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局建立安全文明车站区的调查与思考

北京铁路局建立安全文明车站区的调查与思考

一、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月月[1](2019)在《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市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层政权是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与稳定影响着整个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固。而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是保证基层政权有效运转地基础工作,也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城市基层政权又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城市基层政权的建设是我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研究探索的。本文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文章先对我国整个国家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我国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和革命委员会时期,最终确定区人民政府为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先是以单位制为主体,后又以单位制与街居制相结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街居制发展成为主体,并且在我国城市基层政权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街道和居委会成为政府和群众连接的纽带。也成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环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街居制下的社区服务已经无法解决社区出现的新问题,社区建设成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社会新型管理体制出现。这时的社区建设其核心已不是社区服务,而且它的管理范围也不在局限为单纯的社区,而是包括社区辖区内的所有单位。从90年代开始至今,社区建设一直是基层自治组织的重点,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后乌鲁木齐市逐渐恢复了区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基层政权管理体系。政权组织机构有区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等,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社区共同处理基层群众的日常事务。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其职能、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中。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新铭[2](2017)在《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缅甸华人商会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讨论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在祖籍地中国和缅甸社会的发展脉络下,缅甸华人商会成立的背景、经过及其发展状况,并探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华人商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其在运作、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缅甸华人商会的发展史,既是商人自身整合和社会、政治参与的写照,也蕴含着中缅两国历史变迁与转型的复杂变量。华人移居缅甸自古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途径,两者分别被称之为“翻山华侨”和“渡海华侨”。前者构成当今缅甸云南华人之主体,其早期移民活动与传统中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后者构成了当今缅甸闽粤籍华人之主体,其成规模的移民活动则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活动。至20世纪初,缅甸华人社会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同一时期,晚清政府日益重视侨务,对外遣使设领,保护和争取华人及其资本,并积极呼吁或参与南洋各地华人商会的创办。在此背景下,缅甸华人的“缅甸中华商务总会”和“缅甸华侨兴商总会”应运而生,并发展为缅华社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组织。华人商会建立起了具有细密性和完整性的章程,形成了科层化的组织架构,而且,在制度化的运作之下,商会的收入有了制度化来源保障,其开支去向亦有合理规章安排。商会作为一个超帮派的社会组织,成为整合包括华商在内的华人社会的对话和沟通平台。在二战前,华人商会在华商的工商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华人民间商事纠纷调处的重要机构。华人商会的功能不止局限于经济领域,其影响力也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中,成为华人社会的领导机构,在缅甸华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扮演重要角色。1942年,日本侵缅是缅华社会的浩劫,华人商会被迫解散。从1945年至1948年初,在英国继续殖民统治的三年期间,华人社会进入恢复阶段,华文报刊、华校及华人社团等纷纷复办,商会与各类华人工商业社团也在此一时期重建。商会在复办后,在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运作更为规范化。二战后,缅甸华人同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一样,历经剧烈的社会变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缅甸的独立和中国的新生,使缅华社会在很短时间内面临居住国和祖籍国两个方面剧烈的政治变动,这也使华人商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在1948年1月,缅甸获得独立,进入了自由同盟执政时期(1948年-1962年)。在这一时期,缅甸政府推行以“缅人化”为核心的民族主义路线,缅甸对外侨的各项政策,因而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面对缅甸独立后生存环境变化的挑战,商会加强了与缅甸主流社会的良好政治关系,并以华社代表机构的姿态有限度地参与到居住国的政治生活中,以此维护华社的经济利益。在政治层面之外,商会在缅华社会发挥的功能又有其稳定的一面,一如二战之前,商会依然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与华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战后中国政治的剧烈变迁,使商会陷入对中国政治取向的认同纷争之中。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在缅华社会的统战争夺,使商会面临政治立场的选择。作为华社的最高领导机构,商会对中国政治的立场影响着华社政治立场的整体走向。在经过激烈争夺后,商会内部的进步力量占据了主导。商会选择站在新生中国一边,成为了缅华社会进步力量的代表。在自由同盟时期,华人商会政治取向的选择,引导了华人社会的发展方向。商会成为宣传和维护新中国形象,以及推动中国政府侨务工作的有力支持者。

舒啸波[3](2016)在《广铁集团运输站段班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建设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一线作业班组,论文依据关于广铁集团班组管理和建设的大量资料数据以及现场调研材料,深入分析了广铁集团班组建设所取得成绩和不足之处。在对比成绩与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论文重点从班组建设目标规划、班组建设管理机构的健全、班组优化标准设置、班组优化建设的方式、班组建设的组织与人员管理、激励机制的分层设计、班组台账的优化管理等七个方面研究了广铁集团班组建设的具体方法。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铁路站段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分析了我国现行铁路站段班组管理体制及其优缺点,从班组建设的角度阐述了铁路运输站段的工作职能,并着重论述了广铁集团现状及班组建设存在的问题。(2)针对广体集团班组建设目标规划的课题,研究得出班组建设应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全面实现班组在“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现场作业、队伍素质、职场环境”五个达标为最终目标。并研究给出了车务、客运、货运、机务、供电、工务、电务、车辆、房建等系统的班组达标条件,亦给出了标准化班组、自控型班组和可控型班组的达标条件。(3)针对广铁集团班组建设制度优化的课题,研究提出健全集团公司层面班组建设机构,健全基层站段班组建设工作机构,健全车间班组建设管理职责可实现广铁集团班组建设制度优化的目的。并研究设计了集团公司层面的班组建设激励考核机制、站段层面的班组建设考核机制及具体的考核奖励资金分配制度。(4)针对广铁集团班组建设某些环节具体方法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强化班组长队伍建设和强化职工队伍建设是班组建设过程中进行组织和人员管理的有效方法,并对台账精简提出了定期清理、动态调整、长效管理的具体方法。(5)针对广铁集团站段班组设置标准的课题,研究提出了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和水电、房屋维修、行车和职工公寓、物资供应等部门的班组设置标准,并具体解释了设置标准的制定依据。(6)全面分析了深化班组建设,开展岗位达标、班组达标“双达标”活动,对班组按可控班组、自控型班组、标准化班组进行循环建设和动态升降管理推动广铁集团现场班组在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现场作业、队伍素质、职场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的显着成效,证明了论文研究提出的铁路班组建设方法策略是有效的。

罗菲烨[4](2014)在《中国业主自治的模式及其制度要件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房地产的改革,城市社区中开始呈现以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为主要组织的治理结构。但从总体看来,在三架马车中业委会处于弱势。由于我国社区的形态,业主组织常常无法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呈现出成立难、运作难的普遍窘境。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物业往往凌驾于业主之上,形成了大量的矛盾冲突。但另一方面,也有少数社区形成了以业委会为主导的有效治理。在业委会主导下,社区不仅在一般外部管理下形成良好秩序,且在公共设备管理层面、共有财产,包括维修基金等社区深层管理层面也达到了良好的秩序。笔者收集了业主自治社区的四个典型案例,依据奥斯特罗姆对公共物品自主管理的理论,对这些社区进行了划分与分析。本文发现在这四个典型业主自治社区中,业委会呈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物业公司的地位明显弱于业委会。当然,这些是业主自治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笔者根据各社区治理特征将这些社区分成四种模式,分别为区分物权模式、借壳模式、业主自管模式以及业主代表大会模式,对其治理特征、制度要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业主自治的共同制度要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说明为何在中国普遍存在业主自治困境的情况下,有少部分小区能通过业主自治达到有效治理。

刘秀红[5](2013)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民国前期,伴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起步,我国劳工数量增长迅速。他们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他们工作时间长,工资微薄,还要面临着工伤、疾病、生育、失业等现代劳动风险。同时人口的流动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因此新型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必要。此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劳工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立法解决劳动风险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这种观念随着“欧风美雨”传入中国,并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因而为社会各界认同。知识界通过翻译与介绍国外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制度、提出自己对社会保障的见解影响了社会舆论,以共产党、国民党为主的政治党派、以中华总工会为代表的劳工团体在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目标,劳工群体也通过罢工表达自己的社会保障诉求。在此背景下,民国政府开始了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创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北京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尝试阶段(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北京政府开始了含有社会保障内容的劳工立法尝试,地方各政权的劳工立法也有一些相关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立法并没有得到实施。第二,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酝酿阶段(1927年4月至1929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组织《劳动法典》的起草。但因为立法方针的变化最终没有出台。工商部作为主管机关先行进行《工厂法草案》的拟定,草案中包含有工伤、生育、失业、福利等保障内容。草案在起草和征询社会意见时,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第三,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出台及修正阶段(1929年12月至1937年7月)。1929年12月《工厂法》公布后,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应。在社会保障方面,地方劳工行政机关、资方团体、劳工团体等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法律作出有利于己方的解释和修改。1932年12月《修正工厂法》公布,保障范围及保障项目等内容都有所变化。此时期,出台了失业保障及劳工福利方面的法规。铁路、交通、矿业劳工等特殊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陆续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不同的行业基础上,包括工业矿业劳工、铁路劳工、交通劳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工矿业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工伤、疾病、失业、生育和福利保障等五部分。铁路劳工的制度包括工伤、疾病、失业、养老、福利保障五部分。交通劳工的制度又包括交通职工福利,电政劳工的养老、疾病、工伤保障,邮政劳工的养老、疾病、工伤、失业保障等内容。就社会保障待遇总体情况而言,项目最全、保障水平最高者为铁路劳工。就各种保障项目的内容来看,工伤保障规定最为详细具体。就制度的模式来说,都属于雇主责任制的社会保障模式,其特点是:劳工社会保障立法仍在劳工立法范畴内,并未有完全独立出来;雇主独自承担责任,风险不能分摊;作为一种工业化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有朝向社会保险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在制度建立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就建立了劳工行政机关,管理包括劳工社会保障在内的劳工事务。在工矿业劳工方面,管理机关先后为劳工局、工商部、实业部,在铁路劳工方面为铁道部,在交通劳工方面为交通部。这些部门设置了分管具体工作的机构。主管工矿业劳工事务的实业部实施了工厂检查制度,督促包括劳工社会保障内容的《工厂法》的实施。工厂检查制度规定了《工厂法》中的社会保障内容分为五期实施,至抗日战争爆发,五期实施程序中,全国大部分完成了含有工伤保障内容的第一期检查。但工厂检查在租界遇到阻碍。根据各种数据计算,制度覆盖约有76万工人。制度在不同行业间的实施状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国有铁路及交通劳工中,制度的各种项目都得到较好的实施,劳工受到工伤后,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医疗期的工资、工伤残废抚恤、工伤死亡抚恤和丧葬金等待遇;在疾病时,可以在路局所属医院或委托医院享有基本免费医疗、病假、病假工资、病故抚恤等待遇:在达到退休年龄和服务年限条件后,享有退休金待遇。在工矿业方面,在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厂矿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劳工保障。当劳工遇到特定风险,如工伤时,也有一定的待遇。这些待遇的水平一般没有明文规定,厂矿往往根据劳工工伤的情况及自己的负担能力酌情给予补贴。但在一些大型的或新型的厂矿中,劳工的风险通过厂矿规则有了较为明确的保障,在全国几千家符合制度的厂矿中,有此种规则与设施者约有数百家。但这些厂矿保障项目和水平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保障水平差异很大。就各种保障项目比较来看,工伤保障实施情况最为良好,几乎所有实施了制度的厂矿都有此种待遇。其它项目相对较差。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外源性现代化的社会背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因素发育不足,制度的建立更多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外来挑战下执政党激进的现代化理念、国共斗争背景下国民党的劳工政策目标、新建政权获得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可的目的等因素促使制度在短期内建立,同时意识形态因素在制度模式的选择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外源性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差、政府承担责任能力不足、相关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等不利因素导致了制度的实施困境。虽然制度的建立顺应了劳工社会保障现代化的潮流,但它未能与内部的经济社会基础相适应,所以没有得到实际的运行效果。

任璐[6](2007)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与管理实施的中间环节,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提出是为了弥补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过于概括、过于灵活,而修建性详细规划过于细致、过于刚性的缺点。然而从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规划管理最重要的平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无奈是被称为“控制不住的规划”,这是因为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正是基于此,论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期望能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论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大量个别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出发,概括出以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普遍性问题。论文研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研究部分在回顾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理论上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从技术层面、编制层面和法制层面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研究了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关规划类型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为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从覆盖率、实效性、经济分析、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等几个方面详细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进行分类研究;然后从城市旧区改造、城市新区开发、一般城区建设、城市中心区、法定图则等几方面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情况进行详细分类考察。通过对前文的分析总结,论文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对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初步建议,即: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有效的城市设计、加入规划期限、采用多种类型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引导和关心公共利益等。

葛新东[7](2005)在《安康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使工务维修作业更合理,更有计划,使线桥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列车通过安全平稳的优质环境,一直是困扰工务维修部门的一个难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工务维修体制的改革。在作为工务基层站段的领导,作者有机会获得大量详实的,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再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参考管线内线路的原始设计资料和部分研究结果,并能结合铁道部关于铁路工务部门的改革目标和已经出台以及即将出台的措施,理解把握改革的总体步骤。 另外,还分别考察和了解了其他路局,站段经验和他们目前在工务维修中存在的利处和弊端,参考了解了国外的铁路改革的措施,从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存在的问题,在人员、机械技术设备、以及能协调和发挥出前两者的最大效率的体制方面进行调查、思考、总结,不断在工作中探索、实践。提出了这人、物、体制的三方面的各自很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意见。同时也在积极推行新的工务维修模式的实践中,收获良多。 实际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用新的思维、好的方法,以科学的机制、具体的措施、扎实的行动,积极推进工务修制改革,那么工务修制改革必将走向深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工务维修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必将得到新的抬升。

张清林,赵志俭[8](2001)在《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站区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铁路车站为中心,为保证铁路运输生产需要,其它各有关部门在车站周边设立的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站区不仅是铁路客货运输营销工作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铁路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站区治安状态,不仅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和人民铁路的形象,而且对当地社会治安的稳定也有重要影响。铁路站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相对集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铁路各工种都要在站区驻有部分人员。二是工作性质各异,机、车、工、电、辆及给水、供电等部门各有分工。

二、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市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概况
    2.1 城市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相关概念
    2.2 城市基层政权组织
        2.2.1 我国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发展
        2.2.2 城市基层组织的纽带——街道办事处
    2.3 城市自治组织的发展
        2.3.1 单位制的形成与瓦解
        2.3.2 街居制发展并成为主体
        2.3.3 社区制取代街居制
    2.4 城市基层政权组织与城市自治组织的关系
        2.4.1 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依靠基层自治组织的支持
        2.4.2 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必须置于政权组织管理之下
        2.4.3 基层组织共同实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
3 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3.1 政权组织建设,“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形成
        3.1.1 区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1.2 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1.3 区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
        3.1.4 成立区人民政府
        3.1.5 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
        3.1.6 建立健全片区管委会
    3.2 乌鲁木齐市群众自治组织治理分析
        3.2.1 社区治理模式
        3.2.2 “五联动”社区管理创新模式
        3.2.3 社区党组织建设
        3.2.4 社区居委会
    3.3 乌鲁木齐市基层政权组织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互动
        3.3.1 政权组织引导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3.3.2 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需要政权组织的参与
4 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1 城市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4.1.1 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定位不准
        4.1.2 基层党组织体制不健全
        4.1.3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1.4 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
        4.1.5 社区自我定位不足
    4.2 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解决措施
        4.2.1 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4.2.2 加强党的决策领导力
        4.2.3 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的指导力
        4.2.4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推动社区建设
        4.2.5 推动居民利益社区化
        4.2.6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强化政府公信力
        4.2.7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
        4.2.8 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东南亚华人商会研究
        二、缅甸华人研究
        三、缅甸华人研究的不足及前瞻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材料来源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缅甸历史发展、中国移民南来与缅华社会之建构
    第一节 缅甸的历史发展
        一、从蒲甘王朝时期到“掸族统治时代”
        二、东吁王朝时期(1531-1752)
        三、贡榜王朝的前期(1752-1823)
        四、三次英缅战争与缅甸沦亡(1824-1885)
        五、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1886-1942)
    第二节 滇民南来与缅北华人社会
        一、元代之前的中缅贸易与入缅“羁离未还者”
        二、元明时期的中缅贸易与华人移民
        三、清代前期的中缅贸易与华人移民
        四、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滇缅贸易的质变与华人社会的发展
        五、滇缅陆域的华商网络
    第三节 闽粤移民南来与缅南华人社会
        一、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前后的缅南华人社会
        二、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之后的缅南华人社会
        三、缅华社会之建构:以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为视角
    小结
第三章 华人商会的创办与运作
    第一节 华人商业社团的出现
    第二节 华人商会的创办
        一、晚清侨务政策与南洋华人商会的建立
        二、缅甸中华商务总会(缅甸华商商会)的创办
        三、缅甸华侨兴商总会的创办
    第三节 组织机构
        一、中国商会的组织机构
        二、缅华商会的组织机构
    第四节 经费收支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开支
        三、财务运作和财产管理的制度化
    小结
第四章 战前华人商会
    第一节 商会与华商的整合
        一、战前华人工商业经营状况
        二、商会与华人社群的整合
    第二节 商会与华商的商事调解
        一、文献记录中所见商事调解案的案由与类型
        二、商事纠纷调解的制度化操作
    第三节 商会与缅华社会
        一、扮演缅华社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系桥梁
        二、协调华社力量,统一华人行动
    第四节 商会与缅华社会的在地政治参与
    小结
第五章 日本侵占与英国重返缅甸时期(1942-1948)的华人商会
    第一节 日本侵缅对缅华社会造成的浩劫
    第二节 英国重占缅甸时期华人社会的恢复
        一、缅甸华人的难侨返缅“复员”工作
        二、华人经济的恢复
        三、各项事业的恢复
    第三节 商会复办及新兴工商业社团的出现
        一、华侨兴商总会的复办
        二、华商商会的复办
        三、工商业社团的复办、创办和“四大工商团体”的出现
    第四节 商会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的调整与改变
    小结
第六章 独立建国初期(1948-1962)的华人商会
    第一节 自由同盟时期缅甸政府的华人政策
        一、国籍问题
        二、移民与外侨管理政策
        三、经济政策
    第二节 商会的经济职能
        一、华人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商会与华商经营的商事规范
        三、商会与商事调解及其个案
    第三节 商会与缅甸政府的关系
        一、独立运动中的商会
        二、商会与缅甸政界的关系
        三、商会辅助缅甸政府处理华社事务
        四、宣达和推行政府的经济政策法令
    第四节 商会的社会活动
        一、商会与华人社会的发展
        二、商会的社会救灾活动
    第五节 商会与中国的关系
        一、缅甸政府对缅华社会政治取向的影响
        二、中国政治变迁引发商会内部的认同纷争
        三、商会推动中国认同与辅助侨务工作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铁集团运输站段班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运输站段生产力布局亟需调整
        1.1.2 高铁运营对班组工作提出新要求
        1.1.3 班组管理有待创新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行业内外班组建设工作现状调研
        1.4.1 铁路行业系统外班组建设现状
        1.4.2 铁路行业系统内各铁路局班组建设工作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工作班组及建设基础分析
    2.1 铁路班组的基本概念
    2.2 铁路班组的分类
    2.3 班组建设的基本含义
    2.4 铁路班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2.5 铁路班组建设的基本方法
第3章 铁路运输系统及站段生产作业系统调查与研究
    3.1 铁路运输作业系统班组管理现场调查
    3.2 铁路运输作业系统
        3.2.1 铁路运输作业系统分工与管理体制
        3.2.2 铁路运输作业系统班组管理体制分析
    3.3 站段运输生产作业内容与班组设置
        3.3.1 车务站段
        3.3.2 客运段
        3.3.3 机务段
        3.3.4 车辆段
        3.3.5 工务段
        3.3.6 电务段
        3.3.7 供电段
第4章 广铁集团概况及班组建设现状
    4.1 广铁集团公司概况
    4.2 广铁集团基层站段班组建设基本情况
    4.3 广铁集团班组设置基本情况
    4.4 广铁集团班组长基本情况
    4.5 广铁集团班组建设问题分析
第5章 广铁集团班组建设措施研究
    5.1 班组建设目标规划
        5.1.1 总体目标
        5.1.2 具体内容
    5.2 班组建设管理机构的健全
        5.2.1 确立班组建设工作原则
        5.2.2 健全集团公司层面班组建设管理机构
        5.2.3 健全基层站段班组建设工作机构
        5.2.4 健全车间班组建设管理主要职责
    5.3 优化班组设置标准
        5.3.1 车务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2 机务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3 车辆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4 工务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5 电务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6 供电、水电部门班组设置标准
        5.3.7 房屋维修班组设置标准
        5.3.8 行车和职工公寓班组设置标准
        5.3.9 物资供应班组设置标准
    5.4 班组优化建设的方式
        5.4.1 优化创建方式
        5.4.2 优化活动内容
        5.4.3 岗位达标
        5.4.4 班组达标
    5.5 班组建设的组织与人员管理
        5.5.1 班组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5.5.2 班组管理基本制度
        5.5.3 强化班组长队伍建设
        5.5.4 强化职工队伍建设
    5.6 激励机制的分层设计
        5.6.1 集团公司层面激励考核机制
        5.6.2 基层站段层面激励考核机制
        5.6.3 对班组的考核激励机制
        5.6.4 对班组岗位的考核激励机制
    5.7 班组台账的优化管理
        5.7.1 台账定义及分类
        5.7.2 台账设立原则
        5.7.3 台账管理原则
        5.7.4 台账的使用规定
        5.7.5 台账存在的常见主要问题
        5.7.6 台账清理精简
        5.7.7 台账优化管理取得成效
    5.8 班组建设优化措施实施前后效果对比
        5.8.1 提出和确立了班组建设工作载体和总体目标
        5.8.2 建立和健全了班组建设管理机构
        5.8.3 编制和规范了班组设置标准
        5.8.4 修订和完善了班组管理制度
        5.8.5 强化和提升了职工标准化作业意识
        5.8.6 提升和优化了班组长队伍素质
        5.8.7 改善和美化了班组职场环境
        5.8.8 精简和规范了班组台账
    5.9 班组建设前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业主自治的模式及其制度要件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以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治理相关研究
        1.2.2 以社区多元共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研究
        1.2.3 以业委会为核心的社区治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业主自治
        1.3.3 社区治理
    1.4 研究对象与案例介绍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2章 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公共产品的自主治理
    2.2 以业委会为主导的中国社区的业主自治
    2.3 业主自治的有效标准
    2.4 分析框架
第3章 区分物权 G小区
    3.1 小区概况
    3.2 业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3.2.1 业主组织的形成
        3.2.2 业主组织的发展
    3.3 小区治理结构及其特征
        3.3.1 小区治理结构
        3.3.2 小区治理特征
    3.4 业主自治的核心要件
        3.4.1 强有力的领导人
        3.4.2 财务公开 确立“使用—付费”原则
        3.4.3 有效监督
        3.4.4 产权明确,边界清晰
第4章 借壳模式 SX小区
    4.1 小区概况
    4.2 业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4.2.1 业主组织的形成
        4.2.2 从“物管”到“自管” 业委会自管的探索
    4.3 小区治理结构及其特征
        4.3.1 小区治理结构
        4.3.2 小区治理特征
    4.4 业主自治的核心要件
        4.4.1 强有力的领导人
        4.4.2 业委会成员专业化、年轻化、自愿化
        4.4.3 财务公开
        4.4.4 有效监督
        4.4.5 业委会内部制度建设
第5章 自管模式 C小区
    5.1 小区概况
    5.2 小区业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5.2.1 小区业主组织的形成
        5.2.2 小区业主组织的发展
    5.3 小区治理结构及特征
        5.3.1 小区治理结构
        5.3.2 小区的治理特征
    5.4 自主治理的核心要件
        5.4.1 强有力的领导人
        5.4.2 财务公开
        5.4.3 有效监督
        5.4.4 制度构建完善
第6章 业主代表大会制度 D小区
    6.1 小区概况
    6.2 小区历史及其业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6.3 小区治理结构及其特征
        6.3.1 小区治理结构
        6.3.2 小区的治理特征
    6.4 社区自主治理的核心要件
        6.4.1 强有力的领导人
        6.4.2 财务公开
        6.4.3 有效的监督
        6.4.4 制度创新
第7章 业主自治的必要制度要件
    7.1 业主自治四种模式的特征及其制度要件
    7.2 业主自治的必要要件
        7.2.1 强有力的领导人
        7.2.2 财务公开
        7.2.3 有效监督
        7.2.4 制度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状况与相关文献资料
    四、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劳动风险与劳工社会保障立法需求
    第一节 民国早期劳工生活状况与劳动风险
        一、民国早期劳工的基本情况
        二、劳工面临的劳动风险
        三、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劳工社会保障立法诉求
        一、西方近代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和理念的传入与影响
        二、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工社会保障立法
        三、1927年7月前国共两党的劳工社会保障目标
        四、劳工团体的劳工社会保障诉求
        五、劳动争议中的社会保障诉求
第二章 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
    第一节 北京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尝试(1912年3月-1928年6月)
        一、《矿业条例》中的工伤保障与劳工行政机关的建立
        二、农商部劳工立法中的社会保障
        三、交通部劳工立法中的社会保障
        四、农工部对劳工立法中社会保障内容的修订
        五、各地方政权劳工立法中的社会保障
        六、北京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实施问题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酝酿(1927年4月-1929年11月)
        一、《劳动法典》的起草及相关社会保障内容
        二、《工会法》的出台与劳工福利关系的法律规定
        三、《工厂法》的草拟与工业劳工社会保障内容
        四、工业劳工教育与娱乐福利政策的出台
        五、特殊劳动者社会保障立法的开始
        六、全国性法规出台前的地方劳工社会保障立法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社会保障立法的出台及修正(1929年12月-1937年7月)
        一、《工厂法》中工业劳工社会保障内容及社会反应
        二、《工厂法》中工业劳工社会保障内容修订与解释
        三、工业劳工失业保障法规的出台
        四、工业劳工福利制度的建立
        五、劳工保险立法的草拟
        六、特殊劳动者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第一节 工业及矿业劳工社会保障制度
        一、工伤保障
        二、失业保障
        三、生育保障
        四、疾病保障
        五、劳工福利
    第二节 铁路劳工社会保障制度
        一、工伤保障
        二、疾病保障
        三、养老保障
        四、劳工福利
    第三节 交通劳工、传统工业劳工及店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电政劳工的社会保障
        二、邮政劳工的社会保障
        三、交通职工的教育福利
        四、工场劳工的社会保障
        五、工商业店员的社会保障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制度的推行
    第一节 劳工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演变
        一、工矿劳工社会保障行政机构
        二、交通劳工社会保障行政机构
        三、铁路劳工社会保障行政机构
    第二节 工矿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工厂检查制度的实施
        一、工厂检查立法的制定
        二、工厂检查机构的设立
        三、工厂检查人员的培养
        四、工厂检查实施程序的制定
        五、地方工厂检查工作的指导
        六、矿场与铁路工厂检查的实施
        七、争取租界工厂检查权的活动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第一节 工伤、生育与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
        一、工伤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
        三、生育保障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疾病、养老保障与劳工福利制度的实施
        一、疾病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
        三、劳工福利制度的实施
结语:外源性现代化背景下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初步思考
    一、外源性现代化背景与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动机
    二、外源性现代化背景与劳工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三、外源性现代化背景与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
    2.2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
        2.2.1 尝试阶段
        2.2.2 探索阶段
        2.2.3 成熟阶段
    2.3 国外、港台地区相关规划类型
        2.3.1 德国的分区规划(Zoning plan)
        2.3.2 美国的区划法(Zoning act)
        2.3.3 英国的地方规划(Local Plans)
        2.3.4 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2.3.5 香港城市规划体系及开发控制
    2.4 小结
3.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出现的问题
    3.1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任务和作用
    3.3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特征
    3.4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技术层面的问题
        3.4.2 编制层面的问题
        3.4.3 法制层面的问题
    3.5 小结
4. 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的分类研究
    4.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研究
        4.1.1 提倡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4.1.2 反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4.1.3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的思考
    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
        4.2.1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4.2.2 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运作
        4.2.3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
        4.2.4 对国外相关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研究
    4.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
        4.3.1 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因素
        4.3.2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
        4.3.3 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指标体系
    4.4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研究
        4.4.1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4.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4.4.3 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措施
    4.5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经济分析
        4.5.1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济分析的任务、作用和必要性
        4.5.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济分析的原则与内容
    4.6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众参与
        4.6.1 公众参与概念
        4.6.2 国外公众参与的实践
        4.6.3 我国控规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4.7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4.7.1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特点与意义
        4.7.2 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探索
        4.7.3 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相关要求
        4.7.4 北京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目前存在的问题
    4.8 小结
5.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的分类研究
    5.1 城市旧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
        5.1.1 一般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1.2 历史文化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5.2 城市新区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
    5.3 一般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4 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5 工业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6 自然风景区及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7 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5.8 法定图则
    5.9 小结
6.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初步建议
    6.1 建议采用多类型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和引导
    6.2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实行有效的城市设计的措施
    6.3 关心经济、政策和公共利益
    6.4 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6.5 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建议
    6.6 合理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并加入规划期限
    6.7 小结
7.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安康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安康工务段面临的现状
        1.1.1 山区铁路的特点
        1.1.2 安康工务段面临的改革形势和背景
    1.2 安康工务段面临的矛盾
        1.2.1 人员情况
        1.2.2 客观条件及工具设施情况
        1.2.3 工务维修体制的弊端
    1.3 修制改革的条件
        1.3.1 修制改革的理念已经成熟
        1.3.2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
        1.3.3 政策和措施为修制铺平了道路
第2章 维修体制改革
    2.1 修养分开,成立专业维修队
    2.2 加大分配考核力度
    2.3 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
        2.3.1 创建自控型班组的指导思想
        2.3.2 创建自控型班组的意义
        2.3.3 创建自控型班组的措施
        2.3.4 自控型班组的建设工作
    2.4 进一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2.5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第3章 提高职工素质
    3.1 培养学习型班组
    3.2 全员轮考制度
    3.3 中、高级工晋级考试
    3.4 鼓励工人技师
    3.5 职工委送西南交大培训
    3.6 工班长、领工员轮训、培训、考试
    3.7 培养自控型班组
    3.8 送教下现场
    3.9 走出去,请进来
    3.10 “安全在我心中”巡回演讲
    3.11 计算机培训
    3.12 “巴山精神”凝聚人心,爱岗敬业教育
第4章 测量、监控等作业手段的改进
    4.1 开通段内局域网
    4.2 智能巡检仪
    4.3 智能雨量监测系统
    4.4 视频监测系统
    4.5 全断面轨道监测仪
    4.6 动态添乘仪
    4.7 高桥墩检查设备
    4.8 其他作业手段的改进
        4.8.1 道岔一年一遍机捣
        4.8.2 工区用内燃手镐
        4.8.3 平板车上装捣固架
        4.8.4 隧道清淤车
        4.8.5 治漏升降车
        4.8.6 机动扳手
第5章 大力提高线路设备技术
    5.1 无碴无枕桥改造
        5.1.1 病害概况及原因分析
        5.1.2 整治方案
        5.1.3 施工方法
        5.1.4 质量与效果
        5.1.5 维修建议
    5.2 铺设塑料排水板
    5.3 加强轨撑
    5.4 边坡防护
    5.5 QC攻关
    5.6 修复钢轨辙岔
    5.7 地锚拉杆
    5.8 安装组合辙岔
    5.9 无缝线路改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推行修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6.2 进一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市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刘月月.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2]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D]. 李新铭. 厦门大学, 2017(12)
  • [3]广铁集团运输站段班组建设研究[D]. 舒啸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4]中国业主自治的模式及其制度要件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D]. 罗菲烨.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927-1937)[D]. 刘秀红. 扬州大学, 2013(04)
  • [6]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 任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7]安康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研究[D]. 葛新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8]对北京铁路局创建安全文明站区的调查与思考[J]. 张清林,赵志俭.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1(01)

标签:;  ;  ;  ;  ;  

北京铁路局建立安全文明车站区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