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NA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鑫[1](2021)在《CircGLI3竞争性结合miR-339-5p调控VEGFA表达在仔猪空肠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氧化应激是影响断奶仔猪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肠道作为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仔猪的生长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仔猪肠道内相关circRNAs、miRNAs和mRNAs的调控表达,影响DNA合成,造成细胞氧化损伤,从而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circRNA作为一种新型非编码RNA,在细胞内稳定存在,不易被降解,而且能够通过竞争结合miRNA,从而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目前,circRNA在断奶仔猪肠道氧化应激机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中以长白猪仔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敌草快(Diquat,DQ)建立仔猪氧化应激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手段挖掘了大量与氧化应激相关的circRNAs、miRNAs和mRNAs。随后,我们通过DQ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构建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并利用该细胞模型验证circGLI3-miR-339-5p-VEGFA三者的ceRNA调控关系,具体结果如下:(1)DQ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显着降低了长白猪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氧化应激组仔猪7日内体重增幅显着低于对照组。此外,氧化应激破坏了长白猪断奶仔猪的肠道结构,氧化应激组断奶仔猪的小肠绒毛高度显着降低,隐窝深度显着增加;氧化应激组仔猪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仔猪空肠粘膜的转录组学分析。完成对照组和处理组共6个样品的circRNA测序,经过测序质量控制,共获得133.70 Gb Clean Data,将各样品的Clean Reads与猪的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比对效率从99.98%到99.99%不等,共检测到circRNAs2559个,以|log2FC|≥2.0和FDR<0.05作为筛选差异circRNAs的标准,筛选到差异表达的环状RNA751个,其中上调432个,下调319个;通过对差异环状RNA来源基因的GO富集分析,差异表达circRNAs来源基因的GO富集分析多集中于生物学过程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和刺激反应,关联到的分子功能主要是催化活性和蛋白结合;KEGG富集分析表明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是DNA复制、内质网中蛋白质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完成氧化应激组和对照组6个样品的mRNA测序,共获得133.69 Gb Clean Reads,各样品Clean Reads均达到16.02 Gb,各样品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3.24%,各样品的Reads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效率从94.31%到95.65%。共筛选到表达的mRNAs 164个,其中上调基因60个,下调基因104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注释到细胞进程、细胞组分组织或生物来源、生物调控、催化活性、刺激反应和结构分子活性。进一步对差异基因所在通路进行KEGG富集分析,其中富集所占比例较高的通路分别是谷胱甘肽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和DNA复制。(3)miRNA测序结果。完成氧化应激组和对照组6个样品的miRNA测序,共得到201.39 M Clean Reads,共检测到miRNAs 2708个,以|log2FC|≥1和FDR<0.01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到差异表达的miRNAs43个,其中上调miRNAs19个,下调miRNAs24个。对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含有差异基因最多的分别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刺激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催化活性、蛋白结合、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对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的KEGG注释结果表明,靶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是过氧化物酶体、胞吞作用、内质网中蛋白质合成、剪接体、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RNA转运等。(4)对鉴定的差异基因中的11个circRNAs、13个micro RNAs和10个mRNAs的表达水平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miR-339-5p和靶基因在长白猪和大蒲莲猪中的组织表达谱表明:DQ诱导处理后,miR-339-5p在长白猪仔猪和大蒲莲猪仔猪的空肠、回肠、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均有差异表达。而且,在长白猪和大蒲莲猪空肠、回肠和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VEGFA在长白猪仔猪和大蒲莲猪仔猪的空肠、回肠、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均有表达;而且,长白猪仔猪回肠和空肠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在大蒲莲猪仔猪回肠和脾脏组织中显着上调(P<0.05)。(5)成功构建了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确定氧化应激反应条件为250.7μmol/L的DQ处理IPEC-J2细胞24h,此时IPEC-J2细胞存活率为50%,符合氧化应激反应标准。同时,显微镜观察到DQ处理破坏了IPEC-J2细胞完整性和紧密连接性,导致细胞形态由菱形改变为圆形,且脱壁漂浮。(6)过表达circGLI3可以促进IPEC-J2细胞增殖,增加S期细胞比例(P<0.01),并降低ROS的产生;同时,circGLI3可促进GSH-PX的活性上升,提高IPEC-J2细胞内T-AOC水平,减少了IPEC-J2细胞内MDA含量,并降低细胞内炎症因子IL-2和TNF-α和DAO水平,从而降低氧化损伤。过表达miR-339-5p可抑制IPEC-J2增殖,引起IPEC-J2细胞的G0/G1期阻滞,减少S期的细胞比例;此外,miR-339-5p可导致SOD和GSH-PX的活性显着下降,降低IPEC-J2细胞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促使MDA含量显着上升,细胞内炎症因子IL-2、IL-6、IL-1β、TNF-α和DAO水平显着上升,从而加剧氧化损伤。(7)根据RNAhybrid和Target Scan预测circGLI3的靶基因为miR-339-5p,亚细胞共定位显示circGLI3行使功能的区域主要是在细胞质内,而miR-339-5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miR-339-5p的靶基因为VEGFA;通过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成功验证circGLI3可以结合miR-339-5p,miR-339-5p靶向结合在VEGFA的3’UTR区域。过表达circGLI3可下调miR-339-5p的表达(P<0.01),并显着上调VEGFA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miR-339-5p的表达同样可以上显着调VEGFA的表达;共转染circGLI3过表达载体和miR-339-5p mimics可以降低miR-339-5p mimics对IPEC-J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共转染circGLI3过表达载体和miR-339-5p mimics可逆转miR-339-5p mimics对IPEC-J2 S期细胞比例的降低,同时降低G0/G1期的细胞比例;共转染circGLI3过表达载体和miR-339-5p mimics也可逆转miR-339-5p mimics对IPEC-J2细胞内ROS含量的提升。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长白猪仔猪个体水平的氧化应激模型和IPEC-J2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发现氧化应激显着破坏了仔猪肠道结构和机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稳态;导致空肠粘膜组织的circRNAs、miRNAs和mRNAs异常表达。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和RNAhybrid、Target Scan预测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circGLI3、miR-339-5p和VEGFA组成的ceRNA调控网络,验证了circGLI3通过直接结合miR-339-5p,调控靶基因VEGFA的表达,进而影响到IPEC-J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ROS含量和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抗氧化酶、炎症因子的活性及含量变化。本研究揭示了仔猪肠道氧化应激的ceRNA分子机制,为深入研究氧化应激对仔猪肠道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耿进红[2](2021)在《大蒲莲猪TLR9/NF-κB基因对IPEC-J2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氧化应激是影响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猪规模化养殖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氧化应激会影响猪体内的各种酶和基因,严重的会造成机体损伤,降低生产性能,功能退化。TLR9在调节机体的氧化水平以及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以敌草快(Diquat)为氧化应激源,通过检测相关指标研究氧化应激对大蒲莲猪的影响,然后选取猪的空肠上皮细胞构建体外氧化应激模型验证TLR9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1)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13.16kg的断奶仔猪6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氧化应激组,每组3头,氧化应激组每头注射10 mg/kg体重的敌草快后,仔猪出现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时,氧化应激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空肠中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氧化应激组中的炎症因子IL-6、IL-18、IL-1β和TNF-α均显着升高,并显着增加了TLR9的表达量(P<0.05)。(2)H2O2处理细胞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大量增加,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氧化应激状态下,对通路基因表达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构建TLR9过表达载体和合成si RNA后,与H2O2组相比,H2O2-pc DNA3.1(+)-TLR9组,谷胱甘肽(GSH)和SOD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TLR9及其下游通路基因MyD88、NF-κB均显着上调(P<0.05),而在H2O2-si-TLR9组GSH和SOD均显着降低(P<0.05),通路基因也显着下调;与此一致的是,与H2O2组相比,H2O2-pc DNA3.1(+)-TLR9组MDA以及炎症因子IL-6、IL-18、IL-1β和TNF-α显着降低(P<0.05),在H2O2-si-TLR9组MDA和炎症因子均显着升高(P<0.05)。(3)构建了MyD88过表达载体和合成si RNA,实验证明,H2O2-pc DNA3.1(+)-MyD88组与H2O2组相比,MyD88及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H2O2-si-MyD88组与H2O2组相比,MyD88及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说明MyD88本身也参与了氧化应激的调控。将TLR9与MyD88在氧化应激模型下共转染,当干扰MyD88同时过表达TLR9时,NF-κB的表达量显着低于仅过表达TLR9时,说明TLR9确实通过MyD88调控NF-κB的表达。(4)同时基于IPEC-J2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了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的NF-κB由核外集中转移到了核内,另外使用核蛋白进行的免疫印迹实验同样证实了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证明了NF-κB在氧化应激中被调控激活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氧化应激模型,发现氧化应激导致断奶仔猪体重受到抑制,氧化应激相关的通路TLR9基因高表达,空肠抗氧化性能降低,并产生炎症反应;其次,在IPEC-J2细胞进行体外验证,表明TLR9通路在抗氧化有显着积极作用。上述结果为今后研究敌草快以及H2O2诱导发生氧化应激并导致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潘烨灿[3](2021)在《大蒜素对肿瘤细胞的氧化还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大蒜素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生理功能,且这些功能大多与大蒜素调控机体氧化还原水平的活性相关。阐释肿瘤细胞中的氧化还原水平及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APE1(AP endonucleases-1,Ref-1,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进行时空表达的研究未曾报道。因此,本文对大蒜中特征营养物质影响肿瘤细胞氧化还原水平失衡等开展研究,构建了DNA纳米框架结构,并阐释了肿瘤细胞中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总活性氧)及APE1的含量、分布等,从而发掘出了大蒜素对典型肿瘤细胞氧化还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大蒜中特征营养物质的功效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建立了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佛波酯)氧化应激模型,并以ROS作为单一评价指标,构建了二因素中心能响应面模型,并对最佳的调控孵育条件做出了推测,认为10mg/L大蒜素提前孵育24 h时可以保护细胞免受PMA氧化应激带来的ROS含量升高的影响。对不同大蒜素孵育组别的GSH-Px(Glutathione Peroxida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5种氧化还原生物标志物酶体系进行表达测定,并利用该组指标计算权重因子组成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解决了生物体系中复杂的抗氧化能力评估难题。在受试组中10 mg/L大蒜素提前孵育24 h后经PMA干扰的细胞组得到了最高的得分,这与响应面模型模拟到的结果一致。通过测定各组别中的氧化损伤产物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8-oxo-d G的表达含量,推测出经过10 mg/L大蒜素提前孵育24 h后的大蒜素,可以保护Hela细胞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和DNA过氧化损伤。这两者不良影响的结果与综合评分结果成反向相关,推测出大蒜素调控机体氧化还原水平,可能与机体中的基因损伤修复途径相关,这为后续研究大蒜素保护细胞免受PMA氧化损伤的相关机制机理科学问题提供了方向。为了更加可视化地阐述大蒜素对肿瘤细胞中的ROS和APE1酶(调控基因损伤及氧化还原水平)的表达影响,本研究基于DNA分子模拟的数据,开发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细胞中多种物质的DNA框架探针。经实验表征,所建的DNA四面体框架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的3D立体结构,可以通过PCR梯度退火组装而成,该结构具有结构可控性、细胞相容性、高度稳定性、低毒性,并能以荧光强度的方式特异性地呈现细胞中ROS、APE1酶等物质的时空共定位。经实验证明,DNA纳米框架手段可视化地对多种物质之间的时间-空间变化以及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ROS和APE1酶的表达不仅在剂量上存在协同关系,在空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协同递增递减的变化关系。与此同时,验证了大蒜素可以调控细胞中的ROS含量、APE1酶表达这一上述结论,更为创新的是提出了ROS、APE1在时空上的共定位这一概念,由此我们推测大蒜素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中的ROS含量从而影响APE1酶的表达,进而对肿瘤细胞的基因修复能力有所改变,最终形成细胞中的氧化还原与基因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
李琪[4](2021)在《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是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疗效确切、抗肿瘤强,其中乳腺癌是以THP为一线药物进行治疗的癌症之一。在过去20年的早期诊断中,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显着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然而,存活率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抗癌治疗过程中改善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重要性。临床观察和研究显示THP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心脏毒性,且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严重限制了THP在临床上广泛和长期的使用。因此,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干预THP所致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芦丁(Rutin,RUT)又名芸香苷,属黄酮类化合物,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中药槐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槐花、银杏叶、大枣等中药材中。RUT具有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癌和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进行RUT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在大鼠实验中证实RUT对THP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并利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芯片技术构建RUT干预THP诱导大鼠心脏毒性miRNA表达谱。但RUT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且对于RUT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RUT干预THP诱导心肌损伤miRNA表达谱的分析结果,并通过miRbase数据库,发现miR-129-1-3p是与RUT抑制心脏毒性密切相关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随后使用Target Scan数据库搜索miR-129-1-3p的靶基因,将靶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后发现,富集分析结果中的Ca2+通路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相关,我们对位于Ca2+通路中靶基因进行挑选,发现GRIN2D与miR-129-1-3p的靶向性最好。由此,我们推测RUT通过miR-129-1-3p直接靶向GRIN2D调节Ca2+通路,从而发挥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9-1-3p可直接调控GRIN2D。此外,通过文献检索发现miR-129-1-3p在多种肿瘤中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及整体动物实验对miR-129-1-3p/GRIN2D调控Ca2+通路介导的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的作用进行了探索,以期系统深入地揭示miR-129-1-3p/GRIN2D在RUT干预心脏毒性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miRNA的角度阐明RUT治疗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可能机制。(1)在心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RUT 100μM预处理,THP 5μM刺激小鼠心肌HL-1细胞24h,模拟RUT改善THP所致HL-1细胞损伤内环境,从细胞水平探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保护的具体机制。通过qPCR在HL-1细胞中进行验证,发现miR-129-1-3p在THP处理后的HL-1细胞中下调,而在RUT干预后使其上调,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在RUT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将miR-129-1-3p模拟物(mimics)转染至HL-1细胞中,通过DCFH-DA、MAD、SOD、Fluo-3 AM、TUNEL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RUT和miR-129-1-3p可以抑制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钙超载,使Ca2+相关通路蛋白GRIN2D、钙调蛋白-1(Calm1)、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δ(Ca MKⅡδ)和磷酸化的雷诺定受体2(Ry R2-p S2814)表达减少,肌质内皮网钙泵(SERCA2a)和钠钙交换剂1(NCX1)表达增加,并降低细胞凋亡率及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2)在乳腺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体外培养小鼠乳腺上皮HC11细胞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通过CCK-8检测发现,100μM的RUT抑制4T1细胞增殖,且与THP发挥协同作用。qPCR检测miR-129-1-3p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发现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低于HC11细胞,而加入RUT干预后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上升,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中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将miR-129-1-3p mimics和miR-129-1-3p抑制物(inhibitor)分别转染至4T1细胞中,应用平板克隆、细胞划痕、Transwell、Fluo-3 AM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miR-129-1-3p mimics可以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其相关蛋白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抑制Ca2+水平及GRIN2D、Calm1、Ca MKⅡδ蛋白的表达,促进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而miR-129-1-3p inhibitor发挥相反作用。(3)在动物(体内)实验中,采用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给予RUT灌胃给药或尾静脉注射miR-129-1-3p模拟物(agomirs)4周后,BALB/c小鼠的心脏毒性得到明显减轻,心电图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得以改善,心肌酶指标趋于正常,心肌组织miRNA-129-1-3p表达升高,GRIN2D mRNA表达降低,使Ca2+水平降低,GRIN2D、Calm1、Ca MKⅡδ和Ry R2-p S2814蛋白表达减少,SERCA2a和NCX1的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并且BALB/c小鼠乳腺肿瘤的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得到进一步控制,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表达进一步上升,GRIN2D mRNA表达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抑制肿瘤组织中Ca2+含量及GRIN2D、Calm1、Ca MKⅡδ、CD147、MMP-2、MMP-9、VEGF的表达,并进一步促进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体内外THP诱导小鼠HL-1细胞/心肌损伤实验证明,RUT可逆转THP诱导的HL-1细胞/心肌氧化应激损伤、小鼠心脏系数增加、血清心肌酶损伤、心电图异常及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对THP诱导的心脏毒性发挥保护作用。(2)RUT逆转THP诱导的小鼠HL-1细胞/心肌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钙超载及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逆转THP所致小鼠心脏毒性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所实现的。(3)体内外THP抑制乳腺癌实验证实,RUT可增敏THP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对THP抑制乳腺癌发挥增敏作用。(4)RUT增敏THP抑制4T1细胞/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使钙水平进一步降低并促进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增敏THP抑制小鼠乳腺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所实现的。本研究拓展了RUT的药理作用,并对miR-129-1-3p/GRIN2D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表明miR-129-1-3p可能是治疗THP所致心脏毒性及乳腺癌的新靶点,可作为开发治疗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新型药物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黄艺杰[5](2021)在《番茄红素缓解H2O2诱导的SK-MEL细胞氧化损伤并促进黑色素合成》文中指出黑色素是脊椎动物皮肤表面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的色素,它决定了脊椎动物的皮肤和被毛颜色,黑色素已经被证明具有光吸收、抗辐射、抗病毒感染、抗氧化等功能。黑色素合成受到多种因素共同调节,其中MITF对黑色素细胞发育、增殖、存活和黑色素合成至关重要。氧化应激是影响黑色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黑色素细胞内ROS积累过多时,就会引起黑色素细胞功能损害从而影响黑色素合成,白癜风等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与黑色素细胞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番茄红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常被用于清除细胞的活性氧,但是番茄红素对于黑色素细胞的氧化损伤的作用还未见报道。基于此,我们用浓度为500μmol的H2O2处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系SK-MEL,建立了SK-MEL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500μmol浓度的H2O2处理SK-MEL细胞24h后,细胞内ROS水平显着升高,高浓度的H2O2刺激显着抑制了SK-MEL细胞中MITF、TYR和TYRP2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抗氧化途径NRF2-ARE通路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此外,氧化损伤的SK-MEL细胞中黑色素合成被显着抑制,抗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表达均受到显着抑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的含量和炎症指标(IL-6、IL-8、TGF-α)m RNA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氧化损伤的SK-MEL细胞中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为了明确细番茄红素对细胞氧化损伤和黑色素合成的影响,我们在建立SK-MEL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番茄红素缓解SK-MEL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的研究。我们首先确立了SK-MEL细胞中MITF对NRF2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将SK-MEL细胞中黑色素合成和细胞抗氧化功能结合起来。然后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2μm的番茄红素,发现番茄红素能够通过MITF-NRF2这一途径缓解SK-MEL细胞的氧化损伤。RT-q PCR实验结果发现,番茄红素能够显着抑制H2O2所引起的炎症因子(IL-6、IL-8、TGF-α)水平的升高;在细胞氧化应激能力方面,番茄红素能够显着上调H2O2处理组中MITF和NRF2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H2O2处理组中NRF2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均能被番茄红素显着上调;此外,番茄红素还能够缓解H2O2处理导致的SOD、CAT酶活性和表达水平的降低,抑制H2O2诱导的MDA含量升高;在黑色素合成方面,番茄红素能够显着上调H2O2处理组细胞中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MITF、TYR、TYRP2)m RNA的表达水平并促进黑色素的合成;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番茄红素可以明显抑制H2O2导致的ROS水平上升并缓解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番茄红素能够缓解H2O2诱导的SK-MEL细胞氧化损伤并促进黑色素合成,但是在正常的细胞状态下,番茄红素对SK-MEL细胞几乎没有影响。我们通过MITF这一转录调节因子将SK-MEL细胞中黑色素合成和抗氧化功能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黑色素细胞中氧化损伤和黑色素合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治疗白癜风这种色素沉积异常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唐柳欢[6](2021)在《大米活性肽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和消费大国,大米是主食之一。除主要食用的精白米部分外,加工形成的大米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在实践中其利用率极低。米糠中含有稻谷64%的营养素,其中蛋白质含量高,且其氨基酸组成合理、过敏性低,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现代人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肥胖人数越来越多,而长期高糖饮食是主要影响因素,血糖浓度偏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课题组前期已对从米糠蛋白中分离筛选出一条具有出色抗氧化能力的活性肽进行了深入研究。前期研究表明该活性肽(Rice-derived bran bioactive peptide,RBAP)能够增强血管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糖对人体的影响,以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作为研究对象,挖掘RBAP在高糖氧化损伤中的抗氧化活性及作用机理,为将活性肽应用在为血糖偏高的亚健康人群的营养干预及需要通过饮食强化血糖控制的人群提供指导。本文利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VEC)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损伤组,以RBAP为效应物保护HUVEC构建保护组,开展RBAP抗高糖氧化损伤研究。H&E及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RBAP能维持高糖损伤条件下内皮细胞的正常形态;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RBAP能减少细胞凋亡和维持正常周期;同时,RBAP能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稳定,显着降低细胞内外氧化指标ROS、MDA的含量,上调细胞内外抗氧化指标SOD、GSH的含量,提高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对内皮细胞成管能力和通透性的检测结果表明RBAP有助于内皮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综上表明,RBAP提升了内皮细胞抵抗高糖氧化损伤的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RBAP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BAP能抑制高糖引起的AGEs-RAGE通路的激活,减少NADPH氧化酶通过上调RAC1导致ROS的过量产生,从而抑制炎症通路NF-κB和JNK通路的激活,降低其下游因子EGR-1、PAI-1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进而实现对高糖引起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初步确定RBAP作用机制后,结合高糖情况下会促进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深入探究RBAP对高糖情况下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影响。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STRING和人类蛋白质文献数据库HPRD和DAVID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PPI、GO和KEGG等数据模型对风险基因进行分析预测,筛选出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因子有ICAM1、IL1B、TLR8、CDC23、DTX3L 等;关键通路有 JAK-STAT、PI3K-Akt、MAPK、细胞因子调控、细胞形态调控等,并在高糖情况下验证了 RBAP对关键因子ICAM-1和IL1B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BAP减缓了高糖情况下促进心血管类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进程。综上,RBAP能保护内皮细胞免受高糖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可能减少高糖情况下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朱颖洁[7](2021)在《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果实在亚洲很多国家及地区被当作一种传统药物。西红花苷类物质是栀子果的主要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是栀子果中常被研究的两种强抗炎剂。本研究以栀子干果为研究对象,优化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类物质提取工艺,并探讨提取物在修复细胞组分氧化损伤时的表现。进一步将栀子果油与西红花苷Ⅰ制成两种模型乳液,探究其物理化学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3种溶剂并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栀子果油,对所获得的3种粗油和乙醇提取的副产物的得率、油脂组成、生物活性成分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在固液比(1:8)、温度(40℃)、时间(20 min)、超声强度(200 W)的条件下,乙醇提取得油率为13.26%,略低于正己烷14.86%和乙酸乙酯13.84%,副产物乙醇胶体相是乙醇提油后4℃静置分层得到的,得率为9.68%。乙醇提取栀子果油相中总生育酚含量为1.62μg/mg,是正己烷提取粗油的1.27倍;总甾醇含量为22.63μg/mg,是乙酸乙酯提取粗油的1.29倍。挥发性香草酸、丁香酸、丁香醇为乙醇提取粗油中的主要芳香成分。副产物醇溶性胶体相中检出了γ-亚麻酸(1.50%)和反式亚油酸(1.14%),而在粗油中并未检出;醇溶性胶体相DPPH、ABTS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61 mg/m L和0.40mg/m L,极显着小于粗油中的检验结果(7.60-10.31 mg/m L);通过UPLC-Triple-TOF/MS在醇溶性胶体相中初步鉴定出西红花酸及8种带糖衍生物。实验证明,用乙醇提取栀子果油气味芳香,omega-6型油脂种类及含量丰富,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含量更高,此外副产物中的西红花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2)通过不同组分、摩尔比、含水量NADESs筛选,发现Ch Cl-Pro摩尔比为1:2.5、含水量为35%(v/v)时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较高。通过P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NADESs的电导率、p H、极性与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正相关,表面张力、黏度与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优化单因素实验条件,crocins较优提取条件为时间2 min、料液比1:40 g/m L、温度35℃、功率400 W。SEM和提取动力学模型建立分别从微观角度及定量角度分析了四种提取方式中Ch Cl-Pro超声提取的优越性。SEM图中Et OHS、DESS、Et OHU、DESU提取后GFP结构的破坏程度依次加深。整个超声提取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DESU提取速率常数K为4.06,显着高于DESS K值1.51,Et OHU K值1.41,表明超声结合天然低共融溶剂是一种协同高效萃取crocins的方式。红外光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验证了经提取、大孔树脂AB-8收集、旋蒸冻干后,粉末中主要的物质成分即为crocins。在此基础上,发现DESU提取物具有强效AGEs抑制(IC50=6.22μg/m L),显着(p<0.05)高于阳性对照AH(IC50=203.2μg/m L)和crocetin(IC50=7.83μg/m L)纯品,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此外,100μg/m L DESU提取物冻干粉DNA损伤修复程度为20.18%,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这可能是由于纯品crocinⅠDNA修复活性极高,在浓度为100μg/m L,修复程度达到了70.07%。(3)将crocinⅠ与BSA、Casein两种蛋白进行交联,形成Pro-crocinⅠ复合粒子,研究复合粒子的p H环境稳定性、结合能力、乳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蛋白乳饮料体系。发现p H=7.4时,BC复合粒子粒径范围335.47-459.3 nm,粒径相对较小;PDI为0.5左右,粒径大小均一,粒子分散程度佳;Zeta电位值为-10.85~-7.13 m V,具有相对较强的带电性。比较CC复合粒子,在p H7.4时也具有较稳定均一的颗粒形态。ANS荧光实验证实crocinⅠ可以与BSA结合并降低蛋白表面疏水性。Casein对crocinⅠ剂量响应较弱,表明彼此间结合位点有限。红外光谱图在1648和1535cm-1位置的酰胺I区和酰胺II区的峰体现出BSA和casein的特征结构,BC、CC复合粒子酰胺Ⅱ的特征峰的蓝移和红移表明了BSA、casein与crocinⅠ之间共价结合。BC1和BC2复合粒子的三相接触角分别为93.6°和86.5°,接近90°,表明具有良好的界面两亲性。将不同crocinⅠ浓度复合粒子稳定不同油相比例的蛋白乳饮料体系,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显示BC1复合粒子稳定的5%油相的乳液体系稳定性最高;而CC复合粒子稳定的5%油相乳饮料体系均具有较高的物理稳定性。(4)将BC复合粒子浓度扩大15倍以稳定内相体积分数为75%的HIPEs。表观图、激光共聚焦图及Turbiscan稳定性分析发现BC0、BC3并不能稳定高内相乳,出现了结构塌陷。BC-1.5高内相乳液物理稳定性最高。流变实验中,BC-1、BC-1.5、BC-2均出现典型的剪切稀化行为。BC-1.5的触变恢复百分数为112.19%,高于BC-2(110.76%)和BC-1(79.87%)说明其在较长的松弛时间内具有粘弹性,强剪切力没有造成结构不可逆损伤。应力扫描确定了乳液的线性黏弹区为0.1-1.0%的应力变化范围。频率扫描中,BC-1.5频率依赖性(时间稳定性)n’和n’’均高于其余两种高内相乳液,进一步说明了BC-1.5具有更强的网络交联结构。高强度紫外辐照来验证乳液的色度稳定性,发现BC-2 crocinⅠ保留率最高,达82.2%,但其与等浓度BC2复合粒子对照体系并无显着差异。BC-1.5、BC-1均与对照差异显着,证明内相栀子果油能有效抑制crocinⅠ中糖苷自氧化。此外,在辐照过程中,BC-1.5 a*值(红度)没有显着差异且ΔE值较小,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光辐照稳定性。抗油脂氧化分解实验中高crocin I浓度的HIPE样品(BC-2)中脂过氧化物和MDA浓度在储藏前期积累缓慢,但储藏后期浓度高于BC-1.5(3.16 g Fe Cl3/m L,31.79 nmol/m L),表明BC-1.5界面结构强度高,在产品储藏后期能较好地抗脂肪氧化。
张洋[8](2021)在《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蒽环类药物,包括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等,广泛用于实体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但是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右雷佐生(Dexrazoxane,DZR)是目前FDA唯一批准使用的心脏保护药,但有报道发现DZR可能会加重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并诱发第二癌的发生。因此,寻求一种减轻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损伤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罗布麻叶总黄酮(AVLE)为罗布麻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高血压、抗焦虑、抗抑郁和保护心脏等药理作用,随着对AVLE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异槲皮苷,又称槲皮素-3-O-葡萄糖苷(Isoquercitrin,IQC)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AVLE中有效成份之一,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和多种饮品中,具有抗氧化应激、抗肿瘤、保护心血管、降血糖及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许多重要生命活动中发挥功能,随着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深化miRNA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IQC和AVLE对THP诱导的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以此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利用AKT阻断剂及miRNA过表达/沉默瞬转细胞,从细胞水平加以验证,以期为开发和利用以IQC和AVLE为药效成分的中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分为5部分:(1)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首先预防性灌胃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AVLE 1w,然后尾静脉注射THP(3mg/kg/w,6w)建立大鼠慢性心脏损伤模型,同时继续灌胃给予大鼠AVLE。观察大鼠心电图和大鼠心脏组织形态变化,并对血液动力学、血清BNP、CK-MB、CTn T和LDH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心肌线粒体膜m RNA水平及AKT/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检测,探讨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AVLE中、高剂量组可提高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的心率,减轻QRS波群改变,降低LVEDP,提高LVSP和±dp/dtmax水平;降低血清BNP、CK-MB、CTn T和LDH水平,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THP所致的心肌病理学改变;降低心脏组织内线粒体膜VDAC1、ANT1和CYPD m RNA的表达,改善线粒体膜通透性。AVLE低剂量组对上述指标改善不明显。(2)AVLE抑制Cyt 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提高pro-caspase-9、pro-caspase-3、p-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的蛋白水平,减轻THP诱导心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2)AVLE的制备及成份分析采用醇提法制备AVL提取物,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富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利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HPLC-ESI-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技术对AVLE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AVLE中含有7个黄酮类化合物,随后对其中4个主要单体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IQC为AVLE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3)AKT在AVLE和IQC保护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加入IQC/AVLE及AKT inhibitor,应用MTT、DCFH-DA荧光探针、ELISA、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JC-1探针、TUNEL、RT-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探讨AKT在AVLE和IQC保护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如下:(1)IQC(5~500μM)和AVLE(5~400μg/ml)在不同时间点(6、12、24及36h)对H9c2细胞无毒性作用;以5μM THP处理H9c2细胞24h,可使细胞发生凋亡,存活率降低;而IQC和AVLE均可抑制THP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最佳给药浓度及时间为70μM及70μg/ml,24h。IQC或AVLE均可降低THP处理H9c2细胞内ROS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H9c2细胞内线粒体活力,改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膜相关基因的表达。(2)IQC和AVLE提高H9c2细胞内pAKT的蛋白表达,抑制Cyt c由细胞线粒体向胞浆释放,降低细胞凋亡率,同时降低胞浆内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的蛋白水平和Bcl-2/Bax的蛋白比值;应用AKT inhibitor可阻断IQC或AVLE对THP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说明AKT为IQC或AVLE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节点分子。(4)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的构建和验证对课题组前期构建THP所致大鼠心脏损伤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最终确定miR-190a-5p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miR-190a-5p靶基因预测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Phlpp1 m RNA的3’UTR处有miR-190a-5p的潜在结合位点,靶向性较好,且Phlpp1位于AKT上游调控分子中;同时搜索AVL靶基因并对其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AVL可参与调控AKT及其下游Bcl-2家族蛋白。因此,构建出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对预测得到的miR-190a-5p及其靶基因Phlpp1在THP所致大鼠心脏损伤组织/H9c2细胞中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发现IQC和AVLE可提高miR-190a-5p的表达,抑制Phlpp1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90-5p可直接调控Phlpp1,且只有唯一一个结合位点。(5)miR-190a-5p在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miR-190a-5p过表达/沉默瞬转H9c2细胞,采用DCFH-DA探针、ELISA、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JC-1探针、RT-qPCR、TUNEL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探讨miR-190a-5p在THP处理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如下:(1)miR-190a-5p mimics降低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提高H9c2细胞线粒体活力和膜电位,降低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而转染miR-190a-5p inhibitor对THP处理H9c2细胞无改善作用。(2)miR-190a-5p mimics升高H9c2细胞内miR-190a-5p的表达,抑制Phlpp1基因及蛋白,升高p-AKT蛋白表达,并抑制Cyt c由线粒体向胞浆释放,降低细胞凋亡率,同时降低胞浆内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提高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的蛋白水平和Bcl-2/Bax蛋白比值;而转染miR-190a-5p inhibitor对THP处理的H9c2细胞中上述基因及蛋白无改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从整体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探讨IQC和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脏组织/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所得结论如下:1.在体内研究中,AVLE对THP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通过对AVLE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推测出7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IQC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16.7%。3.在体外研究中,IQC和AVLE对THP诱导的H9c2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二者的保护作用相等。4.IQC和AVLE对THP诱导心脏/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实现的,且AKT为二者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节点分子。
郭红艳[9](2021)在《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呕吐毒素(DON)是小麦等谷物食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具有致吐、厌食等肠道毒性,而镉(Cd)是食品及土壤中污染最严重的有毒重金属之一,其从土壤到农作物的迁移速率极高,可污染大多数食品。DON和Cd在食物链中共同暴露产生蓄积作用,调研显示,黄河中游、东南沿海等谷物部分主产区同时是两者的中-高水平污染地区,谷物食品如面粉、面包等均受DON和Cd污染严重,因此人群面临DON+Cd的联合暴露风险。膳食摄入将导致肠道成为高水平DON和Cd同时作用的器官,且两者共同毒性作用于肠道,因而,对DON+Cd的肠道联合毒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肠上皮细胞HT-29模型和秀丽隐杆线虫慢性暴露模型相结合,通过体内、外模型联合评价DON+Cd的肠道联合毒性效应,探究其作用机制,并建立基于作用机制的可视化联合毒性筛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DON和Cd肠道毒性的体外模型建立与评价。通过八种细胞系的增殖活性测定,发现HT-29、Caco2等肠道细胞对DON有一定抵抗力,Compu Syn拟合DON暴露HT-29细胞12、24、48 h的IC50值分别为167.08、143.74、15.95μM,相应Cd的IC50值分别为157.47、44.42、6.60μM。基于IC50值分析,DON对HT-29细胞的毒性弱于Cd,但基于Fa-dose曲线分析,低剂量水平的DON毒性强于Cd。以此时间维度的毒性规律,设计模拟实际膳食平均暴露比(1:1,μM:μM)及DON的肠道合理浓度(0.84-33.78μM)和基于毒理终点效应(IC50:IC50,1/16 IC50-IC50)的体外多维联合染毒模型,从比率、时间和剂量角度分析DON+Cd的整体毒性趋势。结果显示,与单一毒物相比,等摩尔比率下DON+Cd联合染毒24、48 h整体毒性变强(κ>1),12 h整体毒性变弱;IC50比率下联合染毒12、24 h整体毒性变强(κ>1),48 h整体毒性变弱(κ<1)。该联合染毒模型为后续从时间维度和比率维度全面研究DON+Cd的联合毒性效应提供基础。2.基于HT-29模型毒性规律的DON+Cd联合效应研究。以CI模型分析,DON+Cd的联合毒性呈现时间导向和剂量导向的变化规律,两种染毒比率在长时染毒(24、48 h)中显示相似的联合作用趋势,但在短时染毒(12 h)有所不同。等摩尔比率下,低剂量的DON+Cd(DON≤6.75μM)随暴露时间的增加(12-48 h)从协同作用变为拮抗作用,而高剂量呈相反的联合作用趋势;在IC50比率下,低或中高等水平的DON+Cd(DON≤1/2 IC50)随时间(12-48 h)呈协同作用到拮抗作用的变化,而最高剂量(IC50)始终呈现协同作用。该联合效应的变化规律为后续探究DON+Cd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剂量和染毒时间依据。3.基于DON+Cd对HT-29模型联合效应的mRNA调控及联合毒性作用机制分析。根据前述DON+Cd在时间维度的拮抗和协同作用变化规律,结合RNA-seq、流式细胞术和RT-qPCR,从分子水平和细胞功能响应水平,分析毒性机制。分子水平上,DESeq的重叠分析结果表明,DON对mRNA的调控效应受Cd影响,该调控效应并非加和结局,时间维度的响应符合前述毒性变化趋势(DON vs DON+Cd,5133个mRNA/24 h,2643个mRNA/12 h)。共享通路水平上,TNF-MAPK-AP-1-IL-1B信号级联参与DON+Cd的协同和拮抗效应;细胞功能响应水平上,DON+Cd上调ROS、Ca2+和MMP,加剧氧化应激失衡,导致紧密连接Claudin-2和Claudin-5的代偿上调。非共享通路水平上,脂肪合成与代谢(甘油磷脂、花生四烯酸、甾体、鞘糖脂)、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蛋白质消化吸收、聚糖和免疫等与DON+Cd的协同作用有关;鞘糖脂、聚糖、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免疫等与DON+Cd的拮抗作用有关;上述10种毒性通路中有8种通路与脂肪代谢有关,说明脂肪代谢为DON+Cd联合作用的重要毒性机制。上述TNF、MAPK、氧化应激、脂肪代谢的机制分析得到RT-qPCR验证,并将在后续体内模型和体外筛查模型中进一步确证。4.DON+Cd慢性共暴露线虫模型构建及肠道毒性机制分析。在前述体外模型毒性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拟实际污染水平下DON+Cd联合暴露对线虫的肠道毒性效应,确证体外模型的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毒性机制。结果显示,DON对线虫的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干扰是其肠道毒性的重要作用机制,而Cd显着增强DON引发的体长发育抑制和摄食抑制,抑制率分别由22.38%和16.80%上升为33.92%和40.45%;Cd加剧DON引发的肠道ROS应激和脂褐素累积,削弱肠道hsp16.2应激;DON+Cd联合暴露显着调控POD-2(1.97×103倍)、CTL-2(1.62倍)、MTL-1(11.81倍)和MTL-2(15.68倍)等脂肪分解与合成、氧化应激和金属硫蛋白等基因。通过分子应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ROS与摄食水平和体长发育高度负相关,明确了12种胁迫分子中存在23对高度关联的基因对。确证了DON+Cd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效应是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与HT-29细胞模型的毒性机制结果相符。5.基于MAPK/AP-1信号转导的DON+Cd联合毒性传感筛查方法的建立。在前述TNF-MAPK-AP-1-IL-1B通路对DON+Cd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AP-1家族应激,以特异性结合位点AP-1 site为毒性通路标志物,建立DON+Cd的联合毒性筛查模型。结果发现,DON显着上调FOSL2、FOSB、FOS和FOSL1等六种AP-1转录因子亚基,DON+Cd显着影响DON对FOSB和FOS的调控。基于AP-1 site串联序列的AP-1 site-mCherry-HEK293模型子代活力良好,mCherry信号对阳性底物响应稳定。与DON或Cd相比,0.5-10.0μM的DON+Cd诱导显着增强mCherry信号,该结果进一步验证前述HT-29模型的MAPK/AP-1毒性通路,且该荧光细胞传感器可用于DON、Cd及其联合毒性的简单可视化筛查。综上所述,本文设计模拟实际膳食暴露情况和基于毒理终点效应的DON+Cd联合暴露的体、内外研究模型,考察了短时、长时联合暴露下的肠道联合毒性作用规律,发现平均污染水平的DON+Cd慢性联合暴露导致肠道毒性的协同增强,明确了DON+Cd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毒性作用机制,并基于所得毒性通路的转录因子,构建荧光细胞传感模型,实现接近实际污染水平的DON+Cd联合毒性的简单、快速、可视化筛查,为DON+Cd的联合毒性研究及联合毒性筛查奠定了基础。
祝敏[10](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二、DNA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NA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CircGLI3竞争性结合miR-339-5p调控VEGFA表达在仔猪空肠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氧自由基的概念、来源与产生机制 |
2.1 氧自由基的概念 |
2.2 氧自由基的来源 |
2.3 氧自由基的产生机制 |
3 肠道氧化应激机制 |
3.1 氧化应激对动物肠道的损伤 |
3.2 氧化应激对动物肠道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
4 断奶仔猪中氧化应激的产生 |
5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的危害 |
6 Diquat诱导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
7 非编码RNA的分类 |
8 circRNA的研究进展 |
9 miRNA的研究进展 |
10 ceRNA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DQ诱导对长白猪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猪的选择与分组 |
1.3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
1.4 血液抗氧化酶的活性测定 |
1.5 试验猪生长性能测定 |
1.6 小肠组织结构形态分析 |
1.7 小肠组织切片和HE染色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氧化应激对长白仔猪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2 氧化应激对长白仔猪直肠温度和体重的影响 |
2.3 氧化应激对长白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DQ诱导对于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DQ诱导对于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三章 仔猪空肠粘膜全转录组测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RNA的提取与检测 |
1.2 转录组测序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仔猪空肠粘膜高通量测序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荧光定量验证高通量结果 |
2.3 miR-339-5p和VEGFA在大蒲莲猪和长白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DQ诱导引起circRNAs的变化 |
3.2 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s |
第四章 ceRNA的构建与调控关系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系 |
1.2 IPEC-J2细胞功能研究的处理分组 |
1.3 细胞转染所用的circRNA载体 |
1.4 细胞增殖检测相关研究方法 |
1.5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 |
1.6 细胞样品RNA提取 |
1.7 生物信息学相关工具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DQ诱导IPEC-J2氧化应激 |
2.2 circGLI3对IPEC-J2 细胞的功能影响 |
2.3 miR-339-5p对IPEC-J2的功能研究 |
2.4 circGLI3与miR-339-5p的亚细胞共定位 |
2.5 circGLI3与miR-339-5p结合关系验证 |
2.6 miR-339-5p与VEGFA的结合关系验证 |
2.7 circGLI3、miR-339-5p与VEGFA的ceRNA机制研究 |
2.8 circGLI3与miR-339-5p在IPEC-J2细胞中的功能拯救 |
3 讨论 |
3.1 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3.2 circGLI3的功能研究 |
3.3 miR-339-5p的功能研究 |
3.4 VEGFA的功能研究 |
3.5 ceRNA调控机制的作用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大蒲莲猪TLR9/NF-κB基因对IPEC-J2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氧化应激的研究现状 |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与危害 |
1.1.2 氧化应激对消化道的影响 |
1.1.3 抗氧化系统 |
1.2 Toll样受体 |
1.3 TLR9 信号通路 |
1.4 敌草快氧化应激模型 |
1.5 H_2O_2氧化应激模型 |
1.5.1 IPEC-J2 细胞与氧化应激 |
1.5.2 H_2O_2与氧化应激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常用试剂配置 |
2.1.4 实验动物 |
2.2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1 检测生长性能指标 |
2.2.2 总RNA的提取 |
2.2.3 反转录合成c DNA |
2.2.4 荧光定量PCR |
2.2.5 检测TLR9 的相对表达量 |
2.2.6 检测抗氧化酶活性 |
2.2.7 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 |
2.3 构建过表达载体 |
2.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3.2 PCR基因的扩增 |
2.3.3 PCR产物回收 |
2.3.4 pc DNA3.1-TLR9 载体连接 |
2.3.5 转化 |
2.3.6 重组质粒提取 |
2.3.7 合成si RNA及阴性对照 |
2.4 TLR9 信号通路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2.4.1 体外构建氧化应激模型 |
2.4.2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4.3 细胞冻存 |
2.4.4 过表达载体及si RNA的转染 |
2.4.5 氧化应激模型中基因的表达量 |
2.4.6 抗氧化酶及炎症因子的检测 |
2.4.7 免疫荧光实验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氧化应激对大蒲莲猪的影响 |
3.1.1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体重的影响 |
3.1.2 空肠中抗氧化酶和丙二醛的含量 |
3.1.3 TLR9 在空肠中的表达量 |
3.1.4 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
3.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1 TLR9 过表达载体 |
3.2.2 MyD88 过表达载体 |
3.3 TLR9 信号通路对空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
3.3.1 抗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3.2 活性氧的测定 |
3.3.3 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 |
3.3.4 TLR9 及其调控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3.3.5 NF-κB的免疫荧光 |
3.3.6 TLR9和MyD88 的共转染 |
4 讨论 |
4.1 氧化应激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TLR9 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蒜素对肿瘤细胞的氧化还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蒜中的特征营养成分 |
1.1.1 大蒜及其营养应用价值 |
1.1.2 大蒜中的特征营养成分及生理功能 |
1.2 大蒜素及其氧化还原调控能力 |
1.2.1 大蒜素及其生理功能 |
1.2.2 大蒜素调节体内外氧化还原水平的研究进展 |
1.3 机体氧化应激的危害及其调控通路 |
1.3.1 机体氧化应激的危害及氧化还原水平的调控 |
1.3.2 氧化应激条件下机体中ROS与 APE1之间的关系 |
1.4 阐释机体中氧化还原相关物质表达的方法及其意义 |
1.4.1 活性氧分子的检测及表征方法 |
1.4.2 APE1的检测与表征方法 |
1.4.3 DNA纳米框架在探测APE1及活性氧中的应用 |
1.4.4 同时探测生物样本中APE1及活性氧的意义及局限性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蒜素对典型肿瘤细胞中活性氧及其生物标志物水平影响研究 |
2.1 前言 |
2.1.1 与氧化还原水平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
2.1.2 生物样本中氧化还原水平的数学评价模型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溶液的配制 |
2.2.3 细胞的培养、细胞活力及ROS含量的测定 |
2.2.4 细胞中氧化还原生物(酶类)标志物及过氧化(非酶)产物的测定 |
2.2.5 大蒜素调控Hela细胞ROS的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设计 |
2.2.6 建立细胞氧化还原水平的模糊数学评价体系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MA诱导Hela细胞产生过量ROS的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2.3.2 大蒜素对受到PMA氧化应激的Hela细胞中ROS的影响 |
2.3.3 大蒜素对受到PMA氧化应激的Hela细胞中氧化还原相关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浓度大蒜素调控氧化还原能力的综合评价 |
2.3.5 大蒜素对Hela细胞的脂质及DNA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NA四面体框架探针的设计组装与表征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溶液的配制 |
3.2.3 oxDNA模拟DNA框架 |
3.2.4 探针的组装 |
3.2.5 探针组装过程的电泳表征 |
3.2.6 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光散射(DLS)表征探针结构 |
3.2.7 探针APE1酶切能力的表征 |
3.2.8 荧光测定探针识别O_2~(·-)能力的方法 |
3.2.9 探针酶切特异性能力的考察方法 |
3.2.10 细胞的培养与毒性评价 |
3.2.11 细胞的荧光成像 |
3.2.12 图像数字化及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子模拟推测探针的合理性 |
3.3.2 探针的组装与表征结果 |
3.3.3 探针识别能力的考察 |
3.3.4 探针酶切特异性的考察 |
3.3.5 探针的细胞毒性考察 |
3.3.6 探针在细胞中作用的均一性与时间效应考察 |
3.3.7 探针在不同细胞中的应用普适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NA纳米探针阐释大蒜素的氧化还原调控能力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溶液的配制及材料的制备 |
4.2.3 细胞的培养 |
4.2.4 细胞的荧光成像 |
4.2.5 Western blot的测定方法 |
4.2.6 8-oxo-dG的测定方法 |
4.2.7 动物实验及体内荧光成像 |
4.2.8 图像数字化及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PE1与ROS在Hela细胞中呈现共定位表达 |
4.3.2 大蒜素对典型肿瘤细胞中ROS和APE1酶的影响 |
4.3.3 传统手段验证大蒜素对Hela细胞ROS及APE1的调控结果 |
4.3.4 大蒜素对Hela细胞中8-oxo-dG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5 DTNP探测大蒜素对移植瘤模型小鼠中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结果 |
4.3.6 大蒜素处理后的小鼠组织切片染色分析结果 |
4.3.7 大蒜素调控机体氧化还原水平新通路的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蒜及其化学物质的营养价值相关研究 |
附录B DTNP引物序列及DNA四面体框架结构应用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篇 前言 |
第2篇 文献综述 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
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表现 |
1.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病率 |
1.1.2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类型 |
1.1.3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病理特征 |
1.2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 |
1.2.1 氧化应激 |
1.2.2 内质网应激和肌浆网钙稳态 |
1.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
1.2.4 铁调节蛋白紊乱 |
1.2.5 炎症反应 |
1.2.6 细胞自噬 |
1.2.7 细胞凋亡 |
1.3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防治 |
1.3.1 右雷佐生 |
1.3.2 卡维地洛 |
1.3.3 他汀类药物 |
1.3.4 辅酶Q10 |
1.3.5 中药 |
1.4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与miRNAs |
1.4.1 miRNAs简介 |
1.4.2 心脏miRNAs表达的变化 |
1.4.3 循环miRNAs表达的变化 |
1.4.4 miRNAs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
1.5 乳腺癌与miRNAs |
1.5.1 诊断与分型 |
1.5.2 治疗 |
1.5.3 预后 |
1.6 miRNAs在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中应用的展望 |
第3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的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NA-129-1-3p/GRIN2D介导的Ca~(2+)通路的构建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信号通路构建 |
1.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1.2.4 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29-1-3p靶基因和Ca~(2+)通路的联系 |
1.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miRNA-129-1-3p在 RUT减轻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介导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实验用药配制 |
2.2.3 CCK-8 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 |
2.2.5 细胞转染 |
2.2.6 ROS检测 |
2.2.7 细胞丙二醛检测 |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
2.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
2.2.10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2.2.11 Western blot |
2.2.12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RUT、THP对心肌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
2.3.2 RUT逆转THP处理的HL-1细胞中miR-129-1-3p下调和GRIN2D mRNA上调 |
2.3.3 miR-129-1-3p转染至HL-1细胞中的效率评价 |
2.3.4 RUT和miR-129-1-3p改善THP诱导的HL-1细胞损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iRNA-129-1-3p在 RUT协同THP抑制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介导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及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HC11及4T1细胞培养 |
3.2.2 实验用药配置 |
3.2.3 CCK-8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
3.2.4 qPCR |
3.2.5 细胞转染 |
3.2.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3.2.7 划痕实验 |
3.2.8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
3.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
3.2.10 Western blot |
3.2.11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RUT和/或THP对乳腺(癌)细胞作用及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
3.3.2 RUT协同THP上调4T1细胞miR-129-1-3p、下调GRIN2D mRNA的表达 |
3.3.3 miR-129-1-3p mimics/inhibitor成功转染至4T1细胞 |
3.3.4 miR-129-1-3p介导4T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iRNA-129-1-3p在RUT对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模型小鼠心肌保护及增敏抗肿瘤的介导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药品及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4T1细胞培养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的复制方法 |
4.2.4 实验分组及处理因素 |
4.2.5 小鼠血液标本的采集 |
4.2.6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标本的采集 |
4.2.7 心电监测 |
4.2.8 心脏系数的测定 |
4.2.9 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检测 |
4.2.10 血清MDA检测 |
4.2.11 血清SOD检测 |
4.2.12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HE染色 |
4.2.13 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2.14 qPCR |
4.2.15 心肌与肿瘤组织中Ca~(2+)水平检测 |
4.2.16 TUNEL检测心肌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
4.2.17 Western blot |
4.2.18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小鼠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
4.3.2 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
4.3.3 小鼠心电图变化 |
4.3.4 小鼠心脏系数变化 |
4.3.5 小鼠血清LDH及CK变化 |
4.3.6 小鼠血清MDA、SOD变化 |
4.3.7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4.3.8 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 变化 |
4.3.9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miR-129-1-3p和GRIN2D mRNA的变化 |
4.3.10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钙含量变化 |
4.3.11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 |
4.3.12 小鼠肿瘤组织中与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4篇 讨论 |
1.1 THP诱导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
1.1.1 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 |
1.1.2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
1.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1.2.1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
1.2.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1.3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
1.3.1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 |
1.3.2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
第5篇 结论 |
创新点 |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番茄红素缓解H2O2诱导的SK-MEL细胞氧化损伤并促进黑色素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黑色素的合成 |
1 黑色素的种类与功能 |
1.1 黑色素的种类 |
1.2 黑色素的功能 |
2 黑色素合成途径 |
3 黑色素合成调控 |
3.1 酪氨酸酶 |
3.2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
3.3 调控黑色素合成的相关通路 |
第2章 色素沉积异常相关疾病 |
1 色素沉积异常疾病 |
2 黑色素细胞与氧化应激 |
2.1 氧化应激对黑色素细胞的影响 |
2.2 黑色素细胞抗氧化机制 |
2.3 黑色素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3章 番茄红素的功能和应用 |
1 番茄红素的结构和功能 |
1.1 番茄红素的结构 |
1.2 番茄红素的功能 |
2 番茄红素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SK-MEL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_2O_2处理对SK-MEL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2.2 H_2O_2处理引起SK-MEL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
2.3 H_2O_2处理对SK-MEL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2.4 H_2O_2处理对SK-MEL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2.6 H_2O_2处理对SK-MEL细胞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 |
2.7 H_2O_2处理对抗氧化通路NRF2基因和其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番茄红素缓解SK-MEL细胞中H_2O_2造成的氧化损伤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ITF对 NRF2 的转录调控 |
2.2 番茄红素浓度的筛选 |
2.3 番茄红素减轻H_2O_2处理后细胞内ROS水平 |
2.4 番茄红素减轻H_2O_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 |
2.5 番茄红素改善H_2O_2对SK-MEL细胞造成的炎症反应 |
2.6 番茄红素减少H_2O_2诱导的细胞凋亡 |
2.7 番茄红素缓解H_2O_2对SK-MEL细胞的黑色素合成抑制作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大米活性肽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1 绪论 |
1.1 氧化应激 |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1.2 氧化应激与健康 |
1.2 生物活性肽与抗氧化 |
1.2.1 植物源活性肽 |
1.2.2 动物活性肽 |
1.3 高糖饮食与糖尿病 |
1.3.1 高糖饮食 |
1.3.2 糖尿病 |
1.3.3 糖尿病与氧化应激 |
1.3.4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
1.4 氧化应激细胞研究模型的构建 |
1.4.1 氧化模型种类 |
1.4.2 高糖氧化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构建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大米活性肽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主要试剂配制 |
2.3.2 HUVEC细胞培养 |
2.3.3 HUVEC细胞鉴定 |
2.3.4 高糖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
2.3.5 大米活性肽对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
2.3.6 大米活性肽保护浓度测定 |
2.3.7 H&E染色 |
2.3.8 Hoechst染色 |
2.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3.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2.3.11 数据处理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HUVEC细胞的鉴定 |
2.4.2 HG对内皮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2.4.3 不同浓度RBAP对内皮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2.4.4 不同浓度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2.4.5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
2.4.6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2.4.7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 |
2.4.8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大米活性肽对高糖损伤的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主要试剂配制 |
3.3.2 ROS测定 |
3.3.3 MDA水平测定 |
3.3.4 SOD酶活力测定 |
3.3.5 GSH测定 |
3.3.6 T-AOC测定 |
3.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3.8 成管能力检测 |
3.3.9 HUVEC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
3.3.10 数据处理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3.4.2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MDA水平的影响 |
3.4.3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SOD水平的影响 |
3.4.4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GSH水平的影响 |
3.4.5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T-AOC水平的影响 |
3.4.6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4.7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 |
3.4.8 RBAP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大米活性肽对高糖引起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机理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试剂 |
4.2.2 试验仪器 |
4.2.3 数据库及计算机语言的使用 |
4.3 试验方法 |
4.3.1 主要试剂配制 |
4.3.2 细胞蛋白提取 |
4.3.3 Western Blot试验 |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5 数据处理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大米活性肽对高糖氧化产物受体RAGE的影响 |
4.4.2 大米活性肽对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3 大米活性肽对NF-κB活化状态的影响 |
4.4.4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因子的验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栀子研究概况 |
1.1.1 栀子果油 |
1.1.2 栀子果中的活性成分 |
1.1.3 提取回收工艺 |
1.1.4 西红花苷生理活性 |
1.2 Pickering乳液 |
1.2.1 Pickering乳液简介 |
1.2.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 |
1.2.3 蛋白质基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声辅助绿色溶剂提取栀子果油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超声辅助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栀子果油 |
2.3.2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2.3.4 酚酸含量测定 |
2.3.5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
2.3.6 生育酚含量测定 |
2.3.7 甾醇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得油率 |
2.4.2 不同有机溶剂提取栀子果油及其副产物自由基清除能力 |
2.4.3 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
2.4.4 栀子果油组分中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然低共溶溶剂(NADESs)提取西红花苷工艺优化及性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果提取物中西红花酸/苷的含量 |
3.3.3 三元NADESs溶剂的优化 |
3.3.4 单因素实验 |
3.3.5 表面张力测定 |
3.3.6 尼罗红法测定溶剂极性 |
3.3.7 电导率及p H测定 |
3.3.8 黏度测定 |
3.3.9 提取动力学 |
3.3.10 AB-8/S8 树脂回收西红花酸/苷 |
3.3.11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
3.3.12 红外光谱分析 |
3.3.13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
3.3.14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 |
3.3.15 p BR322 质粒扩增 |
3.3.16 DNA损伤修复实验 |
3.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物理性质对NADESs提取西红花苷/酸得率的影响 |
3.4.2 单因素实验 |
3.4.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
3.4.4 提取动力学 |
3.4.5 红外光谱分析 |
3.4.6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
3.4.7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 |
3.4.8 DNA损伤修复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ocinⅠ-BSA复合粒子构建及基于该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西红花苷Ⅰ-牛血清蛋白(BC)复合粒子的制备 |
4.3.2 粒径、Zeta电位 |
4.3.3 复合粒子蛋白表面疏水性 |
4.3.4 三相接触角测量 |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4.3.6 乳浊液的制备 |
4.3.7 外观、粒径、激光共聚焦 |
4.3.8 乳液稳定分析仪测定 |
4.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复合粒子(BC)的p H稳定性 |
4.4.2 复合粒子蛋白表面疏水性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4 复合粒子三相接触角 |
4.4.5 Pickering乳外观、激光共聚焦 |
4.4.6 Pickering乳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ocinⅠ-BSA复合粒子制备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BC复合粒子稳定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5.3.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外观、激光共聚焦 |
5.3.3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稳定分析仪测定 |
5.3.4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流变学测定 |
5.3.5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色度稳定性、抗氧化稳定性测定 |
5.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外观、激光共聚焦 |
5.4.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分析 |
5.4.3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流变学分析 |
5.4.4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色度稳定性、抗氧化稳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篇 前言 |
第2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概述 |
1.1 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类型 |
1.2 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分子机制 |
1.2.1 拓扑异构酶抑制 |
1.2.2 铁离子代谢紊乱 |
1.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
1.2.4 肌纤维降解和肌浆网钙稳态失衡 |
1.2.5 氧化应激 |
1.2.6 细胞凋亡 |
第2章 罗布麻叶和异槲皮苷研究概述 |
2.1 罗布麻叶研究概述 |
2.1.1 罗布麻植物学特征和传统医学应用 |
2.1.2 罗布麻叶提取物药理学作用 |
2.1.3 罗布麻叶提取物安全性 |
2.2 异槲皮苷研究概述 |
2.2.1 异槲皮苷的制备 |
2.2.2 异槲皮苷药理作用 |
2.2.3 异槲皮苷的体内吸收过程 |
第3章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损伤与miRNAs概述 |
3.1 miRNAs简介 |
3.2 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心肌组织中miRNAs表达变化 |
3.3 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血液miRNAs表达的变化 |
3.4 miRNAs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中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
第3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罗布麻叶总黄酮对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品及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各组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 |
1.2.3 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酶水平 |
1.2.4 各组大鼠SOD和 MDA含量测定 |
1.2.5 各组大鼠心脏取材 |
1.2.6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HE染色 |
1.2.7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
1.2.8 各组大鼠心脏线粒体蛋白制备 |
1.2.9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1.2.10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1.3.2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1.3.3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3.4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肌酶的影响 |
1.3.5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3.6 AVLE对 THP诱导的心脏损伤大鼠血清SOD和 MDA的影响 |
1.3.7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线粒体膜m RNA表达的影响 |
1.3.8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AKT和 p-AKT表达的影响 |
1.3.9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Cyt c表达的影响 |
1.3.10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胞浆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11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制备及成份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AVL生药学鉴定 |
2.2.2 AVLE提取和纯化 |
2.2.3 仪器分析条件 |
2.3 实验结果 |
2.3.1 AVL性状鉴定 |
2.3.2 AVL横切面显微鉴定 |
2.3.3 HPLC-ESI-MS/MS法对AVLE进行定性分析 |
2.3.4 HPLC法对AVLE部分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KT在罗布麻叶总黄酮和异槲皮苷保护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及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传代 |
3.2.3 细胞冻存 |
3.2.4 MTT检测细胞毒性和存活率 |
3.2.5 DCFH-DA探针检测H9c2 细胞ROS水平 |
3.2.6 ELISA法检测H9c2 细胞SOD和 MDA的含量 |
3.2.7 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活性 |
3.2.8 JC-1 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3.2.9 RT-qPCR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
3.2.10 TUNEL检测H9c2 细胞凋亡率 |
3.2.11 H9c2 细胞线粒体提取 |
3.2.12 Western blot检测H9c2 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 |
3.2.13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IQC、AVLE和 THP对 H9c2 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
3.3.2 IQC和 AVLE对 THP处理H9c2 细胞的保护作用 |
3.3.3 AKT在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H9c2 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和验证 |
4.1 实验材料 |
4.1.1 药品及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差异miRNA筛选 |
4.2.2 miR-190a-5p和 AVL靶基因预测及通路富集 |
4.2.3 大鼠心脏组织miR-190a-5p、Phlpp1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
4.2.4 H9c2 细胞miR-190a-5p、Phlpp1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
4.2.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差异miRNA筛选结果 |
4.3.2 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 |
4.3.3 AVLE对 THP诱导的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miR-190a-5p和 Phlpp1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4 IQC和 AVLE对 THP处理H9c2 细胞miR-190a-5p和Phlpp1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iR-190a-5p在 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5.1 实验材料 |
5.1.1 药品及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主要溶液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荧光显微镜检测miR-190a-5p转染H9c2 细胞效率 |
5.2.2 RT-qPCR检测H9c2 细胞miR-190a-5p和 Phlpp1 m RNA的表达 |
5.2.3 DCFH-DA探针检测H9c2 细胞ROS含量 |
5.2.4 ELISA法检测H9c2 细胞SOD和 MDA含量 |
5.2.5 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活性 |
5.2.6 JC-1 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5.2.7 RT-qPCR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
5.2.8 TUNEL检测H9c2 细胞凋亡率 |
5.2.9 H9c2 细胞线粒体提取 |
5.2.10 Western blot检测H9c2 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 |
5.2.11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转染miR-190a-5p对 miR-190a-5p和 Phlpp1 m RNA表达的影响 |
5.3.2 miR-190a-5p对 THP处理H9c2 细胞的保护作用 |
5.3.3 miR-190a-5p对 THP处理H9c2 细胞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4篇 讨论 |
1.1 THP所致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模型复制 |
1.1.1 动物模型 |
1.1.2 细胞模型 |
1.2 AVLE制备及成份分析 |
1.3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的作用 |
1.3.1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
1.3.2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
1.4 IQC和 AVLE对 THP所致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
1.4.1 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 |
1.4.2 miR-190a-5p/Phlpp1 生物学作用及IQC、AVLE和 DZR对miR-190a-5p/Phlpp1 调控作用的验证 |
1.4.3 AKT作为IQC和 AVLE保护THP诱导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作用节点的探讨 |
1.4.4 miR-190a-5p减轻THP处理H9c2 细胞氧化应激及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
1.4.5 miR-190a-5p在 IQC和 AVLE保护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机制中的探讨 |
1.5 IQC与 AVLE药效对比分析 |
第5篇 结论 |
创新点 |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呕吐毒素(DON)的污染、吸收代谢及毒性 |
1.1.1 食品和粮食污染 |
1.1.2 吸收、转运和代谢 |
1.1.3 毒性 |
1.2 镉(Cd)的污染、吸收代谢及毒性 |
1.2.1 食品和粮食污染 |
1.2.2 吸收、转运和代谢 |
1.2.3 毒性 |
1.3 DON和Cd的联合污染 |
1.3.1 食品种类 |
1.3.2 地域 |
1.4 DON和Cd的肠道毒性 |
1.4.1 DON的肠道毒性 |
1.4.2 Cd的肠道毒性 |
1.5 真菌毒素联合毒性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模型 |
1.5.1 联合作用类型 |
1.5.2 分析方法 |
1.5.3 研究模型 |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DON+Cd毒性趋势及联合效应的HT-29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
2.3.3 DON生物转化产物分析 |
2.3.4 DON+Cd整体毒性趋势分析 |
2.3.5 DON+Cd联合效应测定 |
2.3.6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DON的细胞毒性及生物转化产物研究 |
2.4.2 DON和Cd单独染毒诱导的肠道细胞毒性 |
2.4.3 DON+Cd多维联合染毒模型设计 |
2.4.4 基于κ值分析DON+Cd诱导的联合毒性趋势 |
2.4.5 基于CI模型分析DON+Cd诱导的联合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ON+Cd对 HT-29模型的mRNA调控效应及毒性通路机制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RNA-seq分析mRNA调控效应及毒性通路响应 |
3.3.2 RT-qPCR验证毒性通路并分析紧密连接表达 |
3.3.3 流式细胞术分析共享毒性通路响应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RNA分子完整性和mRNA相关性分析 |
3.4.2 Cd对 DON的mRNA调控效应影响分析 |
3.4.3 DON与Cd的共享毒性信号通路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
3.4.4 DON与Cd的非共享毒性通路分析 |
3.4.5 Cd对DON共享毒性通路影响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
3.4.6 Cd对DON调控肠道紧密连接的影响 |
3.4.7 DON+Cd联合作用的毒性机制及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ON+Cd慢性共暴露线虫模型构建及肠道毒性机制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3.2 线虫的培养 |
4.3.3 线虫品系及染毒 |
4.3.4 体长、体面积测定 |
4.3.5 摄食测定 |
4.3.6 ROS测定 |
4.3.7 肠道自发荧光测定 |
4.3.8 Hsp16.2 应激蛋白测定 |
4.3.9 基因表达RT-qPCR分析 |
4.3.10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DON+Cd的线虫慢性暴露模型设计 |
4.4.2 Cd对DON生长发育毒性的影响 |
4.4.3 Cd对DON进食抑制毒性的影响 |
4.4.4 Cd对 DON引发肠道ROS和脂褐素累积的影响 |
4.4.5 Cd对DON诱导肠道应激的影响 |
4.4.6 氧化应激/脂肪代谢/组织功能蛋白途径参与Cd对DON的毒性影响 |
4.4.7 生理响应、细胞功能响应和分子响应的相关性分析 |
4.4.8 DON及DON+Cd诱导的肠道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PK/AP-1毒性通路的DON+Cd联合毒性传感筛查方法的建立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DON及 DON+Cd诱导的AP-1转录活性分析 |
5.3.3 基于特异性结合位点AP-1 site的 AP-1site-mCherry哺乳动物细胞传感模型构建 |
5.3.4 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
5.3.5 DON、Cd及 DON+Cd的筛查时间优化 |
5.3.6 DON、Cd及 DON+Cd的荧光筛查 |
5.3.7 荧光响应的特异性分析 |
5.3.8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Cd对 DON诱导AP-1转录活性的影响 |
5.4.2 AP-1 site-mCherry信号级联模型的构建 |
5.4.3 传感模型的构建参数优化 |
5.4.4 传感模型的活力验证 |
5.4.5 传感模型的荧光响应性能分析 |
5.4.6 DON+Cd联合毒性筛查及MAPK/AP-1机制验证 |
5.4.7 荧光响应的特异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
(10)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
1.1.1 花粉孢子 |
1.1.2 理化指标 |
1.1.3 挥发性化合物 |
1.1.4 酚类化合物 |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
1.2.1 抗氧化性 |
1.2.2 抗炎活性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
1.3.2 现行治疗 |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
4.3 小结 |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
6.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DNA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CircGLI3竞争性结合miR-339-5p调控VEGFA表达在仔猪空肠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D]. 李志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大蒲莲猪TLR9/NF-κB基因对IPEC-J2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D]. 耿进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大蒜素对肿瘤细胞的氧化还原影响研究[D]. 潘烨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D]. 李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5]番茄红素缓解H2O2诱导的SK-MEL细胞氧化损伤并促进黑色素合成[D]. 黄艺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大米活性肽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D]. 唐柳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D]. 朱颖洁. 浙江大学, 2021
- [8]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D]. 张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9]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D]. 郭红艳. 江南大学, 2021(01)
- [10]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