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测试

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测试

一、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强[1](2018)在《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速度快、机动能力强的特点,这使其作为进攻性武器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传统防空反导系统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难以进行有效地对抗防御。鉴于此类目标处于巡航段飞行时易于探测、跟踪的特点,论文对这种高超声速巡航目标的防御制导技术展开了研究。以空基拦截弹为研究对象,针对中远程导弹系统的作战方式及全程制导过程,重点探讨研究了小速度比条件下中、末制导交班区域、交班条件约束下的单枚拦截弹无动力飞行段中制导律、多枚拦截弹协同中制导律以及受多种复杂物理条件约束的末制导律设计等问题。从导引头交班和弹道交班两个方面,对拦截高速目标的中、末制导交接班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于导引头交班问题,结合末段比例导引的捕获区域与导引头开机时刻的视场范围,从而给出了拦截弹在交班时刻的有效交班区域。另一方面,在目标被捕获的前提条件下,为了确保两个制导段的平滑过渡,避免两段弹道在交接点附近产生跳变,根据有效交班区域所确定的最大容许航向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Hermite插值的中、末制导交接方法。将中、末制导交接班条件作为中制导的终端约束条件,对助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的无动力制导飞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理论(Model Predicted Static Programming,MPSP)推导了最优控制能量消耗问题的解析算法,并将其作为拦截弹的指令修正制导律。考虑轨迹优化思想设计的制导律对初值猜测十分敏感,设计了另外一种基于圆弧内接角的中制导律。通过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方法,设计扰动控制量来补偿内接角动力学模型中扰动部分的影响。研究了多拦截弹在中制导阶段的协同问题。为了给多拦截弹在制导末段的齐射攻击提供合适的初始条件,提出了一种考虑中末制导交班约束的双层有限时间收敛协同中制导律。通过对沿弹目视线方向与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进行分层次独立设计,使得多枚拦截弹可以同时到达各自的期望交班点且满足期望的交班角度约束条件。在沿弹目视线方向,在考虑未知扰动的情况下基于超螺旋(Super-Twisting,S-T)算法设计了有限时间收敛的自适应鲁棒制导律;在沿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结合MPSP迭代算法与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等效控制律。针对同时考虑攻击角度约束与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末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切换比例导引系数的两阶段制导方法。在指定的视线角切换条件下,每一阶段制导方案都采用比例导引类的制导律。两个阶段的制导指令是由两种指令加速度构成:在初始阶段的指令旨在控制导弹的视角达到最大限制,终段的加速度指令则是生成于切换后的比例增益。此外讨论了整个制导过程中弹目视线角和导弹视角变化的单调性。同时为了尽量减小切换瞬间加速度指令的跳变,选取了最小切换比例来确定两个阶段的制导增益。除了常规的舵偏角控制指令限幅以外,舵偏角的动态特性也会受到物理因素的限制。舵偏角旋转角速率在制导系统中对应了指令加速度的变化率。针对这一问题,论文研究了带有攻击角度约束和指令加速度变化率受限的加权最优制导律。采用导弹加速度的一阶导数作为控制变量替代传统的加速度设计了一种最优制导律。依据线性系统的加权最优解,设计的制导律通过加权函数实现了对加速度变化率的约束。

安兴,李刚,徐林伟,何浩[2](2011)在《美国与俄罗斯反导之争》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两大军事强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反导体系建设受人瞩目。介绍了美国和俄罗斯反导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重点阐述了两国现阶段反导体系的系统构成及技术特点,最后对两种反导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

熊国平[3](2005)在《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研究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从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认为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孙守鹏[4](2005)在《自卫队走向海外的秘密利器 日本下一代运输/巡逻机全项目耗资3400亿日元》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内阁于2004年12月10日通过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标志着日本正式抛弃以往的“专守防卫”原则。而日本防卫厅早有准备,他们从2001年就开始同时开发下一代的战略运输机和反潜巡逻机。去年12月2日,两机的木制全尺寸实体模型正式与媒体见面。为此,本刊特向国内读者奉上这篇独家报道。

胡晓煜[5](2005)在《2004年吸气式推进技术进展》文中提出2004年,吸气式推进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大量的民用发动机获得或接近获得FAA合格证,F135和F136联合攻击机发动机都进行了全尺寸的发动机地面台架试车,发动机技术计划继续取得成功,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X-43在第2次和第3次飞行试验中成功验证了可控加速飞行,达到了M7和M10的飞行速度。

胡晓煜[6](2004)在《2003年吸气式推进技术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是人类历史上实现有动力飞行的第100年;在这一年里;世界吸气式推进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A380的领先发动机遄达900发动机首次试验即达到了取证推力;GE90-115B涡扇发动机取得了FAA型号合格证。另外;欧洲和北美的重要航空发动机技术计划继续取得成功。同时;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航空喷气公司和普·惠公司的发动机地面试验都达到了重要的里程碑。

韩小谦[7](2003)在《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社会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导言技术的发展问题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显现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技术必然性问题的讨论,是对技术发展规律一个侧面的理论探讨,也是试图确立对技术相对独立的自组织、自演化运动过程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从技术发展史和现实的技术过程看,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导技术,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社会行为,因此,技术必然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自组织、自演化的趋势,同时也体现在具体技术过程的社会实现中。技术的“自然-社会”的必然性存在,一方面表明人类文明的技术化趋势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表明对技术必然性控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技术必然性的实质是自然与社会必然性的统一,人类既是这个“必然性舞台”的观众,也是演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不仅应该控制,而且能够控制,这既是一个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过程。第一章技术本质的再认识所有有关技术问题的哲学思考,一般都是从认识技术本质开始。我们对技术发展的研究,同样是以技术本质的认识作为理论基础和前提。在技术本质的历史认知中,古代,由于人们使用手工工具的过程最终的动力提供和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制作,依赖于劳动过程的实施者——技术操作者,所以对技术的最早认知,主要是劳动者的技艺行为。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生产在整个社会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们逐渐把物质手段视为技术的主要标志,从把技术定义为人的主观技能转向技术的物化形式——器具、设备和工具上。以后,科学与技术结合,成为近现代技术的主要标志,技术中科学知识理论是主导的因素,技术的物化形态——机器、设备、工具等,其核心和实质是人的理性。人们对技术的认识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流变,同时这些认识中也积淀和凝练了对技术本体的思考。“技术实体”说是对技术中所有有形器物的抽象。

杨荒林[8](2002)在《新经济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文中认为新一轮世界经济革命的浪潮正向我们扑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已经消然走到我们面前。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时代又会引发什么样的震荡?传统经济又如何与新经济对接?新经济对汽车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汽车产生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又该有什么样的理性选择?……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回签,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决断。 本文就是试图从新经济的内涵和主体特征分析入手,对新经济作出理性的评定,对新经济时代的主体特征作出回答,探索新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中找到新经济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结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汽车产业的趋势分析,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探索,从而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 文章试图采用定量定性分析、图文并茂表述,以及战略的一般研究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个概念性的描述,对未来的战略提出一个框架式的定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具体分析论述如下: 第一部分对新经济及新经济时代作出了一般性的论述,主要是为第二部分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 第一部分由第二章-第5章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新经济的内涵和新经济时代的主体特征。 第二章论述了新经济时代的竞争志势,对新经济时代的竞争特点。作概要性的描述。 第三章论述了新经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从十个方面阐述了新经济对人类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第五章 论述了新经济对现代管理和现代组织促进功能和影响。 通过第一部分研究,为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奠定了契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对世界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和主线对世界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的一般发展趋势做了详尽的描述。 第二部分由第6章一第8章组成。 第6章分析研究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历史地位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汽车强国的中国战略。 第7 章 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现状、趋势。 第8章对中国汽车的国际竟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和挑战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框架。 第三部分较为详尽地分析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目标、思路,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可能采取的战略。 第三部分由第9章—一章10章组成,第9章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及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第10 章分析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提出明确的目标、思路和战略。 第11 章为结束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和体会以及今后待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谢建军[9](2001)在《高超音速计划一览》文中研究指明高超音速武器平台将引发战争革命。以下是美国的高超音速计划和其他国家的高超音速工程一览。

马燕玲[10](1999)在《面向新世纪的办公自动化及政府上网的应用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

二、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临近空间防御系统及防御飞行器发展概况
        1.2.1 传统空天防御反导系统发展概况
        1.2.2 空基拦截网络中心机载防御单元
        1.2.3 预警探测系统发展概况
    1.3 技术发展概况
        1.3.1 交互式多模型目标跟踪
        1.3.2 单枚拦截弹精确制导技术
        1.3.3 多导弹协同拦截制导技术
    1.4 核心问题与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小速度比条件下中末制导交接问题研究
    2.1 引言
    2.2 中末制导交班区域
        2.2.1 基于“碰撞三角形”条件的零控交班
        2.2.2 广义顺\逆轨拦截制导
        2.2.3 基于比例导引的有效交班区域
        2.2.4 数值仿真
    2.3 中末制导弹道交接规律
        2.3.1 弹道平滑
        2.3.2 交接段制导律
        2.3.3 交接过渡段时间
        2.3.4 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交班条件约束的无动力飞行段中制导律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理论的指令修正制导律设计
        3.2.1 MPSP技术方法
        3.2.2 中制导段拦截弹模型
        3.2.3 中制导律设计
        3.2.4 数值仿真
    3.3 基于圆弧内接角的中制导律设计
        3.3.1 问题描述
        3.3.2 内接角及其动力学分析
        3.3.3 制导律设计
        3.3.4 稳定性证明
        3.3.5 数值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有限时间一致性的协同中制导律设计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双层协同中制导律设计
        4.3.1 多智能体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
        4.3.2 沿视弹目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设计与分析
        4.3.3 垂直弹目视线方向的指令加速度设计
    4.4 数值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及攻击角约束的末制导律设计
    5.1 引言
    5.2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两阶段制导律
        5.2.1 问题描述
        5.2.2 切换策略分析
        5.2.3 制导律实现
        5.2.4 数值仿真
    5.3 指令加速度变化率受限的加权最优制导律
        5.3.1 问题描述
        5.3.2 线性系统的加权最优解
        5.3.3 有终端攻击角度约束的制导律设计
        5.3.4 数值仿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美国与俄罗斯反导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美国反导体系建设
    1.1 美国导弹防御 (反导) 系统发展过程
    1.2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
        1) 助推段 (上升段) 防御系统
        2) 末段 (再入段) 中高层防御系统
        3) 末段 (再入段) 低层防御系统
2 俄罗斯反导体系建设
    2.1 C-300导弹系统
    2.2 C-400凯旋导弹系统
    2.3 C-500导弹系统
    2.4 А-1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
3 美俄反导体系之争
4 结束语

(3)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畴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旨、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主旨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
    一、经济学的理论
    二、政治和社会学的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90 年代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
    第一节 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一、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二、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
        三、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四、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五、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的日益丰富
    第二节 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一、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二、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三、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90 年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
    第一节 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一、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化
        二、城市商务区形成
        三、新的外向型产业空间兴起
    第二节 信息化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促进城市用地的相互兼容
        二、新的信息产业空间兴起
        三、虚拟空间成为新的城市空间形式
        四、促进管理机构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扩散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
        一、促进城市用地构成的变化
        二、新的知识型的城市空间兴起
    第四节 进入和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
        一、大城市及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优先增长
        二、促进新城的建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变化
    第一节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
        一、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快速扩展
        二、经济粗放增长引起城市外延低效扩展
    第二节 功能迅速调整
        一、引起用地结构变化
        二、区域功能增强促进商业或商务区形成
        三、导致新空间出现
    第三节 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
        一、小汽车迅速增加
        二、住宅建设不断增长
        三、旅游休闲快速发展
    第四节 快速交通方式兴起
        一、高速铁路初现端倪
        二、城市轨道交通逐步发展
        三、高速公路快速增加
        四、城市快速路不断发展
    第五节 行政区划调整明显增多
        一、优化中心城市的结构
        二、促进多中心城市、组合城市的形成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一、土地市场日渐成熟
        二、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第二节 产业进化机制主导
        一、产业结构调整迅速
        二、产业不断升级
        三、产业组织方式向集聚集群发展
    第三节 投资机制多元
        一、国际资本外在促进
        二、民间资本内在推动
        三、政府资本示范引导
    第四节 调控机制多样
        一、规划引导
        二、政策指导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
    第一节 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
        一、内涵外延复合,以外延增长为主
        二、渐进跳跃共存,以跳跃扩展为主
        三、开发区是跳跃扩展的主要载体
    第二节 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
        一、多种新空间并起
        二、开发区为主体的新产业空间主导
    第三节 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
        一、人文关怀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理想
        二、人地和谐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追求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合理形态的讨论
    第一节 形态的协调性
        一、与规模的协调
        二、与功能的协调
    第二节 形态的成长性
        一、适应空间生长
        二、适应结构生长
    第三节 形态的生态性
        一、尊重和利用自然
        二、完善的绿地系统
        三、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第四节 形态的经济性
        一、符合城市发展方向
        二、节地、节水、节能,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三、高效使用设施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与特色
    三、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5)2004年吸气式推进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涡轮发动机
    1.1 民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1.1.1 罗·罗公司为A380发展的遄达900发动机取得欧洲适航证
        1.1.2 GE-PW发动机联盟为A380发展的GP7200发动机首飞
        1.1.3 威廉斯国际公司的FJ44和FJ33涡扇发动机取得型号合格证
        1.1.4 GE公司和本田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发展公务机用HF118发动机
        1.1.5 7E7“梦幻班机”选中GENX和遄达1000发动机为动力
        1.1.6 CFMI公司计划发展用于替代CFM56的新发动机
        1.1.7 罗·罗德国公司正在发展新的窄体飞机发动机核心机
        1.1.8 最新型的RTM322发动机获民用适航证
    1.2 军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1.2.1 普·惠/美国空军制定F100发动机寿命管理计划
        1.2.2 GE公司的F110发动机将采用民用技术升级以延长寿命
        1.2.3 印度购买俄罗斯的发动机用于中级教练机HJT-36
        1.2.4 F135发动机继续进行整机地面台架试车
        1.2.5 首台F136发动机开始整机地面台架试车
        1.2.6 普·惠公司获得美空军第4批F119发动机的生产合同
        1.2.7 美国海军选定CFM56-7发动机作为多用途海上飞机的动力
        1.2.8 印度订购F404-GE-IN20发动机用于首批轻型战斗机(LCA)
        1.2.9 美国陆军新的ERJ145飞机采用AE3007发动机
        1.2.1 0 透博梅卡Makila 2A发动机通过欧洲航空安全局的适航认证
        1.2.1 1 CT7-8系列的新成员获FAA合格证
        1.2.1 2 T700-GE-701D发动机获美国陆军合格证
2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2.1 NASA成功进行X-43的第2次和第3次飞行试验
    2.2 美国空军正在实施两项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发展计划
    2.3 DARPA/海军正在发展高速导弹用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
    2.4 澳大利亚将和美国联合进行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
    2.5 日本试验M12的超燃冲压发动机
3 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
4 多电发动机技术
5 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计划
    5.1 IHPTET计划
    5.2 EEFAE计划

(6)2003年吸气式推进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涡轮发动机
    1.1 民用飞机发动机
        1.1.1 遄达900发动机提前达到取证推力
        1.1.2 首台AS907发动机交付用户
        1.1.3 CFM56-5B获得JAA适航证
        1.1.4 GE90-115B获FAA合格证
        1.1.5 PW307A成功完成首飞
        1.1.6 PW615F首次试车成功
        1.1.7 波音7E7的发动机设计浮出水面
    1.2 军用飞机发动机
        1.2.1 F135发动机开始地面台架试验
        1.2.2 F136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
        1.2.3 F110-GE-132发动机开始飞行试验
        1.2.4 CT7-8C被选作H-92直升机的动力
        1.2.5 F119发动机即将投入使用
        1.2.6 AE系列发动机获多项订货
        1.2.7 RTM322的最新改型Mk250发动机提前达到取证功率
        1.2.8 俄罗斯第五代发动机开始飞行试验
    1.3 无人机发动机
        1.3.1 普·惠公司开始发展新一代无人机动力技术
2 航空发动机技术计划
    2.1 IHPTET计划成功进行XTC67/1核心机试验2003年,普·惠公司在高性能涡轮发动机综合
    2.2 VAATE计划授出第一阶段首批合同
    2.3 EEFAE计划验证平台结束单元体组装
    2.4 SILENCE计划正在发展低噪声部件
    2.5 绿色发动机计划开始启动
3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4 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

(7)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社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技术本质的再认识
    (一) 技术本质的历史认知
        1.1 古代
        1.2 近代
        1.3 现代
    (二) 技术本体论审视
        2.1 技术实体说
        2.2 技术理性说
        2.3 泛化的技术理性本体论
    (三) 技术本质之思的意义
        3.1 “绕不开”的问题
        3.2 认识技术本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技术必然性透视(1)
    (一) 技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
        1.1 技术是人类满足需要的基本手段
        1.2 技术是人在“类”意义上进化的延续
        1.3 人类的技术存在与实践
    (二) 技术作为人类有机生命体的延伸
        2.1 器官投影与器官延长
        2.2 工具和机器系统
        2.3 与人类的生物器官进化节律基本一致的技术形成
    (三) 技术文化圈作为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3.1 原始自然生态的先在性
        3.2 自然生态在人类出现以后的历史生成性
        3.3 技术文化圈在自然生态中的有机存在
第三章 技术必然性透视(2)
    (一) 进化意义上的技术发展
        1.1 进化的含义
        1.2 从生物进化论到广义进化论
        1.3 技术进化
    (二) 技术进化中的必然性
        2.1 辨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必然性
        2.2 技术进化中的必然性趋势
        2.3 技术进化必然性的社会实现
    (三) 技术进化必然性及其意义
        3.1 技术进化必然性概述
        3.2 应该走出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技术必然性的扩张
    (一) 理性向技术必然性的侵入
        1.1 从自然技术到理性技术
        1.2 理性技术的出现及其范式
        1.3 近现代技术中的理性技术范式
    (二) 技术必然性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泛化
        2.1 技术控制的社会化
        2.2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
    (三) 全球技术一体化
        3.1 早期的“世界技术”
        3.2 “世界规模”的技术系统
        3.3 “世界一体化”的技术
第五章 从技术必然性走向技术的社会控制
    (一) 技术发展的本质
        1.1 技术发展与人类本质的全面实现
        1.2 技术发展与自然的和谐
        1.3 技术发展的实现
    (二) 技术发展与技术必然性
        2.1 技术的发展与代价
        2.2 社会过程的“自发”与“自觉”
        2.3 技术必然性的自发性特征
    (三) 技术发展的自觉——走向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
        3.1 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从技术系统的自组织到他组织
        3.2 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何以可能
        3.3 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设计”还是“导向”
第六章 技术发展社会控制机制的建构
    (一) 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机制
        1.1 什么是技术的社会评价
        1.2 社会评价的主要维度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评价特征
    (二) 多元化的社会控制主体
        1.1 国家
        2.2 社会公众
        2.3 国际组织
    (三) 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手段
        3.1 技术发展的法律控制
        3.2 科学技术教育
        3.3 技术评估
第七章 实现技术发展社会控制的技术选择
    (一) 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 信息技术——一种能够控制技术的技术
        2.1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的来龙去脉
        2.2 信息技术的”人性化”本质
        2.3 信息技术的控制功能
    (三) 现代生物技术——重塑自然与生命
        3.1 现代生物技术的“控制”本质
        3.2 “重塑”生命与生物进化
        3.3 数字化的现代生物技术
    (四) 运用和发展控制技术的实践
        4.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技术
        4.2 现代生物技术帮助人类破解面临的新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8)新经济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新经济与新经济时代
    第1章 新经济与新经济时代
        1.1 新经济内涵与新经济时代的主体特征
        1.2 经济知识化
        1.3 经济全球化
        1.4 企业国际化
        1.5 经济网络化
        1.6 经济纳米化
        1.7 经济持续化
        1.8 经济创新化
    第2章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态势
        2.1 利益集团垄断竞争性
        2.2 竞争的全球化
    第3章 新经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3.1 新经济终结和扬弃传统的经济理论
        3.2 新经济的催生和呼唤新理论
        3.3 新兴产业化与产业化重组
        3.4 资本运营与资本全球化趋势
        3.5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3.6 营销方式的创新
        3.7 服务方式的变革及影响
        3.8 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方式的变革
        3.9 全球资本运动的大变革
        3.10 流方式的巨变时代
    第4章 管理革命
        4.1 管理理念的变革
        4.2 管理方式变革
    第5章 组织革命
        5.1 传统的组织
        5.2 新的组织形式
中 篇 新经济时代的全球汽车产业
    第6章 新经济时代的全球汽车产业
        6.1 全球汽车产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6.2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6.3 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6.4 世界汽车市场规模与前景
        6.5 汽车列强的中国战略
    第 7章 中国汽车产业
        7.1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7.2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7.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十年汽车需求预测
    第8章 中国汽车产业目标竞争力分析
        8.1 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
        8.2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3 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下 篇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第 9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9.1 国际环境分析
        9.2 国内环境分析
        9.3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 10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
        10.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思路
        10.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10.3 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第 11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四、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超声速巡航目标防御制导技术研究[D]. 张浩强.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美国与俄罗斯反导之争[J]. 安兴,李刚,徐林伟,何浩. 飞航导弹, 2011(04)
  • [3]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 南京大学, 2005(04)
  • [4]自卫队走向海外的秘密利器 日本下一代运输/巡逻机全项目耗资3400亿日元[J]. 孙守鹏. 国际展望, 2005(13)
  • [5]2004年吸气式推进技术进展[J]. 胡晓煜.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5(02)
  • [6]2003年吸气式推进技术的进展[J]. 胡晓煜.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4(02)
  • [7]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社会控制[D]. 韩小谦. 中国人民大学, 2003(02)
  • [8]新经济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D]. 杨荒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9]高超音速计划一览[J]. 谢建军. 未来与发展, 2001(06)
  • [10]面向新世纪的办公自动化及政府上网的应用解决方案[J]. 马燕玲. 中国民用航空, 1999(12)

标签:;  ;  ;  ;  ;  

瑞达500发动机将开始高空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