 时空分析 |
3. 结果 |
3.1 描述性结果 |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3 时空聚集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钉螺基因组提取 |
2.3 微卫星引物筛选和微卫星DNA扩增 |
2.4 微卫星DNA数据获得 |
2.5 微卫星DNA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微卫星DNA扩增结果 |
3.2 遗传多样性 |
3.3 群体遗传分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基因-环境因素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遥感图像获得和修正 |
2.2 遥感图像环境因素的提取 |
2.3 环境因素对钉螺分布影响 |
2.4 钉螺分布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3. 结果 |
3.1 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本研究主要结论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10)数字化资源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现状 |
2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数字化资源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
四、互联网上的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信息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 李媛媛,周鸿铭. 卫生职业教育, 2021(14)
- [2]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外脏器转移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D]. 陈锐. 青海大学, 2021(01)
- [3]基于钉钉软件的小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在线教学初探[J]. 元冬娟,袁子国,翁亚彪,梁雯霏,郭亚琼,李娜.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05)
- [4]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王剑,丰雪妮,张中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20(12)
- [5]《医学寄生虫学》微课制作的初步探索和思考[J]. 梁姣,王军,沈燕,赵亚,李英辉.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1)
- [6]“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何兴,张冬梅,潘卫庆. 热带医学杂志, 2018(04)
- [7]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效果[J]. 杨桂连.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4)
- [8]慕课(MOOC)及其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时的思考[J]. 姜鹏,刘若丹,王黎,张玺,张紫芳,薛长贵,王中全,崔晶.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6(03)
- [9]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D]. 何健.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6(03)
- [10]数字化资源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 邱竞帆,刘新建,王勇. 基础医学教育,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