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缝腹膜横切口剖宫产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秀红[1](2014)在《横切口行剖宫产100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横切口行剖宫产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8月2013年7月间随机选横切口行剖宫产的孕妇100例,与同期内随机选用纵切口行剖宫产100例作对照组。观察2组的出血、术后腹胀、疼痛、张力、愈合、产褥病率、美观、暴露、对腹腔干扰等。结果:(1)出血:横切口平均284ml,纵切口为293ml,两者无明显性差异,P>0.05。(2)术后腹胀:横切口轻,排气时间短。结论:横切口具有暴露比较好、对腹腔干扰少、疼痛轻、张力低、愈合好、产褥病率低、美观等优点和进腹层次多等缺点。
焦杰华[2](2013)在《二次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二次剖宫产手术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该院的120例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n=60)采取二次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n=60)采取二次传统剖宫产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粘连、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产褥病率等方面的内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切皮进腹时间、子宫切除至胎头分娩时间、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产褥病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术式,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且需要充分考虑远期后果。
孔宜平[3](2012)在《剖宫产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术后愈合情况讨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剖宫产横切口脂肪层术后的自然愈合情况。方法:通过对剖宫产患者采取不同的切口皮下脂肪缝合方法,观察两种不同缝合方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论:横切口剖宫产术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术后的切口愈合情况要优于传统的可吸收线缝合脂肪层。
李惠敏,张靖霄[4](2012)在《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瘢痕隐蔽、美观等优点,在21世纪初曾风靡一时。该手术方式开腹时裁开筋膜层、全层撕开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切口缝合步骤仅3层,子宫肌层、筋膜层、皮下脂肪皮肤层;不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为此术后粘连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我院
冯伟[5](2012)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和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区别,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缺点,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某地医院,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010年01月-06月采用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150名产妇作为对照组,2011年01月-06月采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150名产妇作为试验组,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量、筋膜下血肿、产褥病、切口脂肪液化和新生儿Apgar评分这九项指标。结果:①一般人口学特征:试验组平均年龄24.96岁,孕次3.58次,产次2.81次,其中剖宫产次1.23次,孕周39.28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4.55岁,孕次3.33次,产次2.57次,其中剖宫产次1.19次,孕周39.12周。两组间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及孕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剖宫产第一指征:两组剖宫产第一指征中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最多,其次是瘢痕子宫,出现最少的是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和妊娠合并心脏病。各个剖宫产第一指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总手术时间(平均18.14分)和胎儿娩出时间(平均2.6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0.07分和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49和47.167,p<0.05)。④试验组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平均10.92小时)和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0.13小时)均比对照组(分别为23.31小时和27.88小时)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6和33.236,p<0.05)。⑤试验组开腹前出血量(平均浸湿1.49块小纱布块)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浸湿4.04块小纱布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16,p<0.05)。⑥试验组产妇术后未出现筋膜下血肿,对照组产妇术后筋膜下血肿发生率为4.0%(6/150),试验组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为4.7%(7/150),远低于对照组13.3%(20/150),筋膜下血肿和产褥病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2和6.878,p<0.05);两组间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0.0%和2.0%(0,3/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7,p>0.05)。⑦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8.97分,对照组平均7.90分,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8,p<0.05)。结论: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相比,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产妇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和剖宫产次数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在总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量、筋膜下血肿和产褥病都有所降低,同时,新生儿的Apgar评分有所提高,说明该术式在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普及的价值。
蓝冬梅,赵金琴[6](2009)在《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提高剖宫产技术,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院产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144例分传统剖宫产组与新式剖宫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粘连程度比较,差异显着;术中出血量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有剖产指征者应依受术者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以利于再次手术的操作,减少手术创伤。
孙淑文[7](2009)在《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1800例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当前剖宫产率明显上升,在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剖宫产仍然是解决难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提高剖宫产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剖宫产术式的要求显得非常重要,我
梁雪梅[8](2008)在《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提高剖宫产技术,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产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144例分传统剖宫产组与新式剖宫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粘连程度比较,差异显着;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有剖产指征者应依受术者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以利于再次手术的操作,减少手术创伤。
潘袁[9](2008)在《新式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式剖宫产是1996年由以色列stark医生介绍到我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它具有许多公认的优点,但近年来却未能在临床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其关腹时不缝合腹膜是否会加重腹腔粘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146例二次剖宫产的病例进行观察,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新式剖宫产、phannenstiel横切口式剖宫产及传统式剖宫产这3种不同术式剖宫产二次剖宫产时术中情况(包括腹壁切口愈合情况、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直肌及腹腔粘连情况)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式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瘢痕纤细等优点。在腹腔粘连发生方面,新式剖宫产明显优于传统式剖宫产,虽与phannenstiel横切口式剖宫产腹腔粘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可以说明不缝合腹膜不加重术后腹腔粘连。加之研究表明新式剖宫产腹直肌粘连发生率较其他二者低,因此开腹容易,不造成二次开腹困难。新式剖宫产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剖宫产术式在临床上应用,适合于初产妇和需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值得推广。
陈军[10](2008)在《孕妇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不缝腹膜横切口剖宫产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缝腹膜横切口剖宫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横切口行剖宫产10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步骤: |
3结果: |
讨论 |
(2)二次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探讨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
3 讨论 |
(3)剖宫产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术后愈合情况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不缝台皮下脂肪层, 简便、快捷, 且出血少 |
3.2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不缝台皮下脂肪层, 使脂肪层自然对合, 恢复脂肪层的自然解剖位置 |
3.3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不缝台皮下脂肪层, 虽然有很多优点, 但是要确保术后恢复的良好, 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还有很多注意事项 |
4 结论 |
(4)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分组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组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具体步骤 |
2.2 对照组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步骤 |
2.3 指标测定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剖宫产第一指征 |
3.3 两组的术中和术后时间 |
3.4 术中损伤 |
3.5 新生儿Apgar评分 |
4 讨论 |
4.1 剖宫产第一指征 |
4.2 两组的术中和术后时间 |
4.3 术中损伤 |
4.4 新生儿Apgar评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再次手术方式 |
1.3 盆腹腔粘连分度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1800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步骤 |
3 讨论 |
(8)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再次手术方式 |
1.3 盆腹腔粘连分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新式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部分:病例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10)孕妇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再次手术方式 |
1.3 盆腹腔粘连分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时间 |
2.2 术后排气时间 |
2.3 术中所见粘连情况 |
2.4 术中出血量 |
2.5 手术疤痕 |
3 讨论 |
四、不缝腹膜横切口剖宫产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横切口行剖宫产100例分析[J]. 曾秀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14(03)
- [2]二次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 焦杰华. 中外医疗, 2013(12)
- [3]剖宫产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术后愈合情况讨论[J]. 孔宜平.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1)
- [4]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J]. 李惠敏,张靖霄.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08)
- [5]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D]. 冯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 [6]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J]. 蓝冬梅,赵金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13)
- [7]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1800例的临床分析[J]. 孙淑文. 医学信息, 2009(03)
- [8]144例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J]. 梁雪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2)
- [9]新式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价值[D]. 潘袁. 吉林大学, 2008(10)
- [10]孕妇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J]. 陈军. 医药论坛杂志, 2008(09)