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护理模式对糖尿病住院患者教育短期效果的影响

两种护理模式对糖尿病住院患者教育短期效果的影响

一、两种护理模式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教育的近期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熊莺[1](2021)在《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择应用了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利用这种方式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管理,并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改善各种不同的代谢指标、提升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糖尿病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采取了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甲医院的100例患者当成对照组,全部为2017年1月到2017年5月入住该医院且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的患者,另外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入住该院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进行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首先由三级医院对两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通过MDT团队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制定详细的、阶段式的诊疗护理计划。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护理模式,出院后利用微信群、糖友俱乐部对患者实施随访。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分级诊疗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血糖智能管理平台记录血糖管理情况、对接电子病历至管辖社区,由社区医生定期线上、线下进行随访、发送个性化健康指导等,对患者实施线上实时监控管理,并设置预警提醒,根据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波动情况实时对患者采取措施及指导,根据社区医生评估疾病程度并依托远程会诊云平台对管理欠佳的患者进行转诊。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BMI指数进行随访,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知识水平、糖尿病生存质量情况。结果:针对两组患者干预之前的不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不具备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以后,针对观察组进行分析,患者本身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与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BMI指数等全部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内部的相关项目,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足部护理与血糖监测等全部超过对照组(P<0.05);针对观察组进行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患者自身的心理状况、生理功能与社会关系、治疗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存在的差异具备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具备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BMI等代谢指标情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拓展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知识,改善生存质量。

温寅林[2](2019)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在初次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次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时,配合使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使其体验并感受6种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症状及对生活的影响,验证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在初次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使患者重视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由糖尿病造成的患者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方法选取天津某三甲专科医院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初次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根据纳排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以预防并发症为主题的集体健康教育和讨论的教育模式,干预组患者在给予常规的以预防并发症为主题的集体健康教育基础上,配合使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两组患者均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收集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BG)、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以及3个月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基线资料的性质和分布,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BMI及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自我效能水平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讨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血糖相关指标、糖尿病自我效能水平得分等级及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干预后两组患者总体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饮食行为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总得分、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时间和干预方式对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自我管理总得分、饮食行为、运动行为有交互作用(P<0.05),即两组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自我管理总得分、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变化趋势不同;两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0.05),即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变化趋势相同。干预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自我效能水平、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及足部护理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血糖监测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的总分情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教育配合使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饮食运动方面改善最显着,足部护理行为也有一定的改善,说明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的教育效果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教育配合使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干预工具对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BMI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王薇[4](2021)在《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模式对胃肠外科高血糖患者血糖及相关管理结局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模式对胃肠外科高血糖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有助于构建更全面、更规范的高质量血糖管理模式。方法:以2018-11-02至2020-05-01入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胃癌、肠癌且合并高血糖的患者329例为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组(团队管理组),以2017-05-01至2018-11-01入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患者403例通过科室自我管理或常规会诊管理模式为对照组(常规管理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管理方式间血糖及相关管理结局指标差异,并分析影响其结局相关因素。结果: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在胃肠外科住院的胃癌及肠癌且合并高血糖患者共732例,其中团队管理组患者共329例,常规管理组患者共403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主诊断,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心脏病、既往确诊糖尿病,住院期间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感染并发症,入院当天平均血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空腹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率、高血糖发生率、严重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临床显着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期间平均血糖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每人每天检测血糖次数、术前准备时间、住院床日、住院花费、死亡率作为结局变量,比较两组间差异,表明加入信息化联合团队血糖管理后,团队管理组各项血糖指标及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既往确诊糖尿病会增加空腹血糖未达标、高血糖、严重高血糖、低血糖事件风险,使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增大、住院床日增加;入院平均血糖较高使空腹血糖未达标、高血糖及严重高血糖事件风险增加、住院期间平均血糖值增大、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合并消化道出血使高血糖、严重高血糖、死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术前准备时间长、住院花费增多;合并感染增加严重高血糖、临床显着低血糖、死亡事件风险,使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增大、住院床日增加、住院费用增多;合并心脏病使临床显着低血糖事件风险增加、术前准备时间长、住院床日增多。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病与各因变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通过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模式对胃肠外科高血糖患者的主动干预,团队管理组各项血糖指标及相关管理结局指标均优于常规管理组,该管理方式可改善患者短期临床预后。

荆璇[5](2021)在《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需求,明确IKAP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护理干预方案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影响,以此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行为,帮助患者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本课题通过现状调查法掌握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现状及健康指导需求信息;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现况调查调查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便抽样山西省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的COPD住院患者18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自我管理需求问卷进行现况调查,并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方案构建以IKAP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结合前期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初稿,经7名专家三轮咨询和预实验形成IKAP护理干预方案终稿。3.实证研究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7月-10月在山西省两所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n=35)在其基础上实施IKAP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以及疾病恶化和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1)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143.52±8.47,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COPD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71.27±9.13,处于低水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人均收入、病情分级、自我效能是其影响因素,能解释自我管理能力分值总变异的74.2%。2.方案构建结果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掌握(I)4个条目、疾病相关知识干预(K)17个条目、疾病管理信念干预(A)5个条目、健康相关行为干预(P)10个条目共计4个模块36个条目的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干预时间、干预地点、干预人员、干预效果等。3.实证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脱落情况:干预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拒绝随访退出研究;对照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病死亡退出研究。(2)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 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疾病恶化情况进行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m MRC评分和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疾病恶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恶化率和非计划再入院率,为临床护理健康指导和COPD患者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张少颖[6](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杨玉平[7](2021)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通过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健康宣教,评价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降低非计划再入院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从杭州市**医院针灸科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宣教方法,干预组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出院前指导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与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再次让研究对象填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在不同时间点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评价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非计划再入院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为(144.29±10.18)分,得分率为57.72%,各维度得分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疾病管理(45.60%)、康复管理(50.29%)、社会功能与人际管理(59.83%)、生活起居管理(59.90%)、情绪管理(65.24%)、饮食管理(65.88%)、用药管理(68.52%)。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干预前(T0时间点)与干预实施1个月(T1时间点)干预组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3个月(T2时间点)干预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0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时间点两组用药管理和饮食管理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实施3个月,干预组非计划再次入院人次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个月发生并发症2例,分别是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例、脑卒中后抑郁1例。结论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两种健康宣教方法均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提升幅度大于常规健康宣教组,验证了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效果更好,是否可以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入院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验证。

朱晓萍[8](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王帅颖[9](2021)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4C延续性护理干预计划,明确本研究对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今后4C延续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指导。[方 法]抽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胃与小肠外科96例肠造口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 果]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心理健康得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精神健康得分无差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责任和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自我护理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出院前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3个月,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58%和2.08%,对照组为29.17%和14.58%,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健康,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汪哲宇[10](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二、两种护理模式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教育的近期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护理模式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教育的近期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现状
        1.1.2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情况
        1.1.3 信息化平台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4 分级诊疗模式的开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定义
        1.4.1 2 型糖尿病
        1.4.2 糖化血红蛋白
        1.4.3 分级诊疗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取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终止标准
    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
        2.4.2 观察组
        2.4.3 评价指标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6 科研伦理
    2.7 技术路线图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代谢指标评价
    3.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3.4 糖尿病知识水平量表
    3.5 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4 讨论
    4.1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代谢指标的影响
    4.2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4.3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糖尿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4.4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研究的创新性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在初次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样本量估计
        1.1.4 分组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工具
        1.2.3 干预措施
        1.2.4 评价方法
        1.2.5 统计方法
        1.2.6 伦理原则
        1.2.7 质量控制
        1.2.8 课题研究路线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研究对象基线调查结果
        2.2.1 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2.2.2 两组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2.2.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等级比较
        2.2.4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评估指标的比较
        2.3.1 两组患者生理生化指标干预效果
        2.3.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等级干预效果
        2.3.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干预效果
讨论
    3.1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的分析
        3.1.1 研究对象干预前血糖相关指标分析
        3.1.2 研究对象干预前BMI分析
        3.1.3 研究对象干预前糖尿病自我效能水平分析
        3.1.4 研究对象干预前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分析
    3.2 干预后两组患者效果评价比较的分析
        3.2.1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对BMI指标的影响
        3.2.2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对空腹血糖的影响
        3.2.3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对餐后2 小时血糖的影响
        3.2.4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3.2.5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干预对初次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3.2.6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干预对初次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结论
    4.1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干预可有效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
    4.2 糖尿病并发症体验干预可有效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4.3 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模式对胃肠外科高血糖患者血糖及相关管理结局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内分泌科住院高血糖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慢病防控面临严峻形势
        1.2 慢病患者自我管理亟待重视
        1.3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特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COPD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2.2 国内COPD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2.3 国外IKAP模式应用现状
        2.4 国内IKAP模式应用现状
    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3 研究内容
    4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4.1 操作性定义
        4.2 理论依据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
    1 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调查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3.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相关性分析
        3.3 COPD患者自我管理需求现状
        3.4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5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4.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5 小结
第二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护理干预方案构建(基于IKAP模式)
    1 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组建课题小组
        2.2 文献研究法
        2.3 专家咨询法
        2.4 统计分析
        2.5 预实验
    3 结果
        3.1 干预方案初稿的构建
        3.2 专家咨询结果
        3.3 预实验方案调整
        3.4 干预方案终稿
    4 讨论
        4.1 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必要性
        4.2 基于IKAP模式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小结
第三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
    1 目的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干预后两组资料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2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4.3 基于IKAP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降低疾病对患者影响
        4.4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5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减少疾病恶化、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事件
    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IKAP 模式在国内慢病管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2.2 可操作性定义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资料分析方法
        1.5 科研质量控制
        1.6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1 拟定方案主题
    2 成立研究小组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4 制定方案草案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方案修订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科研质量控制
        1.5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函询结果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2.3 确定方案内容
    3 讨论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Teach-back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假设
    (五) 主要名词界定
        1. 脑卒中
        2. Teach-back法(回馈教育法)
        3. 自我管理能力
    (六) 理论基础
    (七) 技术路线图
二、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 前期准备
        1. 组建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小组
        2. 编写《脑卒中患者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3. 设计《脑卒中患者健康宣教实施记录单》
        4. 编写Teach-back法提问用语
        5. 人员培训
        6. 制定Teach-back法测评单
    (二) 远程宣教平台构建
        1. 选择钉钉群软件作为宣教平台
        2. 建立钉钉群制定远程宣教计划
    (三) Teach-back法宣教方案制定
        1. Teach-back法实施时间及内容安排
        2.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实施步骤
        3.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注意事项
    (四) 专家咨询
    (五) 预试验
    (六) 最终确定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样本量确定
        6. 抽样方法与分组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六)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七) 质量控制
        1. 课题设计阶段
        2. 研究实施阶段
        3. 数据整理阶段
    (八) 伦理原则
四、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处理
    (四) 研究结果
        1. 基线比较
        2. 干预效果评价
    (五) 研究启示
        1. 作用效果
        2. 方案可行性
        3. 待改进之处
五、结果
    (一) 基线资料
        1.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基线比较
    (二) 现状描述
    (三) 干预效果比较
        1. 干预组干预效果
        2. 对照组干预效果
        3.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六、分析与讨论
    (一)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二)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现状分析
    (三) 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四)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响比较
    (五)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人次影响比较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性
        1. 结合专家咨询,制定规范化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2. 构建实用性、系统化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 研究局限性
        1. 随访时间短
        2. 样本量小
    (四) 启示
    (五)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Teach-back沟通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8)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移动技术在肠造口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两种护理模式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教育的近期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D]. 熊莺.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在初次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温寅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4]信息化联合院内团队血糖管理模式对胃肠外科高血糖患者血糖及相关管理结局影响[D]. 王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荆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D]. 张少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D]. 杨玉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9]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 王帅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两种护理模式对糖尿病住院患者教育短期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